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jiading haojiading
关注数: 171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7,240 关注贴吧数: 15
夏庄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夏庄公社(0点)故城县东北部,距县政府20.9公里,总面积40.7平方公里。 夏庄——据故城县志,明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所立夏公墓碑文载:该村夏光显教学山东潍县,其弟子有三进士,于是夏公位冠儒林,声施后世,为纪念夏光显,故取名夏庄,耕地4604亩,83年村民1949人。 丁庄——据查,元朝此处茂林蔽天,时有野兽出没伤人,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有丁氏父子设机捕兽,遂称这里为丁家寨。后改名丁家庄,于解放初期简称丁庄。距公社正北偏西4.8公里,耕地1870亩,83年村民772人。 瑞谷村(张庄)——据查,明朝初期该地有个赵氏官宦人家,在家门旁石头下掘出一本农事书。此家按书上技术种谷,谷生二穗,因厅呈于官府,遂赐名瑞谷村。1956年因该村张氏渐多,更名张庄。1982年恢复历史村名瑞谷村。距公社西北偏北4.1公里,耕地1202亩,83年村民494人。 马庄——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马氏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地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马庄,1982年更名为东马庄。距公社西北偏北4.1公里,耕地2370亩,83年村民940人。 小沼村——据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此村建龙王庙碑文载:此地是一片沼泽地,芦苇丛生,丁家寨时常来人捉虾捕鱼,后相继有人迁此定居,取名筱沼。后人便于书写,遂改为小沼。距公社正北4公里,耕地2387亩,83年村民1114人。 小化村——据查,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前此村名二十里铺,因距故城县衙二十里而得名,后人为效大化村名,遂改村名为小化。距公社正北偏东3.3公里,耕地3048亩,83年村民977人。 滩头——据查,此地低洼易涝。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故城东运河决口,洪水冲击泥沙于此,水过后山西移民迁此,居住在戈壁沙滩,遂取名滩头。距公社东北4.5公里,耕地2136亩,83年村民734人。 坟台——据传,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故城岳王庙东运河大堤决口,洪水淹没村庄,唯村南坟堂高台未淹,故取村名坟台。距公社东北偏南4.9公里,耕地3011亩,83年村民1247人。 刘庄——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刘庄。1982年更村名庄子刘。距公社西北2.7公里,耕地540亩,83年村民165人。 大化村——据查,元至正四年(1344年)某僧到此,众仰其教,捐款建宇。为纪念此事,取村名大化。距公社正北偏西2.4公里,耕地2708亩,83年村民867人。 河沟村——据查,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故城岳王庙东运河大堤决口,为防洪水在村南筑一大坝,洪水沿此流向东方,冲一大沟,后人居住沟旁,定村名为河沟。距公社正北偏西2.9公里,耕地2132亩,83年村民1115人。 王桑营——据传,此村原名王合村,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疫病流行,大部分人染病而死,故称亡庄。后人讳“亡”字,1942年为和村东曹桑营呼应,改王桑营村。距公社东北偏北2.3公里,耕地478亩,83年村民180人。 曹桑营——据传,清朝末年,此处是地主曹氏的桑园,佃户在此居住,定名曹桑营。距公社东北偏北2.7公里,耕地346亩,83年村民143人。 丞相营——据县志记载,元朝末年,丞相也速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取名丞相营。距公社东北偏南3公里,耕地650亩,83年村民177人。 杨庄——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有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定村名杨庄,1982更名为东杨庄。距公社东北偏南3.3公里,耕地441亩,83年村民152人。 型谷庄——据查,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邢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名邢家院。后邢氏族绝,改名邢故庄,清朝末年改称型谷庄。距公社西北偏南2公里,耕地3659亩,83年村民1104人。 徽王庄——据县志载,明天顺元年(1457年),赐王子见沛在德、故一带,名徽王庄。成化元年(1465年),徽王封赐为庄名。距公社正东偏北2.1公里,耕地3649亩,83年村民1134人。 龙凤店——据县志载,徽王赐名冷饭店。据传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徽王带娘娘到其庄园巡视时,曾在此处吃一顿冷食,赐庄名冷饭店,后人又寓龙凤呈祥之意,更村名为龙凤店。距公社东南偏南1.2公里,耕地2185亩,83年村民583人。 罗小营——据传,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此地成为罗姓地主的庄园,后佃户渐多,发展成村,并取名为罗小营。距公社东南偏北3公里,耕地1687亩,83年村民634人。
郦道元《水经注》摘三 郦道元《水经注》摘三 大河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也,齐之西鄙也。大河径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 大河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卫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 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 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径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漂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沟又东北历长堤,径漯阴里北,东径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 河水又东北径阿阳县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郎中万欣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 又东北过漯阳县北,河水自平原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径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数百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求代雄,豪纵雄于此津。所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 河水右径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 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 河水又东径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又东北过利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坑注济。《经》言济水注河,非也。河水自枝津东北流,径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入于海。《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尚书。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折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征;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袁庄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袁庄公社(0点)故城县东部,距县府22.3公里,总面积39.2平方公里。 袁庄——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袁的在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袁庄。耕地3184亩,83年村民1169人。 大刘庄——据查,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一户定居于此,取名刘家村,衍生渐多,遂更名大刘庄。距公社正北偏西1.3公里,耕地1912亩,83年村民654人。 西殷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部分移民定居在罗小营,繁衍日增,遂迁出一部分建新村,名南曹庄.后因一道之隔有个东殷庄,即更名西殷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8公里,耕地2164亩,83年村民818人。 东殷庄——该村现存乾隆十七年(1752年)古钟记载:“德州西南殷庄。后为区分一道之隔的西殷庄,故名东殷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9公里,耕地534亩,83年村民182人。 大曹庄——据传,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姓曹的兄弟二人搀扶母亲逃荒至此定居,后村庄发展渐大,遂取名大曹庄。距公社正北偏东3公里,耕地1336亩,83年村民500人。 小曹庄——据查,清朝时期,有一户姓曹的从杨坞迁此定居,因附近有一大曹庄,而此村又较小,故得村名小曹庄。距公社东北偏南2.8公里,耕地942亩,83年村民406人。 西第三——据传,此村原名第三屯,衍生众多,清朝末年,分为东西两居民事业,西边的名为西第三。距公社东北4.4公里,耕地1634亩,83年村民700人。 