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太极湖 九州太极湖
关注数: 73 粉丝数: 1,202 发帖数: 21,600 关注贴吧数: 52
2024年四川高考本科升学率全国排名分析(DeepSeek) 一、全国排名情况 综合排名垫底 2024年四川高考本科升学率为26.2%(按83万总报名人数计算),位列全国倒数第一,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横向对比:辽宁(71.91%)、吉林(70.42%)、重庆(64.01%)等省份本科升学率显著高于四川;同为人口大省的河南、云南也高于四川。 分区域统计差异 新高考地区:四川属于老高考分科模式(文史/理工),与陕西(66.55%)、青海(51.92%)等省份相比差距明显。 不分科地区:上海(77.03%)、北京(60%+)等地的本科升学率远超四川。 二、关键数据对比 省份 本科升学率 排名 备注 四川 26.2% 倒数第1 按总报名人数83万计算 辽宁 71.91% 第1 新高考地区最高 陕西 66.55% 第1 老高考地区最高 河南 37.98% 倒数第3 含统考人数估算 三、排名垫底原因解析 考生基数过大 四川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达83万(全国前三),但本科实际录取仅21.71万人,供需矛盾突出。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省内本科资源稀缺,优质院校(如四川大学、电子科大)招生计划增速不足,省属高校扩招比例仅5%-8%。 成都、绵阳等重点城市一本率超20%,而部分地市不足10%。 统计口径差异 若按实际统考人数59.54万计算,四川本科升学率可修正至38.7%,但仍低于多数省份。 部分省份将高职单招、专升本等纳入统计,导致数据差异。 四、未来趋势 职业本科扩招:2025年四川计划通过高职院校升格(如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约2万本科名额,预计升学率提升3%-5%。 成渝教育协同:推动师资流动与跨省合作或缓解竞争压力,但短期效果有限。 总结 2024年四川高考本科升学率以26.2%位列全国倒数第一,主因是考生规模庞大与省内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未来需通过职业本科扩招、优化统计口径等方式逐步改善,但短期内难以改变全国排名落后的现状。
四川省高考升本率全国倒数第一的持续周期预测(deepseek) 一、短期内(2025-2027年):难以显著改善 考生基数压力持续存在 2024年四川高考实际参考人数达59.54万,复读生占比超10%15,而本科招生计划增速(年均5%-8%)远低于考生增量,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57。 高职分流政策放大数据劣势 高职单招提前锁定超19万考生,导致高考统计分母缩小,升本率分母被压缩的现象可能延续至2025年新高考改革初期15。 二、中期(2028-2030年):改善可能性初现 职教本科扩容释放名额 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推动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如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升格),预计2028年前新增4-6所本科院校,释放约2万本科招生名额14。 区域教育资源重新分配 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政策落地后,成都、绵阳优质师资向川南、川东北区域流动,川东北地区本科上线率或从不足10%提升至15%-20%36。 三、长期(2030年后):取决于系统性改革 产业与教育协同效应 若“职教-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体系(如成都纺织高专升本率70.3%的示范效应)全面铺开,可分流部分高考竞争压力15。 新高考模式调整成效 2025年四川启动“3+1+2”新高考,若配套政策优化文理分科限制,降低理科内卷程度(如2024年理科本科线433分高于多数省份),长期或推动录取结构均衡化26。 关键制约因素与风险 政策执行不确定性:教育部对高校升格的审批节奏、地方财政对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可能影响改善速度47。 人口与产业波动:若四川产业升级滞后(如新能源、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未达预期),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可能延长升本率低迷周期36。 综合结论 四川省高考升本率全国垫底的局面预计将持续至2027年前后,随后进入缓慢改善期;若系统性改革全面落实,2030年后有望脱离倒数梯队。核心变量在于职业本科扩容速度、区域教育资源再平衡效率以及新高考政策适应性
