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山楚水 晋山楚水
关注数: 0 粉丝数: 234 发帖数: 9,553 关注贴吧数: 27
举报贴吧管理员 1 举报IP 222.182.81.* 并请管理员封禁该IP 在多处帖子里刷屏辱骂脏话 请管理员封禁IP 然后把相关楼层删除 谢谢! http://post.baidu.com/f?kz=153337978 32-34楼 http://post.baidu.com/f?kz=7743437 443-445楼 作者: 222.66.132.* 2006-12-14 14:4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举报IP 222.182.81.* 并请管理员封禁该IP 总设计师是条狗 作者: 贴吧管理员 2006-12-14 14:5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举报IP 222.182.81.* 并请管理员封禁该IP 贴吧管理员`` 您终于说了句实话` 泪汪汪的给您送上面旌旗` 作者: 不做┆哪来的爱 2006-12-15 14:4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举报IP 222.182.81.* 并请管理员封禁该IP sdm 作者: 222.138.25.* 2006-12-15 14:57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举报IP 222.182.81.* 并请管理员封禁该IP ??? 作者: 槑脸 2006-12-15 16:31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举报IP 222.182.81.* 并请管理员封禁该IP 总设计师是条狗 作者: 贴吧管理员 2006-12-14 14:52   回复此发言 -------------------------------------------------------------------------------- 管理员,请你做出一个合理解释.
水甘土厚出京华 《大雨落幽燕》之一 ��北京其实是座“水城”,即是一座以水结构起来的城市。��特别是元代修通了京杭大运河之后,大量的南方才俊和江南文化一起涌入京城,至明成化时兴八股科举之后,北京更是每三年就要接待一次全国性的“考生大潮”。“进京赶考”从此成为命运与前程的象征。����水甘土厚出京华 �� 从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算起,北京城作为中华之都,到今年正好850年了。�� 只可惜“匆匆太匆匆,无奈朝来秋雨晚来风”,——850年下来,堂堂大金留给北京的,除了原大宁宫琼华岛(北海公园)和金山行宫(颐和园旧址)这么两处胜景外,竟然就只是卢沟桥了。卢沟桥1192年建成,算是金朝的杰作,“卢沟晓月”至今还被视为北京的象征之一。��卢沟桥位于京郊丰台,紧邻房山。据说,完颜亮定都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就在于他看上了京郊大房山的风水,说白了,这里的风,无非是指大房山的山风,水则是指大石河的碧水,有山有水,古来大房山地区被称为“幽燕堂奥”,完颜亮甚至认为这里很适合作祖坟,于是就将十二位完颜氏祖宗的宫梓万里迢迢从东北迁到这里,于是完颜亮以来,这里便以“金陵”著称。只是可惜了这完颜亮,一世英雄却看错了阴宅,元以后,金陵逐渐被毁坏,“金陵”这个地方也被元改称了房山县。 ��对于我这样有“历史癖”的人而言,一个一直难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大金在北京地区连祖坟都没留下来,却偏偏大宁宫琼华岛——即今天的中海、北海,以及金山行宫——即颐和园的旧址这惟剩的两处,能劫后余生得以幸存呢?思来想去,最简单的答案只能是:那里是北京周遭之水汇聚之所在,是北京城重要的水系源头。��就京城发展的历史大致而言,金代的中都,基本上还是继承了燕以来的蓟城的城市规划,故金之前的北京变动不大;而到了金代之后,北京才算是彻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元以及元之后的北京城,更是放弃甚至破除了从燕到金的城市规划,几乎完全是推倒重来,使得金中都的皇城建筑和园林,基本上是荡然无存。��但是,元朝对于金留在北京的两片水却是高度重视,一片水是北海,当时称为大宁宫“太液池”,另一片就是如今颐和园那块水,当时叫罋山西湖(只是在乾隆年间,这里才改叫了昆明湖)。如果坐上飞机背负青天朝下看,你就会发现北京南北方向分别有两个水源:西北水源(颐和园之水)入城,则成积水潭,而城南水源(莲花池水)入城,则成北海、中海。而历史上,北京城南、西北方向上这两处水源的开拓者,也都是完颜亮。��今天的北海公园、颐和园旧址这两处地方连同其金代的建筑能够做为极少数例外,被元大都保存下来,个中的原因也许非常简单——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园林景点,更是贯串北京南、北的水利工程源头。��其实,若建立一个大城市,特别是首都,首先要分别从内部和外部的基本因素来考虑,第一当然是从外部和周边考虑其战略位置,至于第二,就要从内部考虑城市的供水、用水问题。而说来说去,这两件同样也是北京的头等大事,而自金以降,历朝历代,也都无不从这两个基本方面考虑京师的城市布局。 ��北京其实是座“水城”,是一座以水结构起来的城市。��若从远处说起来,最初养育了北京的水源,乃是房山的大石河。北京地区最早的都邑“幽都”即称为“聚”,“聚”之所在,也即被完颜亮看中的房山,而“聚”这个词顾名思义正是指水汇合成流。直到北魏时代,房山还被称为“圣聚”,而当时的“古圣水”,也即今天的大石河,最早的燕都,正是建立在房山大石河湾的土台子上。��而养育了北京的第二个水源,也就是城南的莲花池。随着战国时期燕国的疆域向东北开拓,它的首都也逐渐北移,到了燕襄公的时代,燕国已经把“蓟”作为自己的都城。而关于“蓟”王城的大体位置,则是据我校侯仁之老先生的考证和研究得出的。侯先生认为,古时的蓟城在如今的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公主坟以南,以莲花池为核心,而以莲花池为核心,乃是为了解决王城的用水问题。北京既然一向被称为“水甘土厚”的宝地,那北京的南城,自然也是多水的,那个地方除莲花池外,元代还有“泡子河”和“南海子”至今还留下了陶然亭公园那好大一片水泊。
早期儒家学说的政治实践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一、汉仪的制定 自从东周以后,全社会从中原以至秦楚边地普遍出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周室虽仍然存在,但周室的疲弱有目共睹,实际上已失去了西周时期作为天下最高典范的地位。过去是嵩高维岳,天下共主,如今是筚路蓝缕,往依郑侯,不久又有齐桓君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室的实际地位已经在一些方国之下。自从周室东迁以后,全社会普遍面临着一种异常情况,其总的特点就是从天下以周室为领袖,到天下失去共主。各方国、异姓莫衷一是,在政治实践上,理论思维上,以至精神感情上的依附消失了,准则没有了,统一不存在了。天下失去共主,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巨大压力,但同时,又是对人们自身人文创造的有力督促,社会又由此获得了异常活跃、异常开放的人道的长足开拓。 此后数百年中,就有儒家从人道实践的目的出发,建立了政治和社会的新秩序。又有道家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纯粹思辨的哲学探讨。百家的局面出现了,而无论哪一家,都强调"一",强调"道"。"一"就是共同性,"道"就是准则、原则。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实际上统一是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的共同主题。先秦诸子的人文建树是异常丰富的,它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更是空前罕有的。 刘向《战国策序》描述东周后期的历史说:"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俟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个描述是十分坦白切实的。 台湾学者牟宗三认为,先秦诸子的成就有一个"周文疲弊"的背景,所以孔子应时而起,上承周文,下开儒学。这一分析是十分精到的。 《汉书·艺文志》说,诸子都出于周官,"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这个说法自然不足可取,但其大较认为百家开放的局面本出于政教统一的西周和专守不外传的周室,以之为背景,还是很有道理的。 先秦的开放局面,思想政治的活跃,清醒的理性,大胆的举止,才智、谲诈、争战与功利意识,到秦统一六国时令人惋惜地宣告结束了。战国环境的终结,本是先秦人文追求的目标,但这个目标达到了,先秦诸子在过去人文探索过程中所具有的光辉也被抹掉,环境的开放局面被结束了。所以到秦国统一六国以后,社会就转而与开放的思想为敌,一直到秦末国乱,春秋战国的开放环境才再度出现。秦末,秦失其政,楚汉之际的数年正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一个短暂的再现。所不同的只是,春秋战国的人文探索以士阶层为主体,秦末楚汉之际则是以平民百姓为主体;春秋战国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为主体,楚汉之际则是所谓英雄豪杰的风云际会,是见之于兵家胜败的政治、军事实践。除此两点具体不同而外,楚汉之际的人文追求和实践精神,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原则和风格的继承和继续。 秦末楚汉之际,也有一个天下无主的环境,时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无主的开放环境,突出了当时社会自由实践的性格,这一时期普遍产生的一个观念叫作"能者先立"。"立"就是人文的树立,是人道功利的最后成功,是混乱秩序的突破、解决和新局面的开始。"能者先立"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从儒到法的实践原则的步步强化,是战国"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曰:"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项羽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尝徭咸阳,观秦始皇,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楚文化对长江流域神话传说的推衍 庄子神话传说、屈宋辞赋卓越贡献、楚帛书、楚文化对长江流域神话传说的整合与扩散) 楚人曾并国六十有余,据地五千里。