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小楼
天涯在小楼
关注数: 39
粉丝数: 1,400
发帖数: 4,263
关注贴吧数: 23
【义卖】 汉服上衣 相约论语一百公益夏令营营服 100元/件 本款汉服上衣为“相约《论语》一百”公益夏令营营服。胸前有“相约《论语》一百”活动LOGO。不影响穿着效果。 活动将义卖汉服1000件,所得盈余将持续投入“相约《论语》一百”公益项目中,旨在让更多人接近古圣先贤之智慧。 本款为纯麻质地,带义领领缘,性价比高,意义深远,欢迎选购。 分白色、杏色、蓝色三种。白色数量较多,蓝色较少。 价格:100元/件 (另有蓝色裤子:100元/条,衣裤合买180元/套) 号码说明: XS:身高145cm-155cm S:身高155cm-165cm M:身高165cm-175cm L:身高175cm-185cm XL:身高185cm以上 图片详情见下帖。
2010大学生夏令营纪录片 正式版
2010“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纪录片
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可以飞翔 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可以飞翔 ——读经教育理论、实务及疑难解答 主讲人:孟丹梅(深圳鹿鸣学堂创办人) 日期:2010年8月13日 地点:北京新英才学校 “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 (前略) ......王教授讲要做读经胎教,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我才让她读经,已经晚了。在女儿九岁的时候,我又有了我儿子,他现在两岁,当我怀孕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给他最好的教育,就是读经胎教。在正式讲王财贵读经教育原理之前,我先举我自己的例子,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
《华夏衣冠》第十一期下载 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com.com%2Fm%2Fhuaxiayiguan%2F17976%2F&urlrefer=b75eb43663f237dd9ed51d3886b30b59
《华夏衣冠》 第十一期下载 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com.com%2Fm%2Fhuaxiayiguan%2F17976%2F&urlrefer=b75eb43663f237dd9ed51d3886b30b59
王财贵教授谈诗词吟唱(视频) 节选自“读经教育百问千答”访谈
国学之涵育与时代使命——王财贵教授讲于北京大学国学社 2009年8月16日王财贵老师在北大国学社讲座录音整理 分段整理者:慕容浩、王坤、陈出林、成枫锋、徐仙萍、李芸鑫、胡翔、崔迅铭、李芬、彭璐珞 总整理:方哲荁 2010年04月10日 王财贵修订 各位朋友,大家好: 前几天听说要我来北京大学国学社做一个交流,今天看这个场面,原来我有些误会了。首先的误会是,我以为来北大国学社参加活动的人都是北大的学生,是要我跟同学们见见面,谈谈话。不过看今天来的却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的意思,除了有些是多年来熟识的朋友之外,还有的是年纪比较大的朋友,又有不少各行各业的前辈。这是我第一点误会。第二点误会是,本来约定是要「交流」,结果刚才主持人说,是要叫我做个「演讲」,可能又是我误会了。因为这两方面的误会,所以我现在不知道讲什麼才好哩。其实昨天就有人要我出个题目,我说如果是交流,就不需要什麼题目,大家随意谈谈。如果一定要有个主题呢,我出的题目是:「国学的涵育及其使命」,「涵育」就是涵养和教育,就是要谈如何涵养国学的素质,如何教育出国学的人才,并看看国学在这个时代有什麼使命。这个题目很大,关涉的层面也很深广。既然我以为是交流,其实是要我演讲,那我就尽量先做个引言,之后让大家交流,也算两面俱到了。
国学之涵育与时代使命——王财贵教授讲于北京大学国学社 国学之涵育与时代使命 ——王财贵先生2009年8月16日讲于北大国学社 各位朋友大家好! 前几天听说要来北京大学国学社做一个交流,今天看这个场面我是有一点误会的。第一个误会是,我以为北京国学社是北大的学生,所以要跟同学们见面,谈谈话,不过看今天来的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意思就是年纪比较大的朋友啦,很多各行各业的前辈,所以这是我第一点误会。第二点误会呢,本来是说要交流,结果刚才主持人说,是要叫我做个演讲。这是我的第二项误会。因为这两方面的误会,所以我现在不知道怎麼讲才好。所以昨天说要跟我问个题目,我说如果是交流就不需要什麼题目,那如果要是讲的话呢,就下个题目。我的题目是国学的涵育与时代使命,涵育就是涵养以及教育,国学的涵育及其使命,就是国学在这个时代的使命。我定这个题目,看这个题目内容应该蛮丰富的。而且题目也很大,甚至关涉的层面应该很深。我尽量做个引言,等一下让我们做个交流。
《华夏衣冠》第十期 下载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com.com%2Fm%2Fhuaxiayiguan%2F17059%2F&urlrefer=f50d6f37164f06c7473a5066b5c61476
2010“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心得 成人篇 存档
2010“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心得 大学生篇 存档
2010“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心得 中学生篇 存档
2010“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心得 教师篇 存档
牟宗三:天才時代之來臨(关于刘邦,选自《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第三部第一章〈天才时代之来临〉第一节 牟宗三《天才人物》 秦灭六国,混一天下。自春秋战国以来,公族子孙,携其所提絜之力量,表现其生命于历史舞台之上,在对消之中,至此而尽归澌灭。而当六国灭尽之时,亦即秦之生命枯竭之时。孰知断潢绝港,而又柳暗花明。秦之所名为黔首者,乃蠢动其生命于蓁莽大泽之中。此即刘邦之时代。吾人于此名为天才时代。 刘邦父称太公,无名。母曰刘媪,并亡其姓。可见其纯为平民。礼记郊特牲曰:「古者生无爵,死无谥。」又曰:「人无生而贵者。」刘邦之在斯世,乃一赤裸裸之原始生命也。无任何世家门第可言,无任何文化装饰可凭。只是蒙昧中一片灵光,而独辟草莱也。
【甲申三部曲】孤城+衣冠+斷璋(修訂版) 听闻前天是剃发易服365周年祭,被激起一些记忆,发表一下算作祭奠。 【甲申三部曲】 《孤城·八十一天》,短篇小说,写的是江阴的故事,作于甲申年(2005)清明;《衣冠未泯》,中篇小说,写的其实是扬州的故事,但发生在南京,作于乙酉年(2006)清明;《断璋》,五幕话剧,写的是端阳的故事,虚构的城市,意味着那个年代所普遍发生的,作于丙戌年(2007)清明。 这几篇故事,都发生在乙酉年,可是,还是要称其为“甲申三部曲”,因为,若没有甲申年所发生的一切,也便没有后来我们所不愿经历的一切了。 甲申年,明朝灭亡,随之而来的,是衣冠的灭亡,而后的三百多年里,华夏也在一步步走向灭亡。 满清留给我们关于那个时代的史料太少太少了,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能凭借想象,死去的人为什么会死去,活着的人为什么要活下来。最使我痛苦的是,还没有下笔的一刻,就知道结局注定是个悲剧,这是个无法发挥想象的故事,同样无法想象,我的先人是如何逃过这场悲剧,在异族的屠刀下,他屈服了吗?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吗? 我试图寻找一个让自己心安的答案,我试图揭开,衣冠华夏不会断绝的奥秘…… 记于07年7月
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的汉服使者 目前发现四位来自汉服吧的同学,还没来得及照太多照片,先上一张乐昀同学的
万松书院韩国采风续:韩国人为就业爱上“读经”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8-08-04 09:53:36)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蔡蓉蓉(实习) 韩国乡校学生在上课
王财贵教授对论语的一些讲解 读论语孟子法 http://tieba.baidu.com/f?kz=809783749 《论语》释题 http://tieba.baidu.com/f?kz=809782037 从《论语》第一章了解儒家的特殊性 http://tieba.baidu.com/f?kz=809805403 从《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把握儒家基本原理 http://tieba.baidu.com/f?kz=809816553 孔子的音乐素养 http://tieba.baidu.com/f?kz=809795655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http://tieba.baidu.com/f?kz=809788969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颜渊死 http://tieba.baidu.com/f?kz=809848268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http://tieba.baidu.com/f?kz=809791921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http://tieba.baidu.com/f?kz=809793246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宰我问三年之丧 http://tieba.baidu.com/f?kz=809943225 论语疏解——“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章 http://tieba.baidu.com/f?kz=809827538 儒家的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http://tieba.baidu.com/f?kz=809825485 从《论语》中的几句话来谈担当 http://tieba.baidu.com/f?kz=809824054
