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星酋长
帝星酋长
北洋水师吧忠实吧友
关注数: 113
粉丝数: 379
发帖数: 26,641
关注贴吧数: 22
经远与英雄的对比 装巡的船体,岸防舰的布局
卡约杜里奥的鱼雷艇坞舱 和现代军舰一样,在舰体内部释放到海面,平时收纳在船体内部,100多年前就有的创新设计
营销号乱配图 平远号成了一艘驱逐舰
定远原炮位完全能改成6门210炮 4门25倍305主炮,改4门35倍210; 2门35倍150主炮,改2门35倍210; 看到模型,觉得以前认为的改装,原炮位是足够大的
法国洛林号战列舰原厂模型 原厂风格太稀有,资料留个底
讲解可以,图片不能乱用 漏了这期没举报,已举报
为什么选松岛作为旗舰? 按小日子作战规划,后主炮的松岛号只适合担当小队殿后,带队更应该是前主炮严岛号或桥立,反而选了松岛作为旗舰带队,这有什么原因吗?
居然有说丁汝昌是投降者 一个带上航海参谋转移到驱逐舰逃跑的罗杰斯特文斯基,跟丁汝昌相比
320炮打中定远的记录 理论上可以击穿,实际可能打不穿 加纳38倍320炮,长度约等于40倍305炮 实际上在战场因为入射角,会被装甲弹飞 日军穿甲弹也有质量问题
叶卡捷琳娜二世级铁甲舰模型 倒三角布局,6门12英寸,7门6英寸
经远舰尾炮位 预测的舰尾炮位,北洋舰队多次强调,要经远级安装尾炮,这个尾炮位与舯部炮位,互相形成180度火力覆盖
齐格弗里德级铁甲舰模型 介绍:省略数百字,可以看看吧友们的写的武备、参数、舰史
定远舰主炮直观感受 图①与图②快速拨动 德国倍径是算炮管的全长,305mm×25倍 只要不超过这个长度,换任何炮都不是问题 例如35倍210炮,30倍240炮 ~ 原始设计是4门25倍305+2门25倍210 实际可以按全35倍更换,我设想是: 4门210炮+2门150+4门150炮廓 305作为岸炮 (巡洋舰有现货,要塞有现货) 首尾同重,保持平衡,小艇全部集中在舯部
破案:平远装尾炮要拆尾楼 图①图②:黄泉平远对比 同一角度对比,尾楼是多余的,所有主副炮,均安装在同一水平线 不可能和图④一样把尾炮装在尾楼上,那是网友自己臆想的模型,重心高太多了
还是初建成的德克萨斯号好看 初建成的德克萨斯,线条简洁、双桅杆双烟囱、炮廓,最后变成臃肿,乱搭乱建,后舰桥还挡住后主炮前向射界 除开德克萨斯,美国保留的二战战列舰有6条,大可以恢复以前的最初一战建成的样子,可以与铁甲舰“勇士”、风帆舰“胜利”对齐,涵盖一战时期,而不是二战
不记得是什么军舰 放手机里很久,叫什么忘了,也忘记为什么找它,欣赏原厂模型的细节就行了
考古公开课“甲午甲午经远舰” “北洋舰队成军的时候,铁甲舰和装甲巡洋舰一共是9艘”
英国皇家海军分类标准(1878年) 英国皇家海军自1878年1月,搬布了新分类,以“任务”作为新分类,废弃长久以来的“船型”分类 装甲舰(Amoured Ships) 1等、2等战列舰(Battleship 战斗舰)直译 1等、2等、3等巡洋舰(Cruiser 巡航者)直译 ~ 长久以来具有“风帆时代”的称呼被废弃的分类 Frigate(佛盖特帆船):最早指“三桅快速帆船”,中文意译“护卫舰或巡航舰”,非直译 Corvette(克尔维特帆船):比前者小的帆船。 勇士号这些早期铁甲舰仍然属于“船型”分类法,取消这种分裂,是英国军舰数量庞大,不容易区分
前无畏=铁甲舰 定远级1881与维切尔斯巴赫级1902都用panzerschiff
黄泉级铁甲舰的高清照
改一改图纸就是海天前无畏 借用志颖模型的图,速射240是原版最大亮点