其境西至巴枳(今四川涪陵西),东括吴越。从长江上 游的下段(重庆)一直到长江下游的入海口,都在楚文化的覆盖之下——这还不包括楚文化 在上游 因“庄蹻入滇”(今云南省昆明市)所留下的一块“飞地”。 不妨说,研究楚地文献典籍中的神话传说,就是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先秦时期长江流域神 话传说的主体部分上。 无可置疑,楚文化集长江流域先秦时期神话传说之大成。楚文化典籍保存了大量古代长江流 域及周边地区(包括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战国是楚地神话传说大量载入文献典 籍的黄 金时期,而两汉则是长江流域神话传说载入文献典籍的巅峰期。下面,以《庄子》、《楚辞 》、《楚帛书》、《山海经》、《淮南子》、《吴越春秋》、《华阳国志》等为例,对长江 流域的 古代神话传说作一扫描式介绍。 一 《庄子》神话传说的独特风姿(返回顶部) (一)庄子神话传说的内容 《庄子》一书有“内篇、外篇、杂篇”凡计33篇,其中约有1/3的篇什载有神话传说内 容。如《逍遥游》、《养生主》、《至乐》、《徐无鬼》、《让王》、《大宗师》、《应帝 王》、 《在宥》、《天地》、《天道》、《秋水》、《盗跖》等篇。从内容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长江流域的神话传说,例如《楚狂接舆》(《养生主》)、庄子“鼓盆而歌”(《至乐》 )、《 郢人垩鼻》(《徐无鬼》)、《王子搜(越王无颛)避君位》(《让王》)、《屠羊说辞赏 》(《让王》)、“尧放讙兜、蹿三苗、流共工”(《在宥》)、《鲲鹏之变》(《逍遥游 》)等 ;另一类则是长江流域以外(不排除已流入长江流域)的神话传说,如“为浑沌凿七窍”( 《应帝王》)、“藐姑射之山”“神人”(《逍遥游》)、《望洋兴叹》(《秋水》)、《 黄帝失 玄珠》(《天地》)、“尧让天下于许由”(《逍遥游》)、《叔夷伯齐》(《让王》)、 “老聃与孔子”(《天道》)、孔子“厄于匡”(《秋水》)、“厄于陈蔡”(《让王》) 、《盗 跖》(《盗跖》)等。此外,《庄子》中还提及一些神人和氏族始祖及历史人物,如西王母 、堪坏(昆仑山神)、禺强、冯夷、肩吾、豨韦氏、伏戏氏、颛顼、舜、禹、彭祖等等。 (二)《庄子》神话传说的特点 纵观长江流域先秦文献典籍中,录载神话传说数量多寡不一,其共性是不论此畛彼域兼收并 蓄,但风韵方面唯有《庄子》独具一格。概略而论有如下两点: 1、传说多于神话 从上面所列举的例子来看,《庄子》一书里所收录的传说数量明显多于神话,如神话只有《 鲲鹏之变》(《逍遥游》)、“为浑沌凿七窍”(《应帝王》)、“藐姑射之山神人”(《 逍遥游 》)、《望洋兴叹》(《秋水》)、《黄帝失玄珠》(《天地》)等,明显少于传说的数量 。这些神话绝大多数是非长江流域的作品。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庄子》一书 以说理 为主,神话传说只不过是用来证明“命题”的材料,所以,对这些材料不强求其“原汁原味 ”,有时为了论证的需要,甚至不排除部分传说情节(细节)虚构的可能。其二是庄子生在 宋国, 后入楚境,接触中原神话传说甚多,所以,《庄子》一书多引用北方神话材料。而这种情况 在其传说中有所改观——长江流域的传说材料倒是不少。 2、神话传说的寓言化 寓言是立论性文章行之有效的佐论方法之一。它能使读者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观点,寓 立论于形象叙述之中。《庄子》是将寓言手法运用得最为成功的范例。表现在《庄子》一书
从<<创世纪>>看厚黑学 厚黑学》是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内容颇为古怪。作者李宗吾敢冒大不韪,直言纵 观天下英雄豪杰,无不深谙厚黑二字。厚,是脸皮厚;黑,即心肠黑。书中列举大量事例 ,令君子小人无处藏身。从中不难发现,一旦剥去道貌岸然的外衣,人人都是男盗女娼本 性难移的角色。此书论点之匪夷所思,视角之独特,实令人瞠目结舌。   先说三兄弟中的叶荣忝,剧中一个最关键的人物,扮演着大哥的角色。他似乎很能左 右身边的人。三兄弟中的许文彪曾说“很讨厌他这种自以为是上帝的样子”。的确,很多 剧情都是从他身上展开的。   创剧一开始,就是忝为卖出电子产品,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跳楼自杀的好戏。这出 苦肉计果然奏效,不仅引得媒体免费为其宣传,而且借着消费者的好奇同情心理,忝劣质 的产品也跟着畅销一时。抛开兵不厌诈的冠冕堂皇,单从人性角度看,这算不算奸诈?叫 不叫做厚脸皮呢?   戏里戏外,演绎的都是人生。只不过前者更典型。且看时下荧屏,流行旧剧重拍或者 再续前缘,而且这些旧剧一般都是很经典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为什么要单拍这些呢?难 道他们真有信心拍得更胜一筹吗?   非也!说白了,无非炒作不要本钱,赚钱十拿九稳!听,他们的如意算盘早打得叮当 响:就算拍出的东西再糟糕,也一定有人买有人看,只要钱赚得多就是成功!观众算什么 呀?还不是被耍得团团转!看究竟是你笨还是我傻! 以前对炒作一词非常陌生。近几年,由于各媒体的辛勤耕耘,渐渐也看出些门道来。所谓 炒作,可以片场失火,可以临阵换帅,可以京剧变脸,可以明星舞蹈,可以军旗着装,亦 可以泼粪相向……可以正襟危坐的炒,亦可以丑态百出的炒;可以正炒,亦可以侧炒;可 以明炒,亦可以暗炒;可以大炒,亦可以小炒;可以旺火炒,亦可以纹火炒……总之是——炒不熟你我绝不罢休 ,蹦出锅才叫成功!   广告和炒作师出同门。电视有,电台有,报纸有,杂志有,网络有……就连家门前电 线杆上、墙壁上也有,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健康的,污秽的,治病的,访人的……光怪 陆离,花样百出。其狂轰滥炸的势头,恐怕只有耳聋目盲的双重残废者方能避开。 视线转过来,看看我们这儿的客运汽车,那才真叫邪乎呢!为了多载客多赚钱,拉着你原 地踏步,就是上不了正途。一会儿文化路,一会儿人民路,没准待会再回头迷宫似的兜圈 子!见了交警它会七拐八弯绕道走。你着急,售票员和司机振振有词:“急什么!再兜一 圈!我们岂能白跑!”哪管你是谈生意还是和女朋友约会,是父母重病还是师生回校!误时晚点你活该! 总而言之,脸皮之厚,枪打不穿,炮轰不烂!嘿嘿,没错!一句话,致富才是关键!道德 良心都见鬼! 国人要骂才能醒。鲁迅早已指出,需要治疗的不是国人强壮的身体,而是麻木的神经!翻 开厚重的历史,这样的教训还少吗?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味的唱赞歌、 打麻醉剂,只会祸国殃民! 书归正传。剧情继续发展。消费者发现产品质量低劣,纷纷要忝公司退货赔款。而忝或避 而不见,或强词夺理推卸责任。商家为了私利,昧着良心坑害消费者,这叫不叫黑心肠呢 ?更甚者,忝为发展事业,利用好友彪的人格,打着教育投资的幌子,骗取母校巨额财款 。后东窗事发,女友为忝面临坐牢的厄运,忝却无动于衷。至此可以看出,忝的厚黑学已颇具火候。再后来,忝 为东山再起,不惜放下尊严,做仇人的奴隶,任其百般侮辱。剥去忍辱负重的华丽外衣, 这又叫不叫厚脸皮呢? 从上可以看出,忝有着清醒沉着的头脑。为达目的,他的理智不会被情感左右。换句话, 我们可不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特征呢? 往下看,也许忝的良心发现,他的厚黑学逐渐开始退步。忝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几次说服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李学勤 载《中国史研究》2005增刊 内容提要:分期研究是青铜器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由于青铜器的演变是多线的,分期还必须与分域相结合。根据当前有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中国青铜器的产生、青铜器铭文的起源、商末青铜器、商至西周的荆楚青铜器、西周厉王以下青铜器、长江下游青铜器、秦国青铜器、青铜器上的巴蜀文字和汉初青铜器的研究,都是前沿性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青铜器 分期研究 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最重要的门类之一,备受学术界和艺术家的珍视。由于青铜器多有铭文,与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等密切相关,过去的研究者常有侧重,对器形、纹饰、功能、工艺等方面注意较少。近年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渐多,才使以考古学方法为基础的青铜器研究成为主流。 和所有考古遗物的研究一样,分期是青铜器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在分期的方法论上,应该强调把考古学类型学研究放在首位,其次再以古文字学等研究去论证和深化。前几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西周青铜器的专题,就是这样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①。 经过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努力,中国青铜器分期的基本框架业已建立。这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青铜器而言。事实上,中国青铜器的演变是多线的,所以分期还必须同分域相结合,逐步排出各个区域不同时期的发展系列。要完成这样的工作,自然需要长时间的投入。 青铜器分期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多,这里试就当前的进展情况,提出十个可能有前沿性的课题,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青铜器的产生 中国学者大都认为青铜器的出现和文明起源有关,西方也有著作讲到中国青铜器手工业的规模和性质使之成为文明社会的标志②。因此,探索中国青铜器产生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迄今在中国境内好多地点已有早期铜器发现,最早的如陕西临潼姜寨的半圆形铜片,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些早期铜器,品质包括红铜、黄铜、青铜等,种类有小型工具和装饰品。这指示我们,中国青铜器应有其自己的独立起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② 鲁惟一、夏含夷主编:《剑桥中国先秦史》(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L.Shaughnessy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不过,目前已有的材料还不能构成青铜器产生过程的完整线索。在中国的这一过程肯定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寻找更多的依据才能确切描述。我们也不能排除其间存在境外文化影响的可能性。 (二)青铜器铭文的初始形态 一般认为青铜器铭文最先出现于商代前期,这是在将商代分为前后两期的情况下说的。如果像近时一些学者主张的分为早中晚三期①,则铭文当始见在商代中期。 已有论著对早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铭文进行辑录②,其中有些器物的年代、铭文的真伪尚有争议③。例如山东桓台史家出土的一件觚,有铭文8字:“戍宁(予)无寿(俦),作祖戊彝”,有学者主张较早,已有论文指出形制与郑州白家庄的觚有异④,我认为应列于商代晚期后段。 商代中期的一些铭文,有些近似陶器刻划符号或者花纹,显然和后来的铭文有所区别。例如国家博物馆所藏传出郑州杨庄的鬲,铭文或释为“亘”、“耳”等,都未必准确;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饕餮纹锥足鼎,双耳下口沿上各有阳文一字,勉强可释为“冃”⑤。这类铭文的性质,特别值得探讨。 (三)商末青铜器 以殷墟出土品为代表的商代晚期青铜器,近几年由于发掘材料增多,有关认识不断深入和丰富。特别是新发现的几座随葬青铜器很多的墓葬,进一步开拓了大家的眼界。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1990年发掘的殷墟郭家庄160号墓,依所出陶器“时代应属于殷墟文化第三期偏晚阶段”,而墓内的青铜卣与1901年陕西宝鸡斗鸡台发现的卣非常相似,从而提早了后者的制作年代⑥。
