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存储
动画存储
关注数: 57
粉丝数: 309
发帖数: 7,408
关注贴吧数: 0
hc320和hc330的价格问题 现在淘宝这同一家的hc320怎么比hc330还贵,都是三年店保的全新盘,hc330还带个盒子
意大利1915年海军设计师Ferrati的战列舰设计 机翻润色自BATTLESHIPS & KNIGHTS网站。 拉斯佩齐亚兵工厂的Ferrati是意大利第一级四艘快速战列舰卡拉乔诺的设计师。他在USMM(意大利海军历史办公室)存放着F、D和G三组共9个战列舰的项目设计,这些设计全部使用了381口径的四联装炮塔,这些项目可以被视为对当前法国海军设计(Normandie, Lyon, Gille, Durand A and B)的回应。 F组是较轻的一组设计,这一组的两个设计F和F'仅仅在速度上有差别。设计F: 27300吨,长200米,两座四联装381mm40倍径主炮,8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副炮,24门102mm50倍径副炮,8根533mm鱼雷发射管,55000或75000马力(25或27节航速),主装甲带270 mm(占船长的2/3),到船头和第一个舵的时候高度减小。设计F':长210米,95000或115000马力(29或31节航速),其余与F案相同。 D组共有五种设计,都采用了三座四联装381mm炮塔,关于副炮的数量文字部分对不上,与图纸保持一致。设计D: 33200吨,长210米,三座四联装381mm40倍径主炮,采用8座双联装152mm50倍径副炮,20门102mm50倍径副炮(比F案少4门),8根533mm鱼雷发射管,65000或85000马力(25或27节航速)。与F案防护相同,可以发现每增加一厘米的装甲带长度都会导致排水量的变化。设计D bis: 与D案相比,主炮塔布局不同,采用6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副炮(换回了F案的170mm副炮,但是只有6座)。设计D ': 与D案相比,在舰体中部布置了一座主炮塔,采用8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副炮(换回了F案的170mm副炮)。设计D '': 与D案相比,没有背负式主炮塔,采用6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或152mm50倍径副炮(完全没提副炮的事,但图上就6个副炮塔,应该与D案相同是152mm)。设计D ''': 类似于D ''案,但明显采用了更轻的副炮配置,没有170或152副炮,吨位降低到28000吨,在保持了相同速度的情况下,减小了马力的需求。(减重真的好明显) G组,是最具竞争力和最令人满意的设计,都采用了四座四联装381mm炮塔。设计G:33200吨,长220米,四座四联装381mm40倍径主炮, 24门102mm50倍径单装副炮(没有170或150副炮,所以吨位保持在了跟D案一致的水平)。设计G'(可能是Ferrati的首选):37200吨,长225米,四座四联装381mm40倍径主炮,采用8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副炮,24门102mm50倍径单装副炮,装甲带厚度270mm和170mm,与以前的设计一样(看起来170mm是上装?),每增加一厘米的装甲带长度都会导致排水量增加310吨(看这个描述,要么这篇文章里的cm不是厘米,要么这里不是指装甲带长度而是指厚度)。
意大利1915年海军设计师Ferrati的战列舰设计 机翻润色自BATTLESHIPS & KNIGHTS网站,网址是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stefsap.wordpress.com%2F&urlrefer=110d23642182aa254813aa3ef0211709 拉斯佩齐亚兵工厂的Ferrati是意大利第一级四艘快速战列舰卡拉乔诺的设计师。他在USMM(意大利海军历史办公室)存放着F、D和G三组共9个战列舰的项目设计,这些设计全部使用了381口径的四联装炮塔,这些项目可以被视为对当前法国海军设计(Normandie, Lyon, Gille, Durand A and B)的回应。 F组是较轻的一组设计,这一组的两个设计F和F'仅仅在速度上有差别。设计F: 27300吨,长200米,两座四联装381mm40倍径主炮,8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副炮,24门102mm50倍径副炮,8根533mm鱼雷发射管,55000或75000马力(25或27节航速),主装甲带270 mm(占船长的2/3),到船头和第一个舵的时候高度减小。设计F':长210米,95000或115000马力(29或31节航速),其余与F案相同。 D组共有五种设计,都采用了三座四联装381mm炮塔,关于副炮的数量文字部分对不上,与图纸保持一致。