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莲 道莲
关注数: 0 粉丝数: 38 发帖数: 2,714 关注贴吧数: 0
悟真篇内容 悟真篇的内容   (一)先命后性的丹法——由有为到无为   张伯端奔走四方,屡佐戎幕,似非出家道士。但其宗教思想,则自认为是继承道教正统。所以《悟真篇》绝句第一首即阐明《道德经》中道与丹法的关系。诗句说: “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对此诗清刘一明《悟真直指》解释“道”说:“此性命之道,即造化之道,生生不息之道也。然此皆顺行造化之道,修道者知此顺行造化,逆而修之,则归三为二,归二而一,归一于虚无矣。”注解中所称“道”为生生不息,即指生命的本源;“逆行”即必须扭转自然中生老病死的规律,使其永葆青春; 所谓“一炁”分为阴阳,即以心为性,以肾为命;心为离为阳,肾为坎为阴,阴阳生三,即精气神三宝,由此而孳育万物。此程序本是顺行,但张伯端暗示丹法必须反此而行,使其归根返本,复归于道。此种对道的解释,是从炼丹家观点提出的。认为如此重返虚无,始得长生。刘注又说:“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在儒则名太极,在道则名金丹。”⑸而《大丹直指》则进一步解释说。 “金丹之理,在一性命而已,一⑸燕由虚无而生,性命合炼,精气神三宝凝结,即复归于道。李道谦《中和集》“无一歌”说:“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可以代表道教金丹派的思想⑹   性命两字,三教各有不同解释。道教各派对此也各有不同的涵义。钟吕金丹派南宗和北宗的看法也有区别。一般谓性、即理性,命、即生命,修性即修心,修命即求术。白玉蟾说: “神即性也,炁即命也。”亦指炼心神为性,炼精气为命,与上面各注意思相同。盖内丹要素虽有三种,实分为元神和元炁。修性即为第一种修心炼性,修命即为第二种水底求玄。而共同目的则系求脱胎换骨永葆青春。使精神变化与肉体变化合凝,作为成丹的初步。性功无为,命功有为,目的则一。   钟吕佥丹派内部对性命两字理论虽一致,方法步骤则各有不同。北宗主张以修性为主,《重阳授丹阳二十四丹诀》说: “主者是性,宾者是命。”王常月《碧苑坛经》:“应识命在性中,只以见性为主。”丘处机真人说:“吾宗惟贵见性,而水火配合其次也。”⑺   南宗《悟真篇》对性命修炼的安排,则与北宗看法不同。张伯端说: “命之不存,性将焉存?”又在《悟真篇》自序中说:“世间凡夫,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着,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于道。夫修命之要,在乎金丹,始于有作,终于无为。”所以《悟真篇》绝句第四十二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刘一明注解说:“古真云:性命必须双修,工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为修性修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者,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者,以道全形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中返先天,还我本来命宝,命宝到手后,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⑻朱元育《悟真篇阐幽》也说:“此诗言金丹大道,当从有而入无也,人但知有为所以了命,无为所以了性,不知其中自有缓急先后之序,有为之功,在乎结丹,及乎功深力到,身心一如,归根复命,与道合真,方见了手之妙。”所以丹法起手功夫,叫做命功,了手功夫,叫做性功。精气神三个生命元素配合,阴阳即元神元炁,元神元炁结成金丹,由有入无,重返虚空,这乃是张伯端运用《道德经》玄理,发展了《参同契》的火候阶段论,较北宗所传修真之法,更为明确。所以他更用老子的话,总结这一思想说;“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从以上绝句第十二与第四十二两首联系来看,前一首讲生命顺行的发展,后一首讲生命逆行的归原。朱元育《悟真篇阐幽》将前者列为绝句第一首,后者列为第二首,是很有见解的。南宗白玉蟾再传弟子萧廷芝《金丹大成集》发挥《悟真篇》以上丹法思想说:“夫道也,性与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无者万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肾者,像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变万化而未尝灭焉。然则肾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盖喜怒哀乐爱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纽矣。吁!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则性命之道毕矣!”⑼。《悟真篇》即以此观点,排列丹法次序,先以律诗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词十二首、以传命功,再用《悟真篇》外集诗文以示性功,仙佛合参,使学者领悟至道,所以陈撄宁会长说“《悟真篇》巧妙地运用了《道德经》”,真是画龙点睛,一语破的,指出关键性的问题。
