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轩中
张轩中
关注数: 225
粉丝数: 479
发帖数: 5,684
关注贴吧数: 14
工程师们应该与时俱进 说到相对论的研究, 我觉得最高精度的实验,在引力波探测仪器和实验中
相对论录象4
不懂广义相对论而反相对论 自己都会心虚 广义相对论的水星进日点进动的计算,会算的人寥若晨星
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两梅塞实验 是什么意思嘛
相对论录象3
中国相对论的未来需要一批杰出的工程师! 这些人既懂理论,又懂实验。而且对仪器也了解。 这些人将研究清楚相对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比如光纤陀螺仪器,GPS导航仪,引力波的探测仪器,黑洞的探测仪器,时间机器
反相对论的理论如果不能给出独立预言那就是放屁 爱因斯坦当时给出的独立预言是:光线偏转和引力红移
相对论录象2
建议把老虎头放出来吧 黄先生很早以前就和我说过 说老虎头是一个人才
民科为什么失败 在于他们不懂得一个基本的物理学真理 ,那就是: 不同的尺度有不同的物理 比如量子力学,适合微观领域,你拿来设计飞机,那需要用空气动力学 道理是一样的 你们自己领悟去吧
sagnac研究资料的匮乏使得民科研究失败 比如,光纤陀螺仪器,有几个人拆开了看过 比如我,就没有见过那东西,也不知道它的数据是怎么处理的,它的传感器是怎么样的.
相对论录象1
明天你们可以看到我讲的相对论的视频了 争取每天5分钟录象 讲清楚相对论的本质 现在正在上存到youku ,可惜家里网络带宽 太小 ,实在 慢
我愿意与南京大学毕业的李老先生公开辩论 不过,为公平期间 需要双方各出3个问题,一共6个问题,进行答复
我发现民科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渴望找到惯性参考系 但这个问题难在哪里??难就难在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仪器,到底是处于什么状态之中,我们的引力加速度是多少,我们有没有受到额外的力 总之,仪器本身也很重要.尤其是在一些高精度实验中.对仪器不了解而谈物理,就好象一只鸡没有皮,毛也不会存在
《做学问,你们嫩着呢》(2) 第二章 椭圆曲线 (1) 这一章,本来想使用“费马大定理和中国民间科学家”为题目,但为了显得低调,我最后选择以椭圆曲线为题目,实在也是很自然的。 如果读者们不知道此章要写什么,那就把引号里的题目放上去,也就自然明白了。 在我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在中国科学院有一次演讲,演讲的人是著名数学大师邱成桐,他演讲的主题当然是几何学。一开始,他花了大约1/4的时候,谈文心雕龙,谈做旷世之学问,必须追怀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总之这话我到现在还背诵不全,也就懒得查了。邱成桐在那次演讲中,除了不点名得批评了他的学生以外,谈了很多问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2件事情。 第一个事情,就是寻找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边长是有理数,而面积是正整数。 第二个事情,就是寻找一个封闭的流形,上面没有物质,但有引力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的我,是一个外行,全然不明白这两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过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原来第一个事情,是所谓椭圆曲线和同余数的问题。第二个事情则是一个比喻句,说的当时是里奇平坦的空间——没有物质,但是闭流形,这就是yau的成名之作,卡拉比猜想的证明。 当时听得糊涂,事后才觉得,这大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真的。 于是,我开始在闲暇之余,看点椭圆曲线的问题,随着时间蔓延,竟然也有心得。 有此心得以后,我于是想搞清楚更多的事情。 椭圆曲线到底是什么呢?一句话也说 明白,总之它不是椭圆。
请大家推荐一个民科 目前中国国内,研究费马大定理的民科是谁
看看费保俊的书吧 你们会理解广义相对论和 sagnac效应的
我发现肖军说的似乎也有道理啊 他说:" 地球自转所引起的sagnac效应是测不到的,除非你先让地球的自转停下来,把仪器摆好,调整干涉光,然后再让地球转到,这时你才能看到条纹移动。 "
我们民科的形象就是被几只苍蝇搞坏的 同一件事情 ,颠来倒去地说,在每个帖子里说 ,给 每个有名望的学者发消息说 相对论的 矢量合成错了 这vtmd是什么素质啊 就你 生性最聪明 不懂得沉默是金吗 民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 知识水平,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7年,还不 断学习微分几何呢
