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华鹰 沽上华鹰
关注数: 98 粉丝数: 54 发帖数: 1,206 关注贴吧数: 8
话说紧固大街(7) 话说津沽大街(7) 南郊剧场,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以前,完全不是这样。 在我小时候,五十年代初期,总觉得这个地方是比较神秘的地方,很少到那里去。听奶奶说,那里叫狐仙爷坨子。几年前,在《海河柳》上看过一篇文章,说这个地方有一座庙,就叫做狐仙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对这个地方,总有一些畏惧的感觉,因此很少进去,就是路过,也是很少的。在模模糊糊的感觉中,由一堵砖砌成的围墙,里面有高高的树,还有很多的杂草。在解放初的某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很多人,到这个地方,满地理寻找,说是出现了一种小药丸,吃了就治病,那时,我也去看了,真是很多人,在哪里找啊找啊……我也找,不过,我也不知道找什么,也没有找到什么,在那次的印象中,只留下一个高高的亭子,也不算太高…… 最近,看《津南区志》(1995年版),上面写道:解放初,在现津南影剧院、月坛商场(现在的百饺园)一带建有烈士墓地,安放着解放天津时的英雄遗骸。建有小亭子,每座墓前立有木牌,上书烈士姓名。其后一部分迁回原籍,另一部分迁至天津市烈士陵园。 我印象中的小亭子,可能就是为纪念烈士而建的了。埋葬烈士在咸水沽不止这一处,在马家道东侧的同和大坟,也有不少立有木牌的坟头。以后,这些坟墓都迁走了,有的由烈士的家人迁回原籍,有的迁入了烈士陵园。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后,这个地方就变化了,先是盖起了剧场,在东面紧挨着剧场的,就是建筑公司了。以后的变化当然就更大了,经过岁月的变迁,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海大道变宽了,名字也由津沽路变成津沽大街了。
话说津沽大街(7) 话说津沽大街(7) 南郊剧场,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以前,完全不是这样。 在我小时候,五十年代初期,总觉得这个地方是比较神秘的地方,很少到那里去。听奶奶说,那里叫狐仙爷坨子。几年前,在《海河柳》上看过一篇文章,说这个地方有一座庙,就叫做狐仙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对这个地方,总有一些畏惧的感觉,因此很少进去,就是路过,也是很少的。在模模糊糊的感觉中,由一堵砖砌成的围墙,里面有高高的树,还有很多的杂草。在解放初的某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很多人,到这个地方,满地理寻找,说是出现了一种小药丸,吃了就治病,那时,我也去看了,真是很多人,在哪里找啊找啊……我也找,不过,我也不知道找什么,也没有找到什么,在那次的印象中,只留下一个高高的亭子,也不算太高…… 最近,看《津南区志》(1995年版),上面写道:解放初,在现津南影剧院、月坛商场(现在的百饺园)一带建有烈士墓地,安放着解放天津时的英雄遗骸。建有小亭子,每座墓前立有木牌,上书烈士姓名。其后一部分迁回原籍,另一部分迁至天津市烈士陵园。 我印象中的小亭子,可能就是为纪念烈士而建的了。埋葬烈士在咸水沽不止这一处,在马家道东侧的同和大坟,也有不少立有木牌的坟头。以后,这些坟墓都迁走了,有的由烈士的家人迁回原籍,有的迁入了烈士陵园。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后,这个地方就变化了,先是盖起了剧场,在东面紧挨着剧场的,就是建筑公司了。以后的变化当然就更大了,经过岁月的变迁,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海大道变宽了,名字也由津沽路变成津沽大街了。 南郊剧场,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以前,完全不是这样。 在我小时候,五十年代初期,总觉得这个地方是比较神秘的地方,很少到那里去。听奶奶说,那里叫狐仙爷坨子。几年前,在《海河柳》上看过一篇文章,说这个地方有一座庙,就叫做狐仙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对这个地方,总有一些畏惧的感觉,因此很少进去,就是路过,也是很少的。在模模糊糊的感觉中,由一堵砖砌成的围墙,里面有高高的树,还有很多的杂草。在解放初的某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很多人,到这个地方,满地理寻找,说是出现了一种小药丸,吃了就治病,那时,我也去看了,真是很多人,在哪里找啊找啊……我也找,不过,我也不知道找什么,也没有找到什么,在那次的印象中,只留下一个高高的亭子,也不算太高…… 最近,看《津南区志》(1995年版),上面写道:解放初,在现津南影剧院、月坛商场(现在的百饺园)一带建有烈士墓地,安放着解放天津时的英雄遗骸。建有小亭子,每座墓前立有木牌,上书烈士姓名。其后一部分迁回原籍,另一部分迁至天津市烈士陵园。 我印象中的小亭子,可能就是为纪念烈士而建的了。埋葬烈士在咸水沽不止这一处,在马家道东侧的同和大坟,也有不少立有木牌的坟头。以后,这些坟墓都迁走了,有的由烈士的家人迁回原籍,有的迁入了烈士陵园。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后,这个地方就变化了,先是盖起了剧场,在东面紧挨着剧场的,就是建筑公司了。以后的变化当然就更大了,经过岁月的变迁,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海大道变宽了,名字也由津沽路变成津沽大街了。
话说津沽大街(6) 话说津沽大街(6) 中午,又到津沽大街,又从月坛商厦往东走,过了月坛公馆,这月坛公馆前些年还叫月坛酒店津渝分店,一不留神,就改叫公馆了。其实在前二三十年,是一座二层小楼,是津南区邮电局的前身;再早,那就是一片田地了,或许,它是狐仙庙的一部分。 这月坛公馆的东面是一条路,名曰:“剧场西路”。这路不宽,却极为繁华,沿着它往南走,就来到原耀华市场,人们都管它叫做“早市”,比较简陋,打地摊的很多。这早市现在变了,一座三层楼高的综合性市场——耀华新天地已经建成,又耸立起3栋高层住宅。 这路叫“剧场西路”,可是,你却看不见剧场。这剧场已经在十几年之前毁了,只有这条路还是南郊剧场的见证。这剧场建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期,大跃进的年代吧,大概是1960年左右。建成后就叫南郊剧场。记的建成不久,伯父就带着我区看戏,是一出京剧,名字就叫做《望江亭》,现在只记得有一个小媳妇在那里唱,唱个没完没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剧场看了一次电影,那时,这剧场已经改了名称,叫做“南郊影剧院”了。那是1960年或1961年的元旦,这一天下着好大雪,风也很大,真是沽上人所说的“扬风叫雪”。我带着弟弟前往这剧场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片子真过瘾。弟弟也爱看,白骨精可恨,孙悟空真棒,唐僧真不够意思。以后这剧场大修过一次,可以说是重盖,重盖以后,视听效果比以前要好得多了,不知为什么,却毁掉了。现在是一片居民区,第一层大都是店铺,我最喜欢的新华书店也在这里。 这新华书店比以前我上中学时的书店阔气多了,豪华多了。那时的新华书店建在建国大街。
话说津沽大街(6) 话说津沽大街(6) 中午,又到津沽大街,又从月坛商厦往东走,过了月坛公馆,这月坛公馆前些年还叫月坛酒店津渝分店,一不留神,就改叫公馆了。其实在前二三十年,是一座二层小楼,是津南区邮电局的前身;再早,那就是一片田地了,或许,它是狐仙庙的一部分。 这月坛公馆的东面是一条路,名曰:“剧场西路”。这路不宽,却极为繁华,沿着它往南走,就来到原耀华市场,人们都管它叫做“早市”,比较简陋,打地摊的很多。这早市现在变了,一座三层楼高的综合性市场——耀华新天地已经建成,又耸立起3栋高层住宅。 这路叫“剧场西路”,可是,你却看不见剧场。这剧场已经在十几年之前毁了,只有这条路还是南郊剧场的见证。这剧场建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期,大跃进的年代吧,大概是1960年左右。建成后就叫南郊剧场。记的建成不久,伯父就带着我区看戏,是一出京剧,名字就叫做《望江亭》,现在只记得有一个小媳妇在那里唱,唱个没完没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剧场看了一次电影,那时,这剧场已经改了名称,叫做“南郊影剧院”了。那是1960年或1961年的元旦,这一天下着好大雪,风也很大,真是沽上人所说的“扬风叫雪”。我带着弟弟前往这剧场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片子真过瘾。弟弟也爱看,白骨精可恨,孙悟空真棒,唐僧真不够意思。以后这剧场大修过一次,可以说是重盖,重盖以后,视听效果比以前要好得多了,不知为什么,却毁掉了。现在是一片居民区,第一层大都是店铺,我最喜欢的新华书店也在这里。 这新华书店比以前我上中学时的书店阔气多了,豪华多了。那时的新华书店建在建国大街。