从阳明”良知学“谈有没有完整的学问 (摘自王财贵教授演讲稿“上智者不移”) 请问,世界上有没有完整的学问?有完整的智慧就有完整的学问,就看你怎么样去开发你的智慧。你有 深度的见识,一提起来就全部都提起来。 比如《六祖坛经》一开篇:“善知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就是禅宗的宗旨所在,你要了解禅宗,你就了解这四句话。所以,这四句话涵盖了禅宗所有的理论,禅宗号称不立文字,但是在大藏经里面,禅宗的文字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理论,这么多人的实践涵盖在这四句话里面,而这四句话又涵盖在第一句话,所以一句就含四句,四句就涵千万句,当然背后有许多的东西在支持,什么东西在支持?你也可以说,整个佛家理论在支持,整个天台宗在支持。所以“菩提自性”,并不是只有超越的,因为六祖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犹如求兔角。”离世是什么,意思是在世出世,本末先后内外,上下超越内在,乃至于过去现在未来打成一片,这就叫完整的学问。 如果这个比较不能够了解,那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王阳明讲学,他最后的成熟阶段,专讲良知,叫“良知教”。专讲良知,于是很多弟子都问:良知够吗?是的,良知就够。为什么?据我的分析,认为良知有三种性质,你来看看这三种性质是否可以使“良知教”成为一种完整的智慧,完整的学问。 良知的第一种性质叫做“见在性”。我们讲过去现在未来,那个“现在”也可以,不过这里也可以用“见”,看见的见,见在性;良知的第二种性质叫做“能动性”,它有动力,不是死的是活的;良知的第三种性质叫做“完整性”,它是自我完熟的。 当然,讲到自我完熟,你就可以存有一个疑问,天下真的有自我完熟的学问吗?现在我们来稍微介绍一下,良知学的建立,那我们就可以再呼应刚才所说的,你如果知道一个问题,而让这个问题没有问题,你没有疑惑,你如果走一条路,这条路就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最长远的,最完整的,假如你能够认识到这么深刻,你就可以一往无前。 我们读经界的朋友,大概都已经对读经认识很深了,不过还是有人说勇气不够。所谓智仁勇三达德,仁可能是有了,内心里边可能有了兴发了,智呢,或许有一点,或许是在默默当中,在糊里糊涂当中也有些智慧,但是你今天努力要把个智慧讲出来。这个智慧既是你一种默默的,不知不觉的向往,还要让它清清楚楚,于是你就有了勇气。勇气一定要从仁跟智这里发出来,而不是一个匹夫之勇,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或是为了绑上体制,你才有这个勇气,是要你能够明明白白,你能够真切感受。人明明白白叫智,有了真切感受,这个勇气才发出来,你这个勇气才是温柔的勇,它才是真正绵绵密密的,而且是可以拓展开来,可以影响其它人的勇,所以我们今天就要了解清楚。 为什么王阳明学问成熟以后只讲良知?而且他认为,天下万事万物,只是一个知是知非。知是知非就是良知。所以,所有的德行,乃至于你要成圣人,你就走这条路就对了,彻上彻下,就是尽你的良知。为何这个尽良知就是圣人之道呢?我们刚才说良知有“见在性”,所谓“见在性”,就是当下就在,人人,每个当下,他就有良知,所以良知是不变的,良知是必然的,而且良知是每个当下都在的,你要泯灭它,你也泯灭不了的,叫见在性。所以,良知可以做为一个教化的基础,假如良知只有圣人有,那不能教化众生,良知只有早上有,晚上没有,也不能教化众生。 第二个,良知有“能动性”,叫做即知即行,你知了以后就行,它是有动力的,所以你不能行只是因为你不知,哪有一个人,有良知了,良知发现了,而他居然说良知并没有教我怎么做,没有教我为善,也没有教我去恶,不可能有这种良知,这不叫良知。所以,既然良知一发出来,就有能动性,推动你的生命,你不得不成为一个有德者,假如良知见的透彻,你不得不行为透彻,你行为透彻,就是一个圣人。人皆可为圣人,因为良知是具在的,现在的,而且良知是能动的。 再来,良知有“完整性”。所谓的完整性,它是不分本末的,有本就有末,既内圣就必然要开外王,如果内圣而不要求开外王,就不是真良知,它既是高度的、超越的智慧,它又是现实的,你能够真切地感受,而且你能够付诸实践。凡是良知都可以付诸实践的,本末内外先后超越内在打成一片。所以,阳明说,只讲一个良知就够了,它就是成圣成贤之道,这样子我们称为阳明的学问是成熟的,你能够这样认识良知,你就能够认识王阳明了,可见,学问是可以这样收起来的,收在一点上,然后让它扩散出去,无穷无尽,盖天盖地,假如你能够认识到学问的这样子的核心处,你才可以叫做得到宗旨,得到一个归宗的所在,这样子你才可以行之久远,你才可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宰我问三年之丧 (选自王财贵教授关於读经教育的问答) 问:经典里面是否有过时、不合时宜的章节,比如“过犹待,百步余”“丧三年,常悲咽” ,如何对待这些章节? 答:经典里面是否有过时不合时宜的章节,是有的,而且一定有。因为所有的经典都产生在时空中,虽然都是所谓圣贤的作品,但圣贤是就着当时当地用一些咨讯来表达他的思想,所以问经典中是否有过时的章节,我说一定有,甚至大部分,都是过时的。 但是看你怎么样看。都是在古老的时代里面,远离我们千里之外的地方所讲的话,只要有牵涉到当时时间、地点、人物的,那当然已经过时,除非他只有讲纯粹的道理,纯理。那么如何看待这个过时,就很重要。因为,有现实字面上的过时,还有意义上的过时。我们读书,尤其象《论语》《孟子》《老子》,像这一类的书产生在特殊的时空中,它一定用特殊的事件来表达,你说事件都过时了,没错,这是从历史的事实来看。但是你要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讲这些话,为什么他们会用这些人、地、事、物来讲这些话,他是不是要告诉你,你要记得这些人、事、地、物?还是说,在这些人、地、事、物当中,含有的一种人生之道,道理? 刚才说有的文章是纯理的表达,不包含人、地、事、物,没有特殊性在里面,只有纯粹性。像“我欲仁斯仁至矣”;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两个字也会有人找茬,说大学是古时候的大学,“大学”两个字也过时,但是“在明明德”这里就是纯理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假如《诗经》还在,我们应该就着《诗经》是不是思无邪来看。孔子还谈到管仲,管仲是个过时的人,他的事情跟我们不相干,假如你这样看,人家马上笑你你不会读书嘛! 所以善读书者,你要知道书中有理有事,我们所要读出的是那个理,假如提到具体事件,只是“借事显理”——借事件来显示人生之道理。所以古人“借事显理”,我们应该“因文求理”——就着文章的内容求他包含的道理。而理呢?是千古不变。所以,虽然事已经过时,但是理从不过时。 不过,理不过时,它是不是合于时宜?所谓不合时宜,这又另外一件事情。它所显示的理,是永恒的道理,那所谓合时宜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理还要降下来,在你现实中来应用。 古人的事里面有理,我们得到的这个理后,当遇到了现实的事——这两件事一定是不一样的,时间空间都不一样——那我们该如何把抽象的理应用在具体事件上呢?所以还要有另外一个转换、转折,经过两步转折——从事到理,再从理到事——才能够合时宜。 提问中所提的一些句子正可以用来解释。所谓“过犹待,百步余”,这是《弟子规》的话,还有“遇尊长,疾趋揖”也是啊,这看着就不合时宜啦,遇到尊长的时候就赶快跑过去跟他作揖,古时候大家都用走路的,最多坐个轿子,你现在遇尊长,他坐在车子里面,车子这么多你跑过去吗?而且还“过犹待,百步余”,他这个车子一下就“百步余”了,古时候用走的,慢慢走还要这样恭送他,走远了你才恢复你正常的动作,那有人就在这里找茬,说现在这个叫不合时宜,所以这些人笨哪!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应该尊敬长者的道理。古代是那样的生活,现在这个时代是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尊敬长辈的道理是不变的,不是吗?所以为什么遇尊长还要赶快跑过去呢?为什么还要百步余呢?在现在的时代就没有必要了,但是你要表现出另外的尊敬长辈的方式啊。现代人都不懂得尊重长辈、长者啦,连一句有礼貌的话都不会说。 现在有现在的做法,这叫合时宜了。还有“丧三年,常悲咽”,现在没有三年,现在一下子就做完了丧事,不过这个理是如此啊!其实老早古人就讨论这个问题了,所以不需要我们现在再来讨论。 《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一章是“宰我问三年之丧”。全文是:“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颜渊死 (摘自王财贵教授授课之课堂笔记)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这一章不好讲,不容易明白。我年轻的时候也不甚明白,就把它搁置著,后来越长大才越明白。现在一般人都把这一章当作糟粕了,觉得怎么孔子这么不近人情。 这要和下一章合看的。“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弟子不是和孔子学礼嘛,那这些门人算什么,不听老师的话。其实这里有很深的意思。门人就知道孔子很伤心,为了要安慰孔子,所以一定要厚葬,他们要尊重孔子嘛。他们明明知道孔子一定不允许厚葬,但是一定要厚葬,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人都得到安慰。这叫人情。这不容易了解的,不可以用一般的理(礼)来讲。不可以说他们违背老师的意思厚葬,这是作假,不可以这样说,因为这是人情。所以圣人跟弟子之间,感情是很深的。一定要从这里了解圣人,一般人不能了解的,只是把圣人了解成空洞的。 上一章也要这样了解。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说老师你把车子卖了吧,给我的孩子做一个椁,就是外棺啦。这问的很无厘头的你知道吗?(笑)为什么?你请老师一起来想想办法还可以,可他不是,非要让老师把车子卖了,这不是很奇怪吗?所以孔子才说,“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我的孩子死了,有棺而无椁,为什么你的孩子死了一定要椁呢?然后告诉他,我不能卖掉车子,因为我是一个大夫,按照礼节,大夫是要做车去上班的,难道你要我卖了车子,以后都不去上班了吗?所以颜路就不能再让孔子卖车子给颜渊做椁。 其实颜路不需要这样的,你可以和孔子商量给颜回做椁,但是不一定要卖掉孔子的车啊,那这什么意思?因为颜路也知道孔子的弟子要替颜渊厚葬,而这心意也一定要让老师知道,所以他找个借口让老师知道,那为什么一定要借卖车子的话题?因为这样老师好推辞嘛。如果他说,老师你的积蓄拿一点给我吧,老师就不好推辞嘛。他说老师你把车子卖掉吧,孔子一定会推辞,他就算准了孔子一定会推辞,所以才这样说,而且这不会伤了老师的慈爱之心,因为卖不卖车子这是公家的事。所以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来往,而又不失礼。不然孔子本来是讲授礼仪的,你一定拿一件不合礼的事来难为他,你让老师怎么办呢?这不是让老师丧失了礼教的精神吗?所以,假如后世有人要批评不合礼,批评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就好了,是我们弟子要做的。 那弟子其实也可以不这样做啊,那不就合礼了吗?但是弟子不做会伤老师的心,因为弟子知道老师心里是希望厚葬颜渊的。所以要有一个人情上的安顿,这才是真正的礼。礼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安顿人心。遇到这种不安的事,这种孔门大事,你一定要想个办法让大家安呐。这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点子,可能是子贡。子路恐怕想不出这样的点子,如果子路就请祷了。(笑) 那弟子的用心,孔子是否知道呢?他知道的......
