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懒道人
老懒道人
很懒很懒哦!
关注数: 1,382
粉丝数: 2,071
发帖数: 25,067
关注贴吧数: 47
欲求师访道者,先须具备分辨能力。欲具备分辨能力,最好根据各自 欲求师访道者,先须具备分辨能力。欲具备分辨能力,最好根据各自爱好,选择佛、道代表性根本经典进行学习,只提倡学习原经及究竟圆满之祖师论。真正通达经义方具分辨能力,而真正通达经义者,必然对一切佛经及道家老(道德经)、庄子、列子之领悟达至经无二义之境,祖师论推荐达摩大师四行论及余论和三祖信心铭、五祖最上乘论、六祖坛经、明朝道士悟真子辑录之金刚经全注全解、后世道教丹道中派祖师李道纯所注之道德经等。 若不具备分辨能力而盲目进山寻师访道,则绝大部分情况下会被盲师邪师引入歧途而不自知,甚至会沦为为虎作伥之徒。 各位慎之!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世间种种,不过我思我想我见我说我感我受,此即假中真。何时物我双亡会得无心,方为返朴归真悟证本然,到此却又圆照真妄,了然迷悟。会得了自是明了,未会得说也枉然,只待南墙撞遍方得回心见机觅得入处,从此方始休歇,不再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向东向西南辕北辙。应缘入世遍十方,何曾半步离心乡。世人不解诸方便,妄认他乡是故乡。不识本地风光好,又把故乡作他乡。
山者,隐之喻也。地者,各自当前之因缘及所需。度者,应缘自显之 山者,隐之喻也。地者,各自当前之因缘及所需。度者,应缘自显之无为妙用。前心为愿,现无所住,后无所续,当下自性自度,自他无二,同一根本,迷悟见异
随缘自在,随兴自然。自适其性,随温就寒。问而告之,求而教之。 随缘自在,随兴自然。自适其性,随温就寒。 问而告之,求而教之。论而辩之,退而息之。 俱生俱灭,无生无灭。相生相灭,即非生灭。 非生灭故,说名生灭。有相皆妄,一切如来。
朝雨暮成雪,云开天又晴。山色尽为素,野茅独自吟。 朝雨暮成雪,云开天又晴。 山色尽为素,野茅独自吟。
自性本来圆满具足,不是修出来的。但是不是说既然如此就不需要修 自性本来圆满具足,不是修出来的。但是不是说既然如此就不需要修行了呢?在未到无修无证究竟本然之前,还是需要的。那该怎么修呢?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性。归根到底,歇即菩提。歇什么?就歇这不识自性之心。不识自性,所以名曰无明。无明妄想为本,执之障本,分别流转,三毒炽盛,不见自性。自性虽觉,妄心不识,即是众生凡夫,即有生死轮回,苦乐悲欢。故而当知,修行非修自性,乃修自妄,以妄破妄,复见本然真性耳。真性本空,为众强名。真空无相,非空有相。离空离有,离一切相,故名真空,即是妙有。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无有实际,还同真空,故名妙有。性法真空,性空真法,无二无别,一切如来。自妄不破,不见本然。自妄若歇,不从习转,亦无能转,亦无转者,更无所转,不为所障,自见真性,自性自见,自性本定,自性本慧,自性自觉,自性本觉。此修之义也!有心而修,无心而歇,歇即真修。无修无证,即自本然。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即自真性,即无分别,亦无生灭,破迷悟道,故曰妄尽,真性自显。种种言说,应无明缘,显破惑相,实无言说,及种种相。幻有非有,破迷自明。如梦醒然,其梦非实,离有、非有,离性、非性,及一切对待,不应作想。 心若有疑,疑自摄心。心若无疑,自然安心。
习深惑微细,知解终觉浅。任运转旧习,心通神自显。 习深惑微细,知解终觉浅。 任运转旧习,心通神自显。
真空不空亦非有,一切如来心尽休。应缘而显何曾动,镜前何人心悠 真空不空亦非有,一切如来心尽休。 应缘而显何曾动,镜前何人心悠悠。
