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袁靖水
楼主
1、明、朝鲜、后金三方史料打架,都宣布自己胜利了。明方不仅仅是毛文龙的塘报,也有李嵩、孙国祯两位巡抚的奏折,有《三朝》、《实录》的记载。但是一些研究者,比如吴晗、阎崇年等,出于贬明崇清的非学术性目的,一定要引用作为侵略者的后金方面的单方面史料,以及自称有9000年文明史的朝鲜记录,完全不敢引用明朝的任何记载,这是极不正常的。
2、后金、朝鲜的记载不仅仅和明朝记录相矛盾,互相之间也打架,怎么能以此为据来否定明朝官方实录的记载呢?比如朝鲜不少史书记载朝鲜民间义军如何神勇非凡,大破后金军;而后金则说毛文龙和朝鲜都被杀得抱头鼠窜,后金出于仁慈才没有灭掉朝鲜。
3、阎崇年实际上是单方面使用后金的记录,并且剔除朝鲜记录中对后金不利的部分,选择性地使用部分对明朝不利的朝鲜记录。
4、后金以及后来的清朝,是一个以篡改历史、大兴文字狱著称的朝代;朝鲜同样是一个以篡改历史闻名于世的国家。在朝鲜记载中,每次中国帮助它抵御外辱的行动,都要被丑化和篡改,从李如松的壬辰之役到朝鲜战争,次次如此,毛文龙不可能有例外。
5、无切身利益的老外记载。比如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纪》,你可以质疑他的细节错误,但对战争大体走势的描述是得到中外史家的肯定的。根据《鞑靼战纪》,三方的战损都十分严重,以至于“此次战役之激烈为中国所未曾见”,按照卫匡国的观点,这次战役没有胜利者。这是他以欧洲人的立场作出的评价,因为欧洲人少,战损是衡量战争胜负的重要标准。
6、中国当时的国情和欧洲不同,以明朝的地大物博对比后金区区数万男丁,无论战损多大,只要能大量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就是胜利。别说一比一的交换比,就是二比一、三比一的交换比都值得。《三朝辽事实录》记载毛文龙部阵亡六千多名士兵,一百多名军官。而后金方面的损失也有数千人。
7、后金到底有没有遭到严重损失,当然最直接地有白纸黑字的明军战报、两位巡抚的奏折为证。但有的人非要说那是假的,绝不可信,那么我们来分析其他间接证据。根据老外的记载,阿敏是“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而两年后,皇太极面临粮荒豪赌入关,可以说倾其所有,八旗里头出动了七个旗的旗主,唯独没有镶蓝旗旗主阿敏。说明镶蓝旗这样一个大旗经过“丁卯之役”后已经无法形成战斗力了,日后换防永平时,阿敏寻死觅活非要济尔哈朗留下协防,遭拒后被明军杀得一败涂地,也佐证了这点。
8、皇太极和阿敏的夺位之争,人所共知。皇太极在几乎倾巢而出的情况下,却把阿敏放在家里,阿敏乘机作乱怎么办?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比如楚灵王征宋,楚庄王征郑,家里人都乘机反叛,不同的是前者成功了,后者失败了。皇太极老谋深算一代枭雄,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吗?只能说明阿敏已经彻底废了,对留守沈阳的后金军无法构成威胁。
9、后金有没有胜利。“丁卯战役”后金的两个战略目标,一是对毛文龙“怒往征之”、二是“若朝鲜可取,顺便取之”,而结果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无论《清太宗实录》如何吹嘘武功,也无法改变这两个简单的基本事实!没有实现任何战略目标的“大胜”,在世界军事史上有这种先例吗?劳师远袭,激战数月,只得到了朝鲜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承诺,就退兵了。这是一个胜利者应有的姿态吗?《清史稿》对此的解释是他们是为了“大义”而不愿意为难朝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10、朝鲜军队的战斗力。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在不远之前的万历壬辰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值得一提的是,和壬辰战争一样,在丁卯战役中,朝鲜国王也作出逃出首都的举动,我相信对棒军的战斗能力已经无庸赘述,只要不是丧良心者,就不可能说是他们杀败了后金军。
11、后金军消灭毛文龙和征服朝鲜的计划都失败了,后金军蒙受了重大损失,后金军“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而朝鲜军又不可能做到这点?那么是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