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太极湖 九州太极湖
关注数: 73 粉丝数: 1,202 发帖数: 21,600 关注贴吧数: 52
中国第一篇《Nature》论文 能够在CNS(Cell、Nature 和 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于科研人员可以说是梦寐以求的,其实,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国人就在Nature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考证律吕说》。 这篇《考证律吕说》登载于《格致汇编》1878年第7卷,后由《格致汇编》的主编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译为英文,于1881年在Nature发表,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该论文纠正了著名的伯努利定律,引起了国际巨大的反响,Nature编辑评价道:"这非常出奇",也是这篇文章,使得Nature创办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其作者就是被称为晚清科技总设计师,启蒙了整个中国近代科学的徐寿。 这篇《考证律吕说》原登载于《格致汇编》1878年第7卷上,这既是中国科学家在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上发表的较早的论文之一,也由《格致汇编》的主编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译为英文,于1881年在Nature发表,而同时成为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律吕”是我国古代乐律学的统称,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律管研究更是律学研究中的难题,《格致汇编》发表徐寿《考证律吕说》这一重要论文,报道了徐寿研究律管管口校正的最新成果,他用实验向著名的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声学》(徐建寅、傅兰雅译,1874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一书提出了质疑,该书(第214页)说:有底管、无底管发出声音的吹奏振动数,在一定时间内,皆与管之长度成正比。这也就是说,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任何八度音阶必是吹奏震动数的两倍,因此开口管必须准确地截去一半才发出高八度音。而这一点徐寿通过实验证明恰恰是不正确的,“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徐寿用9英寸长的铜管进行实验,发现将管长截去一半,并不能得到与原管相差八度的音,但如果在截掉半音寸,就能得到准确度的高八度音。实验表明,两支相差八度音的开口管的长度比例不是2:1而是9:4。 在文章中,他对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质疑,并用现代的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那时候大清未亡,就连当时的Nature编辑都评价这“非常出奇”。在这篇《Nature》发表后的第三年,徐寿就病逝于上海致格书院,享年67岁。十多年后,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也在一次无烟火药中,意外被炸死。他们不求功成名就,更不求达官厚禄,一生都致力于先进科学的引进与传播。
西科大开发出实用的车载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 2021年1月,在绵碚合作科创平台——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牵线搭桥下,位于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与荣凯川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共建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项目。 据周明刚(荣凯川仪轮值总经理)介绍,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项目,是针对工业型UPS电源系统开发的一款电池管理系统,其突破了原有的算法和设计,极大程度上适应了钢铁厂、化工厂、轨道交通等复杂的作业环境,降低了锂电池的安全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2022年年初,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项目正式结题,荣凯川仪迅速将其运用到相关领域,成为公司一个新的增长点。”周明刚说,西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撑,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而有了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加持,公司相关产品的“含金量”得到大幅提升,不少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天柱钢铁地处河北省唐山市,该区域极端最高气温37.9℃,极端最低气温-23.7℃,且智慧铁水运输系统的工作环境温度为-25℃~60℃,稳定可靠的电池系统,也成为建设智慧铁水运输系统的重要一环,在相关领域技术领先的荣凯川仪由此进入天柱钢铁视野。 今年8月31日,经过前期多番接洽,荣凯川仪与天柱钢铁达成合作,由荣凯川仪向天柱钢铁研发、设计、生产、调试、组装26台车载电池系统,且约定于同年9月15日交付样机、10月20日完成全部订单交付。 两个多月以来,荣凯川仪加班加点搞设计、赶订单,终于在近日完成26台车载电池系统交付。“是西南科技大学的技术加持,公司才有了技术领先、稳定可靠的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周明刚说,助力天柱钢铁转型升级,是绵碚组CP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结果。