话说津沽大街(5) 话说津沽大街(5) 到了体育场路,就到了花钱的地方,这就是月坛商厦。这体育场路,我小时候人们叫他二道桥路,大概有了体育场,才命名的吧!月坛商厦1999年9月竣工开业。主体共七层,地下一层,地上六层,是津南区集购物、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厦。它和并排的电话局(主体九层),十余年来,一直是咸水沽标志性的建筑,现在它们不算标志性了,三十层高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正对它们形成一个包围圈。 如果说月坛、电话局大楼庄严、大气,那么在对过,一个商业小区展现在你的面前,数十家店铺小巧玲珑,正在召唤着路过的人们。其实这里原来就是咸水沽第二百货商场的所在地,还有玉泉池,康宁宾馆、新华书店等。不过,那时,要小气得多,但很朴实。如今,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国美电器、百斯盾、必胜客、珠宝店……你想消费吗,那你就来吧!ktv、棋牌室、歌舞厅、各式茶座、美容院、美发厅,各种小吃……你要享受吗,就留下来吧! 不过,还是留恋过去。在惠苑小区和这个商业小区之间的这条新修的道路,现在叫什么名字?津沽新街,是体育场路的延长线。可是,这里原来是咸水沽人不能忘记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当时咸水沽最长的一条胡同,人们叫它大胡同。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每天的中午,吃完午饭,从雷家台出来。过小河,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也就是这条小河的北岸,向西走。到秋漠河,过东大桥(当时也许桥改成了闸),上建国大街,过庙前头,到澡堂子胡同,然后再和同学过邮电局、津南影院、百货部,到新华书店。这新华书店我们每天是必到的,以致与店里的老营业员成了忘年交。出了书店,就到了大胡同的北头,我们走着,大胡同不仅在于它的长,更在于它的宽,在镇上几十条胡同中,它最宽。几十个院子坐落在两旁,大都是干干净净的院子,房舍也都是比较高大的,显得胡同极为整齐。我们走着,走着,总觉得走不到他的尽头,小时候的感觉,太美了。 不知为什么,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再走在这大胡同的时候,却没有了这样的感觉。那时,虽然,大胡同的地面上的红砖变换为水泥,但给人的却是一种奇奇怪怪的感觉。进入眼帘的是一家又一家的发廊,再没有了儿时的记忆。当然,更没有老人们的记忆了,老人们总是说:大胡同,出了大胡同,那就是南营门!他们说着,总是眉飞色舞的,没完没了的,像吃了蜂蜜一般。
话说津沽大街(5) 话说津沽大街(5) 到了体育场路,就到了花钱的地方,这就是月坛商厦。这体育场路,我小时候人们叫他二道桥路,大概有了体育场,才命名的吧!月坛商厦1999年9月竣工开业。主体共七层,地下一层,地上六层,是津南区集购物、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厦。它和并排的电话局(主体九层),十余年来,一直是咸水沽标志性的建筑,现在它们不算标志性了,三十层高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正对它们形成一个包围圈。 如果说月坛、电话局大楼庄严、大气,那么在对过,一个商业小区展现在你的面前,数十家店铺小巧玲珑,正在召唤着路过的人们。其实这里原来就是咸水沽第二百货商场的所在地,还有玉泉池,康宁宾馆、新华书店等。不过,那时,要小气得多,但很朴实。如今,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国美电器、百斯盾、必胜客、珠宝店……你想消费吗,那你就来吧!ktv、棋牌室、歌舞厅、各式茶座、美容院、美发厅,各种小吃……你要享受吗,就留下来吧! 不过,还是留恋过去。在惠苑小区和这个商业小区之间的这条新修的道路,现在叫什么名字?津沽新街,是体育场路的延长线。可是,这里原来是咸水沽人不能忘记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当时咸水沽最长的一条胡同,人们叫它大胡同。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每天的中午,吃完午饭,从雷家台出来。过小河,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也就是这条小河的北岸,向西走。到秋漠河,过东大桥(当时也许桥改成了闸),上建国大街,过庙前头,到澡堂子胡同,然后再和同学过邮电局、津南影院、百货部,到新华书店。这新华书店我们每天是必到的,以致与店里的老营业员成了忘年交。出了书店,就到了大胡同的北头,我们走着,大胡同不仅在于它的长,更在于它的宽,在镇上几十条胡同中,它最宽。几十个院子坐落在两旁,大都是干干净净的院子,房舍也都是比较高大的,显得胡同极为整齐。我们走着,走着,总觉得走不到他的尽头,小时候的感觉,太美了。 不知为什么,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再走在这大胡同的时候,却没有了这样的感觉。那时,虽然,大胡同的地面上的红砖变换为水泥,但给人的却是一种奇奇怪怪的感觉。进入眼帘的是一家又一家的发廊,再没有了儿时的记忆。当然,更没有老人们的记忆了,老人们总是说:大胡同,出了大胡同,那就是南营门!他们说着,总是眉飞色舞的,没完没了的,像吃了蜂蜜一般。
咸水沽: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咸水沽: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如今的咸水沽,以老海河、津沽公路为中心,不断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高楼大厦林立,海河教育园初步建成,海河工业园快速发展,海河故道公园北岸的津南新城也已初见规模。在咸水沽范围里,已经看不到一亩稻田。 那么,为什么说,咸水沽是鱼米之乡,且名副其实呢?如果让时间倒退20年,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现津南环线两侧还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每当金秋时节,无风就是金碧辉煌的地毯,有风则是波涛滚滚的金色海洋,真是颇为壮观。 咸水沽种稻栽秧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朝,已经有1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海河当时称为白河,是宋辽的界河。沧州节度使何承矩,被宋太宗封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东濒渤海,调用官兵1万8千人,屯田戍边,白河南岸广袤数百里,皆为稻田。明朝永乐年间,众多的村庄,围绕着咸水沽出现,现辖区共有自然村37个,而在此时建立的21个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都以从事栽秧种稻为生,从吴家稻地、池家稻地这样的村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在此时,咸水沽种稻的规模已经很大。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右佥都御使汪应蛟奉旨到天津沿海地区屯田种稻,官兵1万人,在今津南地区建“十围”,咸水沽亦在其中。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朝廷派直隶布政使勘定天津县之咸水沽等地可耕之地,令民认垦纳粮。清咸丰九年(1859年)著名将领僧格林沁在咸水沽修秋漠引河,以倡劝捐资营田3840亩,在耕地界内挖沟渠三道,开垦荒田的佃户迁来居住,于是出现了名为头道沟、二道沟的村庄。 