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星酋长
帝星酋长
北洋水师吧忠实吧友
关注数: 113
粉丝数: 379
发帖数: 26,641
关注贴吧数: 22
近代海军知识需要与时俱进 2年前,问过国内著名学者,现在这么多史料,却非要继续写书要把定远、镇远写成“铁甲舰”。得到答案之后,学者认为“铁甲船”=“铁甲战舰”,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而且,学者认为定远级不是战列舰(battleship),原因为定远用过“铁甲船”的文件印章,就可以越过《海军章程》和《订购合同》的正式名称。让我很更震惊的是,战舰(battleship)这个翻译,居然是1894年首次使用日本创造,而不是1880年首次使用的清朝,果然独到。 铁甲船,即铁甲舰,ironclad,panzerschiff,指装甲军舰,可以是炮船(炮舰),快船(巡洋舰),战舰(战列舰) 铁甲战舰,只能是battleship(战列舰),没有其他解释,因为curiser(巡洋舰)是与该词绑定一起引入的,否认即连北洋海军的巡洋舰翻译也一起否定了。
这是一批当时最新锐的巨舰 利萨海战战败的意大利,愤怒地造出450毫米炮的“卡约.杜里奥”;觉得自己也应该有这样武力的大英,造出了406毫米炮的“英弗莱息白”;大清为制约日本,订购了305毫米炮的“定远”。;同样经历的巴西,订购了254毫米炮的“阿基邦达”;感受南美威胁的美国,建造了同样有254毫米炮的“缅因”。虽然听起来像套娃故事,但确实有传承关系,它们都是拥有相同主炮布局的“表兄弟”。说说故事,顺便发一下铜版画,留存资料。
致远级plus+经远级plus~艾弗森级岸防装甲舰 图一是该级的原厂模型,火炮大致与致远级相同,资料留存
要想声音大,就要拳头硬,这就是话语权。1878年到1883年正是欧洲列强大建海军的重要时期,铁甲舰(装甲舰)就是海军绝对主力。德国开工著名的4艘萨克森级(定远母型)装甲舰(装甲护卫舰/突击护卫舰)在此时正陆续建成。该级是当时德国的海军新锐,也是装甲最厚的炮塔装铁甲舰。此时欧洲的装甲舰(铁甲舰)要想拥有不错的防护指标,就必须降在水线附近不断叠加厚度,才能抵御列强不断加粗的巨炮。而一直叠加的厚度,就必须降低干舷,达到一个死循环。直到90年代更硬的钢装甲普及,才解决了低干舷的死循环。萨克森级装甲舰建成后,就是海军新锐,水兵私下称为“堡垒舰”。不难看出,在舰队与其合练的军舰,不论是样式与设计,不论是装甲舰还是辅助舰,样式仍然带着一股浓浓的风帆时代末期的“机帆船”落后遗风,该级正是德国第一款取消风帆的装甲舰。
萨克森级与勃兰登堡级正在合练 2艘萨克森级(定远级母型)战列舰级(领舰)与4艘勃兰登堡级正在合练,此时萨克森级仍然是4烟囱未重建的状态,由于此时萨克森级正分批进行改装,尚未达到1支战列舰分舰队下2支中队,每支中队下4艘战列舰的标准。这支分舰队全员都拥有6门主炮。
德国本土全铁甲舰编队 为了扼守基尔运河与德国本土,德国需要一型即可以大量建造,又是低成本货架产品的铁甲舰,就此诞生了齐格弗里德级铁甲舰(装甲舰),合计8艘。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花里胡哨都是徒劳的。在欧洲北海中小国家面前,这就是武力,就是正义。
萨克森级加入战列舰队 萨克森级(定远级母型),于1898年后4舰现代化重建后,加入战列舰队训练,装甲舰制度正式被《舰队法》替代,右边是萨克森级(1898年前为3等装甲舰)组成的纵队,左边是弗里德里希三世级(1898年前为1等装甲舰)组成的纵队。
