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baiwenjianji
dubaiwenjianji
关注数: 1,004
粉丝数: 775
发帖数: 6,712
关注贴吧数: 2,233
人说谎的时候是出于天性还是言不由衷? 小时候去亲戚家玩,有个小孩主动拿出一盒围棋和我玩,我那时候大概六岁,第一次见围棋,我问他那是什么,他说是糖,还专门敲了一下围棋旗子发出声音,一脸严肃,完全看不出是玩笑或者善意。 他当时盯着我的眼睛,一本正经地说是可以吃的。我没吃。当时人多事杂,大人都忙,如果吞下去根本没时间反应,关注,万一卡住的话。 那么人说谎是出于天性,还是有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表面上看起来完好的东西是不是内部已经破裂了? 看了一个石头砸玻璃的情况,前几下好像玻璃完好无损。后面一下突然就彻底破碎了。 这是因为前几次敲击的角度和力度不对,还是因为前几次已经破坏力玻璃或者材料的结构,后面是最后一根稻草。
为什么语文都是以课文为中心? 语文教程中为什么不拿出一些篇幅讲学习方法 学习窍门 习惯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习题精炼,多元化的体系更能帮助学生去学习, 老子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知甚至比懂得别人更可贵。课程其实可以更关注比例,数学方面的问题,比如百分之三十损失就是暴跌,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经常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习时间 学习效率 或者考试分数损失,都没人提醒一下这些。 还有跨语系学习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思维障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确实很耗费资源,需要提前告知,学生有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学习。这也许就是某著名人士也认为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学外语,这确实有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我们在购物时斤斤计较几毛钱,但在学习时,把一切都圣化 美化了。
【童年】56年级是不是成长蜕变的关键时段? 就是十岁到十二岁左右,青春前期 和儿童的最后阶段。我回忆当年的自己的很多能力是现在自己成人后反而没有,退化掉的。当时有种理想情怀,激情和努力,是不是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打击后很多东西永远无法恢复,不可逆的损失? 恰好我那几年家庭变故频发。我看郎朗十岁的时候琢磨高难度作品了,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人后的成长进步还比不上当年吧?就是传说的,高三是你的一辈子的学术的巅峰,你其实已经成熟起来了,只是成熟起来就那样。
热情奏鸣曲是不是有命运主题 创作时间和作品编号与命运交响曲很接近,里面有个命运敲门的动机,我感觉肖邦谐谑曲一和普七奏鸣曲都有这个3331的命运主题。 小时候听热情说实话听不明白,不太喜欢。这首作品是贝多芬的钢琴命运吗
对于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永远是稀缺的吗? 比如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当然是海量,也有很多先进工具比如算法帮助我们,但我们真正得到的优质有时候不增反降,巴菲特认为他无法给网络企业估值,而倾向于传统企业,因为传统销售直观清晰。 我们是不是在可量化的产品上,比如电影票、饮料、保单这些方面花了太多钱,而对相对虚拟的东西投入不够?购物时我们倾向于获得实物,更有获得感,这些东西表面上看便宜,但利润有时候高的不合理。比如饮料五块钱一升看起来便宜,但和水相比的话,五块钱可以买一吨即一千升,就算糖料十分昂贵,也仍然处于不合理利润区间。
经常吃学校食堂的人是不是以后会对食物品质要求低? 长期吃学校食堂,适应了,根本分辨不出食品品质好坏。我觉得很稀缺好吃的东西别人都觉得根本看不下去。 是不是我多年吃食堂和学校周边暴利商店已经把锚定都弄坏了。