设计D: 33200吨,长210米,三座四联装381mm40倍径主炮,采用8座双联装152mm50倍径副炮,20门102mm50倍径副炮(比F案少4门),8根533mm鱼雷发射管,65000或85000马力(25或27节航速)。与F案防护相同,可以发现每增加一厘米的装甲带长度都会导致排水量的变化。设计D bis: 与D案相比,主炮塔布局不同,采用6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副炮(换回了F案的170mm副炮,但是只有6座)。设计D ': 与D案相比,在舰体中部布置了一座主炮塔,采用8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副炮(换回了F案的170mm副炮)。设计D '': 与D案相比,没有背负式主炮塔,采用6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或152mm50倍径副炮(完全没提副炮的事,但图上就6个副炮塔,应该与D案相同是152mm)。设计D ''': 类似于D ''案,但明显采用了更轻的副炮配置,没有170或152副炮,吨位降低到28000吨,在保持了相同速度的情况下,减小了马力的需求。(减重真的好明显) G组,是最具竞争力和最令人满意的设计,都采用了四座四联装381mm炮塔。设计G:33200吨,长220米,四座四联装381mm40倍径主炮, 24门102mm50倍径单装副炮(没有170或150副炮,所以吨位保持在了跟D案一致的水平)。设计G'(可能是Ferrati的首选):37200吨,长225米,四座四联装381mm40倍径主炮,采用8座双联装170mm50倍径副炮,24门102mm50倍径单装副炮,装甲带厚度270mm和170mm,与以前的设计一样(看起来170mm是上装?),每增加一厘米的装甲带长度都会导致排水量增加310吨(看这个描述,要么这篇文章里的cm不是厘米,要么这里不是指装甲带长度而是指厚度)。
蒙大拿级设计史第一部分 这篇文章机翻润色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arshipprojects.com%2F2018%2F09%2F25%2Fmontana-class-genesis-reloaded%2F&urlrefer=845789e605f629e7181408b26b4ad9d0 想看就凑合看吧,具体细节最好去看原文 我并没有核对,只是按照习惯来看,美国海军一直使用长吨为单位,所以排水量默认翻译为长吨 蒙大拿级创世纪 - 重装上阵!第一部分:前奏 发布者 CSATAHAJOS 1介绍 在这篇由三部分组成的“重装上阵!”文章中,我们将更广泛地审视 1930 年代末和 1940 年代初的美国海军主力舰计划,主要重点仍然是蒙大拿级。大多数其他海军在同一时期只设计和建造了一级或最多两级一级主力舰,因此可以单独处理。但为了应对不同的挑战,美国海军设计并建造了四个连续的舰级。它们的设计有些平行(特别是最后两个舰级),它们的规划和建设时间太紧凑,如果不详细介绍前面的舰级,就不可能了解清楚蒙大拿级。 我们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使所有外部的限制都被削减到最低限度的情况下,战列舰的设计仍然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行为。初步的设计一直在海军条约的桎梏下,即使是最终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考量。 最终获准建造的BB-67级似乎只是在纸面上谈得上是一个无限制的设计,在这个表面之下它仍然放弃了很多东西。要得到一条这样的战舰,居然还要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让设计师和未来的使用者都惊呆了。 它们庞大的规模和庞大的火力再加上一流的防护,这与之前所有的美国战列舰都完全不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它们的设计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整个船级都被取消,让日本的大和级拿到了火炮战列舰之王的王冠。 2前奏 军舰,尤其是战列舰,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即使对美国也是如此。所以政府总是试图给海军很多财政上的限制,有时甚至会上升到法律层面。 在最初几年从USS Monitor和HMS Warrior到1890年代初的许多独立舰级上人们就发现,这种钢铁建造的主力舰的发展非常缓慢。在那个时候,大多数海军的主力舰已经达到了适合他们的大小,舰队中的船都是可以重复设计的,他们之间的变化很小。这一时期的舰船都在10000吨左右,这大约是 1860 年代该系列原始铁甲舰的两倍。从1890年到1900年,战列舰的规模几乎没有增长,这是美国海军真正踏入全球舞台的时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是一支纯粹的岸边的防御力量。