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居士 黑夜月亮挂枝头
三教归一一团和气,九流源易易通百家。
关注数: 1 粉丝数: 400 发帖数: 13,637 关注贴吧数: 1
禅修指导——调心 调心,可能很多人觉得很困难。在佛教经典中也形容我们内心,犹如猿猴,犹如烈马,非常难以调御和治伏。其实调心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所谓的调心就是让我们学会看到我们的情绪、想法和念头。当你既不去抓取,也不去排斥,只是看着它的生起、壮大和灭去,不被这种内心的习气所牵引并带走,就可以了。 感受只是感受,情绪只是情绪,还它一个本来面目,而不急于评判它是好是坏。这样的话,当你面对着痛苦,面对着一些让你纠缠的事情的时候,就学会了做一个旁观者来体验和感受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可以在内心标注出,“情绪、情绪、情绪”;或者“痛苦、痛苦、痛苦”;“回忆、回忆、回忆”…… 调心,它需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觉察力。 比如,在回忆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通过标注“回忆、回忆、回忆”,我们会发现这种回忆的力量在慢慢减弱。可如果你没有这种觉察,我们的心就会被它所带走,你会发现你的情绪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到无法控制。所以说禅它是让我们学会做身心的主人,这才能实现自在和解脱,这也应了我们禅宗的一句话,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当你一旦住在一种情绪,住在一种想法里,你就会受苦!把这一句话领悟透了,能够终身受益。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的苦,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纠结是否都是因为自己过于“住”了?当你把心打开了,无所住,会发现当下就可以从苦中出离。而无所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就是要能够觉察,才能做到不住。所以觉察对我们来讲是一个离苦的利器,是一个无价之宝!
陶林县一贯道始末 陶林县一贯道是民国二十八年,也就是一九三九年通过京包铁路线,从集宁、归绥(今呼和浩特)等地传入。同年,归绥人张涛选、刘梦池和集宁人刘孟荣、张炳午、句云章等人,来陶林发展一贯道组织,也称开荒办道。 来陶林县后,先是在各商号、地方名人、官吏和学者中发展。成立了一个什么佛堂,起名信义坛。地点设在彭四院内东房(原来的百货四门市院内)。就此,一贯道在陶林县城乡各地发展开来。 据《陶林往事》记载,一贯道就是一个靠迷信起家的大杂烩愚民会道门,并没有特定的信仰对象,信义坛佛堂上供奉的神像五花八门。有济公,有关公,有吕公,有达摩,有耶稣,也有上天老母等等。 加入一贯道需要花钱,城里人、村里人有区别。城里人交蒙疆币四元五角,村里人交二元五角,不分性别年龄,叫做:功德费。这笔钱一部分留在佛堂里用,大部分都被点传师拿走了。于是,有人说:是贯不是贯,先拿四块半,五毛买鸡蛋,四块拿盘缠。 一九五零年四月,陶林县各地一贯道的主要头头们到集宁聚会,散布谣言说:苏联人做了三十万个胶皮人,需要人心、人眼、人蛋。掏心割蛋的都是外地来的侉子。陶林县王某某,从集宁散会后带回五箱硫磺弹,利用夜间到处燃放,并大声呐喊:割蛋的来啦。群众信以为真,以谣传谣,陶林城居民们被吓的白天不敢下地,夜间并家休息,轮流放哨,人心惶惶。后来,一贯道作为非法组织被勒令取缔。
陶林县名的历史由来 陶林,古县名,西汉时属云中郡,并置陶林县,东汉废。 也有说,科布尔东北郊有一海滩,蒙语叫:达赖塔拉,据其“塔拉”的谐音叫成了:陶林。 科布尔是蒙古语,意思是:沼泽地。清光绪年二十九年陶林厅设治于科布尔。管理陶林厅事务的官职叫抚民通判。首任陶林厅抚民通判是晃鸿年。 清宣统三年,陶林厅有了第一所新建小学,这便是后来的“陶林男校”,校址在科布尔奶奶庙,就是现在供销大楼靠北一点,有教职员13人,学生240余人。清朝时,陶林厅属山西省归绥道管辖。 民国元年,陶林厅改为陶林县,原来的抚民通判改叫知事。陶林县归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将军监督节制。首任陶林县知事叫张文凤。 1948年10月16日,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9纵队11旅对国民党占领的陶林县城进行围攻,从凌晨1点打到上午6点结束。击毙国民党军70多人,俘虏427人,缴获各种枪304支,子弹1万多发,手榴弹198枚,电台1部,电话机9部,望远镜1个,战马264匹,小麦1万多石。至此,陶林县全部解放。 1954年2月19日至22日,陶林县召开第十七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讨论解决旗县并存,撤销陶林县与绥东四旗建制,新划察哈尔右翼前、中、后三旗的决定。 陶林,自1903年设厅,1912年由厅改县,到1954年撤销建制,存在了52年。至此,陶林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名称也成了历史的记忆。
