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懒道人 老懒道人
很懒很懒哦!
关注数: 1,382 粉丝数: 2,071 发帖数: 25,067 关注贴吧数: 47
自性本来圆满具足,不是修出来的。但是不是说既然如此就不需要修 自性本来圆满具足,不是修出来的。但是不是说既然如此就不需要修行了呢?在未到无修无证究竟本然之前,还是需要的。那该怎么修呢?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性。归根到底,歇即菩提。歇什么?就歇这不识自性之心。不识自性,所以名曰无明。无明妄想为本,执之障本,分别流转,三毒炽盛,不见自性。自性虽觉,妄心不识,即是众生凡夫,即有生死轮回,苦乐悲欢。故而当知,修行非修自性,乃修自妄,以妄破妄,复见本然真性耳。真性本空,为众强名。真空无相,非空有相。离空离有,离一切相,故名真空,即是妙有。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无有实际,还同真空,故名妙有。性法真空,性空真法,无二无别,一切如来。自妄不破,不见本然。自妄若歇,不从习转,亦无能转,亦无转者,更无所转,不为所障,自见真性,自性自见,自性本定,自性本慧,自性自觉,自性本觉。此修之义也!有心而修,无心而歇,歇即真修。无修无证,即自本然。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即自真性,即无分别,亦无生灭,破迷悟道,故曰妄尽,真性自显。种种言说,应无明缘,显破惑相,实无言说,及种种相。幻有非有,破迷自明。如梦醒然,其梦非实,离有、非有,离性、非性,及一切对待,不应作想。 心若有疑,疑自摄心。心若无疑,自然安心。
自性自度,道法自然。可见不可刻意拔苗助长,顺其自然自有体悟转变,却往往不符合大众心中之期许,故老子叹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禅宗古德亦有云:说似一物即不中。诚哉斯言,孰知之哉! 因为众生是以妄想执着分别而立,因为这些特点,而导致通常会教条式的去片面理解觉者之言说与方法,以及一些规章制度及条例等种种的事物、现象和观念。 比如禅宗的教化风格,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性的究竟了义且处处归根的正面宣讲与阐释,使人逐步明理悟道,明心见性,趋向究竟,彻证本然。 另一方面,则根据个体对象具体状况,及相应的人事物境等缘而不拘一格、随机设教、处处归根。此处的方式,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方便接引,具体的方式及言行并不具有大众化的普遍性,换个对象及时地而言很可能就完全是错误的,所以于此切切不可执着,不可教条似的去看待和理解。 而因为食、色为生死之根本,所以有情生命都对于情爱欲望及食物有着坚固的习惯性需求。可能由于生命种类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形式、类型以及程度上会有所差异。 食物的第一性,是无毒而可以食用,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 而其第二性,则是其味道口感,不同的种类以及个体,往往会有自己喜欢的不同标准。 最初的本来,只是个体的口感以及整体生命感受,而与其他观念无关,而其异化则往往发生在群体社会之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情爱欲望的特性,也与食物相类,欲望可以由于个体生命的业习而单方面产生, 而情爱则始于两情相悦,而相应的后续行为,最初是以两情相悦为基础的,而在群体社会之中则往往会异化为受现实群体社会各种趋利因素的影响的行为,并逐渐成为大众群体的普遍性行为标准,只有极少数人会坚持本质上的最初的两情相悦,这是情爱之真,而其他的方式和标准则是现实之真,当然这些也都是相对境界的事物和现象。 修行人最终是要超越一切的,但超越是一个有着很多阶段的漫长过程,只有诚实顺应自己身心当下的感受,随心随缘的去经历体悟,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去自然转变,而非以刻意的态度去拔苗助长而陷入无尽的遗憾与纠结之中不能自拔,实际上这才是由迷到悟的最短捷径,是最稳妥的并且最具有普遍性的方式,是道法自然的自性自度。而种种刻意的拔苗助长的方式,则会在发现实际上无法达到目的后的崩溃与放纵中走向无尽的轮回,直至真正明悟道法自然的自性自度,才能回到真正的捷径上来,避免再重走弯路。 即使是禅定的境界,也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自然的超越,而非主观刻意的舍弃,当然也非当今社会流行的望文生义而理解宣扬的所谓断、舍、离。 无论是传统的修行,还是现代的身心调节技术,大多都由于真正正确的实修境界自然转换的任 认识与把握上的传承断代,以至于不能真正的了解和把握经典与方法的真义与实修中的对境方法及境界自然过渡深化转换之诀窍,以至于现在的修行者大多都很难达到通达而高深的境界,甚至都很难真正入门。反而,误入歧途的路却越走越远,这大概也是一个圆满的觉悟者所留下的道路终究会逐渐湮没于无尽的岁月与轮回的原因吧,这也是浮生大梦中的相对世界有生必有灭的无奈写照吧。 虚极无碍,静笃契生。然后任万象并起而不动,观其于虚静中自生自灭归于静本,久之悟证其常而顺其之自然而不敢先之,见证日进而识妄日损,自归于本然不二之至道也,不劳造作耗心费神而思虑之,大道自然而至简至易也,而世人难信其简易自然,而妄求秘诀繁法,而后祖师慈悲,不得已而立渐次证验之法,以征愚迷之信而渐引之以入门也。奈何世人不识其旨,竟以末为本,重法而轻道,愚甚矣!唯随缘接引有缘之人而已。信者自得,昧者长迷。 饱腹不过一碗面,山居何须建雕梁。 暖阳寂照多惬意,心中无事皆故乡。 从真至真本来真,直心何处不庄严。 何须更求庄严处,当下无处不庄严。
参悟到道德经的几个关键点 参悟道德经有几个关键点不可不知,不知则不会真正明白道德经。第一个关键点,大道是独立而不改的,也就是佛门所说的究竟不二。 第二个关键点,身心天下是一理的。整部道德经,都是在反复的以身心喻天下,以天下喻身心,不明白这一点,就看不懂道德经。 第三个关键点,以大道为本。一定要明白,老子首先是一个道人,而且是悟证了究竟大道之人,因此要明白道德经的根本定位是在哪里。 第四个关键点,要明白道究竟是什么。虽然大道无法直述,但也不是全然的不可描述。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也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用我们现代相对的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个未被我们主观望心所扭曲的本来面目。 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我们看古代经典的时候要尽量的直接理解,而不是去咬文嚼字、断章取义,那样只会背道而驰。 第六个关键点,我们要理解文言文和所谓书面语言的最初的本质,那就是,他们本来只是各地的方言口语,当这些方言口语所写的著作流传到其他语言区域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不能直观地去理解它们最初的生动而贴切的本意,而会逐渐在把它们当成一种书面语言和文言文。 第七个关键点,在改革开放前中期的时候,各地地方方言口语,还保持着一些传统的词汇和习惯,但到目前,社会高度信息化,传统语言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改变,很多古代保存下来的语言痕迹,开始迅速消亡,有些已经荡然无存。自此以后的后来人,再想从传统方言中有所领悟和得到启示,恐怕已经很难了。现在,我也只能尽力的留下一些东西,供有缘人参考了。 第八个关键点,真正究竟的修行经典,都是在讲述如何实修,所以一定要把参悟经典和实修相结合,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空花梦影。而到了真正通达的时候,理法是不二的,它们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而没有专注与静定实修基础的研究者,终其一生最多也只是个世间学者,不可能真正明白大道,也不可能真正明白修行经典,也无法真正的改变自身,返璞归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