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x572395 lhx572395
大型国企,高管,退休。中华孔子学会、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著《北京民俗文化旅游指南》、《孔子春秋》、《博文杂记》等作品。
关注数: 19 粉丝数: 15 发帖数: 716 关注贴吧数: 6
“祸起萧墙”的背景故事在哪里? 成语《祸起萧墙》的典故出自《论语》第十六篇第一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收录在多种版本的中学教科书里,在当今流行的所有版本中,都把“季氏”注释为:“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鲁哀公的权臣。”把“萧墙”解释为“国君门前的照壁。”那么二者联系起来,孔子所讲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这句话,就只能被所有读者理解成:孔子暗喻季康子之忧在鲁哀公的照壁之内,且“祸”起于鲁哀公君臣之间。 钱穆先生的《孔子传》一书,其中有《读胡仔〈孔子编年〉》一文,文中说:对“季氏”一章,“胡氏书编入鲁定公五年孔子年四十七,此可谓大背情实。”提出:“若以移列孔子晚年归鲁,冉有为季氏宰,见信用事,而子路亦同时仕于季氏,则情事适切矣。” 钱穆先生提出把“季氏”一章发生的时间移至在“孔子晚年归鲁”,也就是季康子主政时期,认为“情事适切”。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在这一章里南怀瑾先生作了如下论述:“因为内部分崩离析,难以自保,只好向外发展,转移人家的视线。所以孔子说,你们因为内政问题不能解决,于是只好用兵。季孙最大的烦恼、痛苦、忧愁,不在颛臾这个边区小国,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孔子说了这个话不久,后来季家兄弟果然发生了问题。” 胡仔〈孔子编年〉一文,文中说:对“季氏”一章,“胡氏书编入鲁定公五年孔子年四十七。 三种说法,哪个合适?
闲谈腊祭 腊祭的日子到了。孔丘被尊为国老,以鲁哀公邀请的贵宾身份参与蜡祭。祭礼结束后,子游跟随在孔丘身边,走到门楼上,孔丘禁不住喟然而叹。 子游:“夫子为什么要感叹呢?” 孔丘:“上古五帝的时候,是大道通行的时代。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施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所看到的只能是一些记载。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选举德才兼备的人管理政事,人人讲究信用,大家和睦共处。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 “老人都能够安享晚年,壮年人都能够施展才华,幼童都能受到关心和教育,鳏寡孤独和残废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都有职业,女人都有家庭。对财物人人都怕把它丢弃在地上,却不把它藏起来据为己有。对力气,人人唯恐不是竭尽全力,却不是为自己谋利。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贼犯罪也不会产生,家家大门夜里不必关闭。这就是所说的大同世界。” 子游:“后来又怎样呢?” 孔丘:“后来,大道衰微,天下成为一家的私产,人人都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挣钱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土地成为父亲送给儿子,兄长送给弟弟的礼物;修建城郭沟池是为了防卫自己的家,礼制仁义成为纲纪,使君臣名份确定,父子慈爱,兄弟和睦,夫妻和合,并以礼仪设立制度,划分田里,尊重勇敢才智,把功绩据为己有。计谋由此产生,战争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都是靠礼仪治理天下才德出众的人。