东第三——据传,清朝末年,德州沿运河两岸设右十屯和左十屯。此村名第三屯。此村居东,名东第三。距公社东北偏南5公里,耕地1602亩,83年村民975人。 芦家圈——据传,此村在清朝末年是德州纪庄官僚地主芦荫普的庄子,有四户佃户在此为其种地,以后成了村庄,因三面环河,起名芦家圈。距公社正东偏北.公里,耕地2587亩,83年村民1288人。 胡塘——据传,古庙钟曾铸印此村明朝为古苏村,后因南运河近村段不断决口,时人以为鬼邪所致,故改名为“虎家塘”以镇邪,久而简呼为胡塘。距公社正西偏北2.5公里,耕地2305亩,83年村民748人。 魏庄——据传,清朝末年,此处是德州魏家场院,佃户聚居,俗称魏家大院,后改为魏庄。距公社西北偏南2.3公里,耕地287亩,83年村民99人。 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潘的在此定居,故名潘庄。距公社正西偏北1.1公里,耕地706亩,83年村民285人。 骆庄——据查,汉朝时,玉田县骆良之妻李氏带二子逃荒到此落户,遂取名骆庄。距公社正西偏北0.7公里,耕地1991亩,83年村民892人。 四新——据传,此村原名西庄,清朝中期在村郊兴建大寺院,后因年久失修,庙堂倒塌,仅余一座四位一体的小佛,故起村名四面佛,1965年四清运动破旧立新,改名为四新。距公社正西0.5公里,耕地1720亩,83年村民626人。 小刘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几户刘姓居住于此,故以村小人少,定名为小刘庄。距公社东北偏南1.5公里,耕地277亩,83年村民92人。 杨坞——据查北宋时期,杨家将曾在此安营扎寨,后有个姓杨的在此定居,故名杨营,经多年衍生,信地分散,渐形在二片,北曰杨坞,南名杨湖,后居民把两个小村统称杨坞。距公社正东偏北2.6公里,耕地1742亩,83年村民698人。 大第五——据传,清朝末乐,此村为右所第五屯,因后发展形成二村,大村为大第五。距公社正东2.8公里,耕地1556亩,83年村民747人。 小第五——小村为小第五。距公社正东偏北4.1公里,耕地1114亩,83年村民487人。 头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有居民迁此后以烧砖瓦为业,取村名大瓦窑。至清朝末年,以运河为界,右边村庄,以序数命屯,该村为首,故废大瓦窑改名为头屯。距公社西南2.8公里,耕地1878亩,83年村民1027人。 东王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一户姓王的定居于此,故以姓氏定村名王庄。1982年更名为东王庄。距公社西南2.1公里,耕地923亩,83年村民430人。 田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田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户,以姓氏定村名田庄。距公社西南1.7公里,耕地410亩,83年村民241人。 河北涯——据传,清朝末年,此村一部分系运河右所“南十屯”之第四屯,属德州管辖;另部属直隶,名曰河北涯,后来皆属河北统称河北涯。距公社正现偏东2.4公里,耕地1438亩,83年村民991人。 第九——据传,清朝末年,属德州管辖,此屯系运河右所“南十屯”之第九屯,故名第九屯,解放后改称第九。距公社东南2.8公里,耕地1447亩,83年村民770人。 第七——南十屯的第七屯1947改称第七。距公社正东偏南2.5公里,耕地1557亩,83年村民799人。
郑口起源小考(原创) 郑口起源小考 清代的县志不可能找到郑口的起源,更谈不上郑口的三镇,三镇的起源必赖于郑口的分割。郑口的起源与大运河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有必要先讨论大运河的流经郑口的时期。 一、运河何时通郑口 对于隋炀帝的大运河(永济渠)什么时期改行今卫运河而不再经老临清、清河县城,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金史》没有御河的记载,〈元史〉中即以卫河为御河,显然北宋以后馆陶到德州的永济渠已经完全废弃,一些人并不深究运河所经的临清是此临清还是彼临清,经的历亭是历亭县城还是历亭县境,就连《中国历史地图集〉还仍然将运河标注在历亭县城(今武城县),当时故城镇不是县城而是历亭县的一个镇,卫运河河道是黄河南趋后由卫水冲出的新河道,所以金、元没有开挖老武城经郑口折东德州的记载,但有货物“入御河,达京师”的记载。历代的地理历史的学者们也没人对小区域进行过研究。所以才不揣冒昧以零星历史记载推测:卫运河在金人统治时期已经在郑口和故城镇通过了,但一直找不到证据。 能找的证据就是元代的1289年才有会通河接临清的御河(临清到老武城的卫运河即已存在)的记载,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拿卫河当成古运河了,并有人说这段运河就是汉的屯氏河,既然是屯氏河就没有再流向历亭县城的道理,现在察看卫星地图的旧河道遗迹,也能看出历亭城的永济渠或唐宋的御河在北宋黄河北流后再也没有行过水。1286年元朝又恢复故城县(在今故城镇)的建制,而由属恩州改属景州了,推测这时通过故城的运河已经开通,人口开始增加。 二、故城人口的恢复 因北宋黄河北流导致当时故城地的人口锐减,窦堡(我认为是今窦堡店)、领宗(南北岭踪)、饶阳(饶阳店)一线是武城县,漳南县(在今武城)并入历亭县,疑郑口西和郑口西北的高鸡泊(另行文论述)是在黄河北流时才得以填平,郑口西北的沼泽地已经变成平陆,窦堡、领宗一线也划归故城,因人口基数和元末的战乱,当时郑口南北人口仍然稀少,一直到1375年后明元战争结束实行军户屯田,沿河出现星罗棋布由军户组成的“屯”后郑口才繁华起来,有郑氏撑船摆渡就顺理成章了。 三、三镇和郑口外围 故城县志比较晚,在区划上主要志县城,对郑口起源的介绍仅是郑家渡口的寥寥数语,以后任何文献资料都未谈到郑口的南镇、太兴镇、西城镇(下称三镇)的起源,实际郑口和三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郑口即三镇,三镇即郑口,行政分割是后话。 郑口有人居住应在1286年前后,到1375年才发展成“镇”的规模,郑口成为村庄聚落起始估计在太兴镇的位置,南镇是太兴镇的南伸,而西城镇是太兴镇的北延,西城镇有点特殊的是于清道光26年(1846年)可能被徐庄决口所分割。当时的河东有柳家洼(又名齐家楼即甘泉),应稍早于郑家渡口。五大院起源于1405年的永乐三年,是郑口外的最早独立村庄,比郑家渡口晚一代人。前、后香坊,王氏油坊(后油坊)在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并不是村庄,而是当地居民或外来商人的加工作坊,形成有耕地的独立村庄应是公元1700年后的事。帝君庙(前油坊)应稍早于后油坊,这些村庄都应是由永乐迁民后的二次迁民组成。郑口的南、北甘泉迁到现址是1947年运河裁弯时所迁。 三镇的分割虽无资料证明,估计在道光12年(1832年)县丞驻郑口前后,采取与县城五铺相类的划分区域的税赋管理,应是分设三镇的初始阶段。但县志并未作记载,看样子三镇仍没有真正建制,可能已冠名。民国和日伪时期因未见资料不敢枉断,估计由商、工、农组合的群体是不会被截然分割的。1947年土地改革时三镇分割才能得以真正实现,1958年后重农抑商政策才将三镇各自成为大队编制。1947年运河裁弯,甘泉的一部分移到今运河北岸,运河裁成通直的河道,河道南移才创造了河道以北村庄连接的机制,同时也使远离河道的村庄失去不少商业发展的职能。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新的发展。
故城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故城公社(0点)故城县东北部,距县府14.1公里,总面积26.1平方公里。 故城——解放前(1945年)一直是故城县的旧县城。隋开皇六年(586年)置东阳县,县治设于此,为此地初设县城之始。开皇18年(589年)东阳县改名漳南县,此处仍是县城。唐武德七年(624年)漳南县移至今山东省武城县漳南镇,此处始有“故城”之称,故城,漳南之故城。元朝复于故城设县,名故城县,县治所一直在故城,只到1945年当地解放,县政府设在郑家口后,不再为县城所在地。耕地8064亩,83年村民4790人。 霍廖庄——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有霍廖两户来此居住,故以姓氏立村名霍廖庄。距公社西北3.7公里,耕地1069亩,83年村民476人。 赵庄,据邹姓祖传,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此处有赵氏居住,名赵家庄。明朝初年,又有迁民定居于此,仍用原名赵家庄,简称赵庄,1982年改名新赵庄。距公社西北偏北3.3公里,耕地1778亩,83年村民473人。 戴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戴氏迁此居住,故以姓氏定村名戴家庄,简称戴庄。距公社正北偏西4.6公里,耕地2251亩,83年村民868人。 大第八——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设立屯所驻扎兵士,屯所之地皆称军户,由德州往西沿运河左右各设五十四屯所,此村为德卫右所第八屯。解放后简称第八,因此村大于前村的小第八,故名大第八。距公社正西偏南4.3公里,耕地2059亩,83年村民1698人。 小第八——该村历史上和大第八统为一村,1949年前后分开,因户少,得名小第八。距公社正西偏南4.5公里,耕地598亩,83年村民332人。 马厂——据县志载明洪武年间,此处为河间府大仆寺养马处,1368年迁民定居于此,遂起村名马厂。距公社正西3.1公里,耕地3228亩,83年村民1530人。 新庄——据传,明朝末年只有邢氏在此开铺谋生,名邢家铺,清朝年间,从故城迁来贾氏,人口逐渐增多,遂废邢家铺以贾氏定村名贾新庄,简称新庄。距公社正西偏南1.8公里,耕地2590亩,83年村民1043人。 西万庄——据传,清朝嘉靖年间(1796――1820年),村南有一个万家祖坟,人们惯叫此村万庄,后分为东、西万庄,该村叫西万庄。距公社正西1.1公里,耕地207亩,83年村民109人。 东万庄——见上。距公社正西0.8公里,耕地642亩,83年村民310人。 张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张氏定居于此,故名张家庄,简称张庄。1982年更名东张庄。距公社东北0.3公里,耕地527亩,83年村民304人。 后刘庄——据传,元朝年间,此处有刘姓在此居住,名刘家庄,明初疫病流行人们大都染病而死,后有时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沿用刘庄之名,1982年改为后刘庄。距公社东北0.7公里,耕地193亩,83年村民104人。 三里口,据传,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这里是通向德州和四女寺的官道口,因距故城县县城三里,故名三里口。距公社正东2公里,耕地1251亩,83年村民596人。