浮生百转苍桑久,经义昭彰若明灯。红尘世事如梦影,任物自然到无 浮生百转苍桑久,经义昭彰若明灯。 红尘世事如梦影,任物自然到无心。
昨日黄昏天又雪,今晨分晓已茫茫。银妆素裹添锦绣,千里冰封尚飞 昨日黄昏天又雪,今晨分晓已茫茫。 银妆素裹添锦绣,千里冰封尚飞扬。
五行不离四象簇,四象本从阴阳生。阴阳转寰无穷妙,不出太极不二 五行不离四象簇,四象本从阴阳生。 阴阳转寰无穷妙,不出太极不二真。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自性自度,道法自然。可见不可刻意拔苗助长,顺其自然自有体悟转变,却往往不符合大众心中之期许,故老子叹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禅宗古德亦有云:说似一物即不中。诚哉斯言,孰知之哉! 因为众生是以妄想执着分别而立,因为这些特点,而导致通常会教条式的去片面理解觉者之言说与方法,以及一些规章制度及条例等种种的事物、现象和观念。 比如禅宗的教化风格,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性的究竟了义且处处归根的正面宣讲与阐释,使人逐步明理悟道,明心见性,趋向究竟,彻证本然。 另一方面,则根据个体对象具体状况,及相应的人事物境等缘而不拘一格、随机设教、处处归根。此处的方式,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方便接引,具体的方式及言行并不具有大众化的普遍性,换个对象及时地而言很可能就完全是错误的,所以于此切切不可执着,不可教条似的去看待和理解。 而因为食、色为生死之根本,所以有情生命都对于情爱欲望及食物有着坚固的习惯性需求。可能由于生命种类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形式、类型以及程度上会有所差异。 食物的第一性,是无毒而可以食用,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 而其第二性,则是其味道口感,不同的种类以及个体,往往会有自己喜欢的不同标准。 最初的本来,只是个体的口感以及整体生命感受,而与其他观念无关,而其异化则往往发生在群体社会之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情爱欲望的特性,也与食物相类,欲望可以由于个体生命的业习而单方面产生, 而情爱则始于两情相悦,而相应的后续行为,最初是以两情相悦为基础的,而在群体社会之中则往往会异化为受现实群体社会各种趋利因素的影响的行为,并逐渐成为大众群体的普遍性行为标准,只有极少数人会坚持本质上的最初的两情相悦,这是情爱之真,而其他的方式和标准则是现实之真,当然这些也都是相对境界的事物和现象。 修行人最终是要超越一切的,但超越是一个有着很多阶段的漫长过程,只有诚实顺应自己身心当下的感受,随心随缘的去经历体悟,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去自然转变,而非以刻意的态度去拔苗助长而陷入无尽的遗憾与纠结之中不能自拔,实际上这才是由迷到悟的最短捷径,是最稳妥的并且最具有普遍性的方式,是道法自然的自性自度。而种种刻意的拔苗助长的方式,则会在发现实际上无法达到目的后的崩溃与放纵中走向无尽的轮回,直至真正明悟道法自然的自性自度,才能回到真正的捷径上来,避免再重走弯路。 即使是禅定的境界,也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自然的超越,而非主观刻意的舍弃,当然也非当今社会流行的望文生义而理解宣扬的所谓断、舍、离。 无论是传统的修行,还是现代的身心调节技术,大多都由于真正正确的实修境界自然转换的任 认识与把握上的传承断代,以至于不能真正的了解和把握经典与方法的真义与实修中的对境方法及境界自然过渡深化转换之诀窍,以至于现在的修行者大多都很难达到通达而高深的境界,甚至都很难真正入门。