西科大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技术投入实用 2021年1月,在绵碚合作科创平台——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牵线搭桥下,位于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与荣凯川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共建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项目。 据周明刚介绍,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项目,是针对工业型UPS电源系统开发的一款电池管理系统,其突破了原有的算法和设计,极大程度上适应了钢铁厂、化工厂、轨道交通等复杂的作业环境,降低了锂电池的安全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2022年年初,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项目正式结题,荣凯川仪迅速将其运用到相关领域,成为公司一个新的增长点。”周明刚说,西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撑,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而有了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加持,公司相关产品的“含金量”得到大幅提升,不少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天柱钢铁地处河北省唐山市,该区域极端最高气温37.9℃,极端最低气温-23.7℃,且智慧铁水运输系统的工作环境温度为-25℃~60℃,稳定可靠的电池系统,也成为建设智慧铁水运输系统的重要一环,在相关领域技术领先的荣凯川仪由此进入天柱钢铁视野。 今年8月31日,经过前期多番接洽,荣凯川仪与天柱钢铁达成合作,由荣凯川仪向天柱钢铁研发、设计、生产、调试、组装26台车载电池系统,且约定于同年9月15日交付样机、10月20日完成全部订单交付。 两个多月以来,荣凯川仪加班加点搞设计、赶订单,终于在近日完成26台车载电池系统交付。“是西南科技大学的技术加持,公司才有了技术领先、稳定可靠的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周明刚说,助力天柱钢铁转型升级,是绵碚组CP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结果。
这类的博士不要犹豫,一定要去三四流高校,马上去(转载) 如果你没有一个显赫的师门,也没有惊人的社交能力,以及随时随地都能拍领导马屁的技能与觉悟,那么博士毕业后,请不要犹豫,一定要去三四流高校,原因有三: 1、博士是你脱产搞科研的时间,这时候你的脑力已经使用到了极限。如果博士阶段都搞不出来名堂,那么做讲师之后也大概率不行。将来你要养家糊口带小孩,又要教书做项目甚至兼职行政,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学问。十成力都做不成的事,不要相信靠七成力能成功。 2、不要相信那种虚无缥缈的学界鸡汤,说什么讲师再闯学术界,那是二十年三十年前的剧本了。近10年内学界的青年大牛,无不是博士阶段就头角峥嵘了。一步快步步快,这是无法弥补的鸿沟。在这种指数效应的堆叠下,马太效应就发生了,同届进去的人,最终会把资源全部吃光。而且更可怕的是,好学校每年都招人,后来进来的无不是这种大牛。你也许能接受同龄人的优秀,你能接受给比你小20岁的人打工吗? 3、三四流高校其实待遇上(东部、南方)未必比一二流差多少,有编制的情况下,不说多有钱,至少能在当地混个中产。冲一冲评上副高以后,基本上你就有时间做点想做的事情,做生意也好、休闲也罢,绝对比好高校的副高要舒服的多。其实也没有失去什么,失去的无非是你幻想中的“前途”罢了,它也许一开始就不存在。 混高校心态要摆正,博士里头从教的一半都不到,从教的里头能评上副高的也不到一半,能成为正高的一成都没有,成为大牛、宗师的更是凤毛麟角,祖坟冒青烟。 其实你博士能毕业,就已经比大多数普通人要舒服了,你可以从事一份没有那么辛苦、待遇优良又空闲的职业。这个才是从事学术的基本预期,而不是什么开宗立派。 人近而立,该现实点了。 网友留言 1、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大多数博士不过拿了一张文凭而已。不过,非重点院校未必是乐土,有些学校给您排一大堆课,还一大堆杂事,自由的时间恐怕没有那么多。 2、硕士毕业的时候,本来在985当老师直接去了一所四流的高校,进去以后就从来没想过提职称的事儿,去混了一个博士,博士没毕业就开公司去了,直接到40岁就财务自由了,在学校里就是划水。 3、非常有道理!现在211、985高校博士教授那真是竞争惨烈……不过,一些中部、西部省会的二流高校、普通本科高校竞争也还可以,不够惨烈、比较中和,新毕业博士们可以考虑,其薪资水平、职称评审和自由舒适度都还不错,尤其是身处省会,也差不到哪里去哦。 4、本人是20岁本科211毕业,10年后才上了985硕士,接着上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某国外世界一流大学院第一个博士后。回国后就在985拿到所谓长聘副教授,再经过几年自创博士点差不多同时当上教授博导。在又5/6年到过了45才真正开始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性学问,之前不过就是跟着西方人后面而已。自由探索12年终于获得初步成功,就是攻克了本专业一个世界最难最基础理论问题。换了一个985大学,净收入涨了近四倍,并且合同一下子签到68岁。 心得分享 我给我的博士生临别赠言一直是: 1、毕业去科研单位要以合法手段尽可能早当上教授(现在也可以叫长聘副教授)。 2、当上教授后如果你觉得这辈子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学问(现在叫世界顶尖)就去做,否则赶快去做学术官僚。 3、如果你觉得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学问,一定要在稳定家庭和完成单位基本工作量的同时再打算继续十年以上试错万次。
