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jiading
haojiading
关注数: 171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7,240
关注贴吧数: 15
郑口清真寺
看看这是什么玩意? 也应该称最近的历史
孔子遗言出土,内容震惊世人!(转)
过故城县的隋炀帝所开大运河 夏荷清竹绘图
隋炀帝所开大运河在武城腹地通过! 隋炀帝所开的运河称“永济渠”就在武城通过。 流径以今村庄标识,在今故城县建国镇和平村后十字交叉今卫运河后东过东徐(大吊嘴)、西徐、大赵庄、冶庄、前王庄北(交叉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东店南、仁里庄南、后梁庄、小官庄、孙尔庄、小张庄、庄科、马良庄、高庄(古历亭县城)西、前屯、后屯、孙河沟、任河沟、吴河沟、方河沟、翟河沟、杨庄、李古寺(礼固镇)北折。 这项研究是依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河北诸郡》的永济渠走向,查看今卫星地图,加上作者亲历考察部分今地貌与历代黄河流泛时的淤积土层所考定。 李古寺以北,因资料有限又未亲历考察,详细的武城县村庄未能确定,希有志者继续研究完善。
单骑云游武城西 94年《武城县志》焕光大桥镇楼
这个窑的古墓出过什么文物? 这是老城城关窑坑的一个古墓,不知是什么时期的,也不知出了文物吗?
人间不鲜见,植物几时闻!
讨论故城一古县——复阳县
遗失的语言文学!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用?
转贴:穷游故城县(三)_故城吧_百度贴吧 穷游故城县(三)_故城吧_百度贴吧内容来自:http://tieba.baidu.com/p/2709646383?pid=41791051501&cid=
转贴:穷游故城县(二)_故城吧_百度贴吧 穷游故城县(二)_故城吧_百度贴吧内容来自:http://tieba.baidu.com/p/2690653072?pid=41319471417&cid=
转贴:穷游故城县(一)_故城吧_百度贴吧 穷游故城县(一)_故城吧_百度贴吧内容来自:http://tieba.baidu.com/p/2685916537?pn=3
穷游故城县(三) 大运河边戏水, 清凉江畔信步。 鱼虾不现何暴殄, 无店少铺由缰。
琢磨怎么用石膏修复它
穷游故城县(二) 继续为故城县的大建设服务!
转贴:故城宝又现,他比你先到!_故城吧_百度贴吧 有文献作用,这儿存最好! 故城宝又现,他比你先到!_故城吧_百度贴吧内容来自:http://tieba.baidu.com/p/2416144457?pid=34535442678&cid=0
弄咱这儿存放!
中国远古帝王谱...... 夏王朝还有以下帝王,由于搜集不到资料,就不在继续发贴了!望有能力搜集的朋友能完成整个<中国远古帝王谱>在燕赵城吧的发贴。 第八章姒少康 第九章姒杼 第十章姒槐 第十一章姒芒 第十二章姒泄 第十三章夏王姒不降 第十四章夏王姒扃 第十五章夏王姒廑 第十六章夏王姒孔甲 第十七章夏王姒皋 第十八章夏王姒发 第十九章夏王姒履癸
想结识冯清泰,谁能介绍一下其联系方式!
中国远古帝王谱(145) 第七章 七任帝肖会 在位起讫:公元前3573—前3537年。 生 卒 年:公元前3603—前3537年。 出 生 地: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华龙区)。 立 都:干城(今河南濮阳市清平县北古城镇)。 年 号:肖会元年(己丑,前3572)。 —————————————————————————————————————— 帝肖会,男,姓妘,名肖会,号高阳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颛顼高阳氏政权的七任帝。 妘肖会的祖父是颛顼高阳氏政权的五任帝妘苟羿,父亲是六任帝妘住元。 妘肖会是六任帝妘住元的长子,生于苟羿二十八年(戊午,前3603),出生在帝丘宫中。他的父亲妘住元晚年时立他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3573年,颛顼高阳氏政权的六任帝妘住元病死于帝丘宫中,他的儿子妘肖会在帝丘继承了帝位。以己丑年(前3572)为肖会元年。 妘肖会是位很有头脑的人,他即位后认为帝丘都城虽然好,但靠近黄河,而且地势低洼,万一黄河水泛滥,就会带来无穷的灾难,主张将国都迁往地势较高的干城。但是很多贵族大臣都不赞成,认为黄河水数十年都未曾泛滥过,怎么可能突然间就泛滥了呢?迁都势必给国家和人民增加负担,建议肖会不要迁都。但是妘肖会没有采纳大臣们的意见,还是用历史上都城被洪水毁坏的事实,说服大家克服侥幸心理,坚持迁都于干城。 肖会三年(辛卯,前3570),新都竣工。妘肖会正式迁都于干城(今河南濮阳市清平县北古城镇)。迁都时他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采取自愿的原则,愿意到新都去的就一起搬迁,不想搬迁的,可以继续留在旧都,不过要辞去朝中的官职。结果,大多数还都积极的搬迁了,有几位持观望态度的人,最后看大家都搬了,便也随了潮流。 妘肖会在位执政期间,紧密团结各大氏族,使鹳兜氏、嬄鸣氏、夸父氏、有熊天鼋氏、伊洛娵訾(ju.zi)氏、昌宜氏、羲和氏、有鲧氏、大隗氏、祝融氏、宿沙氏等部族和谐共处,创造了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约公元前4300——前3500年)、大河村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和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使上古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妘肖会三十一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肖会三十六年(甲子,前3537),终年六十七岁。死后遗体葬在帝丘城西北颛顼陵(今河南濮阳市华龙区),帝号肖会,尊号颛顼高阳氏。 …………………………………………………………………………………………………… 肖会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3572(己丑)…………元年…… 前3537(甲子)…………三十六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142) 第四章四任帝上强 在位起讫:公元前3659—前3631年。 生卒年:公元前3688—前3631年。 出生地:顿丘(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西南旧城)。 立都:顿丘(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西南旧城)。 年号:上强元年(癸亥,前3658)。 —— 帝上强,男,姓妘,名上强,号高阳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颛顼高阳氏政权的四任帝。 妘上强的祖父是颛顼高阳氏政权的二任帝妘宥个,父亲是三任帝妘焙央。 妘上强是帝焙央的长子,系原配夫人所生,于迁都后焙央七年(癸巳,前3688)出生在帝都顿丘。他从小便老实厚道,长大后依然是温文尔雅,行事稳重,朝中许多大臣对他评价都很高,当然这期间免不了掺杂着拍马屁的成分,不过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于是,帝焙央就有意重点培养他,让他入朝为官,熟悉国政。妘上强二十岁时,帝焙央决定让他代理朝政。 公元前3695年,颛顼高阳氏政权三任帝妘焙央去世,妘上强继承了帝位,仍立都于顿丘。以癸亥年(前3658)为上强元年。 妘上强执政时期,颛顼高阳氏政权正处于繁荣和发展时期。和平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大族团的往来和交流,黄帝时期遗留下来的民族敌对情绪逐渐消除,全社会出现了和谐美好的新气象。 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促进了各部落氏族之间的交往,同时也促进了各部落物质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在我国中原和华北的许多地区都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彩陶文化。这些彩陶文化充分地向世人证明,中国远古文明绝非起自于商周时代。历代为统治者效命的史学家们,虽然在文献上封锁了中华民族的远古历史,他们却无法封锁埋藏在地下的永恒的见证! 上强初年(约公元前3659——前3655年),炎帝族后土的苗裔姜噎鸣从青海湖的日月山东迁至今河南郑州,帝上强任命他主管天象,负责日月星辰的观测。在此前后,噎鸣氏与鹳兜氏共同创造了大河村彩陶文化。 我国的考古学者在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残片上,发现了清晰的鹳兜值日徽铭纹,也称鹳兜值日图。在出土的白衣黑彩陶钵上,发现了绘制的在弯月中的多足鸟,这便是噎鸣值月图。彩陶上绘有连续的十二个太阳,证明当时使用的是十二月太阳历。 这一时期,除了制陶业外,其它的手工业,如制骨业、制石业、冶铜业、制木业、织造业等,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农业方面,种植的粮食不仅有传统的麦、稻、谷类,还出现了稗子和豆类许多新品种。 妘上强三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九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上强二十八年(庚寅,前3631),终年五十八岁。死后遗体葬在顿丘城外颛顼陵(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西南),帝号上强,尊号颛顼高阳氏。 …… 上强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3658(癸亥)…………元年………… 前3631(庚寅)…………二十八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138) 颛顼高阳氏政权简介 颛顼高阳氏的先祖是黄帝轩辕氏政权的首任黄帝姬芒。 公元前4510年,首任黄帝姬芒封少昊氏于西部的若水地区(今甘肃、青海、四川境内),但他又不太放心,便又把自己的儿子昌意降封到若水,赐姓为妘,以监视少昊族的活动。后来昌意入赘于方雷氏族,发展为强大的氏族,世居于潼关以西北洛河的宜川、宜君一带。昌意的后人又入赘于朝云司彘国,生子名莽(同音代用字),称作妘莽。 妘莽为颛顼高阳氏的一世祖,出生于少昊政权四任帝旸珢十七年(辛卯,前3930),二十八岁时开始在朝云执掌彘国朝政,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五年(公元前3902——前3878)卒,终年五十三岁,传位于儿子妘相。 妘相为颛顼高阳氏的二世祖,出生于少昊政权五任帝帝琨九年(壬子,前3909),三十二岁继承父业,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公元前3878——前3840)卒,终年七十岁,传位于儿子妘魁枪。 妘魁枪为颛顼的祖父,出生于少昊政权六任帝畅葵十九年(乙未,前3866),二十七岁继父位成为彘国国主,在位执政虚记十四年(公元前3840——前3827)卒,传位于弟弟妘魁粤(同音代用字)。 妘魁粤出生于少昊政权六任帝畅葵二十九年(乙巳,前3856),三十岁时继兄位执掌彘国国政,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四年(公元前3827——前3804)卒,传位于侄子妘韩流(又作荒)。 妘韩流出生于少昊政权六任帝畅葵四十六年(壬戌,前3839),父亲妘魁枪去世时,他才只有十三岁,因年幼国政便由叔父妘魁粤继承了。妘韩流成人后,入赘于少昊氏族,娶少昊帝清阳的姐姐昌仆为妻。昌仆又称淖子阿女,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女中豪杰,被父亲封在蜀山(今四川境内),妘韩流在蜀山和她结为夫妻后,便留在了蜀山。后来昌仆怀孕,在若水(今四川雅安市荥经县境内)生下一子,取名颛聆,也就是后来的颛顼。此后,他们东迁于蜀山湖(今独山湖)和濮水一带,韩流居住在韩村(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西),昌仆居住在干城(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古城镇)。昌仆将当地的一座山命名为蜀山(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并在山上建木立表,观测天象。颛顼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妘韩流三十六岁时,叔父妘魁粤去世,遗命由韩流执掌国政。这样,妘韩流便离开了昌仆母子,前往彘国就职。此后妘韩流一直没有回到中原,死于何时不详。昌仆独自带着幼子颛聆留居蜀山,继续着观测天象的工作。 颛聆天资聪颖,十岁时入朝辅佐舅舅——少昊政权七任帝清阳(匠敬)。 匠敬三十五年(辛亥,前3790),少昊金天氏政权末任帝匠敬禅位于外甥颛聆。颛聆即位后,改称颛顼,建立颛顼高阳氏政权。 颛顼高阳氏政权共历十二任帝,传国虚记四百一十一年(公元前3790——前3380)。 首任帝:颛顼……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公元前3790——前3748)。 二任帝:宥个……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四年(公元前3748——前3695)。 三任帝:焙央……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七年(公元前3695——前3659)。 四任帝:上强……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九年(公元前3659——前3631)。 五任帝:苟羿……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公元前3631——前3596)。 六任帝:住元……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四年(公元前3596——前3573)。 七任帝:肖会……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七年(公元前3573——前3537)。 八任帝:美勾……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公元前3537——前3500)。 九任帝:卜习……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三年(公元前3500——前3468)。 十任帝:贵尤……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年(公元前3468——前3429)。 十一任帝:祥象……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公元前3429——前3385)。 十二任帝:佳琚……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公元前3385——前3348)。 颛顼高阳氏政权的主要成就有: 一、改革官制。废除了少昊金天氏政权杂而无用的“鸟官制”,施行明确责任分类管理的“五官制”。 二、改革历法。废除了少昊金天氏政权的“八卦太阳历”,颁布施行更加适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的四季十二节气的“颛顼历”。 三、改革巫政。将设巫祭天拜神权收归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统一管理,禁止臣民私自设祀称神和参与巫政活动。 颛顼高阳氏政权后期,因大洪水的逼迫,全族迁往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和燕山及东北高地的平原,氏族衰落,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于公元前3348年被帝喾高辛氏政权所取代。 颛顼政权此后沦落为北方夷国。
