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华鹰 沽上华鹰
关注数: 98 粉丝数: 54 发帖数: 1,206 关注贴吧数: 8
关于“祭灶 关于“祭灶” 在海下,在沽上,在咸水沽,就过年,有一首儿歌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了。 这儿歌,开头第一句就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还是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海下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平房,烧的是大炕。在一明两暗的三间房中,烧大锅的灶户台(灶台)都建在外间屋,紧靠着卧室的墙壁。这灶王爷的神位就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中间是灶王爷的神像,两边贴着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神像下设一块木板,以供摆设香碗和供品。 祭灶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进行。每家都要把原有的神像揭下烧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了,换上新的灶王爷神像,以祈盼他“下地保平安”,然后摆好供品,诸如年糕、馒头、糖瓜等,之后是烧香,最后再对着神像磕头。整个过程严肃而且恭敬。在除夕之夜,祭拜“天地君亲师”和祖宗的时候,也要再拜灶王爷,并且重换供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改变。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举行祭灶仪式的就越来越少了。“文化大**”更是当做“四旧”彻底铲除了。今天的年轻人当然也就不了解祭灶是怎么一回事了。 其实“祭灶”这一民俗文化包含了深刻的内容,它反映了中国人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示了对天的敬畏,这里的“天”也就是“大自然”,因此,祭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要继承发扬其积极的内容,摒弃消极的一面。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就要过年了,你准备好了吗?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留驻名镇——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7)东大窑“海下同善武高跷” 留驻名镇——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7)东大窑“海下同善武高跷” 与东大窑大驾圣会齐名的民间花会,还有同样是东大窑的花会,“海下同善武高跷”, 其记载的历史就有三百多年。表演程式文武结合,尤其可贵的是,至今传承下来“打棒”为咸水沽独一无二的双套腿的棒,公子捻捻转就地十八滚,双队二龙吐须,上象(拉骆驼)等技艺,令人大开眼界。其他技艺还有,群体表演串四门,夹篱笆,个体表演渔翁捕鱼、公子捉蝶,傻妈妈与傻儿子,下地表演十字大叉、立大顶、蝎子爬等。海下同善武高跷据传明朝年间已有,沿革到清朝为鼎盛时期。乾隆在位时期,一年四月二十,乾隆皇帝乘船去大沽口检阅海防,途径咸水沽,适逢大驾花会和海下同善武高跷接药王圣驾。乾隆赐龙旗一面,从此有了盖有传国玉玺中“既寿永昌、受命于天”八个大字的龙旗。从此,除了春节后的花会活动之外,等到了四月二十,又开始到峰山药王庙,也就是现在西青大寺镇王村,不论那里的花会先到,都必须等咸水沽的“大驾”及“高跷”到了,进上头股香,各会方可一次进香表演。因为咸水沽的“大驾”及“高跷”花会,受过“皇封”持有“龙旗”一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叫张波的,会许多高跷技艺,曾是海下同善武高跷的教师,对海下同善武高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海下同善武高跷多次赴天津,北京及郊区参加比赛。1996年去北宁公园参加全国民间花会比赛。1997年8月去北宁公园,参加一个月的《消夏纳凉》晚会。1997年9月经过民间联谊会去杨村小世界拍摄《千秋家圆梦》电影连续剧。1997年同善武高跷被评为《中国、天津》天津市广场艺术民间联谊会和天津市民间艺术二团并颁发证书。1998年春节参加第十二届北京《龙潭杯》优秀民间花会邀请赛由北京组委会颁发奖旗及奖杯。      祝愿咸水沽镇胜利村东大窑海下同善武高跷永远传承发展。
文言文词 类 活 用(一):名词的活用                       文言文词 类 活 用(一):名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都可能活用。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 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样,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本是名词,现语句重的意思是“称王”活用为动词。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是“使臣服”的意思,所以是名词用为使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 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就是“以……为老师”,所以是名词用为意动用法的意思。
留住名镇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4) 留住名镇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4)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在建国大街的最东头,有一大院,这就是建国大街1号,这里打的房子极为矮小,只有东房和西房,不是那种典型的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北房)为主要建筑的,东、西房往往是辅房。这个院可就完全不同了,只有东西房,房趟子很长,约10间左右住着刘姓、韩姓、管姓等人家。房子虽然矮小,很不起眼,却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     这大院的对过,就是观音庙,这庙在早年间有看庙人,这看庙人就是管姓人士。     