我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以反叛人类艺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伟大传统为自己的逻辑出发点的。这是他们自己一再宣称的。中国20年来总有一批人盲目崇拜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迷信它的“反叛革命性”和“现代性”、“后现代性”。这批人中除了许多年轻乏识、暂时卷人的青年人之外,还有一些雄心勃勃想另立山头、占山为王干大事业的导师和教父们,他们总想在中国艺术界搞“长江分界”,搞“南北朝”,等站稳脚跟后再图“统一大业”。2000年上海双年展后,他们就有“成功软着陆”的战略性欢呼。  我认为这是徒劳无益的。  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学它一点这个、学它一些那个有启发性的东西是完全可以的,但在方向道路上跟它走,背叛人类艺术和我们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这无异于自宫和自杀,这也是中华民族不可能答应的。所以我说那些欲先“南北朝”而后图“统一大业”的山大王是“徒劳无益”’的。  人都有上进心,谁都不愿意当弱夫、当“落后派”和“保守派”。有抱负的人都想当“进步派”、“前进派”。“先进派”、“革新派”、“革命派”。年轻人则更趋超前,许多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艺术家,都喜欢标榜自己是肩负“艺术革命”使命的“现代派”。“前卫派”和“先锋派”,以示自己不同凡响的个性和风采。作为一个曾经年轻过的老青年,我自然非常理解这种青春美学的个中情愫。但老实说,青年男女艺术家喜欢标榜的“前卫”一词,其实并不超前。在语义学上,“卫”是保卫和捍卫的意思,是一种防卫的态势,形象上恐怕还大为缺乏一种大无畏的气势。我劝喜欢标榜“前卫派”的青年男女艺术家们可以考虑放弃“前卫”这个不够超前反而容易被误解成“勇敢的保守派”的词,另择一个更理想的青春标示符号。其实归根到底,是否“前卫”、是否“先锋”、是否“革命”,并不是你一厢情愿自我标榜就可以成立的。英雄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自己贴标签贴出来的,前卫不前卫,先锋不先锋,这要看你的实际艺术水平在当代中国艺术家队伍系统中具体处在什么位置。“前卫”和“先锋”二词本义并不能构成一个画种,也不能构成一种风格样式或画派,他的语义本质只能标示一个特定领域或一个特定艺术品种的前沿空间位置。一个画种的“前卫”和“先锋”,不是你想站在前面就可以站在前面的,它是大家在这个画种中靠实际水平比较出来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艺术家,要想在一个特定画种里争取真正“前卫”和“先锋”的荣耀位置,你必须首先付出艰辛的艺术劳动,掌握你所选择的这个画种本身所具有的十八般武艺,进而发展创新,为本画种大多数人或未来大多数人所公认,你这才有可能名副其实地真正成为这个画种的“前卫”和“先锋”。“前卫”和“先锋”不是那么好当的,它需要艺术家毕生的信念和奉献,时下国内外一些功名心浮躁而又不愿意下苦功敬业从艺的青年男女艺术家们,以为搞一点别出心裁的新花招和恶作剧,扮个鬼脸,光个屁股,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功成名就为“前卫”英雄和“先锋”大师,那只能仅仅是哄哄自己以及周围几位哥们和姐们玩玩而已,要引起某个国际双年展策划人的青睐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他们挑选垃圾也要挑选最有原创性的垃圾,而原创性的恶作剧和废品垃圾拼贴都让前面的坏孩子玩遍了,给后来的凋皮孩子留下的空间已不多。艺术是严肃而崇高的事业,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劳动是艰苦的,艰苦中也是甜蜜的,但绝不存在天上掉馅饼、掉花环这种懒汉情婆白日梦的兑现。如果认为当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德拉克洛瓦、列宾、苏里柯夫太难了,当毕加索、马蒂斯也实属不易,还是当“脱派”和“神经妄为派”来得简便快乐——青年艺术家如果这样自暴自弃是很不好的。  文化艺术上的所谓“现代性”具体是指什么东西呢?“现代化”社会的“现代性”必然会给它的文化艺术带来相应的“现代性”吗?是不是因为现代化的城市多了几何形的高楼大厦,所以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就必然要几何形化?社会现代化后的艺术“现代性”就是按这种对应关系来体现的吗?用这种庸俗社会学的线性思维去思考文化艺术,必然是浑身上下都沾满了“现代性”,它就必然应该是中国艺术追求“现代性”的先驱榜样,这种认识本身是很不现代的。假如说,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体现了某些“现代性”,那也是西方的“现代性”,它不能代表东方的和世界的“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普遍实际含义,应该仅仅是指:某个领域的当代较高水平、先进水平或世界水平。
侯马晋国遗址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到春秋中叶,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从此,至战国早期三家分晋为止,新田就成为晋国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的中心。一九六一年,“侯马晋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面积约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现仅存宫殿台基残迹。经大规模的钻探发掘,发现两组古城遗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等古城址。其中牛村古城,位于侯马市西北,南北长约一千四百米,东西宽约一千二百米。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铸造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出土一百多块铜锭、铝锭、铸铜生产工具及三万余件陶范。其中能辨认器形的陶范有一千多件,成组配套的有一百多件,用这些范铸造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簋、鉴、敦等,兵器有剑、镞等,此外尚有车马饰和虎符。陶范刻有精美的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环带纹、垂叶纹、人纹、鱼纹、首纹等。构图匀称新颖,线条流畅细腻。从出土陶范分析,大致要经过选泥、制模、翻范、熔铜、浇铸和修整这一整套工艺流程。   在牛村古城东南有盟誓遗址,面积约三千八百多平方米。遗址中发现四百多坑,坑内埋葬着牛、马、羊和玉币等牺牲。其中四十一个坑内出土了约数千件盟书,多数为朱书盟书,少数的为墨书诅辞,书法精美,内容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各派贵族集团之间的斗争,由此人们可以看到东周的盟誓礼仪和制度。   牛村古城南、浍河南岸的上马村是墓葬区,面积约五十万平方米,墓葬密集。其中十三号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长方形坚穴木郭墓,墓内的随葬品,除铜贝、包金贝一千六百多枚外,共约三百六十多件。其中有大小铜器如鼎、鉴、方壶、簋等一百八十多件,和包金器、玉器、骨器、装饰品,及编钟、编磐等。墓中出土两件铭文相同的徐王庚儿自作鼎,最引人注目。
漫话晋国(修订版) 第一节 桐叶封弟 太史公司马迁是我国史学界的泰斗,他倾尽毕生精力所著的《史记》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学价值还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在《史记》中以优美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大量历史事实,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逸闻趣事,“桐叶封弟”即是其中之一。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太史公是写历史故事的先驱,他把周初封藩建卫的历史大事写成了儿童之间的玩笑,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根据传统的说法,周成王是幼年即位,周公辅政七年。故唐国被灭是在周公执政时期,那么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就封的时候当然就更是小孩子了。但是现在大家对这种说法的怀疑越来越多。这里先把对周成王即位年龄的质疑放在一边,只说说唐叔虞就封时当已成年的问题。《国语•晋语八》述晋平公太傅叔向的话说:“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这就是说唐叔虞在受封于唐之前就可以一箭射死犀牛了,即使没有到行冠礼的年龄也绝对不会是小孩了。