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遇见的春天 再次遇见的春天
关注数: 53 粉丝数: 157 发帖数: 20,575 关注贴吧数: 11
又涨知识了,最早的双盲试验是中医进行的 后面被西医抄去了,双盲(double blind),就是直译的,将中医发明的东西换个“西方科学”的包装,在黑子眼里就瞬间高大上了,也不说迷信了,真是好笑啊。 此双盲非彼双盲,毕竟是照搬的,肯定有相似之处。 最早的双盲试验发生在明代,是太医刘纯提出的,目的是在已知药材中筛选出有毒之药。身为太医,他这种想法很好理解,为了保命。万一把皇亲国戚毒死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就算有毒的药材能治病,在皇宫里也不能随便用,伴君如伴虎,治不好也比治死了强,万事求稳。 所以目的很简单,就一个-——试毒。在二吕惨案的背景下,身为御医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的压力下,进行试验的人员无一敢怠慢,没有小白鼠,全是真人(死囚)实验,所以其结果相当严谨,真实可信。 目测都是生药,对于药材本身的毒性来说,实验结果应该是最准的。 名曰“双盲四法”,不但有内服,还有皮试,吸入,开胃汤抑制毒性实验,可以说考虑得很周全了。 5611种来自国内外的药材,耗时60年,最后筛出急毒132味,慢毒911味,记入太医黑名单。此项实验对药材毒性的判定,可以说比现在都苛刻,虽然生药的毒性不等于配伍后的毒性,但还是保命要紧。 再看现在西药的双盲,既评估药效,也评估副作用。测试的人数是比古时多了点,但是时长难以恭维。有人会说,6年够久了吧?但这是化工药啊,属于自然界不存在,人工合成的物质,测试急毒都很容易,但是慢毒就有很大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事实证明,双盲后淘汰的西药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所以现在不是几盲的问题,而是时长就远远不够,跟中药几千年的临床疗效和毒理测试能比吗?西医双盲是非但没有生死存亡的压力,而且还有来自新药上市后巨大利益的诱惑,这种不尊重科学,急功近利得出的结论能靠谱吗?中药是没什么问题,问题在西药。中药也不是能不能通过双盲的问题,而是它根本就不需要双盲了,双盲属于多此一举。中药的临床应用怎么都甩西药几十条街了不是吗?在中国嚷嚷中药必须双盲的那些人,就跟霉国卡中国脖子一样,都是不安好心的。
这就是一个纯黑子 当时没细看,后来一看原来早就拉黑了。没办法,拉黑的太多,总有记不过来的 它动机不纯,但是它说对了一点,不管宫刑是否反人类,是否封建糟粕,不可否认的是, 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外科手术。但它是一种逆向手术,跟中医治疗救人的理念相违背,确切地说不属于中医的外科手术,只是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伤口的处理方面。 而刀子匠也只是一种类似技师商人的职业,本身并不是医生。由于该手术反人类,再加之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卫生条件所限,死亡率自然就很高。 宫刑之所以在中国存在过,且历史悠久,是因为特定时期背景需要,毕竟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了,大青才灭亡一百多年。作为一种反人类的封建糟粕,宫刑必然也随着大清一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时代是进步的。 华夏是外科手术的鼻祖,西医确实将其很好地发扬了 但是在科技进步,医学发展的今天,西医的某些手术依然是反人类的,甚至就像是为了做手术而做手术。 比如很大一部分没有必要的剖腹产,没有必要的骨科手术,没有必要的近视手术,没有必要的某些器官切除手术,没有必要的变性手术。 有无必要都是相对的,如果可以不做手术的,非要做手术,那就是没必要。给不需要手术的人作手术,那就是反人类。手术的目的不一定是治病救人,会手术的也不一定是医生。
一本小书引发巨大地震:电磁学不但起源于中国,还推倒了一众西方 《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如此专业的书籍,居然出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医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之手。 玛高温出生于罗得岛普罗维登斯,纽约市人,据说是美国原住民(那就是印第安人),肄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美国浸礼会传教士,是美国浸礼会来华第一人,也是来宁波的第一位西方传教士医生,并在宁波创办了《中外新报》。 