道教百问 1.为什么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2.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与道教有什么联系?3.中国古人追求成为“神仙”的行为对道教有什么影响?4.道教吸收了道家的哪些哲学思想?5.阴阳五行学说对道教产生过什么影响?6.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对道教有什么影响?7.儒家及墨家学说对道教有影响吗?8.道教产生时的社会背景如何?9.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什么样的宗教组织?10.《太平经》《老子想尔注》是怎样确立道教的宗教理论的?11.初创时期道教的宗教实践方式有哪些?12.曹魏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如何?13.两晋时期巴蜀地区的道教活动情况怎样?14.两晋时期江南地区道教的发展情况怎样?15.南北朝时期的封建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如何?16.为什么说葛洪是集当时道教思想之大成者?17.上清派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怎样?18灵宝派是怎样形成的?19.寇谦之如何对道教进行改革?20.陆修静对道教的发展有何贡献?21.陶弘景在道教发展史中的地位如何?22.为什么说楼观派是融合了当时南北方道派特点的新道派?2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与儒释的关系如何,进行过哪些争论?2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经编纂情况如何?25.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宫观制度及戒律的制订情况如何?26.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7.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方术种类大致有哪些?28.隋朝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及道教在隋朝的发展情况如何?29.唐初道教是怎样为政治服务的?30.唐初统治者是如何扶持道教的?31.武则天为什么要抑制道教?32.唐玄宗是如何尊崇道教的?33.什么是“重玄派”?34.茅山宗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如何?35.唐代道教传授经戒、法?的情况如何?36.唐代的外丹道派有哪些?37.内丹学说如何在唐代逐渐兴起?38.唐代道教成仙信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9.隋唐时期道教与儒释的关系如何,进行过哪些争论?40.隋唐五代的道经编纂情况如何?41.杜光庭对道教的发展有何贡献?42.“诗仙”李白与道教的关系如何?43.五代十国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及道教在五代的发展情况如何?44.隋唐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有哪些?45.“钟吕金丹派”对后世道教的影响如何?46.宋初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并扶持道教的?47.宋徽宗是如何溺信道教而给国家和人民事来危害的?48.南宋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如何?49.陈抟在道教史中的地位如何?50.张伯端是如何开创金丹派南宗的?51.金丹派南宗的传承情况如何?52.白玉蟾对南宗的发展有何贡献?53.宋金之际道教分派情况大致如何?54.净明道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55.太一道的创立和发展情况如何?56.真大道的创立和发展情况如何?57.王重阳是如何创立全真教的?58.“全真七子”是如何发展全真教的?59.为什么说全真教是道教的革新派?60.金朝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如何?61.蒙古族统治者为什么要拉拢道教?62.邱处机西行见成吉思汗的意义何在?63.元朝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如何?64.蒙元时佛道二教的关系如何?65.宋元时期道教符?派的活动情况如何?66.宋元时期道教符?派与内丹派相互融合的情况如何?67 金丹派南北二宗是怎样融合为一体的?68.李道纯在道教发展史中的地位如何?69.正一道、全真道这两大道派怎样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局面?70.宋代的道经编纂情况如何?71.金元二代的道经编纂情况如何?72.道教对宋明理学有何影响?73.宋代文人学士与道教的关系如何?74.道教对元代兴起的山水画有何影响?75.明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政策如何?76.明世宗如何崇道并给国家的政治带来了什么影响?77.明代正一道的发展情况如何?78.明代全真道的发展情况如何?79.张三丰是怎样一位人物?80.明代的道经编纂情况如何?81.清代统治者对道教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82.清代正一道的活动情况怎样?