德国叫定远舰“护卫舰,那苏联叫辽宁舰“载机巡洋舰”呢? 建造国叫什么,我们就叫什么,本身有些尴尬,实际更有些荒谬。1880年北洋舰队向德国购买军舰,定远级两艘,济远级一艘。 德国当时没有战列舰和巡洋舰分类,吨位大称为“Fregatte护卫舰”,其次称为“korvette护卫舰” “护卫舰”在中文里面是意译,不是直译是,原来是描述风帆军舰的船型。 “Fregatte护卫舰”:最早是三桅快帆船,一种大型远洋长途航行的帆船军舰。 “Korvette护卫舰”:最早是单桅纵帆船,一种比前者小的帆船军舰,适合近海航行的帆船军舰。 这就是“船型分类法”,以风帆能力分类。 桅杆数量越多,帆船排水量就会越大; 张帆数量越多,操作的水手就会越多。 随着1875年以后,这种“船型分类法”渐渐被淘汰,军舰也逐渐不再挂帆。1878年开始以任务分类,出现“battleship战斗舰”,“cruiser巡洋舰”这种中文直译名。 北洋海军只是向德国买船,舰队官兵讲英语,舰长都在英美毕业,负责练兵的副提督更是英国人,没有任何军官自德国留学,所以德国这一套没市场。 军舰叫什么,还是“船主”拥有国为准,拥有国叫“戰艦”(战列舰),“快船”(巡洋舰),最多加个前缀,叫“鐵甲戰艦”、“鐵甲快船”
维多利亚级巨炮开火 双联装413主炮威力惊人 460皮带主装厚度惊人
中国有过战列舰成为某些国人的心魔 借着今天又开始打捞文物,再次拿出来讲。只要称呼定远为战列舰,肯定有人要开除定远舰是战列舰的身份,官媒和外国都这么叫,就是有人就是要抠字眼,中国有过战列舰成为某些国人的心魔
因为简图写“korvette护卫舰”,所以定远不是战列舰,德国很“谦卑”;那我把济远的简图找出来,上面写“Corvette护卫舰”,所以济远不是巡洋舰,又是德国的“谦卑”;结论就是北洋舰队没有战列舰,也没有巡洋舰,都改叫护卫舰,这才叫德国正宗
定远舰的战列舰合同、文件、文物 大清官方称呼就是battleship=戰艦 既是铁甲舰,也是战列舰
当所有巡洋舰交出副炮改装定远级 8门25倍305换陆军炮台8门30倍240 巡洋舰交出所有150炮,另购1门,安装在炮廓; 合计:*240炮8门,150炮12门,完成改装。 ~~~ 接下来购买原计划的速射炮,改装巡洋舰 致远级2艘:210炮6门,*120速射炮8门 经远级2艘:210炮4门,*120速射炮10门 济远1艘:210炮2门,*105速射炮3门 平远1艘:260炮1门,*6英寸炮4门(源自致远级) ~~~ 这样的改装,主力舰完成改装,巡洋舰加强,陆军炮台得到加强(口径增大),三方共赢 唯一失望的是威远
低干舷胡德号战列舰高清特写 有的将胡德号归为君权级,有的认为单独成级。如果从防护理念与外观设计,的确是叫胡德级,尽管很些相似相似但方案不一样,胡德属于炮塔型方案。
16.25英寸主炮的本鲍号战列舰高清特写 6艘1881年开建的海军上将级(科林伍德级)中,最特别的一艘。采用2门单管30倍16.25英寸(412mm)主炮,区别于同级4门双联装30倍13.5英寸(343mm)主炮的姐妹舰,副炮相同。 图①本鲍 图②科林伍德 图③罗德尼
海军上将级战列舰高清特写 图①科林伍德,图②罗德尼,虽然是姐妹舰,桅杆不一样,桅盘不一样,烟囱不一样,舰桥不一样,反正大差不差,就是细节有相差,图③是Mk1 13.5英寸30倍主炮,露炮台设计,首舰下水时间1882.11.22,首舰服役时间1887.8.1
3000吨岸防洗脚战列舰 挺不错的,3225吨,2门12英寸40倍主炮,4门单管4英寸50倍甲板炮,3门57速射炮,虽然洗脚船,却有5至11英寸全水线哈维甲,有炮塔装甲,也有炮座装甲,12.5节也是可以接受