萨克森火力配置(重建后) 6门260(1×2,4×1),8门88(8×1),6门37(6×1),仅火炮,未包括鱼雷。资料留存。
按道理,八大远,就济远没有副炮前射能力 按照北洋的横列冲击战术,各舰都追求舰首火力最大化。但济远完全不符合这个标准,当1888年新购4巡洋舰服役的时候,济远却没有150副炮前射能力。按道理,当时济远应拆150尾炮,额外补充1门150炮,舰体舯部加耳台,增强至“改进型”经远级水平才是更符合战术训练。 毕竟连后来的平远都是这么改装的,统一军舰的火力布局很重要;当然战时有必要,拆了威远4门105炮给4舰也是可以,这是后话(平远舰奏折的火力布局);这里只讨论的是为什么济远就是八大远的那个例外,尾炮退敌先不要管
巨人级战列舰(1880年)模型 英国第一级被称为战列舰(battleship战舰)的军舰
预测这本书依然写错定远的舰种 修订100次都没用,连定远级是什么级别军舰这个问题都没搞清楚
北洋舰队的战时涂装 我认为战时涂装应该就是(图1,图2),舰体是黑色,上层是灰色;那种黄色上层或半灰半黄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涂装(图3,4),毫无隐蔽效果;现在很多上色照片,就是根据历史黑白图片上色,“国内专家”推测的黄色涂装
“舷号”与“工厂编号”是两回事 大概上个月初,我指出这个视频错误,这位“大神”说舷号100,舷号112是权威刊物写的,该up主是信权威不信我的指正,把我拉黑了。 众多周知,“舷号”是刷在军舰干舷的,这才叫舷号,看来国内“专业人士”老是犯错。
“panzercorvette”定远与萨克森铜版画 “panzercorvette”(装甲护卫舰)的铜版画,资料留存
假设的济远、平远改装 拆除2座致远级尾炮,增强给济远、平远作为尾炮,所有150副炮拆除,2舰升级为缩小版狂怒级,感觉挺不错的,副炮改为8门57毫米炮,本身2舰就是以岸防舰为模板,济远抄的是威斯帕级(或热辣),平远抄的是黄泉级。 参数如下: 济远 210×3,57×8 平远 260×1,210×1,57×8
三哥的双航母编队 这个海军实力放在南亚还是挺强的
定远原定装备的210炮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图①,定远150炮,35倍 图②,短管210炮,应该约为25倍 图③,济远210炮,35倍 图4,定远原定的火力配置
其实定远的布局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与其大费周章的改成主炮在中轴线,还不如利用现有布局增强火力 6门210炮(2×2,2×1) 4门150炮(4×1) 这些火炮都可以拆卸5条巡洋舰获得,并将炮架升级为半速射,既能减轻巡洋舰的过重现象,又能利用原有的弹药体系,双赢
平远号的120炮位置 以前没有细心看,其实平远号更换成4门120炮的照片一直有,今天偶然翻开以前吧友的画,漏了这个细节
分析经远舰尾的情况 经远的舰尾布局,完全被鲁道夫.哈克细分规划,甲板下面原来是鱼雷战舱室,布置了3根可活动的鱼雷管,有2条楼梯,之间还被墙隔开,墙体应该是没有开门,目的可能出于安全考虑。人员走动,需要上楼梯,再由另一条楼梯下去回舰内。 人员生活,通常有与炮(武器)同睡的习惯,这里可能也会有人员住宿,鱼雷管则会靠墙,布局完全被榨干。 那么说回经远的“痛点”,如果想加尾炮,需要加立柱。1门居中布置,后射鱼雷管要拆。如果想加2门尾炮,则左右鱼雷管要拆。或者全部拆掉,对于重视鱼雷战,有鱼雷学堂的北洋应该不会这样操作。 上次,就提过利用桅杆后的小艇横梁,在舷墙末端搭建平台(简易尾楼),铺上铁板加尾炮,尾炮下面加立柱补强,尾炮有一定的向前火力支援,也是个可考虑方案。 以上这些都是本人分析的观点,有些书说舰尾是军官住舱(我觉得更像水兵住舱),不方便加尾炮,实际上没有交待清楚这里的复杂情况。
