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斋主 稻香斋主
关注数: 13 粉丝数: 81 发帖数: 1,297 关注贴吧数: 3
杨东志:书法家李富春受追捧 作品成青年拍照背景 书法家李富春受追捧 作品成青年拍照背景 日前,李富春书法作品展在老子故里明道宫景区低调举行。但是,一向谦虚谨慎的李富春没有想到,他的书法作品展竟成了老子庙会期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香客的眼球。不仅如此,不少的青年人还蜂拥而至,纷纷在展出的作品前摄影留念。就这样,李富春的书法作品成了不少游人的拍照背景。 不仅如此,笔者还发现一些书法爱好者在展厅前认真观瞻,细细品读,啧啧称赞,流连忘返。一个来自广东惠州的花甲老人更是将李富春展出的书法作品逐幅拍照,无一遗漏。他一边认真拍摄,一边默默思索,似乎要从字里行间品出李富春深厚的书法根底,也品出老子文化的深刻内涵。 李富春,笔名云龙,号清静斋主,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中国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书画研究会会长、河南老子书画院副院长、汝州人民画院院士。1955年出生于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自幼喜欢书法,遍临史晨碑、曹全碑、王羲之、文徵明等名家碑帖。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尤精隶书,更擅行草。代表作为隶书《道德经》长卷和《毛**诗词》长卷。曾获“第五届盛世中华杯中国书法作品大赛”中青组金奖、“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三等奖、“和平杯”全国中老年书画摄影诗文大赛一等奖、“和谐中华”首届全国书画作品展入选奖、中国水墨画研究院第六届“吉地尔杯”中国书画大赛优秀奖、“第三届全国楹联篆刻大赛·联墨百杰”提名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次。书法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被《书画名家报》刊载。同时,被授予“中国红色文化书画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优秀艺术家”称号。其中堂、立轴、四幅屏、横幅等书法作品在市面上颇受欢迎,并被加拿大、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书法爱好者、成功人士或收藏家高价收藏。
李富春书法作品展在明道宫举行 李富春书法作品展在明道宫举行 为纪念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诞辰2584周年,鹿邑县老子故里旅游景区管理处,鹿邑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在老子故里明道宫举行李富春书法作品展. 3月29日上午,李富春书法作品展在老君台前东侧廊下正式拉开帷幕. 李富春书法作品展共计展出书法作品56幅.在展出的作品中,既有隶书,也有草书;既有中堂,也有斗方;既有四条屏,也有横幅.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当天,游客香客无不驻足观瞻,啧啧称赞,甚至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据悉,"李富春书法作品展"活动将历时十天,于4月8日落幕. 李富春,笔名云龙,号清静斋主,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中国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书画研究会会长,河南老子书画院副院长,汝州人民画院院士.1955年出生于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自幼喜欢书法,遍临史晨碑,曹全碑,王羲之,文徵明等名家碑帖.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尤精隶书,更擅行草.代表作为隶书《道德经》长卷和《***诗词》长卷.曾获"第五届盛世中华杯中国书法作品大赛"中青组金奖,"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三等奖,"和平杯"全国中老年书画摄影诗文大赛一等奖,"和谐中华"首届全国书画作品展入选奖,中国水墨画研究院第六届"吉地尔杯"中国书画大赛优秀奖,"第三届全国楹联篆刻大赛·联墨百杰"提名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次.书法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被《书画名家报》刊载.同时,被授予"中国红色文化书画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优秀艺术家"称号.其中堂,立轴,四幅屏,横幅等书法作品在市面上颇受欢迎,并被加拿大,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书法爱好者,成功人士或收藏家高价收藏.