从《论语》“夏礼,吾能言之”一章谈”通古今之变“ (摘自王财贵教授讲“佛性与般若”课程文字稿)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这一章非常妙,很伟大的一章哦。孔子是何等人物啊,孔子好学,所谓“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你要述,也不得了了。所以“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这是《礼记.乐记》里面的一句话,这句话很有意义。
论语疏解——“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章 (摘自王财贵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义理组读书会讲课稿)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个对答当中,那一个字是要领呢?求。「求」是我主动去求,「与」是别人自动给与,所以求是被动的。子禽问,夫子为什麼到一国家必立刻掌握一个国家的要政、政策方向?假如立刻请他来主掌国政,孔子立刻可以接手,就这麼厉害,为什麼这麼厉害呢?子禽不懂。「求之与,抑与之欤?」人家会主动告诉我们夫子国政吗?这是可以起疑惑的。问这个问题,眼光很锐利。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不是「求」,假如这是求,也是不同意义的求,这是求之在我的求,这种求不是有条件、有目的,只是义之所在,所以别人就自动能够信任他。这是一种信赖,用基督教之语讲叫信靠,可以信靠。信靠谁呢?在基督教讲,叫信靠耶稣,你可以信,可以靠。一个人能够让别人信靠,可见他的德行,可以发而动人,不仅是自己内在情操好,而且他可以放出光辉而动人。当然有些人可以做假。但是国际上的人见到孔子,果然就是名不虚传,这时候认为孔子是可信靠的人,你告诉他国家困难,孔子也不会随便去东家长、西家短,而且你告诉他国家现在所施行的办法,有问题问孔子,孔子也会很诚恳的回答,而且你也相信孔子是有办法的,所以才提出来问孔子,跟孔子讨论。可信靠的有两个意思: 第一,将自已惭愧的缺憾告诉他,你知道他不会取笑你,不会流传开。 第二,你相信这个人可以协助你。夫子温良恭俭让的求是不求之求,所以最后是求之在我。一个人能如此,那是不容易,一般的朋友交往之间,甚至你到某一个学校、地方,这些同事或是长官、或是部属,他有一些困难,可以跟你商量,像这样,就代表你的人格真的是和平中正。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合起来就有一个形象出来,形象二字,主要是「象」,《易经》讲象,象表意,而「温良恭俭让」是言,言不尽意,以言来表意,要把这五个字融化,融化它的语言来形成一个象,这个象背后有个意,就是一个心灵。 这个心灵很重要,钱穆先生曾经告诉人,我们读书,尤其是读大书(great book 经典),每一部重要的书背后都有一个心灵,这句话讲得很漂亮,每一本书背后有一个心灵,你读《史记》,你不是只读《史记》的文章就好,你要知道写《史记》那个人背后那个心灵,假如背后没有心灵,只是材料,或是你把他当材料,这书对你意义就减少,他本来有心灵,你看不到,那你就读不出他真实的味道,假如背后没有那个心灵,只是材料的累积,你读了也是索然无味,所以必定要读大书,大书背后有心灵,有一个伟大的心灵,有一个高度的心灵支撑这一部大书,这叫「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个心灵就是这本书的源头活水。 那麼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来形容生命,是有一个象,象是由意凝结出来的,这个「意」是一个心灵推出来的,所以背后有一个孔子的心灵,子贡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以后,在子贡心中有一个象,这个象用温良恭俭让五个方面来形容它,所以那个言是比较不重要的,那个象比较重要,那个象还不是最重要的,意才是最重要的,意是心灵,所以你如何在这里读出孔子周游列国的形象,假如没有,你读这一章就没有意义,意义很少。温、良、恭、俭、让,彷佛有孔子周游列国那个影子在你心中产生,子贡之所以能够这样讲,实在也是这个影子在他心中。这里有关意、象,我们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更了解:
儒家的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节录自王财贵教授讲“佛性与般若”课程文字稿) ......任何人去读圣贤书,不过是靠圣贤书来启发你自己,你自己内心的本具之德,本具之德来修养你的内在生命。假如是由圣人告诉你一种智慧,然后来修你的德,圣人的智慧怎么能修你的德呢?或者只修一部分嘛。所以你的修养完全从你自性而发,自性全体展现你修行的功能,而这个修行的功能反头回来把你自性本身一切的德统统显发出来,最后还是本性自己显它自己。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落在生命的一步步向前进当中,说你在修你的德,其实无所谓修不修,是性本身自己修它自己,这样性才能全部修出来嘛,所以全性起修,全修都是为了性,把修都修完了,整个性就显发出来了。那么这个修从哪里来,还是从性而来。 你看佛家天台宗也是这样讲,所以天台宗最接近儒家,儒家最圆满,所以,你越了解天台宗,就越了解儒家,你越了解儒家,就越了解儒家是最高明,高明到什么地步呢?高明到那句话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禅宗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嘛。所以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恶不仁”就是放下屠刀嘛,“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恶不仁”就仁嘛,不是吗?你从反面说恶不仁,你不就放下你的屠刀了吗?放下屠刀不是明心见性了吗?就这么快。我是在快的立场上说,它是禅宗,我不是说儒家就是禅宗,不是说孔子就是禅宗,而是说儒家修行之迅速,有这么迅速,就是当下,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且“一日克己复礼”,“一日”哦,一日其实就是一分一秒,一个刹那的意思,不是说二十四小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是的,这个一日当然是虚数了。所以一日就是“有朝一日”的意思,“有朝一日”就是有“某一刻”克己复礼了,就天下归仁。天下都在你的“仁”的含蕴当中。什么意思?就是“一人成佛,九族升天”,一起登法界了,而你一眼看去,“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一眼看去就是这样,这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而你自己主观来讲,处理一切人事物,统统是以仁德来处理,使眼前的人事物都在仁德的含蕴当中,那么你的人事物是无量,所以无量的人事物都在你仁德的含蕴当中,这叫作“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有的人解的不大好,说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人都来崇拜我,这个解释比较不好,假如天下人不崇拜你,人不知,就“愠”了嘛,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嘛,“古之学者为己”嘛。孔子对于所有学生,没有讲过像这么样高明的话,只有对颜渊这样讲,也只有颜渊可以领受这样的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有无限的神秘在里面,无限的深奥在里面。你想想,“一日克己复礼”,你想想这个情况,你全心的诚意,而又“自明诚”,自诚而明是天之道,自明而诚是人之道,到最后呢,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所以天之道就是人之道。庄子也这样讲啊,“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就是天人两面,没有偏颇。所以,自诚明,自明诚,到最后是一,就是一个诚,诚就是明,所以完全坦荡明白,全体都是精诚达澈,这样叫诚明。这样境界上难道不是“天下归仁”吗?当然这还称不上“天下归仁”,这叫作“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哪,这叫境界。 不过很少有人讲儒家这样的境界,这是对儒家有妨碍的。于是大家都把孔子看成一个迂腐的老头子。其实孔子不是迂腐的老头子,你不了解他,不了解圣人,不能够讲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而颜渊能够领受,这都不简单啊!这叫高来高去啊,我们不了解的,不了解他们两个在讲些什么。他们两个在那边叽叽咕咕叽叽咕咕,旁边的人不懂的,我们到现在还听不懂,(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个是太美妙了,太美妙了!而且他“一日”讲得非常好,一日就是期待“有朝一日”,啊太好了,希望你有朝一日也能这样,你去体会看看,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而且克己复礼不是要去哪里,千里求知,万里求艺啊,不是,不是跑出去了,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视听言动,一日有一个动作克己复礼了,你就感受到天下归仁的境界,就那么简单,就那么简单哦,所以境界不是很远哦。