传世青铜器铭文有“(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的记载,这说明唐叔虞在周武王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在武王身边担任一定的职位了,这更说明他受封时的年龄不会小。《逸周书•王会》还有成王时期的成周之会时,“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的记载,也可为唐叔虞当时已成年的佐证。既然唐叔虞被封到唐国的时候已经成年了,那么“桐叶封弟”的故事就只能是假的了。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重言》,应当是战国时期的传说,后来为太史公所采用。 关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国地望,历来有两说,一说是在今太原市,一说在今山西南部的翼城县一带。现在看来,当以第二种说法为是。故唐国是尧的后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追述其祖先的话,以及《史记•晋世家》正义引《括地志》皆可为证。唐国是由夏后氏封尧的后代御龙氏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而建立的,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公封唐叔虞的时候,命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也可证唐国是在夏墟。尧的势力范围是在晋南,现在发现的被认为很可能是尧的故都遗址的陶寺遗址就在山西南部的襄汾,而夏墟也可能是在晋南。最关键的证据还是这几年发掘的位于翼城、曲沃二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其中的一组墓葬被定为第二代晋侯燮父的墓葬,这就有力证明了晋国地望是在山西南部的翼城一带。而在太原一带的唐国,可能是《竹书纪年》、《逸周书》等书里记载的“北唐”。 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同母弟,把他封到远离丰镐的山西自然是要他替周天子镇守一方,这就是“封藩建卫”的根本目的。当时的山西境内有很多异姓小国,其中以陶唐氏、夏后氏之国最多。它们对新建立的周朝的态度是很不稳定的,一有机会就会兴风作浪,威胁周的存在。唐国就是因为参与了殷商遗族武庚和三监的叛乱而被讨灭的。所以,周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把唐叔虞封在唐国,《左传•定公四年》对此有详细记述:“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样,晋国就和鲁、卫一起,成为周初第一等的同姓诸侯国。 既然唐叔虞的封国最开始是被称为唐国的,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改叫晋国了呢?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几种说法。最传统的说法认为因为有晋水流经唐国境内,所以唐叔虞之子燮父把唐国改名为晋国。《汉书•地理志》即执此说。但是这个晋水是在太原附近,既然前面已经证明唐国并不在山西北部的太原,而是在山西南部的翼城,那么这个说法自然就站不住脚了。另一说认为当时的唐国境内也有一条河流称为晋水,所以晋国还是因为水名而得名的。这个说法没有文献证据,因此也不太可靠。还有一说认为晋国的得名是源于唐叔虞在位期间发生的一件奇事。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唐叔虞封国内得到一株“异母同颖”的“嘉禾”(关于什么叫“异母同颖”,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不同的禾茎长出了同一个穗子,另一说认为“异母”就是“异亩”,是说不同的田里长出了同样高大丰满肥硕的穗子。这两种说法难辩真伪。不过我总觉得第一种情况应该算是灾异,而不是祥瑞。嘉禾电影公司的名称应该就来自于此吧),认为是“天降祉福”,于是进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唐叔虞把这个“嘉禾”送给在东土的周公,并作《馈禾》一诗。周公得到“嘉禾”,感谢周成王的好意,就作《嘉禾》一诗。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周公还在东征讨伐叛乱,这个突然而至的“祥瑞”对于崇尚农业的周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鼓舞斗志的事情,所以周成王和周公都如此兴奋,对唐叔虞和唐国来说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于是燮父为了纪年这件好事,就把唐国改称晋国,“晋”字本是取器中盛物,献于神明的意思。 此后两百多年,除了有一次因为燮父建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使周康王大为光火,受到周康王的斥责之外,晋国一直作为周王室倚重的大国而平安无事,直到发生周幽王时王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的大变故。周幽王死后,申侯等诸侯拥立了周平王,而虢公翰则拥立王子余臣,因为王子余臣住在携这个地方,所以被称为携王,这样周朝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二王并立的现象。这个时候,在西周时期的晋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侯(他不是晋文公,晋文公甚至不是他的后代)出场了。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安定了周平王的王位,又保周平王东迁,受到周平王的嘉奖,周平王还做《文侯之命》以表彰晋文侯,现在《文侯之命》被收在《尚书》之中。晋国和郑国一起成为周室东迁的主要依靠力量,这就是东周时周王室念念不忘的“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此后晋、郑两国又有多次安定王室的大功劳,而同时这两国又都是向王室夺权的积极分子,这就造成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和晋、郑之间的微妙关系。
荆轲刺秦动作细节分析   这里我们注意一个细节,荆轲捧的是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捧的却是地图,地图里面卷着见血封喉的匕首。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荆轲仍然是想让秦舞阳主刀,自己在旁吆喝。   看得出来,不管是让他曾等的“客”主刀,还是秦舞阳主刀,荆轲一直没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武士角色。   秦王政传旨:“只请正使上殿,副使在阶下候旨!”——这下好了,秦舞阳不能上殿了。如果秦舞阳能上去的话,荆轲还有戏。这个副使其实比正使能打。   没料到秦王政来这一手,荆轲顿感到身孤力单,只好硬着头皮上去了,待会儿自己去耍匕首了。就像一个从来没杀过猪的人,由于死了张屠户而不得不自己下厨房。   荆轲上殿以后,他与秦王政的一番对话,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妨设想是这样的:   秦王政问道:“那个匣子装的就是樊於期的头颅吗?”   荆轲弓身答应:“是。”并且打开。   匣子里边,樊於期的人头像一盒生日蛋糕似的,俏皮地坐着。   秦王政示意合上蛋糕:“听说樊於期逃到燕国,和太子丹交上了朋友,太子丹把他当做上宾。怎么又把他杀了呢?”   “樊於期其实是想投奔匈奴借兵,太子丹怕他危害中原,也怕得罪大王,所以才佯作交友,专门为他盖了一座馆舍软禁起来。本想把他引渡过来,但因路途遥远,恐生意外,只好灌醉了他,将他杀了。”   秦王冷笑一声:“哼!如果不是王翦的大军已经灭了赵国,北危燕境,太子丹岂肯杀樊於期。不过,总算把他杀了。可是,当年太子丹在秦为质,却不辞而别,偷着跑回燕国,绝秦、燕之欢,实属无礼。不知燕王对此有何感想?”   “当年太子丹年轻草率,颇有唐突。他回国以后,燕王狠狠地教训了他,还专门派了一名对《周礼》大有研究的老臣鞠武做他的老师,来管束他。”   秦王政说:“这些说法都闪烁其辞。太子丹的年纪比我大得多,现在该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怎么能说年幼无知呢?像太子丹这种不善权衡轻重的人将来继承王位,恐怕对燕国未必有利。”   “下臣一定把大王的指示转告燕王。”   “转告不转告,是你的事。听说你还带了督亢的地图来?”   “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地方。我们献给大王,以示燕王臣的诚意和决心。”荆轲说。   秦王政瞅一眼荆轲问道:“督亢究竟有多大?好在哪里?”(督亢在河北涿州一带,就是张飞的老家啊!)   荆轲口称:“请允许下臣展开地图,为大王聊作介绍。”   荆轲随即起立,走至案前,手把地图,徐徐展开,终于“图穷而匕首见”。下面的情节非常惊险,少儿需在父母指导下阅读。我们分镜头再现一下当年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的情节。   1、荆轲左手突然把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淬毒匕首,直秦王政前胸。这个“”字非常关键,它决定了荆轲意图是劫持秦王,还是直接刺杀。查各种字典可得,它是“刺”的意思。   2、秦王政“耶呵”一声惊起,袖子猛往后撤。   3、荆轲手劲不够,居然被秦王挣脱袖子,袖口挣裂。   4、荆轲匕首刺空。(荆轲左手手劲不行,攥不住袖子,右手速度也不行,居然刺空。这是荆轲第一次丧失良机。)   5、事起突然,群臣惊愕,目瞪口呆,殿下武士无诏不可登殿。   6、秦王政奔走,按剑,剑长,拔之不能出鞘。   7、秦王政放弃拔剑,环柱而走。   8、荆轲环柱而追之,但是追不上。(这是荆轲第二次丧失良机。这也说明荆轲腿脚也不够快,如果跑得快,只要扑在秦始皇身上,用毒匕首划破他的哪怕一点皮肉,老秦就完蛋了。可惜荆轲居然追不上。荆轲像一个语文老师,打架不是他的特长啊。——另外注意,这两个人都是光着脚跑的,当时殿上不准穿鞋。)   9、有一圈,由于秦王政绕柱跑得太快了,反倒差点和荆轲迎面撞了个满怀!秦王政赶紧说对不起,然后调头再跑。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发展(整理) 1。赵氏之立赵氏的世系:1赵夙 2赵衰(成子) 3赵盾(宣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赵穿(族弟) 4赵朔(庄子) 5赵武(文子) 6赵成(景子)、赵获(……->赵罗)7赵鞅(简子) 8赵伯鲁(恒子)、赵无恤(襄子)、赵桓子 9赵周(献侯) 1赵夙2共孟3赵穿 4赵旃 5赵胜 6赵午(邯郸午) 7赵稷 8赵朝  据《史记·赵世家》,赵氏的先世,与嬴秦同一个始祖。周缪王时,把赵城赐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就姓赵氏了。