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华鹰
沽上华鹰
关注数: 98
粉丝数: 54
发帖数: 1,206
关注贴吧数: 8
建国大街老故事(16)明德厚后面的广场 明德厚这商号已经70余年了。它的后面则是一个很大的广场。这广场八十年代或许还存在 ,这以后就被民房所覆盖了;七十年代以前绝对是存在的。那时,以秋漠河(纸浆河)为源头的一条小河流经三角地、雷家台,到这明德厚后广场就终止了。据说,这小河在很早的时候一直通往现在的王家场。 在我的记忆中,这广场有两个作用。 第一,是五十年代咸水沽小学四分校的兼职操场。四分校只是小小的四合院,只有四间教室,体育课只有到这个广场来上。两地相距不远,只有四、五分钟的路程。我在六、七岁的时候,就看见过田老师、张老师带着学生在这个广场上体育课。 第二 这个广场是每逢春节耍会的地方。过了正月初六,一直到正月十六 ,各道花会天天演,诸如高跷、龙灯、竹马、秃子会……这广场,就成了东大窑最热闹的地方。我最爱看的是邵瑞师傅指导的少年武术队,枪、棒、刀、剑,舞动起来,威风凛凛,充满朝气。 这广场还有什么用处呢?据老人们说,小时候曾经在那广场上练过兵。
建国大街老故事(15)一家小时经常光顾的小铺 建国大街从明德厚一直望西走,大约七、八十米的样子,就来到一个广阔的所在。南面更开阔一些,向南二、三十米,是一条小河沟,它西面的源头是秋漠河(纸浆河),经三角地(窦家岗),雷家台,流经这里,再往东二、三十米,就到了尽头。北面,窄一些,约五、六米,东边是周家,西边是刘家。周家房后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路,向东直到明德厚对过的孙家烟铺,再往北,就是河沿里,直通向建国大街。据老人们说,这是最早的建国大街,也就是最早通过咸水沽的海大道。 我小时经常光顾的小油铺,是上文所说的刘姓本家所开,面对建国大街,四间南房,用其中两间,经营食油、酱油、老醋、盐碱、白酒等。我从雷家台出发,过小河沟,望东走,经过王家、李家,再往北,经过崔家,就到了建国大街,即到刘家小油铺。1956年,社会主义高潮时,大概刘家小油铺也加入了供销社。
难忘恩师(20)我的第二位俄语老师 上初二了,我们告别了张凯老师,迎来了新的俄语老师,他就是孙丞亮老师。他也是一个年纪轻轻的老师 ,身高比张老师高一些,白白的脸庞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课堂上没有同学敢随意说话,非常安静。纪律上的严格,使我们受益匪浅。 孙老师也和张凯一样,俄语不是他的本行 ,物理才是他的专业。因此,他只教了我们一年,就去教高中物理去了。听说他以后被评为特级老师,确实名副其实。
难忘恩师(19)我的平面几何老师 初二了 ,另一门数学平面几何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这门课,概念太多。定义、定理、公理、推理,直线、射线、线段、垂线、平分线、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好多啊!可是 ,我们并没有觉得多么难学。这多亏我们有一位好老师。 他就是宋鸿志老师,三十多岁,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老师。他总是面带微笑,从来不和学生着急,没有了年轻老师那种火爆脾气,戴着一副不浅的近视镜,显得更稳重、更知识分子了。他讲课思清楚 明白,尤其在讲解证明题时,思路清晰,深得学生佩服。
难忘恩师(18)洪亮干脆,有板有眼 上初二了,许多学科都换了老师。代数老师不再是华老师,是陆慧老师了。陆老师是一位女老师,个子不高,一双大眼睛 ,透露着不知疲倦的精气神,戴一副眼镜,使这精气神有了一种文人的气质。更让人难忘的是,她授课时的全身投入,高亢洪亮的声音,有板有眼的风格,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算术根,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至今不忘,都是您严格要求、缜密讲解的结晶。我们为有这样的好老师既感到荣幸,也感到骄傲。
难忘恩师(17)细胞的结构和鱼的骨骼 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有两幅图不时出现。一幅是初一学植物时,自己仿照课本上的插图,临摹的细胞构造图,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这些概念及位置,虽然已经过去了55年,还历历在目。另一幅初二学动物学时,课本上的鱼骨骼的插图,整个鱼的骨骼在脑海中清晰可见。 植物学和动物学是由同一个老师教学的,他姓刘,高高的个子,眼睛不小,有点驼背,说话比较随便。同学们也爱跟他说说笑笑。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和刘老师度过了两年的时光。不过,他教完了我们,大概就离开了咸水沽一中,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到了初三及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难忘恩师(16)一位敦厚的老师 刘老师调走了,谁教我们地理呢?