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2CRE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30
发帖数: 7,319
关注贴吧数: 10
普通学校历史地图册资料...... 查尔斯·科尔贝克(Charles Colbeck)主编,朗文出版社,1905年,格林;纽约;伦敦;孟买扉页
古人是怎么进行口腔卫生的...... 大约在1500年前,古人已经知道利用木条的半圆形凹槽来刮除牙菌斑及牙结石。不过,由於圆木条并不能充分去除牙垢,因此,又有人发展出一端尖削,另一端呈刷状的木牙刷。 这种木牙刷的“刷子”是将木条敲扁,将木条纤维破坏後形成的。古人可以用这种木牙刷刷牙、去除牙菌斑及牙缝间的残肴,还可以用尖端刮除牙结石。 据说在木牙刷发明以前,早在西元960年,中国人普遍是以嚼松树脂、漱口,以及用手洁牙。至於木牙刷究竟是中国或是印度发明的,则在目前已不可考。 据专家研究,刷牙习俗始於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刷牙的习俗,汉译佛经中已有记载,西晋时都法护译的佛经中有“菩萨世世持杂香水与佛及诸菩萨澡面能为杨枝梳齿”,杨枝即齿木的误译,梳齿即刷牙。敦煌壁画中的刷牙图多集中在弥勒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中,刷牙者上身全裸,蹲在地上,左手握净瓶,右手横于嘴上。义净译经中有云:“取君持,执齿木,出门外澡漱”,“君持”即净瓶的音译,“齿木”即当时的牙刷。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学问僧空海,回国後在高野山灌顶受戒时也用过齿木洁齿。 不过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史记•仓公传》中就批出引起龋齿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礼记》中:“鸡初鸣,咸盥嗽”就说明人们已有了漱口的习惯。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齿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 另外,据张果《医说》记载,南梁刘峻所著《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作《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早在西元六世纪的南梁就刊刻于石碑的“口齿乌髭”,用皂角、荷叶、青盐等各种药物研熬而成,对牙齿口腔有增白留香、消炎镇痛作用,还兼可乌发美容,效果比如今的药物牙膏还要神奇。“口齿乌髭”实在可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药物牙膏。 在唐代,人们用柳枝做成刷,蘸药水揩齿。宋代,有人主张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两次,元代正式有“牙刷”一词,郭玉诗中云:“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元代社会上层人物用牙刷,一般人还是用柳枝,和中草药研制成的揩齿粉末刷牙,另据考古发现,我国1000多年前辽代古墓中出土了两支骨制牙刷柄。可见我国比欧洲要早600多年就有了类似现代的牙刷。敦煌壁画裏的“揩牙图”
有时候要运动一下呦天山老弟! 运动进行中......
从史玄政的一生看高宗、武则天时期昭武九姓胡人的生活状况...... 作者:李方原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65-286页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35、125、376、501号墓以及《大谷文书集成》一共载有十六件有关“史玄政”的文书,中外学者对其中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有关借贷契、租佃契、器仗抄、长行马价抄等关注甚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至今却未有人注意到其它墓葬亦出有史玄政的文书,更没有人对这十六件文书作综合性的研究。史玄政作为一位昭武九姓胡人,生活在高宗武后、武周这一特定时期,其人的身份地位、社会活动、一生的经历都有着某种特定的意义。综合研究这十六件文书,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高宗武后、武周时期昭武九姓胡人的生活状况,以及这一时期的某些社会特点。因此在这里,本人不揣浅陋,拟对这十六件文书作全面性的探讨。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教正。首先,我们按时间的先后逐一分析这十六件文书。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唐西州高昌县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龙朔三年(663)粮抄》载: 1 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龙囗囗 2 年却征粮小麦陆斗,肆年囗囗 3 十九日史史志敬、史高未 史令狐阴囗 4 史汜守达仓督 仓督史怀达 5 五人同收了[1]这是一件史玄政纳粮抄。时间大约在龙朔四年。这件文书对于我们了解史玄政的生平非常重要。第一,它告诉我们,史玄政是崇化乡人。姜伯勤先生等曾经研究指出,西州崇化乡主要由昭武九姓胡人组成。[2]根据这个结论,结合玄政的“史”姓可以推知,史玄政是昭武九姓胡人。第二,它告诉我们,史玄政是崇化乡里正,此人任里正的时间大约在龙朔三年前后。[3]这件文书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史玄政的身份很重要,而且对于我们了解玄政等唐代里正所进行的工作、工作程序,及其它相关问题也很重要。文书载玄政纳“征粮小麦陆斗”,玄政为里正,依法令应免除一切课役,此处所指应为玄政交纳本里的征粮。但有二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为何称“征粮”?第二,为何纳六斗?关于第一点,“征粮”应指均田民交纳的“租粮”。张弓先生即谓:“史玄政所纳的‘征粮’可能是正租。”[4]粮抄之所以称“征粮”而不称“租粮”,可能正是为了说明,玄政所纳是他作为里正在本里征收的租粮,而不是他本人交纳的租粮。关于第二点,“征粮小麦陆斗”,这个数额远远低于唐代赋役令一丁租额二石的规定。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早已有研究。唐长孺先生指出:“从贞观户籍上我们知道按丁租粟六斗,堞布一匹,租额远低于赋役令规定的租二石,想必由于西州受田狭小之故。”李锦绣先生则具体分析说:“这6斗不是粟额,而是米额,粟与米的折价是1石粟折米6斗,西州的租米6斗即粟1石,也就是全输粟额2石的一半”,这“正体现的是狭乡减半了的租调率”。[5]按遍查有关租粮的文书,均无租粮种类的记载,如《唐贞观二十一年帐后囗苟户籍》、《唐开元二年帐后西州柳中县康安住等户籍》、《唐开元四年西州高昌县安西乡安乐里籍》等均载“计租陆(六)斗”,[6]大谷3272残存“囗陆斗”,“囗”中所残估计也是“计租”二字,即亦未谈具体租粮种类。李锦绣先生认为“计租陆斗”应该具体指米额,颇有新意,但西州不可能盛产稻米,[7]从这件文书看,租粮似应包括小麦。文书在玄政纳征粮后接云,“史史志敬、史高未、史令狐阴囗、史汜守达、仓督、仓督史怀达五人同收了”。张泽咸先生谓,“高昌县仓督史怀远等人收领了崇化乡里正史玄政交纳唐高宗龙朔三年的征粮,非常确凿地说明了里正负责地方的征粮工作”。[8]点明了里正的征粮工作及县仓受纳的手续。我们则可以进一步描述这种工作的一般程序:里正统一征收租粮,并按个人租额逐一交付县仓;仓史、仓督等人同时接收,并按个人租额分别开出收据(抄)。这个收据不注明纳粮主人的姓名,而仅仅标明经办人里正的姓名。 不可置疑,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里正责任制。官府只管征粮的人头数额,不问征收的具体对象(当然官府有计帐簿,可以核对审查),里正全权负责征收,手中的权力非常之大。里正或可营私舞弊,鱼肉百姓。关于这一点,《太平广记》已有大量的记录。同时,里正的责任也非常之大,敦煌民歌谓“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倍(赔)”,反映的正是这种状况的后果。唐后期里正等人社会地位越来越卑微,以至于无人愿当里正,或许正是渊源于此。[9] 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唐麟德元年(664)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载: 1 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 2 子贰斗,其年十二月参拾日。史 史 3 史 史汜守达 仓督 仓督张 4 麴智 [10] 这是一件史玄政纳官贷小子抄。所谓“官贷小子”,是官贷小麦利息的省称。这种称谓渊源于高昌时期。此抄载称,麟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崇化乡里正史玄政向仓史、仓督交纳了贰斗官贷小麦利息。四位仓史二位仓督中,“汜守达”、“张麴智”签了名。我们看到,“仓史汜守达”与上件龙朔三年纳粮抄中的“仓史汜守达”同名同姓,应为同一个人。可见这里出举借贷的机构件也是西州高昌县的正仓。按唐代正仓粮食出举收息,史乘极为罕见,这件文书补充了史载的不足。孔祥星先生根据这件文书,以及大谷5832《周思温纳瀚海等军颁放堞布抄》,指出唐代政府将高利贷的借贷或归还交由里正办理,以保证官营高利贷的归还。[11]按这件官贷小子抄与上件纳粮抄格式基本相同,都是里正向官仓交纳小麦后,仓史、仓督开出的收据,不同的是一为租粮,一为官贷小子。从这个角度看,孔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不过,这里是否还存在着史玄政自己借贷,自己归还利息的可能性呢?上件纳粮抄中“征粮”的“征”字似乎透露了里正代他人纳粮的信息,而且,里正确实是免除课役,不交租粮的;这件官贷小子抄却似乎找不到这种确凿的证据,而且,玄政初任里正不久,是否积聚了足够的财富,我们尚且不清楚,因此,在这里,我们将玄政代他人还息和为己纳利的两种可能性都提出来,以备参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即使麟德元年玄政借了高利贷,所借数目也是不多的。因为这里利息很少,只有贰斗小麦。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1908—1999)东山接受过西洋绘画的基本训练,且多年游历欧洲各地,他最大的创新在于用西洋画的平面厚涂技法融合水墨渲染,改变了一味注重线条和笔法的传统日本画技法,表现力大增。东山的创作从实地写生开始,继而绘制样稿,再到正式成画,仔细琢磨,一丝不苟,是写实性与装饰感的完美结合。也许习惯于西洋画创作技法和过程的人更能体会并欣赏东山作品的细腻和完整,但在本质上,东山的作品却传神地表现了日本传统的“物之哀”的审美观,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感伤。川端康成说:“东山的风景画是日本大自然美的灵魂。”从尺幅小品到百丈巨作,东山魁夷异常深刻地表现了大和民族追求的情调之美,一种平和、澄澈、忧伤、眷恋的纯粹的情调。
八大山人---朱耷 鱼
请大家聊一聊民族身份的标志的问题..........:P 民族身份的标志不管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都可以说说!就拿朝代来说吧!汉有汉服、汉饰、汉的建筑风格、汉的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唐有唐的唐服、唐饰、唐的建筑风格、唐的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宋有宋的宋服、宋饰、宋的建筑风格、宋的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元有元的元服、元饰、元的建筑风格、元的风俗以及生活方式!清有清的清服、清饰、清的建筑风格、清的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就是那时的鲜明的民族性!那我们现代人有什么以标示自己得身份的?1、建筑以没什么特色(与各国并无什么区别,好像是同一个水泥丛林)2、服饰也穿着一样的西装与休闲服(与东亚其他国家的人站在一起毫无二致丝毫分别不出来)3、生活结构方式也日趋类似几乎没有(民族身份的象征)识别的可能!
王怀琪 少女 68*68
张大千画作赏析...... 张大千野山小山图(泼墨山水)
中国历代长城在几个国家存在? 汉代的长城有在蒙古的、好像再北朝鲜也存在!