北洋申请购买21门炮讨论 ①这21门炮,原文提到18门是“快放炮”(速射),而威远只提到换新式磨盘105后膛炮,这应该不是速射炮 ②购买,运费,保险是合计61.304万两,改装费没有提,也就是改装费北洋自己出 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原厂模型 原厂模型为海军蓝涂装,首舰加里波第将军号,6840吨,20节,1895年 2X1-L40/254炮,10X1-L40/152炮,6X1-L40/120炮
定远级合理匀称的现代化改装 主炮不变,提升射界。H形布局,首尾火力通道由3条提升为4条。舰尾设小艇的集中停放区,供陆战队投送与人员交通。 舰炮: 4门25倍305炮,8门120速射炮(炮廊),8门57毫米速射炮(2门炮廊,6门甲板) 改进自箭形布局的萨克森,视为双炮塔版本的萨克森2.0,兼顾火力加强、削减重量、均匀合理的现代化改进。
大导演爱乱整 这一眼就认得是定远号1比1模型,虽然是很多年前拍摄的,但道具能不能认真点,随便弄个维多利亚涂装的船就扮演商船,这是有多低估观众的眼力
平远与原型舰黄泉对比 北洋唯一在尺寸、吨位、火力比原型舰加强的军舰,经过多年的理解,北洋舰队对协助主力舰作战军舰的需求很明确,就是“加强航速的岸防装甲舰”,而不是“加强火力的巡洋舰”。其实致远级、平远舰并不符合这个需求。致远虽然航速快,火力强,但血统是防护巡洋舰,没有装甲炮台,也没有装甲带是硬伤。平远虽然是正统岸防装甲舰,但航速没有加强。所以“加强航速的岸防装甲舰”最符合的是经远,既有装甲炮台,舰体装甲,又可以追上主力舰的航速,唯一不足的是没有尾炮。所以北洋不需要高速的防护巡洋舰,也不需要缓慢的岸防装甲舰;而是模仿主力舰的装甲巡洋舰。
奥匈帝国主力舰原厂模型
意大利的“大装甲舰”(战列舰)发展展示 意大利的战列舰称呼为“大装甲舰”,由船舷列炮、中央炮组、中央炮塔至无畏舰的主力舰发展展示
丹麦岸防装甲舰发展(1863-1943) 最后一艘是用隔壁同级岸防舰的舰体,原计划安装2门305,一战后改变计划,保留150毫米克虏伯装甲,安装8门150毫米炮作为训练巡洋舰的尼尔斯·尤尔号,也归属岸防装甲舰。
但丁.阿利吉耶里号战列巡洋舰现代化方案 这个改装是意大利人设想的方案,但丁号战列舰于1928年按条约退役,拆除所有武装,舰体保留。30年代与其他战列舰一起现代化改装。作为战巡配合维内托级,布局借鉴维内托,6门381/50倍主炮(3×2,维内托主炮),8门152/55倍副炮(4×2,维内托副炮),12门100/47倍高射炮(6×2,加富尔级同款)。
准无畏也是有严格标准,不能强行归类 科普无畏舰的发展视频,肯定有先铺垫准无畏这一段历史,但强行将其爱德华七世作为准无畏的开山之作,这种归类本身就是错。爱德华分为三级火力,一级是12英寸主炮,二级是少量9.2英寸和6英寸混搭,三级是3英寸轻型炮,或反鱼雷艇炮。这种配置就是典型前无畏,简单的说既然以后的“无畏舰”需要解决大小火炮校射问题,准无畏就不需要解决大小炮校设?9.2英寸与6英寸混搭严重制约了二级火力输出,搭载二级主炮搭载的主力舰,在爱德华七世级之前已经存在。准无畏的二级火力,是全部以大口径中间炮为主,低于主炮口径,单侧数量高于主炮,完全淘汰6英寸才能叫准无畏。
瑞典对svea级岸防舰的重建 接上次大威尔逊十字切的资料,该级为3300吨,1901-1904年该级3艘舰进行,拆除2门254炮与4门150炮,上层建筑重建,改为1门210/44倍炮,7门150/44倍炮。附清晰重建前后线图对比。
定镇济经来,德系装甲舰 定镇济经来都写着,panzerschiff或panzerschiffe,装甲舰的意思,济远算不算见仁见智,但原型就肯定是铁甲舰(装甲舰),判断标准可能就是那铁脖子炮台,平远是法系装甲舰。那8大远就能叫铁甲舰(装甲舰)的,就有6条。
