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莲 道莲
关注数: 0 粉丝数: 38 发帖数: 2,714 关注贴吧数: 0
小二也可能是谪仙 少年左手掐诀,右手迎向恶狼,喝道:天猷灭类,破!然而他咒语喝出,却是半点效果也无,只这一迟疑的功夫,恶狼已在他眼前!少年突然就地一个打滚,间不容发之际让过了饿狼一扑。然而在这死生之际,他非但没有逃跑,反而回身向那恶饿扑去,一把揪住狼耳,就是狠狠一口咬在狼颈上!  一人一狼翻翻滚滚地死战半天,也未见分出胜负。那少年对狼性极为熟悉,看上去至少斗过数场,而且在此性命攸关之时,他已然激出了全身上下的潜力,这才堪堪与恶狼斗了个平手。然而他毕竟年纪尚幼,尽管已将饿狼后颈咬得血肉模糊,但力气已经耗尽,再也压不住那饿狼,被一下掀落在地。饿狼一口咬住少年小腿,利齿与骨头相擦,发出阵阵令人牙酸的声音。  它就此咬着那少年,将他一路向雪原深处拖去。  纪若尘一声大叫,猛然坐起身来,这才发现刚刚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是他腿上火辣辣地痛,似乎真的被那头梦中饿狼给咬伤了一般。纪若尘除去鞋袜,卷起裤管,仔细检视双腿。他腿上肌肤倒是完好的,只是纵横交错着许多伤痕。右小腿上有两排整齐的圆形伤疤,看上去似是被什么野兽咬过一般,而且咬得极深极重。  纪若尘轻轻抚摸着腿上的疤痕。那时他不过七八岁年纪,从关内流浪到塞外,不小心遇上了一头戈壁游荡的饿狼。他那时年纪虽小,但骨子里也有一股悍勇之气,又是生死一线,因此拼死抵抗,很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就在饿狼终于咬倒纪若尘,要将他拖回窝中分食之际,龙门客栈大掌柜恰好路过,听到了纪若尘的哭喊。于是他纵马赶至,一把生铁大菜刀生生劈入饿狼狼头,又将已是奄奄一息的纪若尘带回客栈救治,这才让他保住了一条小命。这右腿上的疤痕,就是那头饿狼所留。  在龙门客栈六年时光,纪若尘有衣穿,有饭吃,睡觉时有遮风避雨之所,可以放心安眠,其实已是他自记事时起最快乐的一段辰光。此时回想起来,就是掌柜夫人的叱喝,也是十分亲切。虽然龙门客栈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太上道德宫,但不知为何,他还是有些希望再回到那塞外荒漠上的客栈中去。  此地虽好,非是吾家。
道教神仙评传 道教神仙评传 前言 道教是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中,信教人数最少的一个宗教。但中华民族从古流传至今的各种民族风俗中,却带有道教的痕迹最重,也就是说,道教的宗教色彩遗留给中国的传统风俗最强烈。这毫不奇怪,因为只有道教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只有道教才与有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源同宗、同一个渊源脉络。所以也许更应该说,在道教的身上,有着强烈浓厚的中华民俗的痕迹和影响。 例如,正月初一过新年、放爆竹(顺便提一句,火药也是道士的发明,是道士在炼丹时的意外发现)、春节拜年时的压岁钱(压祟钱)、正月初五“破五”接财神、元宵节(上元节,同时也是道教祭祀东皇太乙的日子)。 在有些著作中,将道教归结为因积德行善而创立的宗教,也有不少宗教学者,将道教归结为一种避世、遁世的人生观,许多的道教中人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个认识是不正确的。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成立之初,原本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民众宗教,它有着强烈的追求平等、自由、民主的色彩。你只要仔细研究一下道教的前身——五斗米教的追求目标和运作方式就明白了。道教贵生,重视生命,“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最明显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中历代的知识分子们,将道教一步步引导到追求长生的神仙信仰,黄老学说淡化,老庄学说胜出,道教建立起了后来的形象。