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咚咚 严冬咚咚
关注数: 1 粉丝数: 65 发帖数: 6,998 关注贴吧数: 9
后分析哲学时代与英美-欧陆的哲学对话 一、分析哲学的终结与后分析哲学时代的来临   1993年,美国哲学家瑞彻发表了一篇颇有影响的报告《今日美国哲学》,主要从哲学社会学角度深入剖析了1992年之前美国哲学的状况。他反复强调,当代美国哲学的特征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甚至是四分五裂、群雄割据和大杂烩,或者用更好听的措辞——百花齐放。就在十年前,理查德·罗蒂在同名文章中谈到美国哲学的时候,描绘了二战后美国哲学从哲学活动的科学模式向政治模式的迈进,历史进路取代科学模式则成为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在罗蒂文章发表十年之后,在瑞彻看来,像18、19世纪德国哲学那样由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大鱼”构成的英雄时代,在北美哲学界已成为明日黄花,单个的哲学家顶多是有代表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甚至也无法用几个主要的潮流来描绘哲学的全景,因为这幅图景已成为由许多相互竞争的不同哲学进路组成的错综复杂的马赛克。到了这个时候,谁也不能说美国就是分析哲学的天下了,分析哲学、新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哲学、诠释学、海德格尔哲学、实用主义都有广泛影响力的意识形态潮流。 如今距离瑞彻报告的发表也有十多年了,其间虽然发生了像911事件、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回潮等重要变化,但美国哲学界的基本面貌仍然符合瑞彻的考察。这就是说,美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后分析哲学时代”。至于英国,虽然分析传统在那里要更牢固一些,但总体上也已衰落。而且,1960年年代,牛津大学是分析哲学运动无可置疑的中心,来自美国的哲学家对牛津哲学家顶礼膜拜;而此后,分析哲学运动的领导权确定无疑地跨过了大西洋,尽管没有哪个单独的美国大学像牛津大学那样曾经独领风骚。因此,美国哲学总体面貌的变化,可以表征当前英美哲学的基本趋向。 那么,分析哲学的终结意味着哲学发生了那些方面的变化呢?许多具有反思精神的哲学家都曾在总体上描述分析哲学的一般特征,其中最全面的总结之一当属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佩能伯格的分析。在他看来,分析哲学源于对语言、科学、逻辑和分析的兴趣,对哲学问题热衷于系统性的进路,而不是历史性的脉络。早期分析哲学家往往以澄清概念的区分,用清晰流畅的语句表达这些区分而闻名,但现在这一情形发生了变化,分析哲学转向了它镜子里的反像,开始越来越像它曾经反对的那种哲学了。具体地说,如下八个标准可以区分出分析哲学(这里加上我们的补充和评论)。 (1.1)分析哲学与非分析哲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对语言和意义问题表现出特殊的兴趣。我们可以为此举出两个典范性的论据。早在20世纪中期,赖尔就做过这样的评论:“可以把全神贯注于意义理论描述为20世纪盎格鲁-萨克森哲学和奥地利哲学的职业病。”而达米特在《分析哲学的起源》中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分析哲学的两个主要特征:一能够通过对语言的哲学阐释获得对思想的哲学阐释;二是综合性的阐释只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 (1.2)牛津大学的哈克提出,分析哲学家比他们的欧陆同事更偏爱字面意义上的“分析”,即“把某物分解为其构成成分”,至少也是“概念的阐释”。 (1.3)分析哲学时常自诩具有清晰明快的风格,而常常与某些欧陆哲学着作阴郁晦涩、故弄玄虚的特征形成对比。追求概念、推理、表述的清晰性,力求区分意义与无意义,确实是分析哲学的特点。 (1.4)第四个标准与第三个关系密切,就清晰性而言,分析哲学家热衷于精细地定义他们使用的术语,区分术语的应用领域,阐明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做出清楚的区分,如分析与综合,观察与理论,认知与非认知,科学与伪科学,元层次与对象层次等等。 (1.5)第五个标准亦与此相关,即为了追求清晰性,分析哲学家常常使用逻辑符号和公式,而欧陆哲学家似乎对此兴趣不大,他们更关心概念的可变性和流动性特征,许多人发现,如果把他们的思想转换成命题逻辑或谓词逻辑的形式,会使之成为微不足道的工作,甚至导致想像的贫乏和思想的枯萎。 (1.6)分析哲学对经验科学的高度评价,他们热衷于夸耀与实验科学家的密切关系,感到科学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合格证,使他们的发现能够得到客观的验证,而不是空虚的思辨的产物。这在一定意义上被称为科学主义。 (1.7)在内容和主题上,分析哲学家要求有所选择,或者说避开某些主题,例如,形而上学的、社会政治的和宗教的。 (1.8)分析哲学家对哲学史、历史问题不感兴趣,这一点被称为非历史特性、无历史感。  然而,许多人包括佩能伯格都已注意到,至少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英美哲学界的情形,甚至是分析哲学的情形已经完全与上述标准不同了,甚至走向了反面。兹举几例。
其实女性才是最适合哲学的 或许女性在逻辑思维方面稍逊于男性,但是她们感官直觉方面却是远超过男性的。有人说,不要和女人争吵,她们是不讲道理的,那么我想说这你要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女人并非是不讲道理的;相反的,她们往往是直达真理,把讲道理的过程直接省略了,让你们这些臭男人没有诡辩的机会【擦...我才发现女人真的是太厉害了,一阵见血呀!在下敬佩万分】 女人心,海底针,她们的世界你们永远不会懂,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们总是绕来绕去的,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最后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其实女人想的很简单,可你们却偏偏不懂 在这里我还想引用大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段话: 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采取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 在很多人看来,叔本华是鄙视、贬低女性的;然而我不这么认为,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当中恰恰是认可女性的,作为叔本华哲学当中形而上的“意欲”,这是不能够透过感官、理性、逻辑推理能够达到的,只有透过一种神秘的直觉才有可能对其有所认识,那么正好,女性在这一方面比起男性是有着天生的优势的,那么你还认为大叔是看扁女性吗? 总结:面对哲学当中的形而上,一切感官、思维都是徒劳,只有通过灵性的直达一条路可走,很明显这方面女性强过男性
老子的思想,静观、玄览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以下摘自 萧萐父、李锦全所著《中国哲学史纲要》(节选) 《老子》的认识论和它以道为实体的宇宙观是相联系的。它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所以也把道看成是认识的对象,它把人去追求具体事物的知识,称作“为学”;而只有认识了能产生宇宙万物的道,才是“为道”。它把两者割裂并对立起来,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就是老子认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由于《老子》有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它根本反对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更反对用感官去接触客观事物,干脆取消感性认识。他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五十二章》) 这是说,人要塞住耳目口鼻这些感官的窍穴,关上感觉的门户,才能终身没有毛病;相反,如果积极去感知外界事物,将是终身不可救药的。 《老子》否认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特别是认为体认“天道”,完全不需要感性认识。它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 这是说,不出门就可知天下大事;不望窗外就能认识产生万物的“天道”之理;愈是广泛的接触世界,得到的真知就愈少,因此圣人没有经历什么事情,却什么都知道;没有看见什么东西,却什么都明了;没干过什么工作,却能取得成功。
【交流】为什么多数人信科学而不信佛? 信佛的朋友们,就算乃们三拜九叩,咱也不保你们升官发财哦!但是香油钱可以留下... 这之前呢!吾辈要给乃们讲个小故事,在此想特邀道友@神斧徐公明 前来观摩一下 故事是这样的: 早晨,子贡 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子贡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惭愧。” “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子贡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很长时间也不停。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 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一年应是几季?” 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 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