北宋过建国军屯的“羊角旋风”(原创) 《嘉靖武城县志》卷十·杂志记载:“羊角旋风:熙宁九年恩州(在清河县)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中,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当时武城县的县治在今军屯的王行杖村,为什么会移向永济渠东的东流村(今建国东的运河内)呢?我认为就与这次“羊角旋风”有关。 北宋时人们还是十分笃信天人报应的,为什么中国一有历史记载就先记载地震、彗星呢?他们认为那是上天在警告世人,人们对天地不敬,天地就会报负这些不敬的臣民,为此历史上被罢免官职的不计其数。现在我们都知道平原上龙卷风的杀伤范围是很窄的一条,而这么窄的一条偏偏选中了县衙,还选中了县官的女眷们,相信熙宁九年(1077)风过后也不会再在此地建衙门。“国不可一日无君”吗?风过后肯定有风水先生将县衙(办公地)定在东流村。确实北宋的时老武城县(在王行杖)的风水尽失,1048年有王则起义于清河(小说《三遂平妖传》就写的这次起义)文彦博镇压,一定波及武城县城。1048的黄河北流也在此经过并淹没村庄、稼禾,县城前的隋唐大运河也被夷为平地,有名的子游庙、弦歌台也在黄泛中岌岌可危,可能这次羊角旋风也把弦歌台夷平,武城县城在此处再也没有风水可言了! 武城县志显示“大观(1107-1111)中,卫河水决,武城县治十里”,这一记载也是嘉靖(1522-1566)县志对400年前事件的追述,是对移县原因的一种猜测,同是一本县志在这次旋风后又说“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我认为旋风导致移县比卫河水决移县理由充分得多,因为北宋黄河在此泛滥几十年并未因河患移县,一次小小的卫河水患怎么能移县呢? 还一种折中的理解,即1077年风后移到东流村办公,在大观中建好新县衙后才迁入新址。
澹台灭明小考(原创) 澹台灭明小考 澹台灭明(前512 —?)字子羽,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长相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孔子以貌取人,颇为嫌弃。澹台灭明受到冷遇后,毅然退出孔子的弟子行列,更加发奋求学,严谨修行。其墓在故里。 我搜集几乎所有的关于澹台灭明的远近资料,真想让他成为故城第一人,可是真不能如愿!所有早期史书没有人说他是故城人或东武城人,只有清《畿辅通志》有记载,也是抄的《故城县志》上的,《武城县志》拉到武城县三个古人,即:子游、澹台灭明和秋胡,都被证明是鲁国武城人,同时也证明了明《武城县志》和明《故城县志》的不入流。澹台灭明真得不是故城人,希望故城人不再这上面下功夫!考证很简单! 子游(言偃)(公元前506-?)确实没有在古武城县(今故城县)作过“宰”。 证据有二: 一、东武城作为地名虽然很早,是战国后期的平原君赵胜(公元前298—252)的封地,有东武城时子游已故去130多年。东武城有县的编制始于汉代,春秋时代的子游不会穿越到汉代来作武城宰。 二、《史记》载“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确定是春秋吴国人。《史记》索隐按:“偃仕鲁为武城宰耳。今吴郡有言偃頉,盖吴郡人为是也。”再次肯定子游是吴人 ,在鲁国作官,为武城宰,这个武城是南武城(今费县)。 有这两个证据足矣。 汉东武城县在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去“东”字称武城县。唐调露元年(679年)武城县迁往军屯的王行杖,这时费县的南武城已经不存在,东武城也没有了“东”字,只有彼“武城”才能贴到《史记》上的“武城”。宋朝儒学兴盛,在永济渠南建了子游庙,在渠北建了弦歌台,名声大振,再加上武城崔氏的遗少们的“捧”,焉然彼武城就成了曲阜。羊角旋风一刮,洪水一冲又都灰飞烟灭。明朝开始修县志时就信以为真的载入史册,一直到今世信息如此发达还去吹“弦歌古都,状元之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澹台灭明是与子游联在一起的,子游没在彼武城作宰,也就不会有发现澹台灭明这个人!澹台灭明则可不证自明矣! 再说坛村的澹台子庙:古时侯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任何人在任意地方都可以为信仰或崇拜某位仁人立庙建祠,不一定在这位“仁人”的出生地,这应该是常识,大多数现代故城人的祖上都是明朝及以后的移民,而坛村就处在隋唐时期的高鸡泊的腹地,当时不时是没有人烟的,怎么能有人记得澹台子生于斯呢!就坛村平地下挖8米也不会见到春秋时期的土地! 图1 这是离坛村南十余里的刘堂窑取土坑,洞下面的白沙土层往下是1048年形成的,从这沙层向上到地平有6米多。 图2 这是赵行齐庄的取土坑,最下层长植物的胶泥层是汉朝时黄河流经时的淤积。 上的这两张图依然没有见到春秋时期的土层,就知道坛村今天的地平到春秋时期时期有多深,这期间有三次黄河的主流或支流在此经过,毫不留情的将人或物埋入地下。没有文献记载,没有文物印证,大坛村何来澹台灭明故里一说呢?
故城县的移民(原创) 故城县的移民20130501 造成往故城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黄河泛滥;二是地势低洼;三是战事频繁。 黄河泛滥。故城属黄河淤积平原,汉前黄河在西,汉时在东,黄河流过地势抬高,原来的故城、武城在黄河以东,而今黄河却南去数百里变成黄河以北。特别是到了元朝,在短短八、九十年的统治过程中曾二十多年不疏通河道,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人们被大水淹的离乡背井,无处安身,加上瘟疫流行,造成土地荒芜,渺无人烟。 二是地势低洼;故城属黄河淤积平原,汉前黄河在西,汉时在东,黄河流过地势抬高,黄河未流经的中间地带形成洼地。到汉武帝时的公元前109年后黄河在馆陶北决形成与黄河等同的屯氏河 。 战争是造成此地人烟稀少的第三个原因。有“武备之城”的记载,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到了隋唐年间,农民起义蜂起,名垂青史的窦建德、刘黑闼都是从这里起义,走出高鸡泊而名扬天下。宋末元初,忽必烈大举南侵与宋朝展开拉锯式的数年战争。致使元数百姓丧身兵燹之灾。鉴于此,故城身受其苦。 洪武皇帝朱元璋及其孙朱允炆和永乐帝朱棣开始从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和山东即墨、莱阳一带往此迁民。据史志载,明初先后12次从山西向全国各地移民,其中10次移至山东河南和安微。故城可谓重点移民区之一。 俗话说故土难离,在朝廷律令和军队胁迫下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中原地区的移民们,见到此处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都开始安下心来。着手建立自己的家园,望着无际的沃野,有的跑马圈地,以马蹄印儿为界,印内归其所有;有的以犁耕地,犁上一圈,这圈内便有主了。 故城县地理的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青罕到里老间有起伏的沙岗,沙岗东到运河间在明清仍在有不易耕种的低洼地,沙岗以西的今江江河流域,多是沙洼地和盐碱地,明朝移民多不选择这种地方建村立业,所以到清朝故城县还设有“劝农”机构,以安置移民,江西移民多是这时迁入,因居住比较分散这些移民的后人们也人云亦云的说是洪洞移民。再就是沿运河的屯、村、集镇的居民的祖上也不一定山西迁民,屯多是明初的军户,集镇是各地商人留居,这两种类型来源都比较复杂。 故城县移民成份 原故城的地理位置决定的移民的成份。德州本来是低洼地,历史上就河流汇聚,淤积成高地;夏庄、袁庄故城、里老在其西,就成了河曲,水不到土亦不到,渐成低地。故城镇西北是汉时的屯氏别河故道,故道上有大沙丘,其东就是洼地。所以永乐移民是不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再就是饶阳店东、郑口西,原隰和杏基本来就是水沼,也就“高鸡泊”,永乐迁民也不定居于此。永乐迁民是政府组织的,多是山西洪洞和大同人,也有一部分山东招远人,他们都选好地方,明朝的军屯户南方人很多。明中后期一直到清有好多南方人无组织的移民故城,那只有选择昔日的涝洼地和盐碱地,同时也有永乐的再次迁民。运河边有好多商贾则选择就运河近的一些地方,所以说故城县的居民来源比较复杂。
杏基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杏基公社(0点)(大杏基)故城县西半部,距县府5.3公里,总面积31.8平方公里。 冯杏基——据传,元朝此村属十里杏基,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冯、屠二家大户行此定居,因冯氏族大,以姓氏定村名冯杏基。距公社正东0.8公里,耕地560亩,83年村民178人。 大杏基——据查元朝时此地是一片大洼,居民们住在新建的宅基地上,定村名新基,后村落渐大,号称十里新基,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被洪水淹没,水过后人们把村名改为大杏基。耕地2605亩,83年村民1082人。 齐杏基——据传,明初齐姓从山西迁此,为齐杏基。距公社正南偏东2.1公里,耕地1673亩,83年村民510人。 翟杏基——据传,明末,此村名祝家村,清初被洪水淹没,只有一户姓翟的幸免,双因在十里杏基区域之内,故名翟杏基(年)。距公社东南偏北1.7公里,耕地688亩,83年村民323人。 东高才——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韩氏迁此定居,名韩庄,因村基高,一次闹洪水未被淹没,改名“高台村”,后有人说此处风水好,以后必出人材,遂改称高材,1949年简化为“高才”,为与西高才区分,故名东高才。距公社西北偏南3公里,耕地4756亩,83年村民1022人。 后响沟——据县志记载,明朝末年,此村为响沟村,相传,此村原名胡庄,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被洪水淹没,村中间冲成一条沟,水大流急,响声闻于数里之外,洪水退后,重建家园,更名响沟。1958年建大队时,因在沟后,故名后响沟。距公社正北偏西1.4公里,耕地1655亩,83年村民466人。 前响沟——见上。距公社正北偏西1.4公里,耕地1032亩,83年村民308人。 陆黄村——据查,清朝末年,由老黄村(今师黄村)迁来一户姓陆的响马,经姓氏定村名陆黄村。距公社东北偏南3.3公里,耕地495亩,83年村民241人。 贾黄村——据传,明洪武初年(1368年),距此村一里许,有一寺院,名“朝海寺”,故得村名一里黄村,明六世正统年(1436年),村中贾姓出一翰林,遂改贾黄村。距公社正东偏北2.6公里,耕地2964亩,83年村民1208人。 秘黄村——据查,明朝末年,此村是本县五大院秘家的佃户庄,原名秘家院,后为和西边贾黄村呼应,清朝末年,改名秘黄村。距公社正东偏北3.8公里,耕地779亩,83年村民244人。 师黄村——据传,明朝末年邻村皆称黄村,此村称老黄村,后姓师的成为大户,遂将村名改名为师黄村。距公社正东偏北3.8公里,耕地1248亩,83年村民419人。 烧盆屯——据传,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此村烧盆的较多,得名烧盆屯(有遗址)。本村南是江江河的发源地。距公社西南偏北1.3公里,耕地2837亩,83年村民870人。 北高庄——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高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户,以其姓氏定村名高家庄,后简称高庄,1982年更名北高庄。距公社西南偏北2.7公里,耕地1177亩,83年村民522人。 红旗——1958年本县建立农场,从郑口公社调出一部分男女青年在此安家落户,起名“青年农场”。1961年定村名红旗。距公社西南偏南3.5公里,耕地341亩,83年村民87人。 后沙岗——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后,因村南有一沙丘,而此村位于沙丘后,故名后沙岗。距公社东南偏北2.9公里,耕地1789亩,83年村民759人。 红庙——据县志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名杨庄,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闹洪水冲来一个木神,为此用红砖建龙王庙一座,故改村名为红庙。距公社西南偏南3公里,耕地3556亩,83年村民956人。