咸水沽不但种稻历史悠久,稻米的品质也是上乘的,声誉驰名中外,是小站稻的重要产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笔者的父辈曾说,此地的稻米早年不是现在的银白色,而是略呈红色,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稻田浇灌运河水的缘故。笔者1972年高中毕业到咸水沽胜利村务农,当时种稻的优良品种有“银坊”、“水原三百粒”、“6702”等,这些品种产量高,当时的亩产已经超过千斤。咸水沽的稻米的优质那是确实的。那时,沽上人都是烧火炕的,因此,稻米干饭,都是铁锅焖的,俗称“大锅焖”。先在大铁锅放好米,再放上适量的水,这锅里水的量超过饭勺即可,盖上锅盖,开始烧火。最好是芦苇作柴火,水烧开二、三分钟,蒸汽冲出锅盖即可。此时,迷香弥漫整个房间,甚至整个院落。停火约15分钟,起盖揭锅,银白的米饭透着一层油脂,其香味更是令人垂涎! 咸水沽有俗话说:“有水就有鱼。”于是围绕咸水沽的不尽稻田,就是天然的养鱼池。在这大片的稻田之上,沟渠纵横。这里养育着鲫鱼、鲤鱼、黑鱼、泥鳅鱼、鲇鱼、蹦蹦虾……还有那让人吃不够的野生河蟹。记得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那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咸水沽家家的菜盘子既丰盛又绿色。家里来了客人,怎么招待?去老海边东大桥畔买点鱼,那里有渔罾,那是一种打渔的网,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而且随打随卖,这才叫新鲜;还可以叫孩子拿上一条白面口袋,一顿饭的工夫,半口袋河蟹掏回来了。不一会儿,让人眼馋的贴饽饽熬鱼、香气四溢的辣椒炒螃蟹就端上了饭桌。 咸水沽就是这样一个稻谷飘香、水肥鱼美的地方,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而来,逐步把这里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成为称誉华北的历史名镇。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2)夫战,勇气也。 (3)环滁皆山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斯是陋室。 (3)项燕为楚将。(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6)臣本布衣。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 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2)便要[渔人]还家。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 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2)为乡里所患。 (3)二虫尽为所吞。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得幸于武宗。 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宾语前置 。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2)忌不自信。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 “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2)吾孰与徐公美?以五十步笑 (3)百步,则何如? (4)彼且奚适也?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 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 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1)“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余是以记之。 (4)奚以知其然也?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1)宋何罪之有? (2)惟利是图 惟马首是瞻 惟兄嫂是依 惟你是问。 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具告以事。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3、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留驻名镇咸水沽(16):旧时古镇童趣 旧时古镇童趣 当下的孩童们从他们记事的时候开始就看电视,四五岁电脑上玩游戏、再大一些就上网聊天了。旧时的咸水沽孩童们完全不是这样,虽说咸水沽在1954年就建有被海外报纸称其为“中国第一座农村集镇影院”的津南影院,且儿童票只有1角钱,但多数儿童也还是进不去,他们只有重复着父辈们的童年生活,度过天真烂漫的时光。 其实,旧时古镇的孩童们的生活还是充满乐趣的。 旧时古镇的春天十分令人怀念的,尤其不能忘记这样一句民间俗谚:“三月三,榆钱窜”。榆树,现在在整个咸水沽也是极为罕见的了,可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却是很多。小时的居住地——咸水沽雷家台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地方,虽说并不十分美丽,但也给孩童们的生活带来颇多的乐趣。在这个台的西侧的小河岸边,就有着多株榆树,尤其西岸,多株榆树挺拔傲岸,直冲蓝天。榆树是报春的使者。阴历的三月,正是清明时节,春天已见端倪,而榆钱从榆枝窜出。榆钱是非常甜的。同伴们爬上大树,拽弯树枝,摞下榆钱,放进事先备好的布袋中。这榆钱搋在棒子面里,做成榆钱玉米面饽饽,那种感觉,真是好吃极了。那味道,就是现在想起来,嘴里还有余香。 夏天是火热的,大人们栽完秧,就清闲起来了,一望无垠的稻田就成了孩童们的乐园。逮螃蟹摸虾当然是少不了的,在小河中洗澡嬉戏也定然是少不了的,更让他们充满乐趣的事情纵然还有很多。打一片芦苇叶子,作一支芦苇哨,呜呜的吹着。最有趣的是钓蚂螂,所谓蚂螂,就是蜻蜓。折断一根芦苇,把叶子都打光,做一支“蚂螂钓竿”,把逮来的蚂螂拴在芦苇的梢上,这只蚂螂最好是雌性的。看见远处的蚂螂,就挥舞起“蚂螂钓竿”,再唱起动听的歌:“蜻科螂——蜻科螂—— 我这是真正的大老母子!”等到蜻蜓飞到近处,就要转起圈来,直至这只蜻蜓飞到钓竿的蜻蜓上,此时钓竿越转越低,直到地上。这时两手要迅速扑上去,蚂螂钓到了,好不惬意! 秋天天高气爽,田野的庄稼已经收割,孩童们也从田地转入他处,从白天转入晚上。逮蟋蟀,是他们最繁忙的工作。这活儿为什么在晚上?因为蛐蛐一般在白天是不叫的,只有晚上那是叫得一个欢。带上白天用废纸做好的纸筒儿、手电筒,朝那蛐蛐叫得最响的地方走去。这地方,或是墙根底下,或是杂草从中,或是大石头底下……要想逮到一只,真得下大工夫呢!逮来蛐蛐之后,就要对它们过罗筛选,经过淘汰,选出最厉害的,第二天就要“斗蛐蛐”。小伙伴们围拢在一个大蛐蛐罐周围,看着罐里两只正在厮杀的蟋蟀,突然一只掉转脑袋急忙逃命,那获胜的一只则引吭高歌,拼命的叫着。孩童们此时也大声欢呼起来。 旧时咸水沽的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也失去了满眼的草绿花红。但孩子们却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屋里是没有什么可玩的,总要到户外的。玩一玩弹玻璃球、拍毛片,还是玩“打尜”吧。“打尜”器材很简单,“尜”是把不足10厘米的树枝两头削尖而成,另有一块不足50厘米长、5厘米宽的木板。这“尜”如何打? 在地下画一方框,把“尜”放在框线上,用木板轻轻敲打尜尖,再用木板猛抽离开地面的“尜”, “尜”腾空飞往远处。另一玩伴儿拾起“尜”,将其抛向方框。若扔进方框,则交换角色。这游戏看似简单,要想交换角色却不简单。冬日里让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另一游戏是“抽凌尜”。凌尜就是陀螺,在它的顶部有一铁质滚珠;另外一杆鞭子。“抽凌尜”是一巧劲儿,力气不要大,可抽得要恰到好处,等到它快要不转的时候,猛抽一下,那凌尜迅速的转起来。那时的小河子上,冬日里总是集合起一排队伍,抽得鞭子山响,凌尜丢丢地转着,胳膊酸了,腕子疼了,都不顾了。此时,女孩子们也正忙得欢呢:把花样子贴在白纸上,用油松木或煤油灯熏着。然后再把熏好的花样子缝在叠好的红纸上,用剪刀仔仔细细的铰着,有《聚宝盆》《和平鸽》《花瓶》《财神爷叫门》《肥猪拱门》…… 古镇的孩童们,就在这样的童趣中丰富知识、培养胆识。
