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bbG3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24 发帖数: 12,844 关注贴吧数: 33
喜欢菲的进来~~~ 1997年10月,王菲产后复出加盟EMI,发行首张专辑《快乐不快乐一直王菲》,销量残败,可谓一落千丈。此时,人们都在静观其变。当时,王菲也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是回到《天空》大众路数的情歌路线还是在另类的边缘越走越远,对于王菲本人和观望者都是个未知数。而时隔一年,王菲用《唱游》彻底粉碎了一切猜疑,并且由此宣告辉煌的王菲时代真正到来……  《唱游》像是一夜突如其来的春雨,又像是图谋已久蓄意多时的战略,在瞬间爆发至最顶端。整张唱片从音乐制作、造型设计、企划推广等方方面面都相当完美,无懈可击。首先,《唱游》的专辑名便可圈可点,有种灵感突现的眼前一亮。而“唱游”更成为王菲亚洲巡回演唱会的名称,贴切的寓意足见唱片公司的独到眼光。唱片的封面上,一抹淡淡的红晕划过脸颊,有一点点的顽皮,柔顺散落的中发,淡淡的唇色,与从前另类的难以接受相比,这个造型可谓清新脱俗又不失个性品位。既是专辑的封面又是饮料广告的主打,这个由THOMAS CHAN设计晒伤妆成了次年每个城市最醒目的大副标志。因为封面和造型,《唱游》已经有了很高的接受度和起点。  由于防止上张专辑过于保守的诟病,《唱游》音乐上显得放的很开,整张专辑曲风极富冲击力。专辑云集了内地、港台最炙手可热的音乐人。另类气息的迷幻的电音摇滚,清爽的民谣,上口的情歌,普罗大众的流行小品,一个都不能少,并且《唱游》做到了多元音乐的统一。王菲首次参与专辑的制作,听完后感觉王菲在这张唱片中已经达到了形与神的统一,并且独立创作了4首曲子,完全主控着音乐的方向以及感情的走向。其实王菲在〈唱游〉中已经逐步完成了从歌手到音乐人的转变。在演唱上王菲显得更富于技巧却不流于技巧显得格外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王菲的和声是唱片的一大听点,如同天外飘来的浮云,和王菲的声音若即若离,泛着金属的质感,格外迷人。从《唱游》开始,林夕与王菲的默契似乎到了心照不宣的地步,犀利精准地洞察王菲的内心。专辑的音乐如同《唱游》的名字,有深海,有浅滩,但要的是游之畅快,听之尽兴。唱片内页上的是以王菲制作出的动画照片,有摩登城市的自由行走,有外太空和侏罗纪时代的畅游,专辑想传达给听者的是自由而快乐的音乐感受。但《唱游》的内核确是恰恰相反的,内心的纠结甚至歇斯底里、无奈的难以释怀都隐藏在华丽的外表下,暖色调的明亮造型与冷色调的阴暗直觉,在《唱游》里有了一次直接的撞击,带来的是心灵上矛盾的疏离感。因此有表及里地消化这张唱片其实不是件易事。专辑的成功与第一主打《半途而废》息息相关。这首歌由当时极为受落的台湾人潘协庆创作,大气而流畅的旋律,加上王菲和声的有理烘托,精致的编曲层层递进,听来格外酣畅,在主流与个性间都得到了很好的坚固,给专辑奠定了留有余地的基础。另外这支三维动画的MV在当年可谓狂轰滥炸,画面和音乐一样出彩。  专辑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感情生活》、《脸》和《小聪明》这三首可以代表主干的作品。这三首作品由王菲自己作曲,由地下音乐人“周先生”的周广斌担任编曲、制作,应该是冒着不小风险的,从中可以看出王菲音乐上的锐意创新。《感谢生活》是专辑的开篇之作,另类的迷幻摇滚,低调幽暗的电子音效开场预示着一种内在的压抑,王菲的声音是飘渺的,合成器、鼓、BASS同样没有方向,在惊心动魄的氛围中王菲标志性的吟唱出现,却还是化不开的阴云。《感情生活》是王菲给自己下的一个圈套,半年后她跳了进去。  《脸》是专辑中我最欣赏的作品,乐队化的架构,小心翼翼的氛围营造,王菲的唱法有点飘渺的美声感觉,恰倒好处,“不断衍变的海岸线长出了最哀艳的水仙……你眉头是否爬上黄梅……一点一滴沉淀累及成我皱纹在你的笑脸”,意象化的歌词除了美感还有丰富的寓意,只是有些扭曲,平静的是表象,积聚后必然是火山的爆发,直到唱出“最好没有人明白我说什么……只有你听懂我想什么”,淤积的情绪终于喷薄而出,在电子噪音的末世中释放或死亡……