西科大2024年招生目录小幅调整 基本上与2023年没有变化, 有几个专业硕士调整为按照专业领域招生: 电子信息专硕调整为以下小领域: 统考 (103)信息工程学院 (085401)(专业学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统考 (103)信息工程学院 (085406)(专业学位)控制工程 统考 (1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85404)(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 统考 (1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85405)(专业学位)软件工程 统考 (108)数理学院 (085408)(专业学位)光电信息工程 统考 (108)数理学院 (085411)(专业学位)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00) 材料与化工 统考 (101)材料与化学学院 (085601)(专业学位)材料工程 统考 (101)材料与化学学院 (085602)(专业学位)化学工程 能源与动力 统考 (100)国防科技学院 (085802)(专业学位)动力工程 统考 (100)国防科技学院 (085803)(专业学位)核能工程 统考 (106)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085806)(专业学位)航天动力工程 (01)航天动力燃烧及空气动力学 统考 (106)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085806)(专业学位)航天动力工程 (02)航天动力材料性能与结构设计 土木与水利 统考 (106)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085901)(专业学位)土木工程 统考 (106)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085906)(专业学位)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 艺术 统考 (112)文学与艺术学院 (135200)(专业学位)音乐 (01)器乐 统考 (112)文学与艺术学院 (135200)(专业学位)音乐 (02)合唱指挥 统考 (112)文学与艺术学院 (135200)(专业学位)音乐 (03)声乐 统考 (112)文学与艺术学院 (135700)(专业学位)设计 (01)环境艺术设计 统考 (112)文学与艺术学院 (135700)(专业学位)设计 (02)城市设计 统考 (112)文学与艺术学院 (135700)(专业学位)设计 (03)数字艺术设计
西科大几个专业硕士类别将按照领域招生和发毕业证开始了 西科大在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都是按照类别招生和发毕业证的,类似于学术硕士的一级学科。 最近土木学院的新闻,预示着西科大也即将按照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在工程类专业硕士开始按照领域招生和发毕业证了,即二级学科。 【4月20日下午,学院在西2会议室召开了在土木水利类别专业学位硕士点下增设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专业领域专家论证会。 会上,专业领域负责人胥海伦教授分别从学科基本概况、新增专业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代表性成果和建设规划等方面,汇报了新增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专业领域的情况。随后,各位专家对领域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平台建设、建设规划等进行了质询,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经专家组评议,一致认为学校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实践基地、培养方案等均满足在土木水利类别下设置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专业领域的要求,同意增设该专业领域。】 【4月24日上午,学院在西2会议室举行了土木水利类别专业学位硕士点设置土木工程领域专家论证会。 会上,专业领域负责人朱宝龙教授分别从学科基本概况、设置专业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方向和代表性成果以及建设规划等方面,汇报了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情况。随后,各位专家对领域研究方向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规划等进行了质询,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经专家组评议,一致认为学校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实践基地、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等均满足在土木水利类别专业硕士学位点设置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要求,同意设置该专业领域。】
合成生物技术:2050年领跑世界 如今,在生物制造技术方面,合成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高速发展的引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得高经济产出,破解资源、能源、健康、环境、安全等重大难题。 在我国的“十三五”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中,合成生物技术已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到2020年,我国将在该领域初步建立起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体系,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培育形成相关的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实现由部分“并跑”向整体“并跑”、部分“领跑”突破。 “非生命的化学物质通过设计合成再造出新的生命体,已经在实验室里实现了。”最近,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元英进有点儿兴奋,历经5年“默默无闻”的奋斗,两条酿酒酵母人工染色体终于被成功合成。 “酿酒酵母是第一个被全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化学合成酵母一方面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基础生物学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基因组重排系统(SCRaMbLE),实现快速进化,得到在医药、能源、环境、农业、工业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潜力的菌株。”元英进解释说,“通过基因组合成研究检验人类当前对基因组的所有认识,将进一步加强我们对生命过程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提升人类改造生命甚至创造生命的能力。”