[战舰世界]弄错“经远”舰名 游戏活动,完成任务集齐卡片获得道具。“来远号巡洋舰”卡片的描述,将“经远”混淆成“靖远”。“靖远”为前者(防护巡洋舰)的舰名,而“经远”为后者(装甲巡洋舰)的舰名。 不严谨,也不应该,已经联系客服,希望会修正。 防护巡洋舰,致远(①号舰),靖远(②号舰) 装甲巡洋舰,经远(①号舰),来远(②号舰)
大胆假设的经远尾炮位 经远级与致远级经常停泊一起,舰队内部也会比对之间的差异,外形一目了然,经远级申请2门120尾炮,我大胆假设就是舷墙架高一层,利用舷墙能承重,来增加尾炮。 舰尾的简易飞桥移位,使用小艇横梁来改装,下面架设粗壮立柱,只要结构够坚,2门尾炮是没问题的,铺设钢板来方便移动,原来的简易飞桥直接与这个简易尾楼合并。 改装后,形成前炮(高)~舷炮(低)~尾炮(高),互不影响射界,阿姆斯特朗这种设计影响了业界,很多巡洋舰都是这样布局,无非就是双炮位或单炮位,致远舰就在旁边,我认为北洋应该有参考过。
小日子的3艘“准航母”登陆舰 20年前,媒体就说小日子3艘大隅是“准航母”,随时改装成航母,我现在知道缺了什么,就是缺了1门主炮,左侧少了块吊艇平台,当年就是故意没有完全抄袭意大利的原型舰,为了造势
[没有尾炮]2900吨经远舰的痛点 看到这张75毫米炮弹图,再联想经远舰一再要求,并催促安装2门120尾炮,按照模糊不清的图纸,很难搞清楚设计师的思路,原始设计舰尾有4个辅助的炮位,设计师当年想怎么安排这4个炮位的备炮?4门120?4门105?4门75?
日本官方对军舰等级划分(1894年,甲午) 1894年,日本以军舰立项时的舰种作为分类,这个表分两个舰种系统并存 ①旧式舰种,风帆时代遗留,参见最后两图 ②新式舰种 扶桑,“ironclad frigate”,所以称“甲铁舰”,属① 三景舰,海防舰,即近海防御舰,俗称岸防舰,属② 秋津洲~筑紫,巡洋舰,属② 金刚~筑波,“corvette”,属① 天龙~天城,“sloop”,属① 炮舰,属② 富士,八岛,“甲铁战舰”,属② 由于过于复杂,新旧系统并存,1898年取消
日本官方对军舰等级划分(1893年版) 这么多年,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国内出书要搞个“二等铁甲舰”; 说正题,以下是(1893年)日本官方分类,扶桑为“甲铁巡航舰”,松岛为“一等巡航舰”,日本计划增加购2艘9500吨的“甲铁舰”(后来的富士、八岛); 注意:这个分类是1893年版,战时分类将在下帖发出。
虽然明白修旧如旧 但是空了一堆没有炮的炮位,看着就难受,这些围板成了障碍物,还不如像衣阿华那样拆掉,100多门炮,就算做100多个模型仿制,既不实际又是巨款 顺便吐槽涂装,明明有蓝白相间的史实涂装,却涂了更丑的全蓝
很有气势的“达伽玛”号引发关注 葡萄牙“达伽玛”号铁甲舰重建后,试航的图片很有气势,10节的航速拍照以为是新装巡,舰艏那门火炮又一次引发我关注,在几年后才知道我又被“咸丰年错误资料”误导。几年前看过达伽玛号的视频资料(图③),字幕显示1门150克虏伯炮,一直当这门前炮就是150克虏伯炮,但其实里面资料全都是错,视频博主把最后重建前旧式火炮当资料误导,副炮也不是4门65mm炮,吐槽一下这个视频博主。 “达伽玛”号装甲舰,正确备炮: 舰艏 阿姆斯特朗 76/L40 速射炮 船肩 阿姆斯特朗 203/L40 速射炮 左右各1 船尾 阿姆斯特朗 152/L45 速射炮 6门 47mm速射炮