北京大学复兴工科(转摘) 近日,北京大学官网 “学部与院系” 栏目更新显示:学校正式成立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撤销原信息与工程科学部。这一调整标志着北大传统学科融合进入新阶段,工科与信息学科将以独立学部建制,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交叉创新。 1.工科独立成峰,信息学科深化协同此次调整后,工学部由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值得关注的是,新学部整合了北大工科领域的核心力量 —— 从传统力学、材料科学到先进制造、航空航天,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 以工学院为例,其历史可追溯至 1910 年的工科分科大学,历经院系调整与重建,如今已形成包含 6 个本科专业、13 个博士点的完整学科体系,拥有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师资队伍汇聚 12 名院士及 50 余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则集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学院、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等优势单位,涵盖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历史可回溯至 1958 年的无线电电子学系,现有 3 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 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在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卓著,曾获国家科技奖励 25 项。 新学部的成立,将进一步强化 “信息 +” 学科群的协同效应,助力解决芯片设计、智能算法等 “卡脖子” 问题。2.从 “学科融合” 到 “特色突破”此前,北大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整合了工科与信息学科的 20 余个院系所。随着学科分化与国家战略需求升级,工科与信息领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日益凸显: 工科更侧重工程科学实践与产业应用,信息学科则聚焦前沿理论与技术突破。拆分后,工学部可依托北大数理基础优势,强化 “理科 + 工科” 交叉,例如在能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打造新增长点;信息学部则能集中资源攻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呼应国家 “新基建” 与数字经济战略。以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融合数学、物理与飞行器设计,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科研院所或深造,此次调整后,该专业将与材料、力学等院系形成更紧密的协同培养机制。而信息学部的集成电路学院,正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进 65-40 纳米芯片工艺研发,新架构下的学科联动有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3.历史脉络:工科复兴与学科迭代北大工科教育历经百年变迁:1910 年首设工科分科大学,1952 年院系调整中并入清华、天大,1979 年重建力学系,2005 年复建工学院。 此次工学部的独立,既是对历史的呼应,更是面向未来的布局。 目前,学部下辖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均承担着碳中和、生物医学等国家重大需求。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已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信息学科的发展同样波澜壮阔。从 1956 年的计算机学习班,到 2002 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再到如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学院的崛起,北大信息学科始终引领时代潮流。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的激光照排技术、高文院士团队的数字视频编解码标准,均是学科融合创新的典范。 新学部的成立,将进一步激活 “计算机 + 电子 + 智能” 的交叉生态,例如智能学院的多模态 AI 研究、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开源操作系统开发,均瞄准未来信息技术制高点。 4.未来展望:双一流建设的 “北大方略”此次学部调整,是北大 “双一流” 建设的重要一步。通过优化学科组织架构,学校旨在构建 “基础学科强基、应用学科突破、交叉学科创新” 的新格局。工学部将着力打造 “国家工程研究思想库”,信息学部则聚焦 “卡脖子技术攻关”,两大板块与理科、医学等学部形成互补。例如,未来技术学院的 “理工医” 交叉项目、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的智能装备研发,均体现了 “学科交叉赋能产业升级” 的战略思路。正如工学院院长段慧玲院士所言:“工科的使命是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社会价值。” 此次调整后,北大工科与信息学科将以更清晰的定位,回应国家战略需求 —— 从芯片设计到智能制造,从人工智能到碳中和技术,每个领域都承载着 “国之重器” 的期待。而北大的学科改革,也为中国高校的学科体系优化提供了新范式:在保持综合优势的同时,通过精准拆分与深度协同,激发学科创新活力。此次学部调整,不仅是学科体系的优化,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当工学部的新大楼在燕园拔地而起,当信息学部的实验室里闪烁着代码的光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院系的更迭,更是一所大学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正如百年前的 “工科救国”,今日的 “工科强国” 与 “信息兴国”,正续写着北大与国家的不解之缘。