文言文词 类 活 用 文言文词 类 活 用 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 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进行推断。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 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⑤而相如廷叱之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且其前面不用副词,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有时前面有副词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名词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生死而肉骨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齐威王欲将孙膑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名词意动用法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鱼肉百姓 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小练习]找出下列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⑧少仲尼之闻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名词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解释之。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⑧惊天动地 ⑨可烧而走也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 ⑪既来之,则安之。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小练习]找出下列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并解释之。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 ②晓看红湿处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⑨常在于险远。 ⑩圣益圣 ⑪亦以明死生之大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或在其他情况下,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之。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使动用法的形容词词,并解释之。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解释之。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②予怪而问之 ③渔人甚异之 ④贵货而易土 ⑤患志之不立 ⑥不耻下问 ⑦是古非今 ⑧不远万里
留驻名镇咸水沽(15):油煎泥鳅和野生河蟹 留驻名镇咸水沽(15):油煎泥鳅和野生河蟹 眼下,咸水沽各大小饭店都有一道据说是咸水沽名吃的菜肴,这就是“油炸泥鳅”,据说这道名菜源自清朝督军周盛传屯兵种稻的营房。其实,在早大多数咸水沽人是不吃泥鳅的,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咸水沽人,小时候——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时常与伯父到饭店吃饭,那时的饭店是没有这道菜的,泥鳅进入咸水沽的饭店超不过四十年。 虽说在此之前,咸水沽人比较厌烦泥鳅,但是,总归还是有吃的。那时食油特别金贵——先是贫穷,哪里有钱买油;后是买油要凭油票——怎么舍得“油炸”泥鳅;于是就有了“油煎”泥鳅。泥鳅从何而来?记得小时候——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稻田已经停水灌溉,或在进水沟、或在泄水沟,甚至稻田里,到处都是泥鳅,很好逮的。再过些时候,稻子已经收割上场,稻田中到处都是泥鳅鱼窝,你带把铁锨、一把泥鳅鱼钩子,小半天就可以逮上十斤、八斤的。“油煎泥鳅”如何做呢?简单之至。把逮来的泥鳅,放在盆里,放入食盐,把它呛死,然后将其晒干。吃的时候,把晒干的泥鳅再洗一下,放在饼铛里干煎即可,经过火烤,泥鳅自己就会产生油,民间称为“自煎自”,当然,放点油就更好,煎熟即可入食,味道极香。 到了七十年代以后,泥鳅高贵起来,据说全身是宝,营养价值极高,登上了咸水沽大多数人的饭桌。于是,“油煎泥鳅”也有了新的烹饪方法。将泥鳅放在盆里,放入食盐,将其呛死,洗净粘液。放入锅中,放入适当的水及葱、姜、蒜、大料,煮熟。然后在饼铛中“油煎”,这“油煎泥鳅”的味道更为鲜美,比饭店的“油炸泥鳅”强百倍。 咸水沽是闻名于世的鱼米之乡,小镇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经过自北宋以来近千年的开发,沟渠纵横,又距离海河入海口很近,成为野生河蟹繁殖的最好场所。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前,咸水沽人在中秋节前后最普遍最实惠的一道美食就是野生螃蟹炒辣椒。为什么在中秋?因为这个时候的螃蟹是最肥的,打开蟹盖,圆脐(母蟹)的充满了硬黄,长脐(公蟹)的则油脂满盖。为什么最普遍?在此时的咸水沽家家都要吃这一道菜的。为什么最实惠?那时这野生螃蟹遍布咸水沽,只要腿脚勤俭,到小河沟中随手拈来,不用花一分钱的;倘若怕水怕蛇的,花上两角钱,到庙前头鱼市上买上1斤;再花上几分钱买上1斤辣椒,这野生螃蟹炒辣子就成了,您说实惠不实惠! 这野生螃蟹在笔者六、七岁的时候,那时正是1957年前后,确实在咸水沽随处可见的。在自家住宅往南五、六十米就是咸水沽的围子河,夏秋季节是孩子们游戏的地方。每当河水落潮,水位极低,几乎露出河底,螃蟹丫遍布河床,这些孩子们纷纷拣拾这些只有指甲大小的螃蟹,很是好玩的。记得有一年的深秋,母亲一连几天,每天逮一面口袋子的螃蟹,个头不算大,放在大缸中腌制起来。这一年的冬天,每到晚饭时,总有奶奶、弟弟和全家人最爱吃的腌螃蟹放到饭桌之上。
请读准这些多音字在语境中的读音(6) 请读准这些多音字在语境中的读音(6) 拓 tà 拓片 碑拓 拓本 拓印 tuò 开拓 拓荒 拓垦 拓宽 拓销 拓展 台 tāi 台州 天台山 tái 台湾 台甫 台风 体 tī 体已 tǐ 体察 体无完肤 体惜 体恤 挑 tiāo 挑肥拣瘦 挑剔 tiǎo 挑拨 挑大梁 挑拨离间 挑灯 挑动 挑逗 挑唆 挑 帖 tiē 妥帖 俯首帖耳 宁帖 服帖 tiě 请帖 庚贴 八字贴 换帖 回帖 揭贴 名帖无名帖 一帖药 帖子 tiè 字帖 碑帖 法帖 临帖 画帖 通 tōng 通报 通假 通达 tòng 三通鼓 一通打 一通闹 吐 tǔ 吐痰 谈吐 吐露 吐蕃 吐故纳新 吐穗 tù 呕吐 吐血 吐沫 上吐下泻 瓦 wǎ 瓦当 瓦釜雷鸣 瓦工 瓦蓝 wà 瓦刀 委 wēi 虚与委蛇 wěi 委派 委过 委靡 委决不下 委曲求全 委屈委琐 为 wéi 为人 为富不仁 为所欲为 wèi 因为 为了 为虎作伥 为 渊驱鱼,为丛驱雀 遗 wèi 遗赠 遗之千金 yí 遗留 孑遗 尉 wèi 尉官 yù 尉迟 尉犁 蔚 wèi 蔚蓝 蔚然成风 蔚为大观 yù 蔚县(地名) 兀 wū 兀秃 wù 突兀 兀鹫 兀傲 兀立 兀自 鲜 xiān 鲜卑 鲜丽 鲜灵 鲜嫩 鲜艳 鲜妍 鲜于数见不鲜 xiǎn 鲜见 寡廉鲜耻 鲜有 鲜为人知 相 xiāng 相称 相处 相得益彰 相符 相逢相间 相敬如宾 相亲 相忍为国 相濡以沫 相生相克 相提并论 相形见绌 相中 相左 xiàng 相中 三相电 相貌 相机行事 吉人天相 傧相 削 xiāo (口语)切削 刮削 刀削面 xuē (书面)削减 笔削 删削瘦削 剥削 削弱 削壁 削发 削价 削平 削足适履 肖 xiāo 姓,萧俗作肖 xiào 惟妙惟肖 肖像 生肖 肖像画 酷肖 逼肖毕肖 血 xiě (口语,多单用)流血 血淋淋 采血 出血 放血 换血 咯血 吐血 血糊糊 血晕 鸡血 血块子 xuè (书面,用于复音词及成语)鲜血 碧血 补血 膏血 骨血 回血 流血 呕血 贫血 热血 溶血 歃血失血 铁血青年吸血鬼 心血来潮 血渍 血样 血沉 血迹 浴血 淤血 郁血 血癌 血案 血本 血崩 血海深仇 血防 血管 血光之灾 血汗 血红 血浆 血口喷人 血库 血亏 血泪血路 血脉 血泊 血气 血亲血清 血球 血肉 血色 血书 血栓 血水 血糖 