《梁祝》鹿邑版,不看真遗憾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你知道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河南鹿邑吗? 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县城东南的王皮留镇西约五里处,有一个高台,名曰“栾台”。栾台高约一丈五尺许,占地面积七千多平方米。据专家考证,栾台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栾台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整个商代直至周时战国早期的文化遗存和文化堆积,是一座古文化遗址。有资料记载,当年让孔子感叹“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所谓“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作品,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舜帝就是在此完成的。 沧海桑田。到了晋代,栾台上设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私塾。 在栾台西北角,有一个叫“梁庄”的小村庄(该村后因萧姓人家迁入,且人口日益增多,超过梁姓人家,故后来易名为“萧梁庄”)。据传说,梁山伯就是梁庄人。梁山伯家生活早年还算富裕,他的父亲曾是一位闻名乡里的医生,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上便“驾鹤西游”,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才逐渐败落下来。梁山伯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待梁山伯长到十二岁时,母亲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俭用,攒些积蓄,把梁山伯送到栾台的塾堂里读书,因塾师曾是梁山伯父亲的好友,故而梁山伯在塾堂里处处受到老师的关照,学业甚好。也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人同室居住,继而义结金兰,兄弟相称,感情笃深。一晃数年过去,直至他们学业完成下山之时,梁山伯也未察觉出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并执意要送一送“祝贤弟”。两人边走边聊,畅叙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栾台西北角、梁庄东北角的一个小石桥上,才被祝英台劝住,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当然,这“十八里相送”是文人们的夸张和渲染——因为这里距离栾台并没有十八里远,而只有区区一里之遥。 位于栾台西北角、梁庄东北角的小石桥至今犹在,只是这座“小石桥”早已变成了砖拱桥。就在这“小石桥”上,祝英台面对相处数年的“梁兄”,爱恋之情再难自制,于是就主动提出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许配山伯,并叮嘱梁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亲。梁山伯应允后,两人才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当梁山伯返回栾台塾馆拜别师父师母时,才从师母那里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于是赶忙回家央求母亲,让她请媒妁前往祝家提亲。不料,此时祝员外已将“小九妹”——祝英台许配给了位于栾台东南角马庄的秀才马文才。对此,梁山伯悔恨交加,相思成疾,汤水不进,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相思病”。在梁山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之时,特意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把我埋葬到别处,就埋在村东的小河岸边。”因他知道,紧靠这条小河是一条大路,祝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说完后,梁山伯一命归天,年仅十九岁。梁母明白儿子的心思,为了让梁山伯在九泉之下能够瞑目,就依照儿子的临终嘱托,将梁山伯埋葬到村东的河岸上的大路边。 在栾台正北方向,有一个小祝庄,祝英台就是该村的“祝员外”之女。当时,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乳名就叫做“小九妹”。只因祝员外膝下无子,又禁不住祝英台苦苦哀求,于是就同意了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栾台塾馆求学。 祝英台上学以后,一直隐瞒真实身份,两年过去了,竟无人能够察觉,直到第三年临近学业将止,才被师父窥出些端倪,他见祝英台方便时与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身子。于是他便告知自己的妻子,师母便暗中留意,果然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师父思忖良久之后,摇头说道:“反正她也快终业了,还是不张扬为好,传出去会坏了人家的名声。”于是,祝英台才得以平安终结学业。
杨东志:《梁祝故事》(鹿邑版)不看真遗憾!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你知道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河南鹿邑吗? 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县城东南的王皮留镇西约五里处,有一个高台,名曰“栾台”。栾台高约一丈五尺许,占地面积七千多平方米。据专家考证,栾台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栾台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整个商代直至周时战国早期的文化遗存和文化堆积,是一座古文化遗址。有资料记载,当年让孔子感叹“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所谓“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作品,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舜帝就是在此完成的。 沧海桑田。到了晋代,栾台上设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私塾。 