反而,误入歧途的路却越走越远,这大概也是一个圆满的觉悟者所留下的道路终究会逐渐湮没于无尽的岁月与轮回的原因吧,这也是浮生大梦中的相对世界有生必有灭的无奈写照吧。 虚极无碍,静笃契生。然后任万象并起而不动,观其于虚静中自生自灭归于静本,久之悟证其常而顺其之自然而不敢先之,见证日进而识妄日损,自归于本然不二之至道也,不劳造作耗心费神而思虑之,大道自然而至简至易也,而世人难信其简易自然,而妄求秘诀繁法,而后祖师慈悲,不得已而立渐次证验之法,以征愚迷之信而渐引之以入门也。奈何世人不识其旨,竟以末为本,重法而轻道,愚甚矣!唯随缘接引有缘之人而已。信者自得,昧者长迷。 饱腹不过一碗面,山居何须建雕梁。 暖阳寂照多惬意,心中无事皆故乡。 从真至真本来真,直心何处不庄严。 何须更求庄严处,当下无处不庄严。
岭头浮云障青天,不识本然佛即仙。觅境安心在相应,觅之不得乃心 岭头浮云障青天,不识本然佛即仙。 觅境安心在相应,觅之不得乃心颠。 颠倒不识心为本,乃求法境又思迁。 心境未到须历练,只恐此生成云烟。 劝之无效其奈何,唯待浮生去熬煎。 境由心生人不识,心历自境尝悲欢。 百世千生劫无量,循环往复绕大弯。 历尽浮生重重境,始能回首纠其偏。 息心无为真智慧,任物自然大道宽。 若是不了此究竟,一门精进亦方便。 最忌贪多嚼不烂,喜新厌旧常思迁。 如烧开水岂换灶,保持火力妙无边。 一个模式方积累,见异思迁枉费心。 徒耗精力与岁月,待到知时悔已轻。 度得苦海当登岸,莫扛此物岸上冲。 心地未明舟难舍,旱地行舟在梦中。 心若明时无一法,处处归根俱归空。 真空无相离空有,无执红尘与山中。 但有热爱非看破,贪爱执着自忽悠。 觉者无为岂有作,如镜照影无去留。 任物自然安众妙,无心无物是本然。 无是无非皆强名,自性自度乃自阐。
本心无善恶,众生皆具,非仅人也。众生从妄入迷,从迷执物我,从 本心无善恶,众生皆具,非仅人也。众生从妄入迷,从迷执物我,从我生诸欲,逐欲体无常,历劫明心渐回头,以妄破妄返其真。
大道不二,性相一体 息心开本智,执德好仪容。 仪容难长久,本智超时空。 证道体自然,性相同圆满。 本来无分别,方便说二元。 大道无名相,众生迷不见。 但见应缘显,便执为德相。 从此执定法,逢岸难弃舟。 长在苦海里,悠悠万事休。
终南修道多迷人,万古到今几个成。莫夸自家有传承,门内门外俱不 终南修道多迷人,万古到今几个成。 莫夸自家有传承,门内门外俱不明。 浮沤有名无实际,酒色财气倒俱全。 真修又无真师指,自参自悟少入门。
道法自然,自性自度 道法自然,便是自性自度,便是妄心的力尽而堕,物极而返。返归于什么?不再是妄心的万相,而是返朴归真,找回自己及一切(虽然本来没有这一切)的本来面目。从相对的纯粹与真,返回本然不二的纯粹与真实。从追梦的旅途中感受梦想的实际,历尽一切苦乐悲欢,而渐归真道,息心安住,破惑证真,或曰返朴归真。
道法自然 一切的历炼,只为了破除这个虚妄的自我及其妄心。可只能随心随缘而行,否则便到不了那最后的临界点。愿大家都能愉快的在美梦中醒来!而不是惊醒或痛醒[憨笑][憨笑][憨笑]
随心自在,随缘自在。处处归根, 随心自在,随缘自在。处处归根,不二自在。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经无二义,法向一途。 一切如幻,自心妄境。离诸二义,不应作想。 于理无碍,于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方见如来。 究竟修行,只在去妄。返朴归真,不离本根。 破妄无心,方见本然。为众说故,强名真心。 从能从用,说名真性。真心真性,本来不二。 道即本然,亦名自然。非大自然,切莫误解。 不明本然,揣度言相。开口即错,不待人辨。 一切非实,不离于道。亦非自然,妄心变现。 但自息心,息极必返。破惑证真,自见本然。
悟后修行略论 初悟方见真,余习尚须清。 却非作意去,只待任运熏。 本无功用行,妙趣在无心。 习尽方究竟,无碍证全真。