历史上被冤的将领...... 乐毅——燕国短暂兴旺不可不提的人物——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怎奈新即位的燕惠王听信谗言用无用的骑劫取而代之——成就了田单火牛阵的威名——也使燕国再也没有争雄的资本——李牧——在六国失去单独抗秦的能力的时候——将手下20余万后备兵训练成了能抗秦的精锐——甚至还能击溃秦军重兵集团——怎奈赵王听信郭开之言(也中了秦人离间)——逼得李牧挂印出走——之后失去军魂的赵军兵败如山倒——桓道济——南朝宋的名将——宋文帝听信北魏谣言将其杀之——北人欢呼雀跃——这才有了惨烈的瓜布之役、北魏太武帝长驱直入直抵建康——逼得建康堂堂南朝国都全城戒严——宋文帝这才追悔莫急——叹道:要是桓道济在,北人何以至此?高仙芝、封常青——威震西域的安西大将——在安史之乱时成功地以8万乌合之众在潼关抵挡了叛军12万精锐——却由于得罪了宦官监军边令诚(不允许他这个军事外行指手画脚)进而触怒龙颜——玄宗将两人杀之——使唐庭几无可派之将——只得将中风在家的哥舒翰抬出山到潼关御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岳飞——在宋王朝危难之时闪耀的将星——率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兵连败金军——直抵朱仙镇——正准备一鼓作气继续北上——被听秦桧之言的宋高宗以12道金牌招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又被莫须有的罪名剥夺了生命——留下《满江红》的绝笔——可如今为秦桧翻案者有之、说其破坏民族融合者有之——岳帅泉下有知——怎一个“空悲切”能表达——于谦——瓦剌在土木堡歼灭明军精锐、俘虏英宗——于谦帅老弱之兵死守了京师——逼得也先议和,放回了英宗——怎奈英宗对其立新君之事极为不满——遂与徐友贞、石亨等人合谋害死了于谦——抄家者满以为一个重臣家中必家财万贯,却不想家徒四壁——英宗想起于的功说了句“于谦不该杀”——被徐友贞的一句“不杀于谦,夺门之师无名”顶回——一代忠臣的命运就此完结——袁崇焕——“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独守关外之地”袁崇焕确实做到了——他的关宁铁骑成了明军中可以与满人一战的队伍之一,在宁远重伤努尔哈赤、在锦州两败皇太极——成了努尔哈赤父子唯一的敌人(这应该也成了他的事迹至今无法搬上荧幕的原因)。对其奈何不得的皇太极只得使诈,借崇祯之手除掉了这唯一的敌人——菜市口的人群将唾沫吐向了拼死保卫他们的袁大将军——残忍的凌迟过程中——袁崇焕没有呼喊——只有不停的叹息—— 历史上还有很多将领,他们只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明代的山水画...... 明代已经没有正式的翰林图画院了,但也还有画家临时奉诏入宫作画。由于朱元璋个性猜忌,画家不敢大胆地创作,宫廷绘画得不到发展,而成全了文人画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画派"。 在山水画方面,明朝初期仍以院体画为主导,如王履等人的画就颇具南宋风格。中期影响最大的是以戴进为代表浙派。戴进的山水画有工整和粗放两种风格,工整着师法南宋四家,粗放者疏简写意,故有"院体浙派"之称 长松五鹿图。 长松五鹿图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又玉泉山人。明初杭州人。山水画师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又兼学元四家。有两种风格。一是宗宋人的院体工整的山水:构图紧密工整,笔墨厚重刚劲,淋漓豪放;一是仿元人的写意山水,属文人画之列:构图疏朗辽阔,水墨简洁劲健,有写意味。是明前期"浙派"的奠基人物。 该画属于后者。前后景两段构图,均淡墨实写,但间以丹青晕染,配以五鹿溪饮的题材,更富有远离凡俗尘世的仙境味道。笔法上一横一竖,流畅而有节奏,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远山先用圆润流动的线条勾其轮廓,再用排列整觞的横线作皴,深而不远,可亲可就。近景树干和枝叶,溪水与坡石,再配以五鹿可亲可近的神态,整个画面寓意深远:宦海名利场上永远没有这般宁静。
晚清钱庄与洋行关系的互动性.....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晚清洋行作为一种经济侵略的工具同时也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来到中国。它与扎根于中国传统经济的金融机构钱庄发生了激烈地碰撞,两者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相互合作。在洋行刚进入中国时,它为了开拓中国市场不得不寻找合作伙伴,由于钱庄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洋行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在洋行不断发展壮大后两者的矛盾不断加深,洋行对钱庄所具有的封建性质越来越不能容忍,洋行需要把钱庄改造成为其经济利益JL务的工兵,在两者的利益矛盾面前又相互排斥。作为相对弱小的一方,钱庄只有在布局和功能上不断地适应洋行的发展需要.才可能生存下去。[关键词]晚清 钱庄 洋行 互动关系[作者简介]张艳国,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 武汉,430077;刘俊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湖北 武汉,430079。在晚清,钱庄①与洋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两者相互融合,钱庄为洋行在中国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钱庄借助洋行的势力扩大了自己的金融活动,实力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两者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不断冲突。目前,学术界对钱庄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如汪敬虞、张国辉、姚会元等先生在其相关论著中,对各通商口岸的钱庄、洋行的金融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涉及到钱庄与洋行的关系,并作了初步分析,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并厘清钱庄与洋行的关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晚清钱庄与洋行的经济互动:冲突与合作.共生与共存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被迫对西方开放,中国传统白金融行业钱庄和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外国洋行都适时地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钱庄方面看,它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种古老的金融机构。在鸦片战争前,它主要起着调拨资金的作用,适应了中国社会各省之间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鸦片战争,钱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量上,由于战乱、金融风潮的影响使钱庄的数量变更相当大,但总的来说,钱庄的资本是不断壮大的。在业务方面,由于钱庄实力的不断壮大,它的业务范围逐渐辐射外地。许多钱庄以开设分支机构或代办钱庄的方式.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外地。业务范围的扩大不仅促进了本国金融业向内地的扩展,而且加深了各钱庄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其业务往来,加快了钱庄的发展。与此同时,钱庄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鸦片战争前,钱庄主要经营货币的交换业务;鸦片战争后,它“摆脱了货币兑换业务,而集中在存款、放款、办理划汇、签发庄票等信贷活动上”。②钱庄在经营活动方面的种种变化,不能不影响到钱庄性质的变异,钱庄开始融人资本主义因素。在钱庄不断发展的同时,洋行实力的发展更为迅速。鸦片战争前,在广州就已经有一:些洋行在活动;鸦片战争后不久,洋行蜂拥而至,数量不断增加。道光二十年(1840年)还不足40家,“1872年不过343家,1882年增到440家,1892年已过579家,1902年比十年前增长一倍多达到1189家,到1910年则达到3239家”。③在资金上洋行也有不同程度地增长,“50年代中期,上海美商的财产达到100万元”,而“到了80年代初期,上海外商的财产,包括土地、建筑、船只、货物、金银及其他财产在内,已达到5700万两之多”。④这一时期,不管是小洋行还是大洋行在数量上不断得到增长,资金也不断地扩充。其突出地表现在经营范围的扩大上。早期的洋行大多靠卖鸦片起家,如怡和、旗昌、沙逊、宝顺、琼记。这一时期,由于洋行在华资本不十分雄厚,能力有限,它们只能以本国的工商资本家为依托,接受他们的委托,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鸦片战争后,洋行的实力不断扩大。在金融业方面,国际汇兑业务掌握在大洋行手里,尽管19世纪50年代外国银行资本已开始进入中国,但势力远不如洋行大,直到6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状况才开始发生变化,洋行放弃了原来的汇兑业务,有的还把自己转为银行的股东。⑤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钱庄的业务几乎被外国洋行控制。洋行通过自己建立起来的商品收购网络和使用钱庄发行的庄票,深入内地对农产品和原料进行压价掠夺。为了方便自己的掠夺,便于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农产品,洋行还投资于交通运输行业和:正业。1862年,美资旗昌洋行的大股东开办了旗昌轮船公司,经营上海一一广州和长江两大航线。1872年英资太古洋行也设立了太古轮船公司,经营上海一一香港航线和长江航线。在工业投资上,4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主要以船舶修造业为主,后又投资茶叶加工。总的看来,晚清洋行业务发展与变化是与其对华掠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洋行侵略一步步地加深,洋行经济实力发展壮大起来,进行掠夺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洋行的经营也逐渐成为一种掠夺型经济;另一方面,洋行业务的变化发展也促进了洋行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洋行的侵略与洋行业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甲午战后清==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后,针对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弊端,清==采取了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用铜元取代制钱、限制纸币发行以及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等一系列币制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指导思想存在严重失误,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配套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财力为后盾,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有些还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后果。 一 从清初起,清==就建立了一种银钱同时并用的货币制度,即国家财政收支、大宗交易多使用银两,民间商贸及零星交易活动多使用制钱。这一制度自建立到鸦片战争前夕虽存在诸多弊端,但与当时的封建财政经济运行尚能保持一致。鸦片战争以后,尤其到了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财政收支内容与规模的扩大,其固有的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并发展到积重难返、无法运行的程度。 (一)货币发行权极不统一。在晚清大多数时间里,清==仍沿袭清代前期的分散铸币政策,即中央和地方均有铸币权。就中央而言,铸币机构有两个,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一是宝泉局,直属于户部钱法堂;另一个是宝源局,隶属于工部。二者互不统属,各自为政,所铸制钱(又称铜钱)仅供京师之用,不准运往外省(注:《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卷十五;另见《清史稿·食货志·钱法》。)。 外省所用制钱均由地方铸币机构提供。早在顺治年间,地方铸币机构就有陕、临、宣、蓟、原、同、河、昌、宁、江、浙、东、福等10余处。乾隆年间,一些边疆省区和产铜(铸币材料)省份,如新疆、西藏、云南等,也拥有铸币权。到了甲午战前,仅铸造"光绪通宝"的地方铸币机构就有宝云、宝东、宝昌、宝直、宝川、宝黔、宝福、宝苏、宝浙、宝晋、宝陕、宝津、宝沽、宝奉、宝吉、宝宁、宝武等,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注:《光绪大清会典》卷二十一,户部钱法。)。当时,清==将铸币权分散于不同地区的目的,虽说是为了缓解铸币紧缺、生铜材料供不应求的矛盾,以免中央铸币长途押运之劳,但长此以往,却使中央铸币之权散落于地方。 此外,民间私铸钱币现象也十分严重。咸同年间,因战乱、交通不便等,有的地方将生铜私铸成制钱;有的将官钱销毁,自铸制钱。私铸钱币因掺进大量杂质,铸造工艺又十分简陋,其重量成色与官钱大不相同,混在官钱之中抛向市场,经常给商品交换和==税收带来诸多困扰。到甲午战后,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二)货币种类极为繁杂。在1905年天津国家造币总厂未成立之前,国内市场流通的货币就种类而论,不仅有金属币亦有纸币。以金属币而论,不仅有制钱、铜元,也有银两和银元;以纸币而论,发行者不仅有官方银号、私人钱庄,而且有外国银行。 银两是官方用来计算重量、查定成色的货币单位,按其形状、重量、大小有元宝、中锭、小锭之分。与此同时,各地市场上还流通着一些不规范的碎银,如元宝银、马蹄银、滴珠银,等等。 制钱又称铜钱,在中国行使二千多年,到晚清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市场上仍具有重要的流通作用。甲午战争前后,国内市场上制钱种类繁多,各地区、各部门铸钱的重量、成色,均有一定区别。最重的每文一钱四分,最轻的只有三分。制钱有轻有重,时常给商民的交易带来诸多不便。在市场上,重制钱"一文"与轻制钱"一文",因重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购买力。因此,商品交换不能简单地以"文"为单位,必须注明什么重量成色的制钱多少文。这既削弱了其价值尺度的作用,又妨碍了其流通职能的发挥。 纸币种类也很复杂。清朝纸币发行始于顺治年间(注:《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卷十五;另见《清史稿·食货志·钱法》。)。康雍乾时期,由于财政收支状况尚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银两和制钱,纸币并不多见。咸丰年间,由于财政收支状况不断恶化和铸币材料(生铜)缺乏,纸币开始大量流入市场。据载:在1853-1861年间,清==发行了两种代表银两和制钱的纸币,即银两票和制钱票。银两票分为 1两、2两、10两、50两、80两、100两等;制钱票分为250文、 500 文、1000文、1500文、2000文、5000文等(注: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卷五十九,2页。)。同治以后,中央银钱票虽已停发, 但各省官银钱号所发行的纸币以及民间私票,仍在市场上继续流通。