在栾台西北角,有一个叫“梁庄”的小村庄(该村后因萧姓人家迁入,且人口日益增多,超过梁姓人家,故后来易名为“萧梁庄”)。据传说,梁山伯就是梁庄人。梁山伯家生活早年还算富裕,他的父亲曾是一位闻名乡里的医生,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上便“驾鹤西游”,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才逐渐败落下来。梁山伯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待梁山伯长到十二岁时,母亲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俭用,攒些积蓄,把梁山伯送到栾台的塾堂里读书,因塾师曾是梁山伯父亲的好友,故而梁山伯在塾堂里处处受到老师的关照,学业甚好。也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人同室居住,继而义结金兰,兄弟相称,感情笃深。一晃数年过去,直至他们学业完成下山之时,梁山伯也未察觉出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并执意要送一送“祝贤弟”。两人边走边聊,畅叙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栾台西北角、梁庄东北角的一个小石桥上,才被祝英台劝住,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当然,这“十八里相送”是文人们的夸张和渲染——因为这里距离栾台并没有十八里远,而只有区区一里之遥。 位于栾台西北角、梁庄东北角的小石桥至今犹在,只是这座“小石桥”早已变成了砖拱桥。就在这“小石桥”上,祝英台面对相处数年的“梁兄”,爱恋之情再难自制,于是就主动提出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许配山伯,并叮嘱梁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亲。梁山伯应允后,两人才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当梁山伯返回栾台塾馆拜别师父师母时,才从师母那里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于是赶忙回家央求母亲,让她请媒妁前往祝家提亲。不料,此时祝员外已将“小九妹”——祝英台许配给了位于栾台东南角马庄的秀才马文才。对此,梁山伯悔恨交加,相思成疾,汤水不进,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相思病”。在梁山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之时,特意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把我埋葬到别处,就埋在村东的小河岸边。”因他知道,紧靠这条小河是一条大路,祝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说完后,梁山伯一命归天,年仅十九岁。梁母明白儿子的心思,为了让梁山伯在九泉之下能够瞑目,就依照儿子的临终嘱托,将梁山伯埋葬到村东的河岸上的大路边。 在栾台正北方向,有一个小祝庄,祝英台就是该村的“祝员外”之女。当时,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乳名就叫做“小九妹”。只因祝员外膝下无子,又禁不住祝英台苦苦哀求,于是就同意了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栾台塾馆求学。 祝英台上学以后,一直隐瞒真实身份,两年过去了,竟无人能够察觉,直到第三年临近学业将止,才被师父窥出些端倪,他见祝英台方便时与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身子。于是他便告知自己的妻子,师母便暗中留意,果然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师父思忖良久之后,摇头说道:“反正她也快终业了,还是不张扬为好,传出去会坏了人家的名声。”于是,祝英台才得以平安终结学业。
杨东志:以鹅换经 以鹅换经 在东晋的时候,我国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名字叫王羲之。因为他做过右将军,所以人们又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就就开始学习书法,曾经在当时一位女书法家的指导下学习书法。这位女书法家见王羲之天赋很高,就禁不住感叹道:“这孩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以后,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比我大得多啊”! 果然王羲之不负众望,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这位女书法家对自己的希望。虽然王羲之的天赋很高,但是他从来不骄不躁,没有荒废过学业,也并没有因为人们说他天赋高而自以为是,他每天都是勤学苦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法。他每天刻苦学习,临池不辍,一天的字写完后,就到屋边池塘里去洗笔洗砚。日子久了,一池清水全变成了黑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地方叫做“洗砚池”或“洗墨池”。 王羲之长大以后,到处游览名山大川,欣赏、临摹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迹,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终于创造出了他自己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字体,成为后人非常珍贵的墨迹……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很快闻名于天下。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书法作品。当时,山阴县有一位道士,想请王羲之帮他抄写一卷老子的《道德经》。可是,这位道士又知道王羲之不肯轻易为别人写字抄经。怎么办?他犯愁了。 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这位道士后来打听到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给王羲之带来了一群鹅,放在王羲之经常洗笔砚的池塘里。 这一天,王羲之正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练字,突然听到外面鹅群的叫声。于是,天生爱鹅的他就放下笔,走到外面去查看。果然,池塘的水面上正游着一群鹅——这群鹅雪白的羽毛,衬托着鲜红的鹅冠,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并不时地发出诱人的叫声,惹人喜爱。王羲之心里十分高兴,就很想把这群鹅给买下来。当王羲之了解到这群鹅的主人是一位道人之后,就问他愿不愿意把这群鹅卖给自己。可是,这位道人却说:“我养的鹅从来不卖”。但是,平生最为爱鹅的王羲之却不气馁,继续低声下气地再三请求。然而,这道人还是毫不松口。 过了几天,王羲之从别人的嘴里得知原委——道人是想“用他的鹅”来“换我的字”!王羲之为了能够得到这群鹅,于是就主动找到这个道人,向道人提出:“用我的字换你的鹅,怎么样?” 当下,道士一听,自是喜出望外,立即答应说:那你得亲笔给我写一卷《道德经》。王羲之为了得到鹅,一口答应了道人的请求。接着,王羲之就认真地为这位道士抄写了一卷《道德经》。
