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CCY 倾听CCY
关注数: 334 粉丝数: 81 发帖数: 8,255 关注贴吧数: 43
宁恩承:九一八事变后,安全疏散东北大学师生的好校长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与东北军混乱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大学师生的有序撤离。在校长宁恩承的努力下,全校数千师生安全撤离日军占领下的沈阳城,而校长宁恩承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 宁恩承,辽宁省辽中县人(今沈阳市辽中区),1901年生,7岁时还在家放猪,10岁时候奋发图强考上不要学费的奉天第一师范。1920年,因带头发动学生运动,抗议日军强占珲春,被张作霖点名开除、通缉。之后,他来到天津南开,颇得校长张伯苓的赏识,23岁那年,作为南开学生的他,因发表《轮回教育》一文,炮轰南开照搬西式教育而名震学界。 之后少帅张学良慧眼识珠,资助25岁的宁恩承赴英国学习,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29岁回国,担任沈阳边业银行总稽核;三十岁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张学良校长主持校务,使东北大学走向鼎盛。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王永江任首任校长,在开学典礼的当天,他题写了“知行合一”的校训。 之后在以张作霖为首的奉天当局的鼎力支持下,东北大学迅速进入了自身历史上的黄金年代。 在东北大学担任教授的名人不计其数,文法学院计有黄侃、章士钊、罗文干、邱昌渭、吴柳隅、李正刚诸君;理工学院有冯祖恂〔荀〕、刘仙洲、梁思成、林徽因、庄长恭、王董豪、张豫生诸君;教育学院有陈雪屏、郝更生、高梓、吴蕴瑞、宋君复等,此皆全国名士。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并于1928年8月亲自兼任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张学良曾慨然表示:“余愿以个人绵力对学校做物资贡献。”为此,他“慨捐私款一百五十万元,为东北大学之建筑费”,1931年“又捐二十七万五千元,在大学旁修建新式体育场,形如马蹄,纯用洋灰钢骨,为中国空前之建筑物”。 可以说,那时候的东北大学,无论是校园的规模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国内高等学府的佼佼者。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而失去。
于凤至的陪嫁,请看双辽县志记载 张学良在自传中写到于凤至17岁那年其父于文斗去世了(于文斗生于1843年,55岁时和夫人钱氏生下于凤至)岳母钱氏主动要求张作霖娶亲的理由是日本强修四洮铁路,进占辽源,到处滋事,人心惶惶,我的岳母,孤孀弱女,催促我家早早接亲。 ———————————————— 虽然二人说法不一,最终还是结婚了,并且“于家陪嫁了两个银行”,分别是沈阳的富裕祥和锦州的庆泰祥(又有说是营口的庆泰祥,更有人说陪嫁的是边业银行,于凤至持股占50%)另有陪嫁的十个男仆——这是许多网文甚至给于凤至写传记的作家告诉我们的。 然而据双辽县志记载“1930年张学良亲自批准设立富裕银行郑家屯分号”(咱没文化不知道这算不算“张冠于戴)富裕银行是张家的银行,奉天也有,于凤至曾建议聘请于凤瑞为总裁,被于凤瑞拒绝。 关于庆泰祥的记载 1.庆泰祥公记(哈尔滨)粮栈属于东三省官银号系统,系奉系军阀资本收购大顺昌火磨而来,原为俄国的沙特金火磨和黑龙江军阀资本联营。 2.庆泰祥华商面粉厂,系奉系军阀创办,资本额10万元,日产粉2200包 3.庆泰祥粮栈(哈尔滨),由于家陪嫁男仆杜惠林所设,买卖大豆、大肆投机,至九一八事变,庆泰祥粮栈损失三百五十万元。 4.未查到庆泰祥钱庄或银行的任何记载。
吹嘘于凤至的陪嫁,请看双辽县志记载 张学良在自传中写到于凤至17岁那年其父于文斗去世了(于文斗生于1843年,55岁时和夫人钱氏生下于凤至)岳母钱氏主动要求张作霖娶亲的理由是日本强修四洮铁路,进占辽源,到处滋事,人心惶惶,我的岳母,孤孀弱女,催促我家早早接亲。 ———————————————— 虽然二人说法不一,最终还是结婚了,并且“于家陪嫁了两个银行”,分别是沈阳的富裕祥和锦州的庆泰祥(又有说是营口的庆泰祥,更有人说陪嫁的是边业银行,于凤至持股占50%)另有陪嫁的十个男仆——这是许多网文甚至给于凤至写传记的作家告诉我们的。 然而据双辽县志记载“1930年张学良亲自批准设立富裕银行郑家屯分号”(咱没文化不知道这算不算“张冠于戴)富裕银行是张家的银行,奉天也有,于凤至曾建议聘请于凤瑞为总裁,被于凤瑞拒绝。 关于庆泰祥的记载 1.庆泰祥公记(哈尔滨)粮栈属于东三省官银号系统,系奉系军阀资本收购大顺昌火磨而来,原为俄国的沙特金火磨和黑龙江军阀资本联营。 2.庆泰祥华商面粉厂,系奉系军阀创办,资本额10万元,日产粉2200包 3.庆泰祥粮栈(哈尔滨),由于家陪嫁男仆杜惠林所设,买卖大豆、大肆投机,至九一八事变,庆泰祥粮栈损失三百五十万元。 4.未查到庆泰祥钱庄或银行的任何记载。