初二,我们学习世界地理。老师来了,是一位男老师,名叫殷建国,红红的脸庞,眼镜不算太大,说话总伴着微笑,微笑中露着敦厚。在他的教诲下,我们游遍五大洲、四大洋,我们记住了字数最多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我们知道了世界如此之大,国家如此之多。 殷老师教我们一年后,也离开了我们,因为初三不再有地理课,尽管我们有点依依不舍。大概是因为他是我们初一、初二年龄最大的老师吧,他的敦厚和成熟,让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有一些钦佩吧!再见,殷老师! 一年之后,我们和殷老师真的再见了。那时1965年的秋季,我们上高一了,又有地理课了,当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课铃响过以后,敦厚和成熟的殷老师又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难忘恩师(15) 地理,尤其是中国地理,我非常喜欢。上初一时,家里不知哪来的粉的、绿的、黄的纸,正面已经用过,我就在反面画好格,把老师当天讲的知识分好类,填入表格。诸如,省的名称、简称、人口、土地面积、矿产、工业、农业…… 当然,我喜欢地理是和老师分不开的。刘老师,扎着两条齐肩的辫子,白净净的脸庞,说话总是带着微笑,讲课生动,十分让人爱听。大概正是喜欢刘老师的课,使我爱上了地理。真的要感谢刘老师,是您让我扩大了知识面,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国。可惜的是 ,她只教了我一年,初二时一个名叫殷建国的老师来了 。刘老师调到市区去了。
祝贺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学建校70年 1947年2月 ,葛沽镇官立二等学堂里设初中班,一年后,初中班与小学分离,校名为“津东私立中学”。葛沽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校名为“天津县官立中学校”。 热烈庆贺葛沽一中建校70周年!
难忘师恩(14)我的第一位俄语老师 上高中了,新增了外语课。1962年,中苏关系已有裂痕,但那时很多中小外语课还是学俄语。初一年级,担任我们俄语课的是名叫张凯的老师。他大概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圆脸,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色的近视眼镜,度数不浅。 他是一个 不知疲倦的老师,初一年级6个班,每个班每周4节课,一个星期的工作量就是24节课,这工作量几乎是现在的2倍。可是,我们还时常看到他在足球场和学生们踢球的身影。那时,我们不知道外语办公室在什么地方,因为经常在自己的宿舍办公。我常常和外语课代表收送作业,经常到他的宿舍去。 张老师其实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他最擅长的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改革开放以后,他回到北京,做起了自己最擅长的事业。
献给正在狂欢的葛沽 唐多令 葛沽 民谓鱼米乡,御称太平庄。庙十八,海内传扬。桥九飞架三带上,是仙境?乃天堂。 坐于海河旁,渔舟赴汪洋。谁护航?宝辇娘娘。津东书院书声琅,铸底蕴,风骚强。
难忘恩师(13)她鼓励我进步 小学也学习过一些历史知识,既简单,又零碎。到了中学,系统的学习历史了。初中的一、二年级学习中国历史,初三则学习世界历史。中国猿人、尧舜禹、夏商周、孔老墨韩荀、春秋战国、秦始皇、汉武帝……虎门禁烟和林则徐、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辛亥革命和孙中山、五四运动和李大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十年内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和日本投降、解放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知识深深印在脑海中,都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所教。她,名邢如鑫,二十三、四的年纪,说话快言快语,讲课一丝不苟。除了担任六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和初一六班的班主任外,她还辅助校团总支负责本年级的共青团员的发展,积极鼓励同学写入团申请书,她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到初二下学期,各班建立了本班的团支部 。今天想来,邢老师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引路人,培育我们健康成长。
盛开的花送给对学生负责的老师!
