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轩中 张轩中
关注数: 225 粉丝数: 479 发帖数: 5,684 关注贴吧数: 14
科普里的三国演义 科普里的三国演义 -----戴一 最早听说张轩中是在百度相对论吧,后来连载的《相对论通俗演义》出版实体书还特地找来阅读,听说他还借此凝聚了一些人气,开办了一个网络学校,以爱因斯坦命名普及科学。此次他的新书《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下简称《日出》)即将上市,我很高兴地阅读完此书,并向大家推荐。 开尔文在展望20世纪的物理学时提出了科技史上著名的两朵乌云::“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他和当时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一样,认为物理的大厦已经构建完成,未来的物理学者们大都可以失业了,所需要做的不过是对大厦粉刷粉粉饰罢了。他们所疑惑所轻视的乌云,导致了随后的科学革命,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就此诞生。乌云散去,阳光普照,我们可以套用牛顿墓碑上的话来评价爱因斯坦等人:“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他们诞生了!” 《日出》就是这样一本介绍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发展历程的科普书籍,但是与其他科普作品相比又有着鲜明的特点特色。霍金曾在《时间简史》里打趣说“听说作品里放上一个公式,就会吓跑一半潜在的读者”,于是他只在书中放上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日出》却毫不避讳的在书中直接引用各种公式和方程,显然没有语言比数学更优美更精确更打动人心的了,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保证了作为一部科普著作必须具备的科学性,而且具备了一丝大师的视角。(这是做科学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的不同,后者并不需要你在科学研究方面成为大师,具备基本素养,仔细研究分析,自己未尝不能能提出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历史规律,本书作者就已经开始尝试这么做了。)但是如果全是公式,就会和专业书一样枯燥乏味,于是作者力图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编排故事,这一点相信各位读者去看看作者之前的《相对论通俗演义》和《命运骰子——量子力学简史》(一本和曹天元《上帝掷色子吗——量子物理学史话》同样出色的作品)就能够体会。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书即是《相对论通俗演义》和《命运骰子——量子力学简史》的合订缩略本,是它们的孩子(也难怪本书原打算命名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遗情书》了),当然更是作者的孩子。作者在书中分条缕析的沿着历史的轨迹和物理上的联系,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展和进步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当泡利、薛定谔爱因斯坦等人灵光一闪的时候,作者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将他们的灵感具象化了,比如薛定谔是和女友你侬我侬的时候,海森堡是望着大海等待日出的时候,虽然这些都是出于想象,但是又很好的结合了推导过程,读起来相当有趣,没有亲自学习一遍推导一番大概是很难写出来的。 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不同,想象,如果其他大多数科普书是正史是《三国志》的话,这本书可能是野史是笔记是话本是《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有几个特点很鲜明:第一是大事件大历史方向保证正确但是在小细节小情节上多有妙笔,比如空城计;第二是人物个性鲜明,立场坚决,“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即是如此。《日出》也具备这两个特征:第一物理史的大事件和逻辑推理内在联系没有问题,但是会用王小波式的幽默配上科学内涵深刻吐槽一些科学家一些物理事件,或者如前所述加入一些花边新闻;第二每个科学家的特点同样鲜明,比如“奥地利也是一个物理英雄辈出的国度。玻尔兹曼,以及本书后面将写到的薛定谔和泡利,他们便是来自维也纳的三剑客。依据他们的秉性,我们大概可以分别称呼他们三人为忧郁哥,多情哥和犀利哥。”三个人的性格不仅是心理学特征还带上了他们的物理学属性。 用这样的笔法写科普的不多,虽然将科普小说化也不算新鲜,比如科幻科普,国外有伽莫夫《物理世界漫游记》珠玉在前,其后层出不穷,从平面国续集《二维国内外 : 数宇漫游奇历记》到最近的《三把锁的门 : 量子世界奇遇记》都堪称经典,国内也有《小灵通漫游记》但之后就几乎消失不见。一些小说也开始逆向走学术路线,比如《剑桥金庸武侠史》《剑桥倚天屠龙史》。大概小说和科普自身都到了打破旧范式,寻求革命的时候了吧。这一点倒又和此书的科学革命遥相辉映,或许能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学到一点儿东西。 张轩中的科普之路一路走来,《日出》虽不能说是其集大成之作,但称为转型寻求变化之作并不为过,从《相对论通俗演义》不怎么像演义再到现在的《日出》,风格的变化显而易见。至于这种小说化的写法是否能受到大家的肯定还得大家捧场看了才知道。希望读者喜欢此书,能将历史上的物理和小说化的物理成功区分开来,甚至抛离小说化的背景仍能被物理本身打动,领略其中的天地大美。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