中国远古帝王谱(133) 第三章三任帝己箐 在位起讫:公元前3983—前3947年。 生卒年:公元前4004—前3947年。 出生地:蒙山(今山东临沂市东北)。 立都:箐城(即观城,今山东聊城市阳谷县西南)。 年号:帝箐元年(己亥,前3982)。 ——— 帝箐,男,姓己,名箐(jing,代用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少昊金天氏政权的三任帝。 己箐的祖父是少昊金天氏政权的首任帝己清喾,父亲是二任帝己犬。己犬娶北方玄枵氏女子为妃,于帝犬十四年(丁丑,前4004)在蒙山别宫生下一子,取名为箐,称作己箐。 己箐在蒙山度过童年时代后,便进入帝都跟随父亲学习从政,他虚心好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很快便掌握和熟悉了朝中的一些重要部门和各部门的基本工作。他的父亲十分高兴,便让他协助自己理政。他在辅佐父亲理政期间,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挂,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好评。他的天资和行为举止颇有帝王气质,深得父亲重视,认为他有能力把少昊金天氏政权发扬光大,于是便决定立他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3983年,少昊金天氏政权的二任帝己犬去世,己箐便继承了帝位,以己亥年(前3982)为帝箐元年。 己箐执政时期,正值海水回潮的时代,黄河下游大部分区域成为积水的沼泽地,人们只能选择高岗和洲渚之地居住,所以,当时的居住地很分散。 就在己箐即位后不久,黄河水泛滥,淹没了少昊的帝都犬城,城中的许多居民和牲畜都惨死于洪水之中。己箐和部分宗族大臣乘独木舟逃脱性命,在黄河以北的一处高地居住下来,并在那里重建新都,名之为箐城,此都城即后来的观城(今山东聊城市阳谷县西南)。 由于大洪水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水灾后的氏族生存下来的也都分散在各地,很难再重新聚拢到一起。于是,居住在各丘台高地的居民便自行祭祀天地神灵,人自为巫,家自为政,失去了统一的巫、政、教管理,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但是尽管如此,国家的政权还是稳定的,氏族之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和侵略行为。 帝箐二十六年(甲子,前3957),己箐封长子旸珢于海阳(今山东烟台海阳市)。 帝箐三十二年(庚午,前3951),己箐身体极度衰弱,召长子旸珢入都辅政,确立他为帝位继承人。两年后,己箐病死于宫中。 己箐二十二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箐三十六年(甲戌,前3947),终年五十八岁。死后遗体葬在观城少昊陵,帝号菁,尊称少昊,号穷桑氏。 … 帝菁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3982(己亥)…………元年…… 前3947(甲戌)…………三十六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129) 第十六章十五任黄帝祁号次 在位起讫:公元前4075—前4053年。 生卒年:公元前4101—前4049年。 出生地:祁城(今山西晋中市祁县东南)。 立都:双池(今山西吕梁市交口县东)。 迁都:轩岗(今山西忻州原平市西北)。 年号:号次元年(丁卯,前4074)。 ——— 黄帝祁号次,男,姓祁,名号次,号轩辕氏,为炎帝神农氏后裔,继承十四任帝昌块之位,成为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十五任帝,也是黄帝政权的最后一任帝。 祁号次生于黄帝轩辕氏政权昌块五年(庚子,前4101),出生在本族的活动中心祁城(今山西晋中市祁县东南)。祁号次的母亲是十四任黄帝依昌块的妹妹,依昌块无子,临终前遗嘱传位给外甥号次。 祁号次即位时,黄帝轩辕氏政权已经极度衰弱,东夷少昊集团联合江南三苗九黎族和炎帝后裔的共工、祝融等部落,大举进攻黄帝族统治的区域。不久,中原黄河以南的黄帝族统治区全部被攻占。祁号次十分恐慌,便将帝都再次北迁至云中山北端的轩岗,打算当一个偏居一隅的安乐帝王。 但是没过多久,祁号次的美梦便被打破了。已经占据中原的东夷少昊氏族并不满足于现状,再次联合大隗氏与桃林寨的夸父氏、兖州的邹屠氏等,向黄帝族统治区发动进攻,先后攻占了鲁西和太行山以南,桐柏山以北、华山以东的地区。而这时被黄帝封在西部陕甘地区的少昊氏与方雷氏(西陵氏),也与炎帝后裔夸父氏族联盟,反叛黄帝族,全族向东回迁,占领了渭水流域,渭水流域很快便成了炎帝氏族和少昊氏族的天下。 十五任帝号次在外敌的逼迫下,不得不再次率族人退回到黄帝族的大后方涿鹿。这样,黄帝轩辕氏政权对河南、河西、河东大部分地区都失去了控制,已经没有资格继续号令天下,领导全国了。 帝号次二十二年(戊子,前4053),少昊部首领风清喾(读“ku”代用字,又作俈),再次出兵北伐,攻打退守涿鹿的黄帝轩辕氏政权。 祁号次兵微将寡,无力抵抗,被迫让出帝位,向少昊金天氏政权称臣。 黄帝轩辕氏政权历十五任帝,传国四百六十一年,至此结束。 祁号次失去帝位后,少昊帝仍将他封于涿鹿。 祁号次二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于号次二十二年(戊子,前4053)失去帝位。少昊金天氏政权清喾五年(壬辰,前4049),祁号次病死于涿鹿,终年五十三岁。死后遗体葬在涿鹿桥山(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山),帝号号次,尊号黄帝。 … 号次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4074(丁卯)…………元年…… 前4053(戊子)…………二十二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128) 第十五章十四任黄帝依昌块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4106—前4075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4135—前4075年。 出生地:临猗(今山西运城市临猗县)。 即位于:祁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东南祁家河)。 迁都:双池(今山西吕梁市交口县东)。 年号:昌块元年(丙申,前4105)。 ——— 黄帝依昌块,男,姓依,名昌块(代用字),号轩辕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十四任帝。 依昌块为黄帝轩辕氏姬姓后裔。其先祖因德才兼备,曾为朝廷做出过重大贡献,有功于黄帝政权,被封在解池(今山西运城盆地),赐姓为依,与封在丹水的老童卷章、重黎氏为同姓。 依昌块生于黄帝轩辕氏政权江阳五年(丙寅,前4135),出生在本族的封地临猗(今山西运城市临猗县)。 黄帝政权在十三任帝祁江阳执政时,国势便已经日益衰退,逃亡在长江流域的三苗九黎族重新兴旺起来,他们与东夷少昊集团联合起来,不断入侵黄帝轩辕氏政权的统治区域,迫使黄帝政权不得不将国家行政机构的首都迁回到黄河以北。 黄帝政权江阳三十四年(乙未,前4106),十三任黄帝祁江阳病逝于帝都龟城。祁江阳死后,黄帝政权各大族派都想继承帝位。依昌块以黄帝轩辕氏嫡系子孙的资格,与各大族的大酋长们论战,最终击败群雄,自立为帝。 依昌块即位后,放弃了帝都祁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东南祁家河),将帝都迁到了吕梁山以东的双池(今山西吕梁市交口县东)。这里是黄帝轩辕氏族的发祥地,西靠吕梁市,往东不远就是汾水(今称汾河)。当年黄帝族曾在这里与九黎蚩尤氏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如今蚩尤氏政权已亡,战败的九黎蚩尤氏族人一部分逃往冀东燕山深处,一部分逃往江南与那里的同宗三苗族人结合在一起,这里已经成了黄帝族的后方根据地。因此,依昌块认为,在这里建都更有安全感。 依昌块执政期间并没有什么作为,由于黄帝族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国内的管理更加困难,黄帝的许多政令都难以落到实处。大多数贵族都只顾谋求私利,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黄帝政权昔日各族团结互助繁荣昌盛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而此时外族乘黄帝族衰败,纷纷反叛,他们对黄帝族的进攻更加频繁。黄帝政权黄河以南的疆域大部分被外族侵占。 依昌块三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二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昌块三十一年(丙寅,前4075),终年六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龙山(今山西吕梁市交口县城东),帝号昌块,尊号黄帝。 … 依昌块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4105(丙申)…………元年…… 前4075(丙寅)…………三十一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126) 第十三章十二任帝:黄帝酉仡谅 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年(公元前4184——前4140)。 (无详细资料)
中国远古帝王谱(94) 炎帝神农氏政权简介 (这一贴不让发)
中国远古帝王谱(90) 第三章炎帝节并 在位起讫:前4918—前4876年。 生卒年:前4939—前4876年。 出生地:西吉(今宁夏固原市西)。 即位:古浪(今甘肃武威市东南)。 立都:偏城(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东)。 年号:节并元年(甲子,前4917)。 —————— 炎帝节并,女,姓姜,名节并,号魁隗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三任帝。 姜节并的祖父是炎帝魁隗氏首任帝姜柱,炎帝魁隗氏政权的二任帝姜炎居是她的舅父。她的母亲是帝炎居的妹妹。 节并生于帝炎居十二年(壬寅,前4939),出生在今宁夏固原市清水河流域的固原古城。她从小就和母亲居住在六盘山高地守护圭表观测天象,不仅聪明机智,而且勇武善斗,能徒手擒捉猛兽,是炎帝族中出类拔萃的女英雄。帝炎居认为她德才兼备,堪为帝任,便选定她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4918年,帝炎居在古浪都城去世,节并尊先帝遗命继承了帝位。 节并即位后将帝都迁至今宁夏固原市以西的偏城,以甲子年(前4917)为节并元年。 节并执政时期,以六盘山为立表木观天象之圣地,其统治区域仍偏重于西部地区。活动范围大体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三个省区。 节并二十二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节并四十二年(乙巳,前4876),终年六十四岁,遗体葬在六盘山,帝号节并,尊号炎帝。 … 节并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4917(甲子)…………元年…… 前4876(乙巳)…………四十二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87) 炎帝魁隗氏政权简介 约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全球受冰后期的影响,气温普遍升高,造成原有的冰川大面积融化,促使海洋水位上升。 当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已经上升到10米左右,华北平原大部分被海水吞没,水位一直延伸到太行山东麓。 地势较高的山东半岛已经成为海中孤岛;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内陆湖泊完全与海洋连在了一起。 大洪水给兴起于华北平原的大伏羲氏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有许多人葬身在洪水之中。幸存者被迫离开居住了数十代的故土,迁徙到陌生的高地和山区居住。 大迁徙使各部落幸存者争相抢占新的领地,造成了大伏羲氏族内部的动乱,从而使强大的伏羲女娲政权逐渐走向衰落。 而这时,留居在古昆仑山、祁连山、不周山及秦安大地湾一带的少典氏和有蟜氏逐渐兴旺起来,他们迁徙到秦岭的常羊山一带,重建观天祭祀中心,发展和繁衍了“炎黄氏族”,先后建立起了炎帝政权和黄帝政权。 炎帝政权又分为两大支脉,一为炎帝魁隗氏政权,一为炎帝神农氏政权。 本卷先介绍炎帝魁隗氏政权。 炎帝魁隗氏发祥于秦岭常羊山,兴起于赤水(今贵州赤水市),取代伏羲女娲氏政权,建帝都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传六帝而失政,被炎帝神农氏取而代之。 炎帝魁隗氏政权起于公元前5008年,讫于公元前4766年,历六任帝,传国虚记二百四十三年。这六任帝是: 1、炎帝魁隗……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八年(公元前5008——前4951年)。 2、炎帝炎居……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951——前4918年)。 3、炎帝节并……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公元前4918——前4876年)。 4、炎帝戏器……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年(公元前4876——前4827年)。 5、炎帝祝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公元前4827——前4781年)。 6、炎帝共工……在位执政虚记十六年(公元前4781——前4766年)。 炎帝魁隗氏政权在公元前4766年时虽然失去帝位,但其宗族所属部落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一直与执政的神农氏相对抗。 共工失去帝位后,仍为本部落大酋长,继续执政二十五年后去世,卒于公元前4740年,终年六十岁。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后土,后土为魁隗氏第七任大酋长。 后土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公元前4740——前4696年),卒于公元前4696年,终年六十五岁。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噎鸣,噎鸣为魁隗氏第八任大酋长。 噎鸣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一年(公元前4696——前4676年),卒于公元前4676年,终年四十二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信,姜信为魁隗氏第九任大酋长。 姜信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676——前4643年),卒于公元前4643年,终年五十岁。死后传位于族子(侄子)姜赤召,赤召为魁隗氏第十任大酋长。 赤召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一年(公元前4643——前4603年),卒于公元前4603年,终年六十岁。死后传位于族子(侄子)姜墙夷,墙夷为魁隗氏第十一任大酋长。 墙夷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603——前4584年),卒于公元前4584年,终年四十三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捷个,捷个为魁隗氏第十二任大酋长。 捷个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公元前4584——前4557年),卒于公元前4557年,终年四十七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大笪,大笪为魁隗氏第十三任大酋长。 大笪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57——前4535年),卒于公元前4535年,终年四十七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大汉,大汉为魁隗氏第十四任大酋长。 大汉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一年(公元前4535——前4515年),卒于公元前4515年,终年五十岁。死后传位于族子(侄子)姜夸父,夸父为魁隗氏第十五任大酋长。 夸父在位执政虚记三年(公元前4515——前4513年),于公元前4513年被黄帝政权所灭。
