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老矣尚能便否 瓜老矣尚能便否
关注数: 13 粉丝数: 303 发帖数: 9,021 关注贴吧数: 49
关于nisi这个品牌我要在这里说几句。 每次我推荐nisi的东西总是有人跳出来喷我,我很无语。 所以我在这里要说一句,别整天黑nisi这个品牌,尤其是你没用过这个品牌的情况下。就像吧里总有些没用过17 40的人黑1740黑的最狠,但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有人说我是nisi的五毛,是以为朋友以前卖过nisi所以给他说好话。。我真的很想呵呵。我倒是希望nisi给我一点钱啊,最近穷哭了,给我钱的话我很乐意给nisi做个五毛。但事实是我买nisi的ND也是花钱的不是白送的。我是真的实打实用了以后才会说这东西好这东西不好。nisi的ND确实是很良心的一个产品。和国际大牌相比很低廉的价格,但是完全不输给国际大牌,甚至超越这些大牌的品质控制(比如hitech和lee的插片,这个也和两种类型的制作工艺要求有关。但是比同样都是圆片的bw好。)而且我前后买的2块nisi的ND,最近这片有着明显的进步。有人说nisi是一个很恶心的企业什么什么的,说自称是日货。这现象我没话说,确实不对,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但不得不说,这是国内滤镜厂家都有的一个不好的行为,这也是厂家早期的一个不道德的消费策略,在山地车架上这种情况也很严重。话要说回来,我们买东西更加看重的是他的性价比,nisi的ND在这方面是比较良心的。 我用过nisi的UV,CPL,ND,我觉得挺好的,价格适合学生党,所以我来贴吧分享的。你们要觉得我是写软文的,我也不想说什么,你们爱怎么想怎么想吧。
通过哈苏实验室看标头 (转自图虫) 一直以来,定焦标头都是各个厂家的重中之重,而标头的好坏也可以略晓厂家的镜头实力。我在哈苏镜头实验室的评分结果中抽取了绝大多数的标头数据,由于并未 更新,Canon的标头中缺少了50 1.2,也没有Sigma 50 1.4、Carl Zeiss 50 1.4、Sony 50 1.4、G45等镜头的数据。在120相机中,80基本等同于135幅面上的50,故实验室镜头里的哈苏80 2.8也被抽取出来。一般来说,135镜头普遍比中大画幅镜头的素质高,故哈苏80 2.8的MTF值在135镜头中并不算高,毕竟是哈苏自己的实验室做出的MTF分析,哈苏怎么可能自己黑自己呢?(喜极而泣)当然,哈苏也不会乱黑别家,要不然怎么成 镜头测试权威呢。 以Grade:4.4 : 35mm/MF – Canon FD 50/1,8为例,Grade:4.4代表MTF得分为4.4,满分为5分。MF和AF分别代表手动\自动。35mm代表135画幅,Medi自然代表中 画幅,不过其中只有哈苏80 2.8一枚中画幅镜头,也比较好辨认。 哈苏镜头实验室一向以公正公开公平客观著称,仅测试MTF值,并不掺杂主观意见在里面,而MTF值的测试也是由哈苏的专用镜头测试机完成,对于每个厂家来说都是公平的。在哈苏的镜头测试中,排名首位的是Canon 200 1.8,得分为4.8分,以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镜头测试中,微距头会占到一定的便宜,大部分微距都有非常高的得分,也可以印证微距无弱旅这句话。不过微距头的正确用途只是拍近处的东西,拿微距头去拍远的东西素质极低也不要对厂家泄愤。 世界上绝大多数标50mm的镜头并非50mm,只是接近于50mm而已,这只是为了更好的光学素质或是便于生产制造,既然差的不多也无需纠结。Pentax家族中三公主之一的43 1.9是唯一一支非50mm的镜头,但其特殊的存在也把它列入榜单。 MTF值只能作为参考,最大相对孔径大的镜头自然会处于劣势,例如Canon 50 1.0只得到了3.9的分数,但其光圈缩小后的素质有目共睹。而Pentax 43 1.9的高素质也是大家公认的,但其得分仅有3.6。 同样得分的镜头以素质更高的排在前面。 以下为镜头得分数据,祝您观赏愉快