朱五是民国名媛,30年后做一事功不可没 1931年11月20日,上海《时事新报》发表了马君武的一首题为《哀沈阳》的感事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一首讽刺诗,说的是,“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在关内只知道享乐,哪管什么东北军,此诗一出,赵四,朱五,胡蝶都成为了“祸国殃民”的代表。 朱湄筠与赵一荻同是天津华西女中的同学,而最后,朱湄筠还嫁给了张学良的秘术朱光沐,马君武的这首诗被发表以后,朱五的名声立刻上升,不过之后张学良出来澄清此事,几人的关系才算是撇开,原本她与张学良的关系就止于“史册”了,但是30年后,她做了一事,又将她的名字和张学良联系在了一起。上世纪60年代,朱湄筠在香港居住,忽然有一天,有一位自称是负责情报的人找到她,希望她能代表国内给张学良送去一封信,因为当时张学良在台湾严加看管,常人不能自由见,因而想来想去,也只有朱湄筠适合,因此才找上了她。 接受到这个消息,朱湄筠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她把信封放在小小的糖果盒里压好,然后正式向台湾方面申请赴台探亲,经过在台湾的一些朱家亲友们以及以前老友的努力,1962年4月,朱湄筠正式到了台湾。朱湄筠准备前去探望张学良,谁知张学良的活动十分有限,身边至少有1个连的“便衣”保护,如果她直接去面见的话,需要报备,为了谨慎一点,朱湄筠住了下来。 10月10日,张学良要参加一个公开活动,朱湄筠立即联系张学良挚友黄仁霖,请求他将自己从香港带的一盒糖果送给董显光家里的张学良夫妇,黄仁霖哪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东西, 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糖果送到张学良夫妇的手里,在这件事上,历史给予朱湄筠的评价是:功不可没1991年,朱湄筠在美国与张学良夫妇相见,时间已经过去了60年,当年风华正茂的三人如今都是白发苍苍。
她是民国名媛,也是唯一与赵一荻并列的朱五,30年后做一事功不可 1931年11月20日,上海《时事新报》发表了马君武的一首题为《哀沈阳》的感事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一首讽刺诗,说的是,“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在关内只知道享乐,哪管什么东北军,此诗一出,赵四,朱五,胡蝶都成为了“祸国殃民”的代表。 朱湄筠与赵一荻同是天津华西女中的同学,而最后,朱湄筠还嫁给了张学良的秘术朱光沐,马君武的这首诗被发表以后,朱五的名声立刻上升,不过之后张学良出来澄清此事,几人的关系才算是撇开,原本她与张学良的关系就止于“史册”了,但是30年后,她做了一事,又将她的名字和张学良联系在了一起。上世纪60年代,朱湄筠在香港居住,忽然有一天,有一位自称是负责情报的人找到她,希望她能代表国内给张学良送去一封信,因为当时张学良在台湾严加看管,常人不能自由见,因而想来想去,也只有朱湄筠适合,因此才找上了她。 接受到这个消息,朱湄筠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她把信封放在小小的糖果盒里压好,然后正式向台湾方面申请赴台探亲,经过在台湾的一些朱家亲友们以及以前老友的努力,1962年4月,朱湄筠正式到了台湾。朱湄筠准备前去探望张学良,谁知张学良的活动十分有限,身边至少有1个连的“便衣”保护,如果她直接去面见的话,需要报备,为了谨慎一点,朱湄筠住了下来。 10月10日,张学良要参加一个公开活动,朱湄筠立即联系张学良挚友黄仁霖,请求他将自己从香港带的一盒糖果送给董显光家里的张学良夫妇,黄仁霖哪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东西, 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糖果送到张学良夫妇的手里,在这件事上,历史给予朱湄筠的评价是:功不可没1991年,朱湄筠在美国与张学良夫妇相见,时间已经过去了60年,当年风华正茂的三人如今都是白发苍苍。
张家的外籍管家:伊雅格(在美国将张家财产全部交给于凤至,回台 伊雅格,美国人,是张学良的经济代理人,是与张学良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台湾期间,被赵四小姐亲切地称为“圣诞老人”。张学良被拘禁期间,伊雅格曾替张学良献飞机给蒋介石,支持帮助张学良在美家眷,抚育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儿子张闾琳长大。 来到中国 1897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一个名叫卡登的小村子里,父亲是当地颇为富有的庄园主。伊雅格少年时就喜欢铁路,纽约大学土木建筑专业结业后,随叔父库克来到中国,先后在广东省和东北三省监督建造铁路,后来就久住奉天。