这六位君子都是严守礼制的人,用礼来表现义,考验诚信,显示过错,效法仁爱,讲究谦让,昭示民众正常的行为。如果在位的人不按礼的要求去做,即使很有权势的人,也要被谴退,因此招致祸殃。” 子游:“听夫子这样说,感到施行礼是如此紧迫啊?” 孔丘:“礼是前朝君王用来承接上天的自然法则,是制约疏导人的性情的。人类失去了礼就会灭亡,有了礼才能生存。有《诗》说:‘硕大的老鼠有张皮,这个人却无礼。这个人既无礼,何不快快去求死。’可见礼以天为根本,以地为效法对象,和鬼神相通;而表现在丧、祭、射、御、冠、婚、朝、聘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圣人用礼来昭示天道人情,天下国家有礼才能治理得很好。” 子游:“夫子把礼都推崇到了极致,能不能详细讲给我听听?” 孔丘:“我想观看夏朝的礼,因此到杞国去,却无从考证了,在那里仅得到了夏代的四时之书。我想观看殷朝的礼,因此到宋国去,也无从考证了,在那里仅得到了殷朝的阴阳之书。《坤乾》讲阴阳变化,《夏时》讲区分等次;通过这两部书,我看到了礼的转化演变。” 子游:“如今在位当权的人,没有人知道遵循礼制,又是为什么呢?” 孔丘听子游这一问,心情感到很颓丧,禁不住长叹一声。 孔丘:“唉!可悲啊!我考察周代的礼仪制度,它们自周幽王、厉王起就败坏了。可是鲁国举行郊祭和褅祭的仪式也都不合乎礼,看来周公制定的礼乐已经衰落了。我舍弃鲁国又能到什么地方去呢!” 子游:“弟子以为主君很是尊崇夫子的,也很想知道怎样做。” 孔丘:“鲁国的朝政在公室手里丧失已经五代了,权力旁落于大夫手里,已有四代了。故此,鲁桓公的子孙已经衰微了。”
生肖从何时算起? 因为看到新浪网文化专栏上推荐了一篇文章,作者提出这样一个命题:“生肖从正月初一算,还是从立春算?” 所以,我想借此谈点看法。 文章作者首先针对人们一般确定生肖(属性)的算法进行了质疑,文章说: “新华社年年普及的,就一个思想:“生肖应从正月初一算起”。作者接着以权威的口气,对“专家们”进行了抨击,文章说: “专家们年年这样普及历法知识,真让人汗颜,实在有些霸道,有些断章取义,有些偷梁换柱了。” 文章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以正月初一定生肖,仅仅是一个民俗而已,对人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仅以此我的一点看法而已。 首先,在我国“生肖”或称为“属性”,堪称历史悠久,且是与农历(或称为夏历)相联系的。 比如:2012年1月23日是春节,即旧历年初一,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就属“龙”;因为从这一天就进入了壬辰年。而1月22日24时之前出生的婴儿,就属“兔”,因为大年三十在辛卯年里。这一天24时整,是一年的分野,也是划分一个人“属性”的分界线。 所以,以农历的正月初一确认一个人的“属性”或叫作“生肖”,是一个社会共识,也一个人的生活常识,这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我以为“专家们年年这样普及历法知识”,符合传统认识,既不“霸道”,更没有“断章取义、偷梁换柱”之嫌,也没有让人“汗颜”之处。 作者在文章中声称:“生肖跟节气走,从立春节算。” 其实这种做法只适用于以“生辰八字”的算命方法。 在中国算命的方法不尽相同,一般说有用“易”来起卦算命的,有用排“生辰八字”方法算命的。一般的算命先生给人算命要排年、月、日、时,称为“四柱”,俗称“生辰八字”; 这种排“生辰八字”的办法产生于唐代命理学家李虚中。而“生肖”产生远早于这种算命方法。所以,中国“生肖”文化产生于用“生辰八字”算命的方法之前,本就是独立存在的。很长时间里与排“四柱”的方法无关。 我以为“生肖”源于古代先民对动物的崇拜。早期的人类是以捕猎动物为生的,民以食为天,动物与人紧密相连,动物就是神。基于这种思想,人生赋予了十二“生肖”,把自己与动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所以,生肖的产生与节气本来是没有关系的,却是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