饶阳店公社村庄历史(编辑) 饶阳店公社(0点)故城县西部,距县府12.7公里,总面积82.7平方公里。 饶阳店——历史悠久,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西汉时期曾在此建复阳县,东汉废。北宋时置饶阳镇。据本村关帝庙碑文载,北宋初年(960年),此处有饶、杨二姓在此开店,故名饶杨店。明嘉靖年间,将杨字改为阳,故称饶阳店。耕地5093亩,83年村民2248人。 西李官屯——据传,清朝乾隆44年(1779年),从德州迁来一户姓田的在此居住,冠以姓氏取名田庄。嘉庆四年(1799年)又以李官屯迁来一部分住户,因此村落在李官屯西边,故废田庄改名西李官屯。距公社正北偏东4.8公里,耕地723亩,83年村民305人。 东镇——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氏在此定居,后该人当了运粮官,故名李官屯,民国18年(1930年)分前后街,后街名李官镇,后来李官镇又分东西镇,此村为东镇。距公社东北偏北4.9公里,耕地1520亩,83年村民619人。 西镇——见上。距公社东北偏北4.4公里,耕地1055亩,83年村民432人。 李官屯——见上。距公社东北偏北4.6公里,耕地2706亩,83年村民857人。 南马村——据查,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因此村是清凉江上一码头,故名码头村。后此村北二里又添一码头,故呼此为南码头。清凉江干后,遂将南码头改为南马村。距公社西北偏南5.1公里,耕地1932亩,83年村民775人。 北马后——此地紧靠清凉江,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刘的在此摆渡谋生,因南二里有一码头此故名北码头。后来河道干枯,遂改称北马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分为前后街。此为后街,故名北马后。距公社西北5.6公里,耕地2051亩,83年村民858人。 北马前此为前街,故名北马前。距公社西北偏南5.4公里,耕地1923亩,83年村民763人。 东马村——据查,清乾隆24年(1759年),由北马村和南马村迁来刘、崔二姓来此居住,用故里之名定村名小马村,因此村地处南北马村之东,故改换东马村。距公社西北3.4公里,耕地554亩,83年村民191人。 北仁庄——据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处是太师李良放马场的拴马处,故定名北马桩,后人不满李良的不仁行为,改村名北仁庄。距公社正北偏西3.5公里,耕地2661亩,83年村民1027人。 杨庄——据传,清朝咸丰末年(1861年),群众聚此租种白佛寺杨家的土地,俗称小庄上,后来发展成村,取名杨庄。距公社正北偏东3.1公里,耕地853亩,83年村民366人。 黄官屯——据查,此地是官府屯田之所,明永乐(1403――1424年),这一带疫病流行,人大多染病而死,因此村仅有一黄氏幸免,冠以姓氏定村名黄官庄。距公社东北偏南5.3公里,耕地5850亩,83年村民1835人。 黄草洼——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崔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因此地低洼,野草丛生,故定村名黄草洼。距公社正西偏北5公里,耕地747亩,83年村民309人。 刘辛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刘辛二氏从枣强刘嘉会迁此定居,故以姓氏定村名刘辛庄。距公社正西偏北3.3公里,耕地1935亩,83年村民860人。 薛官屯——据查,明朝初期此处是官府屯田之所,薛氏从山东登州迁此定居,冠以姓氏定村名薛官屯。(另据查,薛官屯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就有记载)。距公社东北偏北1.7公里,耕地5449亩,83年村民2028人。 西曾官屯——据查,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一姓曾的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冠以姓氏定村名曾家庄,后曾家出了一官人,遂改名曾官屯,后来又分东、西曾官屯,此村为西曾官屯。距公社正东偏北4.9公里,耕地1500亩,83年村民640人。 东曾官屯——此村为东曾官屯。距公社正东偏北5.2公里,耕地2067亩,83年村民903人。 朱辛庄——据传,此村原名韩辛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枣强朱平楼投亲来了一户姓朱的,家庭渐旺,遂改村名朱辛庄。距公社正西4.5公里,耕地1098亩,83年村民512人。 杨辛庄——据传,此村原名大辛庄,清朝初期,因此村劫了皇纲,被官府用炮将村击平,村民多被炸死,唯有一杨氏幸免,故改名为杨辛庄。距公社正西偏北3.8公里,耕地1221亩,83年村民526人。 西王庄——据查,元朝末年(1367年),疫病流行,此村只有一王氏幸免。后山西洪洞县移民增多,因姓王的是根底户,遂起名王庄,1982年更名为西王庄。距公社正西偏南1.8公里,耕地903亩,83年村民332人。 南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一南氏佃户来此居住,名南庄。距公社东南偏南1.5公里,耕地1350亩,83年村民509人。 焦庄——据本村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制古钟文载,此村原名桥王庄,明朝初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焦氏在此居住,故改名焦庄。距公社正东偏北2.9公里,耕地1601亩,83年村民589人。 西丁庄——据此村钟文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因此村丁氏居多,名丁庄,1982年更名西丁庄。距公社正东偏南3.1公里,耕地738亩,83年村民316人。 于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于大用从山东莱阳县迁来此处立庄,故以姓氏定村名于庄。距公社正东偏南3.7公里,耕地830亩,83年村民308人。 曹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一曹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故以姓氏定村名为曹庄。距公社正东偏南3.7公里,耕地1595亩,83年村民615人。 徐庄——据此村嘉靖年间铁钟文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徐氏在此定居,渐成村落,1982年更名为西徐庄。距公社正东偏南4公里,耕地424亩,83年村民152人。 西袁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山西迁民来此,渐成村落,因袁七志是此地根基户,故名袁庄,1982年更名为西袁庄。距公社正4.7公里,耕地1565亩,83年村民577人。 扈庄——据传,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一扈氏从枣强县扈嘉会村迁来定居名扈庄。距公社正东5.1公里,耕地1409亩,83年村民392人。 时庄——据查,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时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荒屯田定名时庄。距公社正东5.6公里,耕地1324亩,83年村民628人。 盛树林——据传,唐朝初年,此处树林茂盛,后有人定居于此,定名盛树林。距公社正西偏南4.6公里,耕地1686亩,83年村民654人。 水东屯——据查,因村中无甜水,原名苦水屯,清朝末年,一县官路经此村,认为村名带苦字不吉,根据村西有一大坑,坑长年有水,便改村名为水东屯。距公社西南偏南4公里,耕地2892亩,83年村民1276人。 子路——据查,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有一巡抚进京,路经此处,停轿为炊,于是假官赐福,定“止路”村之名,意在留存官气,宝贵不去,因止路与孔丘弟子“子路”谐音,后又改为子路。距公社西南偏南2.7公里,耕地2848亩,83年村民1049人。 杜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迁民来此定居,成村落后,因杜氏家庭渐旺,故名杜庄。距公社西南偏南2.9公里,耕地957亩,83年村民273人。 郑庄——据传,清朝初期,此处是枣强县郑小营一个官宦的庄园,故名郑庄。距公社西南偏南2.4公里,耕地480亩,83年村民147人。 宋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一宋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定村名宋庄,1982年改名宋杨庄。距公社正南1.9公里,耕地2070亩,83年村民799人。 吴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吴氏奉诏从山东莱阳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吴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8公里,耕地2841亩,83年村民1007人。 冷五头——据传,明朝初期,此村是由原泯灭村庄五方镇街头巷尾集聚而来的村民,故取名五方头。后因姓氏形成冷、高、常五方头三个自然村。1956年三村合一村改称冷高常村。距公社西南5.4公里,耕地1783亩,83年村民867人。 高五头——同上。 常五头——同上。
