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临水 柴门临水
关注数: 8 粉丝数: 186 发帖数: 5,582 关注贴吧数: 54
咳咳,端午快到了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红楼人生 为免误会,先说明一下:此“红楼”指的是《红楼梦》。对我来说,一部《红楼梦》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写出了人生百态……       生命的价值   在《红楼梦》中,曾出现多处以银子来衡量(或补偿)一个人的生命的地方,如:   冯渊一案,虽书中没有写明贾雨村判薛家赔偿冯家多少银子,如依门子的“建议”,多极也就一千两,少则才五百两; 凤姐为了三千两银子,却导致张金哥自缢,守备之子为殉情而投河。   这几个人的命还算“值钱”的了,贾府中的丫头奴仆可就没那么“值钱”了。   袭人被卖到贾家时,不过就“值几两银子”(袭人语);金钏儿跳井死了,王夫人也就“赏”了五十两银子给金钏儿她娘。再有晴雯芳官等丫头也都是买来的,相信用的银子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等等……   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用银子来衡量价值而像货物一样买卖,一个人死了,只需要用少量的银子来补偿,生命是如此的廉价。而且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已不仅仅是贾雨村,王夫人,凤姐等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体现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己的生命如果被别人以银子来衡量,无疑是悲哀的,而这个能以银子来衡量换取别人生命的社会,无疑也同样是悲哀的。      黛玉的“尴尬”   爱《红楼梦》的人,相信大多都会情不自禁的怜爱林妹妹,尽管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与她真挚的感情比起来,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由于黛玉成长的环境特殊——幼年丧母,少了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授,来到贾府后又得到贾母的无上宠爱且住进了大观园里,使得她受那个社会的礼教的影响极小,以至她能够一直保持内心的纯真,因而她从来都是以率真去面对别人、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而少了常人的世俗;因而她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形象。   在我们眼中,林妹妹无疑最应当成为宝哥哥的妻子,因为他们的婚姻有感情作为基础。   但《红楼梦》中的黛玉在我们的心里,却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与抉择——在现实的角度来说,林妹妹要保持她的纯真与善良,她根本就不适宜结婚——无论对方是谁。因为她一旦步入婚姻,现实就会令她不得不背离她的纯真与善良而迎合俗世做个世俗的“宝二奶奶”,也就是成为了宝玉所说的“死珠”、“鱼眼”了。而这正是她所不愿意的,也是我们众多读《红楼梦》的人所不能够接受的。   黛玉人生抉择上的尴尬,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人生的尴尬——都希望黛玉成为宝二奶奶,却又都接受不了一个世俗的林妹妹——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保持年幼时的纯真与善良,但在人生道路上,却又不得不一步步的随俗而成为俗世中的一员……
闲话刘姥姥 刘姥姥太出名了,出名到在大观园里连林妹妹都忍不住给了她个“母蝗虫”的号;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刘姥姥的,也就是说在《红楼梦》的众多读者的心目中,她也算得上是个名人了。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位《红楼梦》中的名人刘姥姥。   家境        《红楼梦》第六回中写道“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后来虽女婿狗儿将她接了来一处过活,但终究是“仍以务农为业”的农民。    作为当时社会的极低的阶层农民,刘姥姥一家的生计就靠“两亩薄田”的收成维持,而在经过统治阶级的沉重剥削后,一年的收成也就所剩无几了,其家境的贫穷就可想而知了。这要是在好年景的情况下,一家人的生计还勉强可以维持;要是年景不好,遇上了灾年,那就只怕连生计也维持不下去了,严重到了“连吃的都没有”的地步。所以第六回有“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下来,家中冬事未办”的关于刘姥姥的家境的描述。在同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对凤姐所言的“我们家道艰难”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实情。   这一原因,导致了刘姥姥这村妪为了生计迫于无奈而“一进荣国府”。  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能走“进荣国府”这一门路,是因为女婿狗儿之祖昔年与王夫人之父连了宗认作侄儿,有了这层关系,加上狗儿家如今“把持不住”她才抱着一试到贾府走动走动的念头。但因为是去“打秋风”,尽管头一天“计议已定”,“一进荣国府”之行刘姥姥还是胆怯,处处显得拘谨与不知所措。她来到荣国府的大门前后,却“不敢过去”,只好“蹭”到角门,见了荣国府角门的守门奴仆,“只得蹭上来”打招呼和询问;见了凤姐更是不知所措,“丑”态百出——周瑞家的让她开口说出她此行的目的时,她是“未语先飞红了脸”;得了二十两银子后,奉承凤姐的话周瑞家的也觉得粗鄙而使眼色制止。   而就是这在贾府里连一顿酒饭都不够的二十两银子(三十九回刘姥姥所算的湘云请客的费用就超过二十两),已使得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了——因为这二十两银子在刘姥姥的眼里差不多“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而她在对凤姐说出她此行目的时的怯意,恰恰证明了她知道廉耻,通过“打秋风”得来的银子她那得并不自在;尽管她听见凤姐给她二十两银子后“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但刘姥姥仍不失为一个淳朴的村妪。   刘姥姥尤为可贵之处,是她以农民的立场去衡量这二十两银子的价值,而对于贾府来说,二十两银子确实算不了什么。   如果说“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因为是去“打秋风”而未能展现一个真正的刘姥姥;那么“二进荣国府”时没有了思想包袱使她终于得以展现自己的真本色。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