对于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永远是稀缺的吗? 比如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当然是海量,也有很多先进工具比如算法帮助我们,但我们真正得到的优质有时候不增反降,巴菲特认为他无法给网络企业估值,而倾向于传统企业,因为传统销售直观清晰。 我们是不是在可量化的产品上,比如电影票、饮料、保单这些方面花了太多钱,而对相对虚拟的东西投入不够?购物时我们倾向于获得实物,更有获得感,这些东西表面上看便宜,但利润有时候高的不合理。比如饮料五块钱一升看起来便宜,但和水相比的话,五块钱可以买一吨即一千升,就算糖料十分昂贵,也仍然处于不合理利润区间。
为什么小时候很多好习惯后来都没了,感觉一直在失去自我 我小时候其实有很多好习惯,人是不是随着逐步长大,其实一直在失去 ing自我。 王尔德说人生下来都是国王,在放逐中死去。大意,是不是这个意思。 人是不是在受过一些刺激 打击 磨难后就像刘老根那样?这种刺激打击并不一定是自己感觉很明显的,而是某种难以名状 渐进的 怅然若失的。
小学五六年级荒废对未来的影响有多大 我小学的语文老师不注重课堂和基础,不怎么严谨地讲逻辑和答题敲门,考试规则,他喜欢天马行空讲文学,严重超纲的东西。整整三到六年级全是这样,以至于和他搭档的数学老师都颇有微词。 刚好我五六年级时家庭频发变故,不停地搬家、吵架、转学,父母离开,候鸟来回于不同城市,留守儿童,我那时沉迷红楼梦和武侠小说,原著,对课业一点兴趣也没有。喜欢不停地遐想,后来又迷上六祖慧能 青灯古卷那一类,这种生活经历对以后的学业和人格有多大影响?
影视真的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吗 九十年代后期还珠格格 泰坦尼克这些作品都在说爱情和自我,里外夹攻,会让人变得失调,行为缺乏分寸吗?还有当时很火的水浒。
看电视是否更利益家庭情感? 以前电视机时代,大家围坐在电视周围,家庭基本将客厅和电视当做中心,网络时代一个人一个屏幕,反而分开了。
为什么我感觉九十年代有种独特的繁荣感? 是不是和当时我生活在小城市,人口密度很高,亲朋好友多,还有当时的人口结构较为年轻有关? 父辈没有独生子女,可能更为外向活跃。90年代时,5060后的婴儿潮正处在34十岁的正当年,还有大量80后的婴儿潮少年儿童,整个环境显得青春。
技术的成本是否有时候超过其收益? 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某些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这是不是意味着接受一种陌生的体系,其成本有时候是高昂乃至不合理的。比如汉藏语系的人理解拉丁语系时产生的困惑。但在拉丁语系的国家,通常并没有一个统一要求让学生将一门汉藏语系的科目作为主科。 还有近二十年的电子科技发展,我们在其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收益其实有限,除了网购和支付地图这些确实方便了很多,阅读方便了些,其他方面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小。 总和看,二十年的周期,我们在电子设备,网费,电费方面付出的成本是否过高?而且技术科目的高速发展让之前学的东西都过时了,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白费蜡。人们形容的,课上学了课后就过时了。这种高速发展是否有些过头呢? 对于技术大佬来说,他们的出发点和受益点就是推广技术进步,但这种进步真的是普通人所需要的吗?还是笔者忽略了技术进步的收益,而更多地关注到了成本。
现在的人是不是忽略基础性的消费? 正常情况下世界上很多所谓的繁荣和细分市场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人们应该把钱花在基础性的食物能源住宿等方面。 所谓的繁荣的市场和多元化可能只是商家为了掏钱而皓首穷经发明的些低价值玩意儿,是不是这样?现在全世界的能源账单都在增长,这可能意味着人们应该少去买些没用的东西,而老老实实支付电费。 市场上市成千上万的产品,对于商家总是有广撒网广种薄收的概率,但对于个体消费者根本就是不合适的,而且个体消费者根本没有足够的分辨和自控力去限制自己,不被收割。
做梦老是梦见地下深处是怎么回事 以前有段时间我做梦老是梦见一个人困在地下深处,有时候就是无尽的隧道,有时候是离地万里的地下室。那段时间自己也挺不顺的。
古风爱情歌曲 西游记插曲可排前几名 86西游记本来不是爱情主题作品,但论古风爱情歌曲,西游记里的几首实在无话可说。 吴静唱得也好。
为什么钢琴教学很少用到统计方法? 我发现将一些基础的统计学方法运用到钢琴教学文科教学中,效率翻倍。 为什么传统教学很少有人去从理科思维思考?
