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rinewoo shrinewoo
关注数: 2 粉丝数: 16 发帖数: 1,626 关注贴吧数: 0
【转贴】生死事大 永嘉玄觉禅师往曹溪参访六祖惠能,振锡扬瓶,绕祖三匝,六祖说:「沙门应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是来自何方,如何傲慢?」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回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永嘉禅师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回答六祖,意思是他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威仪、礼貌;这些虚排场对生死问题无所裨益,只能说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对待的一种表面行为而已。 禅宗祖师们以心的清净为重,外在的礼貌为次,甚至以不用着相为宜。这是此段对话的主要涵意。现在我要点出「生死事大」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出生的目的是为了来世界上生和死——出生、生存、生活,最后生命结束。人一出生就确定有死亡的事实在等待,所以生和死就是人生的大事。 第二个层次: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要死亡?生死之间的意义是什么?责任是什么?多数人连第一个层次都不清楚,所以贪生怕死;对第二个层次也不明白,所以茫然无绪。与草木同生,与草木同腐。 第三个层次: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从佛教信仰的立场而言,出生一定是由前一生转过来的;但前生是什么呢?不清楚!生命结束死亡之后又到何处去?不知道!若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第三个层次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只停留在从生到死的阶段,尽他的责任义务,守他的伦理道德。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把握伦理和道德,有缺失的人在死后进入另一个阶段的生命时,就要受苦了。所以,这一生受苦或享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过去世所造的业因带来的。把第三个层次弄清楚了,就能在这一生之中安身、立命、努力,面对现实。 第四个层次:生与死不能老是在因果之中打转。从此生到下一生,从下一生再到下一生,恩怨无尽,烦恼不断,这种折磨太可怕。必须把生死勘破、放下,这叫做从生死得解脱。一般人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若遇到变故频仍、苦难重重,会希望一了百了。实际上没有「一了百了」这回事,今生未还的债下一生仍要还。此外,拥有权势财富美眷者,希望保有荣华富贵,舍不得死。其实这一切生前带不来,死后带不去,唯有自己的福德可以带走。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活着的时候很满足,会尽到伦理道德的责任,临死也不会恐惧,由于功德可以带走,所以不会舍不得。这个层次可以说是置生死于度外,但仍有所不足。 第五个层次:生也不错,死也很好。过去是什么?不需问,未来会如何?别担心,生死的问题全部放下。这是大自在、大解脱,唯有大修行者才做得到。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是要办大事和急事,无心旁顾小事与琐事。这是用一般修行者的心态和说法,来试探六祖怎么回应他。他所得到的答案,是若你已能体验到既无生死也无缓急,便得解脱了。
【转贴】心无所住就是安住 有信徒问我:“心要安住在哪里?” 我告诉他:“无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那里都不对。” 他又问:“无所住是什么?” “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工夫,它无法透过语言来表达。” 无所住就是自在,无所住就是解脱,无所住就是不着相,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清清净净又明明白白的这颗心,用这颗心来修行就对了。 如果我们假设立场,我要到达某种境界才叫做快乐,我要某种环境才觉得舒适,那么,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什么,或是妄想明天,或哪一天,情况会变好,这种透过时空假设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对的,反而会引来痛苦。因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脱自在,当下就是,那是你现在就可以掌握的。 禅宗说:“不离当下”。当下是什么?就是解脱的现在。因此,我们要多观照,观照一切法都是空性,观照一切法毕竟空寂,当下就是清净的本性。否则,永远不能解脱。 今天想尽办法解脱,然后又痛苦、挣扎,明天还是一样,如果今天心性不明,明天依然不能解脱,因为用的是错误的心,今天不悟,明天还是不悟!如果不能当下明白自己的心性,想要期待明天会更好,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悟,那不是“如果还有明天”,而是“我俩没有明天”,未来依旧是个颠倒梦想,明天也不可能会更好。 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断烦恼。若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有清净的心,要知道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的心,如果不是我们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那么佛法讲“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来不去,那怎么能得生净土呢? 因此当知:心净则国土净,要去悟我们的自性西方。要有清净心,没有烦恼的心,那才有办法。否则,一样也没办法。
【转贴】如何安排生活 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好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我主张人生一定要忙起来,分配一些时间为生活忙,一些时间为精神忙;一些为自己忙,一些为别人忙;甚至于不只要为现在忙,也要为未来忙.也就是说,精力的发挥,不应该偏于物质,也不能偏于精神,能够精神物质平衡的话,忙起来就会更有意义. 比如我们年纪慢慢大了,走路走不动,手也没有办法写文章,而又没有人欢喜亲近我们.像这样,如何颐养天年呢?我常常鼓励人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到了老年的时候,就藉书本陪伴自己. 现在我要提供给各位另一个方式,这就是"人闲心要忙".过去各位忙的时候,只是为公事而筹划,心是冷静的,现在闲下来了,就要使心热起来.举个例说,你可以念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一首诗云: "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可见他对于弥陀佛号的持念,是确实有所得的.到他那种境界,就是天下的人都不和他来往,只要他把眼睛一闭,念起佛号来,那么佛菩萨就在他的心中,而不必忧愁世俗精神的匮乏. 诸位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老年时,才把精神寄托在佛号上,或者是临死之前才要念佛.其实"阿弥陀佛"是代表着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一句"阿弥陀佛"有着无限的含义,你如果能够以最真实的心情去称念佛号,以最虔敬的心理去体会阿弥陀佛的慈悲,那么你将会发觉这句简单的佛号,确实是你精神上最可信赖的依靠.
【转贴】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转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唐朝牛头法融禅师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所谓‘一心’是指一个念头或一段时刻心的活动。这两句话是说,只要有一念心带着牵牵挂挂,对一切佛法就无法融通了解。还有一个意思是,如果你心中为烦恼所累,不通不畅,你看到的人、事、物就不会顺畅。 人在心中有阻碍时,眼中的世界都有阻碍。心是很奇怪的东西,如果心中有物,外在的环境就会受影响。有人说眼睛容不下一粒砂,否则很痛苦;同样地,心中不能容下任何烦恼,否则世界就变得灰暗。 我们的心好比一钵鱼缸,如果其中有一条烦恼的鱼,那就无法安宁了。又假设有一条做功德的鱼,存善心、发善愿、做善行,可是只要有烦恼一进出,功德和愿心都会受波及。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嗔心一起,功德就没有了。 一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或者成佛的人,世界于他是通达的,因为他心中无物,所以能容受一切物;心中无挂碍,所以一切人、物、现象都不会起障碍。这非常不容易。 一般人的心中经常受阻碍,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劳资之间都不易沟通,大概是心中都存着一个‘我’吧!只要坚持我的利益、我的立场,就不免产生障碍和摩擦;如果心中少一点我执和偏见,跟其它人的沟通会容易一点。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