道教教派 ]道 教 门 派道教门派: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中华道教大辞典》第46页)经录派:以信奉某一符录为特征的道派统称为经录派道教。晋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录派道教。南朝陆修静总括三洞经典,将三种道派统称为经录派。唐代经录派道教盛兴一时,各派别之间并无逾越的界限,但有严格的道阶品位制度,按传授经戒法录品位的高低来区分道阶品次和道位职称。如受正一盟威法录等正一派经典者称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的道阶,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师等不同道阶。自正一派再受洞神录及其经典,称太上洞神法师。修洞真经录有功再迁受高玄法录,受《道德经》、《老子西升经》等高玄派经典,便可升为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自高玄部再迁受升玄法录,称灵宝升玄内教弟子。由升玄部再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再逐次迁升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达到最高一级道职。经录派经典和法录以正一派为低,上清派为高。唐代以后,金丹派兴起,龙虎山正一派天师道统领三山经录派道教(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龙虎山正一派)。经录派道教遂成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宗派。辟谷派: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称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张良,以吐纳、服气、休粮为法门。谓此宗炼真气以稽(禾旁应为提手旁)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若躐阶躁进,强咽鼓努,必樱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谷在早期道教修炼中,亦被用作开发人体潜能的仙术,其术较易得气,促使体质变化。胎息派 易心莹《道教分宗表》称为长淮宗,祖述矩(矢字旁应为犭字旁)神氏、中广真人,以住气、内观、神定、胎息为法门。论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于我。若不调灵冲关,迁神转境,则促龄秽躬,日体不仁。胎息是魏晋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术,修道者多以此开发人体潜能,体道修仙。南宫宗 据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南宫宗别名灵图、符箓、天罡。其法门有阴阳、五行、六壬、奇门、神符、秘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实即精于法术的符箓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区。又云:南宫宗者,望气知方,遁世密法,趋吉避凶,剑气除邪,或假形而蜕化隐影。及放者为之,则魇盅术、魑魅行,狂惑四方,颠倒黎庶,而不容于世。剑仙派亦为南宫派。
道学真言·北京白云观震阳子著 道学真言·北京白云观震阳子著 E3w\:  丹语浅说序 ,I  何谓丹,丹就是金丹大道。须用语详细谈谈。若以文言深论,无文化的人费解不懂,恐坠入文字障里;不如直捷了当,以浅言之,使一般人通俗易知,故曰:「丹语浅说」。吕祖纯阳真人诗中说到:「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神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那么这首诗,就说明了,金丹大道在何处去求?分明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中。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万物,都是空的。因为无论什东西,有它的生,就有它的死这是科学上一定道理。因此,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要看空。世上就是一个大舞台。人活百年后,把眼一闭,什么都成了空的,连自己这个假窍,成了个臭皮囊,自己身子是假。何况身外之物呢?吕祖他老又说:「万物皆空性不空」。我们这点天理灵性不是空的。性既然不空,我们的神气自然住在我身。又说:「气归元海寿无穷」(元海就是人的下丹田)。