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二先生的天珠 304449220
钟情天珠
关注数: 3,776 粉丝数: 2,351 发帖数: 4,519 关注贴吧数: 25
天珠真假小妙招 1、孔道偏心、孔口椭圆,手工陀具摆动带动解玉砂转动时,往往会朝一个方向偏,造成孔口、孔道偏心。 2、解玉砂留下的阴线痕深浅不一,不连续。要在放大镜、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这种阴线痕在表面和孔道内都能见到。 3、线条边缘有明显刻槽痕,因为蚀染时为了让颜料更牢固与珠体贴合,往往会先刻出线条槽,在染出线条。同时也出现线条颜色和主体颜色在交界处有过渡和混合。 4、先抛光后染色。珠子毛坯形成后,先抛光。染色后,染料将所有工痕覆盖,肉眼所见雨滴坑没有锯齿妆,没有钉尖坑(上大下小,且有边刺)。 5、出灰,玛瑙一般不出灰,而是染料和玛瑙作用后,长期氧化促使珠子出灰。或者是制作时用自然灰或蛤蟆毒液软化玛瑙,经长期氧化促成珠子出灰。戴久了,汗液浸润后,可以看到出灰;戴着沐浴,出灰更明显。 6、沁斑。一般情况下,地埋珠子有沁斑的可能性大,但传世的珠子也可能会有沁斑。地埋珠子沁斑大多由里而外生成并扩散,甚至不会析出表面;高倍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根,生长方向。沁斑秩序井然,绝对不会出现混浊、模糊现象。沁斑最容易出现在有绺、裂的地方。地埋珠子沁斑形成机理与壤液等等有关系。传世珠子沁斑由外而里生成,必须有绺、裂才有机会形成,沁很难在珠子内部生长。这点大家可以从优化翡翠、玛瑙、玉石原理上体会。
披专家这个皮,你不羞我都羞啊 前几日,带两枚天珠到某文博文物研究院鉴定,因为该公司也是国家认可七个试行文物鉴定机构之一。原以为专家肯定有一定水平,不妨专家看都没正眼看一眼就说“你这个一眼货,一般人有一颗都难,何况你这个一模一样的几颗”。 我说“凡事都有例外,还请老师法眼一观”。 我生怕专家看不懂,还特地带了两颗沁斑比较明显的。 说实话,我也不是硬要说我的如何如何好,而是专家太不负责任了,连个放大镜之类的工具都没有,专项水平还那么菜。 我问他“沁斑是怎么回事”? 答“人为做旧的”。 “为什么是由里而外生成的”? 答“人家有这个本事”。 我说“除了人工合成的,根本就做不到”。接着又问“沁斑扩散层次分明,生长次序在显微镜下能清楚看出来,这是怎么形成的”? 答“我们是正规单位,是要对你负责的,是你鉴定还是我鉴定”? 我说“为什么遇水或者潮湿环境下会出灰”? 答“大多数矿物都有这种现象”。 我是“我是学地质的,矿物学略知一二,矿物出灰也是有条件的,特别是经过改造后的矿物,出灰第一要素是时间,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你可以保留意见”。悻悻然离开。 我说“别走啊,我还没告诉你矿物出灰原因呢,还有好些鉴定天珠真假细节没告诉你。” 哈哈哈哈……这不是编故事。
如何根据工痕鉴别天珠之阴刻线 绝大多数老天珠都是石性的,而且表面都有一薄层辅料覆盖物,一般来说除了孔道,几乎就没胎体外漏,要找原始工痕有点难度,而孔道观察起来不方便。尽管如此,我们借助显微镜或者高倍放大镜,还是能观察到覆盖物下为数不多的工痕细节,这些细节恰好是鉴别天珠是否具备老字关键。 长期与天珠打交道的藏家、玩家会发现几百年前的天珠要么镶,要么蚀,要么镶蚀。特别是镶蚀的天珠,必定要錾刻出图案的雏形,然后再把调好做图案的辅料填充进去,或者堆砌上去。由于辅料脱水后体积缩小,就与胚胎形成小台阶。为了增加辅料的稳定性持久性,参差不齐的轮毂是不用解玉砂打磨的,而这些参差不齐的毛边正是分辨是否是电动工具打出的有力证据。 当图案为阳雕时,凸起的图案四周必定出现细微阴刻线,这是使用解玉砂打磨图案毛刺时留下的,这些阴刻线特征:断续、有弧、深浅不一、粗细不均,不像电动工具留下的平直、连续。为了掩盖电动工具留下的阴刻线,多采用做沁的手法,做的沁没有层次感,单调死板。 对于地埋天珠,特别重要的是阴刻线或者其它沟槽里会发现大量解玉砂残留物。古时候解玉砂是非常昂贵的,不允许私人交易,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管理,不同地方的解玉砂品质也有所区别。 如果是蚀染的天珠,图案也是浸染出来的,胚胎抛光后进行浸染,几乎找不到原始工痕。有的工匠为了让蚀染提速,会有意在表面敲击出芝麻坑,染好后,为了珠子的美观,将图案上的芝麻坑磨平,导致整个珠子图案上“马蹄纹”浅淡,图案线条平直,其它地方“马蹄纹”深厚。这种做法很有现代感。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