袁靖水 袁靖水
关注数: 32 粉丝数: 254 发帖数: 2,930 关注贴吧数: 13
客观明了地分析丁卯之役的关键问题 1、明、朝鲜、后金三方史料打架,都宣布自己胜利了。明方不仅仅是毛文龙的塘报,也有李嵩、孙国祯两位巡抚的奏折,有《三朝》、《实录》的记载。但是一些研究者,比如吴晗、阎崇年等,出于贬明崇清的非学术性目的,一定要引用作为侵略者的后金方面的单方面史料,以及自称有9000年文明史的朝鲜记录,完全不敢引用明朝的任何记载,这是极不正常的。 2、后金、朝鲜的记载不仅仅和明朝记录相矛盾,互相之间也打架,怎么能以此为据来否定明朝官方实录的记载呢?比如朝鲜不少史书记载朝鲜民间义军如何神勇非凡,大破后金军;而后金则说毛文龙和朝鲜都被杀得抱头鼠窜,后金出于仁慈才没有灭掉朝鲜。 3、阎崇年实际上是单方面使用后金的记录,并且剔除朝鲜记录中对后金不利的部分,选择性地使用部分对明朝不利的朝鲜记录。 4、后金以及后来的清朝,是一个以篡改历史、大兴文字狱著称的朝代;朝鲜同样是一个以篡改历史闻名于世的国家。在朝鲜记载中,每次中国帮助它抵御外辱的行动,都要被丑化和篡改,从李如松的壬辰之役到朝鲜战争,次次如此,毛文龙不可能有例外。 5、无切身利益的老外记载。比如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纪》,你可以质疑他的细节错误,但对战争大体走势的描述是得到中外史家的肯定的。根据《鞑靼战纪》,三方的战损都十分严重,以至于“此次战役之激烈为中国所未曾见”,按照卫匡国的观点,这次战役没有胜利者。这是他以欧洲人的立场作出的评价,因为欧洲人少,战损是衡量战争胜负的重要标准。 6、中国当时的国情和欧洲不同,以明朝的地大物博对比后金区区数万男丁,无论战损多大,只要能大量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就是胜利。别说一比一的交换比,就是二比一、三比一的交换比都值得。《三朝辽事实录》记载毛文龙部阵亡六千多名士兵,一百多名军官。而后金方面的损失也有数千人。 7、后金到底有没有遭到严重损失,当然最直接地有白纸黑字的明军战报、两位巡抚的奏折为证。但有的人非要说那是假的,绝不可信,那么我们来分析其他间接证据。根据老外的记载,阿敏是“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而两年后,皇太极面临粮荒豪赌入关,可以说倾其所有,八旗里头出动了七个旗的旗主,唯独没有镶蓝旗旗主阿敏。说明镶蓝旗这样一个大旗经过“丁卯之役”后已经无法形成战斗力了,日后换防永平时,阿敏寻死觅活非要济尔哈朗留下协防,遭拒后被明军杀得一败涂地,也佐证了这点。 8、皇太极和阿敏的夺位之争,人所共知。皇太极在几乎倾巢而出的情况下,却把阿敏放在家里,阿敏乘机作乱怎么办?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比如楚灵王征宋,楚庄王征郑,家里人都乘机反叛,不同的是前者成功了,后者失败了。皇太极老谋深算一代枭雄,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吗?只能说明阿敏已经彻底废了,对留守沈阳的后金军无法构成威胁。 9、后金有没有胜利。“丁卯战役”后金的两个战略目标,一是对毛文龙“怒往征之”、二是“若朝鲜可取,顺便取之”,而结果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无论《清太宗实录》如何吹嘘武功,也无法改变这两个简单的基本事实!没有实现任何战略目标的“大胜”,在世界军事史上有这种先例吗?劳师远袭,激战数月,只得到了朝鲜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承诺,就退兵了。这是一个胜利者应有的姿态吗?《清史稿》对此的解释是他们是为了“大义”而不愿意为难朝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10、朝鲜军队的战斗力。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在不远之前的万历壬辰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值得一提的是,和壬辰战争一样,在丁卯战役中,朝鲜国王也作出逃出首都的举动,我相信对棒军的战斗能力已经无庸赘述,只要不是丧良心者,就不可能说是他们杀败了后金军。 11、后金军消灭毛文龙和征服朝鲜的计划都失败了,后金军蒙受了重大损失,后金军“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而朝鲜军又不可能做到这点?那么是谁做到的?