佛究竟说了些什么? 因为时常听到身边有人说:某某人看破红尘,去信佛了!在不无惊叹与惋惜的语气中,夹杂着一丝讥笑和瞧不起的神态。然而,看看各大寺庙里那些手捧高香,并非凡夫俗子的“虔诚”信徒们,不由不让人对佛升起百般遐想与信心 ——佛一定能让我心想事成。 带着将信将疑的心理,我打开关于佛教视频和佛教典籍,试图从中找出答案。结果是:佛不能使我们得到什么,却能教我们成为什么。那么,佛究竟要教我们成为什么?他又说了些什么呢? 人生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生活内容。学佛是精神生活,不是物质生活。若想通过学佛满足任何物质欲望的追求都与佛背道而驰。如果某人信佛使的家庭和睦、工作顺利、福禄双收,那也只是学佛后所获得的额外收益,而非佛陀四十九年慈悲说法的最终目的。 佛,讲无我;儒,讲无私;道,讲无为。由此可见,三家圣人都把“无”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与儒道两家圣人不同的是,佛以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来论证无我境界的殊胜。 简单地说,无我境界就是佛境界。佛坚信每个人只要依佛法修行,都能成就无尚崇高的无我境界。佛法就是学习佛成就无我境界的方法。若能学以致用,就能获得自我解脱烦恼痛苦的能力。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烦恼或痛苦,学佛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我是这样认为的。
察右中旗新客运站要启用啦 1、察右中旗新客运站地址:大润发超市往西路南,定于2020年11月8日正式启用。 2、原汽车站所有始发客运班车(包括县际以上客运班线及过境车辆、通村班线车辆)全部进入新站营运,为了方便旅客就近乘车,客运站在辉腾锡勒大街(科布尔镇第三社区楼下十字路口西侧)设临时乘降点。同时,原察右中旗长途汽车站关闭终止运营。 3、所有县际以上班车及过境车辆、通村班线车辆,统一按行业管理部门核准的运营路线进站、出站,严禁乱班乱线,乱停乱靠,随意上下旅客。 4、根据新客运站启用和市民出行需求,城区出租车、公交车可直达新客运站,方便乘客零距离乘座。所有出租车辆、公交车辆须按指定区域有序停放、接送乘客。 5、迁站后,所有班线营运客车不准调价,必须严格按照核定的现行票价标准收费,违者严厉查处。 6、新客运站周边不准违规停放车辆及乱摆摊点。 7、客运从业人员要严格遵守运输行业管理规定,依法有序文明运营,共同营造良好的客运市场秩序。 8、为规范城区交通秩序,旗政府组织交通、公安、城管、交警、运政等执法部门,对不进站经营、不按规定线路行驶、无故停运罢运、寻衅滋事、故意扰乱客运站启用和城区交通秩序、非法营运乱停乱放、马路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或取缔;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9、新客运站启用日常服务单位: 乌兰察布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察右中旗分公司,电话:0474—5905954。 10、举报电话 旗交通运输局:0474—5906410 旗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5900001 旗交警大队:0474—5699788 旗交通运输管理所:0474——5902221
微信群聊天记录与您分享 自进群以来,我基本就说了两个内容的话题。一个是性,一个是钱。孔子说:食也,性也。也就是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如果说性与男女有直接关系,那么钱就与饮食密不可分。 假如有人问:你有婚外情或婚外情史吗?你可能会说:没有,或顾左右而言他。如果有人问你:同学情重要?还是钱重要?你会干脆地回答:同学情重要,或都很重要。 事实上,这些回答都不是我们的真心话,因为它与实际生活现象并不相符。也就是说,我们这些回答只是在包装自己,或是在证明自己。 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怎么回答其实都是想去证明一个什么:或许是清白,或许是高尚等等。无论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证明自己呢?因为我们原本就不是那样的人。如果你是一只羊,需要去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一只羊吗?这就是人性的虚伪不可信之处,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 关键问题是我们自己做着自欺欺人的事,却还在不知不觉中乐此不疲!这才是我要谈论以上话题的真实意图。 谢谢大家!感恩能和这样有涵养有素质的同学在一起! 需要补充一下,我这么说并不是让大家像我一样,口不择言,逮啥说啥。而是通过这样的思考,切实认识到我们的真实心理现状,并以此认识来觉醒我们每一个思想行为。这便是佛教所谓的智慧!