孔子辞世 这一天早晨起来,孔丘感到精神爽快许多,看看外面天气晴和,阳光暖融 融的,天不很冷,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孔丘披起皮衣,手持拐杖走出门来, 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拖着拐杖站在门口。孔丘仰头望望天,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用低沉、忧伤的语调歌唱起来。 孔丘:“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丘站了一会儿,感到身体虚弱,不能支持,又转身回到院子里。 孔丘对着门坐在堂屋里,让和煦的阳光洒在自己的身上,闭目养神。嘴里轻 轻的叨念着自己将辞世的歌唱。 孔丘:“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子贡悄悄的走进堂屋,愣愣的站了一会儿,侧耳细听孔丘喃喃的歌声。 子贡弯下腰,轻轻耳语:“夫子的病好些了吗?” 孔丘:“赐啊,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呢?” 孔丘睁开眯缝的眼睛,显出惊喜,但话语里带着凄凉,带着期盼。 子贡:“我刚从齐国赶回来,就来看您了。” 孔丘:“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子贡动情的、语义深长的劝慰着孔丘。 子贡:“泰山要崩塌了我仰望什么呢?梁木要折断我依靠什么呢?哲人要枯萎我还师从谁呢? 夫子病得时间长了,要耐心将息啊!” 孔丘摇摇头,叹息了一阵。 孔丘:“赐啊,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我昨晚梦见两楹柱之间停放着祭位。夏代在东阶上停柩,就象人活着走向东阶;周代停柩在西阶上,就象有人活着走向西阶;商代停柩在两个楹柱之间,就让宾主分立在两旁,我是殷人的后代呀!圣明的君主不出现,天下人谁会尊崇我,我到了要死的时候了。” 这一天以后,孔子一直昏睡者,到了第七天孔子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日,(公元前479年3月9日)孔子逝世,享年73 岁。 孔丘神态安详,象熟睡一样静静地躺在东屋一张木板床上,板床放置在东屋窗下。 孔丘口中含着粗米,还有三块玉,配套的衣服有十一套,外加一套朝服,戴着一顶章甫冠,腰间垂着青白色丝带,佩戴着一枚直径五寸的象牙环。 子贡、原宪、子夏、子张、子游、曾参、公西华等孔门弟子陆续来到孔府奔 丧。但是弟子们都拿不准穿戴什么样的丧服来祭拜,出席葬礼。 这时候,在孔丘的弟子们当中,子贡是拿大主意、主事的人。 子贡:“过去夫子在颜回死的时候,象儿子死了一样,没穿丧服;子路死的时候也没穿丧服。现在夫子逝去了就像我们的父亲死了一样,但不必穿丧服。” 孔门的师兄弟们就按照子贡说的办法,都把麻带子系在腰间,把丧服吊挂起来,哀悼孔子。弟子们出来进去到哪里都系着麻带子。 这时候,子石一个人要出门办事,子夏上前拦住他,轻声说了几句话。 子夏:“在家里呆着,就把麻带子系上,出门就不必了。” 恰巧子游在旁边,听子夏这样说,认为系着麻带子出门也没关系。 子游:“我听好多人说,吊丧的朋友,在家时系麻带子,出去时不系。吊祭所尊敬的人,出去时系麻带子也可以。” 子夏和子游的说法都是对的,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孔丘的丧事,由公西赤主持操办。 孔丘的殡丧仪式是按着诸侯国大夫的身份筹办的,来孔府吊唁的人很多。 孔丘的灵柩停放在东厢灵棚下,按照周人的礼仪,在东厢搭起了席棚,柏木的外棺木板有五寸厚,棺板上装饰着庙宇的图案;内棺是桐木的,四寸厚。灵柩上装饰着有花纹的披风,是采用了周朝的礼制;殷人崇尚白色,就按照殷人的礼仪,灵柩两旁设置着白色的齿状边饰的旌旗;用白色熟绢缠绕旗杆;在灵柩旁边设置象旌旗一样的魂幡,是用绸练做成的,采用了夏人的礼仪。一些用稻草扎糊的烧活都排列在灵柩的后面。 孔子赞成葬礼使用稻草扎成的车马烧活陪丧,他认为用稻草扎成的车马殉葬,自古就有了,体现古人心地仁厚。孔子认为死人如果用活人使用的器皿来殉葬,是近于用活人来殉葬,备办了种种对象来殉葬,却又不能实际使用,是活人的悲哀。对用木偶人来殉葬,孔子认为“始作俑者,当断子绝孙”,木偶雕刻得越逼真就越接近用活人殉葬,太残忍了。