难忘恩师(12)先是老师,后为同事 上初一了,课程多了,有政治课了。初一的政治课教学《道德品质教育》,还记得第一课为毛主席的一个讲话的节选:“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还记得有一课是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的节选,还有一课是《韦拔群的故事》,一个壮族革命英雄的故事。政治课本厚厚的,用整整一年。政治老师胡彰德,高高的个子,大大的脸,短发,有一种革命的气质,很符合政治老师的身份,比较严肃。她和学生很少交流和接触。一年后,初二就不教我们了,我几乎很快把她忘了,在咸一中也看不到她的身影。1973年,我来到葛沽一中任教,一天偶尔路过一间教室,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仔细一看,是胡老师。以后,大概是1980年前后,我们还成为了邻居,两家只隔着一道墙,我还教过她的孩子武康康。说来奇怪,虽是同事,又是邻居,却很少看见她的身影,真有些“深居简出”。听和她一起在天津师范学院上学的同事说,胡老师上学时非常活跃,曾是学生会的主席,爱说爱笑。再过几年,胡老师一家搬走了。真的非常遗憾,由于很少交流,大概胡老师也不知道我是她的学生,我也只有以这篇小短文报答师恩。
过大年,看高跷 今天上午到星宇花园,看到了高跷
咸水沽,鸡年大吉 新年到了,鸡年到了,咸水沽,鸡年大吉!
高中语文不好学,要有信心和耐心。多读勤写乃关键,善于感唔方入门
难忘恩师(11)第一位代数老师 上初中了,课程也新了,算术课被代数课代替了。初一教我们代数课的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女老师,辫子不长不短,搭在肩上,脸庞些许黝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就是华道玲老师。您娓娓道来的教诲,让我们明白了有理数,知道了因式分解,学会了解方程。您敲响了我们初中代数学习道路上第一声铃声,带领我们踏入数学的王国。
留驻名镇咸水沽1 古代名叫豆子䴚 咸水沽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位于天津城东南四十里,地处海河下游,傍海河南岸大弯曲处,扼守着海大道(津沽公路)咽喉。咸水沽得名于海河中随着潮汐涨落,海水倒灌,逆流而上抵此而止;加之旧时当地居民在海河两岸,曾以海水煮盐为生,元朝至元二年(1265)建成富国盐场、兴国盐场,故称名咸水沽。切不可望文生义,认为咸水沽乃水咸之地,其实这里沽水清冽甜淡,滋润着稻乡的千亩沃土。 咸水沽历史和悠久,据《资治通鉴》卷181《隋记》五,大业七年(611)载:“平东有豆子卤亢(gang3盐泽,即大片的盐碱荒地),负海带河,地形深阻。”《地理通释》载:“河间豆子卤亢,今之咸水沽也。”北宋时期,宋辽两国隔河对峙,海河当时为界河,北岸属辽,南岸归宋。今天的津南地区在当年是北宋边塞重地。
难忘恩师(10)充满朝气的音乐老师 上初中了,教我们的老师也多了。教我们音乐的是张老师,是一位永远充满朝气的女老师,她教给许许多多的歌,现在留在我心中的却不多了。“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北京城里的毛主席,虽然我没有见过您,您给我的幸福却永在我身边。”这是一首优美的藏族民歌。“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着垂危的民族,我们正顽强的抗战不歇!”这《五月的鲜花》永存心间。这些歌,伴随我们成长;这些歌,让我们常常想起那火红的年代;这些歌,也让我们时时想起那充满朝气的张老师。