从《论语》中的几句话来谈担当 (摘自王财贵教授讲“佛性与般若”课堂文字稿) 阳明教学生,别人问说,什么是圣人,阳明就说,人人心中都有尧舜,人人本质都是圣人,他就指一个学生说,你就是圣人,你就是尧舜。学生说不敢不敢。阳明说,你本来就是,为什么要谦虚呢?(笑)你就不敢承担。所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你就不敢承担,我们承担不起来,所以你要有所承担。 认识清了自然会有担当,但是谁认识清了呢?从知识上认清有时还不能真的认清,要从智慧上认清。那智慧上如何认清,这就更难一点。知识可以讲明的,讲明了当然有益于你智慧的开发。但这个智慧要能够发出来,不一定有知识就有智慧,智慧要发出来,有时候还要看一看——这很难说——看一看他生命的品质。 当然,教不可已矣,教可以让他更早开发,教不能停的,学不可已矣,学也不能停的,只是这不能保证,但是如果没有呢,前途更加渺茫。所以圣人不能保证任何人都成圣成贤,圣人能做的就是,教不可已矣,学不可已矣。所以你说怎么去担当,怎么去了悟?你从各个角度都可以了解了,从阳明的良知最好理解。 良知就可以让你“不迁怒,不贰过”,立刻让你成圣成贤,你假如真能这样就可以了,担当自己的生命。如果还是迁怒、贰过,你就不能像颜渊这样,为自己的生命承担。所承担的是生命的博达,生命的复杂性。所以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能修德讲学就是君子啊,君子就是希圣希贤哪。那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不是“忧”呢?一个人能否把它当作“忧”而念兹在兹呢?这就不容易。 有一次“哀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不对”就不回答,这子路也怪,平常是最爱讲话的。那人家问他说你的老师何许人哪,他居然不回答。他为什么不回答?他这个时候反而是不敢回答。如果问颜渊,他大概会回答,问子贡,大概也答一遍, 问子路,子路就不敢答了,子路以下,更没人敢回答。所以这个“不对”是对的。子路如果回答就错了,因为子路是自己认为还不能够了解老师,所以子路不敢答。子路有勇敢的时候,有不敢的时候,这才是真勇敢。 好,子路不对,那么子曰“汝奚不曰”——子路说,老师,今天哀公问我,你是何许人,我居然回答不出来,请问以后问到这个问题怎么办?——孔子就说,很简单啊,你为什么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这么简单。那么“发愤忘食”,我们想一想,我们有发愤忘食吗,好像还是吃饭比较重要吧,(笑),“乐以忘忧”,平常是不乐的,不乐的时候可能还蛮多的,有人是不乐的时间比乐的时间多,不乐的深度比乐的深度强,所以能够乐以忘忧也不简单。为什么你会不乐呢?“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因为你为自己的生命担当不起来,所以有忧,所以乐以忘忧不简单。所谓“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假如“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你都可以很清明,不为现实性所拘束,就不简单了。“不知老之将至”,这点我最差了,刚才还去染头发,(笑),所以愧对孔子,不要讲了,越讲越惭愧(笑)。 很有意思。怎么叫担当?先担当起自己,然后担当起一个家,“身修而后家齐”,但担当起一个国家天下,这叫作担当。冉求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这句话也很好。这也可以说担当,不是不喜欢,他喜欢还不错了,不是不悦子之道,是力不足,担当不起来。老师怎么说呢?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所以说到担当不担当,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自我衡量一下。孔子并不是一个太过虚妄的理想主义者,他也能同情一般人,悲悯众生啦,所以假如力不足,你就中道而废吧。看到这座山这么高,想我爬不上去吧,那么现在登山的规则不是要你一定爬到哪里,而是你尽你的力爬,看你爬到哪里,所以力不足者,到中道停下来。谁知道自己力足不足呢?要试试才知道。所以在实践中来体验自己的力量。但是现在不是,冉求就说我力不足也,孔子说不是,现在你画地自限了。这句话不是很有意思吗?这很严格的。所以孔子教学生很严格,但是又用很温和的口气说,那你说他口气很温和,听起来,如果你深深了解又觉得不简单,所以圣人之言非常柔和,但是非常严厉。所以“望之俨然,及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厉害”的厉,但不是疾言厉色的意思,而是非常的有锐劲,非常有劲道,非常正义气然,或者说在这个地方鼓舞性非常强,强到你承受不了,这叫“厉”。 如果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不仅是成君子,乃是成圣成贤了。所以颜渊说,“既竭吾才”,不容易啊。“既竭吾才”他就没有“画”,所以看弟子智慧的高低,讲一句话就表现出来了。冉求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颜渊却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既竭吾才”,他这个“既竭吾才”的意思就是随时前进的,勇猛精进,他就没有“画”,这不是很切实的人生智慧的写照吗?所以这里每句话都很实在。人的心灵,从古到今,无论中国人外国人,人的心灵真的有这么多层次,每个人想一想就知道自己在什么层次上,如果有这样的反省,他就一定可以受到启发,没有自我反省,就不能受到启发,所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现在在说冉求,再说子路,再说颜渊,已经说了三隅了,最后一隅是你呀,所以要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更糟糕了。(笑)
从《论语》第一章了解儒家的特殊性 (摘自王财贵教授演讲稿“经典、儒家与读经”) 中国至少在春秋时代就有称为「经」的书,首先提到「六经」的是庄子,庄子不是儒家,是道家,既然道家的学者都把孔子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书称为六经了,可见在春秋时对「经」用法已经非常确定,就是把人间非常基本的、很高明的有代表性的着作叫做「经」。春秋以后,一直到汉朝,又有所谓「纬书」,就是辅佐经书的书,每本经都有纬书,称为「六纬」。后来,几乎只有儒家的书才称为「经」,从六经到五经到九经到十三经,都只算儒家的书,而且是环绕着孔子所传的「六经」的书,才称为经。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一本书之称为「经」,有它特别的意义。
孔子的音乐素养 孔子的音乐素养 ——王财贵先生已丑正月初四 讲于 深圳鹿鸣新学堂 今天就顺着我们来学古琴,我就跟大家讲一讲跟今天学琴有关的事情,就讲讲孔子的音乐素养吧。 讲这个我自己都很惭愧,因为我自己对音乐是外行,尤其是没有自己可以操作的乐器。我一直都有一个想法,以后如果有所谓的书院,或者我有学生,这个学生是从儿童或者青少年读经长大的,我都希望至少每个人会用一项乐器,它应该是对人生很有意义的。何况孔子不只是会一项乐器,孔子的音乐教养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令我们瞠目乍舌,我们会吐舌头。首先,光从孔子学音乐的精神,这是常常被引用的故事了,尤其是教音乐的人都会引用了,尤其教琴的人会引用了,因为孔子学琴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的《孔子世家》。孔子跟师襄子学琴。这个师襄子不是襄子师哦,不是襄子老师,是师襄子,这个师,也可以解释成老师,其实这个师在古时候有一个特定的意义。像《论语》有一章叫“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孔子说:‘然!固相师之道也。’”这个师冕,这个名叫“冕”,不是冕师,是师冕,这个师,是乐师。这个乐师有个特色,就是他是瞎子。所以师冕来见孔子,“及阶”,到了阶梯前面,孔子就告诉他说,上面有阶梯哟,“阶也”;上了阶梯到了房间里面了,“及席”,到了席子,就是座位旁边,孔子说,“席也”,这就是座位了;“皆坐”,大家都坐好了,孔子就告诉他,“某在斯,某在斯”,子贡在你左边哪,前面是颜渊哪,右边是子路啊,就这样子。师冕出去了,孔子弟子很好问,他就问老师说:“这就是对待一个盲眼的人的道理吗?”孔子说:“是的,我们要这样来帮助盲眼的人。”“相师”嘛,相就是傧相、协助。所以,“师冕见”这个师,就是盲眼的乐师。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再来一章,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天下闻名的一章了。 “糟粕啊!我呼吁在座的各位同胞起来抗议!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大男人主义!这个保证是糟粕。”这种人啊!不读书、肤浅、忘祖,一切的很坏的批评都要加在他身上才足以显示他的罪过。 各位,读书要读得全啊!郭沫若先生曾经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现在是不读书好求甚解。”孔子不是没有理由的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你要把整句读完,孔子接下来说:“近之者不逊,远之则怨。” 这里说一个故事,没听过的人听一听,很有趣。建筑师李祖源先生,台湾101大楼设计者。他发现中国大学里的建筑科系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学西方的建筑理论,然而东方的建筑在哪里呢?所以他很年轻就立志要为中国建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之路。他开始研究中国哲学,我介绍他向牟中三先生学习。他同时也希望他的建筑师都有这种志愿,李祖源就办了一期学术演讲,请了十位老师讲儒释道等一些文化问题,我是第一堂讲,讲的是《论语》,我在那一场也提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一章。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再来看第二章,叶公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攻击得最多了,孔子不合法治精神,叶公是对的! 叶国一位父亲偷了羊,他的儿子去告发,叶公认为儿子是正直的人。孔子就说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正直应该是父亲替儿子隐藏,儿子替父亲隐藏,正直就含藏在其中,或者说从这里面开发出来的正直才是真的正直。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言语是一五一十地记载,非常清楚。孔子不是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谓之直。”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也。”没有这样说,而是“直在其中矣”。 我们来回归这个事,它里边包含了人生的哲理。孔子周游到叶国,叶公见到孔子,就说:“老夫子啊!我们国家有很正直的人物,父亲偷羊,他大义灭亲来告发,你看这不错吧?”什么意思呢?叶公在夸耀他的政绩,这是他的政绩啊!孔子一听,坏了!假如国家这样,君王这样,这里的人民一定是痛苦的,这不是“正直”啊。孔子不是一个原则性的来宣布,说有这样重要一个原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是针对叶公这种不良夸耀,孔子堵他的嘴给他一巴掌,孔子是艺术地讲话。孔子说我们对“直”“不直”的认定不是这样的,希望叶公好好反省这个“直”,不能用这种心境来治国。这不是圣人悲天悯人的态度吗?为什么还要说孔子讲这话是糟粕,是老鼠屎啊!孔子说话的背景是叶公不良的夸耀啊! 很多做官的人也认为这是“直”,鼓励大家来告发,儿子告父亲,妻子告丈夫,学生告老师,这是直吗!这样说就变成害人了,你知道吗!我们到现在才知道这句话的重要,你还说这是老鼠屎啊!