未来是不是供应商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了? 卖方和资源方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供应方会逐步显示优势。 零售商的排名和优势,神话,可能要结束了。不是网购什么的,第一,现在的全球人口见顶,老龄化加剧,小家庭化越来越多,单身贵族越来越流行,势必会影响消费结构;第二,资源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大宗必需品,石油,电力这些,这些公司排名会上涨;第三,供应商们也逐步意识到了所谓的走量长期,所谓的大客户也不过如此。还有全球化逐步过了高峰,过去大企业靠跨国市场规模效应已经不行了,各种保护壁垒开始了。 巴菲特的好日子可能到头了。
不喜欢校园场景是怎么回事 我不太喜欢校园这种场景,没有规律的人群,大教授,操场,食堂,规则,考试,宿舍,教学楼。总之就是不太喜欢这种组合模式。 现在听到学术两个字就烦。我嫉妒优生和他们的成绩。
为什么青春期特别懵懂糊涂? 我以前刷牙后把牙刷放到电冰箱里了,找了半天。然后又丢了手机。 这些是发生在我十七岁时的一个月内的。人在青春期是不是总是精力不济,头脑昏沉,懵懂,稀里糊涂的。 当然十七岁的时候我过得很差,吃不好,睡不好的。颠沛流离搬家。
有些人是不是不擅长使用工具,头脑转弯 我小时候学琴的时候经常坐不住,隔几分钟就跑到父母那里撒娇。然后就是不快,争论,辩驳,浪费时间。 但是现在想来,如果他们只要在我房间里放一个钟表,并告知我坐到指针转到什么时候,这些麻烦不就解决了吗。 是不是有些人天生就不擅长通过工具 设置系统性的方法 灵活机动地去解决问题?就是说陷入单一思维,固定思维。
过度的充裕是不是不好? 我08年高考的时候,竞争大。有点小毛病的都过不了艺考。 现在反而是招生难了吧。 我学琴的时候很多即便是专业的老师,都是高中学小号之类的,本科才转行钢琴主科。 过度充裕的供给是否会惯坏挑选方,让他们变得挑剔 吹毛求疵呢。
初二突然迷上电视是怎么回事? 我在初二前成绩一直不赖,而且完全没有看电视的习惯,有段时间搬家后家里大概几个月没电视 没电脑手机等,毫无问题。但初二下开始突然开始沉迷看电视看电影,是怎么回事?
小农经济有优势吗 自从古罗马人在金属上刻下印记开始,两千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品牌的概念中。 品牌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需要分摊到售价中。并且品牌会消耗心智资源,这是十分稀缺的。 去品牌化的小农经济有优势和可取之处吗? 品牌运营和建设是不是就是将一个稀疏平常的东西过度包装吹嘘一番?集约化规模化固然有其优势,但弊端也明显。 有些国家的购物渠道十分单一,几个大零售商垄断了一切,假设这些品牌拒绝一个人进入其商店的话,这个人很可能挨饿了,现代城市基本有水泥覆盖,无论如何挖不出粮食石油。
俄罗斯钢琴家多的原因是西方商业化过度了吗 二十世纪以来俄罗斯钢琴独占鳌头。 这是否是因为俄罗斯更适合某些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倾注才能成长的人才的培养,不光是钢琴,还有什么芭蕾舞 花样滑冰 甚至理工科。 比如俄罗斯可能有些技术和人才在商业上,大众认知上并不出名,比如没有什么比尔盖茨这样的品牌性的人物——也许是因为他们的传记没有看,但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在相关领域落后。也许俄罗斯有些科学家没有像乔布斯一样穿一套标志性的行头到处演讲卖商品,但具有同样的资质。 二战后西方在脱离传统欧洲文化艺术根基,更多地走向商业化,尤其是NBA 星巴克 f1 欧洲五大足球联赛这些有文化圈的品牌的出现,对年轻一代的心智影响很大。可能很多欧美青少年就不安心练琴,读书,搞研发了。现在欧美的流行文化——广义上的发展太过头了。 体育联赛是永不休止的连续剧,而且其人物的脸谱化非常具有广告效应,比如乔丹的所谓的遨游太空——其实就是比普通人跳的高三十厘米左右——这些被过度包装神话后衍生出什么篮球鞋之类的,哈登还是谁的大胡子。奥尼尔扳手劲,秀肌肉,阿泰斯特打架,贝克汉姆全身都在代言产品,这些东西会大量消耗人的注意力,并且将商业化的肤浅玩意儿当做正课。 操盘方的角度看,他们的游戏,关注度越高越好,因为眼球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但这是否意味着某种损失呢?