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以基因组设计合成为标志的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即将引发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可望在人类健康、环境、能源、农业等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 作为引领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颠覆性技术,合成生物技术无疑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是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为此,我国制定了合成生物技术“三步走”战略规划,到2050年,将全面发挥合成生物技术的引领作用,使我国进入该领域世界强国之列。 迎来“生物化”技术革命 合成生物技术是对天然或人工生物元器件进行设计组合,获得重构或非天然的新生命系统的技术,即有目的的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生命体,包括设计构建新型人工生物元器件、人工基因组、人工细胞等,是典型的生物学与工程学、信息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制造、生物医药、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 科学家们认为,合成生物技术突破了生命发生与进化的自然法则,推动了生命科学由解读生命到编写生命的跨越。麦肯锡咨询公司将该技术评价为未来的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之一;2014年,美国国防部将其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六大颠覆性技术之一;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将合成生物技术列为未来的八大技术之一;我国在2014年完成的第三次技术预测中,将合成生物技术列为十大重大突破类技术之一。 如今,在生物制造方面,合成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高速发展的引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得高经济产出,破解资源、能源、健康、环境、安全等重大难题。比如,美国杜邦公司曾构建人工细胞工厂生产重大化学品,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均降低40%;美国科学家曾成功构建人工细胞工厂生产青蒿素,100立方米工业发酵罐的产能就相当于5万亩的农业种植,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未来,通过基因组设计合成的研究,还能够进一步深入认识基因组对生命的调控机制,从而为新型生物学治疗方法、疫苗、材料、疾病控制和营养学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生命科学领域,可望构建超安全细胞、修复癌症细胞基因组、抵抗衰老等,实现对现有健康产业的颠覆,快速形成以基因组合成带动的新型生物产业,尤其是针对重大复杂疾病,有望形成万亿级医疗健康产业和千亿级企业的新业态。 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第二” 相较于2002年美国就开启了DNA寡聚物合成基因组时代,我国在基因组设计合成领域起步较晚,在前期的病毒和原核生物基因组合成方面,基本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2006年,合成生物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2012年,依托于国家863计划“合成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大基因与美国联合推动了真核生物酵母人工基因组合成(Sc2.0)国际合作计划。目前我国科学家已人工合成16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中的4条,占国际已完成数量的66.7%。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这不仅使我国在该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人工合成的突破性技术和成果,也使我国进入了国际合成生物技术领域的第一梯队,由“跟跑”阶段进入“并跑”阶段。 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包括:发展了多级模块化和标准化基因组合成方法,实现了由小分子核苷酸到活体真核染色体的定制精准合成;创建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与精确修复方法,解决了全合成基因组导致细胞失活的难题;建立了基于多靶点片段共转化的基因组精确修复技术和DNA大片段重复修复技术,首次实现了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通过人工基因组中设计的特异标签实现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追踪和分析,为研究当前无法治疗的染色体成环疾病发生机理和潜在治疗手段建立了研究模型。 在生物制造及相关的产业应用方面,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创建和优化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细胞工厂,高效地生产药物和大宗化学品等;研究培养的人工微生物菌群定向激活了稠油死井,并在中石油克拉玛依、大庆等多个油田推广应用;通过设计构建人工基因线路,建立了首个膀胱癌全新干预方案;通过设计极端修复和抗逆系统,显著提高了植物对干旱、盐碱及高寒等逆境的抗性。 一鼓作气向“领跑”突破 如今,全球该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每年都要聚在一起,闭门研究和探讨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课题。 “下一步,国际合成生物领域的目标,将是多细胞生物的化学再造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元英进建议,“相应地,我国需提前进行科学顶层布局,同步推进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作为国家863计划“合成生物技术”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元英进最早参与并推动了Sc2.0国际合作计划,在3月10日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的封面上,发表了两篇以他为通讯作者的有关酿酒酵母染色体化学合成的学术论文。 