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校区来了。 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校区第一个入驻学院——医学院,确切的说,四川轻化工大学医学院既不会放在自贡,也不会放在宜宾,而是放在成都简阳东部新城。 四川轻化工大学本校遴选的第一批医学院院级领导和各个科室机构,将在走完组织人事流程以后,很快在成都东部新城走马上任。医学院的基础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去年和成都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合作建成的医学创新中心。 附四川轻化工大学医学创新中心的人才引进政策 【四川轻化工大学医学创新中心是四川轻化工大学与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 于2024年合作建设。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其中博士学历及以上人员占比超过95%。 医学创新中心是一个集尖端技术研发,先进成果转化、学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创新平台。其宗旨是面向世界医学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针对重大人类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开放融合,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医学创新中心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和医疗专家,在医学领域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致力于解决重要的医学难题,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同时,医学创新中心还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旨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解决方案。中心还积极开展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聘用方式 编制外聘用方式采用年薪制,实行目标考核制。 (二)待遇 1.年薪30-35万。 2.学校为引进的博士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参照在编人员进行管理。 (三)其它 提供食宿,协助解决成都户口,人才房,子女入学等配套问题。】
医学院建设 医学院尽快挂牌,引进一名医学大佬做院长,可以是刚刚退休的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院院长,有助于基础人才的引进,架构的建设。医学院的工作包括两个板块,内部建设和外部联合。内部建设:基础医学教学科研系统的建设和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建设,基础医学的相关教研室的组建:解剖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药理学教研室、病理学教研室、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及相关实验室不用一步到位,西科大也没有实力和财力一步到位,可以分布建设,首先引进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运动康复等专业用得上的师资队伍及实验室,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再引进拟新报专业急需的师资。可以采用民办大学那种模式,每新建一个教研室,引进2-3个医学院校退休教授(硕导以上)+几个应届毕业博士,1、2个硕士生(实验员)。教授和博士,在生物学或者生物与医药专业招收硕士生,确保科研和基础条件建设同时起步。外部联合就是附属医院的问题,附属医院除了积极联系绵阳市的三甲医院,也要抓住各种机会联系全省其他地区的三甲医院,包括成都市区县的三甲医院。湖南大学没有能够在长沙市弄到三甲医院,首先找到了湘潭中心医院做自己的附属医院,这是一个例子。昆明理工大学首先和安宁市政府联合共建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做为附属医院,后来有把它升级为直属附属医院。
为什么南京大学没有合并其他学校 南京大学在2000年大学合并潮中没有合并任何学校。有关南京大学合并学校的公开资料基本没有,多为一些坊间传言,姑且一看,留待甄别。 据说南大先后和东南、南邮、南医谈过。与东南大学主要是双方体量均很大,均不愿意被合并,最后在校名上无法达成共识的方式终止。与南京邮电学院的合并,传言是因为南大只要通信,其他学院要打散到南京大学各院系,南邮中层领导反对。与南京医科大学合并也一度成为热议,但最后传言因为南大自己已经有医学院,医学院师生担心被南京医科大学吞并,到后来南大这边同意了,南医这边又不愿意了,最后也不了了之。 另外关于南医还有个网上的说法是分管教育的大领导是南医前身江苏医学院校友,不赞成南医被合并,又是复旦大学校友,所以支持复旦合并上医。为上医和南大鸣不平。 上述传言是论坛上比较多见的关于南京大学2000年前后合并潮的信息。 从南京大学彼时的大环境简单分析一下。 1996年南大因为浦口校区建设经费的问题,校长曲钦岳提出辞职,批评教育部口惠而实不至。据说最难的时候南京大学账面上只有5万元,不够发教师们一个月工资。最后曲钦岳带职休养,由常务副校长陈懿代理校长。 这事一时在高教界哗然。从来只有听说国民党时期拖欠教育经费有大学校长抗议辞职的,新中国居然也来了一次,国家教委(教育部一段时间高配为国家教委,体现对教育的重视)很难堪,江苏省也不太好看。 