周幽王时赵氏传到叔带,叔带离开了周而来到晋国,叔带五世孙为赵夙。  《左传》记载,鲁闵公元年(晋献公16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自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由赵夙御公车,毕万为右乘,前往攻伐邻国,灭了耿、霍、魏三个小国,回来时,将耿赐给赵夙,魏赐给毕万,以为大夫,此即为春秋时赵氏之始立。2。赵氏之嗣世  6年之后,鲁僖公5年(晋献公22年),晋献公派人进攻公子重耳,重耳逃往国外,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这时,跟随重耳的“五贤”中有赵夙的弟弟赵衰。流亡中,翟君把战争中俘获的两姐妹小的嫁给重耳做妻子,大的嫁给赵衰做妻子,由此生下了赵盾。  僖公24年,赵衰随回国即位的重耳回到晋国,是为晋文公元年。晋文公把自己的女儿赵姬嫁给赵衰,先后生下赵同、赵括、赵婴三个儿子,赵姬请求丈夫将赵盾母子从翟国接回来,赵衰不肯,赵姬说∶“执政者得新宠而忘旧爱,怎能使人信服呢?一定要将他们接回来!”赵衰答应了。赵盾来晋国后,赵姬见他很有才,就再三请求将赵盾立为赵衰的嫡子,让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居于赵盾之下。  赵衰于鲁僖公27年为原守,31年为卿,文公2年佐中军,5年卒。 赵盾继之于文公6年代狐射姑将中军,始主国政。后于晋襄公、灵公、成公年间长期为晋国执政,在晋景公的时候去世,谥号为“宣孟”,其子赵朔嗣位,鲁宣公12年(晋景公3年)曾将下军与楚王战。 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为夫人,即赵庄姬。据《左传》记载,鲁成公4年,赵庄姬与其叔父赵婴私通,成公5年春天,赵同、赵括为此把赵婴放逐到齐国,赵婴说∶“有我在,栾氏不敢兴起祸害,放逐我,两位兄长恐怕就要有忧患了!且人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赦免我有什么不好?”赵同、赵括不听,他还是被放逐了。  鲁成公8年(晋景公17年,前583年),赵庄姬由于赵婴被驱逐的缘故,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将要作乱,说栾氏、氏可以作证,于是晋侯讨伐赵同、赵括,杀死了他们,赵朔之子赵武(赵文子)由于跟着庄姬养在景公的宫里,所以没有被害,但属于他的土地则赏给了祁奚。后来韩厥对晋侯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如果竟没有后代来继承,做善事的人恐怕就要害怕了。三代的贤明帝王,都能数百年保持上天给的禄位,难道中间就没有邪僻的君王?只是靠他贤明的祖先得以免祸而已。《周书》说‘不敢侮鳏寡’,这是为了弘扬道德。”于是就立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并归还了属他的土地。这次赵氏几乎覆灭,幸赖韩厥才渡过了这一危机。《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更富于戏剧性,说诛讨赵氏在晋景公3年,原因是屠岸贾要作乱,故先铲除赵氏,而当时刚生下不久的赵武赖赵氏门人公孙杵臼、程婴保护方免遭杀害,15岁时由于韩厥向景公建言而得重立。  赵武于鲁成公18年(晋悼公元年)为卿,襄公9年将新军,13年将上军,25年为执政,7年后,于昭公元年卒。 其子赵成(赵景子)继立,昭公7年杜预注说他曾为晋中军佐。 其后则是赵成之子赵鞅(赵简子)立,此时晋公室已经削弱,六大卿族之间开始了激烈的争斗,在赵鞅在世期间,他联合知氏、韩氏、魏氏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拥有晋阳、邯郸等强城大邑。 赵鞅有一子叫赵无恤,是出身卑微的翟婢女所生,但赵无恤最有才,据说有一次赵鞅叫他的儿子们去常山寻找他藏的宝物,其他儿子都没找到什么,唯无恤回来说找到了,说从常山上逼临代国,可以占领代。赵鞅结果废了太子伯鲁,另立赵无恤为太子。哀公二十年(晋定公37年)赵鞅死,赵无恤继立,是为赵襄子。赵襄子灭代国。后来在晋出公22年(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知氏,至此,三家分晋之势已成。
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霸业 商纣失道,今山西境内方国纷纷叛殷归周,如虞(今平陆北)、芮(今芮城县西)等。不顺周者,即以灭杀,如黎(今长治东北)。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周成王即位后,封弟叔虞于唐,叔虞死,其子燮父将国号由唐改晋,延用600年。   周宣王静四十三年(前785),晋穆公死,其弟殇叔继为晋君,穆公长子仇出奔避难。此为晋国第一次打破嫡长继承制。周幽王宫涅元年(前781),太子仇袭杀殇叔,夺回政权,是为晋文侯。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周室衰危,翌年晋文侯与郑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护太子宜臼(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创东周政权。周平王嘉文侯之功,赏弓矢车马具。从此晋国地位扶摇直上。周平王十一年(前760),晋文侯杀携王余臣,结束周室二王并立局面。   晋文侯死,其子伯继位,为晋昭侯。从晋昭侯始,至晋武公止,晋国杀君篡位斗争长达67年,连杀五君逐一君,实为春秋罕见。周惠王阆元年(前676),晋武公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接受历史教训,于周惠王六年(前671),利用异族贵姓,灭掉公族,彻底改变公族逼君局面,从此君权大固,形成以法治、尚贤、尚功、求实、重法的晋文化特点,并为晋国勃兴称霸打下坚实基础。叔虞封唐前后,周王还封了许多贵族到今山西境内立国。这些小国,密集山西南部,先后被晋国兼并,也为晋国以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发生“骊姬之乱”,献公之子重耳出逃,亡命19年,辗转八国。周襄王十六年(前636)重耳返晋复国,是为晋文公。文公即位后,在晋实行改革。据《国语·晋语》载,文公改革,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改革生产工具,奖励垦殖,发展生产力,繁荣社会经济;2.鉴于惠(晋惠公)、怀(晋怀公)党同伐异教训,大批昭雪、起用旧族,同时注意任用拔擢出身微贱而有才能的人;3.规定了奴隶制的俸禄制度,即“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由此也使整个社会成员分成许多等级。恰晋文公建政立法之际,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周襄王之弟王子带赶走襄王自立为王。晋文公为抬高晋国政治地位,打出“尊王”旗号,出兵“勤王”,平定周室之乱,迎襄王入周。此举震动诸侯。周襄王为嘉奖文公,把阳樊、温、原、州、陉等畿内八邑赐归晋国。以此,晋国有了日后出兵中原的前沿阵地。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晋楚两国爆发“城濮之战”,晋获全胜。同年五月,晋文公在河南荥阳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建立起以晋国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晋文公称霸后,与戎狄和睦共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传播了晋国先进经济和文化。晋文公死后,虽然晋、秦、楚、齐大国争霸之战不断,但晋国仍保持了近150年的霸主地位。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晋、吴举行“黄池之会”,吴王列兵劫盟,晋国让吴先盟,从此晋国的霸业方告结束。
春秋中晚期晋国东扩带来的国际关系变化散论 春秋中晚期,晋国开始在在太行山地区的扩张,使原居于此狄人部族逐渐消亡。西周初年,晋国分封于今山西省南部。春秋中期(晋献公时),晋国开始灭掉周围其它小国,向四方扩展。春秋及左传中对晋国向南的扩张记载较多,这是因为晋国往南就是中原地区及周王所在的洛阳了。向西扩张到与秦国交界后,两强相遇,疆界长期呈胶着状态。向北向东都是山区,蚕食戎狄的势力范围。北边没有文明中心,所以其扩张反映的进度也不太详细。晋国向东(包括东北)是太行山,越过太行山是河北平原。太行山及河北平原南部原来似乎是狄人的地区,狄人在扩张中把邢国和卫国向南驱赶了,所以有齐桓公的救邢存卫。此后邢卫故地似乎应也是狄人所居。但晋国在越过太行山后逐渐蚕食河北平原南部地区(今邢台、邯郸、石家庄),所以楚国的申公巫臣逃亡到晋国后被封在了邢地;到春秋晚期,邯郸等地已经是晋国的国土了,中行氏和范氏与赵氏斗争时,邯郸一度是中行氏、范氏的根据地。再往后,晋国巩固了对邯郸的统治,就侵夺鲜虞人的肥、鼓等地,扩张到了今石家庄一带。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a、晋国和齐国的疆域相接,导致两国在春秋后期的战争。晋国再后来为三家所分,赵国就定都于邯郸。b、卫国等河南北部的国家的北邻不再是狄人,而变成了晋国。晋国和齐国的战争中,卫国大多是倾向齐国的。c、燕国重新回到中原体系中来。西周初年,燕国(姬姓之北燕国)分封之后,长期与中原国家失去联系。这应该与狄人势力的扩张有关系,狄人居于其南方,阻断了燕与中原的交通。随着河北南部这些狄人晋国被逐渐肃清,燕国又恢复了与中原的联系。《礼记·檀弓》里记载孔子死后,有燕国人来观摩其葬礼,当时人应该是把他看做很稀罕的远方来客。d、晋狄消长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河北平原的开发。原来此地多是湖沼地带,罕有文明中心。燕国早期的都城在易县,属于太行山东麓的山区半山区,但后来迁到了北京琉璃河乡,似乎反映了对平原的开发过程。春秋后期,齐国和燕国已经有了一些交通,大概既反映了狄人阻隔的减弱,也反映了道路条件的发展,因为齐燕交界处比较偏东,似乎不太可能走太行山东麓的传统道路。当然,从海路往来也是一种可能,可惜史料不足,难以详究。e、狄人建立国家和中原化。晋国与狄人的交流促进了狄人的中原化,并建立王权国家。平山灵寿出土的中山国遗址应是其代表。该国最后也是被三晋所灭。