这大院还产生过诸多**烈士,有在1950年和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战士,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师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这个大院还有两个人担任过生产队长,其中一个是女性,她和她的丈夫喜欢唱《老两口学毛选》,当年——大概是1969年吧,这歌声响彻五登房红泥河河工工地,你还甭说,这歌声的确让那些台泥兜子的社员们,觉得沉重的泥兜子减轻了不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大院改变了原有的样子,先是管家盖了正房,后来刘家也盖了正房。在再后来,您知道,就平改了,老院没有了,新房也没有了,代之而起的将是耸入高空的高楼大厦。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在建国大街的最东头,有一大院,这就是建国大街1号,这里打的房子极为矮小,只有东房和西房,不是那种典型的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北房)为主要建筑的,东、西房往往是辅房。这个院可就完全不同了,只有东西房,房趟子很长,约10间左右住着刘姓、韩姓、管姓等人家。房子虽然矮小,很不起眼,却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     这大院的对过,就是观音庙,这庙在早年间有看庙人,这看庙人就是管姓人士。     这大院还产生过诸多**烈士,有在1950年和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战士,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师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这个大院还有两个人担任过生产队长,其中一个是女性,她和她的丈夫喜欢唱《老两口学毛选》,当年——大概是1969年吧,这歌声响彻五登房红泥河河工工地,你还甭说,这歌声的确让那些台泥兜子的社员们,觉得沉重的泥兜子减轻了不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大院改变了原有的样子,先是管家盖了正房,后来刘家也盖了正房。在再后来,您知道,就平改了,老院没有了,新房也没有了,代之而起的将是耸入高空的高楼大厦。
留驻名镇——咸水沽 津沽大街老故事(2) 留驻名镇——咸水沽:建国大街的老故事(2)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咸水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是日新月异的,速度超前,让人感叹。终于它让老咸水沽认不出了。这咸水沽最古老的标志——咸水沽大街没了大约三分之一。他们认不出那繁华的庙前头在什么地方,认不出东大桥所在的位置,也许东营门的大概位置还能找到。因为建国大街大约走到原庙前头就到尽头了,再往东就将被高楼大厦挡住了去路。这是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咸水沽总要发展。 原建国大街过了东大桥,就到了咸水沽东头,这里曾叫东大窑,它是这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东头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紧东头,就是咸水沽土围子的东营门。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东营门,有一座庙坐落在大街的南面。这庙有一些奇怪,一般的庙都是院门口朝南的,可这座庙却院门口朝北,当然大殿也就坐南朝北了。这庙名叫观音庙,海下人都叫他“老母庙”。这庙据说没有和尚,只有看庙人,是养船人祭祀娘娘的地方。海下的养船人在每年农历3月娘娘生日的这一天都来朝拜娘娘,然后才出海河,至渤海,或打渔,或漕运,以求娘娘保佑安全归来。这坐南朝北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娘娘正朝着海河奔往大海的方向。那时,建国大街的路面很低,要登八九登台阶,我们这些孩子登上台阶,然后到侧面的光滑的石头上往下滑,真比现在幼儿园的滑滑梯还要惬意。 这庙不仅仅海下养船人光临,听说解放前还住过兵。解放后,南郊区粮食局就驻在这里,以后粮食局走了,就住上了居民。前几年,听说要围着它建一座公园,不知为神马又不建了,这庙——咸水沽唯一留下的古建筑到神马地方去了。
容易用错的成语(6)G(16) 容易用错的成语(6)G(16) 改头换面 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改弦易辙 易:更换;辙:车轮轧下的痕迹,这里指道路。乐器换掉弦,车 子改换道路。比喻变更方向、计划或作法,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改弦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混用。 肝脑涂地 原来形容惨死,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高山景行 不是指高山美,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 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仰止:仰慕, 向往。 高层建瓴 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 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耿耿于怀 形容心存怨恨。 工力悉敌 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不分高低.常用来形容两个优秀的文学艺术 作品不分上下. 狗尾续貂 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 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一般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瓜田李下 瓜田里,李子树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 园生活。 刮目相看 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一般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易 与“另眼相看”相混 管窥蠡(lí)测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小,见识短浅, 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肤浅。蠡:瓢。测:量。 光怪陆离 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鬼斧神工 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高超,不像人工所能制成的。常被误用来 形容自然景物。