孔子一席话,值得后人深思。 鲁哀公由公西华陪侍,也来到孔府,探望孔丘的病情。子夏、孔伋搀扶着 孔丘到中厅拜见鲁哀公。 鲁哀公:“听说国老病体渐好,特来探望。” 孔丘连忙拜谢,说:“丘谢主君亲来看望。丘这一阵感觉好了许多。” 公西华:“夫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夫子安心 静养,病体会好得很快。” 鲁哀公:“是聪明的人长寿呢?还是仁德的人长寿呢?” 鲁哀公一问,孔丘振作了一下精神。 孔丘:“聪明的人和仁德的人,都是长寿的。人有三种死,不是命中注定的,是自己咎由自取。生活起居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过度安逸或过度劳碌,就会百病丛生而夭折。一个人处在下等的地位而冒犯自己的君王或者长辈,欲望过度贪婪,而攫取无度的人,刑罚会使他早死。以少犯众,以弱侮强,愤怒怨恨不合常理,不估量自己的能力而妄自行动,就会在变乱中丢掉性命。这三种人是死于非命啊!这是人自己招来的。大凡那种聪明的人、讲仁德的人,将养身体是有节制的,根据义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喜怒适当,不伤害自己的性情,这样的人能够长寿,不是也应该吗?” 孔丘一席话,大家听了唯唯称是。 公西华:“夫子讲求仁德,一定会长寿的。” 孔丘:“就学问而言,我也许与其它人不相上下。就躬行君子之美德而言,我还没有完全做到。” 公西华:“这些正是我们这些弟子想学而学不到的啊!”
孔子怎样论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直被认为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逃避刑罚的一种特权。其原意是怎样的呢?我们看一看孔子和学生冉求的一段问答对话: 冉求:"古时候三皇五帝不用五刑,是真的吗?" 孔子:"圣人制定防范的办法,贵在让老百姓不触犯。制定五刑却不使用,这是达到大治的原因。凡是邪恶、偷盗犯法的人,总是由于不满足,不满足是因为不知道法度,不知道法度小的说是偷盗,大的说是无恶不作,都是因为不知道节制。因此上面有好的制度,百姓就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就不会犯法。所以古时候虽有偷盗犯法的牢狱,却没有陷于刑罚的百姓。" 冉求:"先王制定法律制度,使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虽然大夫犯法不可以施加刑罚,那平民百姓行事,为什么不可以用礼进行治理呢?" 孔子:"不是这样的。凡是治理君子,是用礼来驾驭他们的思想,原因在于他们属于知礼,而且懂得节制的人。所以古代的大夫有犯不廉洁之罪、而被罢免的,不叫作不廉洁而被罢免放逐,叫他做'脯簋不饰'。有犯**,男女无别之罪的,不叫作男女无别,而叫做'帷幕不修'。有犯蒙蔽主君不忠之罪的,不叫做不忠,而叫做'臣节不著'。因软弱无能,不胜职责的,叫做'下官不职'。有触犯国家法制之罪的,叫做'行事不清'。这五种情况,大夫早就自定罪名了,但仍不正面称呼他有罪;为他隐晦,这是为使他感到惭愧羞耻。所以,古时候大夫之罪在五刑之内的,一旦罪行发生了,就立即摘去冠带,梳理头发,用盘子盛上清水,上面放一把剑,以请求自尽,或者到君王面前请罪。所以,君王不派司法官员捆绑拘捕,施加刑罚。所以,刑不上大夫,大夫也不能逃避他的罪行。那些犯有大罪的,听到君王的命令,就向北方拜上两拜,跪下自裁,君王也不派人拘捕行刑,只是说:'你是大夫,是你自取灭亡,对你算有礼了。'这是教化的结果。 所指的礼不下庶人,只因为黎民百姓忙于自己的生计,而不能充分学习礼仪,就不能责求百姓按完备的礼仪作事。" 冉求:"夫子说的太好了!求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请让我退下以后,把这些话记下来" 冉求听孔子一番解说,顿然大悟,跪着离开了坐席。
