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为免误会,先说明一下:此“红楼”指的是《红楼梦》。对我来说,一部《红楼梦》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写出了人生百态……
2007年05月12日 07点05分
1
level 6
生命的价值 在《红楼梦》中,曾出现多处以银子来衡量(或补偿)一个人的生命的地方,如: 冯渊一案,虽书中没有写明贾雨村判薛家赔偿冯家多少银子,如依门子的“建议”,多极也就一千两,少则才五百两; 凤姐为了三千两银子,却导致张金哥自缢,守备之子为殉情而投河。 这几个人的命还算“值钱”的了,贾府中的丫头奴仆可就没那么“值钱”了。 袭人被卖到贾家时,不过就“值几两银子”(袭人语);金钏儿跳井死了,王夫人也就“赏”了五十两银子给金钏儿她娘。再有晴雯芳官等丫头也都是买来的,相信用的银子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等等…… 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用银子来衡量价值而像货物一样买卖,一个人死了,只需要用少量的银子来补偿,生命是如此的廉价。而且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已不仅仅是贾雨村,王夫人,凤姐等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体现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己的生命如果被别人以银子来衡量,无疑是悲哀的,而这个能以银子来衡量换取别人生命的社会,无疑也同样是悲哀的。
2007年05月12日 08点05分
2
level 6
黛玉的“尴尬” 爱《红楼梦》的人,相信大多都会情不自禁的怜爱林妹妹,尽管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与她真挚的感情比起来,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由于黛玉成长的环境特殊——幼年丧母,少了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授,来到贾府后又得到贾母的无上宠爱且住进了大观园里,使得她受那个社会的礼教的影响极小,以至她能够一直保持内心的纯真,因而她从来都是以率真去面对别人、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而少了常人的世俗;因而她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形象。 在我们眼中,林妹妹无疑最应当成为宝哥哥的妻子,因为他们的婚姻有感情作为基础。 但《红楼梦》中的黛玉在我们的心里,却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与抉择——在现实的角度来说,林妹妹要保持她的纯真与善良,她根本就不适宜结婚——无论对方是谁。因为她一旦步入婚姻,现实就会令她不得不背离她的纯真与善良而迎合俗世做个世俗的“宝二奶奶”,也就是成为了宝玉所说的“死珠”、“鱼眼”了。而这正是她所不愿意的,也是我们众多读《红楼梦》的人所不能够接受的。 黛玉人生抉择上的尴尬,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人生的尴尬——都希望黛玉成为宝二奶奶,却又都接受不了一个世俗的林妹妹——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保持年幼时的纯真与善良,但在人生道路上,却又不得不一步步的随俗而成为俗世中的一员……
2007年05月12日 09点05分
3
level 1
不许懒惰啊.在那边等得不耐烦了,怕到这里来,还是没有.继续等待
2007年05月13日 06点05分
4
level 6
贵客光临,欢迎欢迎!一般来说,我的贴吧只是用作红楼贴子的草稿与备份~
2007年05月13日 14点05分
5
level 6
人的尊严 ——从三位姑娘的恼怒说起 前儿在吧里看到有个《为什么宝钗会发怒?》的贴子,柴门觉得此话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何宝姐姐会不顾“大家闺秀”的形象而发怒呢?从整部《红楼梦》(前80回)来看,不独宝钗,其他姑娘在一定的情形下也同样会不顾姑娘家的身份而发怒呢。 不信?且看—— (话题既因宝钗而起,那就从宝姐姐的“发怒”说起吧) 宝钗的“杨妃”事件 事情的起因: 第30回宝钗因怕热推身上不好而没有继续看戏,却被宝玉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虽说宝玉说的是“他们拿姐姐比杨妃”,但此处对宝钗说的却是宝玉,也就是说宝玉也认同此说法,也在拿姐姐比杨妃) 后果: 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要待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偏在这时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以为是宝钗拿了,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 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 由于宝玉有意无意的一句话,却导致平时“守拙”的宝钗大为光火,不但“大怒”的回敬了宝玉一句“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还向来向她要扇子的一个小丫头出气。 这表面上看宝姐姐确有失“姐姐”的身份风度,可再细想下去,宝钗生这么大气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宝玉说她体丰怯热吗?不是,而是由于宝玉拿她跟杨贵妃比。因为从全书来看,宝钗信奉的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淑女标准——而宝玉恰恰是拿一个“不合”封建礼教的杨妃来比她,这无疑使她觉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极大的侮辱,所以她对宝玉作出反击是必然的了。
2007年08月07日 07点08分
7
level 6
黛玉的“戏子”事件 起因: 第22回大家看戏时,其中的一个戏子象黛玉,憨直的湘云说了别人知道而不肯说的“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一话。再加上“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后果: 黛玉为此而和宝玉闹别扭,“恼”宝玉到不让宝玉进门的地步。 (且湘云也恼了,晚间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明儿一早就走”。) 此处虽没有明写黛玉、湘云两人当时怎样,可结合后面的情节来看,两人都“恼”了是毋庸置疑的了。结合黛玉的处境,黛玉之所以恼并非仅仅因为宝玉对湘云使眼色,关键是因为别人(无论是谁)拿她比戏子。 本来,黛玉在贾府过的就已经是寄人篱下的生活,虽有老
太太
的疼爱、宝玉的关怀,待遇一如迎春、探春他们,可这并不能替代她有双亲在身边可以依靠的亲情,因而黛玉缺乏一种有家的安全感,使得黛玉更为在意自己的“主子”身份与人格尊严,更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将她与戏子相比的虽是一时的玩话,却已使她觉得自己的“主子”身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己的尊严已受到极大的侮辱——因为当时戏子的身份极为低微——这才是黛玉恼的根本原因。 (而与此事有关的湘云的“恼”的原因亦与身份和尊严有关。)
2007年08月07日 07点08分
8
level 6
探春的“搜身”事件 起因: 第74回“抄检大观园”过程中,没分寸的王善保家的“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 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搜”起探春来。 后果: 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 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结合整个事件来看,如果只是“抄检大观园”,探春只会为同为贾府的人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勾心斗角而感到痛心,断不会对一个下人动起手来,因为在第60回“蔷薇硝”事件中劝赵姨娘对下人“可恕就恕,不恕时也只该叫了管家媳妇们去说给他去责罚,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退一步说,就算要“搜身”,如果是凤姐自己来“搜”,探春也不会觉得被一个下人“搜身”是“拿我取笑”。偏偏这个“没成算”的王善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搜”到敢作敢为一向要强的三姑娘身上来,被探春扇了一嘴巴是意料之中的了。 虽然发生在三人身上的三件事各不相同,但三位姑娘恼怒的根本原因却是一样的——无论是宝钗被比作杨妃,或黛玉被说某戏子象自己的模样儿,还是探春被下人“搜身”,其实都是她们觉得自己不受尊重,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而这种侮辱已经超越了她们自己所能承受忍耐的底线,才使她们不得不作出反击。 *****************************************************************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也都有自己的底线,当别人的行为超越了自己所能承受忍耐的时候,自然会作出反击。
2007年08月07日 07点08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