孙悟空是甘肃人还是印度人......... 一、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二、“石磐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决危难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可是近日却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 于是有关孙悟空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孙悟空的形象到底来自何处,难道他真的是由一个甘肃胡人演变而来吗?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著名古典小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研究员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来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摆在桌面上。 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陈寅恪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 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上世纪初敦煌学的建立,为《西游记》人物故事的流变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画,既有单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图像,又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可见人物故事是经过历代增益的。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发表《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重点对甘肃现存的六组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进行了探讨,并介绍说类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间流传。五代后周时期,扬州寿宁寺藏经院内还保存着一壁画《玄奘取经图》,当时人们叹为“绝笔”。这幅壁画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毁,壁画无存。 《西游记》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经过藏传佛教再创造变成孙悟空。 胡研究员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以上说法都有证据学基础,但是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几百年,变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当缓慢,而其故事的丰富性却在元代出现了“井喷式”爆发。他认为,按段文杰等文物专家经常以晚明吴承恩之创作为据,而没有考虑到元代已经出现了《西游记》杂剧和“诗话”的事实。胡研究员指出,从《永乐大典》残本中析出的文献中,已经有数段后世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鲜汉文文献《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法”中孙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赵景深认为,《朴通事谚解》一书“约刊于元代”。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也提出此书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县还发现元代的“玄奘取经图”壁画。这些都证明后世《西游记》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员认为,虽然孙悟空形象的雏形和印度史诗及民间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关联,但唐宋时期思想文化背景没能使其发生“质的飞跃”,《西游记》故事中惊世骇俗的内容所以会在元代呈现“井喷式”爆发,应当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喇嘛教的输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换句话说,虽然孙猴子和印度神猴脱不了干系,但它是曾经经过藏传佛教的“二次输入”,才以生动的形象活跃在读者中间的。 据查证,关于段文杰先生认定孙悟空是甘肃人的报道实属以讹传讹。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钟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关于孙悟空形象来自石磐陀的说法是张锦池先生提出的。 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内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其绘制时间比《西游记》成书时间早近百年。
历代绘画作品博览。。。 寒林平野图-----李成 [北宋]
北洋水师防护巡洋舰“济远”号介绍 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 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与铁甲舰“定远”、“镇远”同批订购,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舰船资料:“济远”舰订购时计划为“定远”级的第3艘舰,后应经费短缺而缩水改为订造巡洋舰。“济远”回国时原有三根桅杆(2根木质为加装风帆而临时增设、1根铁质,长18米),并备有风帆索具,后撤除只留1根铁桅杆(这根桅杆现保存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吨(回国时数据为2300吨),正常载煤230吨,最大载煤400吨,动力为2座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2800匹马力,航速15节(一说是16.5节)。装甲甲板(穹甲)由25.4mm钢质和50.8mm铁质装甲层复合而成,可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炮座装甲254mm,炮盾及司令塔装甲厚38.1mm,编制180-202人,管带为副将衔。 主要武器:双联装210mm克虏伯前主炮1座(每门炮重10吨,35倍口径,现存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克虏伯150mm后主炮1门(现存旅顺博物馆)、47mm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2门(2门炮现均保存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37mm哈乞开斯单管炮9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15吋鱼雷发射管4具、舰载鱼雷艇2艘(疑为“中甲”、“中乙”)。 舰史: 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向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订造,以英国“赫士本”军舰为母型而建造,该舰一建成即有人批评设计有缺陷、加上造价过高,导致订购该舰的驻德公使李凤苞被革职查办。“济远”舰参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海战中曾发炮命中日舰“吉野”,其后却挂白旗退出战场,导致运兵船“高升”号被日舰击沉、“操江”号被日军掳去、“广乙”舰自毁;同年9月17日该舰又参加黄海大战, 海战中管带方伯谦指挥该舰率先脱离战列,逃离战场时又将被日军重创的“扬威”舰撞沉(关于“济远”撞沉“扬威”是真是假,历来众说纷纭,但当事人“济远”舰管轮洋员哈富门有如此记述“……途中,我们与另一艘船发生了碰撞,那艘船沉了……”——约翰·罗森《中国发展海军的奋斗》,本处仍采用“济远”撞沉“扬威”说);威海保卫战中本舰于1895年2月17日甲午战败后与其他清舰同时向日军投降。其后被编入日本舰队,日俄战争时于1904年11月30日在旅顺口争夺战中炮击旅顺的203高地时触雷沉没,地点在今旅顺新港(羊头洼)西北大约2海里之处。(感谢站友 赵明星提供资料)共和国成立后,80年代时为疏浚航道,由烟台救捞局对其进行打捞,部分武备、舰材被打捞上岸,但水下舰体因此遭到毁坏。 军官: 首任管带方伯谦,北洋海军中军左营副将(以花翎副将衔补用参将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由于在黄海大战中擅自脱离战斗,触犯《北洋海军章程》、《大清律例》、《海军惩劝章程》,被判军前正法,于1894年9月24日在旅顺军港被斩首。关于方之罪是否应当斩首,史学界仍有争议。 帮带大副沈寿昌,上海人,留美幼童。 驾驶二副何广成。 鱼雷大副邝炳光,广东新宁人,留美幼童。 鱼雷大副穆晋书,天津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鱼雷二副杨建洛,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驾驶二副黄祖莲,安徽怀远人,留美幼童,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枪炮二副柯建章,福建闽侯人。 总管轮梁祖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总管轮哈富门,德国人。 大管轮黄胜,机匠出身。 大管轮郑朝宗,机匠出身。 学生黄承勋,湖北京山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济远”舰继任管带林国祥,原“广乙”舰管带。 水兵王国成,山东文登人。 炮手汤玛斯(Thomas),英国人,甲午战前从海关舰队借调。 炮手华尔浦尔(Walpole),英国人,甲午战前从海关舰队借调。
明代的山水画...... 明代已经没有正式的翰林图画院了,但也还有画家临时奉诏入宫作画。由于朱元璋个性猜忌,画家不敢大胆地创作,宫廷绘画得不到发展,而成全了文人画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画派"。 在山水画方面,明朝初期仍以院体画为主导,如王履等人的画就颇具南宋风格。中期影响最大的是以戴进为代表浙派。戴进的山水画有工整和粗放两种风格,工整着师法南宋四家,粗放者疏简写意,故有"院体浙派"之称 长松五鹿图。 长松五鹿图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又玉泉山人。明初杭州人。山水画师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又兼学元四家。有两种风格。一是宗宋人的院体工整的山水:构图紧密工整,笔墨厚重刚劲,淋漓豪放;一是仿元人的写意山水,属文人画之列:构图疏朗辽阔,水墨简洁劲健,有写意味。是明前期"浙派"的奠基人物。 该画属于后者。前后景两段构图,均淡墨实写,但间以丹青晕染,配以五鹿溪饮的题材,更富有远离凡俗尘世的仙境味道。笔法上一横一竖,流畅而有节奏,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远山先用圆润流动的线条勾其轮廓,再用排列整觞的横线作皴,深而不远,可亲可就。近景树干和枝叶,溪水与坡石,再配以五鹿可亲可近的神态,整个画面寓意深远:宦海名利场上永远没有这般宁静。
汉~唐代:中国山水画的逐渐成熟...... 按理汉代尚未出现山水画,但山水画由属于悬挂的"卷轴画",而这种画已在汉代的墓葬中被发现。 马王堆帛画 汉代帛画主要是指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出图画的旌幡,也有叫"非衣"的。入葬时作为随葬品将其盖在棺上。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车大)侯利仓家属的墓。在今长沙市东郊,此地曾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马王堆一号汉墓是利仓夫人墓,1972年发掘,以其丰富、珍贵的随葬品和尸体保存完好而著名。所出帛画长2米,作T字形。内容从上而下的三部分分别代表天上、人间、地下。帛画的主题思想一般是"引魂升天",但也有认为的"招魂以复魄",使死者安土。从绘画史的角度考察,它是卷轴画的滥觞。
抗议。。。! 以下发不了!有限制!(一个关于工业革命帖子还没发完就被删除)
日本的家与社会 。。。 中国和日本都用相同的汉字表示“家”,但其内涵却完全不同。在此,笔者拟先通过对家、亲戚、同族的概念异同之比较,来说明日本的家、分家和同族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日本和中国的家与社会的异同。 一、“家”、“亲戚”、“同族”的概念的异同 日中两国关于家、亲戚、同族的语言上的不同 日本 文化要素 中国 イ工(ie) 家 jia シンセキ(sinseki) 亲戚 qingshu ドゥゾク(dozoku) 同族(宗族) tongzu(zongzu) “家”(ie)和“家”(jia) 1.日本的“家” 日本学者关于“家”的研究偏重于制度方面。著名社会人类学家中野卓把日本的“家”归纳为如下定义:家是以家庭的存续和发展为目的、以家业和家事两者不可分割的形式继续完成的经营团体。(注:参见〔日〕中野卓:“日本の家族”,弘文堂,1985年,第284页。)另外, 冈田谦根据中根千枝在《家的构造——社会人类学的分析》中关于家的定义,整理后认为:日本的“家”并非像“家庭”那样是一种在所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概念,它是在日本社会中根据特殊的历史的、经济的要素被育成的制度,特别是在农村,“家”的制度的发达和近代的政治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本,“家”是由家长及他的家庭(含家臣、佣人)组成的居住、财产单位。“家”一旦建立,其自身便作为不可分割的社会单位存在于地域社会。“家”与其说是以血缘不如说是以居住或经济要素为中心而形成的。“在社会组织中,居住的要素具有比较重要功能,这是在不具有单系血缘组织的社会中能看到的共同的现象。在单系血缘组织的社会,单系血缘成员的资格对于集团的构成具有第一重要的意义”。以居住或经济的要素作为“家”的重要的功能的社会也不少。以养子(婿养子)制为前提,使“家制度”得到发展的日本社会就是很好的例子。“‘家’是根据居住、财产规定血缘者的权力、义务的界限,同时也包含非血缘者的基本社会集团”。(注:参见〔日〕冈田谦:“同族と家”,载“村落构造と亲族组织”,未来社,1973年,第139~140页。)概言之,日本的“家”是一个经营体的概念。它可以收养养子及亲族以外的人,有时也接收非血缘关系的非亲族(佣人等)作为“家”的成员,而且养子在分家、家庭的继承方面享有权利。传统日本的“ぃえ”(家)的概念及实态,常混同于“家庭”,但实际上家庭和“家”并非一回事。“家”的成员构成家庭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并不一定“家”的成员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家里人”,不仅仅是妻子,同居的双亲、兄弟姐妹,雇用的人也被包含在其中。 日本语的“ぃえ”,是“かきど”(灶)的意思。在其他的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类似的表述也很多。在中国从古代开始,“かきど”(灶)“烟”就象征着家庭。家庭的共同生活,是拥有共同的灶,在一个锅里吃饭,火、食、居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家庭。因此,火、“かきど”(灶)常用来作为“家庭”的象征。 尽管如此,在“家”的居住和经济的要素中血缘的要素是优先的,在继承中也具有相对的优先权,但并不是唯一的。 2.中国的“家” 滋贺秀三认为:中国的“家”是基于同一祖先的生命扩大的同类意识,是把有形无形的资产“凑在一起”的组合。如果说中国的家是“合伙的”,日本的“家”则是“财团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日本的“家”是被融入外界的社会结构中的。在日本,“家”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家业是“家”对社会的功能,家名代表着“家”在社会上的声望,“家”的社会功能和声望是超出“家”自身的界限的。而中国的“家”非常明确是自我目的性的,即男性血缘的扩大是其自身的基本的价值,纯经济的价值是财产,可以说人和财产是中国家的基本要素。(注:参见〔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の原理”,创文社,东京,1967年,第58~68页。)
李香兰-山口淑子........! 山口淑子,中文名字为李香兰,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记者久闻其名:中国人收养的日本少女,上世纪40年代以一曲《夜来香》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东亚第一影星”、促进日中友好的使者……在日本外国新闻中心协助下,岁末的一个下午,我在日本国会附近的记者俱乐部采访了这位传奇女性。 一身淡蓝色衣裙,一条深色彩巾,满头黑发,步履轻快,面对眼前这位“昔日的李香兰”,让我难以相信她已有84岁高龄,匆匆流逝的岁月似乎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印记。 由于山口淑子有过记者经历,谈话很自然地从这个话题开始。山口淑子说她最喜欢的职业就是新闻记者,也很喜欢记者俱乐部的气氛。尽管距1946年离开中国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她仍“乡音未改”,采访过程中不时冒出几句标准的北京话,令人感到亲切。多年的从政经历,又使她在谦和中多了一份庄重。 八十四岁的李香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