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过犹不及: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容易用错的成语(3)C(19) 容易用错的成语(3)C(19) 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沧海横流 海水四处泛流。比喻时世动荡,社会动乱不安。沧海:大海。 曾几何时 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察颜观色 观察对方脸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颜:正,脸色;误,颜 色) 差强人意 差:稍微,比较;强:振奋。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 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长治久安 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治:正,太平;误,治理)      尝鼎一膏 膏:切成块的肉,尝鼎中的一块肉,从而可知鼎中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侧目而视 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姹紫嫣红   姹:美丽;嫣:美好,常指笑容。形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 用于某一种花。 赤地千里 形容旱灾或虫灾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不能形容火灾后果。 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充:正,塞住;误: 充满。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踌躇满志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出奇制胜 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 从善如登 登:升高。顺从好的就像登高一样。比喻学好不容易,要花力气。      从井救人 跟着跳下井去,打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的方式不当,不能救人反而危及自己。      蹉跎岁月 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错落有致 事物安排布置参差不齐而别有情趣。(致:正,情趣;误,景致)
留驻名镇——咸水沽(13)一街居委会的变迁 留驻名镇——咸水沽(13)一街居委会的变迁 解放初期,咸水沽镇分为8个街,一街就在东大桥以东,至东营门 ,就是东粮库。这一街,是咸水沽的发祥地之一,人称东大窑。在东营门,咸水沽大街的南面有一座观音庙,俗称“老母庙”,是当年养船的人家出海之日拜祭菩萨保佑安全的地方。这里的雷家台亦很出名,因为铁胳膊雷五和行侠仗义的雷三爷的缘故。就是建国以来,这里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咸水沽镇的前两任镇长都是一街人士,在1963年和1964年咸水沽中学曾考上3名北大的学生,这3人也都是一街的。 刚解放的时候,一街成立了居委会,那时或许叫街委会,设有主任、治安委员、妇女委员等。当时一街的主任就是一个叫韩宝才的贫苦农民。那时的人们是不分居民户、农业户的,农民都在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上耕作。那时是一个街分若干的居民小组,记的小时候曾经跟着母亲到三角地一家大娘家开小组会。那时,三角地叫做“通南西里”,雷家台叫做“通南东里”。 慢慢的,农民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农民都入了社,韩宝才当了胜利农业社的主任。到了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不要说农业社,就是居委会也都并入人民公社了。 一直到1969年的12月,南郊区革委会成立咸水沽街革委会,居委会才恢复。当时咸水沽街一共成立了12个居委会,咸水沽第一居委会就设在建国大街大约二、三十号的田家大院的门房。1984年5月,迁至新建里,当时的新建里还是平房,是一片公务员宿舍,改名为“新建里居委会”。 2001年,大约在10月,新建里居委会并入了新星里居委会,这一街居委会也就彻底消失了。
容易用错的成语(1)                       容易用错的成语(1)     A(9)     哀而不伤 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 而不伤心。     哀兵必胜 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爱屋及乌 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爱莫能助 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同情;不能理解为喜爱。     安土重迁 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易理解相反。     安危相易 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安时处顺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安之若泰 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安之若素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例句:声名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实绩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用得好。安之若素,不能表示“心里安稳”。)     按部就班 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留驻名镇——咸水沽(13):七街 窦家岗 窦尔敦 留驻名镇——咸水沽(13):七街   窦家岗   窦尔敦 咸水沽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镇,尤其在古老的隋代。可是偏偏这个远离当时中国统治中心长安的这个地方,却驻扎着数以万计的农民起义军。在宋代,海河是宋辽的界河,当然咸水沽必然也是两国重兵对峙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名抗清的英雄,就是河北献县人,名叫窦尔敦。   窦尔墩,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清直隶河间府县窦三町人,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墩。      