中国远古帝王谱(79) 第七十一章 渭 茂(伏羲氏19) 在位起讫:公元前5274——前5241年。 生卒年:公元前5308——前5241年。 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 立 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年 号:渭茂元年(戊辰,前5273)。 ——————————————————— 渭茂,女,姓风,名渭茂(此字为同音代用字,原字电脑字库中无),号伏羲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七十一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十九任帝。 渭茂生于帝墙烁三十八年(癸巳,前5308),出生在纯血缘伏羲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密城。 渭茂原是纯血缘伏羲氏部落的大酋长,因其能文善武德才兼备,被伏羲女娲氏政权的七十任帝泽治召入帝都,任命为执政大臣。帝泽治临终前向天神和大伏羲氏族臣民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5274年,朱襄氏二任帝泽治去世,渭茂即帝位。 渭茂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戊辰年(前5273)为泽治元年。 渭茂执政时期,曾多次深入各部落了解民情,掌握各部落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土特产品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等。各部落族民对她也都十分尊敬。到了执政的后期,由于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亲临各部落去工作,她便召无怀氏的大酋长苍芒入都辅政,任命她为执政大臣。因为苍芒工作出色,后来帝渭茂便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渭茂三十五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渭茂三十三年(庚子,前5241),终年六十八岁。 渭茂死后,遗体葬在象城西南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渭茂。 ………………………………………………………… 渭茂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5273(戊辰)…………元年……前5241(庚子)…………三十三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69) 第六十一章 风 诰(葛天氏1)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5649——前5614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5680——前5614年。 出生地:葛寨(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西南)。 立 都: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西泌阳县泌水镇)。 年 号:风诰元年(癸丑,前5648)。 ——————————————————————— 风诰,男,姓风,名风诰,号葛天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六十一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葛天氏执政的首任帝。 风诰约生于帝罗秦二年(庚戌,前5711),出生在葛天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葛寨。 葛天氏的先祖也是燧人氏北方的支脉,是大伏羲氏族的一个较大的部落。其族人主要居住在洛水东南(今洛阳市伊川县境内)。 风诰是葛天氏部落的一个杰出的人物,十九岁时就当选为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长。因政绩突出,二十五岁时被伏羲女娲政权的六十任帝罗秦看中,便把他召入帝都任执政大臣。罗秦对他十分信任,很快便把朝中的实权交给了他。 风诰利用帝罗秦对他的信任和执掌朝政的方便条件,广交朝中大臣和各部落的大酋长,大肆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结党营私,不久便控制了整个朝政,完全架空了有巢氏二任帝罗秦。风诰逐渐不把帝罗秦放在眼里,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由他自己说了算。 有巢氏二任帝罗秦并不糊涂,他觉察到风诰的政治野心后,企图削减他的权力,但为时已晚,朝中的大臣们都纷纷站在了风诰一边,他的话根本无人理睬。帝罗秦晚年时准备把帝位传给他的外甥,风诰坚决反对。他认为:有巢氏的后人没有一个是出类拔萃的,根本不具备执掌天下的资格。建议帝罗秦推举其他部落有才能的人为帝位继承人。言外之意就是推举他自己。帝罗秦心里十分明了,虽然他已经看出来了风诰的野心,无奈此时大权旁落,想抗争也晚了。他已经无力回天,只好消极对抗,索性不推荐任何人为帝位继承人。就这样,帝罗秦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公元前5649年,有巢氏二任帝罗秦去世。 风诰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和各部落大酋长开会,选举伏羲女娲氏政权的新一任帝。 选举结果是早在人们意料之中了,风诰坐上了伏羲女娲政权六十一任帝的宝座。 风诰即位后,依然立都于泌阳,以癸丑年(前5648)为风诰元年。 风诰在位执政时,吸取了有巢氏二任帝罗秦的教训,把执政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在晚年时推荐自己的外甥女(亦作侄女)峙龙为帝位继承人。 风诰三十二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风诰三十五年(丁亥,前5614),享年六十七岁。 风诰死后,遗体葬在泌阳伏羲帝陵(今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东南),尊号帝风诰。 …………………………………………………………… 风诰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5648(癸丑)…………元年…… 前5614(丁亥)…………三十五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62) 第五十四章 茜 河(混沌氏4)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5923——前5884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5952——前5884年。 出生地:盘古(今河南济源市克井镇西)。 立 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年 号:茜河元年(己卯,前5922)。 ————————————— 茜河,女,姓风,名茜河,号混沌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五十四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混沌氏执政的四任帝。 茜河约生于鹏烁十八年(己酉,前5952),出生在混沌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盘古。混沌氏二任帝随嬄是她的祖母,三任帝鹏烁是她的姨母。 氏族联盟时代的帝王虽然是由各部落选举产生,但是这种选举是有局限性的。首先是由执政的帝王提名推荐,然后再由朝中大臣和各部落大酋长讨论通过,并非是真正从下到上的民主选举。当时的各部落轮流执政,就和现在一些国家实行的各党派轮流执政是一样的。每个执政的部落如果政绩好,就可以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由本部落选举下一任帝;其过程是先由执政帝提名向天神和各部落推荐,然后才能确定帝位继承人。实际上和现在发布公告一样,只是向全社会告知而已。 混沌氏三任帝鹏烁执政的晚年,推荐她的外甥女茜河为帝位继承人。 茜河即位后,依然立都于象城,以己卯年(前5922)为茜河元年。 茜河执政的早期,社会秩序依然很好。可是到了晚期,白龟山以东地区连年大旱,小河无水,大河断流,山上草木枯黄,地里禾苗旱死;大伏羲氏族有许多部落的族人陷入饥饿的恐慌之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开始了艰难的逃亡。难民所到之处,又引起当地部落的混乱。于是,人们开始抱怨混沌氏,认为帝茜河执政无功,得罪了上天,天神发怒才向人间降下灾难。各部落族民纷纷要求罢免混沌氏的执政权,让帝茜河退位交权。 茜河在天灾和人怨的逼迫下大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茜河三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茜河三十九年(丁巳,前5884),享年六十九岁。死后遗体葬在了象城西南的伏羲帝王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茜河。 茜河死后,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联合罢免了混沌氏的执政权,推举昊英氏大酋长规辛为帝。 混沌氏共历四任帝,执政一百六十年。 ………………………………………………………… 茜河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5922(己卯)…………元年…… 前5884(丁巳)…………三十九年
大运河何时通过故城县地面?朋友们提供资料!
大运河何时通过郑口? 二十天来一直连续研究--大运河或者说卫河何时通过郑口?这几天头昏脑胀还是找不到线索,来本吧的先生女士能说说吗?
不知什么原因把《远古帝王谱35》给封杀了!
中国远古帝王谱(37) 第二十九章 圭 嬜(伏羲氏14)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6732——前6666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6748——前6666年。 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 立 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年 号:圭嬜元年(庚戌,前6731)。 ———————————————————————— 圭嬜,女,姓风,名圭嬜(xin),号伏羲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九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十四任帝。 圭嬜约生于河圭五十三年(癸巳,前6748),出生在伏羲氏的活动中心密城。她是纯血缘伏羲氏嫡系传人,幼年时便聪敏好学,少年时代便以德才兼备而广受族人称道。伏羲女娲氏政权二十八任帝河圭执政的晚年,听说伏羲氏部落出了位德才兼备的女子,便宣召她到帝都任职,让她管理朝政上的一些日常琐事。她尽职尽责,工作十分出色。三个月后,帝河圭发现她果然是名不虚传,心中甚喜,亲自为她赐名圭嬜,并任命她为相国,让她总揽朝政,代管天下诸侯(各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一年圭嬜才只有十五岁。 圭嬜十五岁时入朝辅政代管天下,她不辞辛苦多次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解决各部落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各部落民众做了许多实事,颇受群众拥护。 圭嬜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两年,在她十七岁的时候,九旬高龄的帝河圭突染重病,临终前留下遗言,她死后由圭嬜继承帝位。 公元前6732年深秋,帝河圭大病不起,数日后便与世长辞。圭嬜在群臣的拥戴下正式继承了帝位。 圭嬜即位后,依然立都于象城,以庚戌年(前6731)为圭嬜元年。 圭嬜没有辜负帝河圭的希望,在她执政期间依然保持着勤恳务实的优良传统,使大伏羲氏族这列远古时代的火车在历史的轨道上稳步前进着。她在晚年时也效法先帝河圭,没有在本氏族中挑选接班人,而是重用颇有治国才能的骊连氏大酋长泰望,并且亲自向上天和大伏羲氏族臣民举荐泰望为帝位继承人。 圭嬜在位执政虚记六十七年,卒于圭嬜六十六年(乙卯,前6666),享年八十三岁。 圭嬜死后,遗体埋葬在象城西南的伏羲帝王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圭嬜。 …………………………………………………………… 圭嬜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6731(庚戌)…………元年——前6666(乙卯)…………六十六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31) 第二十三章 曲 秦(中央氏4)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6931——前6896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6962——前6896年。 出生地:中河(今河南洛阳市洛宁县中河乡)。 立 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 年 号:曲秦元年(辛卯,前6930)。 ——————————————————— 曲秦,女,姓风,名曲秦,号中央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三任帝。大伏羲氏族中央氏执政的四任帝。 曲秦于节触二十八年(己未,前6962)出生在中央氏的都城(活动中心)中河。她的祖辈是中央氏二任帝节触,母辈是中央氏三任帝伏案。曲秦在故乡中河长大,少年时因聪明能干,被姨母帝伏案看中把她带入伏羲女娲政权的都城——象城。帝伏案让她学习政务,了解氏族内外的一些大事,熟悉各部落的一些基本情况。曲秦是个乖巧的女孩,对帝伏案的教导言听计从,很快便博得了帝伏案的宠爱和信任。二十岁时,她便开始帮助帝伏案处理一些政务上的事情。帝伏案对她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认为她是可造之才,旋即向各部落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各部落均无异议。于是,曲秦便成了伏羲女娲氏政权帝位的合法继承人。 公元前6931年,中央氏三任帝伏案病逝于国都象城,曲秦正式即帝位。 曲秦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辛卯年(前6930)为曲秦元年。 根据历史资料和地下考古发现推断,伏羲女娲时代已经有了史官,只是当时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而历史的记录方式也不是书写在“书本”上,而是刻写在崖壁和器物上。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的破坏,这些史记有很大一部分被毁掉了。其残留下来的部分又因后世发明了象形文字,远古符号文字已经被废弃遗忘,使后世的人根本无法解读那些远古文字,结果使这段历史成了空白,或者被某些文人编成了神话。鲜活而真实的远古历史就这样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神话。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历来强调以正史为依据,一些保守的史学家认为,中国的正统史书上没有写的事物,就不能称为历史。其实,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过去的所谓正统史,实际上就是官方史,这种历史大多数都是真伪混淆,颠倒黑白。这种历史其实早就应该重新改写。因此我们现在探讨远古历史,决不能只强调所谓的正史,以“经典”为依据,而应注重多学科考古发掘的成果,参考相应的野史史料和历史传说。 曲秦执政时期的详细情况虽然很难考证,但是这一段历史却是真实存在的。有人说这段历史连孔子和司马迁都没有搞清楚,现代人来撰写古史可信性太小了吧!我以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代人肯定胜过古人,这是勿容置疑的事实。载人飞船能上天,古人能办得到吗?现代科学能破解几千年几万年以前的历史之谜,孔子和司马迁能办得到吗?孔子和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很有局限性的,他们不知道的历史多得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以他们的言论为准绳呢? 曲秦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曲秦三十五年(乙丑,前6896),终年约六十七岁。 曲秦死后,遗体埋葬在象城西南的伏羲帝王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曲秦。 …………………………………………………… 曲秦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6930(辛卯)…………元年——前6896(乙丑)…………三十五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30) 第二十二章 伏 案(中央氏3)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6955——前6931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6987——前6931年。 出生地:中河(今河南洛阳市洛宁县中河乡)。 立 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 年 号:伏案元年(丁卯,前6954)。 —————————————————— 伏案,女,姓风,名伏案,号中央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二任帝。大伏羲氏族中央氏执政的三任帝。 伏案约生于节触三年(甲午,前6987),出生在中央氏的都城(活动中心)中河。她的祖辈是中央氏首任帝象伟,母辈是中央氏二任帝节触。她少年时代便一直跟随在姑母帝节触身边,耳濡目染了许多政务大事。她天资聪颖,虚心好学,加上帝节触有意对她进行培养,所以她在十几岁时,便开始帮助帝节触处理一些政务上的大事。帝节触对她的工作十分满意,晚年时便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让她代理朝政。 公元前6955年,中央氏二任帝节触病死后,伏案正式即帝位。 伏案即位后仍都于象城。以丁卯年(前6954)为伏案元年。 在伏案执政时期,大伏羲氏族的统治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包括今山西省东部、河北省东南部、河南省大部、安徽省北部和山东省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主要是渔业、狩猎和农业,此时的农业还很不发达,北方以麦类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此时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骨器、木器、竹器和石器。此时的手工业主要有制陶、制骨、制玉、纺织等。 此时人们聚落的村社仍是临河而居,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临河而居的危险,但是由于当时还不懂得凿井的技术,无法解决生活用水,只能冒险居住在河边。不过人们已经提高了对水患的防范能力,许多村社都备有竹排和独木舟,以应付突发的水灾。 伏案执政期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明和创造。社会各族各部落生产和生活状况良好。 伏案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五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伏案二十四年(庚寅,前6931),终年五十七岁。 伏案死后,遗体埋葬在象城西南的伏羲帝王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伏案。 ………………………………………………………………………… 伏案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6954(丁卯)…………元年——前6931(庚寅)…………二十四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29) 第二十一章 节 触(中央氏2)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6990——前6955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7020——前6955年。 出生地:中河(今河南洛阳市洛宁县北)。 立 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 年 号:节触元年(壬辰,前6989)。 ——————————————————————————————————— 节触,女,姓风,名节触,号中央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一任帝。大伏羲氏族中央氏执政的二任帝。 节触约生于象伟四年(辛酉,前7020),她也是出生在中央氏的政治活动中心中河。她是伏羲女娲政权二十任帝象伟的侄女,因其从小聪明能干,深得帝象伟的喜爱,少年时代便对她进行重点培养,使她从小就深明大义,关心国家大事和民众疾苦,懂得什么是勤政爱民,何为治国之道。 在伏羲女娲政权时期,国君主要是靠民主选举,还不存在后来的世袭制。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执政的帝王,有权利优先推举本部落的优秀人才。其过程是:先由执政的帝王提名,然后提交给各部落大酋长,在各部落分别讨论通过。当时帝象伟是一位有威望的国君,中央氏部落的口碑在整个大伏羲氏族中也是良好的。因此,帝象伟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各部落的支持,节触被正式确定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6990年,帝象伟病死在象城,节触继承了帝位。 节触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壬辰年(前6989)为节触元年。 节触执政期间,天下依然太平。 因史料欠缺,事迹从略。 节触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节触三十五年(丙寅,前6955),享年六十六岁。 节触死后,遗体葬在象城西南伏羲帝王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节触。 …………………………………………………………… 节触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6989(壬辰)…………元年——前6955(丙寅)…………三十五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25) 第十七章 郁 莟(柏皇氏3)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7159——前7143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7197——前7143年。 出生地:柏城(今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南)。 立 都:遂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古城)。 年 号:郁莟元年(癸卯,前7158)。 —————————————————————————————— 郁莟,女,姓风,名郁莟,号柏皇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第十七任帝。大伏羲氏族柏皇氏执政的三任帝。 郁莟约生于伏显二十七年(甲子,前7197),她的祖辈是柏皇氏首任帝伏显,柏皇氏二任帝可塑是她的姑母。 郁莟也是出生在柏皇氏的发祥地柏城,少年时她便以二任帝可塑为偶像,立志做一个有作为的头领。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她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很快成为族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由社长,村长,逐渐升任到部落酋长的要职,成为柏皇氏部落的佼佼者。从而也得到了她的姑母——伏羲女娲氏政权十六任帝可塑的器重,经常安排她去处理一些重要的工作。帝可塑执政的晚期,也效法先帝,把自己的侄女郁莟确定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7159年,伏羲女娲氏政权的十六任帝(柏皇氏二任帝)可塑去世后,郁莟即帝位,仍立都于遂城,。以癸卯年(前7158)为郁莟元年。 郁莟执政期间,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处处以身作则,深得大伏羲氏族各部落的尊重和爱戴。但因过度操劳,积劳成疾,晚年时体弱多病,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郁莟在位执政虚记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郁莟十六年(戊午,前7143),终年五十五岁。 郁莟死后,遗体葬在遂城北(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西北)。尊号帝郁莟。 ……………………………………………………………………………………………………… 郁莟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7158(癸卯)…………元年——前7143(戊午)…………十六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23) 第十五章 伏 显(柏皇氏1)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7224——前7191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7251——前7191年。 出生地:柏城(今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南)。 立 都:遂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古城)。 年 号:伏显元年(戊戌,前7223)。 ———————————————————————————————————————— 伏显,女,姓风,名伏显,号柏皇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十五任帝,大伏羲氏族柏皇氏执政的首任帝。 伏显约生于随象二十年(庚午,前7251),出生在柏皇氏的活动中心柏城(今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南)。伏显是一位性格开朗,热心公益事业的女性,而且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少女时代就被推举为本村的小头目,后来逐渐升任为村长、屯长、大酋长。 随象晚年时,各地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出现了危机,一些受灾部落的族民为求生存,被迫离开定居的住所,向新的地域迁徙。大迁徙造成了全社会的大动荡,天下混乱,人心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帝随象不但不去组织各部落族众去自救,而是我行我素,继续躲在家中吃喝玩乐,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他的自私自利和无所作为使受灾部落的民众十分愤怒,各部族纷纷要求罢免大庭氏的执政权。 就在这关键时刻,身为柏皇氏大酋长的伏显挺身而出,她不仅积极领导本部落抗灾自救,还无私的帮助其他部落发展生产,重建家园,赢得了大伏羲氏族各部落的好评。于是各部落大酋长代表本部落,纷纷向执政的大庭氏提出抗议,要求大庭氏交出执政权。 公元前7224年,大庭氏执政的三任帝随象在一片骂声和诅咒声中去世。各部落一致拥护柏皇氏大酋长伏显即帝位。 伏显即位后,立都于她的故乡柏城以南的遂城,以戊戌年(前7223)为伏显元年。 当时遂城的东南是一个大湖泊,湖中碧波荡漾,水中游鱼成群,湖的周围草木茂盛,羚羊、狐狸、獾子、野猪时常出没,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非常好。伏显执政时就是在这里领导各族人民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 伏显执政期间,认真总结了大庭氏执政失败的经验教训,关心民众疾苦,经常深入各部落了解情况,特别是那些居住在靠近河边低洼处和经常有凶猛野兽出没的地方,积极帮助他们做好各种防水灾,防野兽的措施,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她亲手帮河边的住户制作竹排和木船,指导住在经常有野兽光顾之地的族民用石头和木料建造坚固的房屋。她这种与百姓同甘共苦,努力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各部落民众的广泛赞扬。 伏显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伏显三十三年(庚午,前7191),终年六十一岁。 伏显死后,遗体葬在遂城北(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西北),尊号帝伏显。 …………………………………………………………………………………………………… 伏显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7223(戊戌)…………元年——前7191(庚午)…………三十三年
中国远古帝王谱(22) 第十四章 随 象(大庭氏3)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7271——前7224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7290——前7224年。 出生地:蓝田(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立 都:临潼(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 年 号:随象元年(辛亥,前7270)。 ———————————————————————————————————————— 随象,男,姓风,名随象,号大庭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十四任帝。大伏羲氏族大庭氏执政的三任帝。 随象于姯印四十五年(辛卯,前7290)出生在蓝田,是十三任帝姯印的孙子。他从小机智善辩,能说会道,深得祖母喜爱,便一直把他留在身边,教他各种学问,教他治国之道。随象天性聪明,又颇有心计,平时对祖母百依百顺,对祖母的教导无不照办,更加得到帝姯印的好感,便有意把帝位传给他。为了进一步树立他的威信,扩大他在氏族中的影响,在随象十六岁的时候,帝姯印便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让他主持代理朝政。翌年,她召集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开会,正式宣布立随象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7271年,伏羲女娲政权的十三任帝姯印去世,随象继承了帝位。 随象即位后仍立都于临潼,以辛亥年(前7270)为随象元年。 随象执政的早期以民为本,精心治理国家,得到了大伏羲氏族各部落的支持。但是,他后来晚节不保,逐渐变得懒惰,贪图享乐,对各部落的民众疾苦毫不关心,引起各部落不满。在他执政的晚年,关中一带自然灾害频繁,有许多部落被迫逃离家园。在迁徙逃亡中,一些老弱病残的族人凄惨地死去。面对族人的困境,随象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非但不去组织其他部落族众去救援,而是我行我素,继续吃喝玩乐,使各部落民众十分愤怒,纷纷要求罢免大庭氏的执政权。 这时,兴起于河南中原地区的柏皇氏一族强大起来,大酋长伏显积极领导灾民自救,同时尽最大努力支援受灾的部落,赢得了各部落的好评。各部落大酋长一致推举柏皇氏的大酋长伏显执掌朝政,取代大庭氏的执政权。 随象在族人的骂声中病倒了,很快便病入膏肓,不久便死去了。 随象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八年,卒于随象四十七年(丁酉,前7224),终年六十七岁。遗体葬在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尊号帝随象。 大庭氏历三任帝,前后共执政一百三十七年。 ………………………………………………………………………………………………………… 随象在位年表(供参考) 前7270(辛亥)…………元年_____前7224(丁酉)…………四十七年……
北宋庆历黄河的分叉——五股河 1048年在商胡出了一个北流,1060年在大名东分出了二股河(东流)。 神宗熙宁二年(1069)九月刘彝奏:“如(王)庠言,虽于河流为顺,然其间漫浅沮洳,费工犹多,不若开乌栏堤东北至大、小流港,横截黄河,入五股河,复故道,尤便。”其中的“五股河”在什么地方?