血统 血污 血吸虫 血洗 血细胞 血象 血小板 血型 血腥 血性 血虚 血循环 血压血样 血液 血衣 血印 血雨腥风 血缘 血晕(中医指产后失血过多而昏晕的病症) 血债 血战 血证 血脂 血肿 血渍 呕心沥血 血泪史 狗血喷头 芯 xīn 灯芯 xìn 芯子 兴 xīng 兴奋 兴奋剂 兴建 兴师动众 xìng 兴高采烈 兴会 兴味 兴致勃勃 旋 xuán 旋即 旋卷 旋纽 旋绕 旋涡 旋踵 旋转 xuàn 旋风 旋床 旋子 旋炒旋卖 旋苹果皮 咽 yān 咽喉 咽头 咽炎 yàn 咽气 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 yè 呜咽 悲咽 哽咽 幽咽 燕 yān 燕国 燕山 yàn 燕尔 燕麦 燕雀处堂 燕尾服 燕窝 燕语莺声 殷 yān 殷红 yīn 殷富 殷鉴 殷切 殷勤 殷实 殷墟 殷殷殷盛 yǐn 雷声殷殷 要 yāo 要求 同“邀” 古又同“腰” yào 要隘 要言不烦 要旨 荫 yīn 荫蔽 荫翳 绿树成荫 yìn 荫凉 荫庇 饮 yǐn 饮水思源 饮鸩止渴 饮恨 自杀 饮宴 饮誉 yìn 饮马 饮场 饮牲口 应 yīng 应该 应许 应届 应当 应 分 应名儿 应声(出声回答) 应有尽有 应允 yìng 有求必应 应变 应承 应酬 应从 应答 应敌 应对 应付 应和 应急应季 应接不暇 应景 顺应 应接 应举 应考应力 应卯 应募 应诺 应拍 应聘应声(随着声音)应声虫 应时 应试 应市 应诉 应验应邀 应用 应援 应运 应运而生 应战 应招 应召 应诊 应征 酬应 感应 供不应求 供应 回应 里应外合 适应 响应 照应 支应 得心应手 一呼百应 有求必应
请读准下列多音字在语境中的读音(5) 请读准下列多音字在语境中的读音(5) 摩 mā 摩挲(手轻轻按着并一下下移动) mó 摩肩擦背 观摩 揣摩 摩擦 摩登 摩尔摩肩击毂 摩肩擦掌 摩挲 摩天 摩崖石刻 抹 mā 抹桌子 抹下帽子 抹布 mǒ 抹黑 抹杀 抹子 抹零 mò 抹墙 抹不开 拐弯抹角 麻 mā 麻麻黑 麻麻亮 má 麻痹 麻木不仁 麻酥酥 埋 mái 埋伏 埋没 埋汰 掩埋 mán 埋怨 脉 mài 脉搏 脉络 脉息 mò 除“脉脉”外都读“mài” 蔓 mán 蔓菁 màn (书面)蔓草 枝蔓 蔓延 滋蔓 wàn (口语)爬蔓 压蔓 瓜蔓藤蔓 顺蔓摸瓜 氓 máng 流氓 méng 群氓 愚氓 古代称百姓 猫 māo 猫步 猫儿腻 猫眼 猫熊 máo 猫腰 冒 mào 冒充 冒渎 冒昧 冒富 mò 冒顿 没 méi 没有 没精打采 没辙 mò 浸没 泯没 没奈何 辱没 淹没 埋没 湮没 闷 mēn 闷热 闷沉沉(形容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感觉不舒畅;形容声音低沉)闷锄 闷气(因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 闷声闷气 闷头 mèn 闷沉沉(形容心情郁闷)闷倦 闷雷 闷闷不乐 闷气(郁结在心理没有发泄的怨恨或愤怒)闷子车 闷葫芦 闷棍 蒙 mēng 蒙骗 蒙蒙亮 蒙头转向 蒙事 欺上蒙下 瞎蒙 méng 蒙受 蒙蔽 蒙混 蒙昧 蒙头盖脸 发蒙读物 开蒙 蒙难 启蒙 蒙尘 蒙馆 蒙哄 蒙眬 蒙蒙 蒙师 蒙太奇 蒙童 蒙冤 蒙药 蒙学 měng 蒙族 蒙古包 糜 méi 糜子 糜黍 mí 糜费 糜烂 侈糜 靡 mí 靡费 奢靡 mǐ 所向披靡 委靡不振 风靡 靡丽 靡靡之音 靡然 缪 miào 姓 miù 纰缪 móu 绸缪 无 mó 南无 wú 无精打采 无人问津 无愧 模 mó 模范 楷模 模本 模仿 模 模糊 模棱两可 模拟 模式 模特 模型 模压 mú 模样 模具 模子 怪模怪样 铸模 字模 冲模 模板 万 mò 万俟 wàn 万籁万人空巷 万马齐喑 难 nán 难兄难弟(原指兄弟俩都一样好,难分高下;今多反用,指兄弟俩或泛指两个人同样低劣) 难言之隐 难分难解 繁难 解难(解决困难或疑惑)释疑解难 难处 难能可贵 难言之隐 nàn 发难责难 问难 非难 被难 解难(解除危难)排忧解难 论难 遭难 难兄难弟(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环境的人) 囊 nāng 囊揣 náng 囊括 囊空如洗 囊中羞涩 泥 ní 泥土泥垢 泥淖 泥泞 泥牛入海 泥塑 泥足巨人 nì 泥古 拘泥 泥墙 泥子 宁 níng 归宁 息事宁人 宁亲 宁边 宁靖宁日 宁帖 安宁 nìng 宁可宁死不屈 毋宁(无宁) 宁肯 宁缺毋滥 宁愿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拧 níng 拧干拧掉 拧萝卜缨 nǐng 拧紧 拧螺丝 满拧 越说越拧 nìng 拧劲儿拧脾气 拧种 排 pái 排查 排档 排中律 pǎi 排子车 泡 pāo 泡桐 豆腐泡 肿眼泡 pào 泡沫 灯泡 软磨硬泡 跑 páo 虎跑泉 跑槽 pǎo 跑步 跑江湖 劈 pī 劈波斩浪 劈里啪啦 劈面 劈杀 劈头盖脸 pǐ 劈柴 劈叉 劈萝卜缨子 片 piān (口语一部分词)画片儿 唱片儿 片子(电影胶片;透视照相的底片;留声机唱片)影片儿 相片儿 Piàn 影片 画片唱片 相片 片儿会 片酬 片段 片甲不留 片瓦无存 片言只语 片子(扁平而薄的东西:纸片子;名片) 缥 piāo 缥缈 piǎo 缥玉 碧缥 朴 piáo 姓 pō 朴刀 pò 朴树 朴硝 厚朴 pǔ 朴厚 朴学 朴质 朴直 撇 piē 撇开 撇下 撇弃 撇脱 piě 撇嘴 仆 pū 前仆后继 pú 风尘仆仆 仆人 奴仆 童仆 更仆难数 仆役仆从
读准这些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1) 读准这些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1) 阿 ā 阿斗 阿訇 阿嚏 阿姨 ē 阿附 阿胶 阿弥陀佛 阿谀奉承 挨 āi 挨边 挨次 挨肩 挨近 挨门 挨紧 挨个 ái 挨打 挨日子 挨饿受冻 挨说 艾 ài 艾蒿 蕲艾 耆艾 少艾 艾绒 方兴未艾 yì 自怨自艾 怨艾 惩艾 熬 āo 熬菜 熬心 áo 熬煎 熬磨 熬夜 熬粥 扒 bā 扒车 扒皮 扒头儿 扒饭 扒光 扒拉(拨动;去掉,撤掉) pá 扒手 扒草 扒窃 扒拉(把饭拨到嘴里) 剥 bāo (口语)剥皮 bō (书面)剥夺 剥离 剥落 剥蚀 吞剥 剥削 剥啄 生吞活剥 薄 báo (口语)薄纸 薄饼 薄脆 bó (书面)薄产 薄地 薄海薄厚 薄技 薄酒 薄礼 薄利多销 薄面 薄命 薄暮薄情 薄弱 薄田 薄物细故 薄幸 薄葬 淡薄 单薄 广种薄收 厚此薄彼 厚今薄古 绵薄 贫嘴薄舌 稀薄 bò 薄荷 扁 biǎn 扁担 扁桃腺 扁圆 piān 一叶扁舟 背 bēi 背榜 背负 背头 背子 bèi 背约 背城借一 背筐 背篓 背气 背字儿背静 奔 bēn 奔命(奉命奔走:疲于奔命) 奔 波 奔袭 奔涌 奔走呼号 bèn 奔命(拼命赶路或做事) 奔头儿 投奔 逃奔 直奔工地 奔60的人 裨 bì 裨益 无裨于事 pí 裨将 偏裨 辟 bì 辟谷 辟邪 辟易 辟举 复辟 征辟 复辟 pì 精辟 辟谣 大辟 透辟 秘 bì 秘鲁 mì 秘密 泌 bì 泌阳 mì 分泌 泌乳量 泌尿器 骠 biāo 黄骠马 piào 骠勇 骠骑 别 bié 别号 别具只眼 别无长物 biè 别扭 别嘴 瘪 biē 瘪三 biè 干瘪 作瘪 屏 bīng 屏营 不胜屏营之至 bǐng 屏除 屏迹 屏弃 屏气 屏退 屏息 ping 挂屏 屏蔽 屏藩 屏风 屏 门 屏幕 屏条屏障 围屏 荧屏 泊 bó 泊地 泊位 停泊 落泊 漂泊 淡泊 pō 湖泊 梁山泊 血泊 罗布泊 孱 càn 孱头 chán 孱弱 力孱气馁 孱羸 藏 cáng 藏垢纳污 藏掖 藏拙 zàng 宝藏 道臧 藏青 藏蓝 喳 chā 嘁嘁喳喳 打喳喳 zhā 喳喳地叫 差 chā (书面)差别 差池(差迟)差错 偏差 差距 差可 差失 补差 反差 视差 顺差 温差 误差 种差 差额 差价 一念之差 差数差强人意 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时差 级差 不差累黍 不差什么 色差 言差语错 一差二错 阴错阳差 差等 差异 chāi 差事 差遣 差役 解差 chà (口语)隔三差五 差不多差点儿 太差 差劲 差生 差事 差不离 禅 chán 禅林 禅寺 口头禅 坐禅 shàn 禅让 封禅 受禅 禅位 颤 chàn 颤抖 颤巍巍 颤音 颤悠 zhàn 颤粟(战栗) 打颤 长 cháng 长处 长足 长袖善舞 zhǎng 长门 长亲 长者 场 chǎng 市场 广场 一场(电影、球赛,用于文体活动) 捧场 cháng 场院 打场 赶场 一场(透雨、战斗,用于一件事情的过程)翻场 绰 chāo 绰起棍子,同“焯”(chāo) chuò 绰号 宽绰(轻声) 阔绰 影影绰绰 绰丽 绰约 绰绰有余 柔情绰态 朝 cháo 朝见 朝觐 朝阳 朝野 zhāo 朝晖 朝乾夕惕 朝秦暮楚 朝三暮四 朝气朝日 朝阳 称 chèn 称职 对称 相称 匀称 称身 称体裁衣 称愿 