目前,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原创理论和原创发现还比较缺乏。在产业发展领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等发达国家正逐步形成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业态,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正在形成规模化态势。专家们建议,国家需尽早进行顶层设计布局,凝练若干个优势领域方向,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引导等方面加大投入,布局建设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和国家级研究中心,为基因组合成设计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尽早形成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的“十三五”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中,合成生物技术已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到2020年,我国将在该领域初步建立起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体系,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培育形成相关的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实现由部分“并跑”向整体“并跑”、部分“领跑”突破。到2030年,将基本形成较完整的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合成生物产业初具规模,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记者 蒋秀娟 冯国梧)
普通博士安心去三四流高校就可以了!杰青优青不是努力就能拿到! 平台的重要性,在哪个行业都差不多。一盘酸辣土豆丝,在五星酒店的价格跟在街边小馆里能差好几倍。 前段时间一条学术不端的新闻上了热搜:在湖北某二本大学里,一位已毕业多年的学生发现学院的副教授和院长剽窃了自己本科的毕业论文还申请了专利。图片来源:知乎 暂且不论剽窃他人成果这件事本身的恶劣程度,一个堂堂副教授和院长居然要靠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来冲业绩,让人不禁感叹,二本大学的科研环境已经恶劣成这样了吗? 几乎每到找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关于「博士毕业要不要入职三四流高校?」的讨论在网上涌现。在节节攀升的入职条件,加速内卷的「非升即走」政策下,三四流高校似乎成了想入职高校的博士生们最后的庇护所。 国内双一流虽好,但很明显,数量更多的三四流高校才是众多刚毕业博士们的选择。 但是读博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卷出了点可怜巴巴的科研成果,结果只能去地方三四流高校任职,又总觉得不甘心。 于是知乎上这么一个提问诞生了:青年教师是否要慎重入职三四流高校?1 什么情况的人适合去三四流高校? 一般思考要不要去三四流高校的人无非以下几种情况: 1、科研成果很好,但是在顶校里卷得身心俱疲,看淡了俗世红尘,就想佛系过日子; 2、科研成果一般,觉得自己在一二流没把握出头,去三四流又有点不甘心; 3、成果很差,没的选。 第1种和第3种情况的人,其实内心已经很清楚自己的选择了。顶多内心有点小挣扎,发泄一波后还是会回归理性选择。 真正在去与不去之间挣扎徘徊的,往往都是第二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的人,在硕博阶段明明很努力,甚至动用了自己的大多数资源,但是成果也就那么回事,理工科不清楚,文科发了不超过3篇c,而且大概率没有专业c。 这种情况的人达到或略超过学校毕业标准,比起大多数毕不了业的博士算不错,但是和真正的大神比又实在是自愧不如:人家发5篇以上或者有专业c独署的,拿什么和人家比呢? 知乎网友全小酱表示:这种情况的人不要犹豫,一定要去三四流高校,原因如下: 1、博士是你脱产搞科研的时间,这时候你的脑力已经使用到了极限。将来你要养家糊口带小孩,又要教书做项目甚至兼职行政,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学问。十成力都做不成的事,不要相信靠七成力能成功。 2、三四流高校其实待遇上(东部、南方)未必比一二流差多少,有编制的情况下,不说多有钱,至少能在当地混个中产。冲一冲评上副高以后,基本上你就有时间做点想做的事情,做生意也好、休闲也罢,绝对比好高校的副高要舒服的多。 3、不要相信那种虚无缥缈的学界鸡汤,说什么讲师再闯学术界,那是二十年三十年前的剧本了。近10年内学界的青年大牛,无不是博士阶段就头角峥嵘了。一步快步步快,这是无法弥补的鸿沟。在这种指数效应的堆叠下,马太效应发生了,同届进去的人,最终会把资源全部吃光。 2 去了普通高校的人就不能实现科研梦想? 大部分人士对选择去三四流高校并不看好,甚至认为“选择三四流高校就等于放弃科研”。 事实上,如果站在一个搞科研的角度,那么去三四流高校的确不利于科研发展。 一般而言,高校的办学层次与其行政管理水平、科研支持力度、晋升公平公开程度成正比例关系。相较于一流高校,三四流高校在科研实验经费、基金中标概率、晋升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你要是有一个大大的院士梦想,那去三四流高校的确不合适。 土博一枚,工科专业,不想出国。看了一些很积极的回答,正好自己在求职,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求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向: 1.一流高校博后,本方向一流组。但是,两三年后要再求职。做完博后回本校几率很小,985卷成啥样大家都知道。就算是回来也还是给自己现在的导师打工,无编制,要考核。如果不回本校,其他985211也没戏,毕竟没出国。大概率做完博后入职普本。至于两三年后就业环境,鬼知道。 2.西南三流一本高校编制教职,20万安家费,5万科研经费。旱涝保收,但是离家远,而且科研基本做不了。人家明确和我说,招人就是要上课的,科研嘛有就行了,不重要。 3.老家四流二本高校,安家费和科研启动金都很高。有编制,没科研。但毕竟在老家,房车都有,直接自由。