肄业,就被西人大笔一改,摇身一变成了医学博士,啧啧。 没办法,当时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都是西人创办的。 《博物通书》共45页,“电气通标”部分居然包含电气玻璃器(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 电气五金器(伏达电堆)、 吸铁石器(磁铁)、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 电气通标(电报机及编码,永字八法基础上的编码方案)内容。 这不免令人心生疑惑: 1、一个传教的肄业医生,原住民,从未学习过物理和电磁内容,竟有如此本事? 2、如果这本书真是玛高温从西方译述过来的,那么,敢问原作者是谁?原本在哪里,又是哪一本? 3、书中插画标记竟然不是西文字母,而是“甲、乙、丙、丁”。 4、既然宣称是西方大作,为何插图人物是中国人模样和打扮? 5、将电磁称为“气”,这是中国传统、且独有的对电磁的描述方式。 玛高温的中文这么好吗?还能发明一套汉字电码? 西方宣称玛高温本人精通中文,最为熟悉的是钟盘式电报,所以能搞出这套汉字电码系统。 可是,这本书不是玛高温翻译过来的么? 怎么突然又变成玛高温“”发明创造”了里面的内容? 研究完玛高温的活动轨迹,这才发现此人来宁波前,中文一窍不通。 “不懂中文”这一点在他的笔记中也得到了印证。刚到宁波时,他说“言语是绝对的隔膜”,连聘请一个翻译都找不到。 好不容易找了个汉语老师,3个月后,他去印度孟加拉结婚去了。1845年4月,重返宁波,就学了些简单的口语,还是宁波方言。 1848年,玛高温因为夫人健康状况不佳,离开宁波,前往华南。从1848年-1854年,玛高温和妻子曾在厦门、香港和澳门等地暂住。1854年,玛高温返回宁波,并于当年5月创办了《中外新报》。 1851年玛高温都不在宁波,怎么能在宁波刊印出版《博物通书》呢? 原来,秘密在于此人与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有着莫大的关联。 1868年,玛高温加入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与华蘅芳一起译书,跨行干起了地质学方面的买卖,把《金石识别》、《地学浅释》两部书译成刊印发行。 玛高温不仅认识华蘅芳,还与李善兰、徐寿、王韬等人往来密切。李善兰当年就是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个地方做“翻译”,把《数理格致》的内容托名给了牛顿《原理》。 徐寿、王韬同为墨海书馆编辑。王韬1848年就加入了墨海书馆,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翻译工作,比1851年早三年。后来,江南制造总局筹办时,徐寿、王韬就过来了。 华蘅芳与徐寿17岁时相识,关系不一般。王韬和徐寿都是落地秀才,他们全部在一门心思地为洋教士服务,篡改华夏典籍,伪造西方大作。 巧的是,王韬居然反复提及“电气通标”,并在自己的两篇大作中留下了有关电气通标的论述。 王韬在《变法自强》中言: “ 臺湾、福州 已小试电气通标之法。” 又在回复郑观应的《易言》之“跋”中: “同一邮递也,昔以传驛,今以电线通标,瞬息往还,恍如覿面。” 由此证明,王韬肯定是知晓“电气通标”(新术语)的,而他从1848年就开始搞物理翻译——把华夏典籍拖名给西方了。 17岁时,徐寿与华蘅芳相识,随后1835年左右两人一起来到上海,拜访了李善兰。此次上海之旅,徐寿购买了《博物新编》等大量书籍,同时采购了一批实验仪器。 可是,按照西方的说法,详细介绍蒸汽机结构和原理的《博物新编》是由英国【传教医生】合信撰写、于咸丰五年(1855年)才刊印的啊!1835年怎么能买到呢? 由此可见,《博物新编》《博物通书》极有可能就是王韬、华蘅芳、徐寿、李善兰之流,整理华夏典籍后编撰出来的作品。 程碧波教授的判断是准确的。 《博物通书》书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证据:“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间”。 传教士于1817年之前在中国发现了《博物通书》,然后寄回西方,经过路途运输和消化吸收,于1820年形成论文以安培名义发表,编造奥斯特“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的故事。 然后,传教士利用在华特权,篡改《博物通书》为西方传来的译著。这与世界首台蒸汽机车制造于中国,然后几年以后在西方被“发明”的情况一模一样。