那时,东三省铁路还处于初建时期,张作霖认为要与日俄强邻抗衡,必须发展东北的民族工业,而运输问题则是当务之急。于是,精通铁路建设的伊雅格叔侄就在京奉铁路奉天办理处处长常荫槐的引荐下,开始参与东北的铁路建设。张作霖在他们的帮助下,不但重修了京奉铁路,又筑建了奉天至赤峰、通辽,奉天至吉林、四平以及奉天至齐齐哈尔的铁路运输线,对他二人格外器重。 张学良的全权代表 张学良主政后,伊雅格作为张学良最倚重的外籍朋友,曾被礼聘为东三省铁路督察公署顾问。 1929年5月,伊雅格又被张学良派去与欧美军火商人谈判商购军火。作为张学良的特任全权代表,经常出使英国和意大利等国,东北军的飞机、军舰、装甲车、枪弹等,均由伊雅格代为购买。凡是经伊雅格出面洽谈的军火生意,无不购进顺利,并且价格公道。这样一来,张学良对伊雅格就愈加的信任与重视。1929年冬天,伊雅格作为东北军的军械谈判代表,常驻南京,直接与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政府要员打交道。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让伊雅格在美国订购了一架装备有先进武器的大型客机。正准备交货时,西安事变发生了,伊雅格不知道把飞机发到哪里,只好通知货主延期交货。 随之而来的是,张学良送蒋后被囚禁,东北军也被蒋瓦解东调。被延期交付的飞机眼看没了着落,货主就与伊雅格商量,能否退款将这架飞机卖给别人。此时,伊雅格是张学良的唯一代表,只要他同意,马上就可以到手大笔的美金,这笔钱足可以使他富甲一方。但伊雅格拒绝了货主的请求,飞到了上海,向张学良请示处理办法。张学良得知伊雅格到了上海后,马上派人将伊雅格接到被囚地——奉化溪口,告诉他:“尽快把那架飞机运回中国,我决定把这架飞机送给蒋先生,请你到南京同他联系。我这里,会先捎信给他的。”伊雅格马上返回美国,办理交接手续。 大约一个月之后,这架飞机飞到了南京,交给了国民党空军。蒋介石在得知飞机已正式交付使用之后,只让宋美龄转达了一句话:“谢谢汉卿的美意”。 赵一荻托孤 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后,蒋介石“恩准”于凤至和赵一荻可以轮流来陪伴张学良。1937年1月,赵一荻将年幼的儿子闾琳交给保姆吴妈,只身前往溪口陪伴张学良。随后,从英国赶回来营救丈夫未果的于凤至来到溪口,赵一荻便离开张学良去了上海。不久,上海沦陷,赵一荻带着孩子到香港避难。 1939年冬,赵一荻接到张学良的信,得知于凤至因患乳腺癌需要去美国就医,希望她能到贵州麒麟洞来。赵一荻接信后,恨不得马上飞到贵州,但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张闾琳。她既不能把幼小的儿子带到囚禁地,又不能扔下儿子一个人在香港。考虑再三,赵一荻决定把张闾琳托付给远在美国的伊雅格。 赵一荻带着张闾琳来到美国,说明来意后,伊雅格当即表示,请转告少帅,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地照顾闾琳,把闾琳抚养成人。 为了不让张闾琳真实身份暴露,伊雅格和夫人埃娜商议,决定搬出现在居住的旧金山华人聚居区,迁居到洛杉矶。他们这样做主要是避开熟悉他们底细的华人,怕他们发现了张学良、赵一荻夫妇托孤的秘密。为了万无一失,伊雅格和埃娜将张闾琳改了美国名“克尔”,将仅十岁的闾琳寄养在密友科恩夫妇家中,因为科恩夫妇的儿子与闾琳同岁,有一个小伙伴相陪,孩子不会寂寞。伊雅格和埃娜自称是张闾琳的爸爸妈妈,年幼的闾琳很快融入了美国的生活。 在伊雅格夫妇的精心照料下,张闾琳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加州大学,攻读航天专业,成为一名航天方面的专家。 追随故主到台湾 1951年4月,在宋美龄的安排下,伊雅格在台湾大溪蒋家别墅见到了张学良。伊雅格的到来,让张学良又惊又喜。故人相见,久别重逢,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当天,两人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分手。伊雅格带来了几份银行文件让张学良签字,把手中属于张学良的余款和这些钱所生出的利息,全部交给张学良。 伊雅格第二次来台,带了一台英文打字机,请宋美龄转交张学良。收到这件礼物,是在1951年岁末,张学良用英文打字机给“凤至及儿孙”复信,同时寄去了自己在井上温泉拍的40张近照。这次来台,伊雅格在台北杭州南路买了一处寓所。从此,伊雅格就经常往返于美国和中国台湾,每次来台,都给张学良带来很多东西。 此时,由于张学良仍没有外出的自由,伊雅格成为张学良的全权事务代理,帮助幽禁中的张学良处理各种繁杂事项。 逝世 1969年伊雅格前往旧金山定居,临行前他把自己台湾寓所里的所有文物都送给了张学良。 1972年,伊雅格回到美国后的第三年,这位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美国朋友,在旧金山溘然长逝了。 1991年3月,张学良真正获得自由之后前往美国,专程去了一趟旧金山,到伊雅格的墓前凭吊这位难得的好友。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