杨东志:《四位皇帝御注道德经》 四位皇帝御注《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震古烁今,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诠注,史称“御注道德经”。现采其自序,以飨网友。 唐玄宗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樶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针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 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宋徽宗序 《道经》: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蔽识而深造之。 《德经》: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彼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明太祖序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于乡裏,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于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壹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壹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壹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于是弗果。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朕心灭恐,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叠章,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吨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沈澄渊,镜中之睹实象,虽形体之如,然探亲不可得而扪抚。况本《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著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壹二之“旨微”。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人之志欤?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故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书成,因为之序。 清世祖序 朕闻: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於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净无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尝观其告孔子曰:“为人子者,无以有已;为人臣者,无以有已。”而仲尼答曾子之问礼,每曰“吾闻诸老耽”,岂非以人能清净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犹龙之叹,良有以也。 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开元、洪武之注,虽各有发明,亦未彰全旨。朕以圣言玄远,末学多岐,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伪误。用是博参众说,艾繁去支,厘为一注。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未知于经意果有合否。 然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是注也,于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或亦不相径庭也。爱序诸简端,以明大旨云。 顺治十有三年,岁次丙申仲春朔日序。
杨东志:《老子由人到神的演变》 老子由人到神的“演变” 秦汉时期,有“黄老道学”一派,崇尚“清静”、“无为”,他们尊黄帝、老子。东汉之初,楚王英爱好“黄老”之说,但对老子尚未立祠祭祀。直到汉桓帝(刘志)时,才开始为老子立祠建庙,并以《郊祀歌》拜祭他。 关于老子,早在汉代就形成了一个神奇的说法:老子是楚国苦县人,曾为大周王室柱下史、守藏史,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道成”化身,“蝉蜕”度世。此后,老子便在传说中“数易姓名,无世不出”——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精子”,帝喾时是“禄图子”,尧帝时是“务成子”,舜帝时是“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西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后人还绘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诸多“形象”。 到了晋代,对老子又有进一步的神化。《神仙传》说他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其母感大流星而孕,怀之七十二年方才出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由于他生下来头发都白了,于是被称之为“老子”。又有一说,曰其母“生之于李树之下,生而能言,指树为姓,于是姓李”。道教奉老子为“帝君”,老子也就被称为“老君”了。《魏书·释老志》记载:道士寇谦之遇大神,自称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之名,大概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成为“老子”的代称了。南朝陶弘景所著《真灵位业图》第四位即为“太清太上老君”,以其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已成为道教中统治一方的“尊神”。到了唐代,又在道教“太清”、“玉清”、“上清”三境的说法上,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形成了“三清”的说法,“太上老君”也就被称为“道德天尊”,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一起,成了道教中的最高神灵。