孔子治理中都的故事 第九章 1 孔丘在反复思考鲁国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中,认识到要不甘寂寞,发挥自己的治国才干,就要入仕做官,就要选择与季桓子合作。季桓子因为继承父亲的太宰职位以后,面临着阳虎、公孙不狃这些家臣强势的威胁,也需要孔丘的支持。季桓子与孔丘两方面在这样的情势下,形成了共识。 鲁定公七年(公元前五百零三年),孔丘这一年四十八岁,决定接受季桓子的请求,出任中都宰。 中都郊外,晚秋时节。 孔丘自己一身商贾打扮,率弟子曾皙、闵子骞、冉雍、颜回四人, 扮做商贾,边走边看,来到中都郊外。 中都城外村庄残破,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还没有复耕,田地一片荒芜。一些老百姓穿着破旧,懒懒散散地出入城门。这时一骑快马从街上跑来,马上的差人扬鞭打马奔出城门,扬起一路尘土,守城门的两个兵卒,扬起胳膊遮住鼻子,众百姓急忙闪躲一旁。 孔丘望着远去得快马,待尘土渐渐消散,才走到城门前。 曾皙向前询问两个守城门的兵卒。 曾皙:“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出城不下马,牵着马走呢?” 兵卒甲应道:“咳,这里有钱有势之家,作威作福谁能管得了呢!” 兵卒乙上下打量着孔丘一班人,说:“看样子你们是外地客商,不知道这里的事,还是该干什么赶紧去干,别耽搁着。” 曾皙点点头,说:“多谢你了。” 孔丘一行一路走进城来,经过关厢,顺路察看。 城堡关厢是最热闹的地方,卵石铺成的道路,街上人川流不息,买卖倒也兴隆。两侧零零落落有几家店铺,有卖丝、帛的绸布店;有卖酒、盐、红枣、花生食品的杂货店;有卖锄头、镰刀、斧头的铁匠铺;也有卖寿材、寿衣的棺材铺。 孔丘一行经过关厢,转了个弯,径直奔向都宰衙门。 衙门街上冷冷清清。眼前一座陈旧的土坯庭院,木制的门楼下,虚掩着两扇红黑两色相间的大门,漆皮已经脱落,斑驳陆离的。两个差役抱着双臂,肩膀斜倚在门边,晒着太阳在聊天。 差役甲:“今年入冬的天还真不错,老天长眼,太阳暖和着呢!” 差役乙:“太阳暖和也不能抵饭吃,眼下就盼着新官快上任,能赏点粮米度日呀!” 差役甲:“听说这回上任的都宰大人,可是位圣人!” 差役乙:“这我也听说了,就盼着当官的能为百姓办点事!” 差役甲:“办什么事啊?你听说城西那个羊贩子沈犹了吗?” 差役乙:“有点儿耳闻!” 差役甲:“现在那沈犹氏可是发起来啦!” 差役乙:“那还不是欺行霸市、坏了良心发的财。” 差役甲:“这小子每天早起在家里用盐拌草料喂羊,再把羊用水灌饱了,然后拉到集市上去卖!” 差役乙:“就这么个缺德的东西,他就没有人敢管!” 差役甲:“你还别生这个闲气!衙门后街那个溃慎氏家的缺德事就更别提啦!” 差役乙:“你说的就是那家牲口贩子?” 差役甲:“是啊!为富不仁啊。” 差役乙:“这样的事衙门也不好管。” 差役甲:“那就看咱们这位都宰大人的能耐啦!” 孔丘一行人走到衙门前。 两个差役看见几个陌生人向邑宰衙门走来,连忙起身询问。 差役甲:“你们几位有何公事?是什么------?” 曾皙没等差役的问话说完,主动走向前来说明来意。 曾皙:“这位是新上任的邑宰大人。这些人是跟随大人理事的。” 两差役看到新官到任,还带着四个从人,忙不迭的施礼问候。 差役:“见过邑宰大人!小人们听候差遣。” 孔丘:“你们随我进来说话。” 孔丘和气的招呼两个差役一起走进衙门里面问话。 孔丘又邀会了一些乡绅、长者,诚恳地向他们询问中都的民风、钱粮、有那些急于需要做的事情。 孔丘面对着中都农田荒废、富户奢侈成风、欺行霸市、有伤风化的状况,对曾皙、闵子骞、仲弓和颜回说出了自己治理中都的打算。 曾皙:“夫子将从何处入手,使中都兴废利治耶?” 孔丘:“中都城要做到没有一块荒废的土地,没有一个游手闲人,要抓紧兴办学校。要让百姓安居乡土,按时令做好该做的事情;人人要能省吃俭用,乐于勤勉做事,人人都要尊敬君主、亲和长辈。”
读《易经》与《易》,要弄清基本概念 第一.先说说《易经》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学说? 有人说:读好书、喝好酒、抽好烟是人生的三大享受。 读好书是第一位,偏偏《易经》读起来费劲,说不上享受昵?是坏书吗?真如迷信左道,洪水猛兽吗?否!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百家书,唯独留下易经的故事。贾谊说:“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是个大明白人啊。 《易经》难读难懂,首先因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晦涩,字面上很不好理解;古人词汇稀缺而简洁,对事物多是从外延上阐述,而很少作内涵定义。