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华鹰 沽上华鹰
关注数: 98 粉丝数: 54 发帖数: 1,206 关注贴吧数: 8
难忘恩师(12)先是老师,后为同事 上初一了,课程多了,有政治课了。初一的政治课教学《道德品质教育》,还记得第一课为毛主席的一个讲话的节选:“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还记得有一课是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的节选,还有一课是《韦拔群的故事》,一个壮族革命英雄的故事。政治课本厚厚的,用整整一年。政治老师胡彰德,高高的个子,大大的脸,短发,有一种革命的气质,很符合政治老师的身份,比较严肃。她和学生很少交流和接触。一年后,初二就不教我们了,我几乎很快把她忘了,在咸一中也看不到她的身影。1973年,我来到葛沽一中任教,一天偶尔路过一间教室,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仔细一看,是胡老师。以后,大概是1980年前后,我们还成为了邻居,两家只隔着一道墙,我还教过她的孩子武康康。说来奇怪,虽是同事,又是邻居,却很少看见她的身影,真有些“深居简出”。听和她一起在天津师范学院上学的同事说,胡老师上学时非常活跃,曾是学生会的主席,爱说爱笑。再过几年,胡老师一家搬走了。真的非常遗憾,由于很少交流,大概胡老师也不知道我是她的学生,我也只有以这篇小短文报答师恩。
留驻名镇咸水沽18 咸水沽小考 咸水沽小考 朱振周 咸水沽历史悠久,为天津七十二沽之一。据《天津县志》记载:“咸水沽在县东南六十里,即古之豆子䴚也。”查《隋书》:“平原有豆子䴚,负海带河,地形深阻,群盗多匿其中,大业七年刘霸道聚众于此。”《方舆纪要》:“隋大业十二年,河间贼帅格谦据豆子䴚称燕王,王世充击斩之。”《括地志》云:“自勃河至平原间,滨海煮盐之处土人谓之豆子。”说明咸水沽从隋代就有人居住,以煮盐为生,并曾发生过农民起义。又据《地理通释》称:“河间之豆子䴚,今咸水沽也。东去海四十里,地斥卤广数十里,宋时置戍于此。”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根据沧州节度使何承矩等上书建议,在沿海负河一带屯田种稻,以后经历代断续经营,遂使斥卤之地,成为鱼米之乡。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开辟海运,南粮北调,咸水沽处海河尾闾要冲,成为漕运线上的一个繁华小镇。明代及清朝属河间府静海县,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天津设府,将咸水沽划归天津县,成为天津南乡七镇之一。 据世居本镇之王、田两大户之后裔称:“其始祖为王马、田虎,系明成祖的四品带刀锦衣卫使,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受卫封领地,由江夏迁居咸水沽。”咸水沽最早居民点在大板桥(即东大桥,已于1962年改为涵洞)以东,其东南部名“豆子䴚”,东北部到引河入海外,名“板桥沽”。桥东二里处,名“东大窑”,桥南一里处,名“盐跳”。以后逐渐板桥以西发展,解放后又向南扩建,形成现状。 咸水沽因地处海河下游,海水每日潮汐上溯可至本镇,故水质较咸。当时当地居民以水煮盐,明清曾在 此设兴国盐场。因水质咸,故命名为咸水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