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引入和影响,道教积德行善的宗教特征才日益明显。 其实说到本质上,积德行善也是当代每一个宗教的最基本特征。没有积德行善这个本质的特征,这个宗教的存在基础也就消失了。在这个积德行善的基础上,我们依次介绍评价一下道教最主要和最常见的诸位尊神,以及它们的基本特点。三清:玉清圣境元始天尊 玉几下 清微天宫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有的地方直接称作“盘古真人”,是道教的开天辟地之神。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这位元始天尊正因为据说是盘古的化身,所以他比天地还要神圣,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他的夫人,就是道教中的最高女圣——太元圣母,先后生下扶桑大帝东王公、太真西王母等等位极高的天神。 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的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中国的民间自古过大年初一,这就是道教的“天腊之辰”。上清真境灵宝天尊 玉几下 禹馀天宫 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的左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的左位。灵宝天尊的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的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太清仙境道德天尊 玉几下 大赤天宫 三清是“道”的化身,是道教所供奉的诸神中职位最高的三尊神祗,全国各地,凡有道教,大都建有“三清殿”,供奉这三位道教始祖。其中,元始天尊象征道教的第一大世纪,混沌宇宙的“洪元”时期;灵宝天尊象征道教的第二大世纪,阴阳分明的“混元”时期;上述的二位太尊仅存在于神话之中,无任何的文字历史档案可查,只有代表道教的第三大世纪,万物生长的“太初”时期的道德天尊,才有了老子李耳生存活动的历史记载,有出生地和毕生事迹可查,有著作《道德经》可学。在中国民间,还有《西游记》上面,将道德天尊称作“太上老君”,比喻为“道祖”。还有一点,老子,原本姓老,名耳,字聃,楚国人,因中国古代“老”与“李”同音,所以变姓为李。
文章补遗 论道学仙术粤自崆峒演教,轩辕执弟子之仪;柱下传经,仲尼兴犹龙之叹。道教渊源,由来久矣。盖以天无道则不运,国无道则不治,人无道则不立,万物无道则不生,道岂可须臾离乎?故尝谓吾国一日无黄帝之教,*族无中心;一日无老子之教,则国家无远虑。吾人今日谈及道教,必须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确认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切不可妄自菲薄,毁我珠玉而夸人瓦砾。须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勿抱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民族尚有复兴之望。武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夺人思想,却人灵魂,其害深。武力侵略我者,我尚能用武力对付之;文化宗教侵略我者,则我之武力无所施其技矣,若不利用本国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将见数千年传统之思想一朝丧其根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终至失其信仰,祸患岂可胜言哉!他教每厌弃世间,妄希身后福报,遂令国家事业尽堕悲观。道教倡唯生学说,首贵肉体健康,可使现实人生相当安慰。他教侈讲大同,然弱国与强国同教,后患伊于胡底!