赵行公社村庄历史(编辑) 赵行公社(0点)故城县中南部,距县政府8.9公里,总面积28平方公里。 赵行——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赵廷杨、赵文丙、赵文华弟兄三人定居于此,称赵家行,1964年简称赵行。耕地758亩,83年村民321人。 兀兰屯——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孙、张两姓在此落户,因这里是官府屯田之地,故名“兀兰屯”。清朝光绪25年(1899年),将屯分为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片管理,仍为一屯统辖,1945年又将四片改为四个独立行政单位,仍沿袭原名兀兰屯至今。距公社正北偏西4.9公里,耕地7567亩,83年村民2634人。 范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范的定居,定名范庄,1982年改称北范庄。距公社正北4.9公里,耕地334亩,83年村民103人。 杜坟——据传,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一姓杜的官员葬于此地,故名杜家坟,后来有邓、范二姓迁此仍沿袭杜坟之名。距公社正北3.9公里,耕地271亩,83年村民166人。 五股河——据查,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民在此居住后,村内有五道沟,故名五沟河,后人们根据地形把沟改成股,称五股河,后分为东西五股河两村。距公社正北偏东4.4公里,耕地1886亩,83年村民1506人。 刘堂——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此地疫病流行村民死亡惨重,该村唯有王、李、刘三户幸存,名为小屯,后来刘家出钱在村西建一庙堂,香火兴盛,遂改名为刘堂。距公社西北偏北3.2公里,耕地4380亩,83年村民1880人。 刘古庄——据传,此地原住一家姓刘的,名刘庄,明朝永乐(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又迁来几户,因刘姓最古,遂叫村名刘古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8公里,耕地1798亩,83年村民991人。 温庄——据传,明成祖时(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温氏弟兄三人定居于此,叫温家庄,后称温庄。距公社正北1.9公里,耕地604亩,83年村民526人。 刘辛庄(明刘庄)——据传,此村原名刘家均,明末村东运河决口,知县来此察看,问及此村名,云不雅听,遂赐名刘辛庄,1982年改名为明刘庄。距公社正北偏东3.1公里,耕地435亩,83年村民356人。 芦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此地瘟疫流行,居民病死很多,只有一户姓芦的幸存,故名芦庄。距公社正西偏北1.9公里,耕地1429亩,83年村民418人。 西排——据传,明朝运河在此处常决口,于是人们打木桩加固,从此再没决口,渐有人定居成村。为区分西邻的夏庄,称东夏庄,1947年分为东西两村,此村称西排。距公社东北0.4公里,耕地1429亩,83年村民418人。 东排——此村称东排。距公社东北0.5公里,耕地1021亩,83年村民644人。 夏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姓夏的居住于此,故以姓氏定名小夏庄,后简称夏庄,1982年更名西夏庄。距公社西南偏北1.8公里,耕地1281亩,83年村民501人。 后排——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此村人大部分染病而死,唯钱夏二姓幸存,故起名钱夏庄,惯称前夏庄至1930年渐发展成前后二道街,此街人惯称后排。距公社西南偏北0.5公里,耕地1197亩,83年村民504人。 前排——同上,为前排。距公社西南0.6公里,耕地1396亩,83年村民539人。 寨子——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姓李的在此定居,故起村名“李家行”后来运河决口,人们用木桩围了一个寨子,防过了洪水,从此便改李家行为寨子。距公社东南偏南0.7公里,耕地811亩,83年村民674人。 西曹官——据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403年),因遭兵燹,此村只剩下姓杨的和一户姓曹的,故以姓氏定名为曹官屯,1946年划分为两个村,西为东曹官屯。距公社西南偏南3.2公里,耕地2326亩,83年村民862人。 东曹官——东为东曹官屯。距公社西南偏南3公里,耕地2907亩,83年村民956人。 齐庄——据传,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齐龙、齐虎、齐豹弟兄三人到此定居冠以姓氏定村名齐家庄,后称齐庄,1982年恢复旧称齐家庄。距公社西南偏南4公里,耕地1302亩,83年村民724人。 小街子——据传,明朝期间,运河东岸甲马营有大街道,商业繁荣,因此村与甲马营隔河相望,同是住户少、街小,故得名小街子。距公社西南偏南3.9公里,耕地726亩,83年村民614人。 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高才富从山东高密县高家务迁来定居,以姓氏定村名高庄。距公社正南偏西3.1公里,耕地1348亩,83年村民730人。 孟古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庙中蛟龙碑记载,此村名孟古庄。距公社正南偏西2.2公里,耕地1602亩,83年村民1068人。
武官寨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武官寨公社(0点)故城县西南部,距县府13.9公里总面积74.9平方公里。 武官寨——据查,明洪武年间(1368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后,有武官在此镇守,安营扎寨,故取名武官寨。距公社偏.公里,耕地2030亩,83年村民1084人。 西孟庄——据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孟氏从山东迁此立庄居住,以其姓氏取名孟庄。后村落渐大,以村坑塘为界,分为两村,此村为西孟庄。距公社正北偏西3.4公里,耕地1530亩,83年村民498人。 东孟庄——此村为东孟庄。距公社正东偏东3.4公里,耕地1748亩,83年村民494人。 前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立庄垦田,建有若干居民点,村西南角为尹家行,东北角为张家行,西北角为赵家行,这几处为一村,统称大阜屯,分前后两屯,此为前,称前屯。距公社东北偏北4.3公里,耕地2350亩,83年村民675人。 后屯——此为后,称后屯。距公社东北偏北4.9公里,耕地3216亩,83年村民1050人。 马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马氏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定居,以姓氏名村名马庄。距公社东北5.3公里,耕地2102亩,83年村民792人。 杨五头——据传,明成祖时,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行来此处,在古漳河的五个码头上当航头,乡民呼之为杨家五航头。1954年简改杨五头。距公社正西偏北6.2公里,耕地2749亩,83年村民925人。 王尧头——据查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一姓王的在此定居,因古漳河(清凉江)码头称为航头,此为王航头,后来雅化为王尧头。从事航业,故叫航头,后改航头为尧头,冠以姓氏取村名段尧头距公社正西偏北5公里,耕地1150亩,83年村民540人。 段尧头——姓段的为段尧头,同上伙为一村。距公社正西偏北5公里,耕地亩,83年村民180人。 冯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冯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氏定村名冯庄。距公社西北偏南4.6公里,耕地316亩,83年村民164人。 苏庄——据查,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张氏奉诏从洪洞县迁此,后因生活贫困,成为苏翰林的庄子,故名苏庄。1982年更名新苏庄。距公社西北偏南3.6公里,耕地440亩,83年村民256人。 武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武姓在此定居,定村名武庄。距公社西北4.3公里,耕地2345亩,83年村民809人。 后花园——据传,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奸臣李良在此一带圈占土地48顷,内有十二里大的花园,花园之名由此而得,以后成了村名分前后花园居后的为后花园。距公社西北偏北2.3公里,耕地1385亩,83年村民433人。 前花园——居前的为前花园。距公社西北偏南2公里,耕地1950亩,83年村民614人。 北半屯——据传,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洞迁来,因村庄形似壁障,而附近有两个皆叫半壁屯,此村又位于两屯之北故名北半壁屯,1949年简称北半屯。距公社正北2.1公里,耕地4328亩,83年村民1428人。 西言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一王氏从山东莱阳后劲迁来定居,炊烟弥漫村庄,遂业名为晓烟村后为书写方便,改为小言村.因村东还有俩言村,1958年改为西言村.距公社东北3.2公里,耕地1360亩,83年村民385人。 大言村——据传,明朝初期,王氏人莱阳达王庄迁来此地定居,选用故里之”达”字,又选用尘世人烟之“烟”字称达烟村,为书写方便改为大言村。距公社东北偏南3.5公里,耕地3026亩,83年村民1050人。 东言村——据传,明朝初,山西移民迁此定居,有一家在村东建一砖窑,每逢刮东风,烟吹进村庄,人称烟村,后人叫白成言村,此村居东故取名东言村。距公社东北偏南4公里,耕地1737亩,83年村民539人。 赵庄——据赵氏祖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赵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此立庄垦田,以姓氏定村名赵庄。距公社东北偏南4.6公里,耕地1857亩,83年村民740人。 刁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开荒种田,立庄后定名刁庄。距公社东北偏南4.8公里,耕地710亩,83年村民272人。 张尧头——据传,明朝初期,张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清凉江上作渡工,时人称张头,因临村皆称尧头,遂称张头为张尧头。永乐(年)。距公社正西偏北5.6公里,耕地870亩,83年村民382人。 李尧头——据传,明朝朱元璋的将军李洪第五代孙,在此落户,因附近有一王尧头,故随之定名李尧头。距公社正西偏北5公里,耕地865亩,83年村民284人。 尼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一万氏从山东莱阳县尼家庄迁此居住,后仍沿袭故乡之名,故名尼庄。