那么寿无穷呢?就是长生久视之大道,都在我们身中。为什么还不好好的在自己身中求呢?太上老君道祖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老人家说的更简便,多说一些话没有用,气数有穷有尽,不如守着这个中字。中说是天地之正中,也就是人之正中。中就是天地根、玄牝之门。中字当中一直左为玄,右为牝。玄牝之门就是天地根。得此天地根,就是得着玄关大道。玄为雄,牝为雌;换句话说就是阴阳性命。如把当中一直画左右点上两点就是中字(此字暂以中字代)。此母乃是先天无极老母。就是道德经第二十章云:「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就是吃先天无极老母亲的乳。也就是食元始无极之祖气。人常食元始祖气。金丹大道得之矣。所以守中之道大矣哉。既欲得守中之无极金丹大道。请把某作的这本《丹语浅说》仔细熟读参悟,此乃大□天机矣。金丹大道不必外求,丹在身中自得之矣。           ,ff  丹语浅说 >7  初学参禅打坐之功。先要懂得降龙伏虎之事。何谓降龙?龙比作人之心神,人心好动不好静。人心不死,一念未了,又生一念,连连续续接连不断,无有静时;欲要清静,必须先降伏人心,使人心死。人心死,道心活。常使人心沉入下丹田,这就是指玄篇所谓:「青龙驾火游莲池」。青龙比东方木。木能生火,火即离火。离属心经。这就说明将人心之正念。收藏于下丹田气穴。静而又静,把下丹田照的暖煦煦的。「白虎兴波出洞房」。白虎比作人的真情,它的洞房深居肾脏,被青龙驾火游它的莲池。莲池比作下丹田,把下丹田照的暖煦煦的,感动白虎的真情,兴波乘浪来会青龙,龙虎相抱而不离。能捉得此二物牵上昆仑顶,过鹊桥(舌顶上颚即鹊桥也)下降重楼(即咽喉管也)后归入气穴,此即为降龙伏虎也,也就是神相抱,又曰性命双修。龙即性,虎即命也;神即性,气即命。受此丹诀,当诚心密炼久而久之自见功效。此法先守明堂,先守明堂少时,待明堂发暖,似有虫爬蠕动,此即人之真意的感觉。即从此门户(印堂内也)而入,将正念收归土釜(即黄庭中宫也)恍恍惚惚若存若亡守中。清净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却除万虑(即除掉一切思虑染念)。以元神、真意、目光,此叁者统称为性,为离火,返照此中宫。而主要的是不沾不脱;沾则执着,脱则龙飞。温照守中,不一时而气调息定,是名胎息,此即无极时矣,比时则为未,比日则为叁十,比年则为十月,比之卦爻为重坤。迨至虚极静笃,忽然一动。此动比卦爻则为复,即地雷复卦,此动即是真机。此时则任督二脉,由会阴处接通此二脉。二脉一通,浑身的经络皆通,而情舒意畅,百脉流通。但此时未可贫恋持久,恐漏走丹,马上运转河车,此则本身之活子时也,名曰子进阳火。须用阳九,诀云:「用吸不用呼」,非不用呼也,只是呼时不用意,顺乎自然。吸时用意往上提,就是意存尾闾,往上行之。易曰:「艮其背」,艮者止也;止去妄念,用正念随其真阳之气感向上运行。阳气则随之行,气住随之而止住。用阳九,乃是用意吸九口气自上进行。吸气时用之以鼻吸。如此外肾之阳举逐渐回缩。如不回缩再用二九或叁九,顶多不到四九,自然金龟缩首矣。由尾闾过夹脊,通过玉枕,直至昆仑顶,此即至乾鼎矣。向下至泥丸宫稍停即午沐浴也。阳气至此即化为甘露,长生酒也。以下即午退阴符。得此甘露与平素之津液大不相同,其味不可名状。只有功夫得到真功实行之士,始能体验尝之。此则玉液金丹。内经图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此之舌顶上颚,正是紧关接要,过鹊桥抵玄膺,下降十二重楼即喉嗓也,(中有酉之沐浴)送归土釜。那麽土釜之名义何以得之。以坎纳六戊。就是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此戊属曰阳土。坎卦中陷如釜,故曰土釜。其实并无此物,不过虚譬之。也就是意想如釜。那麽封炉呢?也是人之其意把采来的真阳气感之土归入炉内封固,勿使走,以真意守之。以我的目光照此坤,坤比之腹也。其实土釜也好,坤炉也好都是无形之物,以真意而形成之。虽则目光照此,也不要死钉的死守。先存後忘,似有而无,合乎自然,这就叫作封炉的要诀。由是每逢(药)生,就是真情阳动,则意采之入炉封炼。以至生无可生,采无可采。如此则内阴自缩,外阳不举,即停运而止火。
《抱朴子内篇》养生智慧管窥 抱朴子内篇》养生智慧管窥 曹剑波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 1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养生理论基础 (一)养生本体论 《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P14) 《内篇》认为人们要想长生久视,必须修玄道。因为“其唯玄道,可与为永。”(P1)“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P2)得了“玄道”以后,便可以“乘流光,策飞景,凌六虚,贯涵溶。出乎无上,入乎无下。