读论语孟子法 读论语孟子法——王财贵先生2009年8月27日讲于庐山东林寺 智楷 整理 王财贵 修订 各位晚上好!各位知不知道,刚才的师傅上来跟我小声的说什麼话?说今天的课到八点钟结束,就是讲一个半小时,本来两个小时,变成一个半小时。我想大概是因为我昨天讲太多了,超过时间,所以今天把我砍掉半个小时(众笑)。不过今天时间长短比较没有关系了,因为这个主题比较灵活,可以多讲,可以少讲。 本来主办人邀我来这里跟各位讲一些课程,我一时也不晓得讲些什麼好,所以就只给了两个题目,其他的我说到了以后再说。这几天下来,我感觉到我们学员很好学,有不少人在课外私下来找我谈论,所提的问题很有深度,对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相当的关怀。其实学员们如果有特别想要听的题目,可以向我建议,或许我可以依照各位的需要讲。如果大家没有特别的建议,那就只能照我的预定,原来所定的主题是讲论语,论语也不知从何讲起,今天就姑且开个头,就讲一个题目叫做:「论语的读书法」,或说「怎麼读论语」。 怎麼读论语呢?我是借用古人的意思,尤其是朱熹引用程子的几段话来说——所谓程子就是程氏二兄弟,程明道、程伊川,统称程子。不过依照朱熹的性格和他学术的特色,他所引用到的,大部分都是程伊川的言论。——我们今天所给大家的讲义是程子所谈到的有关「论语孟子的读书法」。论语孟子两书的性质是类似的,所以讲论语,往往顺便提到孟子。朱熹所引用的程子言论,是远在八百年前说的,但对我们现代的人,还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性。现代人以为自己眼界开阔了,但并不一定就真会读书,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懂得读书的方法,或者说并不一定知道用什麼心态去读书,尤其是对不同性质的书,可能要用不同的态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这是一般人常常忽略的。一般人都在读书,但是不是能够读得对路,读得有效,这是很可疑的。今天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其实也是缘於我自己读书的经验。我年轻时,读到这几段文字,很受感动,很受启发。所以我希望能够提出来跟各位共勉。
《论语》释题 时间:西历2009年12月10日 地点:北京首期全日制读经师资培训营 主讲人:王财贵老师 哲萱编辑 王财贵修订 这本书叫做论语,有人曾经问,为什麼叫做“论语”,“语”我们知道是语言,因为整本书大部是语录,语言的记录,所以语就不需要解释了。那为什麼叫做论语?,这个字平常都读lùn(四声)啊,为什麼专在这里读做lún(二声)?其实这是无所谓的,假如读lùn语,也没有大错,不过读lún语,可能意思比较好一点,尤其从古以来都读lún语。还有,这个字,其实本来也应该读做lún不是读做lùn。 “论”字有两音,其中一个是本音一个是破音。而它原本应读为什麼呢?我们看这个字的结构,一个“言”字,旁边一个“仑”字,是个形声字,言字旁是形符,仑字旁是声符,声符其实就是注音,所以这个字的读音就是“仑”。现在我们有拼音,注在字的旁边,古人没有拼音的方法,但是中国字有80%都是形声字,把声音融在字里,所以看到一个字,照它的偏旁读出声音,往往八九不离十,所谓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 “仑”,虽然是注音,但是文字学上有一种“形声兼会意”的现象,音符同时也代表了意义。於是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分析“仑”字的结构以了解它的意义。它上面是一个“亼”,这个字念做“集”,这个字加个“口”不就是“合”了吗?我们有一个辞语说“集合”。“亼”就是集合的意思。这个“亼”是个象形字,象屋顶的梁和椽的结合,屋顶有两面的斜坡,中间有横梁把它连接起来,所以“亼”是合起来的意思。“亼”下面是什麼呢?是“册”。所以“仑” 是“集册”两个字合起来,是所谓的会意字——两个字结合起来,让人从两个字体会出整体的意思。所以要了解“仑”的意思,我们要从“集”跟“册”来了解。
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王财贵教授语录) 王财贵先生,字季谦,1949年出生,台湾省台南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国立台中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师事隐者掌牧民先生,现代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兼任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台湾汉学教育协会会长。 作为儿童读经教育的全球首倡者,1994年,先生开始致力于推广事业。十余年来,在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及大陆地区公益演讲千余场,被誉为“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掀起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风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8000万儿童从中受益。
王财贵先生妙语拾零(含讲演录\问答录等,不定期更新) 王财贵先生,字季谦,1949年出生,台湾省台南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国立台中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师事隐者掌牧民先生,现代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兼任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台湾汉学教育协会会长。 作为儿童读经教育的全球首倡者,1994年,先生开始致力于推广事业。十余年来,在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及大陆地区公益演讲千余场,被誉为“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掀起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风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8000万儿童从中受益。 无论是在演讲中,还是在网络发言中,先生每出妙语,或发人深省、或催人落泪、或猛触心弦、或另忍俊不禁。 今将其散落在各处的只言片语会聚一处,读之不乏一桩趣事。其中如有脱离上下文之处,望观者切莫断章取义。
唐君毅先生:与青年谈中国文化(外数篇) 唐君毅(1909—1978), 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起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
全日制读经学堂(私塾)学生 学习心得摘录 小楼按:全日制读经学堂,即招收3-15岁(如有志於读书,可扩及十五岁以上青年)之学员,每日读经4-8小时(只管熟读,不求甚解),谓之老实大量读经。亦有人称之为现代私塾,以其取代体制内教育。多年来,此事争论不断,兹发表读经学堂有一两年到五六年读经经历之学生心得摘录,以增进了解。 附按:因见本吧有18岁以下少年亦有志于读书,希望这些同龄人的感悟有助于他们的求学之路。
深圳得谦私塾小朋友的汉服
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 应壶兄要求,先贴一句我最喜欢的话: ...能免于无聊的人很少,几乎没有,就只有熊先生。这就是真实,他的生命全部都在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们看到孔子这话时,总觉很严重,很可怕,担子太重了,但熊先生却能将孔子这话表现出来,表现得很轻松。他无所谓,就是这样。...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蔡仁厚)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 蔡仁厚 一、离根拔土三百年 大明之亡,顾亭林有“亡国亡天下”之痛。亡天下者,亡文化也。 这里所谓“文化”,不是指器物层的文物器用、人文景观;也不限于生活层的婚丧喜庆之礼俗与日常生活之轨道;而是指文化理念、文化意识、文化精神而言。要想理解“华族文化随大明之亡而俱亡”这样一个判语,我愿意采取“明、清”对比的方式,提出三点意思来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第一,明代以“廷杖”摧折士气,而士气益厉。清代则由强压转为怀柔,士气反而失去了激发点和支持点。乃渐次形成士心泯失、士气委靡之情况。于是知识分子转成一种“帮闲”(不是帮忙)的“清客性格”,大大地败坏了中华民族的“士品”。 第二,明代王学(阳明学)遍天下,人人面对自己的“良知、天理”,所以能自觉自主、推己及人,关怀人世之兴衰治乱。而清代则以考据为学风,以才艺(做对联、品字画、玩古董)为雅尚,久之,乃造成生命之软疲、荒凉,而儒圣之慧命(生命的学问)死矣。(按,考据乃为学之方法,当然有其客观之需要与价值,但不宜张大;文士才艺乃生活之趣味与逸乐,其间虽有美者焉,而并非所以动心忍性、敦品励学之要。) 第三,明代政治不好,而东西厂之特务尤坏。然而,明代文化土壤中的种子,不断发芽茁壮,文化生命也活泼有力。清代大兴文字狱,士气摧伤,接着又以怀柔笼络,文化土壤既为冰天雪地所笼罩,而文化种子亦疲瘪发不出芽,真成了“无土失根的兰花”了。 民国以还,清学之风习依然留存在士人的气脉血液里,加上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销蚀,文化理念模糊不明,文化意识不易激发,而文化精神也发越不起来,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似乎完全丧失了民族文化之自信心。这种情形,到今天依然如故。其中一个最令人痛心的原因,就是自从清军入关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夷狄入主”的状态之中(政治、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皆然)。我们“离根拔土”已超过三百年了。 尤其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热衷于意识形态之争论,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永无休止,却又并不重要”的论争。我郑重希望大家清醒一点,豁达一点,立即回到我们“真实的生命、纯一的心灵”,不要再死心塌地、随着外方人的魔杖起舞了。须知华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前途,才是“最优先”的。我们应予关切,应加珍爱,以使之“返本开新、慧命相续”。 二、什么是儒家之本 儒家之本,实际上也即中华文化之本。因为儒家以承续民族文化自任,而又自觉地要求不偏不倚,大中至正。所以,中华文化之本,与儒家之本,实无二致。儒家的原始经典、代表人物、基本观念,就某种意思而言,都可以说是儒家之本。但同一个义理系统里的“经典”、“人物”、“观念”,事实上又皆依于一个共同的根源(根本)。
孔子的音乐素养 孔子的音乐素养 时间:己丑正月初四 地点:深圳梧桐山 主讲人:王财贵教授
“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冬令营 心得摘录 按:2010年寒假,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在北京举办了“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冬令营,来自北大、清华、北师大、民大等北京及全国高校的大学生齐聚一堂,参加了此次平均每天八小时的论语诵读学习。所谓“论语一百”,是响应王财贵教授所倡导的成人读经理念——“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而这些不正是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吗?”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同学们都将论语读了一百多遍,在数次交流分享中发表了自己的感言,择其中部份与大家分享,以兹借鉴。 ============
孔子与人格世界(唐君毅) 一、前言 去年孔子二千五百年圣诞,当时我曾写二文纪念孔子,自己看了非常不满意,转瞬为孔子二千五百零一年圣诞。朋友们又要我写一文。我总不敢下笔。我反省我何以觉如此其难。何以对许多人讲孔子之文,我看了亦少能满意。我于是了解: 我之所以觉得难,是由于想特提出几点孔子学术思想,或孔子对中国社会历程文化之贡献来讲。我对他人所讲孔子之不满意,亦由于一般人亦常是要以其几点对孔子的意见以包括整个孔子。这不仅由于孔子思想与对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之贡献之伟大,使我们难以抽象的几点意见包括之,而已我们先自孔子之对社会历史文化贡献与学术思想去了解孔子,亦本非最妥当的办法。 这一种专自孔子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之贡献与其学术思想,去了解孔子之态度,尤为数十年之一风气。清末康南海廖季平与以后之陈焕章诸先生,以孔子为一预言家,世界大同之设计者,一宗教之教主,此说乃远原于纬书及今文学家之孔子观。章太炎先生则反对之,而只以孔子为整理古代典籍之学者,而比之于刘歆。孔子之功绩,依章太炎所言则在布文籍于社会,与平社会之阶级等。依康氏廖氏之言孔子之大贡献,在预言未来文化。依章氏之言,孔子之贡献,只在传播古代文化。他们当然亦讨论孔子之思想。在康氏廖氏论孔子之思想,是增益其意义,而加以夸大。章氏之论孔子与儒家思想,则是持之与佛老及西方思想比较,而加以评论而恒归到减损贬抑孔子思想之地位之目的。 民国以来西方思想渐输入,更使许多人专从孔子之学术思想,孔子对过去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之影响效用以论孔子。从学术思想以论孔子者,常提出关于孔子思想之数观念。此数观念,或由归纳孔子之遗教之许多话而得,或姑且假立之,凭之以演绎出孔子之全部思想。如近来治中国思想史者,自五四以来,即多是如此。而从对过去之中国社会之影响效用以论孔子者,则莫盛于民国十六七年之人以近代社会史之眼光,分析孔子与中国社会之构造与关系者。由是而有着重分析孔子之社会地位,阶级背景者。但是我现在才真正知道,这二种流行之论孔子之方式,尚非正面之接触孔子。孔子个人之社会地位,如何出身,阶级如何,固与孔子之真价值所在不相干。孔子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之贡献,亦只是孔子之影响上的价值。而孔子之思想,如当作一西方哲学思想来看并用由归纳而得,或据以演绎之几个观念,来了解孔子,都只是一种架空凌虚,而不必相应之了解方式。我们真要了解孔子之真价值,当直接由对其人格之崇敬入手。唯透过对其人格之崇敬,乃能真与作为其人格流露之思想,与作为其精神之表现之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之贡献,逐渐有相应的了解。
在儒家吧回覆的一些帖子存档 觉得有些普遍性,以后也许用得著。
“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冬令营 心得摘录 按:2010年寒假,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在北京举办了“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冬令营,来自北大、清华、北师大、民大等北京及全国高校的大学生齐聚一堂,参加了此次平均每天八小时的论语诵读学习。所谓“论语一百”,是响应王财贵教授所倡导的成人读经理念——“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而这些不正是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吗?”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同学们都将论语读了一百多遍,在数次交流分享中发表了自己的感言,择其中部份与大家分享,以兹借鉴。 ============