什么时候反相吧一周只有一篇文章了 就是转型成功了 精品在精 不在多 文章也一样
比较严谨的研究者 首先要说中国现代的相对论研究,分为民间和官方2个系统。民间的相对论研究,有相当多的思想混乱,当然也包含了相当多激情。我觉得黄献民和黄德民两黄两民,比较严谨 不知道是不是工程师出身
《做学问,你们嫩着呢》 第一章 Sagnac Effect与中国的相对论文化圈 (1) 在百度贴吧混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当上了相对论吧的吧主,一时间名声大噪,有若干民间的相对论学者纷纷与我联系,约我讨论相对论问题,他们认为我是真正懂相对论的。我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我这个人在学问路上一向叶公好龙,滥竽充数,对很多别人所说的相对论问题,我都没有研究过。虽然一直把相对论当作一种文化现象,但却很少介入相对论的文化争论。随着年龄的增加,一直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我才开始把渐渐地相对论当做一个物理学问。 在我从相对论吧的吧主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我开始潜心学问。从tunnell定理一直搞到artin常数,我在primezeta函数里挣扎翻滚,已经差点忘却天与地。有一天,有一个叫黄德民的先生跟我联系,提出要我研究一下sagnac效应。 我对sagnac效应有所知道,但并不清楚。以前在图书馆读过一本天大出版社出的关于物理效应的书,里面大概就有它。但我不求甚解,也就大概看了一个皮毛。无非就是旋转和陀螺,光行程差的变化。 这次再研究sagnac效应,我先搞来几篇sagnac的学术文章,都用在广义相对论的情景下,什么Fermi–Walker reference frame,什么Gravitational Radiation Antennas Using the Sagnac Effect……这些巨制把我看懵了,我发现自己不懂什么是sagnac效应。 sagnac效应,最早的始作俑者,当然是Sagnac,此人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做实验的,与居里夫人等人也算认识。他用很牛顿力学的方式,解释了他发现的一个实验现象,那就是旋转圆周上背道而驰的光重逢以后会出现干涉条纹。当然他的解释是不太靠谱的,用的是光的速度和旋转圆周速度的牛顿叠加c+v和c-v。这行吗? 当然不行,因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经表明,c+v是一个超光速现象,是不对的。 但是,他sagnac看到的干涉条纹,却与他的牛顿力学解释,吻合得很好。 于是,我带着迷茫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研究过sagnac效应的人,有人给我提供了2个文献。 其中一个是梁灿彬老师在1995年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的关于旋转圆周周长的论文。 另外一个则是ryder 的introduction to GR 的第27页开始讲的旋转参考系,关于sagnac效应的。 其他的文献,都不使用微分几何语言,逻辑混乱或者良莠不分,我没有办法看明白。 第一个文献是我比 较熟悉的语言,类似于爱因斯坦转盘参考系,与观察者是不是超曲面正交的判据有关。第二个文献强调使用狭义相对论就可以解释sagnac效应,于是也是正经的教材,我也 是相信的。 于是就读这些资料。 对于sagnac效应在军事武器上的应用,这个也是我关心的内容,此乃后话。 (2) 未完待续
地球自转所引起的sagnac效应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在赤道上,朝2个方向发光,光回来应该存在坐标时间差,发生干涉 但是,如果说在公转轨道上做这个事情,我就不理解了. 自转是非惯性系 , 公转不是
从文风上来看,黄德民的文章相当严谨 至于在物理上怎么样,还需要研究 民间相对论的思想混乱 首先是缺乏严谨的文风
通过实际行动改造和重组反相吧 反相对论吧是一个学术争鸣的学术贴吧,但低水平的作品连篇累牍地占据版面,使得良莠不分.建议重组反相吧,把一些知识水平低下的老先生禁言起来,任何回贴,凡是宣传自己学术理论的,如果得不到3个人的赞成响应,这个人就应该关起来 如蒙不弃 ,我将帮忙重组这些混乱的学术思想. sagnac效应的研究,我看行
sagnac效应 的 微分几何解释 哪里有啊 ? 其他 解释我 怎么都看不懂啊 感觉这个真可以放在 武器上 ,做导航的
sagnac光学干涉仪和michelson morley 的干涉仪器, 有什么不同? 前者体现旋转的角速度?后者测量出速度??? sagnac光学干涉仪有人见过吗,在那些武器里使用?