道教基于民族,苟民族肯埋头建设,眼前即是天堂。www.taoismcn.com佛教耶教是世界性,道学仙术是种族性。凡含有世界性的宗教,无论你是什么种族,总普遍欢迎你加入他们的教团,你不信,劝你信,你既信,拉你进。至于道学仙术,恰好立在反对的地位。设若你不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你就莫想得他丝毫真诀。我当日学道时曾经照例发过誓语,永不公开,就是怕让外国人得着去拼命死炼。假使他们一旦炼成功,真似虎之添翼,我们中华民族更要望尘莫及了。不如保留这点老祖宗的遗传,尚有几分希望,将来或可以拿肉体炼出的神通打倒科学战争的利器,降伏一般嗜杀的魔王。至于将来神仙学术传到外国的话,此事须要慎重。外国的人力财力胜过我们百倍,所缺少的就是这个法子。假使一旦被他们知道,他们立刻就能实行,不比我们中国人能知而不能行,岂非是老虎添上了两只翅膀么?现在这个时代,是动真刀真枪的时代,不是弄笔杆子的时代,说得好听没有用处,必须要做出一点实在工夫,方足以使人相信。你若要救国,请你先研究仙学,待到门径了然之后,再去实行修炼,待到修炼成功之后,再出来做救国的工作。那个时候,你有神通,什么飞机炸弹毒气死光你都可以不怕。顿(陈撄宁道号圆顿子)研究仙学已三十余年,知我者固能完全谅解,不知者或疑我当此科学时代尚要提倡迷信,其实我丝毫没有迷信,惟认定仙学可以补救人生之缺憾,其能力高出世间一切科学之上。凡普通科学所不能解决之问题,仙学皆阋越饩鲋沂墙盘な档夭讲叫腥ァ?故愚见非将仙学从儒释道三教束缚中提拔出来,使其*自成一教,则不足以绵延黄帝以来相传之坠绪。环顾海内尚无他人肯负此责,只得自告奋勇,尽心竭力而为之耳。中国仙学相传至今,将近六千年。史称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之师有数位,而其最著者,群推广成子。黄帝至今计四千六百三十余年 ,而广成子当黄帝时代已有一千二百岁矣。广成子未必是生而知之者,自然也有传授。广成之师更不知是何代人物,复不知有几千岁之寿龄。仙家见解,认为人生是缺憾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现状,推翻定律,打破环境,战胜自然,以致思想与行为往往惊世而骇俗。神仙家的宗旨,要与造化争权,逆天行事,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若只知安命以听天,则与世俗之庸人何以异乎?仙要打破宇宙之定律,不肯受造化小儿之戏弄,不肯听阎王老子之命令,故说“长生不死”。神仙之术,首贵长生,惟讲现实,极与科学相接近。有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人,学仙最易入门。若普通之宗教家以及哲学家,皆不足以学仙,因为宗教家不离迷信,哲学家专务空谈,对于肉体之生老病死各问题无法可以解决,亦只好弃而不管,就算是他们高明的手段。仙学乃实人实物、实情实事、实修实证,与彼等专讲玄理之事不同。神仙要有凭有据,万目共睹,并且还要能经过科学家的试验,成功就说成功,不成功就说不成功,其中界限犹如铜墙铁壁,没有丝毫躲闪的余地,如何可以同宗教徒一样看待,也说他是渺茫无凭呢?神仙家的思想理论与方术,综合而观,可以称为超人哲学。虽其中法门种种不同,程度有深浅之殊,成功有迟速之异,然其本旨总在乎改变现实之人生,不在乎创立迷信之宗教。神仙家虽是由生理入手,但是要用方法改变常人的生理,所以他的目的是超人的而非平凡的,他的学术是实验的而非空谈的。神仙家的口诀不肯轻传,又不肯在书上发表,就是因为它是超人的,凡人听了定要惊骇,又因为它是实验的,你只要依它的法子去做,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用不着许多理论。真正神仙学术若要彻底研究,颇需要岁月,及至一朝实行起来,复有种种障碍,未必皆能顺利。丹经道书不可不读,亦不可尽信。