在此期间,以下舰级被建造使用: BB-1-3,印第安纳级,1895年,10200长吨,仍然仅限在沿海活动。 BB-4,衣阿华,1897年(11400长吨) BB-5-6,基尔萨格级,1900年,11540长吨 BB-7-9,伊利诺伊级,1901年,11600长吨 然而,国际趋势却是朝着重型二级主炮的方向发展。随着舰炮的发展,这些小口径武器(5-8英寸)能够快速射击(每分钟几次),它们开始对当时流行的短距离战斗中只有轻装甲或没有装甲的上装构成威胁。它们的装甲和速度也有所提高。这些提升对船只的排水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1901-1906年期间的设计排水量和成本大幅增加了。美国国会将排水量限制在16000长吨,以控制战列舰成本的增长(排水量的上升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上升)。不过即使这些增加的排水量或者说成本对海军来说也是相对可持续性的,至少较新的船并没有完全淘汰以前的舰级。在此期间,美国海军采购了以下混合主炮的战列舰级别: BB-10-12,缅因级,1902年,12800长吨 BB-13-17,弗吉尼亚级,1906年,14900长吨 BB-18-19,康涅狄格级,1906年,16000长吨 1906年,英国的无畏号投入使用。尽管美国海军早在1902年就考虑过统一口径的战列舰,但直到1903-04年左右才对这些战列舰进行认真的设计工作。为了增加数量,当时正在进行的战列舰建造计划(这些已经在1903年获得授权)在任何无畏舰艇铺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其中包括使用8英寸和7英寸二次主炮的舰艇,以及为了减少成本而减少排水量的最后一级。减少成本是因为从BB-7级到BB-18的成本增速过于惊人了。 BB-20-22和25,佛蒙特级,1907年,16000长吨 BB-23-24,密西西比级,1908年13000长吨 由于国会规定的16000长吨排水量限制仍然存在,美国海军设计师别无选择,只能在这个限制内强行设计他们的第一艘无畏战列舰。这意味着即使使用巧妙的中心线背负炮塔设计,速度也会被限制在18节。此外美国海军也没能选择涡轮机,更大的VTE机械会增加排水量。更重要的是,在尺寸的限制下,主装甲带的厚度并不均匀。缓慢的建造速度也这些船没能在1910年之前加入海军,等服役时它们几乎已经过时了(与已经服役的英国和德国无畏舰相比)。 BB-26-27,南卡罗来纳级,1910年,16000长吨 从那时起,随着无畏舰“热”在世界海军中肆虐,舰船排水量开始迅速升级,新设计建造的船让前几代船完全过时了: BB-28-29,特拉华级,1910年,20300长吨 BB-30-31,佛罗里达级,1911年,21800长吨 BB-32-33,怀俄明级,1912年,26000长吨 BB-34-35,纽约级,1914年,27000长吨 从上面的清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几年之内,排水量的增长就和前几十年的增长一样多。怀俄明级和纽约级深受1908年纽波特会议的影响,未来的美国战列舰被设想为最强大,射程最远的单位(考虑到太平洋战争)。国会试图通过将船体成本硬性限制在每艘600万美元来解决问题。总委员会也在此期间上台,由海军民事部长来理智的把控成本。约瑟夫斯·丹尼尔斯(Josephus Daniels)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直担任了这个职位,他在控制船舶成本增长方面做得非常好。直到1916年的海军计划(决定的是1919财年及以后的舰艇)之前,美国海军战列舰的规模再次停滞不前。除了日本和一些英国船只外,外国海军也在这个规模附近徘徊,因为为战争的爆发让在建的大型船只无法完成。 BB-36-37,内华达级,1916年,27500长吨 BB-38-39,宾夕法尼亚级,1916年,31.400长吨 BB-40-42,新墨西哥级,1917年,32000长吨 BB-43-44,田纳西级,1920年,32300长吨 1916年的海军计划是美国对正在进行的战争的回应。如果通过,它将在船厂订购10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这是前所唯有的。而且这些船全部配备16英寸主炮,这会使美国海军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如果想形象的了解该计划规模到底有多大的话,可以说这支舰队(如果完成)将等于甚至可能比此前列出的所有级别的船只数的总和更高。这也难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部队受到了公众和政治的严格审查。 BB-45-48(BB-47取消),科罗拉多级,1921年,32600长吨 BB-49-54(全部取消),南达科他级,43200长吨 CC-1 0-6(话说这里为啥是0-6,不是6条船吗)(4条取消,2条改造为航母),列克星敦级,43500长吨 美国的外交巧妙地利用这一政治和公众情绪的变化,与所有主要海军强国达成了全球军备限制协议。