但是网传该校待遇存在虚标。不过我本地人,倒也不在意,给三分之一我也满足。 至于一二流高校甚至某些三流高校的教职,我想都不想。我很看重编制,不给就不去。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菜,这些高校的编制我不配。我现在就非常非常纠结,要去做博后,追求一下理论上存在的学术前途,还是回老家二本,把握稳当但是波澜不惊的生活。我现在偏向于回家,因为学术前途过于缥缈了,老家二本编制却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攥着。我也知道好学校的附属资源好,但是说实在的,只要有编制,医疗卫生条件能差到哪里去…?孩子上学啥的,看孩子自己。我自己已经卷够了,孩子上学看他自己造化,我不想养鸡娃。 我也不敢反对那些说不要入职三四流高校的人,毕竟除了我,还是有很多要奋斗的人。但是我觉得那些闭眼就反对入职三四流高校的人,大概率是没有学好辩证法,或者单纯就是在做生意。你说三四流高校行政不好,一流高校就一定好?你说三四流高校科研不行,你去了一流高校科研就一定能做出来?该怎么选,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人,水平怎么样,需求是什么,重事业还是重家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他的决定。你大手一挥:你必须要去好学校,你不要浪费你的前途。那我觉得你是一个很坏的人。乱给建议,无异于害人。 当然凡事无绝对,现实中也有人在三四流高校逆袭成功。 比如知乎网友夜色分享了他师兄的故事: 牛逼大发了,我师兄拿到杰青了,希望这个答案不会误导大家。我师兄当年博士毕业时放弃了好几个985和211大学,去了一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四流高校(当时是的二本),说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过去改转了研究领域,前几年拿到优青,今年拿到杰青。当然,这只是少部分情况,更多人入职普通高校后,过上了“看淡学术”、闲时垂钓的佛系生活。 就拿211、985高校和普通高校做个简单的对比: 双一流高校往往内卷严重,清一色的大牛竞争那几个职称,即使你每年都能发一些小SCI文章,也抵不过有人比你更优秀。但是三四流带编制的高校那就轻松多了,文章发的即使少了点,也有希望评副教授。 再说生活上的差距,在双一流的时候指不定凌晨12点都还在实验室苦肝,在双非院校,每天没那么大晋升压力,准点上下班周末乐呵呵陪陪老婆孩子,滋润的不是一星半点。甚至有些去了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硕士,一个礼拜才去学校两天半,闲时种种花养养鱼,靠发点中文核心期刊过日子。 3 如何选择普通高校? 选择三四流高校也不是闭着眼睛瞎选就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优先选择发达城市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双非一本,而且一定要是强势学院,地区经济发达有的时候比学校好坏性价比还高。 以下几点网上建议送给大家,祝众多迷茫的青椒们拨开云雾见天明: 1.择校要看城市。选择学校,影响决策的因素就重要性而言,城市大于学校大于学院。资源正在加速向中心城市集中,这是科技时代的宿命。一二线城市双一流的讲师,哪怕对学术失望了,凭借城市优势,混点钱还是可以的。 2.分析自己的需求。名校学习经历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人脉和思考方式,视野是买不到的——你也曾站在知识浪潮的前沿。如果你本质上属于知识精英,哪怕没有伟大的情怀,也不要放弃自己的优势,毕竟你的学术训练给了你极强的学习能力。 3.认真考虑安家何处。单身博士甚至硕士青椒到小城市,遇到合适伴侣是非常非常难的。安家费买不来一个家。事业很重要,但是家庭更重要。
钟南山、李兰娟、王辰的最新判断 最近两天,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院士在多个场合发声,就关于新冠病毒和疫情防控的问题给出最新判断。 三位院士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初“逆行”武汉,冲在防疫最前线。 当时,钟南山院士作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的重要判断,为疫情防控起到关键基础作用;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将浙江治疗H7N9禽流感的经验应用在武汉一线救治工作中;王辰院士在武汉组织院士专家开展救治,启动了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 同时,三位院士还提出了多项意见建议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涉及疫情趋势、防控策略、疾病诊治、科技攻关等多个方面。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院士也多次发声,就病毒变异和防控措施进行解读。 现在,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11月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继发布“二十条”和“新十条”,持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在上述措施发布之后,三位院士首度密集发声。 12月8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第二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开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开幕式致辞。 12月8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独家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 12月9日,在“中国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视频会议中,钟南山做题为《新冠奥密可戎(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的报告。 感染了奥密克戎多久可以痊愈?无症状感染者需要治疗吗?病毒还会再变异吗?在各地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是否会有感染高峰?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将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整理。 