也因为古人认识事物与表达方式不同今人,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就不好理解。理解上也有发生错误的。有人说易经的基础是八卦,是不准确的。易的代表标志是太极图,一个圆圈象征天地未开之前的太极,内含阴阳鱼,象征天与地,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说,《易经》的基础理论是阴与阳。易,日月也。日在上,为阳;月在下,为阴。易字的组合即是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的。这也是世界最早表述的辩证法嘛!不是得心应手的掌握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宇宙观,哪里来得如此的灵感。所以 ,首先它是古代世界少有的哲学学说。如仔细推敲《易》的卦辞、象辞、爻辞,不难感受到,隐藏其中的古人的透彻的宇宙观。阳为天,阴为地;这也是古代人头顶天,脚采地,置身于天地之间,潜心研究天、地、人关系的理论学说。因此《易经》讲的是天地间变化规律的学问。 第二.什么是八卦? 八卦是天、地与各种物质相互关系,以及变化的表述形式,具体则是通过符号结合,即阳爻(       ) 或阴爻(       ) 来结合表现的。例如:乾卦(      )、坤卦(        )。 爻辞、卦辞则是用文字解释说明天、地、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与规律。可以说《易经》是中国古代人通过八卦的变化,预测天地变化,指导人类趋吉避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与社会变化规律的工具。 古书录曰:“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是指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与近古的孔子。说明《易经》成书历时悠久,源远流长,渗透着古代几位圣贤的心血。至此,仅可以说了解了《易经》、《八卦》在本质上是何等样的性质,还不能说具体了解了《易经》、《八卦》的内容。如果说仅此就了解了易经、八卦,那它就称不上是千古少有的学问了。 第三. 怎么样算读懂了《易经》? 前面说的可以叫做“知其然”,尚不能说“之其所以然”。囫囵吞枣的一了而过,确不能算真懂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晚年喜读易”,以至“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使用竹简写成,用皮绳编在一起,孔子读书很勤奋,以至把编书的皮绳弄断了好几次,也没能充分掌握。看来读懂确实不容易。我以为要真读懂《易经》,过程要走三步曲。第一步是:先要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辞海”中漫游探索,知其精髓。第二步是:“能用易者始为知易”,即学会运用易经、八卦说明、解决一些问题。第三步是:“善易者不卜”,即达到得心应手,未卜先知的地步。 第四.《易经》与《易》 古往今来,初入门学习者,大凡是把《易经》与《易》混为一谈的。我以为称谓《易经》内容必须包括“十翼”。“十翼”就是相传为孔子所著的《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它是人们学习理解《易》与卦的万能钥匙。所以称为《易经》是因为孔子之后,后世儒家把它与《诗》《书》《礼》《春秋》同列为“五经”,成为了儒家的经典。所以,《易》在前。而《易经》在后。单说《易》,不包括“十翼”。至于《易》之前的《连山》、《归藏》,人们都是只知其有,未见其书。 我以为说学习、研读《易》,是仅探求占卜的学问;谈论学习、研读《易经》,主要是探求易理的学问。当然,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但也有区别。 第五.,《周易》是个需要校正的概念 初学者很不容易把《易》、《易经》、《周易》这三个词汇加以区分,更难以辨其真假。