经典、儒家、与读经 经典、儒家、与读经 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王财贵讲于北京人民大学孔子文化月讲座第一讲 各位领导,各位教授,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 人民大学以学术和党政界的龙头地位,每年秋季,从九二八开始的一个月,选定为「孔子文化月」,热烈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表示尊重民族圣人,宣扬民族文化的心意。这个活动,对学生乃至于社会的影响力,应该是很巨大的,其用心令我敬佩。两年前,也是在「孔子文化月」中,我第一次来到人民大学,作了一场演讲,并接受了人民大学的好意,应聘为本校「孔子研究院」的研究员。很惭愧,两年来,并未曾尽过什么力,今天又是今年的「孔子文化月」活动的第一天,我恰好在北京,校方让我来作系列讲座的第一场演讲,也算是一种报答了,人民大学可不要说我接了聘书没尽责,炒我鱿鱼,让我下岗哦!(笑) 今天是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诞辰纪念日,早上,我参加了北京四海经典教育推广中心所举办的「全球读经——论语一百」的发起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轻蔑圣人,忘记经典的时代,因而我们这个民族,也成了缺乏智慧,丧失信念的民族。凡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份子,一个爱国家爱民族的年青人,都应对此问题做深入的反省和自责。所以我今天临时订了一个题目:「经典、儒家、与读经」,用这三个观念,试图来反省我们民族的处境,指出时代的方向。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愿以这三个观念,和大家共勉。
《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讲课录) 牟宗三是代新儒学最主要的一位有原创性的代表人物。本书由牟先生的讲学稿记录而成作以清晰的思路,精确的概念,从中国哲学源头一些基本命题入手,步步深入、层层阐发,揭示了中国哲的发展路向和特质,并以作者对时代人生特有的感悟体认,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问题,作了富阐述。书中附有祖国大陆最早研究当代儒学的专家罗义俊先生专为本书撰写的介绍牟先生的学术生平和有关研究论文,可资助读。 (以上为国内上海古藉出版社对该书的介绍,以下贴出的讲课并非上海古藉出版社版本) 《中国哲学的特质》 目录 再版自序 小 序 第一讲 引论:中国有没有哲学? 第二讲 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三讲 忧患意识中之敬、敬德、明德与天命 第四讲 天命下贯而为「性」 第五讲 孔子的仁与「性与天道」 第六讲 由仁、智、圣遥契性、天之双重意义 第七讲 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 第八讲 对于「性」之规定(一) 易传、中庸一路 第九讲 对于「性」之规定(二) 孟子一路 第十讲 复性的工夫 第十一讲 中国哲学的未来 第十二讲 作为宗教的儒教
儒释道三家综论(王财贵教授) 1998.12.17. 王财贵 讲於台湾师大「佛性与般若」读书会 魏美瑗录音整理 2010.02.28 王财贵修订 学生: 就儒释道三家而言,同样有其成圣成佛的根据和工夫境界,为何佛家特别有「常」、「非常」、「非非常」之分?
【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公益夏令营 招生简章 【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 两岸三地千名大学生大型公益夏令营 《论语》,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近九十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论语》般的经典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当然历史不可重复实验来做比较,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总难免有一些隐约的痛楚——自己的语文程度不够,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无奈于人心的空虚,人生方向感的失落。 德国哲学家雅思尔贝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他们原创性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尤其指出的是:“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当世界发生了无数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为什么一部书还可以永垂不朽?——因为无论世事如何诡谲,人间如何颠沛,人性始终如一。经典是符合人性的书籍,故能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任何人群。《论语》,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当然也具备经典的一切特征,它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只是古人的,更是现代的,乃至是未来的。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人一辈子。 而要接近乃至于了解《论语》,用诵读的方法可谓事半功倍。台|湾丨|台中教育大学王财贵教授在致力于推动儿童读经教育之余,发现成人也能从诵读经典中获得重大益处,曾发起“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倡议,他认为,“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何必等到一百遍?在平常的读诵过程中,总会偶尔有一两句在不经意中跳出来,大放光明,照亮颜色,撼动心弦……多年来,已经有成百上千人用“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方法诵读《论语》一百遍以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脱胎换骨。 2010年的这个夏天,我们发起“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因为,大学生是时代之骄子,未来之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生命最容易彷徨、失落、沮丧、孤独的岁月,也是一个个体生命寻求方向、激发志气、砥定人格的关键时机,而一个个体生命能否挺立自我、畅明笃定的航向人生旅程,端赖当下一念之自觉。我们希望,每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活力,拥有独立思考的胆识;我们希望,每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光明中引发生机,走出坚实的每一步,不惧怕,不彷徨;我们希望,每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够发挥他的创造力,肩负起对这个时代应有的担当。我们愿用人性开导人性,用光明启发光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心灵的激荡中体悟成长的喜悦,生命的光辉明朗。 上个世纪二丨十年代,梁启超先生曾为大学生开出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必读中国书目数十部,并谆谆告诫:“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可见,《论语》只是一个开始,而这个开始,不限于文史、政经、艺术、理工……各门专业的学子。因为,文化教养是人生必须涂抹的底色,经典是滋养人生德性与才情的源头活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从这里开始,犀利的思维、诗意的灵感、原创性的发明,亦从这里开始。回过头去,正是为了新的飞跃。
【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公益夏令营 招生简章 【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 两岸三地千名大学生大型公益夏令营 《论语》,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近九十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论语》般的经典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当然历史不可重复实验来做比较,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总难免有一些隐约的痛楚——自己的语文程度不够,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无奈于人心的空虚,人生方向感的失落。 德国哲学家雅思尔贝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他们原创性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尤其指出的是:“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当世界发生了无数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为什么一部书还可以永垂不朽?——因为无论世事如何诡谲,人间如何颠沛,人性始终如一。经典是符合人性的书籍,故能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任何人群。《论语》,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当然也具备经典的一切特征,它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只是古人的,更是现代的,乃至是未来的。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人一辈子。 而要接近乃至于了解《论语》,用诵读的方法可谓事半功倍。台|湾丨|台中教育大学王财贵教授在致力于推动儿童读经教育之余,发现成人也能从诵读经典中获得重大益处,曾发起“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倡议,他认为,“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何必等到一百遍?在平常的读诵过程中,总会偶尔有一两句在不经意中跳出来,大放光明,照亮颜色,撼动心弦……多年来,已经有成百上千人用“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方法诵读《论语》一百遍以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脱胎换骨。 2010年的这个夏天,我们发起“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因为,大学生是时代之骄子,未来之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生命最容易彷徨、失落、沮丧、孤独的岁月,也是一个个体生命寻求方向、激发志气、砥定人格的关键时机,而一个个体生命能否挺立自我、畅明笃定的航向人生旅程,端赖当下一念之自觉。我们希望,每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活力,拥有独立思考的胆识;我们希望,每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光明中引发生机,走出坚实的每一步,不惧怕,不彷徨;我们希望,每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够发挥他的创造力,肩负起对这个时代应有的担当。我们愿用人性开导人性,用光明启发光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心灵的激荡中体悟成长的喜悦,生命的光辉明朗。 上个世纪二丨十年代,梁启超先生曾为大学生开出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必读中国书目数十部,并谆谆告诫:“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可见,《论语》只是一个开始,而这个开始,不限于文史、政经、艺术、理工……各门专业的学子。因为,文化教养是人生必须涂抹的底色,经典是滋养人生德性与才情的源头活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从这里开始,犀利的思维、诗意的灵感、原创性的发明,亦从这里开始。回过头去,正是为了新的飞跃。
【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公益夏令营 简章 【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 两岸三地千名大学生大型公益夏令营 《论语》,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近九十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论语》般的经典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当然历史不可重复实验来做比较,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总难免有一些隐约的痛楚——自己的语文程度不够,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无奈于人心的空虚,人生方向感的失落。 德国哲学家雅思尔贝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他们原创性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尤其指出的是:“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当世界发生了无数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为什么一部书还可以永垂不朽?——因为无论世事如何诡谲,人间如何颠沛,人性始终如一。经典是符合人性的书籍,故能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任何人群。《论语》,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当然也具备经典的一切特征,它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只是古人的,更是现代的,乃至是未来的。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人一辈子。 而要接近乃至于了解《论语》,用诵读的方法可谓事半功倍。台|湾丨|台中教育大学王财贵教授在致力于推动儿童读经教育之余,发现成人也能从诵读经典中获得重大益处,曾发起“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倡议,他认为,“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何必等到一百遍?在平常的读诵过程中,总会偶尔有一两句在不经意中跳出来,大放光明,照亮颜色,撼动心弦……多年来,已经有成百上千人用“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方法诵读《论语》一百遍以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脱胎换骨。 2010年的这个夏天,我们发起“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因为,大学生是时代之骄子,未来之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生命最容易彷徨、失落、沮丧、孤独的岁月,也是一个个体生命寻求方向、激发志气、砥定人格的关键时机,而一个个体生命能否挺立自我、畅明笃定的航向人生旅程,端赖当下一念之自觉。我们希望,每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活力,拥有独立思考的胆识;我们希望,每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光明中引发生机,走出坚实的每一步,不惧怕,不彷徨;我们希望,每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够发挥他的创造力,肩负起对这个时代应有的担当。我们愿用人性开导人性,用光明启发光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心灵的激荡中体悟成长的喜悦,生命的光辉明朗。 上个世纪二丨十年代,梁启超先生曾为大学生开出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必读中国书目数十部,并谆谆告诫:“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可见,《论语》只是一个开始,而这个开始,不限于文史、政经、艺术、理工……各门专业的学子。因为,文化教养是人生必须涂抹的底色,经典是滋养人生德性与才情的源头活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从这里开始,犀利的思维、诗意的灵感、原创性的发明,亦从这里开始。回过头去,正是为了新的飞跃。