中国远古帝王谱(2) 【一】 原始初民时代 第一章 盘 古 在位起讫: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 生 卒 年:混沌之初——开天辟地。 出 生 地:宇宙浑圆体中央。 立 都:中国(太平洋西岸,亚洲东方)。 年 号:开天辟地。 —————————————————————————————————————— 纵观世界各国,几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创世纪传说。西方人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世界是由盘古创造的。盘古就是中国人的上帝。 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据古史记载,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混沌一片,即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中间有核的浑圆体。人类的祖先就在这核心中孕育而成。人祖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才有了生命。当他有了知觉的那一刻,他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球体破裂了,沉浮成两部分:一部分轻而清,一部分重而浊。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人祖就这样头顶天脚踏地的诞生于天地之间。人们尊称他为盘古。把他出生的地方称作“中国”,把他出生的时代称作“开天辟地”。 盘古在天地间不断长大,他的头在天为神,他的脚在地为圣。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生长一丈。如此一日九变,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也变得极长。盘古就这样与天地共存了一百八十万年。这时候,盘古忽发奇想,他想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于是他微笑着倒了下去,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天下。在他倒下去的刹那间,他的左眼飞上天空变成了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希望;他的右眼飞上天空变成了月亮,两眼中的泪水撒向天空,变成夜里的万点繁星。他的汗珠变成了地面的湖泊,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他的毛发变成了草原和森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从此人世间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 盘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创造世界的圣祖,在南海为他修建了盘古氏之墓,方圆三百余里。传说墓中仙居着盘古氏之魂,如今广西桂林还存有盘古祠,每年都有许多人到庙里去祝祀。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显然是古人对人类始祖的神化,他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是谁创造了人类社会,是劳动人民自己,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进化,他们用群体的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后人留下来许多美好的传说。 那么,史书上说的盘古时期究竟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现代科学的考证吧。 据现代科学考证:在古史三百万年以前,地质年代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上新世。考古年代为使用天然木石时代。人类族源属于南方古猿。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婚姻方式为随意杂交。由此可见,盘古时期人类的先祖(猿人)已经存在了,开天辟地只是古人对天地起源的一种大胆猜想。 不过,古人所推断的时间竟然大体上与科学考证相吻合,这实在让人感到吃惊。 盘古时期的世界考古已经有了重大发现: 196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盆地的大那乌,发现了两枚17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的铲形门齿化石。 1968年,在肯尼亚的特卡那湖东部的库彼弗拉,考古界发现了距今261万年前的砾石打制的石器。 1972年又在其地层下35.5米处发现27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被考古界称为KNM-ER1470号人,头骨化石的脑容量为700多毫升,肢骨和现代人相似,说明此时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1986年岁尾,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者又在云南元谋盆地发掘出7枚人齿化石,经专家科学检测,确定为距今270万年以前的人齿化石。 1987年,云南省联合考古队再次对元谋县的竹栅、小河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人猿头骨一具(含8枚牙齿)、上颌骨1件(含3枚牙齿)、下颌骨2件(含6枚牙齿)、单个牙齿377枚。考古队将其命名为“东方人”牙齿化石。专家认为:此次在小河村蝴蝶梁子发现的古猿牙齿化石系“蝴蝶腊玛古猿”(新种)距今约为400万——300万年以前,它是“东方人”的直系先祖。 蝴蝶人(300万年前)、东方人(270万年前)、元谋人(170万年前)都具有铲形门齿特征,他们都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境内。这就有力证明:他们是黄色人种的祖先,也就是中华人种的祖先。 有人说盘古就是苗族神话传说中的盘瓠!是犬戎国的祖先,甚至说“它就是高辛氏帝喾夫人耳朵里的一条虫子,是一条狗。”这简直是荒唐可笑的无稽之谈。盘古和盘瓠完全是不同的两个名词和概念,或许两者之间有什么渊源,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盘古是远古时代神化了的先祖,是中华人种之根,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世界上一切黄色人种共同的祖先。 欲知人类社会有何发展,请您继续阅读下一章。
转贴:故城宝又现,他比你先到!_故城吧_百度贴吧 故城宝又现,他比你先到!_故城吧_百度贴吧内容来自:http://tieba.baidu.com/p/2416144457?pid=34535442678&cid=#34535442678#10006-tieba-1-2700-bf6461719a993b4683f4212b1604e413
中国远古帝王谱(1) 中国远古帝王谱(1) (转玉壶九千的作品) 浅谈中国的远古历史(卷首语) 何谓历史,历史就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记录。 历史与文明史不同,文明史是指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中国的文明史是起于“三皇五帝”时代。不过,这"三皇五帝”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儒圣”孔子没有说清楚,“史圣”司马迁也是稀里糊涂。所以至今国人对“三皇五帝”依然是一头雾水。 二十世纪初,史学界一些学者达成共识,将中国文明史确定为上下五千年。那么这五千年又是缘何而来呢?据说是根据晋朝学者张辅之言。张辅在谈到司马迁的《史记》时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是此可知,司马迁以前中国有三千年文明史,司马迁以后至今有两千年,故而称之为“上下五千年”。 但是,司马迁以前的三千年文明史很有出入,《史记》所述五帝、夏、商、西周的历史都极为简略,直至公元前841年才有详细记录。后人参考其它史书推算,夏、商、周三代积年加起来不足两千年,加上司马迁以后至今的两千余年,总共也不过四千多年,根本达不到五千年。然而近百年来大量的考古数据证明,中国的文明史早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前九千年时就已经存在了。 那么其余的五千余年那里去了呢?是谁删除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历史呢?当然是圣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两位圣人。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与司马迁为了宣扬“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对远古文明进行了无情的删削,把远古五千余年一百多代的多民族政权时代,改造成仅数百年“五帝一族”的黄帝天下,给中国历史造成了严重的讹误。新中国诞生以后,这种讹误始终没能得到纠正。这不仅是中国史学界的遗憾,也是十三亿中国人的遗憾。 二十世纪末,王大有等一批学者勇敢的投身于远古史的研究,他们结合田野考古从多学科领域对远古史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初步理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脉络,我们终于看到了恢复中国远古文明历史的一线曙光。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了解中国远古历史,笔者花费多年的时间收集、研究、整理、编写了这部专门介绍中国远古帝王的书——《中国远古帝王谱》。 《中国远古帝王谱》主要收录中国远古时代各时期的帝王,起于开天辟地时期的盘古,讫于战国末年的秦王赢政(秦始皇),共收入远古时代各时期的帝王三百六十五位。 本书旨在介绍中国的远古历史,属于作者一家之言,只供史学爱好者参考。
远古帝王世系(有虞氏) →首任黄帝姬芒,B4510帝姬芒封少昊氏于西部的若水地区(甘肃\青海\四川境内,)但又不太放心,便把儿子昌意降封到若水 →昌意,降封到若水赐姓为妘,监视少昊族的活动,后来昌意入赘于方雷氏族,发展为强大的氏族,世居于潼关以西北洛河的宜川\宜君 →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裔族,在聊城朝城和阳谷的合称,天吴氏又称天虞氏,B5400前后洪水期,半岛独立于渤海与黄海之中 →邹氏与屠比氏联姻,称邹屠氏,邹屠氏与天吴氏联姻,称驺虞氏,为唐尧族战败,邹氏(邹屠氏)向南逃亡 →虞氏(天吴氏)归降唐尧氏族,留居在虞城(商丘市虞城县西南)。 →颛顼 →穷蝉 →敬康 →句望 →桥牛 (上面是舜族的发展演绎过程) →瞽叟,舜父,天虞氏没落贵族,娶邹屠氏女握登为妻,居姚墟(鄄城县东北,)宠爱小儿子象 →171(1)虞舜,姓姚,又重华,号有虞氏,B2172生姚墟,都蒲坂(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在位B2128—2089,妻姜密(170世)女娥皇\女英,葬零陵(宁远县南) →姚义钧,父姚重华(虞舜),封地虞邑(永济市虞乡镇),全家流放于商邑 →172(2)美叔,姓姚,又名章鹢,义钧子,B2122出生虞邑,都蒲坂,在位B2089—2071,葬蒲坂城东南
原隰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原隰公社(新崔庄)(0点)(故城县西北部,距10.8公里,总面积36.7平方公里。 新崔庄——1956年,前崔庄姓崔的迁此居住,故定名新崔庄。耕地539亩,83年村民245人。 饮马河——据传,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时,曾在此村村北河边饮过马,故取村名饮马河。距公社东北偏北2.4公里,耕地1344亩,83年村民327人。 后崔庄——此村位于清凉江东岸,崔氏居多,相传,明朝末年,村中河里有一桥,名崔家桥,桥边村为崔庄。后来分为前后二村,此村居后,名后崔庄。距公社正北偏西0.6公里,耕地1071亩,83年村民490人。 前崔庄——见上。距公社正北偏东0.5公里,耕地510亩,83年村民282人。 西原隰——据传,明朝初,此处为一片碱洼地,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有人定居于此,建村称原隰,而后在村东又建一原隰,此村居西,名西原隰。距公社正南0.5公里,耕地1093亩,83年村民400人。 东原隰——见上。距公社东南1.2公里,耕地1346亩,83年村民428人。 小李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李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起名李庄。后来二人不和,兄长迁到东边,弟弟住在西边,名小李庄。距公社东北偏北1公里,耕地1290亩,83年村民618人。 大李庄——见上。距公社东北1.4公里,耕地1033亩,83年村民389人。 杨福屯——据查,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疫病流行,全村只有杨福祥一人免于死亡,后又建村称杨福祥屯,以后改为杨福屯,相沿至今。距公社正东偏北1.9公里,耕地1878亩,83年村民570人。 新田村——1956年秋,卫运河在临清南决口,洪水过后,庞田村十六户居民搬迁于此,另建一村,名新田村。距公社西南3.5公里,耕地248亩,83年村民125人。 后土营——据出土碾磨、锅灶遗址考证,春秋战国时期此地驻扎过军队,共建前后东西四个土营,现只有两个土营,此村为后土营。距公社西南偏南2.2公里,耕地1102亩,83年村民444人。 前土营——见上。距公社西南偏南2.7公里,耕地2407亩,83年村民961人。 西牟村——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战乱过后,此村只剩下一户姓王的未被杀害,起名朱家大庄。明朝末年从外地又迁来部分住户,朱氏嗣绝,遂改名西牟村。距公社正南偏东1.7公里,耕地2436亩,83年村民929人。 东牟村——据传,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有一尚书路过此村,命名东牟村。距公社东南偏南1.8公里,耕地1685亩,83年村民490人。 白佛寺——据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村西有个大寺院,院内有个汉白玉佛像,故名白佛寺。1965年“四清”时,大搞破旧立新运动,故改为建新村。后群众叫建新不习惯,仍称白佛寺。距公社西南偏北6.7公里,耕地2410亩,83年村民1369人。西临清凉江。 庞田村——此村与陈田村本为一村,至清末庞氏户族发达起来,始建庞田村,相沿至今。距公社西南偏北5.1公里,耕地715亩,83年村民282人。 车田村——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一车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处定居,冠以姓氏定村名车田村。距公社西南偏北5.3公里,耕地1162亩,83年村民466人。 张长林——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姓一家从三河县前曹村迁此定居,因此地树林茂盛,完以姓氏定村名张长林。距公社正南偏东3.4公里,耕地1096亩,83年村民360人。 陈田村——据传,元朝一户姓郑的从浙江迁此定居种田开荒冠以姓氏定村名郑田村,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又从冀州迁一户姓民法的,遂把郑田村改成陈田村。距公社西南4.7公里,耕地872亩,83年村民355人。 李长林——据传,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李义由三河县北曹桥迁此定居,此地树木长势旺盛,冠以姓氏定村名李长林。距公社正南偏东3.2公里,耕地2763亩,83年村民1280人。 王长林——据查,明永乐年间,王氏从三河县前曹桥村迁此定居,当时这里树林子旺盛,定村名王长林。距公社正南偏东3.4公里,耕地1618亩,83年村民555人。 赵长林——据传,明朝末年,由李官屯迁来一户姓赵的与三个长林为邻,故定村名赵长林。距公社正南偏东3.6公里,耕地463亩,83年村民116人。 张田村——据查,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一户姓张的定居于现村东沙河边,名张田村,后被洪水淹没,洪水退后,仍袭原名张田村至今。距公社西南7.3公里,耕地1435亩,83年村民791人。