称意 chēng 称赞 称羡 乘 chéng (动作义)上乘 乘人之危乘时 乘隙 乘便 乘兴 shèng (名物义)史乘 野乘千乘之国 澄 chéng (书面)澄清(使清明) 澄碧 澄澈 澄净 黄澄澄 澄莹 dèng (口语)澄清(使液体里的杂志沉淀) 臭 chòu 臭味相投 xiù 铜臭 乳臭 无色无臭 处 chǔ (动作义)处变不惊 处分 处境 处女 处理 查处 独处 设身处地 审处 相处 杂处 处罚处方 处决 处理品 处身涉世 立身处世 处事 处暑 处死处心积虑 处刑 处于 处之泰然 处置 处治 处子 调处 论处 难处 chù (名物义)到处 住处处处 处所 心灵深处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办事处 chu 长处 短处 苦处 难处 畜 chù (名物义)牲畜 家畜 役畜 种畜 子畜 畜类 畜力 畜疫 幼畜 xù (动作义)畜牧 畜养畜产 蓄养 揣 chuāi 揣着 揣进 揣手 揣崽 chuǎi 揣摩 不揣 凭空悬揣 揣测 揣度 揣摩揣想 chuài 挣揣 囊揣 传 chuán 传达 传媒 传奇 传檄 zhuàn 评传 经传 列传 别 创 chuāng 重创 创伤 创痕 创口 面 创痛 创痍 创巨痛深 chuàng 创办 创编 创汇 创获 创建 创见 创作创举 幢 chuáng 幢幢 zhuàng 一幢高楼 伺 cì 伺候 sì 窥伺 伺隙 伺机 攒 cuán 攒射 攒动 攒集 攒聚 攒眉 攒三聚五 万头攒动 万箭穿心 zǎn 积攒 攒钱 卒 cù 卒中 zú 暴卒 隶卒 卒业 卒岁
咸水沽: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咸水沽: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如今的咸水沽,以老海河、津沽公路为中心,不断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高楼大厦林立,海河教育园初步建成,海河工业园快速发展,海河故道公园北岸的津南新城也已初见规模。在咸水沽范围里,已经看不到一亩稻田。 那么,为什么说,咸水沽是鱼米之乡,且名副其实呢?如果让时间倒退20年,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现围绕咸水沽的津南环线两侧还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每当金秋时节,无风就是金碧辉煌的地毯,有风则是波涛滚滚的金色海洋,真是颇为壮观。 咸水沽种稻栽秧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朝,已经有1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海河当时称为白河,是宋辽的界河。沧州节度使何承矩,被宋太宗封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东濒渤海,调用官兵1万8千人,屯田戍边,白河南岸广袤数百里,皆为稻田。明朝永乐年间,众多的村庄,围绕着咸水沽出现,现辖区共有自然村37个,而在永乐年间建立的就有21个。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都以从事栽秧种稻为生,从吴家稻地、池家稻地这样的村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在此时,咸水沽种稻的规模已经很大。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右佥都御使汪应蛟奉旨到天津沿海地区屯田种稻,官兵1万人,在今津南地区建“十围”,咸水沽亦在其中。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朝廷派直隶布政使勘定天津县之咸水沽等地可耕之地,令民认垦纳粮。清咸丰九年(1859年)著名将领僧格林沁在咸水沽修秋漠引河,以倡劝捐资营田3840亩,在耕地界内挖沟渠三道,开垦荒田的佃户迁来居住,于是出现了名为头道沟、二道沟的村庄。 咸水沽不但种稻历史悠久,稻米的品质也是上乘的,声誉驰名中外,是小站稻的重要产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笔者的父辈曾说,此地的稻米早年不是现在的银白色,而是略呈红色,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稻田浇灌运河水的缘故。笔者1972年高中毕业到咸水沽胜利村务农,当时种稻的优良品种有“银坊”、“水原三百粒”、“6702”等,这些品种产量高,当时的亩产已经超过千斤。咸水沽的稻米的优质那是确实的。那时,沽上人都是烧火炕的,因此,稻米干饭,都是铁锅焖的,俗称“大锅焖”。先在大铁锅放好米,再放上适量的水,这锅里水的量超过米一饭勺即可,盖上锅盖,开始烧火。最好是芦苇作柴火,水烧开二、三分钟,蒸汽冲出锅盖即可。此时,迷香弥漫整个房间,甚至整个院落。停火约15分钟,起盖揭锅,银白的米饭透着一层油脂,其香味更是令人垂涎! 咸水沽有俗话说:“有水就有鱼。”于是围绕咸水沽的不尽稻田,就是天然的养鱼池。在这大片的稻田之上,沟渠纵横。这里养育着鲫鱼、鲤鱼、黑鱼、泥鳅鱼、鲇鱼、蹦蹦虾……还有那让人吃不够的野生河蟹。记得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那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咸水沽家家的菜盘子既丰盛又绿色。家里来了客人,怎么招待?去老海边东大桥畔买点鱼,那里有渔罾,那是一种打鱼的网,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而且随打随卖,好新鲜;还可以叫十几岁的孩子拿上一条白面口袋,一顿饭的工夫,半口袋河蟹掏回来了。不一会儿,让人眼馋的贴饽饽熬鱼、香气四溢的辣椒炒螃蟹就端上了饭桌。 咸水沽就是这样一个稻谷飘香、水肥鱼美的地方,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而来,逐步把这里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成为称誉华北的历史名镇。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里是错字)(7)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里是错字)(7) W 深为惋(婉)惜 痴心妄(忘)想 甘冒不韪(讳) 从中斡(干)旋 运筹帷幄(屋) 请勿(匆)打扰 戊(戍)戌政变 定期会晤(悟) 置若罔(网)闻 好高骛(鹜)远 趋之若鹜(骛) 心无旁鹜 (骛) 枉(惘)费心机 互相推委(诿 ) 与人无忤(迕) 迕(忤)违 诬(污)告 X 雨声淅(浙)沥 月明星稀(希) 条分缕析(拆) 全家迁徙(徒) 瑕(暇)瑜互见 自顾不暇(遐) 名闻遐(暇)迩 向(想)往光明 举止安详(祥) 骁(饶)勇善战 通宵(霄)不眠 直上重霄(宵) 歪风邪(斜)气 不屑(宵)一顾 睡眼惺(醒)松 发人深省(醒) 得意忘形(行) 学识修(休)养 气喘吁吁(嘘) 申酉戌(戍)亥 一切就绪(序) 栩栩(诩)如生 寒暄(喧)客套 喧(宣)宾夺主 徇(殉)私舞弊 循(寻)序渐进 欢欣(心)鼓舞 故弄玄(旋)虚 两肋(胁)插刀 威胁(协) 胁(协)从 沆瀣(泻)一气 休(修)养生息 方法不对,走上斜(邪)路 受人引诱,走上邪(斜)路 歪风邪(斜)气 宣泄(泻)感情 上吐下泻(泄) 炫(眩)人眼目 头昏目眩(炫) 煊(炫)赫一时 提要钩玄(弦) 宵(霄)衣旰食 一笔勾销(消) 烟消(销)云散 香消(销)玉殒 销(消) 声匿迹 积毁销(消)骨 九霄(宵)云外 通宵(霄)达旦 祸起萧(肖)墙 好像(象) 照相(像)机 录像(相)机 灯熄(息)了 嬉(戏)笑怒骂 业荒于嬉 (戏) 形(行)迹可疑 锦绣(秀)前程 大事渲(宣)染 徇(循)私舞弊 徇(循)情枉法 殉(循)情而死 外形(型) 削(消)足适履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里是错字)(6)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里是错字)(6) S 歃(插)血为盟 赡(瞻)养父母 礼尚(上)往来 盛(胜)气凌人 喜上眉梢(捎) 稍(少)纵即逝 挑拨是(事)非 首(手)屈一指 授(受)予奖章 军事部署(暑) 肆(肄)无忌 惮到处传诵(颂) 寻人启事 (是) 深刻启示 (事) 无事(是)生非 惹事(是)生非 各行其是(事) 舐(恬)犊情深 睡眼惺忪(松) 灯火阑珊(姗) 临危受(授)命 众口铄(烁)金 精神矍铄(烁) 毛骨悚(竦)然 耸(悚)人听闻 骚(搔)扰百姓 人情世(事)故 焕然冰释(逝) 引申(伸)发挥 三令五申(伸) 伸(申)张正义 申(伸)雪冤曲 为民申(伸)冤 歃(洒)血为盟 首(手)屈一指 毁家纾(抒)难 戍(戌)守边疆 追本溯(朔)源 扑朔(溯)迷离 沧海一粟 (栗) 鬼鬼祟祟(崇) 作祟(崇) 赏(尝)罚 厮(撕)杀 T 糟蹋(塌) 列出提(题)纲 提(题)纲挈领 金榜题(提)名 恬(括)不知耻 铤(挺)而走险 如火如荼(茶) 走投(头)无路 投(偷)机取巧 俯首帖(贴)耳 请帖(贴) 补贴 (帖) 妥帖(贴) 字帖(贴) 体贴(帖) 袒(坦)露心迹 坦(袒)诚相见 大庭(廷)广众 一塌(蹋)糊涂 荼(茶)毒生灵 拖沓(踏)冗长 纷至沓(踏)来 大浪淘(掏)沙 蜕(退)化变质 器官退(蜕)化 唾(垂)手可得