我之修行 我之修行,与众不同。随心随缘,体悟浮生。随悟而行,随行而悟。并依经悟,随行再悟。妄想与悟,皆随行悟。悟更随行,行复有悟。从迷至悟,不违心意。从相对起,乃至不二。从真至真,无所不真。随心随缘,随缘随悟。随悟而行,随行而证,随证而悟,悟证无别。缘有顺逆,无逆心意。随心缘悟,证于本然。不假刻意,返朴归真。朴无所饰,真复其本。其中无二致,无有诸方便,无碍诸方便。原非有无性,离一切相对。性法本真空,性空本真法。一心不思议,一心亦不立。
空性乃一切空有之本来面目 今天看到有人说到离现象见不到空性,其实这也着了两边,只是从执空相转到了执有相而已。要知道,空性即道,即一切之本来面目,本无一切可得。所谓一切,不过是凡夫妄见罢了。空性,是不会因凡夫之妄见空有而有所不同的。
见诸相非相 见诸相非相,即是方法,也是结果,实为本然。觉体不二,体用一如。本非二物,随顺众生言语思议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而言,建立二种名相,实无二致。
究竟的修行不过是返璞归真 宇宙世界,乃至一切万事万物,乃至自我,都是因缘巧合,而产生的自我纠结的妄心,所显现的幻境,说白了就是妄心自己见自己而不识,反以为是外境。而究竟的修行,不过是返璞归真,破除虚妄的自我,而证一切之本来面目而已。
诸法何异 一切法,不过是契入门径,看似千差万别,实则殊途同归。有为向无为,无为契本然。智悟定证,同离能所,心境双亡,始证本然。离能所,亡心境,诸法之同归,静定、慧悟之极致,由行者之根性因缘各异,而现证之过程显现亦长短不一,有历数定而达者,有刹那而透者,有长劫而证者,最后关头,皆不离于能所俱遣、心境双亡而证本然。惟迷不知,分别定慧,不知殊途同归而不二也!
非己 旧梦新梦都是梦,人事物境总成空。 乌飞鹊绕来复去,猫卧狗随倚山中。
破山水 茫茫生死一梦酣,机歇卡坏断诸缘。 忽得故友来相问,却见旧梦已惘然。
有生皆在世 佛法不离世间觉,何处曾离世间觉。 若见诸相非相已,始超世间证本觉。 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小兔本无角,本觉亦无迷。 非迷不求悟,皆未离世间。 有生皆迷众,虚妄本自迷。 非关本觉事,妄心自入迷。 因缘和合生,如幻无实际。 不明此真义,妄执在世间。 狭劣世间义,迷众之所执。 有生皆在世,如梦难思议。 无生无出入,本然自如如。 觉体本不二,体用元一如。 随顺众生故,说名觉体用。 世间诸学人,当明此间义。 莫陷自分别,而背第一义。
元是一物,何为分别 真空非空,故名真空。妙有非有,故名妙有。 真空非空,故名妙有。妙有非有,故名真空。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本同名异,妙观察故。 两处立论,建立别名。实无二致,本不二故。 真空无相,非空非有,非虚非实,非阴非阳。 若执空有,即着二相。不明真空,昧却妙有。 见论真空,即执妙有。不知其妙,不明其有。 亦不识空,亦不识有。元是一物,何为分别。 妄心自迷,自生分别。迷著自妄, 自障其真。 一切迷人,不识真际。迷执自妄,以为明悟。 自误误人,无由反省。深执虚妄,长昧本然。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略解 其实很多解释都是把它复杂化了,所谓返闻闻自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不是用意追求而来的。古往今来很多大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呢,就是由于我们后天思维的习惯性,也就是所谓妄心习气。其实,只要去专注地听一种自然的声音,系心于声,心无旁骛,妄心习气逐渐淡化休歇,身心自然逐渐归于静定,直到有一天,天地之间仿佛突然安静下来了,万籁俱寂,没有了任何声音,到这里,才是所谓入流亡所的境界,这是耳根圆通法门的关键之处。到这里,才算是真正的进入了定境。接下来,我们只需要安住其中就可以了,之后的过程都是自然的,自然会层层转进深入,勿须劳心,时与耳根圆通法门口诀相印证即可。耳根圆通法门中有几个关键点,必须要注意。如,闻所闻尽,是闻与所闻皆尽之义。后面的觉所觉空、空所空灭等句,皆如此解即可。最后所要达到的境界,即是能所俱遣、心境双亡,真性自然无碍现前。这时的境界是超越一切相对,现证不二本然。