经乎汗漫之门,游乎窈眇之野。逍遥恍惚之中,徜徉仿佛之表。咽九华于云端,咀六气于丹霞。徘徊茫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践珊旋玑。”(P2)怎样修“玄道”呢?它说:“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道也。”(P2)《内篇》也强调要行气,因为“夫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而气大衰者则难长也。”(P243)“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P114)其功效既可以内以养力,“治百病”、“辟饥渴”、“延年命”;又可以外以却恶,“入瘟疫”、“禁蛇虎”,甚至还有神奇作用。它说:“故行炁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P149)“善用炁者,嘘水,水为之逆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动起;嘘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P150) (二)养生形神观 《内篇》把人体看成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它说:“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P326)在这个统一体中,精神对肉体有统率作用,但又依附于肉体,只有依靠肉体才能存在。它认为“形须神而立”,又认为“形者,神之宅也”,“身(即形)劳而神散,气竭则命终。”(P110)因此《内篇》主张形神兼修,“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P124) (三)养生原理 《内篇》从人为什么会生病死亡上,来说明养生为什么能强生健体、长命百岁。它认为健康是长寿的前提,“百病不愈,安得长生?”(P245)人会生病的原因在于风寒暑湿的伤害。人所以有死亡的原因,在于欲求、百病、毒恶、邪气、风冷等的伤害,它说:“夫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P112)因此,人如果能避免风寒暑湿的伤害,“内养形神”,外祛邪祟,就可以长生成仙。具体的做法是“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P244),以及“今道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柱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如此则通,可以免此六害。(P112-113)   二、养生之术 《内篇》总结了前人养生理论和经验教训,提出“藉众术之共成长生”,“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P124)的主张。《内篇》所提到的养生之术主要有行气、守一和服食还丹金液等。 (一)行气 行气主要关涉体内元气的新陈代谢,其方法众多,主要是“胎息”。行气的方法“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P139)练习行气要循序渐进,首先以鼻吸气,然后闭气,以心默数数至一百二十,再以口徐徐吐之。在吸入和吐出时,都不能使自己的耳朵听到气体出入的声音。其要求是将鸿毛放在鼻口之上,在气体出入之时,以鸿毛不动为准。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P149)。行气的时间,应当在每天的半夜到日中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天地“生炁”之时;从日中到夜半这段时间行气是无益的,因为这段时间是天地“死炁”之时(P150)。练习行气有一些禁忌,如不要饱食,不要吃“生菜肥鲜之物”,不要忿怒,否则令人“气强难闭”,或因气乱而导致咳嗽(P150)。
大家来玩文字生化危机~假设自己亲身体验 生化危机文字版 故事发生在中国东北某中型城市内部。(简称H城)人口密度较小,属于我国内陆重工业城市,人平均收入600-1500元,手工业发达。东北西三面有山,城市南部有碎浪河。 东北部只有一条公路通往其他城市,北山有条山路。城市环保工作很好,森林覆盖率35%,城市内有三星级饭店两处,城市四角各有医院及派出所,市政府在城市南部,西面为老重工业基地,有前苏联资助的兵工厂和60年代的拖拉机场。东部为商业区。 故事起因是日本敌特为进行小范围生化武器试验,在城市中心及自来水厂投毒,传播方式为接触,水源,以及食物。接触到病毒后12小时开始在人体中显露,36小时内如果不及时医治将在第48小时变为完全丧尸。(36-48时内丧失意志。有攻击性)病毒通过水源及食物传播有36小时潜伏期。