容易读错的字(括号里是错字)(4) 容易读错的字(括号里是错字)(4) K 开阔(扩)眼界 磕磕绊绊 (拌) 恪(克)守不渝 克(刻)敌制胜 功亏一篑(溃) 物资匮(溃)乏 昏聩(馈)无能 亢(抗)奋 刻(克)苦耐劳 脍炙(灸)人口 L 再接再厉(励) 变本加厉(力) 励(厉)精图治 不寒而栗(粟) 飞沙走砾(粒) 一一列(例)举 鞭辟入里(理) 粗制滥(烂)造 陈词滥(烂)调 宁缺勿滥(乱) 滥竽(鱼)充数 波澜 (斓)不惊 无耻谰(烂)言 精明干练(炼) 多年修炼(练) 语言精练(炼) 提炼(练) 树木葱茏 (笼) 黄粱(梁)美梦 跳梁(粱)小丑 梁(粱)上君子 手脚痉挛 (孪) 味同嚼蜡(腊) 书声琅琅 (朗) 建设蓝(兰)图 披肝沥(利)胆 流(溜)连忘反 寥寥(了)无几 眼花缭(寮)乱 模棱(楞)两可 遭受凌(零)辱 高屋建瓴 (瓦) 灵(棂)柩 瘦骨伶仃(令丁) 痉挛(孪) 毒辣(剌)、 戮(截)力同心 无礼谩(漫)骂 萝(罗)卜白菜 M 良知泯(珉)灭 漠(莫)不关心 绵(棉)里藏刀 绵(棉)薄之力 绵(棉)软 冠冕(免)堂皇 轻歌曼(蔓)舞 无理谩 (漫)骂 蔓(漫)延滋长 贸(冒)然行事 扪(懑)心自问 临摹(摩)字帖 摩(磨)拳擦掌 摩(磨)肩接踵 描摹(摩)物态 厉兵秣(抹)马 欲盖弥(迷)彰 闻名遐迩 (尔) 秘(密)而不宣 甜言蜜(密)语 神秘(密) 奥秘(密) 墨(默)守成视 靡(糜)靡之音 风靡(糜)一时 望风披靡(糜) 萎靡(糜) 羁縻(靡) 糜(靡)烂 欲盖弥(弭)彰 莫可名(明)状 未雨绸缪(谋)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里为错字)(3)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里为错字)(3) H 很有涵(含)养 请多包(含)涵引吭(亢)高歌 毫(豪)发无爽一唱一和 (合) 随声附和(合) 和(合)盘托出 声音洪(宏)亮 大展宏(洪)图 声如洪(宏)钟 鸿(宏)篇巨制 气势恢宏(洪) 洪(泓)福齐天 花里胡哨 (唿哨)飞扬拔扈(户) 刻画(划)形象 指手画(划)脚 惨绝人寰(环)涣(焕)然冰释 焕(换)然一新美轮美奂(换) 病入膏肓(盲) 兵荒(慌)马乱 张皇(慌)失措 诚惶(慌)诚恐 装潢(璜)公司浑(混)身是胆 浑浑(昏昏)噩噩心灰(恢)意懒 言谈诙(灰)谐 法网恢恢(灰) 朝晖(辉)夕阴人文荟(汇)萃 两河汇(会)流 不容置喙(缘) 回(徊)肠荡气 曲径回(徊)廊 迂回(徊)曲折 拾人牙慧 (彗) 融会(汇)贯通 风雨如晦(秽) J 樯倾楫(揖)摧迫不及(急)待 不计(记)前嫌 急(即)功近利眼疾(急)手快 直截(接)了当 麦秸(桔) 栉(节)风沐雨 鳞次栉(节)比 殚精竭(碣)虑 迥(炯)然不同 汗流浃(夹)背 精神可嘉(佳) 既往不咎(究) 咎(纠)由自取 难辞其咎(疚) 挖墙脚 (角) 心力交(绞)瘁 亟(急)待解决 不胫(径)而走 大相径(陉)庭 家具(俱)店 万事俱(具)备 挑肥拣(捡)瘦 掎(犄)角之势 行为检(捡)点 矫(娇)揉造作 骄(焦)阳似火 未竟(竞)事业 戛(嘎)然而止 草菅(管)人命 通缉(揖)罪犯 开门揖(缉)盗 疾(急)恶如仇 设下陷阱(井) 不假(加)思索 既(即)然如此 即(既)使如此 一如既(即)往 精兵简(减)政 事过境(竟)迁 以儆(敬)效尤 前倨(居)后恭 虎踞(居)龙盘 狙(阻)击 永诀(决) 诀(决)窍 绝(决)对服从 艰苦卓绝(决) 一蹶(厥)不振 工程竣(峻)工 疏浚(竣)运河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里为错字)(2)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里为错字)(2) D 戴(带)罪立功 穿戴(带) 披星戴(带)月 感恩戴(带)德 责无旁贷(袋)严惩不贷 (岱) 待(代)价而沽 以逸待(代)劳 殚(担)精竭虑 独当(挡)一面 诋(抵)毁 提心吊(掉)胆 高潮迭(叠)起 政权更迭 (叠) 层峦叠嶂(迭)最后通牒(谍) 装订(钉) 鼎鼎(顶顶)大名 连篇累牍(椟) 买椟(牍)还珠 穷兵黩(渎)武 渡(度)过难关 度(渡)日如年 E 浑浑噩噩(恶) F 要言不烦(繁) 繁(烦)文缛节 回光返(反)照 返(反)朴归真 违反(犯)纪律 违犯(反)法律 缠绵悱(绯)恻 文过饰非 (飞) 蜚(斐)声文坛 成绩斐(蜚)然 浪费(废) 因噎废(费)食 分(份)内工作 一份(分)薄礼 本分(份) 福分(份) 股份(分) 份(分)额、 蜂(峰)拥而来 一副(幅)对联 名副(符)其实 辐(幅)射 认罪服(伏)法 反复(覆)无常 翻云覆(复)雨 覆(复)灭 天翻地覆(复) 抱负(复) 不负(孚)众望 入不敷(付)出 深孚众望(负) 破釜(斧)沉舟 入不敷(付)出 牵强附(符)会 G 言简意赅 (该) 立竿(杆)见影 冈(岗)峦起伏 各(个)别对待 个(各)别处理 骨鲠(哽)在喉 功(攻)力悉敌 蛊(鼓)惑人心 不可估(沽)量 恶贯(惯)满盈 性格粗犷 (广) 语无伦(轮)次 阴谋诡(鬼)计 赢得桂(贵)冠 沟(勾)通交流 勾(沟)通内奸 勾(沟)心斗角 蝇营狗苟(苟狗)食不果(裹)腹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内为正确的字)(1)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内为正确的字)(1) A 和蔼(霭)可亲 暮霭 (蔼)茫茫 唉(哀)声叹气 安(按)装机器黯(暗)然消魂 B 纵横捭(卑)阖 甘拜(败)下风 永葆(保)青春 自暴(爆)自弃原形毕(必)露 投桃报(抱)李 以德报(抱)怨 打抱(报)不平 远大抱(报)负 并行不悖 (孛) 人才辈(倍)出关怀备(倍)至毕(必)恭毕敬 敝(弊) 帚自珍 金碧(壁)辉煌珠联璧(壁)合 蓬荜(筚)生辉 筚(荜)路蓝缕 奴颜婢(卑)膝针砭(贬)时弊 分道扬镳 (标)蹩(别)脚文章 民生凋敝(弊) 为人刻薄(簿) 按部(布)就班 战略部(布)署 开诚布(步)公 C 大材(才)小用 人才(材) 因材(才)施教 没精打采(彩) 兴高采(彩)烈惨(残)无人道 粲(灿)然一笑 璀璨(灿)夺目 座舱(仓) 历经沧(仓)桑 沧(仓)海一粟 如愿以偿(尝) 补偿(尝) 偿(尝)命 何尝(偿) 艰苦备尝(偿 )漕(槽)运 侦查(察)取证 察(查)言观色 明察(查)暗访 刹(霎)那 明察(查)秋毫 天崩地坼(彻)美景良辰(晨) 寥若晨(辰)星 一成(层)不变瞠(堂)目结舌计日程(成)功 相辅相成(承)一筹(愁)莫展 松弛(驰)舒缓 范畴(筹) 相形见绌(黜) 刍(诌)议肤浅 川(穿)流不息 东奔西窜 (穿) 醇(淳)香 颇有微词(辞) 义正词(辞)严 战鼓催(吹)春 鞠躬尽瘁(粹) 出类拔萃(粹) 国粹(萃) 不知所措(错)
咸水沽名称及其沿革 咸水沽名称及其沿革 咸水沽历史悠久,《资治通鉴》就有历史记载;至今已有1千3百余年的历史了,那时,这块土地被怎么称呼,咸水沽这个称谓何时产生,是否还有其他名号,管理范围有什么变化? 1、豆子吭 《资治通鉴》记载,随大业7年(611年),刘霸道聚众10余万于豆子吭,号阿舅贼;隋大业12年(616年),河间人格谦拥众10万,据豆子吭,自称燕王。清光绪年间《重修天津府志》中说:“《地理通志》河间之‘豆子’今咸水沽也,东去海40里,地斥卤,广数十里,宋时置戍,守于此。”(《津南区志》) 2、咸水沽围 明万历27年(1599年),右佥都御史汪应蛟率兵万人在此(现津南区)垦田戍边,辟“十围”:何家围、双港围、白塘口围、羊马头围、咸水沽围、东泥沽围、西泥沽围、葛沽围、盘沽围。(《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3、咸水沽 《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舆图已出现咸水沽地名。(《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4、盐水沽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康熙帝由天津经盐水沽(今咸水沽)、葛沽至东大沽观海。(《津南区志》) 5、咸水沽镇 1947年12月,国民天津县40个乡镇,现津南区辖17个,咸水沽为镇,为县治。(《津南区志》) 6、咸水沽市 1948年12月,现津南区所属地区解放,解放区冀中八地委建立天津县。