神话 北欧神话——神诋......... 祖先——布瑞(buri,生产者):一出生便有个儿子,博尔(borr),意为生产,后来又生有3个儿子,欧丁(odin,神圣),维利(vili,精神),伟(ve,意志) 众神之王——欧丁(odin):是持掌绞刑架和绞刑架上壮志未酬者的神,而且还是玄妙知识和战死沙场者的神以及战争的主宰.他是阿瑟加德圣地的主宰,有3座宫殿,其中一座就是位于格拉西尔(glarsir)树林的瓦尔哈拉神宫(valhalla,阵亡勇士的归宿) 众神之后——芙丽嘉(frigga):是婚姻及母爱之神。有自己的宫殿芬萨丽尔(fen-salir),漂浮在云雾海之上,闲暇时就在这转动她的金轮织机,以银线金织织就祥云,在夜空大放光明(北欧人称的\'芙丽嘉的织轮\'即我们所说的猎户星座) 雷神——索尔(thor):欧丁的长子,母亲是大地女神乔德(jord),在圣地的斯卢德万加(sludrangrd,力量旷野)拥有自己的宫殿必亚斯克尼耳(bilsrirnir,闪电) 战神——铁尔(tyr):欧丁的儿子,母亲是希摩的美丽女巨人斯嘉蒂(skadi),是勇敢及战争之神,没有自己的宫殿 美神——布拉琪(bragi):欧丁的儿子,母亲是女巨人格绿德(gunlod),掌管诗歌和音乐的艺术, 春之女——伊童(idun):是美神的妻子,传说是地下魔法最强大的黑侏儒伊伐瓦德(ivald)的女儿,是春天和青春活力的女神 夏神——尼尔德(niord):是伐娜司神族的首领,加盟到阿瑟加德的海洋和风神,不仅在阿瑟加德有宫殿,因为他是风神及近岸的海水之神,所以在斯吉普斯通(sipuston)还有自己的宫殿那顿(noaton) 冬神——女冬神斯嘉蒂(skadi)(和铁尔他老妈好象不是一个人,铁尔他老妈好象是在海里呆着的)和男冬神乌勒尔(uuer)是金发女神西芙(sif)的儿子(西芙是thor的老婆,不过没说他老爸是thor,那就搞不清他老爸是谁了,谁让这些神们关系这么乱) 光明之神于黑暗之神——光明神巴尔德(balder)和黑暗神霍独尔(hodur),是odin与frigga所生的一对孪生子 丰饶之神——弗雷尔(freyb):是niord和其姐娜瑟的儿子,生于伐那司神族之家那顿,加盟到阿瑟家族后odin给他一座奥镐汉宫(alf-heim,小仙之家) 森林之神——威达尔(vidar):欧丁与女巨人格绿特(grid)的儿子,他居住在广漠无垠的原始森林之中心的益德伟帝宫(land-vidi) 海神——伊吉尔(ageir):伊吉尔是个独立的神族,和近海的伐娜斯神族和天上的阿瑟神族不能说谁包括谁 爱神——芙丽雅(freya):niord的女儿,是女性及恋爱之神,住在福克梵格(folkvomg)的色斯灵尼尔宫殿(sessrymnir). 真理与正义之神——福尔赛提(forseti)是balder和他妻子南娜所生的儿子 ∶伺?——是原始巨人那威的后代,由三个女神组成:沃德(urd),维尔丹尼(verdandi),斯考尔德(skuld),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将来。她们不隶属与阿瑟神族,也不是他们的同僚,她们对命运的判词是谁都要服从的 火神——洛基(woki),是欧丁的兄弟 守望之神——海姆达尔(heimdall):欧丁和ageir的9位女儿的儿子 战争女郎——瓦尔基丽雅(valklyrs),欧丁和铁尔的特别女侍者,她们的任务是挑选战死者回瓦尔哈拉神宫 死亡女神——海尔(hel),是洛基的女儿
《木兰词》......... 木 兰 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 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下见“米芾”根据《木兰辞》写的书法
小测试。。。 1.请选出古罗马“前三雄”:(多选)A.恺撒B.庞培C.梭伦D.克拉苏 2.请选出古罗马“后三雄”:(多选)A.费边B.安敦尼C.屋大维D.雷必达3.罗马历史中的三次布匿战争,对手“布匿”指的是: A.波斯B.马其顿C.日耳曼D.伽太基4.《角斗士》中,谋朝篡位的皇帝康茂德是安敦尼王朝的第几位皇帝?(单选)A.2B.4C.5D.65.罗马帝国的疆域幅员辽阔,最西曾到达:A.法兰克B.不列颠C.高卢D.西班牙6.下面哪位罗马皇帝属于安敦尼王朝:(多选) A.马略B.图拉真C.戴克里先D.格拉古
海盗的小知识.........:P 海盗一词在英文中的三种说法: PIRATE(海盗) “PIRATE”的基本意思是指海上抢劫者。而“PIRACY”则是指在海军部的司法权以内的海上掠夺。由政府授意、组织的“官方海盗”。 《四海霸主》(Corsairs)《公海贸易战》(Ship) CORSAIR(回教徒海盗) 这个词被用来指在地中海进行劫掠的海盗或私略者。他们中最著名的是从北非来的蛮族(欧洲人称伊斯兰教徒野蛮人)海盗。他们的政府授权他们以便攻击基督国家的海上运送。 名声略逊的是由圣约翰骑士领导,不断与土耳其人争斗的马尔他海盗。起初他们的热情由宗教来推动,但是后来海上掠夺成了真正目的。 PRIVATEER(私掠者) “PRIVATEER”既可以指武装的船只(武装民船),又可以指它的首领(私掠者)或它的船员。私掠者与海盗之间的主要的差别是:私掠者得到政府的命令及授权来俘获敌对民族的商船。 来自政府或是商会的信件公文是国际通用的。战时各国常采用武装民船来攻击敌对船只,因为这样既省下了造船费,又保存了正规海军的实力。 私掠许可证——在战争期间授权私人驾驶武装民船来攻击,俘获,和抢劫敌国商船的正式公文。 一封私掠许可证的原始功能是将私人犯的错误合法化。听起来匪夷所思,真是强盗的逻辑。例如,一个荷兰商人的货物在德国被偷,而他不能通过合法或外交的手段来获得对于他的损失的补偿,他就能得到一封荷兰政府授权的私掠许可证。这样的许可证允许他俘获德国商船来弥补他的损失。自打18世纪初它就不再被用来做这样的事。私掠许可证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政府使用这些许可证作为国家工具来加强海军。这就使得本国在不增加预算的情况下,凭空多出一支能攻击敌国商船的海上力量。按规定,被俘获的船只必须被带往海军部,以确认它们是合法的猎物,而非中立国家的财产。 私掠者在国家的法律之下执行命令。私掠许可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哪些国家的船只能被合法地俘获。如果船长不幸抢夺了其它国家的船只,那么将要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极大的。 当然,许可证并不完全给私掠者提供安全保障。当私掠者与他的武装民船被敌对国家俘获时,往往他们会被作为海盗,迅速处死。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交战两国缔结和平协议,而私掠者不知道这消息,继续攻击现在是友邦的船只的话,他也将被捕。有时侯,私掠者离陆地时间太长,这样一来当他返回大陆时他只听到和平条约的消息。 私掠许可证的使用在1856年终止。当时许多国家在巴黎签订了声明。美国以及若干另外的国家较迟签订该国际条约。美国那时候十分依靠私掠者来壮大他们的海上力量,因为他们缺少强大的海军。 海盗旗 骷髅旗——也就是一个骷髅加上两根交叉骨头的旗帜绝对是海盗的标志。虽然来源已不可考,但很多人认为这个词其实是来自法语单词JOLI,“非常红”的意思。从前的海盗们用这个词来描述船桅上高高飘扬的血色旗帜。不管它源自何处,骷髅旗的作用是没有争议的——将恐惧之箭深深射入海上猎物的心底。以前的海盗在平时使用称为“假色”的任意国国旗,而战时则升起“真色”——骷髅旗,来联络,以及恐吓那些牺牲品。 在18世纪时,第一面海盗旗由艾曼纽·韦恩船长在加勒比海升起。多数情况下,海盗在追逐猎物时,升起白色旗帜,表明身份——有时猎物会因此降下国王的旗帜而屈服;如果猎物拒绝投降,则升起黑白两色旗帜,表明意图;而若猎物继续逃窜,或是海盗船长过于残暴的话,红色旗帜会在桅顶飘扬,意思是一旦捕获猎物,不留任何活口。当然,海盗旗上的图形也是为了表达其特定含义而被设计出来的。 海盗的规章 很多海盗在组织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通常都是写成条文,并由全体船员签名共同遵守的。大多数情况下,它包含了劫掠得手后的战利品分配比例。自然,条文中还包括了的违纪者的处罚——当然都是极其严厉的。
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组织与社会功能演进...... 在15、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西欧社会文化逐渐由中世纪向现代转型,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亦在发生悄然的演变。本文以英国和法国等主要西欧国家的家庭与婚姻关系为视角,探讨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组织的变迁与社会功能的演进。 从社会制度形态的演变角度上说,中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早期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限,本文所说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指15世纪末、经16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的时段。此期间,西欧封建主义和骑士制度逐渐衰弱,但封建等级观念却同往常一样约束着西欧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然而,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社会结构影响至大,这一切不能不对西欧家庭组织及其社会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欧各国社会环境的剧变必然刺激社会人口的变迁,也促使家庭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也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在英国,随着"财富的增加、城市生活的发展、伦敦扩展成一个大都市以及中央政府的加强,这一切都为包括家庭生活结构在内的其他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1][p.317]通过对英国和法国等主要西欧国家家庭与婚姻关系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揭示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组织的变迁与社会功能演进的基本轨迹,从而增强人们对近代西欧社会问题的了解。从社会史学科发展的角度讲,讨论西欧家庭的演变及其社会功能问题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罗森伯格谈到西方新社会史研究的几个趋势时,指出新社会史日益关注人类的基本现实,如小孩社会化、疾病、死亡和成熟以及结婚和亲属结构等问题。[2][p.1]目的是要把家庭问题的研究当作新社会史的重要课题来对待。论者指出,"家庭作为一种情感组织,只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的产物,在中世纪,家庭的社会功能相当广泛,以至成为自卫、政治、学习、司法、宗教和生产单位,到了近代社会,中世纪的许多家庭功能逐渐为国家、社会、学校和教会所取代。"[3][p.379]此种观点虽未必完全准确概括我们探讨的那个时期西欧家庭功能的全部特征,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的研究主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认为,在这段时期,西欧家庭形态结构或模式经历着由主干家庭向夫妻核心家庭或夫妇型家庭的流变轨迹,在个过程中,家庭的功能中血亲功能逐渐退却,夫妻核心作用逐渐扩大,由此确立了西欧家庭社会功能的历史地位,推动了西欧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为便于理解这个问题,在此需要界定家庭这个概念及其内涵。对此,既不是用在各种社会现象中所观察到的大量事实加以简单组合,也不仅仅局限于目前通称的家庭特征,而是用特有的观念模式来综合"家庭"这个词的涵义。我们把"至少能提供三个特征的一种社会群体称为家庭:1,它通过婚姻生活寻找它的起源;2,它主要由丈夫、妻子和婚生子女组成,虽然它能被设想其他亲属可以在这个核心群体中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3,家庭成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联合在一起:其一、法律纽带,其二、经济、宗教和其它多种权力及义务纽带,其三、由性权力、禁律和大量诸如爱、情感、尊敬、敬畏等心理感觉因素组成的一种亲密网络。"[4][p.55-56]这些特征可从不同社会时期大量的可靠数据得到检验,不过这并非本文的目的。于此试图说明的是,纵使从概念上讲,家庭包含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但各个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家庭状况自是千差万别。总体而言,各个特征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过程,是决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家庭结构模式的内部机制。应该说,家庭是历史与现实的产物,不仅因为它涉及个人情感、血亲关系等方面的发展,还因为它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经济机制密切相关。如此来说,研究中世纪以来至近代前夕西欧社会家庭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演化,本身就是一个异常复杂和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它不可能通过教条式的途径达到目的,重要的是需作些实证考察。 家庭的形态结构与社会功能的演变
晚清家庭的变动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任何一种人类社会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家庭既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反映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比较全面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也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本文拟对晚清时期(1840—1911年)家庭结构与规模、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的变动及其影响作初步的考察,以求从一个侧面加深对该社会的认识。 一、由大趋小的家庭结构与规模 晚清家庭仍包括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缺损家庭四种。各类家庭在总体上所占的比重如何,现仅据王梦泉《咸丰十一年九月被难大小男丁妇女节义纪实》,将山东宁海州(今山东牟平县)的家庭构成情况列表如下,以见一斑。 咸丰十一年山东宁海州家庭结构分类统计〔1〕 类型 户数 人口数 户均人口数 各类家庭占总户数的% 核心家庭 70 354 5.06 35.53 直系家庭 58 352 6.07 29.44 复合家庭 65 617 9.49 32.99 缺损家庭 4 31 7.75 2.03 合计 197 1354 6.87 100 上情显示,晚清山东核心家庭占到总数的35.53%,位居首位。 其次是直系家庭,占总户数的29.44%。如将这两类家庭合并, 则会占总数的64.97%。 家庭规模是考察家庭变迁的另一个角度。这里,我们利用《嘉庆一统志》和《宣统调查》比较一下1820—1911年清代各地家庭的平均家庭规模及其变化。详见下表: 嘉庆、宣统全国各省区家庭规模比较表〔2〕 类别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省区 户数 口数 户均口数 直隶 3951477 22430748 5.67 奉天 129653 1338415 10.32 吉林 111847 698501 6.24 黑龙江 28465 —— —— 江苏 —— 29095985 —— 安徽 —— 33499316 —— 山西 2394903 16378904 6.83 山东 4548817 31445329 6.91 河南 4772097 25888005 5.42 陕西 —— 14379400 —— 甘肃 2175754 17722321 8.14 浙江 4823524 29362308 6.08 江西 4379629 25126078 5.73 湖北 4314737 29544241 6.84 湖南 3235317 18991741 5.87 四川 7066267 28327581 4 福建 3377525 20035979 5.93 广东 —— 22736369 —— 广西 1279015 7622423 5.95 云南 1118174 7096088 6.34 贵州 1118884 5526154 4.93 新疆 75189 —— —— 类别 宣统三年(1911年) 省区 户数 口数 户均口数 直隶 5187758 26721353 5.15 奉天 1707642 11018517 6.45 吉林 800099 5538405 6.92 黑龙江 269433 1858792 6.90 江苏 5397738 25883336 4.80 安徽 3241018 16229052 5.01 山西 2097082 10099135 4.82