平远舰和镇字号在日本的火炮变化 平远:1门260,4门120 镇西、镇南:各2门12磅速射炮(口径3英寸,约76.2毫米左右),改装参考图③ 镇字号其余4舰:保持不变,据说前膛炮被重新加工成后膛炮
引发关注的八重山号模型图片 2年前,一张八重山号“很有感觉”的模型图片,翻找古董资料,我一直认为舰艏那门“很有感觉”的炮,是重管47mm炮,后来我终于找到这个模型的组图,根本不是小炮,重管47mm没有这个“感觉”。1902年,八重山意外沉没,进行了魔改。锅炉泡水,肯定换过,舰艏与舯部耳台增加了3门火炮。
分析定远舰被替换的210毫米副炮 说是副炮,其实已经是二级主炮了,这2门二级主炮毫无意外就是1880式25倍210炮,身管与1880式35倍150炮,长度一样,为5.25米,膛线缠距25倍,可以发射长弹,重量是后者的2倍有多,2门25倍210炮≈4门35。铁甲舰经常会有二级主炮,作战理念例是作为主炮的射界补充,如图④佩拉约,2门320+2门280,也针对扶桑号。大家可以看看定远原始线图的前炮粗细,被长管150炮替换的原因:①穿甲能力,接近短管210,因为长管初速高,但如果是爆炸破片杀伤的开花弹,就是口径为王;②便宜省钱,一分价钱一分货,炮管越重越贵,炮架越重越贵,附件也相应贵;③节省吨位,这个前面已经说了,同等数量的火炮,1门短管210=2门长管150;④更多的炮弹,口径减少,重量越轻,装载的炮弹越多;⑤长度一样,不超出舰艏,影响撞角的使用,撞角用不用是一回事,但不能影响这个预留功能。
长寿的蚊炮船 虽然作战理念是小船扛大炮,近海活动战力有限,过时之后,拆掉主炮却是很好用的巡逻船,舰体其实挺灵活,毕竟当年对不能旋转主炮的平台有很高要求 法尔斯特号加农炮艇,丹麦,1874~1913年,390吨(设计),10节,1门阿姆斯特朗254mm前膛炮,现代化后:1门57mm,2门37mm
炮弹问题远比你们想的严重 要塞有最新订购的35倍240长管炮,配置了半速射炮架,地上有长钢榴弹,光刘公岛就有8门,足以武装定远、镇远、甚至平远
赫尔戈兰原厂模型 赫尔戈兰装甲舰,1878年,丹麦,5480吨(设计),13节,1门305/L22,4门260/L22,5门120
战列舰破交只会悲剧重演 结论就是毫无必要性,俾斯麦与沙恩霍斯特已经验证了;一战遗老妄想继续以成军时间晚,造价高昂的主力舰破交最后结果就是港口囚徒,存在舰队,最后被频繁空袭了结舰运。 无脑总拿1万吨的施佩伯爵来证明2.6万吨P级如何拉夸,二者是同样档次?而且为了让步给沙恩霍斯特级,令装甲舰后续被取消,让装甲舰不能小队出击,就能证明“河口之战”是必然结局? 战巡中队核心3条战巡与所谓“准高速”KGV,如何逼迫12艘34节的P装甲舰交战?让3条战巡疲于奔命各地?还是kgv的“准高速”能追上? ①珍贵的主力舰要保存自己,避免交战,又如何能解散对方护航兵力?数艘装甲舰组成狼群小队不比你孤狼好用? ②生存能力强,俾斯麦与沙恩霍斯特在海底已经很明白了。论负面影响,即使一艘袭击舰的沉没,比一艘昂贵的主力舰要低得多 破交根本不需要主力舰,精神b才斗兽棋思想,浪费在追求单舰实力的主力舰,破交兵力不够多只能再重演一次德三海军悲剧
萨克森级、黄蜂级模型 博物馆藏品,1:100 萨克森级装甲舰,4艘,7650吨(设计),6门260/L22 黄蜂级装甲炮艇,10艘,1100吨(设计),1门305/L22,2门87/L24 两型为高低搭配舰
致远回国没有长钢开花弹? 多特蒙特说,1887年致远回国,没有长开花弹 但1882年炮弹就已经有长短之分,实物图已经有 企图混肴视听,明明标注穿甲弹69发,那15发钢榴弹只能是钢开花弹,而钢开花弹又比铁开花弹 不是长钢开花是什么?有穿甲弹69发,再歪曲15发穿甲弹吗?