50个帖是偶的~~~呵呵~~~ 我们一向认为三国中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人们给关帝立祠,给曹操涂成白脸。然而,若仔细阅读对忠奸人物尤其是魏蜀双方的描写,让人感到罗贯中似乎另有深意。 作为正面代表的关羽,固执倨傲,粗疏狭隘,怎可称为英雄?尽管他夜读春秋,却不明大义、优柔寡断。华容道擅放曹操,又以辱骂孙权破坏了吴蜀联盟,这种武夫被称做英雄实在是笑话。在与魏将徐晃的交锋中,关箭伤未?,徐致以问候后坦然表示不能因私费公,多么鲜明的对照。汉室正统皇族刘备,看似忠厚诚恳,可从罗笔下的尊刘里却能看出许多破绽,使人感到刘备的人格颇值得玩味。他貌似懦弱,但吞并同族兄弟却毫无愧色,而临终托孤,掷儿于地都显示出他的虚伪本相。他逃离荆州时携大批老弱百姓同行,这难以用愚蠢的仁义爱民和求慕德政来解释,焉知他本意不是迫行动迟缓的难民阻挡曹军追击??蜀汉打着复兴旗号,从未众望所归,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诸葛亮与关张的关系就始终不睦,黄赵马三人虽名列五虎,却未受重用。更不必说孟达等人的心怀异志,相比之下,西川降将庞德在归降曹操后,被洗脑成了死忠于曹魏的大将,很能说明蜀汉的用人政策存在问题。 以这样的政权光复中原?谈何容易。守成就已大不易。一个人清楚地认识到了此节,他就是诸葛亮,一个已被神化的人物。事实上他不顾国力差距,再三发动徒劳的对外战争中,除了无关大局的战术性胜利以外全无进展。他的动机恐怕不能仅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承先帝遗愿来自圆其说,否则无疑与他对天下大势的精辟分析相矛盾。诸葛亮是否用意在于以伐魏为借口维持自己对军政大权的掌控呢?在承平时节,他将面临不得不还政于刘蝉的难题,因此他必须保持对魏的攻势。结果就是蜀之元气在连年兵戈中消耗,魏灭蜀时并未花太多力气。诸葛亮的隐居时期,就能看出他是个很爱惜羽毛且私心较重的特点,他协助刘备更多的是一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计算心态,和礼贤下士无关,论礼贤下士,曹操更甚于刘备。诸葛亮如果投入曹操阵营,当然不会象在刘备手下呼风唤雨。他没有郭嘉等和曹操的深厚情谊,而曹操本身就是一世枭雄,能给他的空间极为有限,早期的司马懿是最好证明。所以,诸葛亮应该是一个善于名利双收的政客,鞠躬尽瘁云云,好听而已。被嘲笑的刘蝉果真是个弱智么?相反,他是整部三国里最聪明的人物,他的蜀帝生涯都在危机环伺中度过,他懂得装胡涂,扮弱者,能放任强人教父诸葛亮以求平安,能乐不思蜀来保全性命,他的智商不可低估。 但如果说这是罗贯中要维护赞赏的正统,似乎缺少合适的理由,也可能低估了罗的思想深度。三国不是一部英雄史诗式的作品,因为其中主要人物距英雄都相去甚远,只是些政客,武夫,枭雄,庸才。罗贯中亲身经历了元末的战乱岁月,他绝不会对长期的战火不报反感。而三国的开场词作已经清楚地表现出他对世事幻灭的无限感慨,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的历史循环论也充满了强烈的宿命悲观色彩。我们或许可以设想,作为一名下层知识分子,他目睹了残酷的动乱,体验到生命的种种苦痛,因为揉和了自身的挫折感,因而写成了这部发愤之作。 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们多数潦倒,贫苦一生,他们未能因作品流传而收到经济利益,也不能象诗文作家那样博得功名,所以他们的写作常常更趋私人化,充满了若隐若现的讽喻和对文化,历史的尖锐批评,《三国演义》也是这样一部作品。 对我这样的看法有何意见,也请大家谈谈。
看三国感死与生 前记:相信每位朋友看三国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感慨,本人特将自己的一点感悟用笔写出来。限于小弟才疏学浅,很多地方未尽达意,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一。为何研究死与生 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这就是我研究死与生的原因,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所在。 我特意取题目“看三国感死与生”,把“死”放在“生”的前面,意思是“先知死,后知生”,再详细些就是“先把死的事情弄明白,关于生的事情就很清楚了”,所表达的意义就与“未知死,焉知生”相同了。 不过,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乍看我的观点与其相悖。细想一下,两者能很完美的结合。“未知生,焉知死”这六个字是孔子再其学生向他讨教鬼神之事时说的:“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语出《论语。先进》其意为“人世间的事情都不能应付过来,又何谈鬼神之事?而如果尚未弄明白生的事情,又怎能谈论死的事情呢?” 本文将“未知生,焉知死”颠倒过来,就可以用“未知死,焉知生”进一步解释生死关系,以补充孔子生死观的片面性。当然孔子在说“未知死,焉知生”时,有其特定的背景前提,或许孔子对生死问题的更深认识仅用“未知死,焉知生”尚不足以全面概括,但是,针对“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用“未知死,焉知生”来补充说明生与死的关系,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中国这位杰出思想家的崇敬。 