2016年11月23日小峪又见终南雪 2016年11月23日小峪又见终南雪 送往迎来年复年,暗洒闲抛马不前。 看看山河又换景,无非旧貌与新颜。
自题 汪洋恣肆非俗流,瑞雪丰年影无踪。 云霞万里任朝暮,峰峙长劫亘碧空。
迷悟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念不觉,不见本然。坐井观天,是谓管窥。管窥,则不见全体,即失本然。迷妄,则不见本然,而唯见于幻妄也。如波自迷,不见于海,唯见于波。如水滴自迷,不见于水,唯见于珠,是自障于水也。亦如见妄,不见自性本然,不见大道原真,唯见于幻,是妄心自迷自障也,与本来面目无关,与自性无关,与大道无关,自迷而已。修行,只缘迷在幻安之中,而破惑证真,或云返朴归真也,无它。 常有修者,见过来人言本来圆满,即以为自己不须修证,不知自己已在幻妄之中,由迷转悟,无不是修。不修,何来悟证。 又有修者,唯执法脉,不识自性般若,不辨经典真义,不知理法不二,而自别于大道,惟执于小径。虽有功夫,不明究竟。若能虚心参悟了义经典,尚有通达圆满之日。 更有一等自谓修行人,望文生义,不事实践,妄生议论,惟自误误人而已。 慎之!
见之别 近视眼看什么都是模糊的,眼睛没问题看什么都是清晰的,而不是所看的东西不一样。凡是有相的,都是妄心自见其心而以为物境相。一切之本来面目,非一切物境相,亦不异一切物境相,亦无一切物境相可得。
活着,只是一个错觉 活着,只是机缘巧合之下产生了一个自我的错觉,而一切之根本是无我的。那么既然产生了这个虚妄的自我,那么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自我妄心所见,所见的一切都是被扭曲的假象,而不是一切的本来面目。实际上我们所见的就是自己的妄心境界,但我们自己不知道,还以为真的有一个外在的相和外在的境界及一切事物、现象及概念。妄心及妄心所见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有生就有灭,有迷就有悟。所以,从我们迷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同时处在了自性自度之中。因此,我们活着,并不是什么而活着,只是机缘巧合的产生了一个虚妄的自我,又见到了一个虚妄的境界,又在虚妄的境界中追求自己想要的,又在其中经历一切的体悟,最后梦醒,完成整个的自性自度。
偶题 一门精进知寂趣,经无二义理方通。 理法相应原无异,同归玄玄与空空。
自题 瑞雪兆丰年,丰年雪无踪。 白云归岭上,岭上有青峰。 常伴烟霞外,默然客尘中。 道人号老懒,玄玄又空空。
参悟到道德经的几个关键点 参悟道德经有几个关键点不可不知,不知则不会真正明白道德经。第一个关键点,大道是独立而不改的,也就是佛门所说的究竟不二。 第二个关键点,身心天下是一理的。整部道德经,都是在反复的以身心喻天下,以天下喻身心,不明白这一点,就看不懂道德经。 第三个关键点,以大道为本。一定要明白,老子首先是一个道人,而且是悟证了究竟大道之人,因此要明白道德经的根本定位是在哪里。 第四个关键点,要明白道究竟是什么。虽然大道无法直述,但也不是全然的不可描述。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也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用我们现代相对的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个未被我们主观望心所扭曲的本来面目。 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我们看古代经典的时候要尽量的直接理解,而不是去咬文嚼字、断章取义,那样只会背道而驰。 