90年代更适合创业吗 我看了一下商业史 九十年代那些企业的成功,换了现在注册名字就卡了吧。现在规则复杂很多了
留守十个月有什么影响 十岁的时候家庭突发变故,留守十个月,父母双外出。有多大影响?
为什么我在初三的时候突然就堕落了? 初二之前我成绩一直不赖,但一到初三突然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好像和世界脱节了,别人说什么都当耳边风,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成绩一落千丈,这是十四岁现象吗
梦里的场景总是夜晚和阴雨天是怎么回事 我不喜欢以前的生活。 我梦见的过去的街道和学校,总是阴雨绵绵和夜晚,没有光线,这是怎么回事?我经常梦见过去的学校。
老是梦见老家,喜欢看老照片是怎么回事 年轻的时候没感觉,我十岁出来飘再也没回过老家,过了三十岁经常梦见老家,回老家了。 还喜欢看老照片
发现急功近利的修车店做不过实惠的 我观察了一下附近的修车店,大概十几家有了, 老板有亲和力 收费适中 愿意帮小忙的一般都做得好些。算账太精的反而生意差点。 还有现在的修车师傅不太愿意做苦活累活,钱不多的单子,像钻到车下面去维修底盘这种,他们一般就推脱了。
低标准生活水平是否会导致人穷志短? 我发现我能吃的很多东西,连比较节约的人都觉得质量太差。但我觉得这些东西相比以前已经算好的了 这是不是因为我在食堂吃了很多年,已经被驯化、潜移默化成一种廉价 低标准生活方式和心态了? 这是否意味着我应该花更多的钱去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一味因循守旧。 长期维持低水平的消耗对健康不利吧?
502为什么有两种?为什么没有说是烫的? 502有液体和胶体两种,但为什么上面没说是烫的,有可能伤到皮肤,还有自带的针根本打不开。
车内能贴隔热隔音材料吗 黑色车怎么夏天降温? 车顶内部,不影响外观,黑色的车夏天热死人。怎么降温比较好?