“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冬令营 心得摘录 按:今年寒假,我们在北京举办了”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冬令营,来自北大、清华、北师大、民大等北京及全国高校的大学生齐聚一堂,参加了此次平均每天八小时的论语诵读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中途过年也没有回家),同学们都讲论语读了一百多遍,在数次交流分享中发表自己的感言,如下—— ================ 不用注解,不看训诂,只是不断诵读两千多年前圣贤以及他的门生们一点一滴的言语,细小微妙的行为:才发现,自己要坚守的不是所谓高远的抱偏之心,而恰恰是如大地的温厚、博大的胸怀。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孤僻傲视是多么的浅陋,夫子一再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然而,他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明白,“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因为他明白,“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因为他明白,“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因为他明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接受的恰恰是这一份纯净高远的天赋予他这如地般厚,如地般重的责任与承担,在读到子疾病与颜渊死的时候,我曾几乎落泪,依稀听到他的痛哭,看到他颤巍巍的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到门口,对子贡说,“赐也,汝来何其晚也。”这时,我的内心轻轻地说,夫子,我们来了。 ——陈出林 ……一个月不停地读,不停地读一个月,我不厌烦吗?是的,我没有,我很诧异,不仅我没烦,其他的同学居然也都没烦,不仅没烦,而且越读越高兴,读的上了瘾!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果呢?首先,经典是饱含宇宙人生智慧的著作,论语同样如此,通过这一个月的密集读经,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以前对论语的理解太浅显了,越来越觉得我得用一生的功夫去体悟它,越来越觉得“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先生真实的内心写照!这样的著作它是不厌百回读的,所以我们读的上了瘾!其次,读经,一天八个小时以上的,持续一个月的读经,也让自己感受到战胜自我的成就感。刚开始读经的时候,思想很散乱,基本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在走神,但是老师告诉我不用管,继续读,慢慢地,走神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已经几乎不走神了,即使是偶尔走的时候,也能很快地调整好,开始时,那种一读经就浮想联翩,胡思乱想的现象再也没有了。战胜了自己,定的功夫提升了,也是读经越读越开心的一个原因吧!再次,这样读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对论语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因此课余闲暇时就变成了我们的心得交流会,由于我们这些人都是北京的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又不尽相同,有学哲学的,工程物理的,法学的,艺术设计的……因此,这样的交流会使自己从很多角度看待一件事情,一句话,用史怀哲先生的一句话概括这样的讨论我觉得最为合适:“心灵漫步的旷野,思想激荡的海洋,生命尊严的殿堂。”这样的讨论会给参与者带来很多新的思考,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宽阔,这也应该是大家越来越喜欢读经的原因吧!最后,读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慢慢地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真是挺重的,因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任重而道远”的,有了这样的使命感,读起《论语》来又怎会感到厌烦呢?现在冬令营生活即将结束,但我觉得这意味着我们真正的读经人生的开始。我自己从论语中受益了,我想让更多的人也有收获,因此号召更多的人读经也会成为我以后人生的一个主题! ——陈可为 当我第一次走进书院时,就有不同的感觉。怎么这么安静啊!有人在读书吗?不过快到教室这个院子时,渐渐的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走到教室一看,就给我另一种的感觉,让我说又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很是明白,感觉和别的教室就是不一样。所有读经的学生和别的学生也不一样,也就是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让人感受了一次,就不想走的感觉。 ——陈磊
《华夏衣冠》第七期 下载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com.com%2Fm%2Fhuaxiayiguan%2F14724%2F&urlrefer=e4f90762d9448854d51f3d3800169634 第七期,2010年4月9号出品
”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冬令营 心得摘录 按:今年寒假,我们在北京举办了”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冬令营,来自北大、清华、北师大、民大等北京及全国高校的大学生齐聚一堂,参加了此次平均每天八小时的论语诵读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中途过年也没有回家),同学们都讲论语读了一百多遍,在数次交流分享中发表自己的感言,如下—— ================ 不用注解,不看训诂,只是不断诵读两千多年前圣贤以及他的门生们一点一滴的言语,细小微妙的行为:才发现,自己要坚守的不是所谓高远的抱偏之心,而恰恰是如大地的温厚、博大的胸怀。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孤僻傲视是多么的浅陋,夫子一再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然而,他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明白,“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因为他明白,“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因为他明白,“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因为他明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接受的恰恰是这一份纯净高远的天赋予他这如地般厚,如地般重的责任与承担,在读到子疾病与颜渊死的时候,我曾几乎落泪,依稀听到他的痛哭,看到他颤巍巍的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到门口,对子贡说,“赐也,汝来何其晚也。”这时,我的内心轻轻地说,夫子,我们来了。 ——陈出林 ……一个月不停地读,不停地读一个月,我不厌烦吗?是的,我没有,我很诧异,不仅我没烦,其他的同学居然也都没烦,不仅没烦,而且越读越高兴,读的上了瘾!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果呢?首先,经典是饱含宇宙人生智慧的著作,论语同样如此,通过这一个月的密集读经,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以前对论语的理解太浅显了,越来越觉得我得用一生的功夫去体悟它,越来越觉得“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先生真实的内心写照!这样的著作它是不厌百回读的,所以我们读的上了瘾!其次,读经,一天八个小时以上的,持续一个月的读经,也让自己感受到战胜自我的成就感。刚开始读经的时候,思想很散乱,基本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在走神,但是老师告诉我不用管,继续读,慢慢地,走神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已经几乎不走神了,即使是偶尔走的时候,也能很快地调整好,开始时,那种一读经就浮想联翩,胡思乱想的现象再也没有了。战胜了自己,定的功夫提升了,也是读经越读越开心的一个原因吧!再次,这样读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对论语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因此课余闲暇时就变成了我们的心得交流会,由于我们这些人都是北京的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又不尽相同,有学哲学的,工程物理的,法学的,艺术设计的……因此,这样的交流会使自己从很多角度看待一件事情,一句话,用史怀哲先生的一句话概括这样的讨论我觉得最为合适:“心灵漫步的旷野,思想激荡的海洋,生命尊严的殿堂。”这样的讨论会给参与者带来很多新的思考,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宽阔,这也应该是大家越来越喜欢读经的原因吧!最后,读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慢慢地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真是挺重的,因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任重而道远”的,有了这样的使命感,读起《论语》来又怎会感到厌烦呢?现在冬令营生活即将结束,但我觉得这意味着我们真正的读经人生的开始。我自己从论语中受益了,我想让更多的人也有收获,因此号召更多的人读经也会成为我以后人生的一个主题! ——陈可为 当我第一次走进书院时,就有不同的感觉。怎么这么安静啊!有人在读书吗?不过快到教室这个院子时,渐渐的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走到教室一看,就给我另一种的感觉,让我说又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很是明白,感觉和别的教室就是不一样。所有读经的学生和别的学生也不一样,也就是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让人感受了一次,就不想走的感觉。 ——陈磊 我伏案苦读,反复体会字里行间透出的圣贤之道,却未能参透其中的含义,只好按照王老师的指导,先读它一百遍,然后再去领悟。当踏实下来,才发现这样读《论语》真好,当熟练到脱口而出的时候,不经意间会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读《论语》,就如同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交谈,走进他,生命的智慧就会自然展现,露出它特有的光辉。
王财贵老师北京讲座通知 通知 王财贵教授将于4月21日在北京温特莱酒店举办面向企业家的公益演讲。 演讲主题:上午为“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下午为“企业家如何以经典教育来培养子女和教育员工”。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13点到16点半 酒店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甲1号,电话:010—65812288--2806; 如有意者请于4月19日中午前联系。联系电话:010--82759708 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问道》创刊号 下载 《问道》创刊号刚刚上线,下载地址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com.com%2Fm%2Fwendao%2F14454%2F&urlrefer=34082e2e870e9fd53a569827b57d7cba , 原《六艺》作为刊中刊并入《问道》 本期卷首 寻孔颜乐处 文/方哲萱 北宋理学家程明道、程伊川兄弟曾从学于周濂溪,濂溪先生便令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濂溪先生性朴质自然,书窗前杂草从不除去,人问便言“见春草而知造物生意”,明道一次拜访濂溪后,“吟风弄月而归,大有吾与点意也”,伊川亦做养鱼记,愿“乐其生,遂其命”。此皆大得“孔颜乐处之意”。 何谓“孔颜乐处”?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有简单的饮食,把头枕在手臂上休息,这就很快乐了;孔子又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有简单的饭菜,别人都不堪忍受了,颜回却很快乐。生活得如此简单乃至於简陋,却还是乐在其中,难怪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都在问这个令人捉摸不透的问题,“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现代人以为温饱是人间大事,财富是尊严的保障,於是百般谋求。然,食宿乃是生存最低要求,钱财尤是身外之物,人生所能获得的安顿实不在此。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原来,食色的满足,以及一切人欲的诱惑,在圣人那里都称不上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无论高贵或贫贱,无论幸运或不幸,无论得意或失意,无论在上位或在下位,都能泰然处之,怡然接受,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这便是道。“道”者,此端至彼端唯一的路,即,无论人生拥有如何的风光或遭遇如何的艰辛,都必然要踏上的一条路,能解悟至此,方始能心安。《中庸》说“道不远人”,然这样高明的境界,又有谁能轻易做到呢?“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啊,所以,虽然光明大道一直平铺在目前,人却被一叶障目,就是不肯踏上去,大道至简至易,却也如同咫尺天涯。 孔子不无悲悯的慨叹“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然他一日未放弃对道的追求。假如道真是唯一的,那麼不分古今,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我们都应该追随圣人的脚步。在文化生命已日渐衰微的今天,我们试图问道、求道、悟道、弘道,其实,也就是要“寻孔颜乐处”,那“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的信心与志向。 我们愿用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生命境界与每位读者共勉,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心灵的充实和真正的快乐!
