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瓦当 大唐瓦当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关注数: 203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21,789 关注贴吧数: 34
80岁的杨振华先生谈当下有的相声演员表演低俗 金炳昶、杨振华、巩汉林、范伟、贾承博、常佩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大批红遍全国的相声演员身上都有着“辽宁”的标签。 然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北式幽默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当下,肯留在辽宁本地的相声演员却少之又少,他们或去北上广深,或转行。昔日的风光和当下的困顿,不少辽宁的相声表演者们,不得不各凭本事,另谋出路。 相声没落了?80岁高龄的杨振华先生并不这么认为,“幽默永远不会过时。”38岁的年轻相声演员穆凯也说没有,“只是,可以演出的舞台越来越少了。” “满台搞笑者,尽耍低俗贫,难言无以对,三日不出门!”这是此前有人请著名相声演员杨振华先生去看相声专场,他回家后写的一首诗里面的其中几句。 80岁的杨振华先生,时至今日一直在坚持相声段子的创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不论相声怎么变化,相声所使用和传递的幽默不应该是低俗的。 “两个相声演员站在台上。一个说,这是我搭档。另一个说,我不是你搭档,我是你‘搭裆’。这次演出看完,气得我三天不出门儿!”曾经创作了《动物世界》《假大空》《如此大款》等相声名段的杨振华认为,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不明白,浅薄和低俗不是真正的幽默,“下三路的幽默是神马玩意儿!相声的幽默,是排斥低俗的。相声演员站在台上,开始表演的时候,要让台下的观众对你有信任度。” 杨振华觉得,高级的幽默永远紧跟时事,运用相声的表演技巧,让观众在欣赏中得到快乐:“不会攒拢包袱,还不很认真的学,靠耍怪态根本不行。站在台上,出两三句,就得把观众抓住,这才是相声语言。” 2016..12.01
一把菜刀的前世今生 大唐瓦当 我家厨房有一把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菜刀,这把菜刀从我记事起就在我家服务,我妈说它的年纪比我都大。这把刀用了半个多世纪,虽几成文物,却还宝刀不老、锋利无比,这把刀就是著名的“开平王”。 前世 “开平王”菜刀出自开平古镇,品牌始于明朝,曾是东北和华北响当当的名牌刀具。明洪武年间,山东王家手工艺人迁来开平镇,以打造刀具和农具等铁活为生。王家后来分为两房,一房在开平古城南门开设刀具店面,另一房则在西门开设店面。为了便于区别两家的产品,南门的刀具上打凿一个“王”字,而西门的凿上两个“王”字,被称为“单王刀”和“双王刀”。 开平刀钢口好,结实耐用,坊间有“切肉过筋,切姜过丝”的说法,加上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很快远近闻名,不少外地客商也慕名而来。每到开平大集,王家铁匠背着袋子赶集,虽顾客摩肩接踵,但卖家却不紧不慢,一把一把地往外摸着卖,不让挑不让拣,有生客质疑,王铁匠不温不火,总是那句话“糊弄着使去吧”,人称“王糊弄”,却依旧生意兴隆。 今生 1956年公私合营,两个王牌刀合并为开平刀具社,地点就在开平古护城河北岸,开平南城明城墙遗址北侧,龙王庙东边,紧邻唐山市水泵厂原址。我记事的时候,经常去那里玩,龙王庙的围墙已经残缺不全,但大庙还在,周围陈放着水泵厂高大的水泵管件,几乎被荒草遮蔽,肃杀的院落里也是杂草丛生,成了我们藏猫猫和抓蟋蟀的游戏天堂。那时我家住在区委大院后身,三进的青砖青瓦大宅子里,与刀具社隔着杨家巷和南北大街。但每到夜深人静,总还能听到叮叮当当液压锤打铁的声音,可见那时候已经不是手工操作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被分配到银行工作,成了唐山市刀具厂的信贷专管员。这个唐山市刀具厂就是由开平刀具社发展而来的,当时隶属唐山市二轻局,厂址也从开平城南迁到了刘官屯大桥北侧,陡河岸边。由于业务关系,我隔三差五到刀具厂查账或盘库,更有幸参观了制作刀具的整个工艺流程。后来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还扩大了生产规模。开平刀先后成为了河北和全国名牌,产品远销东北华北和京津两地,在江南也声名渐起。在刀具厂的一次订货会上,天津日杂公司老总曾说:“我们天津人只认开平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上厂方和外地厂商频频联营,又忽视了质量管理,开平刀渐渐被挤出市场,曾经独领华北市场风骚的“王牌刀”默默地摘下了王冠。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开平王”已成为历史,辉煌不再。 与我家半个世纪的情缘 地震以后,龙王庙塌了,但护城河还在。夏天逮鱼、冬天滑冰,是我少年的乐趣。那时候孩子们玩具很少,即使有一两件宝贝也都是自己动手制作。到了冬天做滑冰车的时候,免不了要去刀具社门口,眼盯着往护城河里倾倒厂内垃圾的小铁车,那里面有我们需要的刀把儿,长鼓形的那种,木制的,有的上着大红的油漆,有的还是白白的木胎,都是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残次品。小铁车推出来之后,就往护城河里一倒,这时候眼明手快的小伙伴,总会在废品中找到几个上好的刀把儿。这可是冰钎子上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它,握着不冰手,划起冰车来既快又稳,不跑偏。没有抢到木头刀把的,就只有用玉米芯的份了,我常因抢到一把而沾沾自喜。 我家的那把菜刀大概购于我父母落户开平不久,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那把菜刀不但钢口好,手感也好。姥姥曾用它给我们做饭做菜,姥姥去世后,爸爸妈妈接着用。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砺,它的宽度已经缩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大小,但依然在恪尽职守。 无论我给家里新添了多少新奇特刀具,父母对这把菜刀钟爱依旧。这也是经过大地震洗礼之后我家少有的纪念物之一。它是我家的功臣,它见证了一个家庭和时代的变迁。 稿源: 唐山晚报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