窦尔墩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打活,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因不满地主老财为富不仁,遂涉足绿林,抗清反暴。当时,献县以北,河间城以南的方圆数十里区域内,就是他与绿林好汉们经常啸取聚义举之所。窦尔墩一生未婚,他获取的钱财,多用于济困扶危,个人坚持过简朴清贫的生活。当地百姓对他有口皆碑,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门富户和反动官府对他却闻风丧胆,恨之入骨。      窦尔墩少时曾拜在当地名师韩实门下习武,后又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将石某为师。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尤擅使大刀。绿林生涯,使其深感长兵器之不便,遂自己设计改制了一种护手双钩,此兵器兼有刀、钩、匕首之功能,破长兵,敌短器,钩刺自如,攻防兼备。窦尔墩挥起双钩,疾如闪电,势如猛虎一般,故后人又称它为虎头双钩。      为了扎下反清抗暴的大本营,他把河间府作为攻取目标,并智取得胜,首战告捷。窦尔墩虎踞河间府,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兵部尚书彭朋发兵河间,连战失利,因此被弹劾削职。黄三泰为搭救彭朋,派人指镖为凭,向窦尔墩借银。虽说是借,实则是依恃武力,明抢强夺。窦尔墩是血性男儿,哪买他的帐。黄三泰栽了跟斗,恼羞成怒,遂有在李家店比武较量一场恶斗。比武前双方曾商定,不得使用暗器。黄三泰是个久闯江湖的老手,虽有君子协定,但他仍暗器藏身。临阵双方交手数十合,黄渐觉气力不支,遂背弃盟约,用“甩头”击窦。窦尔墩自恃武艺在身,没提防对方会暗器伤人,遂被击中左膀,遭敌暗算。时清兵突至,窦尔墩率众出逃,失弃了河间府。 后来,窦尔敦到东北举起抗清大旗。 以上都是传说的故事。据咸水沽的老人们说,这窦尔敦曾经到过咸水沽,地点就在现在的惠丰花园。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旧时的咸水沽由东大窑、王家场、小槐庄或窦家岗三部分组成。这窦家岗传说就是窦尔敦落脚的地方。当时的咸水沽正属河间府静海县,窦尔敦或许落脚,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窦家岗具体在什么地方?海河自西而来,过了勾庄子,就到了上刘庄(刘家嘴),而后再到东张庄。在上刘庄对面是一条支流,向南流去,《津南区地名志》称其为秋漠河。秋漠河上建有一座桥梁,就是东大桥,他把咸水沽东头和西头连接了起来。沿秋漠河往南不到五十米,又有一条岔流,向东流去,不远处,就到了三角地。向西也有一条支流,那窦家岗,就在这把角的岸上。这地方比周围都高出一块,因此称为“岗”。 如今,不要说窦家岗,连秋漠引河、庙前头、红星里都不见了。其实,这七街实在是旧时咸水沽最为主要的地方。咸水沽最繁华的地方——庙前头,咸水沽最重要的庙宇——娘娘庙,咸水沽最大的最有名的青砖瓦房——元祥号:据传这里曾经是天津县县府、南郊区区政府所在地,后改名为红星里,可是…… 可惜啊,七街,咸水沽象征物最多的地方……
留驻名镇——咸水沽(11):东大窑 一街 胜利 留驻名镇——咸水沽(11):东大窑 一街 胜利 津南区咸水沽镇历史悠久,史载隋朝大业七年(611年)称之为豆子卤亢,明朝时方见咸水沽的名字。旧时咸水沽镇由东大窑、小槐庄、王家场组成。 这东大窑系指现今镇内胜利村。这胜利村之“胜利”二字何时而来,从何而来? 东大窑,这名称,说明这地方在旧时——这旧时也不好说是什么时间了——烧过砖,因而留下此名。小的时候,常常听老人们说这样的话:我也是东大窑的人。东大窑这名称在解放前肯定是咸水沽人人人皆知的。它的范围就是指从秋漠引河以东,东到东营门,北到老海河,南至土围子。这地方过去也有人称作咸水沽东头,还有人叫它“桥东边”,因为它在咸水沽东大桥的东面而得名。东大桥——不是1967年左右建的上刘庄桥,而是靠西几十米的秋漠引河上,是一座古桥,大约消失于1960年左右。 建国后,咸水沽镇划分为8个街,这东大窑就有了新的名称——咸水沽一街。当时成立街委会,一街的街主任是韩宝才。1955年或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咸水沽一街和七街成立了高级社,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胜利,韩宝才当了社长。于是东大窑、一街就有了新的名字了,不过当时只是一个农业高级社的名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入了社,成了社员。不入社的人们就称为居民,也叫非农业户,管理他们的就叫做居民委员会,于是,就产生了一街居民委员会。其实,这时胜利并不是一个村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高级社都成了连队,一年之后,连队又成了“生产大队”,一街的农业社就称为“胜利大队”。“胜利”大队大约在1970年左右,分出了“七街大队”。 1969年12月,恢复居委会时,咸水沽一街叫做“第一居民委员会”,1984年改名为新建里居民委员会,2001年并入新星里居委会(原七街)。 大概就在1984年左右,胜利大队改名为胜利农工商联合公司,还不是村名。到了1991年12月,建立了胜利村村民委员会,胜利终于成为村名了。
闲谈补课(4) 闲谈补课(4) 补课,其目的是好的。不管学生有没有补课的愿望与要求。重点校补课,其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学校的学生更提高一步,赶上那些更好的学校;普通校想,你看人家重点校都在补课,我普通校的学生本来就顶人家重点校差远了,咱也补课吧,于是重点校与普通校通通补课了。起初的这种补课,都是出于对于学生的考虑,收一点钱给老师,老师也付出了劳动,也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学校和老师的愿望好,学生认可吗?在那些普通校中,有些学校的学生平时正式上课都是玩,玩,玩,周六的补课就可想而知了,照常是玩,玩,玩,这样的补课实在是该取消,因为老师是白受累,家长是白花钱,难怪某些老师有反感!不过,有反感也得补课,因为首先学校的压力太大,你学校是怎样的学生,人家重点校都补课,你这样的学校还不补课,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论调。于是,老师还得备课,还得写教案。还得面对这些玩玩玩的学生。 有人说,让学生玩玩玩,是你老师没本事。是,老师本领差啊,可是对某些学生,老师还真是没办法,尤其某些学生要是玩玩玩,还真是够老师呛得,有些连家长都管不了的学生,老师又有什么办法呢!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补课。那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一些呢,补课就补吧。在普通校里,虽然大部分学生玩玩玩,总归还有学的,就为这几个补好了。您说也怪,往往学习的学生的脑子大都不开窍,而玩玩玩的学生脑子又特聪明。那么这些玩玩玩的学生应该补什么呢?