(图说)汉服、读经、季谦先生和我 看到如幻姐姐发的一组德国汉堡读经班的图,本想把以前博客里的文章的转过去(因为也有乐焉和小春子哦),却发现链接失效了,虽然百度的声誉并不很好,但是可能还是比别的地方保险点,所以重发一份在这吧 :) 本文原发于09年3月,根据一年来发生的新情况又添加了些内容,如下—— (小楼案:王财贵先生,字季谦,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台中教育大学语教系副教授,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国际知名教育家,当代新儒家代表人之一,儿童读经教育首倡人,1994年开始,致力於推广事业...) 季谦先生有一句名言: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句话看起来是句废话,其实有很深刻的哲理。如果教育该用读经的方法那就读吧,如果汉人该穿汉服,为什么不穿呢? 其实“经典”两个字涵义很广,季谦先生认为,只要是经典的东西就应该推广。什么是“经典”的东西呢?“经”的原义是“机纵丝也”,织布的时候纵放的丝线称为“经”,横放的称为“纬”。因为布匹的宽度是固定的,所以织布时要把“经线”先放上织机,所以有“先在性”,而既摆好了经线,就决定了布的品质,所以经有“主导性”,经线摆好就不动了,由纬线动,所以经有“不变性”,因为“经”有“先在、主导、不变”这些特性,所以后来引申为“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 从2006年认识季谦先生以来,两三年间陪他到处走,他常说,只要是人类智慧集结成的永恒经典,我们都应该来推广。所以,他推广河洛语,因为这是唐代以来的华夏正音,他推广古琴,因为这是经典的乐器,他推广中华武术、印度瑜伽,因为这是“让身体读经”,他所倡导的读经教育以教华夏经典为主,还辅以各个民族的经典,因为那些都是人类永恒的智慧。他甚至还推广马来西亚人所发现的“酵素环保法”,就是用“厨余(吃饭剩下的垃圾)”发酵做成酵素,倒进河海可以净化河海,倒入泥土可以净化土地,他说,这是“让环境读经”,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地球。当我们认识了安金磊先生以后,他就决定今后要在自己的书院里开辟一千亩土地来进行有机种植/养殖。(这能不能有效对抗转基因危机呢,呵呵,期待先生的书院成为一片净土。) 他自从知道了汉服,当然也推广汉服,他说,以后可以鼓励读经的孩子都穿穿汉服。 在季谦先生看来,推广各方面的经典,也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次参加汉服朋友们的聚会,季谦先生还特意给我说,穿汉服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读经了,你也可以适当的建议他们读读牟先生的书。我说,放心吧,牟先生的书既然是经典,我当然会像你一样到处去推广的。(案一下:刚刚建立了牟学网,欢迎光临: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oophilo.net&urlrefer=61e6773682aa8f490a614780e7fdec76) 因为季谦先生如此可爱,而他说的道理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想过的,所以,我就自然而然追随他推广读经教育了。最近,有一些朋友给我说,你的博客也没有更新了,不知道都在做些什么。在武汉,林律师、中原兄、东方小哥,都嘱我要多发贴,我想,其他的不会说,还是说说我的老调子,汉服...... (以上引言,下面开始正文,可能楼层会比较多,请尽量不要插楼,先发一张我比较喜欢的季谦先生的照片)再注一下:哲萱是我的字,欢迎使用,呵呵。
《华夏衣冠》第六期春节特辑 下载 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com.com%2Fm%2Fhuaxiayiguan%2F14129%2F&urlrefer=074cf98200ce664df956250188fbd8e9 本来春节前应该上线,但zcom提前放假了,只好拜个晚年了,呵呵~ 欢迎转载!
应杂志社约稿 求汉服生活照大图 北京MOMENT杂志约一篇汉服的稿子,编辑也让我帮忙找些汉服的大图,只能来此求助了。 如果方便的话,发到我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多谢各位了! 我自己也有存一些和环境很协调的汉服图,如果有这些的大图当然也很好,做下参考:
牟学网建成,欢迎大家光临 网址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oophilo.net%2F&urlrefer=4b36d24f2358f04d22f9bab3dc61facf 欢迎发贴,呵呵。
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王财贵老师) 最近讨论这方面的好像比较多,所以贴几篇出来,因为要审核,文章又比较长,可能会比较断,如果想看更多,可登录“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或直接找我要doc文档。 ========================= 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 ——王财贵教授2007年讲于上海孟母堂 文字整理:言那 (注:本篇为整场演讲第二部分,前略) .......第二部分讲讲《论语》。 有人做《论语》的学士、硕士、博士论文,我的老师牟宗三先生就说,《论语》怎么可以用来写论文?圣人的话怎么可以去讨论?《论语》是要你去读,要你沉浸于其间的。在讲《论语》之前,我们讲讲用什么态度来读《论语》。 这几年来我在读经上首推《论语》,小朋友第一本书读《论语》,后来又说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牟宗三先生说《论语》是床头书,是随时要拿来翻的。《论语》也有这种性格,每一章不连贯从哪一章开始读都可以。有人睡不着觉读一读可能就打磕睡了,(观众笑)有人读读《论语》他的梦乡就更甜美。《论语》是人人必须读,随时可以读的书。 现在我还推动“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活动,让全民都来读经。经是智慧的记录,想要开拓智慧就必须读经。很多人认为经典是宰治我们,控制我们,限制我们的。像这些人是不了解人生,不知道什么是智慧。智慧是广大无穷的,哪有一个广大无穷的东西会去限制你呢? 如果把《论语》当成普通的一本书,看成某一家的思想,把孔子当作与你差不多的人物,那么让自己或是孩子多读《论语》就会受到限制。但是《论语》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孔子不是一般的人物。读《论语》接受孔子的教导,这时孔子是在开发你而不是限制你。 有人说:“每一家都有其特色有其观点,对于古人的思想是要做批判的。”是的,我们要有批判的精神。不过什么是批判呢?西方康德的哲学被称为批判哲学,康德对“批判”有相当好的解释。批判原本在古希腊是法官断案的意思。法官断案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法官要听各种意见才能兼听而明,不偏袒一方;第二孰是孰非必须有根据,法官只能根据比他更客观更高度清明的法律,而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学派或与双方的关系为依据。法官根据法律做公正的判断叫批判。现在一般人讲批判是这件事我不满意就批评。批判应该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我们不应随便去批判,而要用虔诚、恭敬、平稳、高明的心来做批判。 五四以来很多的学者批判中国文化是怀着一颗批评的心、怨恨的心。面对古人的智慧是不能怀抱这种“小人”之心的。心地光明、态度诚恳才能接近圣人的智慧,我们对传统要有信任感,先相信几千年来大家的说法,当然不是一头钻进去墨守成规。如果没有真正批判精神就是一竿打翻一船人,认为“所有的学者都有其观点,有观点就不完全,所有的学派都有其限制,有限制就不完整。”但是,你安知道古今往来有一种学者不只是学者而是圣人?有一些学派不只是学派而是超越一切学派? “《论语》是一个学者的意境,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这种观点是不是要衡量衡量,是不是要“批判”一下? 《庄子•天下篇》是一篇很精短的学术史,它考察了当时各学派包括庄子学派的状况。奇怪的是庄子对各学派的批判里没有儒家,庄子没有把儒家与其它家做比较。庄子把儒家融入在最先的说明里,开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专攻自己认为对的学问的人很多,都认为其学问是不能超越的,庄子说这就好像“耳目口鼻,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各个方术学派都出来讲学的时候,导致“道术”“将为天下裂”。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