注射某抗病毒药物可延迟发作时期72小时。 城市4月1号投毒 4月4日传播到全市,4月3日-5日开始出现大量丧尸,政府进行封城,但马上失去控制。警察武警先后覆没。 军方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14架SA321超黄蜂直升机承载特种生化部队进入城市,任务为: 1。取得病毒样本 2。救援部分未感染市民 (有关领导及特殊人群优先) 3。阻止被感染人群逃离 注:情况紧急可放弃该任务 4。从政府某部门取到重要文件 完成任务后可选择从直升机撤离及山路撤离。有部队进行接应 并派出某装甲车队对公路进行封锁。 生化危机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特种部队,另一部分是市民。 4月5日下午4点20分 部队在城市南部降落 同时 城市东部一饭店里,有十几名生还者,其职业分别是警察 武警 中年人 学生 网管 饭店女服务员 大家可以自行选择角色 有独自行动及配合团体行动两种 发挥想象力,现在开始
大家来玩文字生化危机~假设自己亲身体验 生化危机文字版 故事发生在中国东北某中型城市内部。(简称H城)人口密度较小,属于我国内陆重工业城市,人平均收入600-1500元,手工业发达。东北西三面有山,城市南部有碎浪河。 东北部只有一条公路通往其他城市,北山有条山路。城市环保工作很好,森林覆盖率35%,城市内有三星级饭店两处,城市四角各有医院及派出所,市政府在城市南部,西面为老重工业基地,有前苏联资助的兵工厂和60年代的拖拉机场。东部为商业区。 故事起因是日本敌特为进行小范围生化武器试验,在城市中心及自来水厂投毒,传播方式为接触,水源,以及食物。接触到病毒后12小时开始在人体中显露,36小时内如果不及时医治将在第48小时变为完全丧尸。(36-48时内丧失意志。有攻击性)病毒通过水源及食物传播有36小时潜伏期。注射某抗病毒药物可延迟发作时期72小时。 城市4月1号投毒 4月4日传播到全市,4月3日-5日开始出现大量丧尸,政府进行封城,但马上失去控制。警察武警先后覆没。 军方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14架SA321超黄蜂直升机承载特种生化部队进入城市,任务为: 1。取得病毒样本 2。救援部分未感染市民 (有关领导及特殊人群优先) 3。阻止被感染人群逃离 注:情况紧急可放弃该任务 4。从政府某部门取到重要文件 完成任务后可选择从直升机撤离及山路撤离。有部队进行接应 并派出某装甲车队对公路进行封锁。 生化危机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特种部队,另一部分是市民。 4月5日下午4点20分 部队在城市南部降落 同时 城市东部一饭店里,有十几名生还者,其职业分别是警察 武警 中年人 学生 网管 饭店女服务员 大家可以自行选择角色 有独自行动及配合团体行动两种 发挥想象力,现在开始
吕祖诗词歌集 吕祖诗词歌集 呈钟离云房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万劫千生到此生,此生身始觉飞轻。抛家别国云山外,炼魄全魂日月精。比见至人论九鼎,欲穷大药访三清。如今获遇真仙面,紫府仙扉得姓名。得火龙真人剑法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天地山河从结沫,星辰日月任停轮。须知本性绵多劫,空向人间历万春。昨夜钟离传一语,六天宫殿欲成尘。七言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无象无形潜造化,有门有户在乾坤。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自得根。此道非从它外得,千言万语谩评论。通灵一颗正金丹,不在天涯地角安。讨论穷经深莫究,登山临水杳无看。光明暗寄希夷顶,赫赤高居混沌端。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落魄红尘四十春,无为无事信天真。生涯只在乾坤鼎,活计惟凭日月轮。八卦气中潜至宝,五行光里隐元神。桑田改变依然在,永作人间出世人。独处乾坤万象中,从头历历运元功。纵横北斗心机大,颠倒南辰胆气雄。鬼哭神号金鼎结,鸡飞犬化玉炉空。如何俗士寻常觅,不达希夷不可穷。谁信华池路最深,非遐非迩奥难寻。九年采炼如红玉,一日圆成似紫金。得了永祛寒暑逼,服之应免死生侵。劝君门外修身者,端念思惟此道心。水府寻铅合火铅,黑红红黑又玄玄。气中生气肌肤换,精里含精性命专。药返便为真道士,丹还本是圣胎仙。出神入定虚华语,徒费功夫万万年。九鼎烹煎九转砂,区分时节更无差。精神气血归三要,南北东西共一家。天地变通飞白雪,阴阳和合产金花。终期凤诏空中降,跨虎骑龙谒紫霞。凭君子后午前看,一脉天津在脊端。金阙内藏玄谷子,玉池中坐太和官。只将至妙三周火,炼出通灵九转丹。直指几多求道者,行藏莫离虎龙滩。返本还元道气平,虚非形质转分明。水中白雪微微结,火里金莲渐渐生。圣汞论时非有体,真铅穷看亦无名。