即使是冠以“大师”的人物,也大谈研究《周易》的成果如何如何,可谓笑谈。因为《周易》是个子虚乌有的概念。 我经过考据,可以说孔子之前只有《易》,孔子之后有《易经》。翻开文献看看,孔子之前没有《周易》之词汇。所谓《周易》是一个不知何时何人误读、误解而虚构出来的。,司马迁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这大概应该是《周易》之源。有人解释说“周易”之“周”是循环往复的意思。我赞成司马迁之说的“周易”之“周”解释为“循环往复”之意是正确的。从这里误读,而出来《周易》之说是可能的。所以,有人以为周文王演了六十四卦,就有了《周易》,也是个误解。
孔子是一位地道的“草根”     时下“草根”这一词汇很流行。“草根一族”也成了对一圈普通百姓阶层的“专称”。 许多人以为“草根”是土生土长的国产货,其实他也是从外国引进的舶来品。     据说“草根”一词的根源产生于美国。在十九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在一些山脉的土壤表层长着一种草,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着黄金。     据另一说法:“草根族”这个称呼最早来源于法国资产阶级大**时期,是对社会底层的百姓的一种称呼。     对“草根”一词的释义,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说:“草根”直译自英文为grass.roots,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一种势力。这种解释的意识形态味道颇浓。     另一种说法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    “草根”一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如今又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      其实,翻开中国的古书看看,与“草根”同义的“草民”,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草民”是个地道的中国词汇。在古代的概念里,“草民”是庶民百姓在君主、高官面前的自称,表示卑谦之意;即草野之民,或平民百姓。      从这个意义上说,“草民”与“草根”两者相同,都属小百姓自嘲之意,指自己处于社会底层,附着于土地,是地位卑微的人。但从另一面说,“草根”虽弱小、或很不起眼,却有顽强的生命力。     可以说中国的“草根”自古有之。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从“草根”到“高官”,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的人。 《论语》记载: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六章节录的。当时,太宰季孙肥问子贡说:“孔子是个圣人吧?为什么他这样多能啊?”子贡回答说:“这本来是天意使他成为了一个大圣人,又使他这样多能的啊。”孔子听到了这些话,说:“太宰哪里知道我呢!只因为我少时贫贱,所以会许多被人们认为是鄙贱的技能。君子会这么多技艺吗?不会多的呀!”    《论语》中的这段对话,大约是在孔子晚年回鲁国之前讲的。太宰季孙肥所以问,是想迎接孔子归鲁,是认为孔子多能,所以称他圣人。子贡回答借助“天意使然”,就把孔子神化了。孔子听说了,却实话实说,让自己返朴归真。从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没因为自己做过“高官”,而忌讳自己少年时的“草根”经历,却是一个从少到老,保持着“草根”情结的人。     孔子的父亲是陬邑大夫。但孔子幼年丧父,跟随母亲生活在社会下层,即庶民阶层中。如果真实地描写一下孔子的出身和本人成份,孔子的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本人成份:城市贫民。所以,孔子是一位地道的“草根”一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