太逆天了,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竟然说妊娠是病?从古至今妊娠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什么时候变成病了?又拿千金方的“妊娠诸病”举例。我就合计你真的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但凡上过高中,学过文言文,有点自然常识的也不会把这句话给理解成“妊娠即是病”的意思吧? 妊娠诸病的字面意思就是妊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疾病。妊娠期间虽然人体的某些生理特征和反应与一般人不一样,但是相对也都有一个正常的状态。只有同样是妊娠,与妊娠的正常状态相比异常的才是病。比如特定时段内的恶心呕吐,放在普通人就可能是吃坏了,食物中毒急性胃炎之类的,但是你能说妊娠是吃坏了吗?能当中毒和胃炎治吗?反之如果反应剧烈,超出正常限度,甚至还引起了其他的毛病,那就是异常了。前者你觉得不舒服想调整一下,中医也有办法,不干预也没关系,因为随着生理过程会自然消失,这不是病。而后者这种极其严重,置之不理一定会影响母体和胎儿健康的,那就得治。这个区别很难懂吗? 还举例了胎盘早剥,新生儿溶血等等等等。我想说,这是每个妊娠过程都会发生的吗?人均新生儿溶血?这明显是个体在自然妊娠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吧?该治就治没毛病,但是你不会给所有人都走一遍治疗过程吧?因为妊娠的特殊原因容易诱发某些特定的疾病,所以就一杆子把整个妊娠过程都打成是病,这水平真是让我无以言表。 就算现代人各种拉几食品吃着,不是这毛病就是那毛病,再加之剖腹产的盛行等等原因,导致妊娠病增多了,也不等于妊娠本身是病啊?千金方里的妊娠诸病,胎动、子烦、伤寒、疟病、下痢、水肿这些明显说的都是病,而不是妊娠本身啊?生理病理傻傻分不清,把妊娠都曲解成啥样了?还说别人搞不清,它自己错得更离谱。文言文看不懂,现代解释总能看懂了吧?如果妊娠本身是病,会这样定义?这妊娠的生理、病理说得很清楚。
严格来讲,在院医生无论是西医开中药,还是中医开西药 本质上都属于非法行医,越权行为,都是对患者极不负责任的。 中医西医表面上虽都为医,但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不隔行但如隔山,系统理念各不相同,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就算学中医期间要学两年西医,学西医的要学两年中医也是一样,改变不了这个本质。很简单的道理,学两年就可以出去行医了吗?显然不行。无论是职业要求,还是实际所掌握的专业水平都不够。尤其是中医,普通人两年也就学了个入门,而且还跟所学的教材有绝对关系。学两年就作为职业医生给人看病开药去了?纯属瞎扯淡。 如果真心想培养中西医结合式人才,那必须是在本专业学成定型的基础上再深造另一专业,学时只应做加法,而不是从本专业的固定时间里分时间给另一专业,这就是偷工减料糊弄人的做法。正是这种教学方式造就了大批哪个都没学明白,哪边都是半吊子的庸医。如果后期本人再不思进取就更完了。 这样的教学,对教育者来讲,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对患者来讲,遍地都是这样的庸医,无疑是个灾难。这种教学方式一开始就不是从长远角度把救治患者作为最终目的去考虑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中医来讲尤其不公平。 因为中医可以做到独立治病救人,而西医却局限得很,真正能独立治愈什么疾病到现在都还不太清楚。如果中西医结合治愈了什么病,算中医还是算西医的?如果西医有用,还会想到中医?看看非典新冠就知道了。所谓中西医结合,对中医而言,无非是出于包容。因为从中医这方面来看,我真想不到有什么是必须要跟西医结合的。与其说中医想结合西医,怕不是西医更想结合中医吧?毕竟西医不能独立应对的问题太多。 就算是没有行医资格的中医半路救人,就算他对西医有所了解,他也不会拿什么西药随便就给人吃,这是身为中医人最起码的医德。能默认这种行为的根本就是不懂中医不懂医德的人。恰恰是很多正规的有资质的医生更容易丢掉医德,置患者生命健康于不顾,乱开一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然的药,还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 老百姓看病开药要的就是安全有效,恰到好处,不是多多益善,滥竽充数。没有医德,利欲熏心要远比医术不足更加可怕,最可怕的是二者兼备。不是每个医生都配当医生,没有医德的医生就是恶魔。 还有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伪中成药,一看就是不懂中医不懂医德,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人强行设计出来的。在中成药上画蛇添足不一定与药效有关,但一定与利益相关。 原则上中医不需要跟西医结合,即便时代需要结合,也没有多少地方可以结合,结合也不能是形式上的。一手开中药,一手开西药,或者在中药里加点西药,在西药里加点中药就说中西医结合了,真是天大的笑话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