远古帝王世系(陶唐氏) →165(01)唐尧,姓姜,陶唐氏,父姜斯遂,母陈锋氏庆都,B2379生地丹陵顺平县蒲阳镇西南,都平阳阜平县东南平阳镇,在位B2357—2318,葬平阳 →166(02)伊祁,姓伊,又祁,名放勋,号鳐,称伊祁氏,?帝尧陶唐氏,B2337生平阳,都平阳迁尧城隆尧县东旧城,在位B2318—2266,葬尧城外 →姬敬,河北涿鹿人,冀州黄帝族,年轻时才貌出众,因救驾入赘陶唐氏族,妻伊凤 →167(03)姬江,父姬敬,母放勋女儿姜凤,放勋外孙,B2281生于沁阳沁阳市东南,都尧城迁承留,在位B2266—2224,葬承留城外 →姜起祖父,唐尧一个普通妃子所生,被父尧封太岳山的空灵山一带,安家立业,为空灵侯 →姜起父,空灵侯二世,姜起之父,娶临近部落女为妻,帝江27年B2239,在空灵山东南一小镇生子姜起 →168(04)姜起(栔),B2239生灵空山沁阳东南,B2227被召家入帝都平阳,都美邑迁平阳,在位B2224—2186,葬平阳西南临汾尧都区西南尧庙镇 →169(05)祁裘,父祖伊祁氏世居汾水,入赘陶唐氏,母陶唐氏姜起妹,B2224出生平阳,都平阳,在位B2186—2165,葬平阳临汾大阳镇下马庄村 →温公,姜密父,没继承帝位,姜起封于黄河北岸的温邑焦作市温县,密不满百日,海水吞华北,众逃亡至平阳 →170(06)姜密,祖父姜起,B2208出生温邑,都平阳迁原阳原阳县城关镇,在位B2165—2128,招婿禅位于舜,葬原阳谷林原阳县西北谷堆 →姜朱,世称丹朱,尧帝姜密共有十个儿之长子,母散宜氏女女皇,封丹水河北冀东滦河下游唐山、秦皇岛一带,
三朗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三朗公社(0点)故城县西北部,距县府13.9公里,总面积37.69平方公里。 三朗——据故城县县志记载:辽延禧年间(1102――1110年),有石、张、芦三翁经常在此渔猎,问其姓名不答,问疑难之事即详为解。时人语曰:“若得事不爽,除非问三朗”三翁死后,时人念其详释疑难,豁达明朗,为其修祠立碑,并将此村定名三朗。耕地5100亩,83年村民2228人。西临清凉江。 朱往驿——据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由清凉江乘船北巡经常在此停留休息,故名朱往驿。距公社正北偏东4.3公里,耕地6315亩,83年村民1936人。 南鲁庄——据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1年),此处有几户鲁氏居住,取名鲁庄。后为和北边的北鲁庄区别,故更名南鲁庄。距公社东北偏南3.7公里,耕地1639亩,83年村民458人。 河北召——据查,明永乐三年(1405年),此村是师召村的佃户庄。原名师召村。1949年改名河北召村(因村前有条小河,此村居小河之北)。距公社东北偏南2.2公里,耕地1176亩,83年村民403人。 师召村——据师氏谱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有一师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那时此一带村疏人少,为召迁民来此定居,故名师召村。当时发展很快,嗔怪称十里长村,后仍叫师召村相沿至今。距公社正东偏北2.2公里,耕地1740亩,83年村民532人。 居召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村原名齐召村,1920年因居氏族旺,遂改名居召村。距公社正东偏北3.2公里,耕地914亩,83年村民282人。 蒋召村——据《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东齐东县迁来蒋氏定居于此,冠以姓氏定名蒋家庄,后为和师召村相呼应,故改蒋召村。距公社正东偏北3.7公里,耕地3282亩,83年村民824人。 贾召村——据传,清朝末年,此村是郑口贾氏地主的花园,那时名为花园召村。后改为贾召村。距公社东南偏北3.1公里,耕地1321亩,83年村民357人。 辛召村——据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辛氏从山西迁此居住建楼一座,定村名辛家楼,后又有部分移民迁入此地,为慕师召村之名,改名辛召村。距公社正东偏南3.2公里,耕地524亩,83年村民122人。 西高才——据查,元朝末年,朱氏在此定居开荒屯田,故名朱家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洪水泛滥,因此地较高,没有淹没,故改称西高台,后人认为此地风水好,久后必出人材,所以又定名西高才,相传至今。距公社正南偏西3.5公里,耕地1992亩,83年村民718人。 韩庄——据查,清康熙三年(1664年),此村有杜姓在此居住,名杜家院。后韩氏搬来此地,家族渐旺,故改村名韩庄。距公社正南2.2公里,耕地1145亩,83年村民321人。 尹里——据传,明燕王扫北时,因战乱,有一李氏在此地隐居,取村名隐礼村。后有尹氏从山西洪洞迁来此处定居,局势稳定隐礼为尹里村。距公社东南偏南2.3公里,耕地3799亩,83年村民1087人。 北岭踪——据查,明永乐三年(1405年),从太原府祁县劝农屯迁来田、肖、郭三户在此居住,当时这里有一土山,土山南边有一村庄,叫南岭踪,因此居土山之后,故名北岭踪。距公社东南偏北4.3公里,耕地2311亩,83年村民741人。 南岭踪——据查,明永乐年间,此村北有一土山,逢阴天时,土山时隐时现,在此定居者,皆称此为岭踪。因该村位于土山之南,故名南岭踪。(年)。据(年)。距公社东南偏南4.6公里,耕地4271亩,83年村民1357人。
远古帝王世系(高辛氏一) →帝喾高辛氏政权,姜姓,兴起陕甘,父系先祖为黄帝氏族,母系先祖为炎帝氏族, 一支在河南。河南的一支势力最为强大,是帝喾氏的主力军 帝喾氏族共分为三大支脉, 一支在甘肃, 一支在湖北, 颛顼政权晚期,帝喾族自陈仓宝鸡市陈仓区向东迁移,入太行山南河洛,渐大后迁居濮阳,为颛顼政权的核心力量 →姜岌,帝喾族首任大酋长,B3463出生在岌城甘肃正宁,在陈仓立中天建木,施行春秋二季太阳历,在位B3430~3426,弟姜夏代政 →姜夏,岌弟,帝喾族二任大酋长,B3457出生在夏城陕西铜川,迁都潼关陕西华阴,与夸父族\祝融族结盟,在位B3426~3402,传位儿子姜未 →姜未,夏子,帝喾族三任大酋长,B3432出生在未城陕西富平,迁都灵宝灵宝市,在位B3402~3380,传位于儿子姜喾美。 →127(1)喾美,俊,号高辛氏,父亲姜未,B3409生于灵宝灵宝城南,都野狐伊川县城西南,东征共工氏后为帝,在位B3380~3354,葬顿丘滑县北 →晏龙,喾长子,母昊英氏女,发明琴\瑟\八佾,八佾需六十四人。 →128(2)沙芙,父喾美次子,母昊英氏女,B3384出生龙门洛阳市龙门镇,都野狐迁亳邑偃师市西,在位B3354—3340葬亳邑城外 →129(3)刚歌,喾美三子,B3367出生龙门,都亳邑,在位B3340—3307,封娵訾氏在了柳泉一带宜阳县,61岁卒,葬亳邑城外 →130(4)香莫,父刚歌,母娵訾氏女香香,3331出生亳邑,都亳邑,20岁封于龙门,在位B3307—3266,葬亳邑城外帝喾陵 →131(5)长昼,父香莫,母娵訾氏女,B3310出生龙门,都亳邑,迁告城登封告城镇,封大鸿氏了须水郑州西,在位B3266—3240,葬在亳城外 →132(6)姜散,父亲长昼,母大鸿氏女,B3277出生密城,都告城,封鹳兜氏在汝水汝阳县东南,在位B3240—3209,葬在亳城外 →133(7)姜千,父姜散,母鹳兜氏女,封在郏邑,B3249出生密城,都告城,封大隗氏在汝水,在位B3209—3178,葬在亳城外 →134(8)桑甘,父姜千,母大隗氏女,B3207出生郏邑,都告城迁甘邑平顶山市东北,与九黎\祝融\夸父族结盟,在位B3178—3141,葬平顶山 →135(9)姜没,父桑甘,母祝融氏女,B3175出生郏邑,都甘邑,在位B3141—3117,与邹屠氏族结盟,防风氏侵扰,葬甘邑平顶山市境内 →136(10)杜里,父姜没,B3146出生鲁阳鲁山县南,都平顶山平顶山市东北迁舞阳避防风氏,在位B3117—3106,惊恐中病死,葬舞阳 →137(11)姜牡,父姜没,母邹屠氏女,B3136出生临颍临颖县,都舞阳迁宛丘,许女儿月牙儿给盘瓠为妻,在位B3106—3067,葬宛丘 →138(12)姗先,父姜牡,B3109出生临颍,都宛丘,在位B3067—3045,葬宛丘城外 →阏伯,姜姗先次子,护国大将军,封于商丘河南商丘市,姜亲义倚重二叔阏伯,拜相,观测商星 →实沈。姜姗先三子,封于大夏山西太原市,森浸改封于宛丘东南的颍水北岸,意欲夺姜谣位,上施时实沈已老迁往封地,观测参星 →139(13)森浸,父姗先,B3082出生舞阳,都宛丘,在位B3045—3025,兄弟三人搞军备,葬宛丘城外帝喾陵 →140(14)姜谣,森浸七子,3044出生宛丘,都宛丘迁亳城亳州市亳州镇,在位B3025—3003,葬宛丘城外 →141(15)姜亲义,森浸末子,妻黄帝轩辕氏后裔云,B3033出生宛丘,都亳城迁高辛商丘市西南高辛镇,在位B3003—2971,葬宛丘城外 →142(16)上施,父姜亲义,母黄帝轩辕氏后代姬云,B3011出生商丘商丘市城区南部,都亳城迁高辛,在位B2971—2952,葬宛丘城外 →143(17)森辈,父上施,娶陈丰氏女子为妃,B2982出生高辛,都高辛迁森邑开封县南陈留镇,在位B2952—2923,葬宛丘城外 →144(18)山回,父森辈,母辕氏女,B2960出生森邑,都森邑,娶高阳氏妘英为妻,在位B2923—2899,葬在宛丘城外 →145(19)立库,父山回,母祝融氏女,B2931出生森邑,都森邑迁浚邑鹤壁市浚县,在位B2899—2865,葬浚城北浚县境内 →146(20)将肃,父姜立库,母颛顼高阳氏少女妘英,B2906出生干城,都浚邑迁帝丘,在位B2865—2836,葬帝丘濮阳市境内 →147(21)巴加,父将肃,母高阳氏女,B2873出生浚邑,都帝丘迁莘邑聊城市莘县,氏族联盟叛离,在位B2836—2799,葬莘邑西南莘县境内
房庄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房庄公社(0点)故城县西北部,距县府11.9公里,总面积36.8平方公里。 房庄——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前此处荒无人烟,房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定村名房庄。耕地1269亩,83年村民761人。 吴梧茂——据查,明崇祯元年(1628年),从山西迁来吴姓定居于此。因东距大梧茂较近,故名吴梧茂。距公社西北偏北1.5公里,耕地1853亩,83年村民485人。 大梧茂——据传,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因此处种梧桐非常茂盛,故名梧茂。明末李氏渐多,故改为大李梧茂,后简称大梧茂。距公社正北偏西1.3公里,耕地2142亩,83年村民690人。 刘庄——据此村刘氏传说:该氏始祖在明正统元年(1436年),由河间府卧佛堂迁此定居,经姓氏取名为刘家庄,后简称刘庄。距公社正北偏东1.5公里,耕地1010亩,83年村民298人。 宋庄——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宋庄。距公社东北偏北2公里,耕地1081亩,83年村民394人。 杨獐鹿——据查,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五户人家,杨姓居多,该村又南北獐鹿相距很近,冠以姓氏定村名杨獐鹿。距公社正北偏东1.4公里,耕地360亩,83年村民160人。 北獐鹿——据传隋末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的太子在此养獐养鹿,号称南獐北鹿,以后成为村庄。居北的为北獐鹿。距公社正东偏北2.4公里,耕地3077亩,83年村民983人。 南獐鹿——见上。距公社正东偏南2.1公里,耕地2095亩,83年村民912人。 魏庄——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两户姓魏的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魏庄。距公社西南1.3公里,耕地1764亩,83年村民536人。 孙庄——据传,此村原名于家院。明朝末年,姓孙的由本县马厂迁入该村,于氏绝嗣,遂改为孙庄,1982年改为西孙庄。距公社正西0.4公里,耕地1185亩,83年村民383人。 东宇屯——据传,清朝中期,一户姓宇的从山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宇屯,191年分为东西二屯,东半部为东宇屯。距公社东南2.7公里,耕地1804亩,83年村民594人。 西宇屯——见上。距公社东南偏南2.5公里,耕地2472亩,83年村民814人。 乔庄——据查,明永乐二年(1404年),乔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以姓氏定村名乔庄。距公社东南偏北4.6公里,耕地1319亩,83年村民506人。 小月庄——据村东有一大月庄,距此村很近,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迁民来此后,因户数少,随大月庄起名为小月庄。距公社正东偏南4.5公里,耕地774亩,83年村民158人。 大月庄——据传,明朝燕王扫北后,此处只剩一家姓李的,那时村名叫大李月庄。后李氏绝族,其他姓氏陆续增多,故改称大月庄。距公社正东偏南4.9公里,耕地1282亩,83年村民361人。 于庄——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移民从山西洪洞迁入,因于姓最早,取名于庄,1982年改为北于庄。距公社西南偏南3.3公里,耕地2460亩,83年村民849人。 北沙窝庄——相传,战国时期此处一片沙荒,后有人在此开垦,定名为沙窝庄,1982年更名为北沙窝庄。距公社正南偏西3.6公里,耕地507亩,83年村民147人。 鹿豕——据东汉时期此处为帝王苑囿,养鹿、豕。后迁民来此后。定名为鹿豕。距公社正南偏西2.7公里,耕地3792亩,83年村民1428人。 后吴村——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此处荒无人烟,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家在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吴村,后兄弟俩分居两处,逐渐形成两个自然村,1960年改叫后吴村。距公社正南偏东2.2公里,耕地1367亩,83年村民424人。 前吴村——见上。距公社正南偏东2.5公里,耕地797亩,83年村民221人。 潘屯——相传,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两户姓潘的定居于此,定名潘屯。距公社东南偏南3.5公里,耕地1937亩,83年村民549人。