所谓“未知死,焉知生”,我的解释为:面对生死难题时,应该做到先知死后知生—————认识和了解死亡乃是认识和把握人生的前提。 二。由生死到价值 一部三国几十万字,写了多少人的生生死死!通过这部经典著作,我认识了他们。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正的或反的。这里仅说与本文有关的几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孔明,曹操,赵云,孙权,刘禅。 先说刘备和曹操。二人均胸怀天下,一生为了争夺江山,各人伎俩不同,到死也未如愿。两个是三国最优秀的统治者,“厚”与“黑”在刘曹身上分别体现———上帝对人是公平的,没有偏向任何一个。 孙权。他一心只要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抱负的统治者。几次索要荆州未果,趁关羽败兵之际,偷袭荆州。他对统一天下的兴趣不大,三国里未见他为夺天下主动出兵,“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我不要”是他的写照。最后的后果肯定是被吞并! 孔明,辅佐刘备夺天下。三国里最强的谋士,蜀国大小事务全由他费心,什么样的人也得累死。“鞠躬尽瘁,死而后以”自己说的,也做到了。若当时他能多活两年,统一天下的是蜀!不管谁来,孔明绝对比他强。他少的是一点野心。 关羽,张飞,赵云都是武将,亦是辅佐刘备夺天下。为报皇恩宁死奋战,他们是“义”的化身。有着强烈的“忠君”思想。他们都死在沙场上,死得其所了。 还有小阿斗,我不想说他什么,他白活了一世。 各人的价值由其抱负和追求有关,当他孜孜地追寻自己的抱负和追求的时候,当他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追求苦苦奋斗的时候,其价值就体现在一言一行中体现了。 由上可知,你的抱负和追求很有可能决定你这一生的价值。 那你的抱负和追求是什么呢?我敢说,肯定会对你有这样或那样的益处。但你有没有换位思考:你的追求是否对他人和社会有什么益处呢?甚至,你的追求对他人和社会是否有害呢? 比如孔明的追求是帮刘备统一天下,作为一个军师,他必须想出高明的计谋,让关张赵带兵打败敌人。他当然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但在那些被杀的士兵或者士兵的亲人看来呢? 确立自己的抱负和追求,不要求对他人和社会有多少益处,但也不要损害他人的社会,不妨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点益处,这样,你的抱负和追求容易实现些!中国有句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看三国感死与生 前记:相信每位朋友看三国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感慨,本人特将自己的一点感悟用笔写出来。限于小弟才疏学浅,很多地方未尽达意,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一。为何研究死与生 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这就是我研究死与生的原因,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所在。 我特意取题目“看三国感死与生”,把“死”放在“生”的前面,意思是“先知死,后知生”,再详细些就是“先把死的事情弄明白,关于生的事情就很清楚了”,所表达的意义就与“未知死,焉知生”相同了。 不过,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乍看我的观点与其相悖。细想一下,两者能很完美的结合。“未知生,焉知死”这六个字是孔子再其学生向他讨教鬼神之事时说的:“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语出《论语。先进》其意为“人世间的事情都不能应付过来,又何谈鬼神之事?而如果尚未弄明白生的事情,又怎能谈论死的事情呢?” 本文将“未知生,焉知死”颠倒过来,就可以用“未知死,焉知生”进一步解释生死关系,以补充孔子生死观的片面性。当然孔子在说“未知死,焉知生”时,有其特定的背景前提,或许孔子对生死问题的更深认识仅用“未知死,焉知生”尚不足以全面概括,但是,针对“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用“未知死,焉知生”来补充说明生与死的关系,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中国这位杰出思想家的崇敬。 所谓“未知死,焉知生”,我的解释为:面对生死难题时,应该做到先知死后知生—————认识和了解死亡乃是认识和把握人生的前提。