吾今为报修行者,莫向烧金问至精。安排鼎灶炼玄根,进退须明卯酉门。绕电奔云飞日月,驱龙走虎出乾坤。一丸因与红颜驻,九转能烧白发痕。此道幽微知者少,茫茫尘世与谁论。醍醐一盏诗一篇,暮醉朝吟不记年。乾马屡来游九地,坤牛时驾出三天。白龟窟里夫妻会,青凤巢中子母圆。提挈灵童山上望,重重叠叠是金钱。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但随天地明消息,方识阴阳有信音。左掌南辰攀鹤羽,右擎北极剖龟心。神仙亲口留斯旨,何用区区向外寻。一本天机深更深,徒言万劫与千金。三冬大热玄中火,六月霜寒表外阴。金为浮来方见性,木因沈后始知心。五行颠倒堪消息,返本还元在己寻。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铺排剑戟奔如电,罗列旌旗疾似风。活捉三尸焚鬼窟,生禽六贼破魔宫。河清海晏乾坤净,世世安居道德中。我家勤种我家田,内有灵苗活万年。花似黄金苞不大,子如白玉颗皆圆。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直候九年功满日,和根拔入大罗天。寻常学道说黄芽,万水千山觅转差。有畛有园难下种,无根无脚自开花。九三鼎内烹如酪,六一炉中结似霞。不日成丹应换骨,飞升遥指玉皇家。四六关头路坦平,行人到此不须惊。从教犊驾轰轰转,尽使羊车轧轧鸣。渡海经河稀阻滞,上天入地绝欹倾。功成直入长生殿,袖出神珠彻夜明。九六相交道气和,河车昼夜迸金波。呼时一一关头转,吸处重重脉上摩。电激离门光海岳,雷轰震户动婆娑。思量此道真长远,学者多迷溺爱河。金丹不是小金丹,阴鼎阳炉里面安。尽道东山寻汞易,岂知西海觅铅难。玄珠窟里行非远,赤水滩头去便端。认得灵竿真的路,何劳礼月步星坛。古今机要甚分明,自是众生力量轻。
[专题讨论]道与儒、佛 [专题讨论]道与儒、佛  汉末开始,儒家学说虽然仍是各王朝、各国家正统的思想意识形态,但它在思想文化上、政治地位上的“一统”局面已相对受到削弱。而正式形成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却逐渐成长为官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魏晋,佛教已传入中国,西来的佛教徒如支谦、支亮、支遁等积极攀上当时魏晋名士,而国内名僧如道安、僧肇等辈,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三玄”学说(有认为是道学衍支的)深有研究。   佛教初入中国,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及理论的阐扬虽已较有系统的开展,但是,初来乍到,毕竟根基未稳,此时期,佛教徒明智的(或说“机巧”的)附和道家学说,甚至为了布道需要,“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传》关于老子出关,‘莫知其所终’的记载,造出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说,以和中国文化认同。”(此句引《道学通论》309页)。晋末天师道祭酒王浮据此说作了《老子化胡经》,顺理成章地认定佛祖是老子的弟子,也未有引起佛教徒大范围的声讨。   当时佛教徒援引不少道教经典名辞、理念入佛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对以后的佛教“三论宗”“天台宗”“成实宗”“净土宗”的形成深有影响的西域来华者鸠摩罗什(344-413),就曾带领弟子“什门四圣(包括僧肇)”等八百多人翻译了一大堆佛经,其中就直接引用了不少“道”、“功德”、“居士”、“众生”等道家名辞入佛。至于后世佛教徒尊为“净土宗”初祖的东晋僧人慧远(334—416),更是“博通六经,尤善老庄”,他后来从道安学佛,创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法门,与道门的栖神、炼神方法,十分类似。   到了南朝梁武帝(502-549在位)时期,大事修建佛寺,同时,北魏永平二年(509)魏宣武帝为西域来僧三千多人立永明寺,“以处之”,延昌(512-515)年间,北魏的州郡已有一万三千多寺,佛教至此,可说是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这样,佛教徒为了发展信徒以及提高政治地位,便大规模、多方面开始了与本土宗教一争短长的漫长历程。至此,佛教与中国官方正宗的儒家,以及兼容包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也分分合合,互不相让,逐渐形成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中“儒道释”三足鼎立的格局。                  执笔人:冥纸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