1997年4月,公布了接任曲钦岳的南京大学新校长蒋树声。公布大会上,国家教委派来宣讲的是教委副主任韦钰。级别不低,不过派谁来都好,韦钰来就显得有点不合适。韦钰之前是南京工学院院长,在她任上的1988年,南京工学院改名东南大学,这个改名当年也是沸沸扬扬,被视为争夺之前谁都避之不及的民国国立中央大学正统的名分,南大也为此事很恼火,之后两校为谁是中央大学的衣钵继承人一直在较劲。而韦钰1993年被提拔到国家教委任副主任,这次以领导身份来南大宣布任命,可想而知南大师生的感受如何。明显国家教委这件事上敏感性不够。 1999年7月26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专程来南京,与江苏省省长季允石签署了《关于共同重点建设南京大学的决定》。算是对南大伤害的一种弥补。 退下来的曲钦岳担任了一届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而蒋树声后来任民盟中央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为副国级领导人。 因此,基于南京大学前期和东南大学的关系,双方意愿几近于零,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合并大概率是网友的一厢情愿;与南邮合并以及与南医合并应该可能谈过,但南大在受伤时刻,不可能象上交合并上二医一样,给南邮或南医开出很好的优惠条件,没成也是情理之中。 南医部分关于大领导介入导致失败大抵是网友的臆断,可信度不高。否则解释不通南邮为啥也没有合进来。 所以在高校合并最关键的时候,由于浦口校区事件的牵连引发的曲钦岳辞职风波,极大的牵扯了南京大学的精力。南京大学在高校合并上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就可以理解了。
核反应堆小如高压锅!劳斯莱斯发布微型核反应堆 百年豪车巨匠劳斯莱斯玩起了跨界,放弃了豪华轿车研发,转而投身微型核反应堆!他们最新成果——一款可移动微型核动力装置,将直接用于汽车动力系统,令人震撼。 如今微型核反应堆究竟能缩小到什么程度?如此袖珍的核能装置,又将带来何种妙用呢? 核电站的命脉,正是核反应堆——这个能够将原子核蕴藏的巨大能量,稳定、安全地转化为热能,最终源源不断供给我们电力的神奇装置。其能量来源,来自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想象一下,一个功率仅为15兆瓦的微型反应堆,小巧到可以用卡车或军舰直接运输。这有多小呢?要知道,咱们的华龙一号核电站可是1200兆瓦,国和一号更是达到1500兆瓦!这差距,一目了然。相比之下,世界首台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只有区区0.5瓦,连个小夜灯都勉强点亮。 早在1952年,美国陆军便雄心勃勃地启动了“陆军”核电计划,随后20年里,他们马不停蹄地设计并制造了十余种小型核电站原型机,试图以此改变战场格局。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瓶颈,这项野心勃勃的计划最终无奈搁浅。 近几年,美国、欧盟、加拿大和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却逆势而上,纷纷重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研发。英国航天局斥资290万英镑,鼎力支持劳斯莱斯公司微型核反应堆项目就是明证。目前的技术水平,究竟能将反应堆缩小到何种程度呢?答案令人惊叹:仅如高压锅般大小。 2016年7月27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家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中核集团向世界展示了其骄人成就——数字微堆系统,这一技术突破令人瞩目。 这小型反应堆的核心——堆芯,尺寸极其精巧:活性区直径仅240毫米,高度也只有250毫米。它被安置在一个特制的“灌池”内,池中充满高离子水。这水既是高效冷却剂,迅速带走反应产生的巨大热量,同时也是优良的慢化剂,有效降低中子速度,从而显著提升铀-235的裂变效率。 中国原子能院的技术突破令人瞩目:他们成功将微型堆反应堆的铀235浓度从90%大幅降低至12.5%,并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这显著提升了微型堆的安全性,远超传统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的威力惊人,一公斤铀完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千七百吨煤炭燃烧殆尽所产生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微型堆体积小巧,无需频繁添加燃料,这意味着它可以轻松实现远距离运输,且运输过程安全可靠,完全杜绝了易燃易爆的风险。 空间任务的动力来源,目前主要依赖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和核电源三种。化学电池虽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但能量密度低,续航能力差。太阳能电池受光照条件限制,一旦进入阴影区域便无法工作。因此,核反应堆凭借其持续稳定的能量输出,成为空间探索和空天飞行理想的动力来源。 除了这些,微堆还有什么魔力,让各国竞相投入研发呢? 微堆的应用远不止发电,它还能制氢、供暖,甚至海水淡化,其多功能特性使其具备极高的工业价值,可谓用途广泛,效益显著。 为此,英国航天局豪掷290万英镑,全力支持劳斯莱斯公司研发月球基地核动力系统。劳斯莱斯正全力以赴,力争在2029年前将小型核反应堆送上月球,届时,月球基地将焕发新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