石锤了,济远舰的血统是撞击铁甲舰 济远的原型是“赫士本/热辣”,这是众多周知,但是有个重要细节的细节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济远的外观本来就是“双桅杆”,在原图纸上就有标示,这个桅杆是铁桅杆,并不是木桅杆,临时桅杆只有舰尾加的第三根木桅杆。 本来济远舰原计划就是定远级的3号舰,但由于原材料涨价,2号舰镇远水下装甲改为锻铁,也直接导致济远连船体参考对象,“黄蜂”级装甲炮舰的210毫米水线甲也砍掉,由穹甲代替。定制双联装主炮,主炮旋转机构,装甲炮台,黄蜂级水线甲,这些豪华配置就不是当时以轻巧与灵活的巡洋舰所拥有的。巡洋舰更多是单管炮货架产品,人力辅助旋转,简单的炮盾,穹甲防护或无防护。后4张图,就是济远的表兄弟,特有舰种,“ironclad ram”撞击铁甲舰,以重炮轰击接敌,实施鱼雷攻击,必要时使用杀手锏撞角。
经远级与原型舰蛮横级对比 蛮横 8500吨,16.75节,水线甲254,全高2.44米(含水下) 234mm/32倍×4,152mm/26倍×6,450鱼雷管×6 煤1138吨,555人 ~ 经远 2900吨,15.5节,水线甲241,全高1.8米(含水下) 210mm/35倍×2,150mm/35×2,450鱼雷管×4 煤350吨,270人 ~ 资料整理留存
北洋申请的速射炮配置图(新整理版) 历史上,北洋舰队曾递交速射炮21门的购买申请。现重新整理过,让吧友能更直观,该系列只有定远级较特殊,新炮位是在“炮廓”内安装;另外,威远舰从服役开始,到中法战争拆卸火炮建设炮台,再到重新武装,武器与上层建筑发生较大的变迁。 声明:均为多年在合情合理的情况自行揣测的,个人行为。
较为合理的经远级1900年代改进方案 海战前,北洋对经远级进行了武器加装,少量增加了小口径速射炮。海战时,由于来远舰尾堆积小炮弹药,被殉爆了弹药并发生火灾。经远级曾经计划加装2门120(4.7英寸)尾炮,但我认为其实5门76(3英寸)速射炮,比原的来申请更合理,高效。由于150炮前后都是结实的结构舷墙,用来保护烟囱出口和临时弹药,这部分不改动。舰桥两侧加2门76速射炮,底部加立柱。结构舷墙末端的登舰口,两侧扩孔安耳台,加装2门76速射炮。舰尾设置1门76速射炮,取消下面的后射鱼雷管加立柱(剩前1左1后1)。火力合理且平均,改动不大。
1896年富士号下水油画 由当时英国艺术家于当年绘制
荷兰铁甲撞击舰原厂模型 三艘不同的荷兰铁甲撞击舰,资料留存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原厂模型 博物馆级藏品,资料留存
纳尔逊勋爵级战列舰原厂模型 博物馆藏品,资料留存
定远、镇远的小艇系留杆 大型军舰,特别是主力舰都有的配置,当不想靠岸时,便会使用,使用时向外推出,小艇内的人员便可以通过绳梯,爬上杆子登舰或者用来下船,俗称溜艇杆
不屈号参加1887年阅舰 这是全网最清晰的不屈号“英弗莱息白”号的照片,准备参加1887年阅舰,标准的维多利亚涂装,悬挂彩旗,清晰的舰名铭牌与官兵合影。
下水后去安装武器的维多利亚号 此时已经可以自航,去安装武器的路上,双联装413毫米主炮,比后世大多数战列舰要大,尾炮是与超勇级、浪速级同系列(不同型号)的254毫米
浅间号装甲巡洋舰模型(原厂风格) 发动战争挣到钱,的确能买到好东西,1896年开工,1899年完工,姐妹舰常磐。9700吨,21.5节,2×203/L45炮,14×152毫/L40QF,12座×76/L40QF,7×47重管QF,鱼雷 5×457m。 舷侧180毫米,甲板50毫米,炮塔152毫米,司令塔356毫米。