留驻名镇——咸水沽(3) 白发老人的呼喊    留驻名镇——咸水沽(3)   白发老人的呼喊           二零零八年七、八月之某日,余自津沽大街华润超市东路口进新兴路,至建国大街,一须发皆白的老人,年近八旬,精神矍铄,大声呼喊:咸水沽,没了——,与之交谈,全然不答,只是反复着:咸水沽,没了——      一位老者,年近八十。精气神好,银白胡须。      过月牙河,到勾庄子。登上便桥,心存狐疑。①      秋漠之河,消失何时。东之大桥,迁至哪里?②      高楼大厦,三角之隅。雷家之台,一片平地。③      元祥庄园,文革灭迹,娘娘之庙,也当此时。④      关帝庙前,繁华早已。文化礼堂,锣鼓声逝。⑤      第二小学,已无学子。田家戏台,再不唱戏。⑥      津南影院,津郊首屈,四个大字,郭沫若题。⑦      你在何处,大胡同子。东吴西吴,不可寻觅。⑧      海之大道,百年老衢, 不见街东, 只见街西。⑨      沽水形象,烙印岂迷,沧桑之变,难撼记忆。⑩      咸水沽啊,你在哪里?华北名镇,永存心底。       注释      ① 2008年,为建海河故道公园拆上刘庄桥,于其西建便桥,以方便通行,公园建成      后,此桥亦拆。      ② 秋漠河,为老海河流经咸水沽东头拐弯处向南流去的一条支流,其上建有东大桥,      此桥为咸水沽重要标志,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拆毁。      ③ 三角地是因其地盘形状而言,秋漠河东岸,距东大桥约百米,住户十余,为王、田、李、肖、韩等杂姓;沿一条小路向东走约200米即到雷家台,住户多为雷姓,光绪年间,雷家兄弟七人,雷三(雷发)、雷五(富)因有侠义之气,闻名沽上;雷五参加义和团,在天津黑牛城抗击八国联军时英勇献身。      ④ 娘娘庙坐落在现咸水沽七街博文里南头,元祥号在其南面,是一座一巷六院的青砖      瓦房,解放初期曾为天津县政府、津南区政府驻地,均为咸水沽的重要标志,均在文革中被毁。      ⑤ 关帝庙前,俗称“庙前头”,自东大桥往西行约百米即到,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方,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繁华西移,此处逐渐萧条。文化馆礼堂的前身即1953年由周家书馆改造而成的和平茶社,后又改为和平戏院。60年代初,改名为文化馆礼堂,成为群众文艺活动场地。      ⑥ 此处的第二小学,即咸水沽二小新址前的住所,俗称“田家坟小学”,始建于1916年,为天津县民立第21小学,1940年大水过后重建,解放后称咸水沽小学,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新建咸水沽第一小学,遂称咸水沽二小,后又改为“津南区培智学校”。田家戏台即田家坟广场戏台,解放后由政府修建。      ⑦津南影院1954年11月建成,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座农村集镇影院”,1965年在建国大街建成新院。      ⑧大胡同子,咸水沽最长最宽的胡同,是咸水沽的重要标志之一,现成为体育场路的延长线。东吴西吴,民国年间吴姓人在咸水沽开的饭店,沽人称街西的恩顺饭店叫西吴,街东的恩和饭店叫东吴。      ⑨海大道,竣工于乾隆五年,原从咸水沽街里通过,1931年修了土围子之后,改从镇外通过,街里解放后称为建国大街。      ⑩沽水,即海河,此指沽人心底的海河。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