现在的企业是不是在淡化广告词? 前些年广告很直接,比如什么今年过节不收礼之类的。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商号 企业的商品即便给出了明显的让利 红利,也没有在说明书 包裹或者广告里面直接说。 这是否是因为 1 人都不是傻子 新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自己研究 比对 2 说得太直白反而显得顾客小气寒酸 人都要面子 3 前些年那种直接销售 重视广告而忽略产品本身的做法已经不再是主流了 4 企业想节省资源 把资源用到更重要的地方 而不是搞些花里胡哨的广告单之类的 5 做市场成本太高 且在网络时代 效益有限 前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对广告的审美疲劳
考试是不是需要适应能力? 比如有些阅读理解 如果对作品的句式 词汇 风格等不太熟悉 那么很容易得低分 或者耽误很多答题时间 导致整体表现欠佳 另外 接受某种教学体系-家庭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学生,可能无法适应一些考试,规则。
九十年代是不是比较年轻? 当时不少四零三零后还老当益壮 五零六零后,三五十岁,正值当打之年 八零后一大波青少年 尤其八七到九四年一波婴儿潮作为当时的婴幼儿儿童人口
百分之五的差距能产生多大不同? 我以前的房子租金八千 现在七千五 只降低了百分之七点五左右 但我发现每月省出来的五百块可以供很多消费量,比如电费 油费 超市购物 我轻松了很多很多 问题是 百分之五 百分之十的差距,日积月累,会产生经济学意义上的天差地别吗 在搬家之前我还没意识到五百块的价值。
轮胎企业是隐形的世界五百强嘛 轮胎是全球性的长期刚需 可以建立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 高中低三线 航空产品 汽车产品 摩托车自行车产品 可以齐头并进 不管从需求还是消费额角度来说,轮胎企业可能才是真正的世界五百强。
师傅说米其林轮胎是无与伦比的,是吗 请教了一个维修师傅,他说拼隔音柔软程度,目前没有其他轮胎比得上米其林,是真的嘛
感觉九十年代城建和建筑好 我看老照片 觉得九十年代的建筑反而显得气度 内敛 街景也卫生 当时的建筑还有点艺术风味 各种转角设计啊 还有古朴的感觉 而且有种亲切感 当时的河边的那种传统金属栏杆 耐用 便宜 简约 又不影响去河边玩 还有老式的地砖 街道布局
大考前一天晚上父母吵架,影响有多大? 我有次重要考试头天晚上,被父母吵架惊醒,这种影响有多大?
技术角度说小型车拖挂车可行吗 就车后面的钩子加几节挂车,小火车一样。可以省下很多钱买卡车和客车
以前糯米团上面那种黄色的颗粒状糖是什么糖? 应该不是麦芽糖,就是四川以前很多卖的那种。糯米团配料。
90年代之前的食品是不是比现在的好吃? 长辈经常说我们这代人九零后根本没吃过好吃的天然食品 比如冬瓜糖什么的
头晕目眩的时候为什么感觉距离床很遥远? 小时候感冒发烧,最难受的不是什么头重脚轻 恶心什么的,最难受是感觉靠不到墙壁。 就是感觉不论眼睛和脸 多紧贴着墙壁或者床板,还是感觉距离好几米,就是悬挂 漂浮在空中那种感觉有点。 这是什么原因? 就是我使劲往床边或者墙体靠 但就是靠不住 靠不上的感觉。
水龙头为什么不普遍做成耐低温的? 有耐低温金属吗/冬天水龙头冻裂很麻烦,为什么制作的时候普遍没有做其他材料的。
【讨论】格林兄弟的部分作品是不是过头赞誉了? 我看了一下格林童话,有些作品也收入集子,是不是有些赞誉过头了,他的有些童话故事没什么深刻的教益,好像就是老奶奶讲故事一样。
冬天弹琴遭罪 衣服穿多了倒还好,一身汗水,好像失温了。弹一会儿就很累。冬天干体力活真麻烦,衣服穿少了冷,穿多了出汗凉了更惨。
巅峰沙俄是最幸福的欧洲皇室吗? 资源几乎无限 农奴劳动力无限 易守难攻 安全感极强 横跨欧亚美三大陆 基本上就是环地球帝国 欧洲宪兵 话语权强 打到过中欧腹地 拿破仑时期
无人机等技术会改变传统购物吗? 科幻。现在厂家依靠商号的主要原因是购物者集中,以后无人机等技术发展后,货物可以直接从厂家运到顾客手中,太阳能免费充电驿站,飞行成本接近于零。
莫什科夫斯基的练习曲是不是被低估了?小宇宙6册怎么选曲? 我看霍洛维茨都弹,我也练了一下,觉得不比肖邦差。音乐性也有,只是需要挖掘,有些曲目不比黑键这种的内涵低。发掘冷门但有质量曲目可能是以后音乐会的趋势,不能总是那几个经典曲目。要搭配着。 巴托克小宇宙五六册我看几个资料都说是音乐会级别的,但选曲时一般怎么搭配?