阴符经 阴符经 轩辕黄帝著 洮阳门人张阳全校阅 悟元子刘一明注 后学陶铸灵重刊 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唐陆龟蒙谓黄帝所著,宋陈渊谓黄帝受於广成子,朱文公亦谓黄帝著,邵尧夫谓战国时书,程伊川又谓非商末即周末时书。其说纷纷,各述所知,究无定见。以予论之,世皆传为黄帝阴符经,丹经子书,俱谓阴符经系黄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黄帝,兴于唐虞夏商,或者黄帝撰作,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后世成真仙侣,笔之於书,流传世间,亦未可定。就其世传之说,丹经之载,谓黄帝著之,亦无不可,但此书沿讹已久,苦无善本,字句差错者极多,或借骊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紊乱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吕张果子房孔明注语欺世惑人者,似此鱼目混珠,指鹿为马,大失真经妙旨。予于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於南台深处,取诸家注本,校正字句,细心斟酌,略释数语,述其大意,扫邪救正,以破狂言乱语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时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叙於自在窝中 阴符经注解跋 阴符经者,黄帝演道书也。而谈兵之家,视为天时孤虚旺相之理,人事进退存亡之因,即缁黄之流,浅窥圣经,谬为注疏者亦不少,不几误璞为鼠,以青作黄乎?我悟元老师,造性命之精,证天人之奥,体古圣觉世之婆心,思发其覆,悯后学穷理而无门,详为之解,扫诸说之悖谬,诠阴符之肯綮,其中尽性至命之学,有为无为之理,靡不详明且备,将数千年埋没之阴符,至今原旨毕露,而无余蕴矣。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仆则曰:圣经之精,圣道之微,尽矣。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受业门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题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 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瞿童“白日飞升”的故事 百年前,湖南辰州发生瘟疫, “十室九空,新冢成林”。州中人瞿公染病身亡,瞿母三日后追夫而去,其子瞿童(字柏庭)如苦藤坠瓜,乡人刘五见状,带瞿童上船,顺沅水而下,至武陵桃源山,入桃川宫学道从医。观主黄洞源收下瞿童,并带至药堂,让其拜药堂道人朱安为师。   朱安为人刁钻,见瞿童父母双亡,出身贫贱,令他每日晨钟之刻到药圃,挑水浇药,移苗摘果;午后去武陵山中采集人参、菌耳、山果之类,暮鼓之时回观,如无所获,罚其掌灯捣铡药草,不到鸡鸣时分,不得上床入睡。   冬去春来,瞿童收获圃药多季,采回山药无数,周身却被师傅朱安打得遍体鳞伤。   一日傍晚,瞿童攀缘上沅江江岸菜萝山悬崖,发现一枚异菌,透身翡翠,晶露欲滴,他刚伸手抓住菌柄,一粗若斗桶的毒蛇,张开血口向他袭来,瞿童不知所措,顺千仞石峭,骨碌下滚……   瞿童苏醒时,已躺在沅江边一叶渔舟之上,渔翁告诉他: “幸你手握灵芝,服下半枚才会如此。”渔翁将所剩半枚灵芝交给瞿童,此时观中暮鼓敲响,瞿童揣好灵芝,辞谢渔翁,速速回观。   舍船上岸,行至江溪交泾处,桃花溪桥头,躺一白发老者,气息奄奄,瞿童取出半枚灵芝,忽听耳畔隐约有渔翁之声:“瞿童,误时归观与空手而回,恐在劫难逃啊!”出家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救人一性命,胜修三年行,瞿童心中立刻想起黄洞源的教诲,毅然将灵芝塞进了老者口中,顷刻,那老者睁开双眼,仰坐起来:“多谢道童相救”,顺手从头上拔下两根长长白发,又从腋下掏出骨针曰:“我替你缀补脱腮鞋帮吧!”   瞿童穿好老者缀补的鞋,顿觉两脚生风,来到观中,司鼓道人正在打响收捶暮鼓,进得药堂,师傅朱安正和观外俗医对弈,便让瞿童生火做饭。   第二天午后,瞿童出得观门采药,片刻便抵一里之半的桃林,林穷得山,山有小口,瞿童进得洞内。见有石室、石床、石几,复前行数步。在豁然开朗的“艺圃”中,拾得一棋子,状若小龟,光润如玉。回观献之朱安,朱安却脸若冰霜,责骂瞿童:“观外瘟疫盛行,急需药物治病。祸该贪图戏物?!”