20日,县委、县政府进驻咸水沽,天津县下设3个市、5个区。现津南区处咸水沽、葛沽、小站三市和一、二、三、四区。1949年8月,撤销咸水沽、葛沽、小站市,改为三个镇,与邻近区合并。 (《津南区志》) 7、美满人民公社咸水沽分社 1958年9月13日,撤销南郊区,并入河西区。建立美满人民公社,机关驻咸水沽,由咸水沽、三道沟、王家场、东泥沽、四里沽、羊码头等乡镇的32个高级社组成,含27个村(东张庄、吴稻地、池稻地、刘家码头、王家场、头道沟、周辛庄、秦庄子、上刘庄、下郭庄、四里沽、李庄子、潘庄子、韩城桥、二道桥、五登房、南洋、北洋、田嘴、苑庄子、赵北、东泥沽等),(《津南区志》)(《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8、小站人民公社咸水沽管理区 1959年3月,小站、美满、先锋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小站一个人民公社,咸水沽为12个管理区之一。(《津南区志》)(《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9、咸水沽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撤小站人民公社,现津南区划分为咸水沽等9个人民公社。(《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10、永红镇 1966年文革中命名。(《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11、咸水沽**委员会 1968年3月成立。(《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12、咸水沽街道办事处 1969年,撤销咸水沽镇,咸水沽街办事处由咸水沽人民公社划分出,设12个居民委员会。(《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13、咸水沽乡 1983年4月,咸水沽公社改为咸水沽乡。(《天津市地名志——津南区》) 14、咸水沽镇 1983年4月6日,咸水沽街改为镇建制。 1985年6月8日,撤销咸水沽乡,并入咸水沽镇。 2001年10月8日,撤销南洋镇,并入咸水沽镇。 现管辖区域:东与双桥河镇孙庄村相邻,以老海河中心线为界;南与北闸口镇以沟渠及地埂为界;西与辛庄镇柴家圈村、新桥村毗邻,以卫津河和洪泥河中心线为界;北与东丽区相邻,以海河中心线为界。总面积55平方千米。现辖13个居委会:解放里、新业里、红星里、惠苑里、新丰里、红旗楼、众合里、永安里、光明楼、育才里、祥福里、益华里、金石里; 27个村委会:裕民、同济、惠丰、耀华、胜利、新兴、东张庄、吴稻地、池稻地、刘家码头、王家场、头道沟、周辛庄、秦庄子、上刘庄、下郭庄、四里沽、李庄子、潘庄子、韩城桥、二道桥、五登房、南洋、北洋、田嘴、苑庄子、赵北。
津东书院与葛沽一中 津东书院与葛沽一中 津东书院位于天津古镇葛沽。清光绪三年(1877),葛沽镇诸贤苏善恒、赵任弼、郭延沛等人发起在文昌阁内筹建津东书院,得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不仅批准立案,还亲自为书院写了匾额。当时书院既是教育组织,又是学术研究组织。书院占用了文昌阁、药王庙、佛爷庙三个庙宇,面积共约1500平方米,招收生童约七八十人 根据当时朝廷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学校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为修身、读经、中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八门课。另有选修课,加授图画、手工、唱游之一科或两科。那时的校歌是:“东临渤海,北带白河,五水流域经过。丙午开办后,文昌、三官、佛爷峨,改建学校协和,钟毓灵秀多。愿诸生齐唱我校歌。”每日早操前或全校师生开会前,必唱此歌。每天下午放学时,学生都要到校门前的操场上**,在鼓号队的伴奏下,边走边唱《白河少年之歌》:“既饮白河水,即为白河民。异族来侵犯,甘愿舍此身。是,是,是!真,真,真!既真高声呼:要做白河少年人!”1911年辛亥**后,书院由天津县接管,改名为葛沽镇官立二等学堂。 1947年2月,葛沽镇几位乡绅为解决孩子小学毕业后到市区求学的困难,决定在葛沽镇官立二等学堂增设初中班,办学资金由乡绅筹集,并动用了该地的庙产。春季招生,学制3年。当年招生20人,专职教师4人,一人兼数门课程。1948年2月,初中班与官立小学校分离,迁往今葛沽镇南大街63号,校名为“私立津东中学”,校长龚如鉴。招收第二届学生,学生在校人数达40人,前两届均招收的是葛沽地区的学生。是年12月,葛沽镇解放,当月20日“私立津东中学”被人民政府接收,改名“天津县县立葛沽中学校”;1950年夏,改称“天津葛沽初级中学校”;1952年秋改为“天津市葛沽中学”。1955年建设新校园,至1958年建设结束,校园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1958年秋增设高中,成为天津市郊区的第一所完全中学。1979年秋改称“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学”。2000年8月,与原葛沽二中合并,迁往现校址。 由此我们得知:津东书院为葛沽一中前身。津东书院和葛沽一中都是葛沽地区的骄傲,它们共同构建了葛沽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注释 白河:海河古称。
正月十五闹元宵:依旧灿烂 正月十五闹元宵:依旧灿烂元宵节是中国的一个大节日,她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元宵节其实是中国人过年的一部分。这年,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除夕——大年三十进入第一个高潮,经过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破五,而趋于平淡。到正月十四,进入第二次高潮,到正月十六,随着“闹元宵”的结束,这“过年”也就结束了。这过年的第一个高潮,主要是个人行为,家人亲戚之间的相互拜访;第二个高潮则是社会群体的行为,或耍会,或看会,或参与灯得制作,或参观灯展,或“考白面”,或“遛百病”……此时,也往往举办庙会,因此,才有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正月十五闹元宵”,不是“千篇一律”,它是因时而动的。就拿咸水沽来说,早年的正月十五经常举行花会的集中表演,叫做“药王庙会”,从咸水沽的观音庙出发,一直要到西郊,包括大驾圣会、龙灯、高跷、杠箱、落子、竹马、旱船、秃子会等,浩浩荡荡,甚是壮观。据说,随着1939年洪水扫荡咸水沽以后,再也没有这种类似今天葛沽正月十六出大会的花会表演了,这真是咸水沽人的一大憾事。说起葛沽花会,今天还有自己的盛世,也是极不容易。首先,它先是遭到文革的打击,而且这种打击是致命的、毁灭性的,葛沽花会的精华——坐乐会的八架辇、两座亭在1966年的6月被当做“四旧”全部毁于一旦。据传,它刚刚被毁,周恩来就打来电话,要求保护它,——却仅仅迟了一步。其次,文革后,宝辇的恢复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历程。其实,恢复宝辇,是葛沽人发自心底的愿望。笔者1972年到葛沽工作,刚到葛沽,就听见当地人对“砸宝辇”行动的种种愤恨,那种对宝辇的说不尽的情感总是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葛沽人在葛沽中学操场举行庆祝集会,就有人敲起法鼓,而这法鼓,是每一架辇前必有的乐队。文革的结束,使宝辇的恢复有了可能。七十年代末期,第一架宝辇终于做成,葛沽人的心情兴奋到极点。但以后的恢复工作并非顺利,总有一些人认为,辇里摆上娘娘是一种封建迷信,因此恢复是缓慢的,大概,总有五、六年的时间,八架辇、两座亭才完全恢复;而且,每到过年,总是在辇里摆娘娘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以致有一年一直到“二月二”才“接驾”。现在好了,每到正月十六葛沽花会“接驾”的日子,政府都派出**、消防队、120等,为其“保驾护航”。咸水沽自2011年开始,每逢元宵节都举办大型灯展活动。去年,设在东沽路,今年设在津南新城。正月十四的晚上,灯火辉煌,火树银花布满津南的上空,壮丽无比。依旧是正月十五的夜晚,依旧是五彩缤纷的灿烂,依旧是游人如织,依旧是灯火阑珊。虽然,这一天或许经历了千载,虽然,观灯的心情或许不变。但是,龙的传人却总要在这时狂欢;他们心中,永存五彩缤纷的灿烂。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