距公社正西4.8公里,耕地651亩,83年村民330人。 霍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一霍氏从山西迁来此地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霍庄,1982更名北霍庄。距公社正西偏北3.9公里,耕地996亩,83年村民490人。 香炉坡——据传,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此村有座三官庙,庙内有个内金外漆的金香炉,故取名金香炉村,后金香炉被盗,追回来以后,香炉已破,遂叫村名香炉破。后觉破字不雅,故改为香炉坡。距公社正西偏北3.4公里,耕地2162亩,83年村民870人。 孟村——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朱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名朱庄。后附近康庄和朱庄闹纠纷,说“猪”把“糠”吃了,迫使朱庄改名为孟村。距公社正西偏南3.2公里,耕地525亩,83年村民166人。 车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赵氏三兄弟从山西迁来定居,因其制作大车有名,时人皆称打车庄,后删“打”名车庄。距公社正西偏南2.4公里,耕地614亩,83年村民373人。 仓上——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这里曾是义军存放粮食之地,故名仓上。距公社正西偏南1.4公里,耕地1779亩,83年村民723人。 于刘洼——据传,此地原是一片大洼,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于、刘两姓在此定居,称于刘洼。距公社西北偏北0.8公里,耕地1005亩,83年村民540人。 王庄——据传,明朝初期,王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定名王庄,1982年更名王家庄。永乐(年)。距公社正北偏东1.2公里,耕地606亩,83年村民344人。 付官屯——据考,此村系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军垦屯田的地方。负责军垦的官吏姓傅,故名傅官屯。清末俗化为付断屯。距公社正东偏北2.2公里,耕地5498亩,83年村民1900人。 小曲店——据传,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此处是运河上的一个渡口,有人在此开店种田。一年的春天,店主误认客人的驴吃了他的麦苗,店家不问情由把驴杀死。客人告到县衙,剖腹检查,证实店主确属误赖,县官即以此店取名“屈驴店”,后演变为曲里店。后又分为两村,此为小曲店。距公社西南偏南2公里,耕地1442亩,83年村民416人。 大曲店——此为大曲店。距公社正南1.6公里,耕地2328亩,83年村民1088人。 东梁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梁氏从山东莱阳迁来定居,以其姓氏定村名,后改为东梁庄。距公社正南偏东2.1公里,耕地1361亩,83年村民708人。 垂麦——据传,此村原名崔美,因宋元战争,此村泯灭,明朝初期,山西移民来此定居,取村名时音转为垂麦。距公社东南2.5公里,耕地1799亩,83年村民676人。 齐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有一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定村名齐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7公里,耕地380亩,83年村民195人。 军王庙——据传,此处原是官家屯田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大王庄迁来移民于此,分军户民户,同时,村东西皆有庙宇,故取名军王庙。距公社正东偏南3公里,耕地1352亩,83年村民575人。 五台坡——据传,明朝初期,山西迁民立村在高坡上,修建庙堂一座,人们慕五台山之名,故得名五台坡。距公社东南偏北3.1公里,耕地1210亩,83年村民734人。 张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张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名张庄,1982年更名为张家庄。距公社东南偏北4.3公里,耕地1117亩,83年村民338人。 柴庄——据传,清朝初年此处是大言村王断家放柴禾的院子,后来发展成村,取名柴庄,1982年更名为南柴庄。距公社正东偏南4.1公里,耕地1166亩,83年村民430人。 李店——据传,明朝初年此处原系德州至临清的官道,有一李氏在此开店,定村名李店。距公社正东偏南4.5公里,耕地870亩,83年村民269人。 杨刘庄——据传,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此村由杨刘姓合并而成故名杨刘庄。距公社东南偏南3.3公里,耕地1620亩,83年村民540人。 张洪屯——据查,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张氏从本县陈庄迁来此处定居,因西边有于、李洪屯二村,故取名张洪屯。距公社东南偏南4.1公里,耕地1284亩,83年村民546人。 陈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陈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故名陈庄。距公社东南偏南4.6公里,耕地同上伙用,83年村民123人。 叩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叩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户,以其姓氏定村名为叩庄。距公社东南5.3公里,耕地2255亩,83年村民1260人。 周楼——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周姓由孟占庄迁此定居,盖楼一座,故名周楼。距公社东南偏南6.2公里,耕地1056亩,83年村民735人。
子游非彼武城(原创) 子游非彼武城20130430 子游(言偃)(公元前506-?)确实没有在古武城县(今故城县)作过“宰”。 证据有二: 一、东武城作为地名虽然很早,是战国后期的平原君赵胜(公元前298—252)的封地,有东武城时子游已故去130多年。东武城有县的编制始于汉代,春秋时代的子游不会穿越到汉代来作武城宰。 二、《史记》载“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确定是春秋吴国人。《史记》索隐按:“偃仕鲁为武城宰耳。今吴郡有言偃頉,盖吴郡人为是也。”再次肯定子游是吴人 ,在鲁国作官,为武城宰,这个武城是南武城(今费县)。 有这两个证据足矣。 汉东武城县在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去“东”字称武城县。唐调露元年(679年)由今西半屯盐厂村迁往今军屯的王行杖,这时费县的南武城已经不存在,东武城也没有了“东”字,只有彼“武城”才能贴到《史记》上的“武城”。宋朝儒学兴盛,在永济渠南建了子游庙,在渠北建了弦歌台,名声大振,再加上武城崔氏的遗少们的“捧”,焉然彼武城就成了“曲阜”,还有了子游荐澹台灭明的故事,郑口的坛村也成了子羽(澹台来明的字)的故乡。今天很多人还一直认为子游庙就是武城的县城,羊角旋风(毁县城和县衙的一次龙卷风)一刮,洪水一冲又都灰飞烟灭。 明朝开始修县志时就信以为真的将这些所谓历史载入史册,一直到今天世信息如此发达,还去吹嘘“弦歌古都,状元之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西半屯公社村庄历史(编辑) 西半屯公社(0点)故城县南半部,距县府19.6公里,总面积36.4平方公里。 西半屯——据传,此村原名八里庄,因村子一条大街形似半璧,故改为半璧屯,后改璧为壁,又称南半壁屯。1925年以沟为界,分为东西两屯,沟西为西半屯。耕地2502亩,83年村民1303人。 东半屯——沟东为东半屯。距公社正东偏南0.8公里,耕地1596亩,83年村民919人。 董洪屯——据传,明朝崇祯16年(1643年),姓董的移民定居于此,因此村离徐洪屯很近,故名董洪屯。距公社正北偏东3.6公里,耕地1616亩,83年村民166人。 徐洪屯——据传,明朝末年,此村村名洪关里,后徐姓增多,故改名徐洪屯。距公社正北偏东3.6公里,耕地与上村伙用,83年村民348人。 李洪屯——据李氏家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兵乱后此村只剩下一名叫李洪的人,故名李洪屯。距公社正北偏东3.4公里,耕地1967亩,83年村民766人。 于洪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姓于的军户在此定居,因邻村皆叫洪屯故名为于洪屯。距公社东北偏北3.5公里,耕地1488亩,83年村民488人。 盐厂——据传,明朝,此地盐碱地多,后迁民定居于此,以滤盐为业,故定村名为盐厂。距公社西北2.6公里,耕地3822亩,83年村民966人。 牛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牛氏迁此定居,故名牛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公里,耕地957亩,83年村民393人。 辛庄——据传,明朝永乐23年(1423年),姓杨的移民迁此,在牛庄东立一小村,定名新庄,后改为辛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公里,耕地与牛庄伙用,83年村民93人。 双屯——据查,因村北有两个风积而成的土丘,俗称双冢,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遂取名双冢屯,简称双屯。距公社正北偏东2.2公里,耕地2629亩,83年村民1185人。 前赵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村名赵家庄。后又在村前建起一村分为前、后赵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6公里,耕地762亩,83年村民357人。 后赵庄——居北的称后赵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9公里,耕地666亩,83年村民329人。 时庙——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姓时的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此处有一菩萨庙,冠以姓氏定村名时庙。距公社东北3.2公里,耕地1213亩,83年村民540人。 万庄——据传,元朝末年此村叫姜家洼,永乐年间,姜氏渐少,又有姓万的迁居于皮,家族渐旺,遂废姜家洼而改名万庄。