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W2bZ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76 发帖数: 7,655 关注贴吧数: 9
于谦的文学气节 �� 清风两袖朝天去于谦(1398-1457)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字延益,号节庵。钱塘(浙江杭州)人。著有《于忠肃公集》。综观其生平虽未尝以吟咏为事,但其诗直抒胸臆,质朴刚健,非文士所能为。近读于谦的诗,对其中的几首感受颇深。其中一首《入京》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诗的题目到诗的内容,读者能清晰的看出是于谦有感于进京入朝办事而作。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代的官场中,凡是外省官员进京办事,总得要贿赂朝中的权贵,否则会寸步难行。明朝此风更盛。可是时任山西、河南巡抚的于谦,却偏偏在入京办事时,什么晋见礼都不带。有些好心的朋友劝他说,你不带金银财宝,也该带些地方土特产,做见面之礼啊。而于谦却不以为然,甩甩袖子笑着说:“带着清风!”并作诗一首《入京》,以明其志。两袖清风的成语也来之于此。“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哲学。在中国的各朝各代长盛不衰。在明代的官场中,很多官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谋求加官晋爵、飞黄腾达,都要在朝廷权贵中找一个靠山。所以才在朝廷上下,拉关系,通关节,送厚礼之风气愈演愈烈。像掌司礼监的大太监王振,可以专横跋扈,语出如圣旨。一般官员想见他,没有白银百两那是不可能的。若想得到他的青睐,请一顿酒饭,就要花上千两银子。还有些骨头软的利禄之徒,竟然对王振望风跪拜,甘称“儿臣”,肉麻地尊称他为“翁父”。就是面对这样污浊的空气,于谦竟不畏权贵,视名节重于泰山,看利禄轻于鸿毛。其官德、人品也就不言而喻了。他“清风两袖朝天去”的精神既是对那些势利小人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挑战,又是他出污泥而不染、不肯摧眉折腰的坚贞自白。再看“免得闾阎话短长”一句,也表明了他自律、自重的品质。历代历朝的官吏中,孰清孰贪,“闾阎”的眼里看得最清楚,他们总是要街谈巷议,话短论长。俗语说:“雪地里埋不住死孩子”,防民之口难啊。于谦为官严于律己,怕“闾阎”话短长,再和那些对“闾阎”的议论充而不闻的人相比不就一清二白了吗?于谦对上司“清风两袖”对他的下级和百姓又怎样呢?于谦在一首题为《荒村》的诗中写道:“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从诗中可知,于谦心存百姓,不舍儿女情长。于谦在任河南、山西巡抚时,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妇孺,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立即上书朝廷,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可以想见,就算现在,要走遍河南、山东两省界内,尚非易事,在当时,于谦仅凭一匹瘦马和一颗爱民之心,为求苍生俱饱暖,竟然万水千山踏遍,不知今天的官员对于谦的所作所为有何感悟? 廉洁奉公的官,受百姓敬重;洁身自好的人,受百姓爱戴。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光辉榜样,他的另一首千古名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他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既是他一生廉洁清白的写照,又是他激励后人的醒人警句。清清白白地做人,清清白白地干事,清清白白地生活。清白便是最辉煌的人生、最美好的人生。从于谦的上述三首诗中,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了一个正直、廉洁、情真、高尚、勇敢的好官。尽管历史上的于谦遭诬陷被抄家,在抄家时,人们发现“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独有正房锁的非常严密,打开后,原来是皇帝赏赐的“蟒衣剑器”。此清正廉洁的形象乃得后人之敬佩。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