数学问题一个 2人博弈,有3堆瓜子,分别是3粒,4粒,6粒,每次可以拿任意一堆中的任意个瓜子,谁先拿到最后一粒,就是失败 此题怎么解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是对地球公转还是自转做的呀 精度到底怎么呀
这个视频为什么打不开 http://tieba.baidu.com/p/1330292562
我很好奇,黎曼是如何用手算出黎曼级数的前5个零点的 有人知道怎么做的吗
1734阶的有限群的个数 1734阶的有限群的个数一共是13个, 请问这是怎么算出来的
我想去这里读理论物理
有人能下载这个吗 有人能打开这个 帮我下一下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ri.math.u-bordeaux.fr%2Fpub%2Fpari%2Ftesting%2Fpari-2.4.2.alpha.tar.gz&urlrefer=c51eec1e4d803445e1a862b9d5068716 就是这个啊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ri.math.u-bordeaux.fr%2Fpub%2Fpari%2Ftesting%2Fpari-2.4.2.alpha.tar.gz&urlrefer=c51eec1e4d803445e1a862b9d5068716
methemtica能不能表示出无穷多个数的连乘积? 当然,这无穷多个是有规律的,比如第一个数是1/2,第二个数是3,第三个数是1/5……and so on 就是 素数和倒数序列
90后已经开始登上权力舞台,主导改革 相对论吧作为宇宙第一大学术贴吧,这次霸主竞选中,我们发现,90后开始集体发力……尤其是一批品质优秀的女生…… 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人看到过她们的照片
读了smolin的书,我困惑了 <物理学的困惑>一书中, 他激励批评string, 说, string的有限性,一直没有被证明.但是,string 的人总说,这个是有限的 ^^blablabla 他批评的对吗 此问题估计云娘可能知道
17个正整数的平方和,等于32 问,这17个正整数是多少
谁能模拟一个砖头在太空中翻滚的动画 砖头长为5,宽为4,高为3,密度均匀,初角速度绕体对角线.有一个固定点
梁老师昨天告诉我 他的新书在年底要出版了. 此书由本吧某波通读书稿的. 现在,预登记梁老师签名版,我会去找他要签名,给相对论吧的小朋友们一个小小的福利吧.既然来相对论吧,梁书是适合你们的
有没有会mathematica的朋友帮我做做以下题目
关于电影,没有完全想清楚的事情 1。 泰 坦尼 克号的3D 画面是 怎么从 原来的2d 画面中画出来的。 技术上怎么处理? 2。 为什么 rose在100岁的时候,要把那钻石丢进大海? 3。 最后rose和 杰克 在楼梯上接吻 ,那些人复活了看着, 这个是什么意思?是老太太的梦境还是导演的梦境啊 4。rose和 杰克 短短相处几天 ,rose出墙, 这是一夜情呢 还是爱情?为什么会那么刻骨铭心?
第二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引力国际暑期学校-通知 第二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引力国际暑期学校-通知 The 2n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General Relativity and Quantum Gravity: Announcement 2012年8月5日至 8 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 授课内容: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general relativity,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of quantum theory, Quantum field theory, Loop quantum gravity, Loop quantum cosmology, Spin foams, Group field theory, Regge calculus 演讲人: 梁灿彬(北京师范大学),黄惟明(北师大),马永革(北师大),高思杰(北师大),周彬(北师大),田雨(中科院研究生院),Abhay Ashtekar(美国宾州大学),Benjamin Bahr(英国剑桥大学),John Barrett(英国诺丁汉大学),Jonathan Engle(美国Florida Atlantic大学),Thomas Krajewski(法国Provence大学),Jerzy Lewandowski(波兰华沙大学),Etera Livine(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大学) 教学计划和注册信息详见: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hysics.bnu.edu.cn%2Fsummerschool%2Fcn%2Findex.php&urlrefer=a9af632f5fb52819c2a79ef9a07916c5