客民·游勇·盐枭——近代长江中下游、运河流域会党崛起背景...... 19世纪下半叶,在长江中下游和运河流域,以哥老会、青帮为主体的秘密会党迅速崛起。究其原因,主要是:太平天国失败后,苏、浙、皖三省人口锐减,大批外来客民迁入,哥老会等秘密会党随之蔓延;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长江流域充斥着大量的散兵游勇,对这一区域秘密社会势力的壮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江淮地区盐枭与会党势力的融合与勾串,也是会党势力崛起不可忽视的因素。 19世纪下半叶,以哥老会、青帮为主体的秘密会党在长江中下游和运河流域蔓延发展并迅速崛起,成为这一区域最有势力和影响的秘密结社。对这一区域哥老会、青帮崛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前辈学者归结为: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长江、运河流域旧式航运业的衰落造成这一区域大量人口从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游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立于传统的“四民”之外的一个过剩的社会群体——流民、游民集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不能从事正常的职业,其中大部分最终不得不投入秘密社会,从而造成了哥老会和青帮势力的膨胀。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长江、运河流域在在皆有的客民、游勇、盐枭入手,探讨近代长江运河流域会党崛起的背景。 一 太平天国失败后,苏、浙、皖三省人口耗减,田野荒芜,荆榛塞路,大批外来客民流迁这三省,哥老会为主体的秘密社会也随之在这一地区发展起来。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苏、浙、皖三省是太平军与清军及帝国主义的“洋枪队”、“常胜军”长期交战、厮杀的地区,人口因逃离、战死、饿死或其他因素而锐减。据清方统计,浙江人口到1866年减少为637. 8万人,净减23728857人,占战前人口的72.8%;1874年江苏人口减少为1982.3万人,净减24679621人,占战前人口总数的55.7%;安徽人口直到1892年也仅206万人,净减16034012人,占战前人口的42%。 (注:这些统计数字,参见行龙《论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这些统计数字可能有缺漏或不精确之处,但人口数量的大量耗减则是肯定的。战后,清政府面对人口锐减、耕地荒芜的现状,认为“善后要政、莫急于垦荒”,各主要荒废省区先后拟定出垦荒章程,各垦荒州县先后设立“劝农局”、“招垦局”、“招耕局”之类的机构,从事荒地的招垦事宜。如安徽在同治初年于临淮设立“善后屯垦总局”,在凤阳、定远设立分局,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取具保结,……一律借与耕牛籽种,准其开垦,其续价收租,较土著之民一律办理”(注:唐训方《唐中丞遗集》,《兴办屯垦告示》。)。结果,“客籍农民迁入垦荒者,接踵而至”(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第7 页。)。苏、浙两省也大体如此。在迁入三省的“客民”当中,两湖人占有相当的比例。战后安徽广德州:“土著不及十分之一,田地荒芜,招徕客民开垦入籍,湖北人居其四,河南人居其三,江北人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注:光绪《广德州志》卷16。);南陵:“湘、鄂及江北等处客民流寓此者亦十之五焉”;南陵县城还有湖南街;(注:民国《南陵县志》卷41。)宣城:“客民约占十分之九,其中以两湖籍居多数,皖北次之”(注: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172页。)。在江苏宜兴,“赵、豫、淮海人民蜂至”,两湖农民亦“争来垦治”;(注: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5。)光绪中后期, 外来客民仍迁往苏南,“以两湖人为多”(注:丛刊本《辛亥革命》(三)第69页。)。浙江也有不少两湖籍客民迁入,如安吉县同治时期有“宁绍湖广安庆”等地客民10848户,接近全县民户总数的一半。 (注:同治《安吉县志》卷4,“户口”。) 在客民当中,还有一部分湘、淮军的裁撤勇丁。清代后期,湘、淮军大量裁撤,不少散兵游勇流散于江南地区。如曾国藩攻据南京后,所辖部分湘军在苏南领垦荒地;左宗棠则在浙江创行“撤勇归农之法”(注:《申报》光绪六年四月十六日。),就地安置了部分“老湘营”勇丁。另外,“遣撤之勇流落不归者,亦改而务农”(注:《申报》光绪七年四月十九日。)。李鸿章淮勇也“虽遣不归,盘踞于浙湖郡县,而以贩盐为生”(注:《论江浙枭匪》,《东方杂志》1906年第1期。)。
李香兰-山口淑子........! 山口淑子,中文名字为李香兰,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记者久闻其名:中国人收养的日本少女,上世纪40年代以一曲《夜来香》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东亚第一影星”、促进日中友好的使者……在日本外国新闻中心协助下,岁末的一个下午,我在日本国会附近的记者俱乐部采访了这位传奇女性。 一身淡蓝色衣裙,一条深色彩巾,满头黑发,步履轻快,面对眼前这位“昔日的李香兰”,让我难以相信她已有84岁高龄,匆匆流逝的岁月似乎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印记。 由于山口淑子有过记者经历,谈话很自然地从这个话题开始。山口淑子说她最喜欢的职业就是新闻记者,也很喜欢记者俱乐部的气氛。尽管距1946年离开中国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她仍“乡音未改”,采访过程中不时冒出几句标准的北京话,令人感到亲切。多年的从政经历,又使她在谦和中多了一份庄重。 八十四岁的李香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
汉代的西域........尼雅(精绝国与精绝州) 《史记·大宛列传》是用汉语文写成的第一部较为详尽的有关“西域”(塔里木盆地)的史书。这部书根据的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使者张骞出使中亚(西域)获得的情报,但是侧重于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地区。(或者那些关于塔里木盆地的信息,当司马迁编写《大宛列传》时,为了主题的需要,都删略了。) 汉朝的勇士张骞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与一个有着非汉族血统的名叫甘父的人一道,“出陇西,经匈奴”,前往天山西侧的大宛国(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执行使命;他们行走的路线,大致是沿着“河西走廊”这条自古以来中原与西域沟通的交通线。这个地区直至“盐泽”——罗布泊东岸,当时被匈奴人控制着。 张骞和甘父被匈奴人捕捉,十余年后,他们找到了逃脱的机会,尚不忘记他们的使命。向西,便进入塔里木盆地了。他们了解到了罗布泊的一些情况,这个巨型的湖泊因为是咸水湖,被称作“盐泽”;在湖岸上有称作楼兰、姑师的部族生活着,他们建筑了城市。这大概是当时盆地生活的一般状况。此外,他们还了解到位置在现在和田一带的叫做“于阗”的绿洲国家: “于阗以西,河水向西方流去,注入西海;于阗以东,河水向东流,注入盐泽。盐泽在地下潜行,向南即成为黄河的源头。” 后一个说法是个误传。罗布泊的湖水并不曾在地下潜流,转成为黄河的源泉。这已经为现代的地理学发现证实了。不过,他们还未发现这座湖的游移性。就在这部书中,记录了一个准确的信息,即于阗一带的昆仑山中盛产玉石;到了唐代的史书中,更是记载了于阗国“有玉河,国人夜视月光盛处必得美玉”的佳话。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崇敬玉石的国度,与塔里木盆地“南道”那些盛产玉石的绿洲之间的贸易,逐渐地变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在敦煌以西建立的“玉门关”,就是因为这种玉石贸易而出名的。就这样,“丝绸之路”也被人从这个角度上称作为“玉石之路”了…… 到了张骞以后的两个世纪,东汉的历史作家班固开始编纂西汉时的历史。在这部历史著作中,有关敦煌以西地区的历史被称作为《西域传》。顺便说一句,这种体例称得上是个“创意”,以后几乎历朝编纂的史书都沿用了下来。总的说来,到班固编纂《汉书·西域传》的时候,有关塔里木盆地的知识或信息就有点丰富了。 “西域从孝武皇帝(即汉武帝)时得以开通,本有三十六国,后来分成五十多个国家,都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南北都有大山,中央有河流,东西方向长六千余里,南北向宽一千余里。东面与汉邻接,有玉门、阳关关口;西限到达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它的南山向东绵延到金城(兰州),与汉朝的南山相连接。这里的河水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葱岭,另一个从于阗流出。于阗位于南山之下,它的河水向北方流去,与葱岭起源的河水汇合,向东方注入蒲昌海,也就是盐泽。蒲昌海距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湖水静止不变,冬夏不增减,人人都以为湖水在地下潜流,向南从积石一带流出,变成了黄河。” 此处所说的西域诸“国”,是一种沿着河水定居的绿洲城邦,或者是移动放牧的部族(“行国”),人数往往只有几千到数万。其首领被《汉书》称作“王”。这些称呼是不能按现代的观念来对照的。关于这些沙漠绿洲城邦的详细一点的情况,在史书里一般都被忽略了。这样一来,也就为考古学研究以及历史想象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从玉门、阳关西出进入西域的道路有两条:从鄯善(今若羌一带)沿着南部山地的北麓,向西行到达莎车,称作“南道”;这条道向西越过葱岭可以到达大月氏和安息(今中亚阿姆河上游以及伊朗高原北部一带)。从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西部交河一带)沿北部天山西行,顺河到达疏勒(喀什),称作“北道”;北道向西越过葱岭可到达大宛、康居、奄蔡(今天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到哈萨克斯坦一带)。
亚洲国家历史 希瓦汗国。。。。 中亚的封建国家。或称花拉子模汗国。基本领土为阿姆河下游的花拉子模绿洲,统治范围西及里海,南达呼罗珊北部。19世纪初,人口约50~70万。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次为土库曼人、卡拉卡尔巴克人和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大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奴隶(多半是伊朗人和俄国人)被广泛使用于农业劳动。汗国的兴衰16世纪初,花拉子模被昔班尼汗征服。他死后,暂归伊朗统治。约1512年,当地居民在伊斯兰教游方教士首领鼓动下赶走伊朗总督,拥立乌兹别克王族伊尔巴尔斯(1512~1525在位)为汗,建立独立的国家。首都最初在乌尔根奇,后因阿姆河改道(约1570),于16世纪末迁至希瓦(今咸海南之基发)。建国初期,政局动荡。1537~1538年间,一度被布哈拉军队占领。哈吉姆□统治时(1558~1602),汗国局势相对稳定,但在1593年复被布哈拉汗征服。1598年,恢复独立。阿拉布·穆罕默德(1602~1623在位)即位之初,俄国哥萨克人两次窜至乌尔根奇抢劫,被希瓦人民歼灭。1622年,王子伊尔巴尔斯等发动叛乱,汗被废,并被挖掉双目,从此开始长时期的王族内讧及乌兹别克人与土库曼人之间的激烈斗争。阿布勒哈兹·巴哈杜尔□即位后,混乱局面结束,国势转强,他和他的儿子阿努沙(1663~1687在位)曾多次侵入布哈拉汗国境。1717年,俄皇彼得一世派军远征希瓦,惨遭失败。1740年,希瓦被伊朗纳迪尔沙征服。纳迪尔沙死后,希瓦摆脱伊朗的控制,但内乱日甚。从1763年起,乌兹别克孔格勒首领掌握实权汗成为傀儡。1804年,伊尔土泽尔(1804~1806在位)废除“傀儡汗”,建立孔格勒王朝。穆罕默德·拉希姆□时期(1806~1825)汗国实现政治统一,国势日益强盛。19世纪上半期,希瓦与布哈拉为争夺谋夫城进行长期战争。与此同时,它面临来自俄国日益严重的威胁。1873年,汗国沦为俄国的保护国(见俄国征服中亚)。1920年2月,在当地人民和苏俄红军的打击下,汗国覆亡,建立花拉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4年并入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加盟共和国。 经济文化16~17世纪时,汗国经济衰落,文化水平极低。17世纪中期,阿布勒哈兹·巴哈杜尔□撰写有关自己王朝的历史著作时,除他本人外,国内竟找不到胜任此工作的人。18世纪末,经济文化出现转机。19世纪上半期,由于灌溉系统的扩大和改善,农业特别是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发展;金属制造、陶器手工业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文化和建筑也呈现繁荣兴旺景象。希尔·穆罕默德(即穆尼斯)及其侄穆罕默德·里扎(即阿格希)撰写的关于花拉子模的历史著作内容详细、史料丰富,远远超过布哈拉和浩罕汗国保留至今的全部历史著作。
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金鱼--的历史......... 中国正式饲养金鲫鱼,应起始于晋朝,证明这一史实的著作有《抱朴子》、《博物志》等,特别是公肪所(公元460?08年)著《述异记》,记载有:“晋桓冲游庐山,见湖中赤鳞鱼,即此鱼也”。又云:“朱衣鲋,泗州永泰河中所出,赤背鲫也”。这一古代文献充分证明,金鲫鱼饲养最早始于晋朝(公元265?19年),距今约1700多年,上述文献中所谓赤鳞鱼即红色鳞片的鱼,朱衣鲋与赤背鲫同义,即红色(或红色背部)的鲫鱼,显然当时还不叫金鱼。在晋以后的南齐有位叫萧锐的人在他的《高僧传·释昙霁传中》,也对庐山西林寺的红黄鲫鱼有过记载:“庐山……西林院秀池中赤鲋,龙也。”古人也称寺为院,文中西林院即西林寺;古人称鲫为鲋,赤鲋即赤(红)色的鲫鱼。稍后南朝的梁武帝大通三年的《丛林记拾》中对红黄色鲫鱼也有记载:“朱鲋,庐山西林寺秀池中,世界罕有……”。在其他一些史料中,也有关于红黄色鲫鱼的记载。 据可以查到的史料,庐山西林寺是最早见到红黄色鲫鱼的地方。这距今至少有1500年的时间了。不过,根据史料分析,这时的红黄色鲫鱼大概是在自然条件下生活的,和银灰色的鲫鱼处于同样的野生环境中,只是由于体色的原因,才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虽然在秀到池中可见到红黄色鲫鱼的存在,但很难断定这是从池中银灰色鲫鱼变异而来,还是人为特意放养的,所以还不能确切地说这是人为地有意识地饲养金鱼的开始。但从实际所达到的效果来看,红黄色鲫鱼经多年饲养,是终于会成为金鱼的。中国金鱼的祖先,可能就是庐山西林寺池中的那种赤鳞鲫鱼以及同期各地的野生红黄色鲫鱼。因而我们有理由说,中国金鱼的饲养,可能最早就产生于庐山西林寺和其他一些地方。晋朝始于公元265年,止于420年。因而,按最保守的推算,把公元420年作为金鱼的起源年,至今也已有1500多年了。这可以从史料及历代生物学者用科学方法研究得出的结果得到验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除对红黄色鲫鱼的最早发现作了记载之外,还作了如下推论:“金鱼有鲤鲫鳅鳖数种,鳅鳖尤难,秋金鲫耐火,前古罕知……自宋始有蓄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可见金鱼原有四种,只有金鲫自宋朝以来继续不断有人饲养,则明朝时已经传播到各地,处处有人养玩了。并指出金鲫鱼(金鱼)祖先就是晋朝桓冲在庐山发现的赤鳞鱼。 金鱼起源于我国。我国金鱼向外传播首先是传入东邻日本,而后渐及世界各地。有关金鱼的日本书籍,始见于17世纪中叶之后,它们在论及日本金鱼的来源时,都无一例外地认为日本原无金鱼,日本金鱼是在400多年前的1502年从中国输入的。近百年来,不少日本学者论证了金鱼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史实。其中,论述最详尽、最系统的是日本著名水产专家、近代大学农学院松井佳一教授。松井佳一研究金鱼数十年,有许多关于金鱼的专著,他在其所著《金鱼大鉴》(1972)中详细叙述了公元649-765年间,中日两国使者往来频繁,日本遣唐使亲眼看到的中国饲养金鱼的情况;指出中国金鱼是在日本德川时代,即17世纪初叶前后分多次传入日本的事实;考证了日文“金鱼”一词,首先出现于1607年出版的《长崎学林》一书,并指出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后,“金鱼”这个名词才在日本有了广泛的传播。根据松井教授的研究,中国饲养金鱼的技术也与金鱼一道,同时传入日本,对日本刚刚开始的金鱼养殖业起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此,他在《金鱼大鉴》中特意刊载了《砂鱼谱》一书的缩影,并刊出该书的日译全文。《砂鱼谱》是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人张谦德所著(万历24年,公元1596年),是我国描述金鱼形态及饲养方法最详尽最科学的古籍之一。金鱼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在新的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下,继续发生变异,经过日本养鱼者的长期努力,培育出有别于中国风格的和金、琉金、地金、朱文锦、东锦、秋锦、江户锦、蓝、荷兰狮子头等许多品种,形成别具一格的日本金鱼,使日本和中国在一起,成为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养殖金鱼的国家。
现存法国人在中国最早的历史照片。。。
克格勃在中国.......:p
古老的国粹——皮影.........