留驻名镇咸水沽18 咸水沽小考 咸水沽小考 朱振周 咸水沽历史悠久,为天津七十二沽之一。据《天津县志》记载:“咸水沽在县东南六十里,即古之豆子䴚也。”查《隋书》:“平原有豆子䴚,负海带河,地形深阻,群盗多匿其中,大业七年刘霸道聚众于此。”《方舆纪要》:“隋大业十二年,河间贼帅格谦据豆子䴚称燕王,王世充击斩之。”《括地志》云:“自勃河至平原间,滨海煮盐之处土人谓之豆子。”说明咸水沽从隋代就有人居住,以煮盐为生,并曾发生过农民起义。又据《地理通释》称:“河间之豆子䴚,今咸水沽也。东去海四十里,地斥卤广数十里,宋时置戍于此。”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根据沧州节度使何承矩等上书建议,在沿海负河一带屯田种稻,以后经历代断续经营,遂使斥卤之地,成为鱼米之乡。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开辟海运,南粮北调,咸水沽处海河尾闾要冲,成为漕运线上的一个繁华小镇。明代及清朝属河间府静海县,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天津设府,将咸水沽划归天津县,成为天津南乡七镇之一。 据世居本镇之王、田两大户之后裔称:“其始祖为王马、田虎,系明成祖的四品带刀锦衣卫使,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受卫封领地,由江夏迁居咸水沽。”咸水沽最早居民点在大板桥(即东大桥,已于1962年改为涵洞)以东,其东南部名“豆子䴚”,东北部到引河入海外,名“板桥沽”。桥东二里处,名“东大窑”,桥南一里处,名“盐跳”。以后逐渐板桥以西发展,解放后又向南扩建,形成现状。 咸水沽因地处海河下游,海水每日潮汐上溯可至本镇,故水质较咸。当时当地居民以水煮盐,明清曾在 此设兴国盐场。因水质咸,故命名为咸水沽。
难忘恩师(9)老成持重,育我成长 丘老师走了,我们班来了新的班主任;其实不能说是新的,因为上初中,他就教语文。较高的身材,长方的脸,工整的板书,字体也漂亮,只是讲课时声音稍低一些。他整整带了我们三年,当然也教了我们三年语文。您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老山界》等,我们知道了红军,知道了长征;您教《荔枝蜜》《泰山极顶》,我们知道了人要有美好的品质;您教《故乡》《藤野先生》《友邦惊诧论》,我们知道了鲁迅的伟大;您教《明日歌》《出师表》《岳阳楼记》,我们知道了辉煌的中华文化,……尤其您作为班主任,给了我们谆谆教诲,您的老成持重,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国大街老故事14 一个好大的院子 建国大街由东往南直行,再西拐,这拐角处的东面是一个好大的院子。这院子的大门口正对着西行的建国大街。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的这个大院,都是土坯房子,所有权应该属于张姓。这张姓同崔姓、王姓、韩姓等,都是东大窑的大姓。院子里的正房和东房都是张姓人家居住,我在回队务农时,都曾和这里的主人在一起干过活。院子的东南处,有几间房子曾做过生产队的牲口棚,我还记得,有一个半哑巴的社员做这里的饲养员,他说话有趣,社员们也爱和他开玩笑。大院的南面应该是孟家大院的后房檐。 还有三间西房,外面就是通向南面的那条通向雷家台的道路。这西房,虽然只有三间,却和这一街的家家户户密不可分。我在1968年回家务农,差不多就在同时,这里安上了磨面机、机米机、切面机。为什么,因为那时社员们从生产队分得都是带皮的粮食:稻谷是生产队自己种的,小麦是国家发的,因此,这机米房是非常之忙。面条是中国人爱吃的,所以切面机也是天天忙。尤其是正月初二,要想吃上这“初二的面”,就必须起个大早不可,要不然,你就排长队去吧!