康师傅太不象话了 最近在看一个电视剧, 里面康有为居然打了梁启超
这可能是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成就 这可能是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成就 “探测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意义十分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所博士生导师蔡晓红在两会间隙,跟记者聊起了刚刚发布成果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前两次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者都得到了诺贝尔奖。” “我感觉,这有可能是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的成就。”蔡晓红介绍说,在中国实验物理的历史上,吴有训1920年代研究X射线散射“康普顿效应”,还有吴健雄1950年代验证宇称不守恒,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两位前辈都是在美国做的实验。 据《自然》网站3月8日报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精确地测定了一种新的中子振荡的振荡几率。而在2011年,日本、美国和法国的同类实验都未做到这一点。 中微子分三种。所谓振荡,就是一种变成另一种。中微子就好像一块怪味糖,刚尝着是甜的,一会儿变酸,一会儿又变苦。三种振荡中的两种,已经被确认存在了。而另一种就是大亚湾的科学家们试图寻找的。 核裂变反应堆是科学家青睐的中微子源,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每秒流过的中微子数量,多达10的21次方。中国科学家参加的国际团队在地下挖了大洞(防止太阳中微子干扰),布置了离核电站远近不同的几个探测器。如果靠近核电站的探测器和较远的探测器结果明显不一,就说明中微子在这段旅程中变身了。中微子不喜欢与其他粒子互动。极大量的中微子穿过探测器中的特殊物质,才产生一丝半点的“变质产品”,供睁大眼睛的科学家寻找。 在大亚湾,他们的运气极好——这个差异很明显。 蔡晓红认为,中国的实验之所以成绩更好,除了运气外,应该是实验和仪器设计中采用新的思路,提高了探测精度。而这些思路有可能接下来应用于其他中微子实验。 “实验技术创新或许能应用于其他领域。但实验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蔡晓红说。探测中微子振荡引起科学界兴趣,是因为它为研究反物质打下基础。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评价说,这一结果“使我们知道中微子物理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可以较为容易地建造下一代中微子实验,寻找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 所谓CP破坏,是物理学设想的机制,它让宇宙中的物质远多于反物质。现在我们缺乏验证的手段,而大亚湾地下的胜利,有可能开辟一条通向答案的道路。
文科题目一个 一老师的孩子在美国读书,有一个题目: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什么不同? 来请教我,我无法回答清楚
联通的信号塔辐射功率一般是多少瓦 安全距离多远啊
我的一个想法 就是做一个相对论的教育教学软件 比如可以计算克氏符 能够模拟2个黑洞的碰撞 能够做一些很自然的微分几何计算,比如计算ADM质量什么的 此软件要完成,大家说,能卖多少钱?需要投资多少钱?最后会亏多少钱?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即将客串《生活大爆炸》 核心提示:据美国媒体报道称,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学宅男“谢耳朵”终于棋逢对手,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即将客串《生活大爆炸》,与“谢耳朵”过招,该集将于美国时间4月5日播出。
关于做物理的激情 很想知道如何才能找回激情
光电效应的量子效率大约是多少? 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个光子打在铯金属上,能打出几个电子来?
求软件人才 写个程序用hyperterminal 传到数码相机上,让他每天早上8点开机,照相一张,再关机,每小时一次,直到晚上8点
没有想明白的一件事情 那就是komar质量为什么与hodge 对偶有关? 为什么要取对偶
求懂神经网络的人士 什么是神经网络 怎么用
很多少年天才 幼有神童之誉 长而无闻 终乃与草木同朽 为什么会如此 我觉得原因有两个。如下 1。留在中国 2。没有名师指导 3。自己不勤勉 4。情商太差