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武备志》 我国古代兵学典籍,卷帙浩繁,如汗牛充栋。由军事家和兵书著述家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则是兵学宝库中一部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兵学巨著,被史家誉为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它是在明代后期,东南沿海外患丛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向明廷挑战的严峻军事形势下,由编著者在总结历代兵学成就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编纂成书的。 一、《武备志》的作者茅元仪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又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等。明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茅元仪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茅坤是著名的文学家,父亲国缙(一作晋)官至工部郎中。在家庭的熏陶下,茅元仪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读兵、农之作。成年后又熟谙军事,胸怀韬略,对长城沿线的“九边”①之关隘、险塞,都能口陈手画,了如指掌。 正当茅元仪立志报国之时,东北建州女真族崛起,其首领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后金政权,自称金国汗,建元“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为借口,兴师攻明,辽东战火纷飞,战乱屡起。明廷阉党弄权,国运衰落,军队战斗力低下,战败的消息纷纷传来,举国为之震惊。茅元仪于焦急忧愤之时,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将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辑成《武备志》,于天启元年(1621)刻印。自此以后,这位年轻学子声名大振,以知兵之名被任为赞画,随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与同僚鹿善继、袁崇焕、孙元化等人一起,在山海关内外考察地形,研究敌情,协助孙承宗作战,抵御后金的进攻,并到江南筹集战舰,加强辽东水师,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在孙承宗指挥下,明军在辽东收复九城四十五堡,茅元仪也因功荐为翰林院待诏。 由于阉党魏忠贤专权,孙承宗被排挤去职,茅元仪也随之被削籍,于天启六年(1626)告病南归。次年十月,朱由检即帝位,随后杀魏忠贤,阉党势力大落,茅元仪即赶赴京城,向新帝进呈《武备志》,因被权臣王在晋等中伤,以傲上之罪,被放逐到定兴(今属河北)江村。崇祯二年(1629)冬,后金骑兵直扑北京,孙承宗再度受命督师。茅元仪等数十骑,护卫孙承宗,从东便门突围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击退了后金军的进攻,解了北京之危。茅元仪因功升副总兵,督理觉华岛(今辽宁兴城菊花岛)水师。不久又被权臣所忌而解职,又受辽东兵哗之累,遣戍漳浦(今属福建)。之后,辽东军情复又紧急,他请求效死勤王,遭到权臣阻挠,于崇祯十二年(1640年)悲忿纵酒而亡。 茅元仪文武双全,时人称道他:“年少西吴出,名成北阙闻。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②茅元仪一生著述宏富,有《武备志》、《督师纪略》、《复辽砭语》等六十多种,数百万言。但因屡遭禁毁,散佚较多,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武备志》。 二、《武备志》的版本及编纂特点 《武备志》共240卷,200多万字,有738幅附图。其版本甚多。 (一)《武备志》的版本源流 《武备志》的版本主要有六种。其一是明天启元年(1621)初刻本,因书中“多悖碍字句”而被清代列为禁书,现仅在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有其藏本。其二是钱塘(今杭州)人汪允文据天启刻本的复刻本。汪氏在对明天启刻本进行重印时,作了挖改和修补,删去了卷首李维桢、顾起元、张师绎、郎文焕、宋献、傅汝舟等六人的序言,并挖去了茅元仪自序中的“东胡”等字,因汪允文室号莲溪草堂,故此种刻本被称为“莲溪草堂”本。其三是清初据明天启本复刻而有删改的版本。其四是日本须原屋茂兵卫于日本宽文四年(清康熙三年,1664),据明刻本复刻的《武备志》,增刻有日本假名注音,对序言和正文未作删改,保留了明刻本的原貌。其五是清道光年间公开刊印的木活字本《武备志》。其六是清末时期,湖南据日刻本而复刻的版本,对序言和正文未作删改,保留了明刻本的原貌,全书最后一页刻有“宽文四年甲辰凉月洛阳隐士石斋鹈子直训点”等字。在上述六种版本中,以天启元年的竣刻本为最善版本,它保留了茅元仪辑著本的原貌。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俄罗斯)。。。 1957年8月27日, 前苏联塔斯社发表了一则轰动全球的公告:1957年8月21日,世界上第一枚多级远程弹道火箭向太平洋进行全程发射试验成功。这则公告宣称:火箭试验进展顺利。经过短时间的远距离飞行之后,火箭在预定区域降落,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行。一个半月后,10月4日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运行。 卫星号运载火箭奠定了苏联航天运载工具发展的基础。它是用苏联P—7洲际导弹改装的,火箭由一枚芯级火箭和4台侧挂助推火箭并联捆绑而成。全长29.17米,起飞重量267吨,有效载荷1.3吨。为了控制航向,火箭另外安装了12台可摆动的小型游标发动机。火箭发射时,5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在飞行中,4台助推火箭先行熄火和分离,芯级发动机继续工作,直到把卫星送入轨道。卫星号火箭用来成功发射了3颗人造卫星。卫星号运载火箭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阿丽亚娜火箭(欧洲-法国)。。。 崛起的欧洲阿丽亚娜火箭 1973年7月,法国倡仪并联合西欧11个国家成立欧洲空间局,着手实施研制阿丽亚娜火箭计划。阿丽亚娜是古希腊一位美丽公主的名字,她帮助热恋中的雅典王子塞休斯逃出魔鬼把守的迷宫,一起奔向自由。现在,阿丽亚娜成为现代火箭的名字,以冲出太空迷宫而举世闻名。 阿丽亚娜火箭至今已研制成功4种型号。截至1994年1月底,共发射63次,其中仅6次失败。 1979年12月24日第一枚阿丽亚娜1型火箭发射成功。它是一种三级火箭,长47.39米,直径3.8米,发射重量200吨,能将1.7吨的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阿丽亚娜1型火箭发射11次,其中1次失败。阿丽亚娜1型火箭
历代地图......... 夏
公元1750年的北京地图概况.......... 公元1750年清朝时期的北京地图概况
宫砂..........
柳絮何以称杨花......... 《梅雨潭》一文里有这样一段叙述:“那溅着的水花,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像是杨花了。”这里的“杨花”,系指柳絮。 柳絮为什么称杨花呢?原来,柳树在古代是一种吉祥之物。友人回归,主人往往要折一支柳枝相赠,以示挽留之意。因为“柳”谐音“留”。到了公元605年间,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号召民众在河岸植柳,每种活一棵者,奖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争植,岸柳成阴。隋炀帝为了显示他的威风,就举行了他亲自植柳的仪式,并挥御笔书赠柳树姓杨。于是以后柳树便被称为杨柳了。自然,柳絮也就成了杨花。《现代汉语词典》“杨柳”一词的第二个义项,便是“泛指柳树”。 柳絮俗称柳绒子,是由单性花集成的葇荑花序。果实极轻,柄端钉一伞形羽状物,以便随风飘扬落在各地生根生长。有人在讲到这篇课文时,把“杨花”说成杨树的花,其实不对。杨树的花叫“白蜡狗”,褐色,样子像条蝼蛄。
连续取胜为何叫“蝉联”...... 蝉的俗名叫“知了”,雄蝉用腹部发音器来发出声音,蝉的幼虫日日栖息在土里,它吃东西是依靠针状口器刺进树根里,吸取汁液来维持生命。当幼虫变成成虫时,便蜕掉蝉壳,身体在原来基础上得以延伸,故称为“蝉联”。 所以只要是连续取胜并保持下去,就称为“蝉联”;如果在某个体育项目上连续了冠军,就叫“蝉联冠军”。
既然有我的吧!我就当仁不让了各位!谢谢建立吧室的人!:P 我希望能够申请此吧吧主!请管理员先生备案!望同意!谢谢!
民国时期地图............ 上海老地图 Shanghai, November 1945 DOWNTOWN SHANGHAI
明律对回教人婚姻的规定................. 明朝的同化政策比其他朝代都老练,他不象唐朝有人归附就安排个地方集中居住,他常常把这些人分散安置,把头领给个官职到另外的地方作官去,并给予很高待遇,隔离联系。 明朝还很注意从人口上削弱对方,不象唐朝乱放俘虏。一开始就把长城附近的蒙古人全迁入内地,可惜元朝一度繁盛的长城北,上都地区又成荒草地。 另外,明朝是见人就俘虏,俘虏必带到内地分处,如明洪武的四次出征,一次把元帝附近的部落一网打尽,就剩太子跑了,一次降服东北,俘虏二十万人。一次出击蒲鱼儿海俘虏了近十万人,还有李文忠那次西北出击,抓了七万人。漠北这些部落经此打击,大为削弱,很长时间缓不过气来,才会被西北的瓦剌征服。 总之元、明之际,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使部分蒙古人滞留中原;有些居住在明朝北部沿边的蒙古人被迫移往内地;有些蒙古人战败投降被俘或从漠北自愿归附明朝。据《明太祖实录》不完全统计,由于上述原因而降明的人数有130多万。其中除部分是汉人、色目人外,蒙古人也相当多。永乐、宣德、正统年间,从漠北归附明朝的蒙古人,据粗略统计,约有5万人,就比较少了,永乐五次战争效果都不大,别人都躲开了。 对付前朝蒙古人与后来俘虏归附蒙古人,明朝执行此项政策凡三四十年,接近两代人,同化了很多色目人凡有元一代进入中国的色目人有二百多万,有三十四种,连汗罗斯(俄罗斯)都有一个屯田万户。还有钦察,阿速,哈鲁喇等。回回是其中一种。 自《婚姻史》
诸葛亮进军南中 ..................... 中国蜀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统军平息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动乱的著名作战。 建兴元年,益州郡(今云南东部)汉族豪强雍乘蜀汉夷陵战败,刘备病亡,背蜀附吴,煽动本郡夷帅孟获、越郡(今四川凉山)夷帅高定和郡(约今贵州)郡守朱褒反蜀。南中除永昌郡(今云南西部一带)外,其余皆反。诸葛亮为实现和抚诸夷、稳定后方的决策,经充分准备,在对雍规劝无效的情况下,于三年春进军南中。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分三路进军。门下督马忠率东路军,经道(今四川宜宾)趋郡;降都督李恢率中路军,从平夷(今贵州毕节)指向益州郡。诸葛亮率主力西路军,于三月出成都,沿马湖江(今金沙江四川宜宾至金阳一段)入越郡,抵卑水(今四川美姑、昭觉邻境一带)待机。高定军与北上拒诸葛亮的雍、孟获军发生冲突,击杀雍。孟获慑于诸葛亮军威,率部退回益州郡。诸葛亮乘机攻下邛都(今四川西昌),斩杀高定,安抚部众。时马忠部进抵,朱褒率部西逃,马忠跟踪追击。李恢部击破沿途围阻,南下盘江,助马忠部歼灭朱褒。三路大军对孟获形成进逼之势。五月,诸葛亮挥军渡泸水(今金沙江四川渡口市至金阳一段),擒孟获于盘东(今云南曲靖、泸西一带),使观蜀军营阵,孟获不服,乃将其放回。孟获再战再败,诸葛亮擒而复纵。孟获深感诸葛亮不以南中部族为敌,乃心悦诚服,南中遂定。后人因此有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秋,蜀军会师滇池(今昆明南)。 诸葛亮用当地人为吏,举孟获等首领赴蜀都为官。随即班师,于十二月回成都。 诸葛亮胜利进军南中,巩固了后方,增强了国力,为攻魏创造了条件。其攻心为上的谋略,为千百年来用兵治国者所称道。自《三国战例》[诸葛亮进军南中]
《古兰经》在中国大事年表..................... 公元610——632年(隋炀帝大业六年——唐太宗贞观六年)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奉安拉启示,在阿拉伯半岛(主要是在麦加和麦地那地区)用阿拉伯语陆续传达、公布《古兰经》,并以它作为规范穆斯林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最高指标。这些零星颁布的经文,除在教民中以口授、相传、背诵等方式记忆外,还有司录人员将其记录在兽皮、石片、椰枣叶和家畜肩胛骨上加以保存。 公元632——656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高宗显庆元年) 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后,在相继就任哈立法的艾布?伯克尔(632——634在位)、欧麦尔(634——644在位)和奥斯曼(644——656在位)时期,对《古兰经》进行汇集、核对、梳理,以口头传诵和文字记录彼此印证,务必求其准确。忠实维护原貌。经过整理、汇集,编定章节次序,终于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定本,即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无一词一字之差的唯一范本。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传播后第一个大食朝贡使来华,史学家多认为这一年应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此后,在唐、宋间,大食朝贡使与穆斯林商贾纷纷来华,相应地将伊斯兰文化和《古兰经》经典与精神传入。而在此之前出入往返的大食胡客蕃商曾经带入《古兰经》之说均不足为据,因为当时《古兰经》尚未汇集。 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 唐人杜环所撰《经行记》中概略涉及“大食法”(伊斯兰教义),内容包含《古兰经》精神,如:“其大食法者,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礼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女子出门,必定拥蔽其面。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断饮酒,禁音乐------“这是汉语文献中可以查找到的有关《古兰经》局部内容最早的记载。[按]天宝九年(750年),唐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发生怛逻斯(今哈萨克江布尔)战役,杜环随高仙芝(唐西安四镇节度使)西行,仙芝大败而归,杜环为大食所俘,遂居大食等国12年。宝应元年(762年)附商舶东归,撰《经行记》,系我国记载大食等国伊斯兰教概况最早、最符合实际的第一手材料。可惜原书失传,仅有数则被引用、载于杜佑所著《通典》。 约1255——1259(蒙古宪宗五年——八年)以后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于1929年开始西征。1255年8月,旭烈兀抵撒马尔干,1258年8月,攻陷报达(巴格达)。蒙古贵族先后征服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大批中央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迁徒到东方,史书称之为“回回人”“色目人”。其中来自萨马尔干的部分穆斯林,即后来与其它民族融合为撒拉族的早期先民,相传撒拉族的祖先阿合莽与尕勒莽两位将军,从萨马尔干用骆驼驮着一部牛皮封面的《古兰经》,来到青海循化(现在是撒拉族自治县)。据说如今完整的保存在该县街子清真寺(青海省第二座大清真寺)的《古兰经》,正是这部有七百多年历史(确切年代暂无考证)的经典,被作为珍贵文物和历史的见证。 1318年(元仁宗延佑五年) 一部中国人用阿拉伯语文书写的《古兰经》手抄本完成,被完整地保存在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内。手抄人署名为: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它虽然不见得中国最早的手抄本,但却是第一部完整保留的手抄本。 1322年(壬戌,元英宗至治二年) 泉州穆斯林艾哈迈德(卒于1321年)的墓碑正面为阿拉伯文、波斯文,背面是汉文。其正面文字阿文第一行即《古兰经》经文第3章第185节中的“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引用马坚译文)这一句。这是《古兰经》语句被镌刻于墓碑的早期的实例之一。 约1552?——1597年(明世宗嘉靖卅一年——神宗万历廿五年) 陕西穆斯林经学教育家胡登洲(1522——1597)大力兴办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假定胡登洲办学是从“而立之年”30岁开始,故设定为1552年起),“吴楚燕齐之彦,负笈载道,接踵其门尔求学焉”,影响极大,并形成一整套经堂教育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兴旺。在经堂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规定《古兰经》及有关经注为必修课。在此之前的穆斯林民间私塾,早有学习《古兰经》的先例。