姬重耳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姓姬,名重耳,晋献公子,公元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晋献公有5个儿子,申生是太子,重耳、夷吾为狄人所生,奚齐、卓子分别是妃子骊姬和她陪嫁的妹妹所生。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重耳到了狄国,谋臣狐犭匽、赵衰等人跟着他。晋献公死后,奚齐当了国君,不久,奚齐、卓子先后被杀,晋国没有了国君。夷吾首先回到国内,立为晋惠公。惠公害怕重耳抢他的君位,派人到狄国去行刺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到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靡难,终于当上了国君。他安定民心,封赏功臣,成功地迈出了治国的第一步。晋文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与民同苦乐,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减轻关市的征税,减轻刑罚,布施贫民,救济饥荒,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他不断增强晋国的实力,坚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他即位的第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到郑国避难。晋文公知道这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他发兵杀了王子带,护送周王子回到京城。周襄王大摆酒席慰劳他,还赐给晋国四城,晋文公的地位不断提高。当时,与晋有力量争霸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晋文公想成就霸业,必须向南扩展疆土,非与楚国交锋不可。公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决战,晋国大获全胜。战后,晋文公在践土给周襄王修了行宫,还把陈、蔡和楚国的俘虏献给周天子。晋及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不久又会诸侯于温,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命他安抚四方,监督和惩治危害周天子的人,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因病去世,终年70岁。
晋国音乐大师 师旷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师村)人。因为他是晋人,又称晋野。据早年师村师旷庙的一通石碑记载,师旷本姓范,幼年行医出名,弹琴出众,其徒弟与乡里人常呼他师傅,所以他便以师作姓。后来,因眼睛染病,医治无效,即失明致盲。遂弃医专修音乐。  师旷智力发达,记忆超群,辨音能力特强,能演奏各种乐器,技艺卓绝。他以“师旷之聪”闻名晋国,被召选为春秋时晋国的主乐大师,服侍晋国国君。历事晋悼公(前572年——前558年在位)、晋平公(前557--前532年在位)两代,因是盲人,所以自称“盲臣”或“瞑臣”。  师旷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刘向《说苑》“建本”有“盲臣安敢戏君乎?”的记述。《逸周书》载有“瞑臣无见,无人辩也,唯耳之特”的话,意思是说,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能用耳朵来辨别各式各样的人物。师旷的听觉特别灵敏,有很强的辨音能力。《吕氏春秋》“长见”篇载“晋平公铸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点。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千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试而果知音之不调也。”这件事不仅说明师旷的听觉比晋国铸钟乐工要灵敏得多,还表明他是位忠于艺术,敢于直谏的音乐家。师旷还弹得一手好琴,具有相当精湛的演奏技艺。《史记》“乐书”记载了师旷的故事……“师旷不得已,搜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返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令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之,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黑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三年,这则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十过”,据说师旷演舞的琴曲名为:‘清商’、‘清徵’、‘清角’。师旷善于用琴声描绘飞鹤的翱翔、鸣叫以及舒翼而舞的优美姿态,还能表现大自然中的风雨声和电闪雷鸣等震憾人心的种种音响。这在师旷之前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在实践中,师旷不仅创作了《阳春》、《白雪》、《玄默》(又名《坐忘》)、《无射》《北鄙》、《桥》等乐曲,还总结出一系列音乐理论。师旷的事迹,史书上没有专传,但诸如《逸周书》、《左传》、《韩非子》、《吕氏春秋》、《国语》、《史记》等中都有记载。  师旷去世后葬于故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在他的坟墓旁建造了祠庙。《大清一统志》、《山西通志》、《平阳府志》俱载:“师旷墓在洪洞东南二千里,近有祠。”《洪洞县志》记载着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年)《周乐师子野墓碑记》,从中看到师旷祠重建于金大定十四年(1164年),从元代到清代,先后整修过五次。几经修茸,增建了乐厅,新添了花栏走廊.大门上书写着五十大宇“晋国乐师庙”。
【晋国的兴起和内乱】     晋国的勃兴,开始于晋献公的时候,公元前 678年,曲沃武公侯经过六七十年的夺权斗争,灭掉晋国公室,取而代之。献公继位后,接受他父亲的教训,尽灭公族,起用异姓贵族辅佐朝政,巩固了君权。同时将一军扩大为二军,开始对外扩张,先后兼并了霍(霍县)、耿(河津)、魏(芮城)、虞(平陆)、虢(河南陕县)等周围一些小的封国,讨伐了东山皋落氏(垣曲东南)等戎族部落。经多年征伐,晋国地盘骤然扩大,东到太行山麓,西与秦国毗邻,南抵黄河之南,北和戎狄交接,成了春秋时期的北方大国。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立骊姬的儿子奚齐做太子,废杀了太子申生,又把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逼到国外。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奚齐、骊姬被杀。公子夷吾用黄河以西的土地贿赂秦国,秦穆公帮他回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惠公上台,对内擅杀老臣,剪除异已,对外背信弃义,结怨秦国,结果与秦国在韩原(今河津、万荣之间)打了一仗,自己当了俘虏。在惠公被俘期间,晋国的大臣们“作爱田”、“作州兵”,扩大私田和征兵范围,为以后晋国的强盛准备了条件。   晋惠公死后,流亡在外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当时,他已经62岁了。 【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重耳,是个聪明贤达、老成持重的人,长期的流亡生活,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孤偃、赵衰等人,都是一些一心报国,远见卓识的栋梁之才。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后,在这帮人的辅佐下,平息暴乱、稳定局势,革除弊政,任用贤能,奖励生产,发展商业,很快使晋国富强起来。   当时,东方齐国的霸权已经衰落,南方的楚国正向中原扩张势力,中原的小国纷纷投靠了楚国。在这种形势下,晋文公采用孤偃等人的建议,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平定周王室内乱,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还把原来的两军扩大到三军,积极准备与楚国争霸中原。   公元前 632年夏,楚成王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联合宋、齐、秦等国向归附于楚国的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双方军队在曹陶丘(山东定陶西南)相遇,晋文公以报答楚成五的资助为名,“退避三舍”(九十里),巧妙避开楚军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垮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再用佯败后撤、迂回包抄的办法,打垮楚军左翼,取得战争的全胜。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后,晋文公提高了声望,他率领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天子也被召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各国也都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原霸主。   晋文公在位 9年,他死之后,后继者们继续推行霸业,长达一百多年,先后灭掉20余国,征服40余国,使晋国成为中原大国,对促进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 【晋都新田】  晋建国以后,先后建都于唐(翼城西)、翼(翼城南)、绛(翼城东、曲沃西南),最后迁到新田(新绛),即今侯马市。迁都新田之前,晋国朝廷曾有过一番争论,一般大夫主张迁到运城盐池附近“郇、瑕之地”,大夫韩厥表示反对,主张迁到新田,他认为新田土地肥沃,航运便利、民众服从教化,很宜于晋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晋景公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376年,把国都由绛迁移到新田。此后,历13世,200多年,新田一直是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侯马的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新田晋国遗址的重要发现有:“新田古城”、“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等。   新田古城  1965年以来,在今侯马市牛村、平望、白店、台神、马庄、凤城、北坞等地发现了9座古城,其中市西北的4座城组接连,绵延数里,规模宏大。古城里有高大的宫殿台基遗址,古城外有铸铜、铸币、制骨、制陶、制瓦等作坊遗址。古城南郊还有宗庙遗址,以及散布在它周围的祭祀坑。由此,可以想见昔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都,是何等的辉煌宏伟。