距公社正南偏东0.6公里,耕地1339亩,83年村民615人。 于庄——据于氏家谱记载,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于德水从山东登州莱阳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于庄,1982年更名南于庄。距公社正东偏北2.3公里,耕地1688亩,83年村民836人。 天水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从山东、山西迁民定居,因离运河近故定村名截河头,有人认为不吉利,遂改名天水屯。距公社正东偏北3公里,耕地787亩,83年村民643人。 何刘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何刘两个军户定居于此,故以姓氏定村名为何刘屯。距公社正西偏南2.9公里,耕地6438亩,83年村民2681人。 南召——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居民迁此后,传说此处地下有九缸十八窑银子,人们为召来财运,故定村名南召村。距公社西南偏南1.4公里,耕地1738亩,83年村民889人。 随庄——据随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1403年),随氏兄弟三人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得名随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4公里,耕地2348亩,83年村民1093人。
瓦子庄公社村庄历史(编辑) 瓦子庄公社(0点)故城县西南部,距县府21公里,总面积45.1平方公里。 瓦子庄——因此村地势低洼,周围各村水流汇集此处积存,明朝初期山西移民来此定居,故名洼子庄,1949年前后,改名为瓦子庄。耕地2742亩,83年村民1092人。 郑儒林——据传,明朝初期,一户姓郑的在此定居。延续多年渐成村落,文化发达,读书人多,故定村名郑儒林。距公社正北偏西4.8公里,耕地1158亩,83年村民461人。 牟儒林——据传,明朝初期,一姓牟的迁民居此,因慕郑儒林文化发达,遂起名牟儒林。距公社西北偏北4.3公里,耕地779亩,83年村民317人。 树儒林——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姓树的一家定居于此,为树儒林。距公社西北偏北4.4公里,耕地599亩,83年村民260人。 李儒林——据传,明朝初期以姓氏定村名李儒林。距公社西北偏北4.4公里,耕地950亩,83年村民440人。 书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此地人大都染疫绝迹,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定居,因受附近儒林的影响,注重文化,读书人多,故得村名书村。距公社正北偏西3.8公里,耕地2563亩,83年村民792人。 后孝兰——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燕王扫北时,官兵横扫乡村,此村一人丧母,兵马进村照常办丧事,孝子之心,感动官兵,使此村人免遭洗劫,遂起名孝子拦村,后简称孝兰村,清初村南又立一村,为便于区分,此为后孝兰村。距公社正北偏东3.1公里,耕地939亩,83年村民392人。 前孝兰——据传,元朝至正27年(1367年),此地居住的赵王两姓,分为东西两村,东为安乐村,西为寨门村,明朝期间,两村联为一体,羡慕寓孝子之心孝兰村,称前孝兰。距公社东北偏东2.8公里,耕地1668亩,83年村民565人。 康庄——据传,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康氏自山东莱阳迁此定居,定村名康庄。距公社东北偏北3.1公里,耕地1982亩,83年村民545人。 西里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柳的在此定居,因此村在武城县境西边定村名西柳屯,民国时期建十乡为一里制,遂改名为西里屯。距公社正西偏北3.6公里,耕地2876亩,83年村民1209人。 庄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此村瘟疫流行人迹灭绝,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定居。因村内有水坑一个故名庄坑儿,后雅化为庄科,1982年改为北庄科。距公社西北2.7公里,耕地2172亩,83年村民719人。 臧庄——据传,明朝永乐(1404年),从山东莱阳迁来姓臧的定居于此,故名臧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5公里,耕地597亩,83年村民188人。 北梁庄——据传,明朝永乐(1404年),梁氏从山东莱阳迁来,定村名梁庄为区分本乡之南梁庄,此称北梁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3公里,耕地530亩,83年村民183人。 付庄——据传,清朝初期,从庄科迁来姓傅的定居于此定村名傅庄,后改付庄。距公社西北偏北1.2公里,耕地1251亩,83年村民474人。 姚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疫病流行,此村只有两户姓姚的幸存,故以姓氏定村名姚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1公里,耕地1683亩,83年村民526人。 南小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山西移民迁此居住,因户少村小,得名小屯,1982年改为南小屯。距公社东北1公里,耕地2000亩,83年村民658人。 西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疫病流行该村只有高姓一人幸存,故名高庄,1982年改称西高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7公里,耕地976亩,83年村民248人。 湖心寺——据此村明朝碑文记载,该村原名孙疃寺,系孙疃二家立寺之意,因村地势低洼,邻村水流倾泻此地,常年积水,形成天然湖泊,唯寺院中玉皇殿,娘娘宫,通明殿矗立水中,至1930年,遂更名湖心寺。距公社东北3.2公里,耕地2250亩,83年村民772人。 乔家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此村定名王庄,后疫病流行,此村只有一姓乔的幸免于难,定名乔庄,1982年更名为乔家庄。距公社东北偏南3.6公里,耕地1070亩,83年村民319人。 西桥——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定居于此。村东有一水沟,乡民建一木桥,故定村名桥上村,后分为东西桥上村,此为西桥村。距公社正西3.9公里,耕地1387亩,83年村民700人。 东桥——此为东桥村。距公社正西3.5公里,耕地1398亩,83年村民724人。 十八里——此村距原武城县城18里,故得村名十八里庄。距公社西南偏北1.8公里,耕地840亩,83年村民328人。 范庄——据范氏祖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范朝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此,以姓氏定村名范庄。距公社西南1.6公里,耕地888亩,83年村民375人。 姜庄——据传,明朝洪武25年(1392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姓姜的定居,故名姜庄。距公社西南1.2公里,耕地1123亩,83年村民404人。 李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李氏迁此立庄,取名李庄,1982年更名西李庄。距公社正西0.7公里,耕地814亩,83年村民291人。 孙庄——据传,明朝洪武25年(1392年),孙氏从山东莱阳县迁此立庄,名孙庄。距公社正东偏北1.6公里,耕地4016亩,83年村民1081人。 南梁庄——据传,明朝永乐(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梁氏三兄弟定居于此,以姓氏定名为梁庄,为区分同乡的北梁庄改称南梁庄。距公社正南偏西1.9公里,耕地774亩,83年村民407人。 西张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张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得村名张庄,1982年更名西张庄。距公社正南1.4公里,耕地936亩,83年村民375人。 十二里庄——因距原县城12里,得名十二里庄。距公社正南偏东2.3公里,耕地2518亩,83年村民850人。 王洼——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称王庄,因村地势低洼,民惯称王洼。距公社东南偏南2.8公里,耕地664亩,83年村民245人。 西郭庄——据传,明朝初期郭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郭庄,又从山东莱阳迁来一户姓于的落户,建议合庄,以后又相继迁入李王二姓,称李王庄,三庄联为一体,群众共议定村名郭庄,1982年改名西郭庄。距公社东南2.8公里,耕地1505亩,83年村民531人。