说个中旗四十年前的校园故事 我小的时候,男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骑马打仗”。 游戏是由几组人一起玩儿的,每组俩个人,一个人当马,一个人做骑手。当马的人要有力气能跑,做骑手的要眼疾手快能打,当然也不是真打。游戏时,骑手骑在“马”的肩膀上与另一组对打。哪一组的骑手被拉下“马”,就算输了。 有一个比我低一届的同学叫:楞全喜。楞全喜不姓楞,也不楞,不知甚原因人们都这么叫,久而久之,也就忘了他姓甚了。愣全喜玩儿这个游戏可以说很有一套,他有时当马,有时做骑手,样样都行。他经常用班里的扫帚做矛,箥萁做盾,使对手纷纷落“马”而自己取得胜利。不过他也有输的时候,而且输的很惨。 有一天,班里领回来一个新水桶,是同学们打扫卫生提水用的,不大,铁皮做的。愣全喜就用水桶当头盔,戴在头上玩儿“骑马打仗”的游戏。因为水桶不大,桶口刚好戴在他两个耳朵上面,桶梁可以挂在下巴颏上,不大不小正合适。 愣全喜戴好“头盔”,走出教室,刚要上“马”。突然,从他背后穿出一队“人马”,说时迟那时快,照着愣全喜的“头盔”就是一巴掌。只见愣全喜的脑袋“噌”的一下,就钻进了水桶里。由于整个脑袋全都钻进了水桶里,水桶又小,怎么也弄不出来。后来是怎么弄出来的我也不知道。 总之,愣全喜很长时间没有去学校上课。
莫道儿孙多孝顺,人寿九十天赐命。 母亲任桂兰,生于公元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农历四月三初),逝于公元二零一八年三月三日(农历正月十六),享年虚九十七岁。 母亲今天整整96岁了。 现在条件好了,吃顿饭、吹个蜡烛、照张像什么的,那是自然。每年的这一天,我总会给母亲照张像留个影,为我留个记忆。然而,不管做什么,做多少,这记忆总是那么淡漠,总是不如儿时的记忆那么深刻! 对母亲记忆最深的是母亲的腿。那时候,因生活艰难母亲要靠拉人力车赚钱补贴家用。每到晚上,劳作了一天的母亲吃过晚饭,想躺在炕上休息,我却想要母亲和我玩儿。母亲说:你要能从我的腿下面爬起来,我就和你一起玩儿。 于是,比赛开始了。我像被捏在手里的一条小鱼,无论在母亲的腿下怎么扑腾,也逃不脱母亲的一条腿。即使趁母亲打瞌睡时稍有挣脱,也会被母亲的脚尖一勾,脚后跟一拖,被重新压在腿下。于是,我累了,睡了。每次都是一样的结果,但其乐无穷。 终于有一天,我能从母亲的腿下面爬出来,站起来了。母亲却要我去上学,要我去做作业。从此,我的快乐便少了许多。母亲不识字,对我上学时的嘱咐只有一句话: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一年级的时候,我两门功课考了50多分。母亲高兴地说:你二姐考5分就是三好学生,你考了这么多,比你二姐强!三年级的时候,我高兴的告诉母亲:我入红小兵了!母亲惊得直拍大腿:孩子!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凡是带“兵”字的咱不入啊!听话! …… …… 随着我的长大,母亲对我的爱愈来愈强,愈来愈烈!凡是关于我的事,不论大小,母亲都要过问、打听、唠叨,这让我很是苦恼,也很幸福。是啊!试问天下人,有谁会这样不厌其烦地关心你呢?!答案只有一个:母亲。 我不是个孝顺的孩子,但我爱我的母亲,看着母亲这一张张精神矍铄的照片。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又回到那艰难而快乐的儿时岁月! 二零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农历四月初三)
宗萨仁波切终极开示 我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西。如果你听的时候,不是很注重那些佛教上的字眼,比如:出离、慈悲、菩提心,不被这些概念带着跑的话,可能会比较好。所以,这次讲的佛教是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式的佛教,而不是宗教式的佛教。 历史上的悉达多最后离开了王宫,我们呢,甚至连想逃出去这样的念头都没有。我们永远都想呆在这个王国里,从来都不问什么问题,因为我们没有胆量去问。你没有胆量赤裸地站在你的本性面前,而你的本性是什么呢?你的本性就是毫无本性。 佛教所谈的“无我”在理论上听起来相当不错,但在实际上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接受的理论,因为它威胁到“我”这个幻相。佛教告诉你,让我们来面对我们自己,好好地看一下,你就会发现你自己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跟你讲“什么都没有”可能不太好,所以佛教有时候会换一种更聪明的说法,说你里面具备了一个很美的东西,叫做“佛性”。 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一个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一切你认为是那个样子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个样子,一切现象皆如梦幻。人应该保持如同一个幻觉之子,这表示你好像一个小孩,正站在许多图画或者说幻象前面,同时也表示把你的评判和比较降低。 你仔细想想看,我们为什么拼命想去研究空性?