子产坏晋馆垣 (襄公三十一年) 【原文】   公薨之月①,子产相郑伯以如晋②,晋峰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③。士文伯让之,曰④:“敝邑以政 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⑤,是以令吏人 完客所馆,高其阚闳(6),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 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茸墙(7),以待宾客。 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8)?寡君使訇请命(9)。”对曰:“以敝邑褊小, 介于大国,诛求无时(10),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11)。 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12), 亦不敢暴露(13)。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14),不敢输也。其 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蠢,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 盟主也,宫室卑庳(15),无观台谢(16),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17); 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18),污人以时幂馆宫室(19);诸侯宾至, 甸设庭燎(20),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21),隶人、 牧、圉,各瞻其事(22);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23),而亦无废 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 宁淄患(24);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 缇之宫数里(25),而诸侯 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26)。宾 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匆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 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 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27)?”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28)。我实 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29),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30)。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 其释辞也(31)?《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 矣(32)。’其知之矣。” 【注释】   ①公:指鲁襄公。薨(hcog):诸侯死去叫薨。②相:辅佐。郑伯: 指郑简公。③坏:拆毁。馆垣:宾馆的围墙。、④士文伯:晋国大夫 士訇。让:责备。⑤属:臣属,属官。在:问候。(6)阚闳(han h6ng)。指馆舍的大门。(7)完:同“院”,指墙垣。茸:用草盖墙。 (8)共命:供给宾客所求。(9)请命:请问理由。(10)诛求:责求,勒索 贡物。无时:没有定时。(11)会:朝会。时事:随时朝贡的事。(12)输 币:送上财物。(13)暴露:露天存放。(14)荐陈:呈献并当庭陈列。 (15)卑庳(b i):低小。(16)观:门阙。台:土筑高坛。(17)公寝:国君 住的宫室。(18)司空:负责建筑的官员。平易:平整。(19)圬人:泥水 工匠。幂(m i):涂墙,粉刷。(20)甸:甸人,掌管柴火的官。庭燎:庭中 照明的火炬。(21)巾车;管理车辆的官。脂:指加油。辖。车轴头的挡铁。 (22)隶人;清洁工。瞻:看管。(23)不留宾:不让来客滞留。(24)淄: 同“灾”。(25) 缇(dT)之宫:晋侯的别宫,一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26)天厉:天灾。不戒:无法防备。(27)惮(dan):怕。(28)赵文子:晋 国大夫赵武。信;确实,可信。(29)垣。这里指房舍。赢:接待。(30) 加礼:礼节特别隆重。宴:宴会。好:指宴会上送给宾客的礼物。(31)释 辞:放弃辞令。(32)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板》。辑:和顺。协:融洽。 绎:同“怿’,喜悦。莫:安定。【译文】   鲁襄公死去的那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因 为鲁国有丧事的缘故,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 部拆毁,把自己的车马放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敝 国由于政事和刑罚没有搞好,到处是盗贼,不知道对辱临敝国的 诸侯属官怎么办,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馆门造得很 高,围墙修得很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现在您拆毁了围 墙,虽然您的随从能够戒备,那么对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由于 敝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馆会围墙,是用来接待宾客。如果把围 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请问你们 拆墙的理由。”子产回答说:“敝国国土狭小,处在大国的中间,大 国责求我们交纳贡物没有一定时候,所以我们不敢安居度日,只 有搜寻敝国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前来朝见贵国。碰上您没有空, 没能见到,又没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见的日期。我们不敢进献 财物,又不敢把它们存放在露天。要是进献上,那就成了贵国君 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进献的丁式,是不敢进献的。如果把礼 物放在露天里,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我 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阙和台榭,”却把接待 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和马棚 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时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时粉刷馆舍房间;诸 侯的宾客来到,甸人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视客舍,存放车 马有地方,宾客的随从有代劳的人员,管理车辆的官员给车轴加 油,打扫房间的,伺养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份内的事;各部门 的属官要检查招待宾客的物品;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也没有 被延误了的事;与宾客同忧共乐,出了事随即巡查,有不懂的地 方就指教,有所 要就加以接济。
楚归晋知  (成公三年)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①,以求知 ②。于是 l饩涨 五x矣③,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 ,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4),臣不才, 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⑤。执事不以 鼓(6),使归即7)君之惠也。 臣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0),其谁敢德?”王日:“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 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 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12)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13),死且不朽。若不获命(14),而使嗣宗 职(15),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16),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 竭力致死(17),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 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①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 是人名。②求:索取。知 (zhi yTpg);l饩漯漱I子,在泌之战中被楚 国俘虏。③于是:在这个时候。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4)治戎:治 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⑤馘(gU0):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 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6) 鼓:取血涂鼓,意思 是处死。①即戮(lu):接受杀戮。(8)惩:戒,克制。忿:怨恨。 (9)宥(y0U);宽恕,原谅。(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11)任:担当 (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13)宗:宗庙。 (1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15)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16)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17)致死:献出生命。【译文】  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 来换回知 。这时l饩漱w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 应了。  楚共王为知 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 回答说:“两 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 是君王的恩惠。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 感谢我吗?”知莹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 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双方释 放囚禁的俘虏,以成全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臣下没有参与这件事,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您回到晋 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知 回答说:“臣下承担不起被人怨恨,君 王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不知道要报 答什么。”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知 回答说,“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 国,就是敞国国君把我杀了,我死了也不朽。如果按照君王的 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l饩满Cl饩卤N向我们国君 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们国 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 事要职,率 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 回避。我将尽心竭力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 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楚共王说:“晋 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王隆重地礼待知 ,并把他 放回晋国了。 【读解】   知 不愧为一代辩才,他选取了一个战无不胜的立足点:国 家利益。用国家利益作为盾牌,把楚共三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 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对手再也无言以对,于无可奈何之中不得不 罢手。知 的防守几乎达到了最佳境界,无懈可击。   如果完全以为知 是灵机一动,随机应变地在玩外交辞令和 技巧,并不完全对。他所打的国家利益的牌,既是一种技巧和策 略,同时也是合乎情理的真实观念。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从 前传统的价值观念已不为人们所信奉,一切注重实№利益,成了 普遍的时代潮流。大概除了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之外,很少有人 关注现实利益之外的东西。即使祖先、神灵,在很多情况之下也 不过是个招牌,一种表面文章,并不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一切实№利益之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作为一个忠臣 必须烙守的原则,也是他言行举止的归依。如果连这一点也不顾, 那么为臣的基本原则便丧失了。无论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他 们在实№中或多或少地要追问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性,追问为什 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总要有一个最终的依托。价值、观念、信 仰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个人也可以在其中作出选择。但 是,国家利益在任何时代都应当是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必须关注的, 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以自己的言行来维护国家利益,实№上,他 们的个人利益、个人命运,也是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利益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如果抽取了国家利益,们爱 国主义就成了空洞的、抽象的精神,实№上是不会具有吸引力和 感召力的。   国家利益是非常实在的,非常具体的。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应 当用自己的实№行动来体现,同样,平民百姓也应当自觉维护国 家利益,因为大家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晋国青铜器 Bronzes of the Jin State   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青铜器。原有一些见诸著录及传世的器物,又有山西侯马新田故城一带墓葬的出土物及东南陶窑遗址中所出的制造青铜器的陶范等重要考古发现,从而揭示了春秋时期晋国青铜器的发展概况。宋代著录中有晋姜鼎一件,器主是晋文侯的夫人晋姜,作于晋昭侯在位时期(公元前745~前740)。此鼎附耳、浅腹、折沿,腹饰波曲纹,是典型的春秋初期的风格。侯马上马村13号墓是出土青铜器的重要墓葬,共出器物180多件,组合为鼎、鬲、甗、敦、簠、、方壶、鉴、盘、匜等,并有编钟及石质的编磬以及戈、矛等武器。其容器的组成,同洛阳中州路第二期的青铜器墓相近似。鼎有 7件,形制不同,但皆附耳。敦为环钮,有三小足。有对称的两个环耳。这些特点均与中州路二期类同。9 件编钟已是钮钟形式,是钮钟中相当早的一例。两件鼎作者为徐王之子庚儿,据徐器序列其时代当为春秋中期偏晚,因此上马村13号墓应为春秋中、晚期之交的墓葬。侯马窑址出土陶范多达 3万余块,其中可辨器形者有1000块以上,可以配套的有 100多件,是研究晋国青铜器器类、风格和工艺的重要材料。其中属于早期的陶范纹饰较简素,以平面的蟠螭纹、绹纹为主,与晋公上细密的平面蟠螭纹正相合。晋公作于公元前 537年,代表了春秋晚期的风格。晚期的陶范多有浮雕状纹饰,有的非常复杂富丽,与相传出土于河南辉县的一对赵孟壶和一对智君子鉴上的纹饰风格相同。赵孟壶铭文记与吴王会于黄池,事在公元前 482年。智君子鉴上的浮雕状纹饰比赵孟壶更为发达,时代当更晚,铭文中的“智君子”可能就是公元前 453年被韩、赵、魏所灭的智氏末一代智瑶。因此,这种浮雕状纹饰当起于公元前 500年左右的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前期。晋国青铜器铸作工艺在春秋列国中居有领先地位,侯马出土的陶范上的嵌错图象和浮雕状纹饰,显示了晋国青铜器铸作工艺的先进。 取自"http://login.wiki.cn/wiki/%E6%99%8B%E5%9B%BD%E9%9D%92%E9%93%9C%E5%99%A8"
总体介绍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到春秋中叶,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从此,至战国早期三家分晋为止,新田就成为晋国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的中心。一九六一年,“侯马晋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面积约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现仅存宫殿台基残迹。经大规模的钻探发掘,发现两组古城遗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等古城址。其中牛村古城,位于侯马市西北,南北长约一千四百米,东西宽约一千二百米。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铸造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出土一百多块铜锭、铝锭、铸铜生产工具及三万余件陶范。其中能辨认器形的陶范有一千多件,成组配套的有一百多件,用这些范铸造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簋、鉴、敦等,兵器有剑、镞等,此外尚有车马饰和虎符。陶范刻有精美的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环带纹、垂叶纹、人纹、鱼纹、首纹等。构图匀称新颖,线条流畅细腻。从出土陶范分析,大致要经过选泥、制模、翻范、熔铜、浇铸和修整这一整套工艺流程。   在牛村古城东南有盟誓遗址,面积约三千八百多平方米。遗址中发现四百多坑,坑内埋葬着牛、马、羊和玉币等牺牲。其中四十一个坑内出土了约数千件盟书,多数为朱书盟书,少数的为墨书诅辞,书法精美,内容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各派贵族集团之间的斗争,由此人们可以看到东周的盟誓礼仪和制度。   牛村古城南、浍河南岸的上马村是墓葬区,面积约五十万平方米,墓葬密集。其中十三号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长方形坚穴木郭墓,墓内的随葬品,除铜贝、包金贝一千六百多枚外,共约三百六十多件。其中有大小铜器如鼎、鉴、方壶、簋等一百八十多件,和包金器、玉器、骨器、装饰品,及编钟、编磐等。墓中出土两件铭文相同的徐王庚儿自作鼎,最引人注目。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