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九州
镇九州
关注数: 154
粉丝数: 296
发帖数: 2,647
关注贴吧数: 13
统一之战:魏灭蜀战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演义》卷首语
统一之战:晋灭吴战例 “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是以来,十有三年矣。夫谋之虽多,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全者,谓其势均力敌耳。若轻重不齐,强弱异势,虽有险阻,不可保也。” ——《资治通鉴﹒晋纪二》所载羊祜伐吴奏疏
从天津到杜塞——历届世乒赛男单亚军传略 这是一篇构思于杜塞尔多夫世乒赛期间的作品,只是由于个人事务繁忙,精力有限,加之2017年之后国乒发生了一系列争议事件,而本文许多主角均牵连其中,因此一直无心下笔。如今争议过后的国乒总算走上了正轨,而在下也算略有余暇,遂将当年构思框架正式形成文字。因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故请各位大神不吝赐教。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我的贴吧10年足迹,共同成长,深藏功与名 贴吧十年,时光匆匆,再回首,白驹过隙一分钟。 那些褪色的青春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玩贴吧的都懂。 贾君鹏,追贴,抢楼,往事如风,足迹不留空。 http://tieba.baidu.com/home/zuji
共同读通鉴活动 晋纪三十七 值周人:镇九州 一楼抢先奠基,预计本周末竣工验收。在此先向本卷中的两位大佬致敬。 第一位是东晋终结者、南朝第一帝刘裕,此前他的出场主要与扫荡孙恩卢循有关。尽管在讨伐桓玄的军事行动中他被推为盟主,但覆舟山之役后他便再没有出现在讨桓的正面战场上,多少有点打酱油的感觉。在本卷中他将有足够机会充分展示他的军事才能。 另一位是北魏奠基人、北朝第一帝拓跋珪,此前他已经在历史舞台上有过充分表演的机会,在这一卷他将会完成自己的谢幕演出。与比他年长八岁仍在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的刘裕相比他的谢幕实在惨不忍睹,但他的子孙们未来将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另一段传奇。
西晋覆亡的反思 论中国历史不得不论西晋覆亡,作为一个建立在三分鼎峙基础上的统一大帝国,西晋在完成全国统一仅仅三十年后便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青衣行酒,执戟洗爵,怀愍二帝的含悲忍耻最终还是没能保全他们个人的性命,读史至此每每令人唏嘘不已。一个本有可能继承秦汉伟业的统一王朝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这确实值得读史者深思。在下不才,拟就此题略谈拙见,也望各位高人积极参与分析讨论。
共同读通鉴活动 晋纪二十三 值周人:镇九州 一、本卷提要:公元360年-368年,晋升平四年至太和三年,共九年 这九年前燕、前秦、东晋三足鼎立,其他地方势力(如前凉、代、仇池等)越来越边缘化。其中前燕采攻势,前秦、东晋处守势,相对而言东晋在前燕攻势中损失较大,桓温第二次北伐的成果丧失殆尽。就三足鼎立的三方而言,主要表现为慕容恪、王猛、桓温三人的角逐。 1.前燕方面:慕容俊死后太子慕容暐即位,前燕再次进行权力交接。尽管慕容暐是名义上的皇帝,但他执政初期前燕政权主要由慕容恪掌控,慕容恪领导下的前燕不断蚕食东晋新收复的河南地区,夺取洛阳后前燕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强盛的时代。慕容恪死后前燕政权逐渐由攻势转向守势,保守政策下的前燕逐步走向衰落。 2.前秦方面: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逐步稳定了前秦政局,前秦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代,但是宗族内斗并未平息,苻健系子孙的叛乱险些葬送了前秦的国运,同时苻坚对于降人过于仁慈也为自己未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3.东晋方面:九年间东晋换了三位皇帝,但这对东晋政权的影响微不足道。此时的东晋政权仍然保持着士族均势,只是以桓温为代表的桓氏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4.前凉方面:不断的权力斗争彻底削弱了这个偏居一隅的汉人政权,张天锡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已没有能力阻止这个政权的没落。
共同读通鉴活动停止了吗? 共同读通鉴活动停止了吗?为何晋纪二十二后再无人值周?
晒一道高校考研试题,大家看一下有无问题 2011年某月某日,甲(23岁)和乙(22岁)以购物为由将某店老板丙骗至店内,随即拉下卷帘门并持刀逼丙交出现金,丙大声呼救,甲乙遂分别向丙连刺数刀将其刺死,而后在店内寻找现金,但未找到,遂将店内价值百万元的金银制品席卷一空,后甲乙二人被抓获。经查,甲于1999年因抢劫罪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2008年刑满释放;乙于1994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经减刑于2008年刑满释放。请用刑法知识对以上案例定罪量刑情况进行评析。
统计一下曾上泰山封禅的历代帝王 本打算把范围限在资治通鉴内,可想来即使加上通鉴外的宋元明清这样的人也很少,就不加区分了。在下先列两位,欢迎补充: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
推荐大家最崇敬的通鉴名将 资治通鉴中描述了很多名将事迹,请大家从资治通鉴描述到的名将中推荐一位自己最崇敬的通鉴名将。 要求:1.必须是资治通鉴中提到并描述过战斗事迹的名将; 2.每人只限推荐一位,不得重复推荐,可对他人推荐人选发表评论; 3.推荐时需附推荐词。
看一下司马光对楚国君臣不成器的评论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同是非汉族政权,为什么对北朝的评价与蒙元、满清大相径庭 今日很多人对蒙元、满清大加诟病,批之非中华正统。而对于两晋南北朝时的五胡元魏,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沙陀王朝,却很少听到类似的批评。请教诸位高人这是什么缘故?
大家怎么看待司马光对三家分晋的评价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臣光曰全集及新评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知 首。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斋 剖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主 ,诸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斋 贤之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