因为它们好像精神上的娱乐品,谈起来很舒服,想起来也很高兴,就算是和别人争论起来也很痛快,尤其你要是能拿中观来跟别人辩论的话,几乎永远都是你赢,因为作为一个学了中观的人,他的论点别人永远都逮不到。 但是这种东西对我们实际的帮助很少。我们喜欢把学习的重心放在空性上,无可否认,空性是很高、很深奥的教授,但是如果一个人研究空性却没有作为空性基础的菩提心的话,那么空性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会变质,变成一种害我们陷入虚无主义的毒品。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们所认为的世界,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我们是怎样来认识世界的,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所认为的就是它本来的状态。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你所认为的世界并不是它本来的状态,那你就无法了解一切现象皆如梦幻。 当你认为一个人是具备了慈悲的,另一个人是接受慈悲的,你自然就已经产生了高下的分别。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佛教徒经常祈祷,非常真诚地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快乐,但是祈祷真的会发生效用吗?如果祈祷真的有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现在都很痛苦呢?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他的前生已经祈祷了无数次,他的祈祷和愿望都实现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他实现了一些愿望但还有些愿望没有实现,那就证实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佛,因为他毕竟还有些希望达成的事没有达成。如果你认为佛以前的祈祷和愿望全都实现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没有成佛呢?难道佛不曾上千次上万次地祈祷过一切众生圆满成佛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但你必须了解平等这个见地。当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他的见解里,在他的概念里,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真正的涅盘是不太受欢迎的。当你真正达到涅盘的时候,你证悟了空性,你失去了一切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参考点,请记住这点。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打破所有的参考点,那就是成佛,因为佛教徒认为,只要有一个参考点,你就会和它比较、和它竞争,你就会希望达到它,或者希望避免它,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造作,而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跟训练身体一样,如果我们训练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好处,实际上这样做的好处更大,它会变得更坚强、更健康,变得更有技巧、更能够忍耐、更慈悲、更有了解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更去感谢、接受和享受一些对你好的情况,也更能忍受或接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佛并没有敌对痛苦的态度。在四圣谛里面,佛从来没讲过你要去解决或者去抛弃痛苦,佛只讲过,你要知道痛苦。你去知道痛苦并不等于你去抛弃掉痛苦,知道痛苦表示你要了解痛苦,而你真正需要抛弃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的成因,也就是我们的烦恼。佛教徒通常认为佛是一个超人,他来了,就可以把我们的痛苦清除,这并不是佛去除痛苦的方法。佛去除痛苦的方法是告诉你如何修心,如何去避免制造痛苦的成因,换句话说,佛并不是教你怎样去治疗痛苦,而是教你怎样去防止把痛苦制造出来。 为什么修心会有效?因为佛教最基本的东西就是缘起,佛教徒相信互依而起,而不认为有任何东西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轮回或涅盘里面的现象都是互相依靠的,一切依状况而产生,所以如果情况不对或者产生了差异就会影响到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相信业。 那我们怎么样来影响因和缘呢?一般的答案就是你一定要去积累功德,并且不要做没有功德的事情。但是要永远做有功德的事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所习惯的方式比我们目前要做的更有力。