远古帝王世系(高阳氏) →116帝1颛顼,名颛聆,高阳氏,父韩流,B3810生若水荥经境内,都干城清丰古城镇迁帝丘,在位B3790~3748,葬安阳内黄梁庄镇三杨庄 →117帝2宥个,颛顼小子,母东夷少昊族女,B3766生帝丘,都帝丘迁高阳杞县西南,在位B3748~3695,葬高阳 →118帝3焙央,妘宥个小子,母九黎蚩尤氏后裔,B3725生高阳,都高阳迁顿丘清丰旧城,在位B3695~3659,葬顿丘 →119帝4上强,焙央长子,B3688生顿丘,都顿丘,在位B3659~3631,葬顿丘城外颛顼陵 →120帝5苟羿,妘上强小子,B3656生顿丘,都帝丘濮阳市华龙区,在位B3631~3596,葬帝丘城西北颛顼陵濮阳市华龙区 →121,父苟羿,B3627生顿丘,都帝丘,在位B3596—3573,葬帝丘城西北颛顼陵 →122帝7肖会,父妘住元,B3603生帝丘,都干城清平县北古城镇,在位B3573—3537,创造大汶口早期\大河村文化\庙底沟文化,葬帝丘 →123帝8美勾,肖会小子,B3563生干城,都干城迁帝丘,在位B3537—3500,葬帝丘城西北 →124帝9卜习,父美勾,B3524生帝丘,都帝丘,迁顿丘,B3480帝丘吞没,在位B3500—3468,葬顿丘城外 →125帝10贵尤,父卜习, B3498生帝丘,都顿丘,在位B3468—3429,葬顿丘城外颛顼陵 →126帝11祥象,父贵尤,B3451生顿丘,都顿丘迁高阳,喾美于高辛滑县高平入朝辅政,B3392海浸,在位B3429~3385,葬高阳外清丰县西南 →127帝12佳琚,父祥象,B3411生顿丘,因海浸迁都高阳潴龙河以北,进入东北亚度朔山今址不详,在位B3385~3348,卒B3341,葬附禺山 ……………………………
梧茂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梧茂公社(0点)故城县西北部,距县府15.5公里,总面积24.2平方公里。 杨梧茂——据查,明永乐三年(1405年),杨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此处种梧桐树多而又茂盛,冠以姓氏定村名杨梧茂。耕地4442亩,83年村民1346人。北靠秃尾巴河。 榆林——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耍孩村迁来一户定居,因此地有一片榆树林,故取名榆林村。距公社正北偏西2.4公里,耕地1279亩,83年村民410人。 吴令史——据传,明朝时期,此村有一大庙,有个姓吴的当庙里的总管,后来他在朝里当了令史官,为纪念该人就以吴令史作为村名。距公社正北偏东3公里,耕地1722亩,83年村民543人。 北张庄——据查,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从吴令史迁来一户姓张的定居,冠以姓氏取村名张庄。1982年更名北张庄。距公社东北偏北2.7公里,耕地851亩,83年村民230人。 祁庄——据查,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姓祁的一家在此定居,后筑楼一座,取名祁家楼。清朝年间,村庄渐大,故废祁家楼,改称祁庄。距公社东北3.1公里,耕地1353亩,83年村民391人。 马军寨——据故城县志记载:红巾军农民起义时,(1351――1368年),此村姓马的率众树栅,红巾军不能进入,“崇岗茂林可以守御”。据传战国时期,因赵国兵马常驻此村,而村中姓马的居多,故名马军寨。距公社正西偏北3公里,耕地2346亩,83年村民808人。 北芦庄——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芦姓一家定居于此,以姓氏取村名芦庄。因地处县境北部,后来惯称北芦庄。距公社西北偏北2.1公里,耕地1246亩,83年村民456人。 霍梧茂——据传,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姓霍的定居于此,因此地种梧桐树多而又茂盛,冠以姓氏取村名霍梧茂。距公社正北1.1公里,耕地1419亩,83年村民471人。 韩梧茂——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韩氏奉诏从山西洪桐行此占产立庄,开荒垦田,因此地种植梧桐树多而茂盛,冠以姓氏定村名韩梧茂。距公社正北0.3公里,属杨梧茂,83年村民150人。 齐梧茂——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齐氏奉诏从山西洪桐行此占产立庄,开荒垦田,因此地种植梧桐树多而茂盛,冠以姓氏定村名齐梧茂。距公社东北0.7公里,耕地609亩,83年村民205人。 庞庄——据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有一庞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庞庄。距公社东北偏南3.3公里,耕地1016亩,83年村民409人。 西京——据考,此村在元朝时期名“十里长村”。明燕王扫北后,村民绝迹,遂成“净村”。后来的山西洪洞县迁民在此定居,故雅化成“京村”。后该村分开,此居西头,故名西京村。距公社正西偏南2.3公里,耕地987亩,83年村民265人。 东京——见上。距公社正西偏南2.3公里,耕地1104亩,83年村民303人。 苏庄——据查,明朝末年,从董学迁来苏姓一家定居,以姓氏定村名苏院,后改名苏庄。距公社正西偏南1.6公里,耕地1744亩,83年村民492人。 董学——据故城县志记载:该村原名十里长村。西汉初期,董仲舒曾在此教学,后名为下帷村,又名董学。距公社正东偏北1.4公里,耕地4017亩,83年村民1280人。
小庙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小庙公社:驻邢庄(0点)故城县北部,距县政府17。8公里,总面积38.89平方公里。 邢庄——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邢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邢庄。距邢庄正北偏西2.5公里,耕地1650亩,83年村民781人。 大杨村——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东益都县石杨村迁来三户姓马的定居于此地,为沿用故里之名,定村名大杨村。距邢庄正北偏西2.5公里,耕地1650亩,83年村民781人。 小杨村——据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该村原是故城(故城公社)王家的小庄,马姓是佃户,因马姓是从大杨村分居而来此地,故取名小杨村。距邢庄正北偏西1.6公里,耕地840亩,83年村民340人。 吕疃——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因此村呈方形,名方子村,后因吕姓渐多,自建一疃,冠以姓氏改村名吕疃。距邢庄西北偏南3公里,耕地2284亩,83年村民771人。 北林子——据查,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姓朱的定居在一片树林子里,冠以姓氏定村名朱林子,后双因村南有李林子,故改名北林子。距邢庄西北偏南1.7公里,耕地1282亩,83年村民555人。 楼子——据传,明朝中期,移民迁此后,以地理方位定村名西南庄,后来村庄民展很大,有人建楼一幢,居民渐改村名楼子村。距邢庄正北偏东1.9公里,耕地985亩,83年村民440人。 万庄——据查,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此村为本县财主万家的花园,后居住的人渐多,故取村名万庄,1982年4月更名为万家庄。距邢庄正东偏北1.5公里,耕地1393亩,83年村民658人。 太平庄——相传,清朝初期,有一位老人与其外甥给地主守看坟墓,当时称小庄。清末,一官吏路过此地见此处地势平坦,遂给此村改名太平庄。距邢庄正东偏北2.2公里,耕地302亩,83年村民159人。 李庄——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居住此地,以姓氏定村名李庄,1982年更名为李家庄。距邢庄正东偏北3公里,耕地850亩,83年村民432人。 南林子——据查,明永乐二年(1404年),一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一片树林之中,故称林子村。因李氏渐多,后叫成李林子。为和北林子对称,清朝中期,遂改名南林子,相沿至今。距邢庄正西偏南1.9公里,耕地1593亩,83年村民498人。 王庄——据传,元朝末年,此村名王家庄。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来姓王的弟兄三人,定居于此,仍袭用原名,后简称王庄。距邢庄西南偏南2.1公里,耕地1298亩,83年村民330人。 西北化——据故城县志记载:隋大业七年(611年)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起兵漳南其两个儿子驻兵于此,扎南北二营,此营名北太子营。1945年北太子营双分二村,为和东、西化呼应,一名西北化,一名中北化,此村为西北化。距邢庄东南2.2公里,耕地1748亩,83年村民431人。 中北化——见上。距邢庄东南偏北2.5公里,耕地2710亩,83年村民657人。 小庙——据此村刘爷庙碑文记载: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有一御医刘守合死于此地,建庙一座,后有人迁此居住,遂取名小庙。距邢庄西南偏南4.2公里,耕地2653亩,83年村民861人。 堤口——据苏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苏氏始祖由本县董学迁此居住,因村处朱家河(今沙河)东堤的一个摆口,故得名堤口,1982年更名北堤口。距邢庄西南偏南3.4公里,耕地1350亩,83年村民385人。 乜宁村——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乜姓定居于此,因地处一片洼地,冠以姓氏定村名乜家洼。清中期,因遭水灾,人们为太平安宁,故改村名乜宁村。距邢庄正南偏西2.8公里,耕地1310亩,83年村民276人。 刘阜村——据查,此村因地势低洼,刘氏迁此居住,取村名刘洼。清朝末年,人们盼望物阜民丰,故改村名刘阜村。距邢庄正南偏西3.6公里,耕地2460亩,83年村民684人。 贾丰村——据查,此村原名贾洼,因地势低洼,贾姓大户而得名,清朝末年,人们为过好安乐日子,取得更多的丰收果实,以五谷丰登之意,故将洼改名为贾丰村。距邢庄正南2.1公里,耕地2970亩,83年村民789人。 孙裕村——据查,此村原名孙家洼,因地势低洼,孙姓大户而得名。清末改名孙裕村。距邢庄正南偏西4.8公里,耕地1428亩,83年村民467人。
远古帝王世系(轩辕氏) →黄帝轩辕氏的先祖为少典氏和有蟜氏。 →雷泽氏,枪术母,以龟鼋为图腾,故而称天鼋氏,后被讹传为轩辕氏,于是天鼋氏就变成了轩辕氏 →少典轩辕氏一世,枪术,女,在位B5089~5049,生卒B5114~5049 →少典轩辕氏二世,茴芒,女,都岚皋,在位B5049~5016,生卒B5068~5016 →少典轩辕氏三世,赤哲,女,都长安西安市西南,在位B5016~4969,生卒B5038~4969 →少典轩辕氏四世,大迥,又称少典,男,婚赘方雷氏,被推选为大酋长,都千阳宝鸡市北,在位B4969~4936,生卒B4993~4936 附宝, 方雷氏(有蟜氏),大迥死后传位给方雷氏(有蟜氏)之女附宝所生的儿子黄夷,始称姬姓黄夷氏 →姬黄夷,黄夷氏1总5世,男,B4965生天水,因发明独轮车,人们称为轩辕氏,都轩辕谷天水市东,在位B4936~4900 →姬大号,黄夷氏2总6世,男,B4925生宁夏崆峒山,都镇原庆阳市西,在位B4900~4861 →姬节过,黄夷氏3总7世,男,B4884生甘肃庆阳,都姬塬榆林市定边县南,在位BB4861~4813 →姬号泽,黄夷氏4总8世,男,B4840生陕西雷原铜川市金锁关东北,都雷牙白水县东北,在位B4813~4774 →姬葛应,黄夷氏5总9世,男,B4793生陕西韩城渭南市东北,都黄龙洛川县东南,在位B4774~4741 →姬回样,黄夷氏6总10世,男,B4768生陕西清涧绥德县南,都方山吕梁市临县东南,在位B4741~4706 →姬昌奎,黄夷氏7总11世,男,B4725生丰润静乐县西南,都轩岗宁武县东南,在位B4706~4663 →姬象爻,黄夷氏8总12世,男,B4681生神池忻州市宁武县西北,都天镇阳高县西北,在位B4663~4609 →姬连邦,黄夷氏9总13世,男,B4628生万全张家口市西南,都南天门张北县东南,在位B4609~4558 →姬邦卉,男,父辈姬连邦,轩辕酋长,B4579生龙门赤城县东,都云州赤城县北,在位B4558~4514,葬封丘封丘县东 →93黄帝1姬芒,父亲邦卉,B4543生兴和乌兰察布市黄旗海东南,都涿鹿,在位B4514~4476,葬涿鹿山 →94黄帝2姬蔡,姬芒子,B4506生釜山涿鹿县保岱镇窑子头村,都涿鹿,在位B4476~4437,葬涿鹿山 →95黄帝3姬豕,姬蔡子,B4467生固安易县易州镇,都下洛即涿鹿矾山镇三堡村北,在位B4437~4416,葬涿鹿山 →96黄帝4姬本,姬豕子,B4442生蠡吾蠡县潴龙河西北,都下洛,在位B4416~4383,葬涿鹿山 →97黄帝5姬常,姬豕子,姬本弟,B4430生洺水流域武安武安市,保定市蠡县潴龙河西北,都下洛,在位B4383~4366,葬涿鹿山 →98黄帝6姬号,父姬本,母姜氏,叔姬常,B4396生常隆翼城县东,都霍山霍州南,在位B4366~4330,葬霍山 →99黄帝7姬咁,姬号子,母荆山氏,B4354生王屋济源西北,都霍山迁阳平灵宝西,在位B4330~4303,葬荆山灵宝阳平镇东北 →100黄帝8姬转茸,母有熊氏,始称有熊氏,B4328生阳平灵宝市西,都阳平,在位B4303~4278,在铸鼎原灵宝市东南失踪 →101黄帝9姬贯俞,父转茸,母姜氏,B4305生渑池,封宜阳,都阳平迁宜阳,在位B4278~4258,葬桥山黄陵县桥山镇 →102黄帝10姜恚文,祝融华盖童子后裔,贯俞15年B4263入赘黄帝族,B4283生地登封,都刘寨新密市东南,在位B4258~4219 →103黄帝11姜成契,又大鸿氏\帝鸿氏,共工后裔,先祖鬼臾蓲,B4246生大鸿城武陟县境内,都洎城新郑,在位B4219~4184,葬龙岗新郑南 →104黄帝12酉仡谅,参卢氏,祁江阳父,入赘,妻轩辕氏女姬氏,封于白龟山平顶山西南,姬氏在娘家生江阳,在位B4184~4140 →105黄帝13祁江阳,B4164生温泉焦作温县,都龟城称祁家,宝丰县闹店镇东南迁祁邑夏县东南祁家河,在位B4140~4106,葬中条山 →106黄帝14依昌块,先祖封在解池运城盆地,赐姓依,B4135生临猗,都祁邑迁双池交口县东,在位B4106~4075 →107,昌块外甥,B4101生祁城祁县东南,都双池迁轩岗忻州原平市西北,在位B4075~4053,葬涿鹿桥山