第六个关键点,我们要理解文言文和所谓书面语言的最初的本质,那就是,他们本来只是各地的方言口语,当这些方言口语所写的著作流传到其他语言区域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不能直观地去理解它们最初的生动而贴切的本意,而会逐渐在把它们当成一种书面语言和文言文。 第七个关键点,在改革开放前中期的时候,各地地方方言口语,还保持着一些传统的词汇和习惯,但到目前,社会高度信息化,传统语言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改变,很多古代保存下来的语言痕迹,开始迅速消亡,有些已经荡然无存。自此以后的后来人,再想从传统方言中有所领悟和得到启示,恐怕已经很难了。现在,我也只能尽力的留下一些东西,供有缘人参考了。 第八个关键点,真正究竟的修行经典,都是在讲述如何实修,所以一定要把参悟经典和实修相结合,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空花梦影。而到了真正通达的时候,理法是不二的,它们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而没有专注与静定实修基础的研究者,终其一生最多也只是个世间学者,不可能真正明白大道,也不可能真正明白修行经典,也无法真正的改变自身,返璞归真。
人生第四重境界 人生第四重境界,打破一切藩篱形式,包括宗教形式,唯道是从,随心随缘,依经随悟而行证。
夜卧观星 沐天席地入河汉,朗月稀星照终南。 一夜沉沉转眼过,浮生多少梦又残。
南归雁 终南无限好,只是尽此期。 回首几相忆,但见日色稀。
道德,道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者,道之自然体性与体现,非于道之外另有德可得。 体道,则德自备!
出关 西出函关谁知情,东来紫气逢尹生。 为君强作五千字,留与世人论假真。
秋日偶题 云霞灿烂迎朝阳,青冥浩荡笼十方。 夏碧秋黄相映照,随几零落别样娇。
道法自然 身松心静,自然神凝气聚,守之任运,顺其自然,对境无心,不妄想,不执着,不分别,沉浸其中享受之,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返璞归真,何须劳心费神!
声明 本人只有这一个帐号,只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从今以后,非弟子不教不留
终南夜雨后 朝雨夜未央,湿篷人却忙。 移帐三两顶,天明梦还香。 晨起清风笑,明月共朝阳。 白云碧空上,同映日月光。
终南夜雨后 朝雨夜未央,湿篷人却忙。 移帐三两顶,天明梦还香。 晨起清风笑,明月共朝阳。 白云碧空上,同映日月光。
无题 清风拂云醉晨昏,落日丹霞出天真。 明月无尘九宵外,孤明一片太虚生。
公告:以后禁止在本吧宣传孔儒,否则一律删帖! 不听劝告者封禁、拉黑!
酒之危害 酒,乃水谷彪悍之气,能使人真阳之气外越,其过程使人产生一种快感,但却会损耗人的根本,使人身心产生依赖性,并会致使人种愚痴因!
终南山名略释 终南山者,其名隐喻深义。终者,有终极、终点、终结之义。南者,南方属火归心。山者,喻清静地。一义,究竟圆满清净无染本心心地。二义,终结妄想执着分别妄心之清净地,意为适合修行之道场。
早出晚归山色好,晚出晚归花自娇 早出晚归山色好,晚出晚归花自娇。 溪畔红颜向落日,路旁白衣挂藤梢。 信步归途拾荒径,随心所欲入篷蒿。 山居渐近望月影,涧水奔流势不消。
自性自度 随心入梦逐所欲,历尽尘情始回心。 随心随缘觅本性,依经随悟证天真。
自性自度 随心入梦逐所欲,历尽尘情始回心。 随心随缘觅本性,依经随悟证天真。
雨中终南 连天阴雨难出户,满目浮云却似雾。 身入终南终必南,随心自在觅归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