我的寒假 在我工作了以后,我是一个没有寒假的人。实际上,我有很多年没有寒假了。在这几年中,我的寒假与一般的上班族没有什么不同,一直到2012年,事情才有了小小的变化。在这个寒假,黄宇再次来到北京,与我学习。在这之前,他曾经和我一起去采访许良英老先生,而且我介绍他认识了赵峥老师,希望带他进入物理学江湖。 他到了北京以后,住在小西天,小西天是一个极繁华的地方,历史上是一个乱葬岗。那里离北师大很近,我住在师大附近,于是一般在晚上给他讲点物理学。整个系列的讲课我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群论和量子力学基础》。其实我自己并不太懂群论,也不懂量子力学,所以,前几次讲课,我还是准备了一下,写了几页的笔记,在我那本葵花宝典的笔记本上。我觉得自己在滥竽充数。 群论的结构要说明白需要很长的时间,有很多细节是我所不掌握的,我给他讲了GALOIS的故事,这个少年发现了代数方程的解与群论的关系。当我问黄宇,他是否清楚三次方程的代数解答的时候,他似乎并不清楚。这使得我微微失望,因此我是在初中就明白这个了的。当然我不会告诉他我的失望,因为黄宇不是我,他有他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经历。 于是,我给他讲了一点离散群论,其实我很想讲点月光魔群。但我自己也不会这些,所以讲起来一直被一种无力感所束缚。 因为我判断,以后的物理研究将与素数发生巨大的关联,所以,我还给他扯了一些数论的东西。一直从素数无限扯到GREEN-tao定理,后来扯到整数分拆的hardy-拉玛努扬公式,最后,在我们讲dirac矩阵为什么一定要是4乘4的矩阵时候,我参考了咯兴林老师的书,那里有一个从burnside定理来的群论等式,在我看来与整数的平方和表示与模形式有关,于是我又扯到了模形式。 其实之前就给他讲过模形式,那是我讲到椭圆曲线的时候。为什么讲椭圆曲线,因为椭圆曲线上的有理点满足一个离散群。后来我继续说,椭圆曲线可以被模函数参数化,这就是日本人谷山志村猜想。谷山丰后来自杀了,自杀之前他住在一个10平方的房子里,除了一个女朋友一无所有。 黄宇学了这些东西以后,几乎走火入魔。于是我赶紧教授他量子力学的真谛,那就是如何量子化那个隆格楞次矢量。我还给他讲了薛定谔和海森堡的方程。以及如何处理一些矩阵问题。 他学习很用功,对我极客气。我觉得他就好象我年轻时候一样懂事,越发想塑造他如我这样,但我知道的很清楚,他就是他,他必然要超越我的。 我的寒假就是如此,黄宇去机场送我回浙江,又在火车站接我回北京,他帮了很多忙,我对他心存感激。
玩魔方的人有没有想过它与离散群论的关系? 我看苏州大学有人研究此问题 你们研究过吗
杨图和围棋到底有什么关系 有人想明白了吗
读一段文字 李政道在《破缺的宇称》序里的描述以及在《往事回忆》文末的话"我们的成就举世公认。这难道还不够吗?"就是证明。对于"杨-米尔斯规范场"这一重要的成就,李政道和大家一样,开始并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后来李政道曾在很多场合说过那是一项很漂亮、很重要的理论并为其高举大拇指,说明李政道能够客观地对待杨振宁的工作,尽管这里面也有故事。 前面已经说过,从历史上来看,最早提出这一方程的是1938 年的柯来恩(O. Klein),这里姑且不提。泡利也是一位领先的研究者。当1954 年初,杨振宁开始研究规范场的时候,他对研究结果究竟会有什么意义,并不清楚,甚至连重要的粒子的质量问题也无从回答。以至于在1954 年2 月末,奥本海默请杨振宁回普林斯顿讲学,当他刚开始讲的时候,泡利就发言质问Bμ 场的质量是什么,而杨振宁回答说不知道。接着,泡利又打断他的话头,问了同一个问题,杨振宁回答仍是说我们研究过,但还没有肯定的结论。泡利不满地说,这只能是一种托辞。第二天,泡利还给杨振宁写了一张便条: 亲爱的杨: 很遗憾,你那样讲,使我会后实在无法和你讨论。 祝好! 诚挚的泡利 2月24日 (原译文似不甚达意。原文是:February 24 Dear Yang: I regret that you made it almost impossible for me to talk with you after the seminar. All good wishes. Sincerely yours, W. Pauli)① 这本是一种否定的意思,说明泡利那时对所谓规范场已有所研究,而且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由于未能解决粒子的质量问题而停止深入研究,与规范场无缘,而杨振宁他们则明知带电规范粒子不可能没有质量,还是继续做出了规范场的方程式。虽然此间,杨振宁同意李政道关于他们关于规范场的论文的出发点是不对的,并和李政道联名发表了否定自己和米尔斯论文出发点的论文。但20 年后,他们的方程式却略加推广,用在夸克间的色动力学作用上,是完全正确的,因而"歪打正着"成就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这一重要成果。 有鉴于此,后来就有人提出,杨振宁和米尔斯的规范场原不应属于原创,应该是"重新发现"(rediscovered)① 李政道对此并未多加宣扬,更未借此贬低这一成果,仍是从规范场本身的意义给以高度评价。 后来,由于"杨-米尔斯规范场"名声鹊起,呼吁他们得诺贝尔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同时也有人怀疑杨振宁是否抄袭柯来恩的结果。李政道对此也没有特别的反应,仍然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