远古帝王世系(华胥氏) 远古帝王世系 →有巢氏,出生于苍梧九嶷山南,都石楼山兴县东北,20~5万年前,族外群婚,来自巴蜀或西南夷昆明族或弥牟镇,武木冰河始期7万万年前 →燧人氏,出生于湘山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都遂明澧县东溪乡南岳村发明“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在位距今约5万年--B7724 →织女,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燧人弇兹本部,距今3万年,用树皮搓绳叫玄\兹\索 →燧人弇兹本部,距今三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祁连山 →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 →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甘肃张掖市, →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 →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张家口市蔚县 →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涿鹿县 →弇兹氏建都于灵寿石家庄市灵寿县 →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保定市顺平县 →允姓 →风姓 →婼姓 →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弇兹合雄氏族团,以玄鸟为图腾,距今约5万年~B7724年,距今约1.2万年时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河时代结束 →大鵹,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尊称始祖燧人弇兹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魁隗氏,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张掖市北,分支甚广 →北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嘎顺诺尔湖\焉支山燕然山,即龙首山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 →色楞格河群,贝加尔湖支流 →鄂尔浑河群 →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群 →东欧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 →准噶尔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少鵹,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尊称始祖燧人弇兹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 →方雷支,居于古浪无威市古浪县 →盘古支,居于古浪 →贺兰山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 →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 →阴山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 →北洛水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 →青鸟,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尊称始祖燧人弇兹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晚期分支广布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 →古羌戎,伏羲的先祖,居住在青藏高原,燧人氏的一个分支,约三万年前,昆仑山上的燧人氏族团因雪线下移,被迫分两路转移。 →苗蛮集团,由南往东,进入长江以南,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集团,即燧人氏的黑虎支 →伏羲集团,进入黄河流域太行山以东,发展成为燧人氏伏羲集团 →白虎支 →牛羊支。 →风偌,雷泽氏,率族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浪漫的游牧生活 →华胥氏,伏羲的母亲,风兖部落的女首领,住华胥山之渚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
辛庄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辛庄公社(0点)故城县北部,距15.3公里,总面积43平方公里。 西辛庄——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定村名新庄,后村落渐大,此村分为东西两庄,遂改为东西辛庄,此村为西辛庄。耕地1855亩,83年村民925人。 东辛庄——见上,此村为东辛庄。距公社东北1.2公里,耕地3572亩,83年村民1420人。 窦堡店——据故城县志记载,隋大业七年(611年),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起兵漳南,筑堡于此,为犄角之势,后为村落,定名窦堡店。距公社正北偏西5.9公里,耕地2812亩,83年村民872人。 高小营——据查,隋末,此地驻过窦建德的一小部分兵马,故起名小营,后高氏迁来定居,便叫成高小营。距公社正北偏东3.6公里,耕地2476亩,83年村民1048人。 孙务——据《故城县志》和《辞海》记载,隋大业七年(611年),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高士达北千余从在清河起义,以高鸡泊(饶阳店一带)为根据地,曾驻兵于此,这里是高士达办理书信之所,名高邮务。后因分村,孙姓居多,故名为孙务。距公社东北偏南3.1公里,耕地684亩,83年村民270人,东靠沙河。 王务——见上,此村为王务。距公社东北偏3.1公里,耕地1027亩,83年村民537人,西临沙河。 孟务——见上,此村这孟务。距公社正东偏北3.2公里,耕地931亩,83年村民451人,西临沙河。。 东三务——见上,分村时因贾、于、李三姓居村东部,为孟务、王务、孙务三村呼应,故名东三务。距公社正东偏北3.9公里,耕地2387亩,83年村民958人。 张小麻——据张氏祖谱载明末清初,一张氏在此处为官,由北京宛平县迁家于此定居。因当地百姓皆以种麻为生,而土地瘠薄,麻长的很小,呼小麻,冠以姓氏定村名张小麻。距公社西南偏北2.5公里,耕地1106亩,83年村民509人。 侯庄——据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瘟疫流行,有一叫侯白马的幸免染疫,故以姓氏定村名侯庄,因青罕有一侯庄,1982年更名北侯庄。距公社西南1.2公里,耕地326亩,83年村民171人。 李仙寨——据传,明朝此处有一穷人李拐子,颇有智慧,很象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成村落后,人们便把此处叫李仙寨。距公社正东偏南2.1公里,耕地2882亩,83年村民840人。 东孙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姓一家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经姓取村名孙庄,1982年更名东孙庄。距公社东南偏北3.2公里,耕地1884亩,83年村民700人。 万小麻——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万氏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此占产立庄,以临村的小麻再冠以姓氏命村名万小麻。距公社西南偏北3.6公里,耕地2472亩,83年村民1179人。西临沙河。 牛卧庄——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一牛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此处原有一大沙丘,形似黄牛伏卧,冠以姓氏定村名牛卧庄。距公社正南2公里,耕地4044亩,83年村民1348人。 崔庄——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崔、贾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住,以姓氏定村名崔贾庄,后贾姓渐无,故改村名崔庄。距公社东南偏南3.4公里,耕地2257亩,83年村民789人。 东高庄——据此村原庙内钟文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高氏定居于此,以其姓氏定村名高庄,1982年更东高庄。距公社东南偏北3.8公里,耕地1065亩,83年村民397人。 北官庄——据传,明朝初期,此处是官府的庄园,故名官庄,因骑马寺村南有一南官庄,此村居北为北官庄。距公社西南偏南3.9公里,耕地3583亩,83年村民1421人。
里老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里老公社(0点)故城县东北部,距县府22.1公里,总面积52.3平方公里。 里老——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一李氏携子孙来此居住,故称李老。后村渐大,李氏族灭,遂改村为里老。耕地5378亩,83年村民3300人。 梁庄——据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此处有两个湮灭的村庄,后山西移民来此定居,取名两个庄,后改梁家庄,简称梁庄。距里老正北偏西5.8公里,耕地1523亩,83年村民588人。 赵鲁屯——据德县县志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此处因是护卫军屯田驻地而得屯名,又因此屯地处赵鲁村附近,故名赵鲁屯。距里老西北偏北5.1公里,耕地2358亩,83年村民725人。 后赵鲁——据存碑文记载:隋大业七年(611年),农民起义起义首领窦建德行辕驻此,昼,旌旗蔽日,夜,灯光夺目,遂此地称为照路村。后因此村赵姓多,改为赵路,因当时属山东辖,故以山东简称。改赵为赵鲁。发展前后二村,此村居后,故名后赵鲁。距里老西北偏北5公里,耕地863亩,83年村民490人。 前赵鲁——见上。距里老西北偏北4.8公里,耕地1242亩,83年村民398人。 刘庄——据德县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处,以姓氏取名刘家庄,后简称刘庄,1982年恢复刘家庄。距里老正北4.4公里,耕地1661亩,83年村民684人。 皮婆屯——据德县县志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此处是护卫军屯田之地,又因此处居一皮氏老妪,故名皮婆屯。距里老正北偏东3.9公里,耕地4190亩,83年村民1496人。 二南庄——因此村地处小马坊村南,称南庄。清中期,因南庄是金庄和南庄两个自然村合成的,遂得名二南庄。距里老西北偏北3.1公里,耕地1010亩,83年村民486人。 小马坊——据《故城县志》记载:隋大业年间,此处乃起义首领窦建德屯兵养马之所,故名马坊。因村南有一大马坊,此处故名小马坊。距里老西北偏北3.4公里,耕地4820亩,83年村民1405人。 焦麻庄——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一焦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此人脸生麻子,故人称焦麻庄,后改为焦庄,1982年恢复历史名称焦麻庄。距里老正北偏东2.2公里,耕地1629亩,83年村民589人。 大马坊——据故城县志载:隋大业年间,此处乃窦建德养马之所,故名大马棚,后改为大马坊。距里老正西偏北4.7公里,耕地4862亩,83年村民1532人。 朴庄——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以“朴素”之意,定村名朴庄。距里老正西偏南1.5公里,耕地1741亩,83年村民958人。 西小屯——据德县县志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此处为护卫军屯田之在,而得屯名。因此屯地处德州西得名西小屯。距里老西北偏西0.3公里,耕地1546亩,83年村民702人。 寒下——据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一年秋末冬初,洪水泛滥,淹没村庄,随洪水冲来一石神于此村叉路口处,故名寒叉,后演变为寒下。距里老西南偏北3.6公里,耕地2283亩,83年村民1147人。 李鸭鹅——据传,此处乃窦建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养鸭鹅之所,名鸭鹅村。后李、刘、周三姓分居,此村姓李的居多,故名李鸭鹅。距里老西南偏北2.3公里,耕地944亩,83年村民344人。 周鸭鹅——见上。距里老西南偏南2.7公里,耕地2090亩,83年村民1057人。 刘鸭鹅——见上。距里老西南偏南1.9公里,耕地571亩,83年村民334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