克虏伯1887年代没有400毫米炮? 信誓旦旦说,日本1887年的资料表,400炮是没有实物,那1885年35倍400炮(120吨)图假的?25倍400炮(71吨)也是假?克虏伯没有硬货,怎么与同行竞争?
信誓旦旦说1890前没有长炮弹 图①旧款150炮,打2.8倍短炮弹,图片摄于1872年 图②新式150炮,打3.5~4.5倍长炮弹,兼容2.8倍弹,图片摄于1883 数据表说是假的,那图片也是假的?地上这么长的炮弹是模型?
解决沙恩霍斯特“潜水艇”问题 在出海试航后,为解决低干舷超重问题,拆除一座主炮,副炮改为5座双联装,降低主装厚度,按当初设想的6门283主炮,加强防御大续航的德意志plus应该是最好的结局
这个铁甲舰队阵容太强 昨天发了《逐句分析大清10条铁甲军舰计划》后, 统计发现这个舰队计划阵容太强: 定远级装甲护卫舰5艘 7335吨 4门305炮 2门210炮(原设计) 黄泉级装甲炮艇5艘 1600吨 1门305炮 2门105炮(黄蜂级放大) 按标准排水量搭载克虏伯原厂正品长钢炮弹与长铁炮弹, 每门305炮备弹50发,每门210炮备弹50发 合计大口径炮弹共1750发 首轮交战2小时,消耗一半弹药875发,10中1 即命中87发大口径弹,就当引信不良哑弹20%,69发爆炸 日本连合舰队直接毁灭,松岛殉爆就不止一次,吉野如同舰壳解体
逐句分析大清10 条铁甲军舰的计划 1881年1月购买2条“定远”级装甲护卫舰; 1881年9月追加3条“定远”级装甲护卫舰和5条较大的装甲舰; 问题在于原文“5条装甲舰(较大的)”是什么军舰? 根据德国1884年之前“装甲军舰”(铁甲军舰ironclad warship)划分,铁甲军舰分为3个等级: ①装甲巡防舰(frigate),远洋主力舰,殖民地巡航 ②装甲护卫舰(corvette),主力舰定远 ③装甲艇(舰),小型的军舰,重炮薄甲
北洋重建依然提及铁甲舰 昨天,在吧内了提出了英法海军对铁甲舰/巡洋舰式有一个相当比例,大致在1:1.5左右,不能巡洋舰过多,而铁甲舰过少。讨论后,有认为19世纪末期“快船快炮”,依然是利器的吧友。倾向于航速快、6英寸速射炮的穹甲巡洋舰;而不需要“重甲巨炮”的铁甲舰,“快船快炮”投射量效率更有收益。这里又要请出船政,船政大臣与设计过“诺曼底”级与“里昂”级战列舰的法国洋员杜尔就已经给出答案,在“5防巡”之上就提出“3铁甲”。大白话就是光凭防护巡洋舰是无以立足的,需要铁甲战舰掩护,这个比例正是1:1.5。
铁甲舰始终是北洋应有的目标 大家一直推崇吉野那种,装备众多速射炮的巡洋舰,认为“快船快炮”是作战利器,但其实巡洋舰一直都不是各国海军主力,而是“大舰巨炮”的铁甲舰。英国1882年建成铁甲舰/巡洋舰之比是1:1.68,法国1882建成的铁甲舰/1:1.32。而北洋舰队正经铁甲舰就定、镇2条,岸防铁甲舰平远1条,巡洋舰最多,致超、扬、济、致、靖、经、来(经远级铁甲巡洋舰只算半铁甲舰,算入巡洋舰),铁甲舰/巡洋舰比例1:3.5。海军装甲率太低,北洋尚且如此,其他海军连1条铁甲舰都没有,远远和大清当初规划的5 条定远+5条较小铁甲的10铁甲舰目标相差太远。巡洋舰毕竟只能辅助,要不是炮弹问题,吉野这种脆皮根本是不堪一击的。
进来聊聊,镇远舰的奇怪照片 敬爱的吧主西山大士,给我们发了高清的图片,就是镇远退役作为靶舰,给鞍马号测试新型主炮,上面一堆6英寸炮 图①,主炮后面通风口的6英寸炮 图②,上层建筑里面的6英寸炮 图③,烟囱后面的6英寸炮,这里的下面就是图②建筑里面的6英寸炮 注意这堆6英寸炮绝对不是之前我们认识的改装
战时,如何对炮塔进行修复? 功勋纪念铁甲舰,胡阿卡斯号,该炮塔是铸造的,如果遭受重炮射击,比如8英寸以上的大炮弹,在炮塔上砸出很深很大的坑,应当如何在战时修复?