(最有可能的是,无论最终的条约如何,该计划都会被取消或削减。显然,它首先针对的是日本,其次是当时结盟的英国。随着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署,美国海军到达了与英国海军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不必在上述列出的主力舰上投入巨额资金,此外仍然阻止了日本人的舰队扩张。 专业性意见也越来越反对制造战列舰,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展示了它的效率,更新、更高级类型的飞机性能甚至更有说服力。有一些宣传中(如威廉·比利·米切尔将军对前德国奥斯特弗里斯兰的测试),将飞机描绘成新的海洋之王。另一方面,海军进行了自己的更专业和受控制的测试,得到了更多平淡无奇的结果。然而,这足以证明总委员会投入精力去设计航母是合理的选择。尽管如此,战列舰的地位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还是有些值得怀疑的。 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武器(系统)的发展受到了国际限制,而与他们竞争的武器和反制措施(主要是飞机和鱼雷)却没有受限!因此,当主力舰在1930年代中期恢复建造时,这些新船不得不应对整整一两代发展之后武器的威胁,并且还要在排水量(即能力)严重受限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华盛顿条约的35000长吨排水量和16英寸主炮口径的限制基本上切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列舰的发展。 3条约体系概览 1922年的五国或华盛顿海军条约是众所周知的,我想在这里将其细节保持在相关的最低限度。通常鲜为人知的是后续协议,即分别于1930年和1936年批准的《伦敦第一海军条约》和《第二海军条约》。 《华盛顿条约》规定,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全面禁止建造主力舰,该禁令将于1931年12月31日到期。而且在此日期之后的新主力舰不能超过35000长吨的标准排水量*,并且不允许使用任何超过16英寸的主炮。然而,该条约也允许每个现有主力舰增加3000长吨的排水量,前提是这些排水量要用于升级和增强防空和防雷。每个海军的主力舰总吨位(这也意味着船体数量)是有限的。每艘主力舰只能在使用寿命20年后一对一更换(从龙骨铺设开始计算)。例外是皇家海军在新造舰方面被允许建造两艘全新的战列舰,代价是要报废4艘旧舰。这个例外让纳尔逊级得以服役,它为所有条约后的新舰设定了基准。法国和意大利则被允许在条约到期日之前用三艘新建主力舰替换他们的三艘最老的主力舰,因为它们的排水量份额是由前无畏舰填补的。 *《华盛顿条约》定义的标准排水量是指船只全副武装、装备精良并能够准备出海的重量,不包括燃料和锅炉给水。它被引入作为所有海军船只的共同标准,可以让这些船只之间能够比较排水量大小。本文中的所有船舶吨位值均以标准排水量给出。 1930年签订的《第一次伦敦海军条约》则进一步延长了战列舰建造的“假期”或者延长暂停期至1936年12月底。它保持并进一步降低了总吨位限制,导致几艘旧船被废弃。他们希望将单舰排水量限制降低到32500长吨(甚至一度提出17500长吨)——但美国坚持35000长吨。在巡洋舰方面也存在分歧(1927年在日内瓦碰巧有一次失败的会议,专门讨论巡洋舰问题)。总而言之,这显然与1922年的条约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各方之间的相互协议已经完全失效了。日本仍然对配额减少感到不安,意大利和法国则没有财力立即考虑重大的新造船计划,并且最后苏联没有加入条约。 1935年末,列强再次签署条约,我们称之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从这时候开始,达成新的、国际公认的协议的机会似乎非常渺茫。 此外,海军世界的一些新发展对事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国的“Panzerschiff”出现了:与任何现有的战列舰相比,它的速度明显要更快,并且拥有足够强大的武器,任何受条约限制的巡洋舰在接近Panzerschiff时都必须三思而后行。只有英国和日本的战列巡洋舰速度和能力足以以优越的火力和防护将这些Panzerschiff击沉;美国海军没有可以对付他们的炮舰 意大利拥有第一级新一代的35000吨战列舰,它们于1934年开工建设;尽管据报道它们符合排水量限制,但法国和英国都对此持怀疑态度(事实上,这些船使用381毫米主炮并且接近38000长吨) 然而,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最成问题的是日本人,他们要求与他们和英国平起平坐。 