杨东志:《谢怀海致富不忘乡里》 《谢怀海致富不忘乡里》 王皮溜镇谢园村村民谢怀海“致富不忘乡里, 关注家乡建设,帮助困难群众,兴办公益事业”,受到了当地领导的赞赏和群众的好评。 谢怀海于1996年外出务工,2003年创办北京辉煌装修责任有限公司,从事装饰、建筑、建材批发等业务,并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北京就业,进而脱贫致富。谢怀海同村村民谢怀东,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因为家境贫寒,家庭破裂。谢怀海回乡省亲得知此事后,就主动登门找到谢怀东,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帮忙”。现在,谢怀东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住所。在谢怀海的资助下,谢怀东的女儿也已大学毕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同村村民谢怀玉,由于家里人多地少,经济条件差。兄弟3人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提醒介绍,谢怀玉找到了谢怀海。谢怀海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谢怀玉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北京,到谢怀海的公司务工。在谢怀海的帮助下,谢怀玉兄弟3人如今都盖上了新房,成了家。 谢怀海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造福乡里。2009年他捐资两万多元,为谢园村修通长300多米的水泥路,解决了下雨天村里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结束了谢园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2008年汶川大地震,谢怀海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8000元。 日前,为支持家乡“开发旅游事业,宣传老子文化”工作,谢怀海又慷慨解囊,捐款10000元,资助老子故里旅游景区丰富文化内涵。
《张琦书画拍卖创时代新高》 《张琦书画拍卖创时代新高》 日前,中共中央、国家机关紫光阁书画院主任、著名书画家张琦作品在北京嘉仕德拍卖行爆出佳音:一幅“惠风和畅”书法作品拍至86700美元,另一幅钟馗像拍至89000美元,因而创当代书画家作品拍卖价格新高。 嘉仕德拍卖行系中国权威拍卖企业,素以“精、真、准、实”著称,在国内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具有很大影响。 张琦,字十足,号墨炎,观馗堂主人。1965年生于老子故里(今鹿邑)。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武装**部队从事美术创作,1995年被选派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199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学习,2004年转业。现为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画院主任、院士。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张琦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其中《钟馗神威》在国际大展中荣获金奖,钟馗系列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首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以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并在瀚海、保利、嘉德等拍卖行多次拍卖。其中钟馗系列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美术报、中国书画报、香港大公报等电视台和媒体多次报道。2011年由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监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精品专题邮票发行。2011年作品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艺坛子》。先后在《中国艺术家》、《环球游报》出版,素有“钟馗张”之称。(原载《中国书画报》)谷鸣
杨东志:系列小说之《麦叶》 麦 叶 (一) ·杨东志 麦叶十六岁了,长得贼漂亮,出类拔萃。 但麦叶是一个乡下姑娘。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于是,十六岁了的麦叶就有人为她提媒。 麦叶想嫁到城里,找个工人对象,甚至想做一个官太太。 可麦叶是一个听话的姑娘。观念也老——“媒妁言,父母定”。服从父母安排。 麦叶十五岁时赶上“生产责任制”,家里分得责任田二十亩。 麦叶在家是老大,弟妹均小,父母的身子骨也不结实。于是很多活路都指靠麦叶。但麦叶毕竟是一个女孩子,尽管她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但还是干不完的活。 于是,这二十亩责任田就成了麦叶父母的心事,进而便产生了为女儿麦叶找个对象也为自己找个长工的想法。具体标准不限,只要离得近就行。 说来也巧,邻村有一户人家托人上门提亲来了。男方叫圪针,兄弟四个,地亩又少,虽然长得磕碜点——个头四尺半、木瓜脸、两只小眼睛。同时,他没有大本事,任何事都不会拿主意。可也有优点:身体不错,干活不藏奸。 麦叶父母刚听媒妁介绍完,便满口答应。 