正确理解“铁甲舰”这个词 许多人,有个误解,认为“铁甲舰”这个词代表的就是舰种。但其实中、日语两国境中,并不指军舰舰种。该词在中日两国实际指“军舰质量”,是一个统称概念,与现代的“神盾舰”差不多的概念。该词直到1903年,依然是个有分量的重要词语。日俄交恶,日本统计一份主力舰数据,特意提到[航洋甲鉄艦]的词语,即“公海装甲舰”的意思。意指的所有公海作战的装甲军舰,如甲鉄戰艦(战列舰)、一等巡洋艦(装甲巡洋舰)。甲鉄,通常作为前缀,用于军舰的称呼。如日本“甲鉄戰艦”富士,“甲鉄戰艦”八岛,迟至1900年才简化,因为战列舰与巡洋舰情况不同,是天生自带“装甲”这个属性,可以省略。
战列线不仅仅只有纵队 所谓战列线指的是海军战斗队形,运用战斗队形的一般原则是:便于统一指挥和密切协同;最有利于实施攻击;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战斗队形不仅仅只有纵队,要是这么简单粗暴,军官就不要用去军校进修,正确运用战斗队形,是海战胜利的重要关键。
河内是准无畏,还是无畏舰,要看日本的理解 有人说河内级主炮倍径不一致,理应划分为准无畏,有名无实,这个问题一直有吵过,所以分享一下日本人自己怎么理解划分的 —— 前无畏 ①三笠 2座主炮,无中间炮(二级主炮),装备较多的副炮。 ②香取级、爱德华七世级 2座主炮+4座中间炮,少量二级主炮,装备较多的副炮。 —— 准无畏 ③萨摩级 2座主炮+6座中间炮,二级主炮较多,口径较大,削减副炮数量 ④纳尔逊勋爵级 2座主炮+6座中间炮,二级炮主较多,口径较小,削减副炮数量 —— 无畏 ⑤河内级 全装主炮,口径较大 ⑥拿骚级 全装主炮,口径较小 以上是日本自己的理解
新款无人舰载机 看着质感和航模一样,对恢复泰国小航母的战斗力作用不大
相反操作,小航母改直升机驱逐舰? 一直关心泰国那条小航母,缺乏舰载机而停摆,现在做出云级相反的操作,切除舰艏滑跃甲板,拿出三分一甲板,安装1门76炮,8枚反舰导弹,8单元垂发(一坑四弹),舰尾2座近防炮,火力至少达到071E稍强的程度,直升机库只容纳3~4架直升机。甲板可以系留3架陆军直升机。
1890年让清朝买美国战列舰? ①将1914年希腊买前无畏的事,放在1890年来说 ②不知道定远原设计是有二级主炮 ③认为定远不是战列舰,每次看见我的主题就进来抬杠
架空的定远舰理想改造 如图,重新优化细节,修改错误的地方 图② 之前画的 图① 今天画的
定远舰集中防御与增强重火力的改造 看过图萨克森级现代化后(图⑤),集中火炮于铁甲堡内,值得学习。 (图①)是我设想的定远,重炮发射密度增加,炮位加强了装甲(没有画出来,就是两侧加钢板,延伸覆盖范围),大致上如下: ①拆减主炮,双改一,单炮32吨,减少了64吨重量,炮弹仍可以继续使用,火炮可以做零件备份。 ②重20吨左右的后桅杆拆除。 ③上层建筑的炮位下凹安装,降低高度;甲板的炮位增加炮廓,提高生存; ④萨克森的后桅杆下有供弹口,主炮下也有弹药库,向铁甲堡集中,有利于缩短炮弹运输距离。 火炮数量: ①单管305炮 2门(原有) ②单管210炮 5门(来源于致远尾炮和新购入)