"台湾"名称的由来...................... 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海外仙山"之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个叫夏革的人对商部落的首领成汤讲了一个神奇的秘闻: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五座美妙无比的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上居住着神仙。 在我国另一本古代地理著作《禹页》中讲到扬州时提到"岛夷卉服"(东南海岛上居住着穿麻制衣服的岛夷)。说明,远古时代,祖先们就对海上的岛和人有一定认识。《史记》中也曾提到,战国时就有人出海寻找仙山,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出海,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不老之药,并在日本定居。到了汉代,台湾被称为"夷洲"。三国时仍称夷洲,隋至元代称流求、流球、琉求、硫虬。明朝初年,中山国王察度到京城纳贡(中山国是冲绳)被封为流求,后来发现东南沿海有一块面积更大的岛屿,改称中山国为大流求,台湾为小流求。明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如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鸡笼、大员(圆、冤)台员、大湾、台窝湾,官方称为东蕃或东番渚山、东蕃诸岛,郑成功改称为东都东宁。连横的《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台湾(闽南话。同音)现在认为是由台窝湾演变而来,也就是由台湾原住族群的名字发展而来的,平埔族中的台窝湾族群最早与大陆渔民接触。明代万历时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台湾"正式被政府命名。1885年中法战争后台湾升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这一切说明台湾名字的演变是与两岸关系不断密切分不开的。 外国人对台湾有不同的称呼:16世纪中叶,日本人称之为高砂、高山、高砂(山)国大惠国、多伽佐古。西方称之为,福摩莎Formosa(葡文)"美丽之岛"之意,最早是1544年明嘉靖年间的葡萄牙人起的。自《史事丛谈》
从地名了解台湾历史........................... 台湾有很多“港”字的地名,你们可以猜一猜台湾的东港、西港、南港、北港、中港、小港、里港、新港、伸港、枫港,他们究竟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台湾有一些乡镇的名称,把他们反过来用,也是乡镇的名称。如:台北有内湖,高雄有湖内;彰化有埔盐,屏东有盐埔;新竹有湖口,云林有口湖;苗栗有西湖,澎湖有湖西。 在讲台湾的历史之前,当然就先会想到说台湾为什么叫做台湾,台湾的名称来源,本来有好几种说法,但外国人常说台湾是福尔摩沙“Formosa”,Formosa是葡萄牙人在公元一五四四年,航行经过台湾的东部海岸,发现了这么一个青翠的、美丽的岛屿之惊呼声而命名的。在明代的时候,中国的古书上,称台湾为鸡笼,也叫做东番。在南明郑成功子孙三代,称为东都,或称为东宁。台湾的名称,其实是源自台南的一个"平埔族",叫做西拉雅族支系,称呼现在安平附近的“滨海之地”为“Taian,Taiwan”,或称“台窝湾、台员、大员”而来的。郑氏统治时期用“东宁”称呼台湾。直到公元一六八四年真正变成福建省台湾府的时候,台湾的名称才正式的使用。 台湾在十七世纪的重商主义世代中,北部曾经被西班牙人所统治,就是从公元一六二六年到公元一六四二年。西班牙人是在西元一五七一年,占领菲律宾。他们在公元一六二六年,沿着台湾东海岸北上,到了苏澳。其实,苏澳以前是叫做圣罗伦斯湾。以后又航行北上,看到了台湾北部最北端突出海面的岬角,他们把当地叫做圣地亚哥“Sandiago”。结果台湾的人,就把这个圣地亚哥的音转叫为三貂角。西班牙人也曾经占领了鸡笼和淡水,也曾经在淡水建造了一座红毛城堡,作为他们殖民台湾的根据地。他们也从淡水的河口,往上溯到关渡,关渡的西班牙语音是“Asidor”,所以我们一般人说关渡叫做“干豆”,这就是转西班牙语音而来的。 然后,荷兰人在公元一六二四年到公元一六六二年也统治过台湾这个地方。台湾人看到了陌生的外国人,长相很特别,我们就叫他们为“红毛仔”。甚至于在台湾我们以前没有看到过混凝土,所以水泥我们到现在仍然叫做红毛土或是用日语沿用下来的“控固力”。另外,在台湾这里有很多的红毛埤、红毛港等的这一些称呼,也都是反应台湾早期的住民与外国人接触的历史遗留。 台湾在公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荷兰人之后,从郑成功到郑经,又到郑克塽,他们祖孙三代统治台湾。郑成功因为被南明的皇帝赐姓,被尊做国姓爷。所以台湾也有一些地方的地名叫做国姓、国圣的,国姓与国圣闽南语音皆同,这种命名可能也是纪念郑成功的,例如:南投有国姓乡即是。台湾也有很多地方,流传了关于郑成功的神话。如:台中县大甲的铁砧山有剑井,台北也有剑潭,台北野柳的附近有一个地方地名叫做国姓埔;而台北县的莺歌石,也是传说郑成功的军队北上,有一只老鹰在那里吞云吐雾,郑成功用炮轰死它,老鹰死在山上而留下莺歌石。其实郑成功他来到台湾,并没有到过那么多的地方,因为他来到台湾不久之后,便病死在台南。只是因为他已经是变成为一位神话式的人物,传奇也就特别的多,甚至于民间认为他是开台圣王,所以,会留下了很多的传说与地名。 另外,郑成功他们来到台湾,因为军队很多,所以缺乏粮食,因此他们就在很多的地方实行军事屯垦。我们在台南与高雄等地,都可以发现与军事屯垦有关的许多地名。如:前镇、后劲、左镇、左营、右冲、楠梓区那里有一个地名叫做右昌。其实右昌、右冲闽南语言都是相同。也有仁武、柳营、新营、下营、林凤营等这一些地名,这些地方都是郑家三代,在台湾实施军事屯垦所留下来的地名。在台南县的柳营乡,有一个地方叫做查亩营,有人以为是郑成功也有率领娘子军来台湾,所以有“查亩营”,也有说是调查土地面积及地籍的“查亩营”。郑家从公元一六六一年到公元一六八三年,前后二十二年三代祖孙统治台湾直到被施琅打败为止。
闽台移民史.............................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海峡两岸不仅地缘关系密切,更有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 上古至秦汉时期的福建,是闽越人的家园。公元前110年,西汉中央政府消灭了闽越国,“将其民徙往江淮间”。实际上被迁徙的只能是闽越国的上层统治人物以及一部分军队而已,而大量的闽越族土著,纷纷流窜山谷,繁衍了下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闽中地区的统治,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在闽中设立了实质性的行政机构——冶县。之后,闽中的行政机构不断扩大。实质性的行政机构的设立为北方汉人的入闽创造了便利条件。中原士民大量迁移入闽始自西晋,先后在西晋的永嘉年间、唐初的高宗时期和五代时期形成三个高潮。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汉人纷纷南下寻找避乱之所,于是便有了“八姓入闽”的传说,史称:“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南朝萧梁末年,发生了侯景之乱,江东遭到严重破坏,千里无人烟。未遭杀戮的人民被迫四处逃难,福建地近江东,自然成了避乱之所,由今浙东、浙南移入闽地的人很多。唐初福建九龙江流域爆发了所谓“蛮獠”的“啸乱”,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派陈政统率府兵3600名入闽平乱。陈元光以鹰扬卫将军的身份,随父陈政领军入闽。初战失利,唐朝廷又令陈政的两位兄弟陈敏、陈敷再率府兵3000共58姓前来支援。平叛后,这些府兵将士及其家属就在漳州一带定居,这是中原士民迁居入闽的第二次高潮。 唐代后期,中原战乱纷扰,军阀各据一方,民不聊生,北方士民再次南迁,形成了汉人入闽的又一次高潮,其中尤以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入闽的数量最大。王潮、王审知原为河南光州固始县的农民,乘黄巢起义之机组织乡兵渡江南下,光启元年(885年),王氏军队进入闽西、闽南,次年八月占领泉州,景福二年(893年)入占福州,后来审知被封为闽王,建都福州。闽王审知执政,保境安民,发展经济文化,众多北方的政客、文人、僧侣、商贾及一般贫民入闽定居。 除这三次高潮外,从东汉至明清长达1000余年的历史中,北方士民入闽时时有之,特别是宋末、元末战乱之时,均有不少北方宗族迁入福建。他们既有来自河南等中州地区,也有从两湖、江、浙、江西等地转徙而来。因此,从近现代福建的居民结构看,福建固有的土著居民完全被中原文明所融化,取而代之的是由中原各地以及大江南北各地迁居而来的士民世家。 福建素有“三山一田”之称,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有诗曰:“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对外移民,福建因此成为全国输出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福建对外移民的流向:一是向内地其它省份迁移;二是向海外迁移;三是向台湾迁移。 早在先秦时期,闽越族已经陆续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岛的先民。由于福建与台湾地理位置毗邻和关系密切及历时逾二百年的闽台同省合治制度,形成台湾汉族移民以福建居多的特殊状态。福建汉民移居澎湖、台湾始于宋代,而首次移民高潮,应是明天启年间,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占据台湾北港时,适逢福建沿海旱灾,三千左右泉、漳府属贫民竞相投奔赴台。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饥荒,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徕沿海灾区饥民数万人移民台湾垦殖。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福建向台湾大移民。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氏军队及眷属约3万多人,当时除命各军分区屯垦外,还大力招徕因清廷“迁界”而流离失所的大陆沿海民众,“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主体仍是福建沿海泉、漳各县居民。清代是福建民众移居台湾的重要时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兵收复台湾,全国政治统一, 自康、雍始,至乾、嘉年间,福建民众相继赴台,导致台湾由南到北、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全面展开。尤其清政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五十七年(1792年)又开放淡水八里岔与蚶江及福州五虎门通航,推动了移民潮的高涨。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全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94.5万人。光绪元年(1875年),钦差大臣沈葆祯的开禁建议得到清政府批准,历时200多年对台湾实行半封锁的政策宣告结束。为了更好地组织垦殖,清政府在厦门、福州、汕头、香港等东南沿海各设招垦局,免费运送移民渡台,这样移居台湾的福建等地人民又有增加。至1895年全台人口已达370多万。日本占领台湾后,有些在台移民又返回内地。
台湾历史大事记 ...................................... 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公元前1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台湾台东县出现标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的长滨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新石器时代为特征的台湾大坌坑文化出现.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台中县出现牛马头文化.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台湾屏东出现鹅銮鼻文化. 公元前2500年,台湾地区出现与大陆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新石器文化“凤鼻头文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年,新店溪、淡水河、台北盆地出现园山文化. 200年,从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区出现标志进入铁器时代番仔园文化. 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7、608年,隋朝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 610年,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台湾. 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间房屋,派水军长期驻守.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讨日本,途经台湾和澎湖.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 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前往流求招谕. 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巡检司”.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消澎湖巡检司,将在澎湖居民尽迁内地。后澎湖巡检司又恢复. 1403―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曾在台湾停留. l563年(明嘉靖42年), 俞大猷、戚继光追剿海盗林道乾入台. l580年,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前往澳门,归途遇台风抵台. 1592年,日本海盗侵扰台湾鸡笼、(水+扈)尾.(基隆.淡水) 1593年,丰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孙七郎到台湾催促纳贡未成.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1602年,荷兰派韦麻郎率领船队东来,进攻澳门,遭到中国军民的抵抗. 1603年1月8日,沈有容全歼窜入台湾的倭寇. 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名为“游岁”的军事管理机构,并屯军.以防倭寇侵扰. 1604年8月,韦麻郎又率领船队进犯澎湖. 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战舰50艘驱逐进犯澎湖的荷兰人. 1615年,德川幕府派四千士兵远征台湾,中途因台风遇难. 1616年,日本军阀政府派船进犯占湾,遭到明军重创. 1621年,颜思齐率人居台湾,郑芝龙附之. 1622年6月荷兰再次派远征舰队总司令雷约兹率领军舰14艘,再次侵入澎湖并对福建沿海进行骚扰. 1622年7月13日,福建巡抚南居益迫使荷军拆城. 1623年,明朝禁止船只航行台湾. 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626年 ,西班牙舰队登陆鸡笼(今基隆). 1629年,西班牙军在淡水建造圣多明哥城(淡水城). 1629年,荷人出兵征服小琉球. 1630年,郑芝龙来台拓垦. 1634年,荷兰军于台南建造的热兰遮城(今赤嵌城)竣工. 1635年9月5日,台南麻豆社人民举行反荷武装起义. 1635年11月,麻豆社被攻破. 1636年3月,萧垄社被攻破. 1641年,荷兰人出兵占领北部的鸡笼(今基隆)、淡水,控制了北部沿海. 1652年,荷兰人建普罗民遮城. 1652年,郭怀一与福建、广东等移民密谋反荷起义. 1652年9月7日,郭怀一聚集义民16万人,袭击赤嵌楼. 1656年,清政府实施海禁.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余,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 1661年4月30日,郑成率军在台湾登陆. 1661年5月3日,荷兰方面派出两名高级官员与郑成功进行谈判. 1661年5月4日,普罗文查城荷军签署投降协议. 1661年5月5日,郑成功进入大员市区,形成了对热兰遮城的包围. 1661年8月中旬,荷兰援兵抵达台湾. 1661年9月16日,荷兰援军配合热兰遮守军向郑军水师发动攻击战败. 1661年12月,荷军主帅逃回了巴达维亚. 1662年1月25日,郑军向热兰遮城发起猛烈攻击,粉碎了荷兰殖民者的顽抗.