客观明了地分析丁卯之役的关键问题 1、明、朝鲜、后金三方史料打架,都宣布自己胜利了。明方不仅仅是毛文龙的塘报,也有李嵩、孙国祯两位巡抚的奏折,有《三朝》、《实录》的记载。但是一些研究者,比如吴晗、阎崇年等,出于贬明崇清的非学术性目的,一定要引用作为侵略者的后金方面的单方面史料,以及自称有9000年文明史的朝鲜记录,完全不敢引用明朝的任何记载,这是极不正常的。 2、后金、朝鲜的记载不仅仅和明朝记录相矛盾,互相之间也打架,怎么能以此为据来否定明朝官方实录的记载呢?比如朝鲜不少史书记载朝鲜民间义军如何神勇非凡,大破后金军;而后金则说毛文龙和朝鲜都被杀得抱头鼠窜,后金出于仁慈才没有灭掉朝鲜。 3、阎崇年实际上是单方面使用后金的记录,并且剔除朝鲜记录中对后金不利的部分,选择性地使用部分对明朝不利的朝鲜记录。 4、后金以及后来的清朝,是一个以篡改历史、大兴文字狱著称的朝代;朝鲜同样是一个以篡改历史闻名于世的国家。在朝鲜记载中,每次中国帮助它抵御外辱的行动,都要被丑化和篡改,从李如松的壬辰之役到朝鲜战争,次次如此,毛文龙不可能有例外。 5、无切身利益的老外记载。比如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纪》,你可以质疑他的细节错误,但对战争大体走势的描述是得到中外史家的肯定的。根据《鞑靼战纪》,三方的战损都十分严重,以至于“此次战役之激烈为中国所未曾见”,按照卫匡国的观点,这次战役没有胜利者。这是他以欧洲人的立场作出的评价,因为欧洲人少,战损是衡量战争胜负的重要标准。 6、中国当时的国情和欧洲不同,以明朝的地大物博对比后金区区数万男丁,无论战损多大,只要能大量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就是胜利。别说一比一的交换比,就是二比一、三比一的交换比都值得。《三朝辽事实录》记载毛文龙部阵亡六千多名士兵,一百多名军官。而后金方面的损失也有数千人。 7、后金到底有没有遭到严重损失,当然最直接地有白纸黑字的明军战报、两位巡抚的奏折为证。但有的人非要说那是假的,绝不可信,那么我们来分析其他间接证据。根据老外的记载,阿敏是“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而两年后,皇太极面临粮荒豪赌入关,可以说倾其所有,八旗里头出动了七个旗的旗主,唯独没有镶蓝旗旗主阿敏。说明镶蓝旗这样一个大旗经过“丁卯之役”后已经无法形成战斗力了,日后换防永平时,阿敏寻死觅活非要济尔哈朗留下协防,遭拒后被明军杀得一败涂地,也佐证了这点。 8、皇太极和阿敏的夺位之争,人所共知。皇太极在几乎倾巢而出的情况下,却把阿敏放在家里,阿敏乘机作乱怎么办?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比如楚灵王征宋,楚庄王征郑,家里人都乘机反叛,不同的是前者成功了,后者失败了。皇太极老谋深算一代枭雄,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吗?只能说明阿敏已经彻底废了,对留守沈阳的后金军无法构成威胁。 9、后金有没有胜利。“丁卯战役”后金的两个战略目标,一是对毛文龙“怒往征之”、二是“若朝鲜可取,顺便取之”,而结果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无论《清太宗实录》如何吹嘘武功,也无法改变这两个简单的基本事实!没有实现任何战略目标的“大胜”,在世界军事史上有这种先例吗?劳师远袭,激战数月,只得到了朝鲜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承诺,就退兵了。这是一个胜利者应有的姿态吗?《清史稿》对此的解释是他们是为了“大义”而不愿意为难朝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10、朝鲜军队的战斗力。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在不远之前的万历壬辰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值得一提的是,和壬辰战争一样,在丁卯战役中,朝鲜国王也作出逃出首都的举动,我相信对棒军的战斗能力已经无庸赘述,只要不是丧良心者,就不可能说是他们杀败了后金军。 11、后金军消灭毛文龙和征服朝鲜的计划都失败了,后金军蒙受了重大损失,后金军“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而朝鲜军又不可能做到这点?那么是谁做到的?