为什么天气晴朗的日子感觉更珍惜光阴? 尤其是阳光温和,刚好照射到书本上的时候,感觉光阴比阴天要珍贵。有没有那种童年四五岁时 午睡后半睡半醒的没法分辨上午下午的朦胧梦幻美感,感觉未来无比美好。
发现狂1才是经典之作 摸了一下狂想曲1.发现真的是前言里专家的评价 对于李斯特 奇幻瑰丽 李斯特的作品其实都是他成熟期 50年代后改进的 所以李斯特的作品分量和深度是无可挑剔的 很多人不喜欢李斯特 觉得李斯特炫技 其实是自己技术不够 傅聪早年不喜欢李斯特 他对李斯特评价不高,后来也开始弹李斯特了。我看贝雷塔就是土耳其那个女钢琴家就基本不弹肖邦 莫扎特 德彪西那一派别。她主要弹贝多芬 李斯特 巴托克。 其实我学琴那个时代还比较早。我们也是后来才明白李斯特的伟大的。当时受赵晓生的影响,觉得弹完全套肖邦练习曲就是克服一切乐曲的障碍,当然这个不是说大狮子不好,我们当时的理解也还是偏颇,不懂必要不充分条件,肖邦练习曲只是要件之一,还需要大量的乐曲和奏鸣曲作为基础。话说现在钢琴越来越卷,可能要弹完全套肖邦二十四,加李斯特二十三首练习曲。练习曲也还是重要的。
对于以前惊鸿一瞥但没有留个姓名的那些人会有心结吗? 不是爱情。就是以前惊鸿一瞥的那些陌生人,短暂交往但惊为天人。我知道人随着交往深入会发现很多问题甚至反目成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但问题是我交往长达几年的人基本上没有能持续下去的。所以可能没有交往的那些人更好。也许就是阴差阳错,命不好。 本来可以有个很好的关系的那些人,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甚至姓名也不知道,后来消失于人海,成为一个心结。近朱则赤,本来和他们在一起会有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的。 感觉这种错过就像错失了彩票一样。再也找不回来了。不光是人,还有那种感觉。
商品大众化是否意味着档次要降低? 汽水这些能标准化的是例外。 有些产品如果要做到中庸,中规中矩,让各方面都毫无指摘,是不是就要妥协,甚至降低档次?比如一家餐厅,如果在所有环节保持最高水准,那么产量肯定有限,就无法做成连锁。一辆汽车,在安全方面做到完美,势必在油耗和价格方面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个性化天生就是和规模化背道而驰的,比如米饭,有人喜欢吃得硬,有些中等,有些很软,但大多数餐厅是不可能做到区分的。 一个东西让大多数人都接受,是否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要不断取舍,失去。 还有大企业的广告因为众口难调的原因都做得很中庸,平实,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让人挑不出毛病,比如某些眼光独到,敏感的人。
德国人为什么不发展他们的莱茵河? 靠水吃水。莱茵河可以发电 灌溉 核电 航运 淡水养殖。还有多瑙河,德国水多。和荷兰签个协议,鲁尔周边产品直接莱茵河顺流而下,港口出货,运费都省了。
钢琴用一年,出一点微小毛病正常吗 琴键有点沙哑的那种声音,琴键回弹的时候有点噪音,是不是里面弹簧螺丝松动?新琴一年。我使用频率中等吧,保养也还可以。
不愿出门的原因和钱包有关吗 我觉得宅男不能全怪他们自己。 现在出门的成本不低,不光是费用,到处都关门插锁的,路边休息都没法,噪音灰尘气温都让人待不住,进店就是消费。而且现在独生子女也不怎么会社交,去公园可能免费但也是没话。 所以我觉得世界很大,但对你开放的地方,很少。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