如何挑选软尾车架 (转 火星的话提醒我我删掉) 说软尾登山不行的同学,可能是没有仔细选择一款用于登山爬坡的4吋以下行程的软尾车架。即使是intense的VPP,大行程的车架的踩踏也不是爬坡踩踏的那种概念,大行程车架的踩踏性能是针对提速提出的,比如你一个过弯以后,要迅速把速度加上去的那种场合。是否适合爬坡,不仅仅是“泄力”问题,整车角度因素、重量因素可能更加影响爬坡发力。   软尾车架的重要作用是对抗颠簸,用避震结构抵消地面颠簸带来的无规则车轮腾空。让轮胎始终“压”住地面,让你可以驱动或者制动。同时,车身稳定,便于车手踩踏或者是操控。稳了,你才敢快,你才能快,无论上坡下坡。软尾就是让你稳的,提供给你一个踩踏操控平台。越是颠簸的复杂路面,越是需要软尾。这一点,无论小行程、大行程都适用。   如何选择一个软尾车架,如何确定自己所需的行程大小。这个,和你对山地骑行的需求息息相关。你要骑的路面,颠簸程度如何?你想达到多快的速度?这是决定你行程大小的因素,而非坡度。DH的路面,硬尾XC捏着刹车,也能慢慢蹭下来,部分落差的地方扛一扛。所以是否需要软尾不是看坡度的,是看你想达到的速度的。颠簸程度越大,你要达到的速度越快,你需要的行程就越大。纯自然的山路,颠簸是永恒存在的。没有绝对平整的山路。   山地车的概念上也没有绝对的硬尾,轮胎还可以提供10mm的软尾效果呢,更不要说碳架是作为“1英吋”行程的软尾来宣扬的。卖的昂贵的硬尾都是因为他“软”,也就是后三角纵向形变性能好,颠簸的吸收好。小行程的车架,虽然对抗大颠簸的能力不足,但是同时车架很轻量,角度适合踩踏,因此适合上坡。随着行程的加大,车架对抗颠簸的能力加强,但是车架必然重量上升,角度也越来越考虑操控而非踩踏了,因此越来越适合在下坡的时候借助地球重力来加速。   那么如何选择呢?4吋以下行程车架,搭配80-100mm前叉,整车重量已经可以轻易的低于10.5kg,角度、刚性各方面都不输于硬尾的踩踏感觉,同时驱动抓地力量更强。建议喜欢登山如飞的同学选用4吋及以下。这也是世锦赛赛场上常见的碳架和4吋以下软尾的情况。4.5或者5或者5.5吋的,搭配110-140mm前叉,整车可以轻易做到12.5公斤及以内。在牺牲了上坡时候的一些“突击”性能的同时,获得了更加完美的对抗能力。踩踏也可以支持连续的发力。 是我辈用于“山地”的主力车种。建议没有越野比赛渴求的,以拉力玩法、穿越玩法为主的同学选用,所谓“能上能下,任劳任怨”。6或者6.5吋左右的行程搭配140-160mm前叉,整车重量基本都在13kg到14kg,踩踏开始吃力了,上坡速度开始受到不小的影响了。但是有非常完美的通过性能,技术性的跳跃可以开始支持。飞速下山、碾压石头的感觉开始有所体现。车手开始告别在落差面前的战战兢兢,开始游刃有余的对付发夹弯和弯道墙。飞飞跳跳、追求“操控”乐趣的同学可以挑选此类行程的车架了。而且针对自然环境的山路,尤其是上坡平缓下坡恶劣的旅程,上坡下坡均匀起来,是最快的也说不定。 7或者7.5或者8吋行程及以上,搭配180mm、200mm及以上的前叉,请你忘却爬坡,寻找缆车吧。面对上坡随便踩踩,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整车重量我就不提了,大家都懂的。那些喜欢在倒地与不倒之间寻找刺激,喜欢在落差和大石头前表现无视态度的同学,可以选择此类车架了。选择了这类车,不要和硬尾帮出去比爬坡,硬尾帮也不要和这类同学玩下坡。
相机低温求生方式简述 (转载 转自唐城) 这事最近好多南方滴同学问起了。 首先,欢迎来东北玩。 然后,路上一定别傻愣着,一定要多多拿粗相机拍啊。 再然后,如何让相机活着回去,这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P.S:如果只是去个帝都,同学,你相机能行的。 一般来说机器到了东北主要面临的是两方面的问题。 1.电池超快速掉电。 2.室内外温差带来的水汽。 解决了这两方面问题那便会是“温暖人心的东北之旅”了。 那么接下来我分别说一下解决办法。 一.关于电池快速掉电问题。 低温下负极的锂离子会析出导致电池容量变小。恢复常温后充电又可以重新激活。这对相机有什么影响呢?举例来说,依照我之前的经验,在零下40度左右的环境中(比如东北晚间拍银河),两块满电电池装在手柄里,不做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顶多可以拍20张。那么在这个环境中拍照就会很蛋疼:出去拍几张就没电了;回来充电又充不进去。(而且有说法称这时候电池电压略大容易烧毁主板,具体情况可咨询受害人@Alee's Pic ) 解决的办法: 1.使用低温电池。 如果你是主流单反用户,那么你可以选择配一块低温电池,这玩意现在貌似只有迪比科有。而且只有三个型号。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东北滴同学,而且刚好有你能用的型号,那么我真心推荐你入一块,好用不忽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