因此我们需要修心,修心可以影响我们习惯所有的形式。除非我们的心能够变得更有弹性,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很迷信的修行没有一个可以影响我们的业。替别人设想可以说是修心的最基本的一个要件,如果你对别人的情况并不留意的话,一般来说会产生很多的痛苦和误解,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些痛苦最后都会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所谓虔诚心并不是你给老师的一个礼物或者一个感谢老师的报酬,它实际上是一种修心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随时要找事情来占住我们自己呢?一个更微细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真正体会孤独的状况。孤独,或者说被别人忽视,是人类非常害怕的一种状况。 为什么我们害怕孤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原因,就是我们下意识里不知道我们自己到底是谁,而我们所制造出来的自我定义的方式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在潜意识里你想要证明给别人也证明给自己看:你是存在的。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帮助你知道你是存在的,因为实际上你是不存在的,而“你不存在”这个事实又是你不能接受的。这个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孤独。这一切都不能帮助你解除孤独,因为在潜意识里你知道你自己是孤独的。所以你必须要制造一个空闲的时间让你去看到你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问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恐怕我很难回答,但是我们可以在生命中定出很多目标来,这些目标由你来决定,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以某种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不偏颇的态度来看我们的生命,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这本身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佛”。 你不要认为训练自己的心性必须依靠某一个外在的力量,实际上训练心性甚至不必要成为佛教徒或做一些很特别的事,你只要好好看着你的生命,每天是怎么过的,你有什么样的期望,你有什么样的失败,有多少次事情没有照你期望的那样发生,所有需要做的除了看着你的生命之外再没有别的了。 选择吃素仍然是错误的,因为你有分别。也许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更实际的建议:所有修金刚乘的弟子都不应该吃肉,但是如果有人给他们肉吃的话他们就该吃。干扰就像一个贼,如果你不知道贼已经来你家偷了东西,那是怎么回事呢?那说明你在睡觉,或者在看电视,总之,做着使你无法觉知到贼的事。你的心要变得非常有技巧、有办法,即使有一些干扰你的事情发生,你的心仍能保持在正法上。你现在还没有能力对付他,但只要你能察觉,就够好了。我讲的是,训练你的心去认出干扰你的是什么,就这样。 问:如何用清净的见地去看周遭的人和事物? 答:减少你的判断和比较。我们可以把佛的生活对照或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变成活生生的我们的生活。唯一能把佛法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就是去仔细地考察你每天乃至每分钟的生活是怎么过的。对结果不要有执着或期望,不管你修什么法,都不要期望有魔术般的结果出现。
我的学佛因缘 早先,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不了解佛法,对佛教也不以为然。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迷信、是意志薄弱和懒汉们逃避责任的精神避难所。 然而,2013年7月23日去五台山,路遇了一位在庙里搞维修的小包工头。虽说是路遇,但彼此言语投机颇为有缘。因此,承蒙他的关照使我有机缘在塔院寺住了一夜,吃了三顿饭。 我如实告诉他,自己常被许多无名烦恼困扰,搞得自己和家人都很痛苦。想求庙里和尚给个解决方法,并以释迦牟尼寻求解脱之道的故事为例加以说明。 他说:父母就是现世佛。又说:遇到问题和不愉快的事情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应总是迁怒于别人。又说:出家人也是人。 虽然他明确告诉我他不信佛,但后来当我对佛法有所了解时发现,他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没有背离佛法义理。 