毛帅战斗过的地方——牛毛寨 牛毛寨座落在桓仁西境大雅河与六道河间的牛毛大山东北谷。牛毛大山,是桓仁境内山体面积最大的山,“其四周多高山、大山,而古今有名”。 牛毛寨所在的沟谷由南向北又折向东,地势南高北低,长约23里。沟谷东、南、西三面是高山,大甸子河沿东面山根由南而北流出沟谷,汇入六道河。沟谷中、下段地势平坦开阔,最宽处达8里;中上段山势渐收,宽约1.5里;其上仍又很开阔,宽约4里。俯视上段沟谷,略呈哑铃状。寨址位于沟谷的中上段大甸子河左岸,距大甸子村村民居住中心6里。村内唯一的一条公路,由沟外四道河子村进入大沟,傍大甸子河左岸,向南伸向沟内。公路穿过村民居住中心,沟谷山势渐收,可见一道横断沟谷残垣,即寨墙遗迹。墙残高约1米,底宽约2米。墙上泥土中夹杂大量中小河卵石,判断墙的底部当为石筑。寨残墙总长约700米,东起大甸子河岸,西抵山上,把一条顺河的沟谷,拦腰截断。全寨只此一道寨墙。寨墙北侧挑壕,壕残深约1尺、宽约1.5米。寨墙东端的河岸有高约20米的陡坎,是上游断崖的延伸。河岸以西100米处的寨墙线上,地面露有一块长2尺、宽1.5尺、厚1尺的方型块石,块石中部有一个人工修凿的长方型孔,孔长8厘米、宽2厘米、深2厘米,疑是寨门柱础石。此处残留大量的河卵石,判断当是此寨的寨门遗址。寨墙沿西高东低山坡向西延伸,至600米处,距岗顶200米,呈弧型折向西南,再顺山坡延伸至岗顶而终止。寨墙向南300米处,是一条从西山沟谷中流下的小河,与寨墙平行,穿过公路流入大河,长约8里。其源头处跨过山岭,便是二户来镇恩堡村。小河与寨墙之间,是一片平坦地面,即此寨的中心,地面上散在大量居住址。小河以南,沟谷仍很开阔、平坦。至南3里处,沟谷渐收变窄;至4里处,西侧的山脚,直插东山根,接近大河左岸,与东山对峙,形成一个包括河道仅约40米宽、除去河道仅约20米的通道,此为一道天然关隘。西山脚下的顶端,是一道宽4米,高3米的垂立石壁,加上石壁上的积土,高为4米,是关隘的天然瞭望台,可放眼展望关隘之外东、南、西3面动态。关隘内1里处的公路东侧的大甸子河左岸上,有一处集中的居住遗址,约有20-30所,判断当是把守关隘的兵营。由此处至寨墙东端陡坎的大甸子河左岸,是一条总长约2000米、平均高约10米、最高约有20米的断崖。在关隘内侧5米处,又有由西向东流的一条小河,与大甸子河相汇。这道关隘,堪称牛毛寨的咽喉重地。关隘之外,越过大甸子河便有路通向牛毛岭。关隘距牛毛岭约4里。翻过牛毛岭,便是普乐堡镇牛毛沟,俗称前牛毛。其岭后大甸子村,被称作后牛毛和牛毛大甸子。从牛毛岭上可攀登牛毛大山之颠。牛毛岭至牛毛大山约6里。 牛毛寨四周有四道防线:横断沟谷的寨墙东端直抵大甸子河左岸断崖延伸的陡坎;西顺山坡而上,距岗顶近200米处,折向西南,再顺坡抵至山顶,总长约700余米,为牛毛寨西面防线。寨墙西端与西山岗连接,西山岗由此再向西南延伸,其山势陡峭,形成牛毛寨西面天然防线。大甸子河左岸断崖由寨墙东端陡坎起,沿沟谷向南,至关隘门内1里兵营遗址处,总长约2000米,为牛毛寨东面天然防线。西山岗由北面的山岭上向东南环绕,山脚直插东山根处,形成一天然关隘,为牛毛寨南面防线。东、西、南3面为天然防线,仅北面为一道人工修筑的寨墙,此四道防线内便是牛毛寨的整体区域。 牛毛寨东西宽约4里,南北长约4里。地域开阔,土质肥沃。其一面临河,四围皆山,宜农、宜牧、宜渔、宜猎,适于屯兵、练兵,利于防守。 牛毛寨是明朝通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镇江路”上一个重要军事要塞。“镇江路”以今丹东市九连城为起点,路经宽甸县境内的长甸、永甸、青山沟等地,翻过坎川岭进入桓仁县境;再由普乐堡镇牛毛沟翻过牛毛大山的牛毛岭,便是栋鄂部的牛毛寨;最后经二户来镇、铧尖子镇洼子沟进入新宾县境,到达后金老城赫图阿拉。此路正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发动进攻后金的萨尔浒大战东路军进军路线。东路军通过牛毛岭时,《栅中日录》形容:“树木拥翳,咫尺不分”、“贼砍大树以塞路”。东路军二月二十八日在牛毛寨宿营。此时的牛毛寨,按朝鲜《光海君日记》记载:“是女真有三十多户的部落”。居民均已埋藏了粮谷,分散隐蔽,致使随同东路军一起征讨后金的朝鲜军“士卒饥馁,运粮未到”,不得不向明军“借米十袋”以充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