罗贯中生平考 近来研究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对罗贯中本人产生了兴趣,故此萌发了对罗贯中生平及其作品进行探索的兴趣。现摘录如下以和有识之士共同讨论:  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案《四库全书总目》:“《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志余》二十六卷,明田汝成撰。”第二条见于《增补武林旧事》卷八,文字与上文完全相同,末题曰《西湖志》,显然是《西湖游览志余》的原文照录。而《西湖游览志余》的记载又大体上为明代嘉靖末期的王圻所遵循  《水浒传》罗本著。本,字贯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述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说者谓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续文献通考》卷一七七《经籍考》) 可见《西湖游览志余》关于罗贯中是南宋人的说法是值得重视的。第三条见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二十五:  世所传《宣和遗事》极鄙俚,然亦是胜国时闾阎俗说。中有南儒及省元等字面,又所记宋江三十六人,卢俊义作李俊义,杨雄作王雄,关胜作关必胜,自余俱小不同。并花石纲等事,皆似是《水浒》事本。倘出《水浒》,后必不更创新名。又郎瑛《类稿》记《点鬼簿》中亦具有诸人事迹,是元人钟继先所编,然则施氏此书所谓三十六人者,大概各本前人,独此外则附会耳。郎谓此书及《三国》并罗贯中撰,大谬。二书浅深工拙,若霄壤之悬,讵有出一手理。世传施号耐菴,名字竟不可考。友人王承父尝戏谓是编《南华》《太史》合成,余以非猾胥之魁,则剧盗之靡耳此文下有注曰:“施某事见田叔禾《西湖志余》。”(案:田汝成,字叔禾)第四条见于《文章辨体汇选》卷三百二十七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序》:  火可画,风不可描;水可镂,空不可干。盖神君气母,别有追似之手,庸工不与耳。古今高才,莫高于《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次则五经递广之,此外能言其所像,人亦不多。左丘明,宋玉,蒙庄,司马子长,陶渊明,老杜,大苏,罗贯中,王实甫,我明王元美,徐文长,汤若士而已。若士时文既绝,古文词诗歌尺牍,玄贵浩鲜,妙处夥颐,然禀胎江右,开乳六朝度其文意,王思任大概也认为罗贯中是南宋人。这种说法,与现在通行的罗氏生活于元末明初之说相差一百多年。实际上,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情况,人们掌握的材料是很少的。明嘉靖间人郎瑛所撰《七修类稿》卷二三“三国宋江演义”条说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元、宋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录鬼簿》著于元至顺年间,有至顺元年(1330年)序,它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专科目录,是最早记述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的著作。《录鬼簿》共二卷,记述了由金入元和与作者同时的杂剧散曲作家一百五十余人的传说资料和四百五十余种杂剧剧目,并以《凌波仙》曲凭吊其中已卒知友。由于书中所录的作家大都是作者亲自接触过的同时代人,另一小部分前辈作家距作者所处的年代也不久远,所以该书在资料上比较真实可信。  作者勇于打破正统观念,不怕得罪于“高尚之士、性理之学”,将杂剧散曲作家录进鬼簿,为他们吊以乐章,树碑立传,其中大部分是“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而又“高才博艺”的“九儒十丐”。象关汉卿这样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卓越贡献的大作家,不仅《元史》上不见传,其他史料也少有记载,多亏《录鬼簿》为我们保存了他的籍贯、职业和别号,以及杂剧剧目六十种。另外,《录鬼簿》还著录了大量的民间作家。这些正是《录鬼簿》的重要价值所在。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