三国著名人物籍贯一览列表.................. 曹氏家族(包括夏侯一门)------沛国谯县(安徽亳县) 华佗----同上 刘晔----淮南(安徽寿县) 许楮----谯国谯人(安徽亳州) 周瑜----庐江舒县(安徽舒城) 鲁肃----临淮东城(安徽定远) 吕蒙----汝南富陂县(安徽阜南) 黄盖----零陵泉陵(湖南零陵) 蒋钦----九江寿春(安徽寿县) 周泰----九江下蔡(安徽) 丁奉----庐江安丰(安徽舒城) 朱桓----吴郡吴人(江苏苏州) 陆逊+顾雍(同上) 张昭----彭城(江苏徐州) 张鲁----沛国丰人(江苏丰县) 陈琳----广陵(江苏扬州) 廖化----湖北襄阳 庞统+马良+马谡(同上) 蒋琬----零陵湘乡(湖南湘乡) 刘备----涿郡涿县(河北涿州) 张飞---同上 赵云---真定(河北正定) 颜良---同上 文丑---河北 韩当---辽西令支人(河北迁安县)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河北平润县) 张和---河间(河北任丘) 刘表---山阳高平人(山东鱼台东北) 程昱---东郡东阿人(山东阳谷县) 于禁---泰山钜平(山东泰安) 李典---山阳钜野人(山东金乡县人) 典韦---陈留己吾人(河南宁陵人) 乐进---阳平卫国(不详) 庞德---南安(甘肃) 孔融---鲁国(山东曲阜) 杨修---弘农(河南灵宝县) 魏延---义阳(河南桐柏县) 郭淮---太原阳曲(山西太原) 袁绍家族---汝南汝阳(河南上蔡) 荀或----颖川颍阳(河南许昌) 郭嘉----颍川阳翟(河南禹县) 钟鹞----颍川长社(河南长菖县) 钟会----同上 陈群----颍川许昌(河南许昌) 司马懿---河内(河南温县) 诸葛亮---琅邪阳都县人(山东沂南县) 黄忠-----南阳(河南南阳) 李严---同上 董卓---陕西郡临姚(甘肃岷县) 吕布---五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 贾诩----凉州姑臧(甘肃武威) 张辽----并州雁门马邑(山西朔县) 徐晃-----河东杨县(山西洪洞县) 关羽-----河东解良(山西运城解州) 马超-----扶风茂陵(陕西兴平) 法正-----右扶风(陕西眉县) 姜维-----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 孙坚-----吴郡富春(浙江富阳) 太史慈---东莱黄人(山东) 甘宁----巴陵临江(四川重庆)自《博闻雅趣》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自《博闻雅趣》
倭寇的由来...................... 倭寇在中国沿海的兴起,主要起因是日本内战中一部分武士(尤其是九州、四国地区的)的领主被兼并,他们自己流离失所,大量沦为海寇,于是成群结队到中国沿海来冒险。要说在日本国内有什么强大势力撑腰,没看到过有何证据。倭寇到极盛时期确实动辄以千万计,攻城略地,但这中间很大程度是中国自己的问题。其一,所谓成千上万的倭寇中,很大部分是“汉奸”,有和倭寇勾结的中国海盗,有趁火打劫的中国地方豪强势力。这种倭寇实际上是以日本职业军人为骨干,中国匪徒为羽翼的混成部队。在戚继光之前平倭最得力的胡宗宪,主要功劳就是打击这些“中国倭寇”。胡曾经设鸿门宴,捉拿了徐海、陈东、麻叶等几个最大的中国倭寇头子,随即攻陷他们的城堡,很长时间搞得正宗的倭寇失去了内应,进退失据。其二,中国军民过于文弱,战斗力低下。有一则令人非常痛心的记载:十几二十个倭寇(日本人)登陆之后四处流窜,绕着南京城外围杀了一圈,所过之处,鸡犬不宁,总计杀伤中国军民竟然上千。虽然最后被围歼,但这样的记录真是耻辱。日本倭寇的战斗力确实很强,比正规明军高明得多。名义上是官兵打强盗,实际上却是中国的外行对付日本的职业军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语)。戚继光平倭的方针是用江浙“苦大仇深”的本地人,练出一支几乎是私人所有的精兵,听话而效死力,比正规军指挥得力。在战术上戚继光是个天才,发明了类似近代的小分队协作战法。比如他的“鸳鸯阵”,并不是什么大阵势,而是十来个人一组,前面几人用丈多长的“狼筅”(削尖的大毛竹)扫荡,后面的藤牌手保护,勾镰枪和刀手擒拿斩杀。这样的分工协同战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足以弥补中国方面单兵战斗力的劣势。尤其是在江浙沿海的地形条件下,大多是短兵相接的步战,倭寇的主要武器是比较短的日本刀,戚家军的战术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一抓一个准。十几年中戚、俞(大猷)的军队几乎把沿海倭寇的主力斩杀殆尽,水师方面又攻陷了倭寇的海上巢穴,于是戚继光之后,倭寇遂平。直到朝鲜战争,中日军队才又对阵疆场。自《倭寇的由来》倭寇的出现最早见于元代!倭寇的发展也和明代的静海不无关系!有大量的商人以武装的形势进行海上贸易!与官军作对!相当多倭寇的头子是中国海商!
宜宾地方史...................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以一泻千里之势,穿峡谷,过群山,汇百水,聚千流,奔腾咆哮,几经迂回,进入四川盆地南部,与北流而下的岷江汇合,成为举世闻名的长江。就在金沙江和岷江汇合处,有座美丽的古城宜宾,因地处长江之首,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 宜宾“东接泸水,西联大峨,南通六昭,北接三荣”,它扼三江汇聚之咽喉,控川、滇、黔津衢之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还是川、滇、黔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西南半壁”之称。 早在三千多年前,即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在宜宾一带就有僰人聚居,大约在周朝就建立了僰人国。 秦为西南夷地。西汉,把少数民族地区称为“道”,故此地称改为僰道县,初属蜀郡。僰道治所在“马湖江会”,即今金沙江和岷江交汇处的宜宾城。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僰道为犍为郡县。 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从今贵州省遵义市西迁到僰道,从此,僰道作为犍为郡治,又是僰道县治。 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先铁平定了川南一带夷僚,此地臣属梁王。为了“镇抚戎夷”,便把僰道城改称戎州。 西魏(公元553年—557年),犍为郡和僰县已移置汉时的江原县地(今崇庆县东30里)。 隋朝,僰道县属犍为郡,戎州复名为犍为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犍为郡为戎州,州治迁设南溪(今宜宾市李庄镇)。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戎州改称南溪郡,僰道县取名“义宾”(即以义宾服之意)。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戎州州治迁回僰道,因马湖江(金沙江)涨洪水,城池飘荡,于是州治和县治同迁岷江北岸(今旧州坝)。 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按《禹贡》“西戎即叙”句,戎州改名为叙州。而义宾县到北宋时,也因宋太宗名赵光义,避帝讳,该为宜宾。宋末元初。为抗元兵,将城迁往东山(今市区东北)。 公元1276年,元军毁东山城,徙州、县治于两江口(今宜宾城)。 1951年建宜宾市。自《往日宜宾》
九寨沟的历史大事记.................. 远古时期·南坪古称羊峒,分上、中、下羊峒。九寨沟属中羊峒,所以称为九寨沟或翠海。·自殷商、西周、春秋战国至秦·(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06年)均属氐羌地。·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属益州广汉郡甸氐道,九寨沟内水流称洛河水。·三国(221年——265年)属蜀汉益州阳平郡甸氐道。·西晋(265年——316年)改属秦州阳平郡。·东晋(317年——420年)没于吐谷浑。·西魏(535年——556年)设邓至城。·废帝二年(553年),吐谷浑攻邓至羌,陷松潘。·废帝三年(554年),逐吐谷浑,讨定阳平置宁州。北周(557年——581年)·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必宁州为邓州,置邓宁郡领尚安、同昌二县,武帝天和元年(566年)改置扶州。·武帝天和四年(569年)上中下羊峒番夷聚乱,困州城宇文庆由文州道进兵。·隋(581年——618年)仍置扶州和邓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扶州置同昌郡。唐(618年——907年)·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仍置扶州,隶松州都督府,属陇右道。·高宗永徽(650年——655年),后改属剑南道,为古益州之地。·仪凤二年(677年),吐番攻占扶州。·天宝元年(742年),罢扶州改同昌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扶州。·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再没入吐蕃。·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节度使郑涯收复。五代十国(907年-968年)·前蜀(908年-918年)属扶州,后蜀(934年-965年)陷于吐番。·宋(960年-1279年)属吐蕃诸郡。·元(1271年-1368年)属扶州。·明(1368年-1644年)属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松潘卫。·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秋七月,地大震数日乃止。 清(1644年-1911年)·属四川省成都绵龙茂道龙安府松潘厅南坪营隆康寨司(今隆康乡)和黑各郎寨司。·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奉道光帝令,羊峒藏兵随川军赴江浙沿海抗击来犯的英军。 ·咸丰十年(1860年),起义军首领额能作(松潘大尔边藏妇)、折乃他(塔藏盘信寨寨主)、欧利哇(羊峒五十八寨头人)等遍传木刻,通知七十二土司所辖各寨百姓起义进出清军。·同治四年(1865年),清骆秉章军攻陷南坪,欧利哇被害。·光绪五年(1879年5月12日),武都八级大地震波及本区,破坏严重。 自《历史上的九寨沟》
苏州地方史.................... 苏州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北依长江,西滨太湖,南接浙江省,东连上海市。京沪铁路在城市北部通过。大运河由无锡北来,经城市西部 和南部流入浙江省。 苏州远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据传说夏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苏州境属古杨州。商末周初这里是吴国所在地、苏州市沧称吴, 即由此而来。春秋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当时吴国大将吴子胥得到吴王同意后在苏州建城墙,还挖了运河作为护城河,来坚守苏州城。吴国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并归越国,后又并于楚。秦和西汉置会稽郡,吴县为会稽郡首邑。东汉时置吴郡。三国孙吴曾一度建都于此。东晋、南朝宋、齐置午郡,梁、陈置吴州。 隋废吴郡,并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在唐代,苏州、吴郡两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吴县另置长洲县,两县同治于苏州。五代时,一度叫吴洲,后为吴越国钱寥据地,宋升苏州为平江府,辖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五县,府治设在 苏州。从此,苏州又称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为平江府,领太仓州和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崇明七县。应天巡抚也驻在苏州。清代沿称苏州府。雍正年间,分割长洲地置元和县、昆山地置新阳县、长熟地置昭文县、吴江地置震泽县、吴江 东山等地置太湖 同厅。时,苏州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所。太平天国进驻苏州,建立苏福省,苏州为苏福省的首府,以后恢复苏州府。民国成立,废苏州府,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苏州则为吴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分治,建立苏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实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苏州市和苏州地区合并。 自《苏州历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