建国大街老故事 13 这条路通向哪里 建国大街第一直角处,往南一条路,通向什么地方?这是一条土质的道路。在平改之前,这胜利(一街,东大窑)都是平房,这道路一直往南二、三百米,就到了津沽公路,再往南二里,就到刘家码头。 其实,这条路直通津沽公路大概是1960年前后的事,以前这条路南行不过百米,就向西拐了。南面都是农田,只有一条窄窄的人行路,过围子河上不宽的木桥,再到海大道(津沽公路)。 那么,这条南行不过百米向西而拐的道路通向哪里呢?那是通向雷家台的。向西约六、七十米,就到了郭家坟;再向南三、四十米,再向西百二十米左右,就到雷家台了。这雷家台大概近二百年了,这条土质马路大概也存在这么多年了。雷家台南、西、北三面环水,只这东面的这条路能行大马车,这条路是在是雷家台当年的生命路。
向老师致敬1 我的第一位老师 1956年秋天,我上学了,于是我有了第一位老师。他是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儿,可在儿时的我看来,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学会识字,学会数数,学会美术。他的名字叫王志平,60年过去,他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愿他健康,长寿,幸福。
建国大街老故事(11)一条细长的胡同 小时候,na
建国大街老故事(10)第一直角 从观音庙往西走不足百米,建国大街向南拐,形成90°的直角。南行不足50米,又向西拐,再次形成90°的直角。说是第一直角,实际上是两个直角。这拐弯处虽然路程不长,但却是东大窑(一街)(胜利村)最繁华的地方。这里有在解放前就小有名气的商号明德厚,其对过就是孙家烟铺。这地方有一大院,住户大都张姓;大院中在人民公社时,曾设有生产队的牲口棚,还有机米房和切面铺。这里还有一条向南的道路,可通向雷家台和刘家码头。
建国大街老故事9 河沿里 河沿里在哪里?你从建国大街观音庙(老母庙)一直往西走,不足百米,就来到大街拐弯处,你不要拐弯,直接向前,就是河沿里了。这胡同,宽有7、8米,是最早的东大街的一部分,据说早时有香铺、水铺等,足以证明。刘国华先生在《古镇稗史》有《河沿里》一章,有详情可阅。沿着河沿里往西走到尽头,就到了老海河。
幸福的老师 老师的幸福是什么?
难忘葛沽 宝辇,萝卜,郑家瓦房,九桥十八庙,葛沽中学。
葛沽中学, 葛沽中学,你好。
三人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为句子加标点。 不少网民心存疑惑失踪的马航航班调查和搜寻难道就这样不了了之
咸水沽,我美丽的家2 你就是初升的朝阳,美丽而又充满希望。
春到海河故道 清明过后乃盛春,花海如潮泛芳芬。岸柳细叶随风舞,平镜波起美似银。
开学 开学了,为了自己的梦,努力学习!
津南新城公共汽车 津南新城公共汽车太不方便,四中孩子上学太不方便了。
津南新城公共交通乘车难何时改善 希望把新城与咸水沽旧城区联系起来。现在只有212路,但车次太少,是否让203路从西大桥进入东沽路,到咸水沽四中,这可以解决老城区学生去四中上学的问题。
真老师 有高度的责任心,看淡名利的老师,可谓真老师。只有如此,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算真老师。那些一味追名逐利,收卡、办班的,对学生怎能公平公正?教师节之际,献给那些立志教育事业的认。
致学子 开学了,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为了明天的美丽,努力学习。
理智才好 对荣钢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要理智。
咸水沽,美丽的故乡 自隋朝起,已经有1600年的历史。
一个好老师 当好一个老师关键在有极强的责任心。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的教育资源 难道在名校、重点校任教的老师就是好的教育资源。
开学了 开学了,学习上多给力
就要开学 就要开学,诸位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在葛沽一中学习值得骄傲 因为她1947年建校,已经快建校70年了
津南区 津南区的历史悠久吗
老师啊老师 什么样的人才配当老师
咸水沽 咸水沽的历史有多悠久
就要考试 就要考试,你准备好了吗
想起了咸水沽的往事 想起了咸水沽的往事,令人感慨。
老师的心愿 老师的心愿是什么
葛沽,第二故乡 葛沽我的第二故乡,愿你更美丽。
这是病句吗 没有杀害就没有买卖。
刘廷孝老师病逝 他从不追求功利,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忠诚国家的教育事业,和蔼可亲,老老实实。
怎样做,才算一个好老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是否病句 中央空调不用电费。
祝福老师 教师节即将来临,祝福老师。
hao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