在佛教公案里常有讲述佛菩萨化现各种身份接引众生的故事,难道他是佛菩萨的化身?唉!管他是与不是,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总之,从五台山回来我就对佛法情有独钟,这倒是真的。 从五台山回来后,我就在网上寻师觅法,悉心专研。然,法海茫茫,转展反复,如盲人摸象,终不得要领。一日,从东方印经网结缘了济群法师开示光碟一张《如何超越生命之痛》。看后如晴天霹雳大为震动,遂又于苏州西园寺结缘了法师的DVD系列讲座及书籍,就此安心学习佛法正见,至今不辍。 后又经西园论坛慧向师兄提示,菩提书院传灯委觉玉师兄指引,详细了解了菩提书院的缘起,及其三级次第修学模式。宛如明灯照亮我无明迷惑的学佛之路!由此向往菩提书院修学的急切之心,如乍闻久别亲讯,似婴孩待母归哺。 于是,2015年10月1日我报名参加了苏州西园寺菩提书院第十一届菩提静修营法会,并受戒皈依三宝,正式成为一名佛弟子。 2015年9月17日我第一次报名参加了苏州西园寺观自在禅修营七日禅活动。迄今,我在西园寺共计参加七日禅五次,三日禅一次,受益匪浅。
佛法僧 寺庙院 清规戒律 一、【佛法僧】 学佛人都应该知道,佛教大约是在东汉永平十年来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早期佛教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市场,因为他们要求出家信徒不能娶老婆,这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是,由于佛教是皇帝佬倌儿请回来的,自然也就没人敢说什么。所以,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才开始在民间盛行,隋唐达到鼎盛。后来佛教逐渐衰落,戒律废弛,信众无知,迷信盛行。于是,佛菩萨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万能神,佛教成了不良僧俗人等骗财谋生的工具。 要想彻底认识佛教,就必须先从佛、法、僧三宝说起。佛教之所以将佛法僧称之为三宝,是因为三宝不仅承载着佛教的核心思想,还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佛法的重要使命。 1.【佛】 佛,梵语译音,佛陀耶的简称。本意是:觉悟者。也就是说,凡觉悟宇宙人生真相并能践行其道的人就是佛。类似我们中国人对老子、孔子的称谓。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释迦族的觉悟者。简单地说,佛与我们中国的古贤圣人一样都是人,只是他们各自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和认识方法不同而已。 明白了佛是怎么回事儿,就不得不交代一下菩萨是怎么个意思。菩萨二字也是梵语译音。本意是:度有情。就是通过用佛法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将有情众生从有烦恼痛苦的此岸,度向没有烦恼痛苦彼岸的人。 简单地说,菩萨就是乐于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的一群人。他们是佛教的忠实信仰者、践行者、佼佼者,近似于彻底觉悟的人(佛),也是后世学佛信佛人学习临摹的榜样。 所以,佛菩萨不是我们烧香许愿的对象,更不是有求必应神仙。如果拿现代模范人物来做比较,他们就是佛教界的雷锋、焦裕禄,他们都有一颗无我利他的心。只不过他们各自所信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不同罢了。 2.【法】 法,是佛教核心中的核心。因为是佛陀的首先发现和创立,所以叫佛法。不依佛法弘道的佛教不能称其为佛教,不依佛法学习修行的佛教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佛法的主要内容用现代学科来划分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心理学、哲学、宗教三部分。 宗教,圣人忧天下之忧依道方便设教化人的方法。哲学,智者对物质与精神、认识与存在、存在与思维,等问题关系的认识思维及思维方法。心理学则认为,烦恼、迷惑、痛苦是人们认知能力发生障碍所引发的不良心理反应。 佛法通过“戒定慧”三学使人们从错误的认知中觉醒,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也就是佛教所谓的解脱。 所以,佛法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的心总是不能从境界和情绪中当下觉醒,反被各种情绪境界裹挟着在妄想中流转。修行,就是在佛法正见指导下对心的彻底认识和重建过程。 3.【僧】 僧,是指僧团。不是指某一个出家人。僧团是佛陀设立践行其教法的宗教团体。僧团依男女性别划分组织建立,内部有制度,有纪律,其成员必须遵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法。 真正如法如律的僧团,如果拿军队的纪律来作比较,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平常在外面见到的那些所谓出家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冒牌货。