瞿童急忙认错,忙去制药房调制药草,雄鸡报晓之时,他仍汗流浃背。他想到瘟疫之中的父老乡亲,想到死亡的父母,要调制更多的药物,去拯救民众。黎明时,他来到药堂房,忽听堂内有窃窃私语之声,顺壁缝望去,见师傅朱安正与昨日对弈俗医偷偷进行药物交易,朱安接下银子,揣到怀中,才替俗医将药袋搂上肩头。俗医走后,朱安又冲了碗人参与菌耳,狼吞虎咽之后,才进了卧室,瞿童见状,只好畏缩着返回了制药房。   道观晨钟响过,住持黄洞源来到制药房,瞿童张大惺忪之眼拜见,黄洞源问:“瞿童,何要通宵达旦?”瞿童答曰:“弟子十夜不寐,能救一人性命,便足矣。”黄洞源点点头,便让朱安起床,要库中存药,以济疫民。朱安吱唔一阵,道药圃人手不够,瞿童贪玩贪睡,故而库药无几。黄洞源脸色一沉,挥动拂尘,朱安衣兜之中的银子嗖嗖落地。朱安吓得面如土色,急忙磕头求饶,瞿童一并下跪,愿替师父赎罪。黄洞源见状,罚朱安为火工道人。   黄洞源召瞿童进后堂,说:“你师父朱安欺世贪婪,终不成正果,如今观外妖畜作孽,血雨腥风,你去救民于瘟疫,何如?”   “弟子万死不辞。”   “观中尚有粉药一斗,见武陵江河井渠塘池之水,均要撒药一勺,以净水毒。”   “弟子遵命!”   “不成”黄洞源又曰:“撒药前还得用上二味药引。”   “弟子不知用何二物为引?”   “童血与童尿”。   “弟子本身可取,为了千万生灵,不惜肝脑涂地,况啬尿血乎?!”   黄洞源拿出石龟曰:“此乃世外仙人所遗棋子,你既得之,必有所用之处,带着下山吧。”   瞿童背负药袋,怀揣石龟,走出观外,见朱安追上,道师徒情谊,苦不能一同前往,当送黄符一道,谓急难时,拆开黄符,念起咒语喏喏,定能遂愿。瞿童谢之,头顶炎热酷暑,攀涉武陵山区,见诸水面,便割开静脉,憋开童壶,遵住持之嘱而行。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汉章帝建初年间。   四川绵竹武都山,距严仙观一里,有一座小桥。据传:这年桥下有乞丐数人,煮石为食。过路人问道:“石可吃否?”答:“石本地母之骨,煮而食之,强筋健骨。”路人笑而不语,暗思:“痴呆之言,疯癫之徒!”须臾,数乞食尽顽石,将煮石头的砂锅似橡皮一般翻来覆去洗了个千干净净。路人惊而视之。顷刻,数丐即逝。几天后众人皆知此异,呼此桥为“会仙桥”。   桥边不远处有一庄户人家,秋收时节请人收谷,家中留下一位姑娘煮饭。时近中午,这位姑娘用背篓装好饭菜往田坝里送。   正当中午,路上行人稀少,姑娘刚至严仙观旁,见一老者步履艰难,手拄竹杖,蓬头垢面,呻吟不止。两人相遇一小沟边,老者叹息数声道:“姑娘,我已三日水米未沾,望姑娘行行好……”   姑娘观老者个小体弱,心中想道;“干瘪老头,能吃多少?”于是,满口答应。   老者乜了姑娘一眼,拿起碗来自掏自食。不消半个时辰,一甑子饭被这位老者吃了个干净。   姑娘两眼通红。   老者望姑娘一笑:“大姐何必太小气了,我吃你一甑子饭,还你一甑子饭。”说毕,将嘴一张,“哗”地一声,嘴对着甑子,将食进之饭统统吐了出来。恰好吐满一甑子,还冒着腾腾热气。姑娘两眼发直。老者拱手作别:连道:“得罪!得罪!”时已过午,姑娘无奈,只好将这甑子饭背上,往田坝里送。   大家正在抱怨:“今天这女娃子难道烧起石臼煮饭!”这时姑娘一声不响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家一拥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饭碗就掏。   众人心中生疑:“今天这女娃子是咋个煮的饭?软硬合适,回味香中带甜……”看见众人吃饭,姑娘心中也饿得发慌。很想掏一碗来吃,一想到那“哗!”地一声,心中作呕,大有翻肠倒肚之势。众人吃毕,甑内尚有余粒未尽,姑娘端起饭甑总觉甑内有股难闻异味。她折起一把谷草,将甑内饭粒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从邻近院内跑来一只大白狗、一群鸡,急急忙忙将扫下的饭粒,吃得干干净净。   正好有几粒饭渣扫在老鼠洞口,一对老鼠夫妻,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捡而食之。   一轮红日缓缓坠入西山。   谷已收完,众人舒臂伸腰,忽觉阵阵清风扑面而至;脚下丝丝彩雾缓缓上升。抬头一望,见一纶巾羽士,长须飘洒胸前,站立虚空。细细观看,众人顿时醒悟,虚空之人乃严仙观“白日飞升”的严君平先生。众人齐齐叩拜君于先生,先生抚须微笑。瞬间,中天鼓乐声响,朵朵五彩云霞缠腰绕脚。众位随着五彩霞光冲天而起。   那只大白狗、那群鸡也随之而上。严君子先生叹道:“一人得道,鸣犬升天!”   那对老鼠夫妻食了几颗饭粒,也随之而上,心中想道:“我们算什么东西,也想上天!”二位灵机一动,钻入君平先生袖中,暗暗喜道:“若一近南天门,作不了天仙,也是地仙。”听听鼓乐声近,二鼠大喜过望……先生忽觉袖中有异,伸手一摸,才知是两只老鼠,先生大怒:“匪盗之徒,妄想升天!”从南天门外将二鼠摔将下去。二鼠被摔得肚破肠拖,忍疼而逃。至今武都山严仙观周围常有拖肠之鼠出没。