有关感染者 钟南山指出,奥密克戎感染不可怕,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 他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11月28日,中国的确诊比例为全球平均数的1/374,确诊比例为美国的1/1348,死亡比例是全球平均数的1/232。 李兰娟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侵犯上呼吸道,导致住院重症或死亡的病例明显少于之前各种变异株,毒力与致病力都显著下降。 现在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 李兰娟明确表示,虽然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但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无需恐慌。 感染者如果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可以对症治疗,症状明显者可到发热门诊诊治;如果没有症状就无需治疗,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她强调,无症状感染也不是疾病,无症状感染后,大多数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这对于防止流行扩散有积极意义。 有关后遗症 钟南山表示,对比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引发新冠后遗症风险显著降低,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 “一些新冠产生的症状会慢慢消失,我们不叫它后遗症。我目前还没看到特别明显的对器官引起长期功能不全的案例。”他说。 钟南山认为,关于后遗症的问题其实目前来看受到了一些社会心理的影响,但是从严格的临床意义来说,后遗症的问题还需要观察,要客观看待。 有关未来疫情防控 钟南山表示,现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停,疫情还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出现。 他认为,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世卫组织2021年5月发布的报告阐述了世界各国采取的四种不同防控策略及后果,中国的“强力防控”被列为最佳选项。 目前,疫情防控政策正在发生变化。 王辰认为,未来2-4个月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将会面临大量新冠病人。 他希望能够做到有序放开,对疫情峰值有所控制,使医疗资源能够有序地、适宜地、科学地得到使用,从而在放开的情况下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好患者的健康。 对于未来我国疫情防控的重点,钟南山和李兰娟都认为,防治重点应该是防重症。 李兰娟还提醒市民,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合理运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到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 有关疫苗接种 李兰娟指出,接种新冠疫苗仍是预防重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疫苗,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钟南山认为,当前疫情防控的当务之急,是加速疫苗接种特别是异种疫苗加强针的接种。 他举例说,香港在3月至4月因奥密克戎大流行造成接近1万人死亡,之后通过大力接种加强针,死亡病例减少了10倍,各方面情况都有了改善。 香港疫情中的死亡病例大多数是老年人,且老年人大多没有接种疫苗。今年1月至2月,香港60岁以上人群疫苗覆盖率不到20%。现在香港80岁以上完成加强针接种的比例已经达到60%。充分说明疫苗接种对香港疫情防控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在全国14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接种三针灭活疫苗后,对重症、危重症的保护率可达94%。 钟南山表示,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灭活疫苗、腺病毒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是有效的。 采用怎样的加强免疫策略最有效? 钟南山表示,采用同种疫苗作为加强针对预防感染不会起效,但对预防重症还是会产生明显效果;序贯接种,即采用异种疫苗作为加强针,例如在接种两针灭活疫苗基础上,任意选择亚单位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其中之一,都可以使预防感染和重症效果明显提高。 有关毒株变异 李兰娟表示,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从原始毒株到德尔塔病毒,再到现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率越来越低,这符合传染病变化规律。 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传播性仍较强,但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根据新加坡公布的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新加坡2022年1月-11月流行期间的病死率为0.45‰,远低于2021年6月-2022年1月期间流行德尔塔变异株3.6‰的病死率。 对于病毒变异问题,李兰娟指出,新冠病毒在未来的自然传播过程中会继续发生变异。 像流感病毒一样,新冠病毒变异常常会引起抗原性、传播性、致病性、药物敏感性等生物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当前使用的药物和疫苗的效果。 她认为,未来还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研究病毒变异与致病力的关系,以及时发现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变异病毒。但当前,民众不必对将来病毒继续变异而担忧。 资料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华网、央视网等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