说说龙威(平远)炮位的不合理 图1,电视节目,爱好者送给船政博物馆的龙威号模型,该尾炮是臆测的且不符合逻辑,重心过高,原尾炮设在尾楼; 图2,黄泉级3门100毫米炮位局部图,左右各1门,尾炮1门。 图3,高清全图,自行保存。 图4,90年代末黄泉舷侧炮位,理由是炮弹容易由该位置飞入,在上层建筑内杀伤人员,容易殉爆堆放的炮弹;最后该上层建筑开孔进行封闭,连带上面的47炮也移位,让给舰桥的飞翼支架,方便港口泊船。 图5,北洋改装的平远是合理的,前后都有上层建筑,只有舯部是设置152炮最佳位置,与主炮在同一水平线。在尾楼里面设置1门105尾炮,通过换门向左右射击是过时想法,不好用。 图6,黄泉级共4艘,有尾炮的只有1艘,因为图4所说的原因,4舰全部改为相同的布局,1门前主炮,1门138尾炮。原因很简单,1900年前后的法国岸防装甲舰,布局大多是前后重炮布局,黄泉级装甲炮舰也向其看齐(图7)。
美国大量保留“莫尼特”铁甲舰的重要原因 彩色图片是1907年,这种古董铁甲舰依然在服役。南北战争后,美国保留一支数量可观的“莫尼特”铁甲舰队,数十年里面并没有裁撤拆解,并继续发展。“莫尼特”直译“监视者”,是铁甲舰中的一种浅水炮舰,虽然只能近岸,却优点却明显。 ①浅吃水,铁甲舰体;②旋台炮塔,密闭防护;③吨位不大,容易建造。 美国海军保留近岸铁甲舰,而不去发展远洋铁甲舰,就是因为没有需求。远洋护航对抗海盗,使用高干舷的护卫舰(巡洋舰)就可以了,也不与海军强国争霸。“莫尼特”铁甲舰名义上作为岸防,实际上是用来堵港攻坚,对不友好国家直接“近距离封锁”。 当时,美洲能维修军舰的船坞、港口就这么几个,而岸上必然有要塞炮台防御。这时,就需要“莫尼特”登场。南北战争的经验,莫尼特组成第一列进行火力压制,巡洋舰、炮舰组成第二列负责火力支援。如此反复横扫,一遍又一遍,岸防必然崩溃。此时,再要求不友好国家屈服,拒绝即毁港。 大家一直不理解与困惑,为什么美国直到90年代才发展远洋主力舰,因为之前几十年这种铁甲舰已经满足需要。
马吉芬展馆的两艘主力舰模型 两艘主力舰都非常有意义,马吉芬是美国国籍,在北洋舰队担任教官,作为镇远号的军官。缅因号是美国第一艘远洋主力舰,1898年爆炸引发美西战争。展方将两艘“表兄弟”血缘极近的模型摆在一起,意味深长。偶然看到图片,遗憾没有清晰图。
1894年主力舰整备方案(架空) 1894年没有战争,应对富士级威胁,高层开会拿出了两套整备计划 A方案,购买二手舰+保守改装 特拉法尔加级, 4门343炮,6门120速射炮(炮廓),8门57速射炮 定远级,4门305炮,6门120速射炮(炮廓),8门57速射炮 合计4艘,重甲巨炮轰击思路,兼顾岸轰 / B方案,购买一手舰+深度改装 海天级,2门240速射炮,10门150速射炮,6门105速射炮 定远级,6门210半速射炮,4门150半速射炮,火炮源于巡洋舰拆件,炮架拨款升级 合计4艘,全速射炮烧船思路,射速为王 / 作为参与者,如何选择?
近代海军知识需要与时俱进 2年前,问过国内著名学者,现在这么多史料,却非要继续写书要把定远、镇远写成“铁甲舰”。得到答案之后,学者认为“铁甲船”=“铁甲战舰”,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而且,学者认为定远级不是战列舰(battleship),原因为定远用过“铁甲船”的文件印章,就可以越过《海军章程》和《订购合同》的正式名称。让我很更震惊的是,战舰(battleship)这个翻译,居然是1894年首次使用日本创造,而不是1880年首次使用的清朝,果然独到。 铁甲船,即铁甲舰,ironclad,panzerschiff,指装甲军舰,可以是炮船(炮舰),快船(巡洋舰),战舰(战列舰) 铁甲战舰,只能是battleship(战列舰),没有其他解释,因为curiser(巡洋舰)是与该词绑定一起引入的,否认即连北洋海军的巡洋舰翻译也一起否定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