道人、兔鼠、老鼠 兔鼠其实也是鼠类的一种,因臀下无尾,因此又称无尾鼠。兔鼠毛皮为银灰色,体态肥胖,憨态可掬,模样活像一小兔子。兔鼠喜欢在树洞或岩石底下安家,性情温和不怕人,爱吃青草及树根,也爱捡吃游人丢在地上的食物,再饿也不会到人住的房屋里偷食。相传华山过去没有无尾鼠。北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在北峰云台峰营建真武宫,由于工程浩大人员众多,吃用的菜油放在十几口大缸里。谁知一夜之间,缸里的油全没了。一查,发现是山上的老鼠用又粗又长的尾巴往嘴里沾油吃。焦真人便画了一道符,但老鼠仍我行我素,工程还是无法进行。真人大怒,提笔画符敕令山神,将偷油鼠的尾巴连根去掉。自此以后,华山便又多了一种鼠——兔鼠。兔鼠见了游人倒也平常如故,一旦见了穿白袜的道士,立刻后腿撑地站立起来,瞪眼吹须,两只前爪用力拍打脸颊发出吱吱尖叫,面呈恼怒之色。时至今日,道人一见兔鼠对自己发怒,便拱手行礼连连祝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南天门有一于姓道人,人称:“三忙”道人:忙诵经、忙打坐、忙打老鼠。雷神殿里常住的长尾巴老鼠,天生就是道人的对头。夜晚上蹿下跳吱吱乱叫,扰得于道人不能入睡,早晨起来发现棉被咬烂,食物狼藉。更令人气恼的是大白天它们也敢跑到供台上偷食供品、灯油,还在上面拉屎撒尿。于道人打坐时,竟被鼠辈们咬伤了屁股。   一日,于道人去南峰林中采药,见路边草丛中躺着一只兔鼠,身上鲜血淋漓,已经奄奄一息。道人顾不得采药,忙把兔鼠抱回庙里,用云南白药配以华山名贵草药替它疗伤。过了三月有余,兔鼠伤势见好。或许是道人的精心照料感化了兔鼠,它每日寸步不离道人左右,道人打坐,它也闭目伏在一边;道人诵经,它也随着音律摇头晃脑。时间一长,于道人称兔鼠为“道兄”,无事便同它对话,而兔鼠也用吱吱的叫声回应道人。   一天夜半,于道人睡中被老鼠凄厉的尖叫声惊醒,拉亮电灯一看兔鼠不在身边,手提宝剑冲了出来。只见在大殿的空地上,兔鼠正与一群老鼠厮咬在一起,旁边躺了三只受伤的老鼠。道人大吼一声冲上前来,群鼠四处逃窜。道人一见兔鼠伤痕累累,气愤之余,顾不得道人不杀生的戒律,用华山绝学“独孤九剑”中的刺鼠剑法,欲使躺在地上的三鼠毙于剑下。却见兔鼠用身体挡在伤鼠前,后腿立起,前爪拍打双颊,发出吱吱尖叫声。道人见状,心中顿然明白:原来道兄不让我杀生。思忖间,受伤的老鼠醒来一瘸一拐地钻进洞里。一段时间里,道人发现兔鼠常在傍晚时分到庙外附近,拖回好多游人丢弃的食物。道人以为兔鼠要储存食物,更心疼它累得气喘吁吁,便也帮它捡回,放在一间偏房里。接连几天,白天拣的食物,经一夜,第二天全不见了。道人心中生疑,决定夜半查案。当晚,道人悄立窗前探视,却吓了一大跳:一群长尾巴老鼠围伏一圈,大嚼兔鼠拣回的食物。兔鼠不停地把食物拖到群鼠前,似一位主人正在招待它的贵宾。间或群鼠停止嚼食,与兔鼠吱吱对语,似在谈论什么问题。道人悄然回转殿前,仰视明月,感叹不已。以后的日子里,群鼠依然住在庙里,但鼠风大变,既不损坏或偷食东西,也不再骚扰于道人,人鼠相安无事。于道人从此快乐无比,剑棍入库,专心诵经打坐。而华山绝学“独孤九剑”恐将从此失传矣!   九月初三,傍晚。于道人同兔鼠诵完经,兔鼠围着道人转了三圈,停下,抬起前爪交叉在一起,如同道人做揖状,嘴里吱吱有声,其声悲伤。小小圆眼,竟似有泪光闪闪。道人心中明白,便对兔鼠回了个揖:“道兄可是要离开我,重回林泉间。”良久,兔鼠点点头,弯腰长揖,沿着庙门摇摇摆摆地向林中跑去。   过去于道人脾气暴躁,如今道友们发现于道人性情大变,待人一团和气,道友们都说于爷是遇鼠 (淑)得道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