媒妁走后,麦叶的父母就对麦叶说:“我看成,就这家吧?” “您说成就成。” “那就这样定了。” “……” 麦叶和圪针结婚后,是人都说麦叶这是“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 麦叶结婚后,她的父母的确得到了一个“好长工”。 “圪针,把南地犁一犁。” “中。” “圪针,把北地耙一耙。” “中。” “圪针,把棉花地打一遍药。” “好。” …… 麦叶娘家越来越富裕,因为地多,收入也多。 麦叶婆家越来越贫穷,因为地少,收入也少。 麦叶开始生孩子。 一个。 两个。 三个。 人多,吃的也多。每逢春天,就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麦叶不好意思向娘家张口借粮,加之她认为娘家的活路都是叫圪针去做,就商量着让圪针去开这个口。 “娘,我家断粮了……孩子饿得哇哇乱哭。能不能借给俺一些粮食?”麦叶娘家是娘当家。 “养起猪,打起圈;娶起媳妇管起饭。有没有粮吃是你自己的事。借粮,没门。” 圪针看着岳母家大囤小囤的粮食,哭了。“那可都是我一滴汗一滴汗赶出来的啊?” 别人家都外出打工去了,即可节省粮食,又能挣些钱。但圪针出不去,因为他还要给岳母家干活——这是当初说媒时讲好了的。“人,不能失信。” 穷。穷。穷。 麦叶没过过一天的好日子。 一天,麦叶到娘家走亲戚。路上碰见娘家的一个远房婶子,便聊了一阵。说话间,麦叶提起圪针向母亲借粮的事。可没等麦叶说完,婶子就接过了话茬。 “肯定是不借。” “你咋知道?”麦叶倍感惊奇。 “因为……因为……” “因为啥?” “因为……你不是她亲生的。” 麦叶大吃一惊。 原来如此! 麦 叶 (二) 麦叶病了,病得很重。 许是生活压力太大,许是心情过于郁闷,麦叶开始闷闷不乐,继而不言不语,接着无精打采,再后来便整天整夜地睡不着觉。就连吃饭也是越来越少了,整个人受得像麻杆,一副风一刮就倒的样子。 刚开始,麦叶只是认为自己是干活太累了,歇一歇就行了。可是,一天天过去了,她还是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这才知道是真的病了。尽管如此,麦叶也没有看医生,甚至连药也没吃——因为家里穷,没钱啊。 麦叶的丈夫圪针急了。“咱还是去医院看看吧?” “没事。一点小病,去啥医院?” 终于,麦叶卧床不起了。 这一次,圪针不再听麦叶的。他先是找村医看了看,村医说:“看不出有什么病啊?”圪针摇了摇头。 回家后,圪针不由分说,把麦叶抱上架子车,拉着进城去了。在医院,圪针按照医生的安排,为麦叶做了一系列检查:心电图、脑电图、B超。拿着检查结果让医生一看,医生瞪大了眼睛:“没病啊。”
杨东志《新聊斋》: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传说,清代名士“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因不满官场险恶腐败,一怒之下辞官而去。归家时,可谓“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唯携兰花一盆,黄狗一条。      一天晚上,天冷月黑,风大雨急。郑板桥躺在床上,苦苦构思着一幅《剑竹图》,辗转难眠。正在这时,一个小偷悄悄地摸进屋来。郑板桥一见,心中暗想:如果高声喊叫,万一小偷动起手来,自己年老体弱,无疑难以对付;倘若佯装熟睡,任他偷拿,又心有不甘。怎么办?突然,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略加思索,又翻了个身,便低声吟起诗来。      “细雨蒙蒙夜深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一听,知道主人尚未入睡,顿时暗吃一惊。继而,又听见床上继续吟道:      “腹内诗书藏万卷,屋中金银无半文。”      听到这里,小偷想:原来是一个穷酸书生,不偷他也罢了。转身正要出门,又听床上的郑板桥说:      “出门休惊黄毛犬。”      小偷暗忖:既然他家养有恶狗,我干脆翻墙而去吧。正欲抬腿上墙,又听屋内吟道:      “越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仔细一瞅,见墙头上果然放着一盆兰花,于是小心躲开。两脚方才着地,屋里又传出一句:      “天寒不及穿衣送,趁着天黑赶豪门。”      小偷摇了摇头,啼笑皆非,仓惶而去。      摘自《法制日报》杨东志/文
杨东志:奇人邓文涛 东北出了一个“奇人”—— 邓 文 涛    Post By:2010-11-4 16:38:20    泱泱中华,无奇不有。 中原出了一部“奇书”——《道德经》; 东北出了一个“奇人”—— 邓 文 涛。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简短精悍,涵天覆地。不仅涉及政治、哲学,还包括军事、历史、美学、文学、宇宙学等多种学科,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百科全书”。哲学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派别无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吸纳他的观点和主张。古往今来,《道德经》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可谓是注者蜂起,数以万计。 邓 文 涛,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大庆市。高考时,他以语文39分、历史29分、英语19分,数、理、化满分的综合成绩“蟾宫折桂”。大学时期被数学专家(教授)誉为“数学奇才”,鼓励他在数学上“有所突破”。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数学”上的“天才”。然而,一个偶然的原因,使他对《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他这位“奇人”就完全“破解”了《道德经》这部“奇书”。 “破解”《道德经》这部千古奇书谈何容易?再说,自古以来译注《道德经》者或为名,或为利,或为学问,或为需要……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而“奇人”邓文涛竟“口出狂言”、“大言不惭”地宣称——“他们的译注是对《道德经》的亵渎,至少是‘歪曲’了老子的本意。” 所以,邓文涛的“《道德经注译》”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自成体系的“一家之言”。 邓文涛“破解”老子的《道德经》,是从研究汉字的结构、寓意开始的。他说:“人类的发展基因是现有‘语言’,后有‘文字’。‘语言’,是‘文字’的‘基因’;‘文字’,是‘文章’的‘基因’;‘文章’,是‘文化’的‘基因’;‘文化’,是‘文明’的‘基因’。而‘文明’,则是社会发展的‘基因’。” 老子文化网将从即日起,陆续发表邓文涛的“说文解字”,以飨读者。稍后,还将推出他的“《道德经注译》”,敬请关注。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