军屯公社村庄历史(编辑) 军屯公社(0点)故城县西南部,距县城26.8公里,总面积31.3平方公里。 军屯——此处原为官府屯田之地,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官府派十二军户在此定居,故得村名军屯。耕地2581亩,83年村民1007人。 贾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一贾氏从山西迁此居住,得名贾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3公里,耕地2373亩,83年村民1052人。 军王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王氏从山西迁此定居,当时此地属胡官大屯军户所辖,故定村名军王庄。距公社正北偏东1.9公里,耕地1256亩,83年村民527人。 牛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山西移民渐多,一牛氏居住于此,故定名牛庄。距公社正北偏东3.3公里,耕地2534亩,83年村民1131人。 胡官屯——据传,明朝永乐年,此处是明将胡大化之封地,后人们定居此处,得名胡官大屯,后将大字去掉,改为胡官屯。距公社东北2.4公里,耕地2297亩,83年村民990人。 刘行杖——据说,春秋时期一官人行车于此,车出故障,认为此地风水不好,遂称此为行障,后此一带村庄乡民为“行障”之名不吉利,故用刑杖作村名,明朝初年,此地疫病流行,村民绝迹,后有刘氏迁居于此,故定村名刘行障村。后雅化为刘行杖。距公社正东偏北2公里,耕地2281亩,83年村民1004人。 高行杖——见上,因高氏迁入定村名高行杖。距公社东南偏北2.2公里,耕地1002亩,83年村民417人。 王行杖——见上,因王氏迁入定村名王行杖。距公社正东偏南2.5公里,耕地2443亩,83年村民972人。 大王里村——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西移民迁此,自立一村。村庄在较大,又多王姓,故名大王立村,后又将“立”改为“里”,为大王里村。距公社正南偏东3.1公里,耕地1914亩,83年村民685人。 小王里村——据传,此村是大王里村的卫星村,故名小王里村。距公社正南2.8公里,耕地567亩,83年村民229人。 张里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一张氏从山西迁来此处定居,因此村附近有一大王里村,此村故名张里村。距公社正南偏西1.4公里,耕地948亩,83年村民332人。 徐里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有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附近有一大王里村,此处故名徐里村。距公社正南1.4公里,耕地1709亩,83年村民800人。 丁里村——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一丁氏从山西迁此定居,定村名丁庄。因附近几村皆叫里村,为呼应,此村又孜称丁里村。距公社正南偏东0.7公里,耕地840亩,83年村民455人。 赵里村――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一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为呼应大王里村,遂定村名赵里村。距公社正南偏东1.1公里,耕地729亩,83年村民381人。 大辛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山西移民来此成村后名为大新庄,后将新改为辛,称大辛庄。距公社东南偏南2.4公里,耕地2951亩,83年村民971人。 小辛庄――此为小新庄,后改为小辛庄。距公社东南偏南2.8公里,耕地767亩,83年村民248人。 赵庙――据传,孔子弟子子游过此(考之,子游未至此。),后人为其建庙一座,叫子游庙(庙中碑至今尚存),后赵氏迁居,故名赵家庙,简称赵庙。距公社东南偏北3.1公里,耕地1518亩,83年村民546人。 刘庙——见上,东汉时期,刘氏定居后称刘庙。距公社东南偏北3.4公里,耕地1483亩,83年村民615人。 关庙――见上,东汉时期,关氏在此定居,称关庙。距公社东南偏北3.7公里,耕地760亩,83年村民280人。 杨寺――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此地有一寺院,一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名杨家寺,简称杨寺。距公社正东偏南3.9公里,耕地636亩,83年村民328人。 庄科――据传,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山西移民迁此,因此处有一大坑,人们惯称庄坑,雅化为庄科。距公社东南偏南4.2公里,耕地1498亩,83年村民505人。
要庄公社村庄历史(编辑) 要庄公社(0点)故城县南端,距县府28.3公里,总面积34.2平方公里。 要庄——据传,该村低洼易涝,人们希望太平无事,取名太平庄,后洪水将村冲毁,赵姓来此居住,改村名要庄,寓仍要太平之意。另据此村刘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虎、刘豹兄弟二人由山东莱州孤柳村迁来邑城(指武城老县城)西南要庄。此为刘氏定居要庄之始。耕地1829亩,83年村民823人。 王同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叫王同治的定居于此,遂定名王同治庄,到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为避圣讳,改村名为王同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8公里,耕地1620亩,83年村民570人。 小商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商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名商庄,后分成大、小两个商庄,此为小商庄。距公社正冯偏西2.3公里,耕地2490亩,83年村民1012人。 大商庄――见上。距公社西北2.3公里,耕地1830亩,83年村民811人。 程村――据清朝道光鼻音铸钟文载,因此村三十户都姓程,故名程村。距公社正西偏北4.6公里,耕地3100亩,83年村民1219人。 位庄――据出土文物记载,早年此处有魏氏居住,得名魏庄,后简化为位庄。距公社西北偏南3.9公里,耕地955亩,83年村民338人。 吕华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吕氏迁此居住在某尚书的一片林地,得名吕尚林,后迁民渐多,文化兴旺发达,故改吕尚林为吕化庄,后叫白为吕华庄。距公社正西北3.5公里,耕地1042亩,83年村民448人。 南张庄――据传,唐朝时,此处乃是沼泽之地,有位姓张的在此以打渔为生,始建张庄,1982年更名为南张庄。距公社正西偏北3.2公里,耕地817亩,83年村民237人。 郭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郭氏自山西迁来建村,名郭庄。距公社西北偏南2.5公里,耕地968亩,83年村民480人。 徐尧――据传,明朝初期,徐氏迁此后以烧窑为生,故名徐窑,现雅化为徐尧。距公社西北偏南2公里,耕地750亩,83年村民273人。 南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两户姓高的迁居于此,定名高庄,1982年改为南高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9公里,耕地494亩,83年村民294人。 臧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一户姓臧的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村名臧庄,1982年改为南臧庄。距公社东北偏南1.5公里,耕地724亩,83年村民298人。 小林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一姓林的居住于此,为区分于清河县的大林庄,此村故名小林庄。距公社西南偏北1.4公里,耕地958亩,83年村民654人。 石佛――据此村历史悠久,原名叫王泉村,后迁来居民,改名集贤村,唐朝时,村西建寺庙一座,供有石头佛像,寺庙叫石佛寺,村名也为石佛寺,后人们惯称石佛。距公社正南0.6公里,耕地2326亩,83年村民1203人。 徐店――据碑文记载,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有一徐姓者,名霸公,携其二子来此开店,父子三人皆武艺高强,霸公为人正直,以能压强人驰名各府州县,徐店也由此得名。距公社东南偏北1.5公里,耕地333亩,83年村民185人。 李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李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种田,名为李庄,1982年更为南李庄。距公社正东1.4公里,耕地432亩,83年村民262人。 王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武城甲马营附近王庄迁一王氏在此定居,名王庄。1982更名为新王庄。距公社正东偏南.公里,耕地333亩,83年村民175人。 西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有姓刘的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老刘庄,1945年后因村附近有个东刘庄,此村改为西刘庄。距公社正东偏北1.7公里,耕地458亩,83年村民273人。 燕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移民定居,因此地低洼,燕子多筑巢于此,故名燕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公里,耕地415亩,83年村民368人。 东刘庄--据传,此村原在今建国公社褚庄南大堤的拐弯处,村名杨庄,因遭飓风将村扫平,有部分姓刘的迁居于此,故取村名刘庄。日寇侵华时,改为集贤村,1945年后因村西有个刘庄,遂改为东刘庄。距公社正东偏北2公里,耕地409亩,83年村民225人。 南陈庄――据陈氏祖谱载,明朝初期,从山东青州府益都陈家沟迁此,名陈庄,1982年更名南陈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2公里,耕地832亩,83年村民583人。 许口――据传,清朝同治年间(1862――2874年),由山东夏津县行来一户姓许的在此居住后,在运河上设一渡口,定村名许口。距公社东南偏北2.4公里,耕地780亩,83年村民630人。 姜圈――据传,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有一姓姜的定居于河圈里,定名姜圈。距公社正东偏南2.6公里,耕地440亩,83年村民604人。 水坡――据传,明朝初年,李庄\太合庄和水坡三村中横贯一条水道,闹水灾时李庄太合庄俱被冲毁,重建时都迁到水坡(村民羡慕水泊梁山而得名)。距公社正1.5公里,耕地1125亩,83年村民536人。 杨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因此地有一大片杨树林,故取名杨树村,后简化在杨庄。距公社正南偏东2.7公里,耕地961亩,83年村民566人。 树庄――据查,明朝末年,由本地树儒林搬来一户姓树的取名树庄。距公社正现偏东2.8公里,耕地312亩,83年村民282人。 草寺――据传,明朝燕王扫北后,此地人烟稀少,此村有一寺庙长满草,年来人们称此村为草寺。距公社东南偏南2.9公里,耕地750亩,83年村民737人。 辛堤――据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村西北筑一小堤,按天干方位,西北方向为辛,遂起名辛堤。距公社正南偏东4.5公里,耕地1132亩,83年村民1132人。 毛店――据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一户姓毛的在此开店,后来迁民增多,称此地为毛店。距公社正南偏东3.5公里,耕地2595亩,83年村民1381人。 叶庄——据传,该村原有刘氏居民,名刘庄,后刘氏绝户,明朝永乐(1403年),叶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改名叶庄。距公社正现偏东3.8公里,耕地340亩,83年村民320人。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