有依据的架空定远改装 按照定远的表哥(巨人、爱丁堡)改装,拆除重达20吨的后桅杆,加装3门150QF炮,缺点是放弃后桅(不能搭载鱼雷艇与交通艇),拆除备用指挥台(移位),应急人力舵(移位,船舱内),这个改装复杂程度并不高
定远表哥的中轴线副炮 巨人级装备了5门6英寸(152副炮),其中有3门布置在中轴线,现在直接看图,注意上层建筑是前小后大。 图①,巨人级的图纸,中轴线有3门副炮。 图②,巨人级的“换门架”架退式152副炮。 图③,模型2门副炮的位置。 图④,由于最新的152速射炮,结构是磨盘炮架,需要固定使用,舷侧炮位由4门下降为3门
同一角度有趣的图片 图片是齐格弗里德级铁甲舰(装甲舰),一张是黑色(黑+黄),一张是白色(白色+红色烟囱识别线) 据说当时争取经费,提交的是最便宜的方案 方案①,2500吨(设计),2门单管210炮 国会认为太弱 方案②,3000吨(设计),2门单管240炮 讨论后适当再放宽 方案③,3500吨(设计),增强向前火力,3门单管240炮
收集了一些图片,感受一下1879年大清官员出访,当时看到的是什么钢铁巨舰 阿伽门农级(阿伽门农1879、阿贾克斯1880) 满载 8510吨 长 91.67 米 宽 20.12 米 吃水 7.16 米 马力 6360匹(“阿贾克斯”:6440匹) 航速 13.2 节 正常:700吨煤 最大:960吨煤 续航: 10 节/4,100海里 装甲: 铁甲堡 457 毫米~381 毫米(柚木内衬 457毫米) 炮塔 406 毫米~356 毫米 指挥塔 305 毫米 甲板装甲 76 毫米 武器: 4门318毫米炮(12.5英寸)(前膛)(38 吨)(双联装2座) 2门152毫米炮(6 英寸)(单管)(后期改速射) 6门6磅(6 pdr,约75毫米) (诺德菲尔德)速射炮 2条356毫米(14 英寸)鱼雷发射管 机关速射炮,若干 舰员: 345~405 名官兵
旋台炮塔模型 英国博物馆藏,炮塔下层是旋转机构,隐藏在船体内,用框架结构支撑装甲围壁,主炮与装甲围壁与旋转机构一起转动,双联装主炮就是2座单管炮直接并联。 至于另一种就是“露炮塔”,例如定远舰就用“露炮塔”,很多人认为其是伪炮塔,只是一个炮台,但其实2种都是炮塔 较真就没必要了。
是否存在“准无畏”时代? 看见有人普及“无畏舰”知识,铺垫“无畏舰”的开始。 有二级主炮就称为,“准无畏”? “准无畏”时代是现代学者起的,当时人们根本就没有这个称呼,更不会这么叫。 爱德华七世级1905年才服役,无畏号呢?1905年开工,1906年面世。 这个“准无畏”时代一开场就过时,二级主炮又不是首次出现,奥什号铁甲舰就有二级主炮,就这几个多点,完全就没有必要弄个“准无畏”。 所谓“准无畏”根本没必要,“混装重型火炮”的战列舰多了去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