真正的出家人没事根本不会跨出寺院半步,即使有事需要出寺也是两点一线,办完事马上回寺复命销假。 佛法僧三宝,是佛陀遗教,是佛教的根基、支柱、不二法宝。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有神论,佛教是完全彻底的无神论者。 佛法,是智者对无知者说,不是上帝对子民说,也不是天神对人说,更不是无因无缘说。佛教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基于人的心性而说。看不懂,是因为我们没学过,或没能力学。怪不得别人! 二、【寺庙院】 如果寺院里没有佛教正法传授,那些巍峨高大的殿堂不过是一些建筑而已,金碧辉煌的佛菩萨像也不过是几尊雕塑罢了。 现在,很多人信仰佛教,往往只是把佛菩萨当作一个信仰对象,把寺庙院当成了求助中心。以为去寺庙里捐几个钱,对着佛菩萨像磕几个头、敬几炷高香、许一个愿望,就可以消灾避难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佛菩萨本该是我们见贤思齐学习的榜样,寺庙院本来是出家人内修外弘,接引大众学习修行的场所。 好了!下面就让我来为您简要地说说,寺庙院的由来及其真正作用究竟是什么吧! 1.【寺】 寺,古代官署的名称,古人把官府通称为:寺。比如:包公任职的地方叫:大理寺。职务叫:大理寺卿。那寺为什么成了出家人住所的专用名了呢? 佛教既然是皇帝老倌儿请回来的,就不能像在印度时那样沿街乞食传道。所以皇帝下令在河南洛阳建了白马寺(叫白马寺是因佛经是由一匹白马驮回来的),因此白马寺也就代表着是官家机构。 随着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都有本朝对衙署的不同命名,而出家人没有随着朝代世俗的变化而改变,一直沿用自东汉以来的称谓。包括现在出家僧人所穿的衣服也都是汉朝时的样式。 2.【庙】 庙,本来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夏商周三朝就有,名字叫法不同而已。秦汉以后称:太庙。是专属皇家供祀祖宗牌位地方。所以庙是历朝皇家专用供祀祖先地方,老百姓供祀祖宗的地方只能叫:祠。因为佛陀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那供奉佛陀遗像的地方自然应该称:庙。简单地说,庙就是一个供奉祭祀祖宗先人遗像或灵位的地方。 3.【院】 院,从字面上来说本意就是指围墙,后指有围墙的院子和房子。那么,这房子和院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比如:读书的地方叫书院;学习的地方叫学院;翻译注疏古籍经典的地方叫经院等等。 书院,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唐宋以来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比如: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综上所述,最早寺就是皇帝为西来法师们提供翻译经文的地方,因为寺里供奉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和各大菩萨们的造像,寺也就兼具了庙的功能。在后来,寺庙不仅是法师们译经修道礼佛的地方,也成了佛教弘法利生接引众生讲学修道的去处。 所以,寺庙院不仅是一个静养身心礼佛学习的好去处,也是一个参禅悟道觉悟宇宙人生真相好地方。不过,我们去寺院里学习的重点不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学习出家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彻底认识和用心方法。学者当谨记慎思为是! 三、【清规戒律】 关于佛教的清规戒律,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它不仅能使人身心清净远离烦恼,更是修行者开启智慧的根本。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法律制度约束的社会,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一支没有严明纪律的军队又会怎样?一群没有道德行为规范制约的人又会怎样?如此之类等等,结果不言而喻。 佛教的清规戒律并不是佛陀给佛教徒下的一道命令,也不应该将其仅限于佛教的教义中。事实上,戒律是基于人性的本来而建立。假如我们在怒不可歇的情况下想要去伤害别人,假如我们能于此当下真诚地意识到:不,这是不合理的。这便是戒律本质的意义和作用。 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信佛人,持戒是因为怕报应、怕轮回、怕受到佛菩萨的惩罚。请问:这是在信佛呢!还是在怕佛? 戒律,只是一个使人清净身心走向觉悟的行为规范,大慈大悲的佛菩萨也绝不会以任何理由惩罚任何人。一切善恶报应及六道轮回,都是随着我们自己所造的善或不善业流转,与他人乃至神佛菩萨两不相干。 另外,佛教中有个非重要且使用频繁的概念——方便。所谓:方便既智慧。那什么是方便?什么又是智慧呢? 智慧,就是在使用方便的同时要有一颗无我利他的心。方便,是智者利用人性与生俱来的疑惑心、好奇心、贪欲心,进而以各种利益、愿景、威慑,诱导信众进入佛教。正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其真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导信众进入圣道之流,开启本有的觉性与智慧。 当然,这只是佛陀及其所创僧团最初的良苦用心。至于,后世之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使用这些方便,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因此,佛教中也有“慈悲多愚痴,方便出下流”之说。这里的下流是指很多信佛学佛人,未进圣道之流,反入歧途末流。把清规戒律当作吓唬人的手段,把求佛算命烧烧拜拜之类不入流的事当作学佛修行的正事。 简而言之,佛教的所有清规戒律都是方便智慧。比如:供佛是为崇尚圣贤建立正确的信仰。敬香拜菩萨是为折服自己的傲慢心。点灯是寓意点亮心中的智慧之灯去除愚痴黑暗。献花是寓意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再比如:在佛菩萨像前供清水是寓意内心清净平等。因为水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不受内外境界干扰,就是清净平等无染的,而且具有自我澄清的能力。观音菩萨用柳枝沾水洒净,就是寓意以平等心善待一切有情众生脱离苦海走向幸福。正所谓上善若水。 由此可见,佛教的各种清规戒律都暗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愿。都是为清净身心环境,为学习修行创造良好氛围,建立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而设立的。可惜大多数学佛人不明就里,人云亦云,岂不可悲!可叹!
【古 七 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 【三 世 佛】燃灯佛(过去),释迦牟尼佛(现在),弥勒佛(未来)。 【三 身 佛】毗卢遮那佛(法身),卢舍那佛(报身),释迦牟尼佛(化身)。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东方三圣】药师佛,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娑婆三圣】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 【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八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四大天王】持国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 【早斋唱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午斋唱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供 养 偈】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结 斋 偈 】萨多喃,三藐三普陀 俱胝南怛侄 他唵 折隶主隶准提 娑婆诃 所谓布施者 必获其利益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供饭已讫 当愿众生 所做皆办 具诸佛法 。 【佛教纪念日】 正月初一:弥勒菩萨圣诞日;正月初六:定光菩萨圣诞日。 二月初八:佛陀出家日;二月十五:佛陀涅槃日;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日。 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圣诞日。 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四月初八:佛诞日·浴佛节;四月二十八:药王菩萨圣诞日。 五月十三:伽蓝菩萨圣诞日; 六月初三:韦陀菩萨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 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日;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七月二十九:地藏菩萨圣诞日。 八月十五:月光菩萨圣诞日;八月二十二:燃灯佛圣诞日。 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九月三十:药师佛圣诞日。 十月初五:达摩祖师圣诞日。 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日。 腊月初八:佛陀成道日;腊月二十九:华严菩萨圣诞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