不用说,美国和英国都不同意这一点。再加上国际联盟最近因九一八事变对日本实施的制裁,日本人迅速谴责了他们在华盛顿和第一伦敦条约的义务,并退出了谈判。意大利很快效仿。 美国、英国和法国仍需达成某种进一步的协议,但这实际上只对英国人来说很重要(保持他们原有的兵力价值很高),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将主炮和舰艇的规模保持在尽可能小的水平。他们提出了12英寸主炮和25000长吨排水量的限制,希望与美国在14英寸左右的主炮和30000长吨左右的排水量签订条约。美国最终同意保留14英寸的主炮限制,但鉴于很可能发生太平洋战争,他们再次坚持35000长吨的排水量限制。总吨位和船体数量的限制也消失了。文件于1936年3月25日签署。 由于最初的五个签署国中有两个已经退出,因此加入了避险或者说自动调整条款:如果到1937年4月1日日本或意大利未能同意14英寸的限制,那么所有签署国的新限制再次升级为16英寸。正如我们现在所知,日本在3月27日宣布,他们不会同意削减口径,这在一写美国和英国舰艇的设计过程中已经是相当晚的时候了。基本上,这意味着条约体系结束的开始,因为很明显日本将超过这些限制来建造船只。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中还有一项进一步的修正案(第25条)或条款,如果任何非签署国海军大国授权、建造或获取超过上述限制的船只,签署国有权偏离商定的限制。因此,在海军界流传了有关新下水的日本战列舰排水量为46000长吨并配备16英寸主炮的简略消息之后,所有三个签署国都于1938年3月31日援引了第25条,并于7月正式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允许排水量提高到45000长吨,同时保持16英寸的最大口径主炮。这仍然是一个很保守的上限,因为非官方的信息暗示日本船只可能拥有18英寸主炮,甚至比官方报道的排水量更大(如果相信有更大的主炮,这是有道理的)。 在此之后,整个条约体系持续了一年多一点,并于1939年9月1日被所有三个成员完全放弃。 4影响新建船只的因素 从1916年《华盛顿条约》取消计划船体到1937年底,美国没有铺设主力舰的龙骨。总委员会和建筑与维修局(主要是它的初步设计部门)仍然投入资源和时间来进行设计,直到1922年之后,并在20年代后期再次为伦敦会议做准备。 正如预期的那样,由于条约的限制,战列舰设计的重点从增加主炮的威力和装甲防护转移到最有效地使用分配这相当紧凑的35000长吨排水量。除了速度和射程之外,远程火控(甚至超出视距)、防空火力和对空弹药的保护措施成为主要因素。换句话说,每个海军都被赋予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在采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船只几乎相同的排水量时具有更多的军事价值和能力. 设计工作在1934-35年期间认真开始,当时“海军假日”即将结束,1937年1月1日已将要到来。然而,除了条约和明显的政治和资金限制之外,还有三个因素直接影响美国海军新建战列舰计划。 1.\战列舰作为海军主要作战单位的角色的这个观念在20年代多次受到挑战。总委员会和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包括罗斯福)和海军人员认为它将继续存在。毕竟,战列舰在许多战争中证明了它的力量。然而,海军战争学院及其兵棋推演——辅以30年代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舰队演习——对发展海军战术绝对至关重要,很好地展示了现代航母和远程潜艇的战斗力和能力。但仍然有许多任务只有战列舰才能完成,比如夜间或恶劣天气战斗,区域拒止任务,但最重要的是确保摧毁包括战列舰在内的敌方水面部队。航母更多地充当支援单位,在侦察和先发制人(试图消灭敌方航母,从而剥夺敌方战列舰队最强大的侦察资源)中必不可少,但决定性的打击仍然由战列线,即集结的战列舰群。 此外,由于没有大规模的支援舰队训练(到目前为止),航母大多是一击奇迹,由最初的大型飞机打击造成最大的伤害,然后由于敌方战斗机和AA的损失极高,每次后续攻击的威力会越来越小。飞机对更小,更快,更有机动性的目标,比如如巡洋舰甚至是驱逐舰的效率也低得多,大多数空投鱼雷比这些舰艇慢,而俯冲轰炸机仅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兵棋推演高估了30年代可用的飞机的威力,但他们也严重高估了当时现有的高射炮的效率。 最后,有一件事只有战列舰才能做到,那就是能够承受巨大伤害并继续战斗。战争游戏表明,即使是一枚相对较小的炸弹击中航母的飞行甲板,也可能使整艘船无法发射或回收飞机,从而阻止其使用其“主炮”。(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海军选择没有装甲的双端可用的飞行甲板)。同样的炸弹命中除非非常幸运地击中烟囱,否则几乎不会影响战列舰的战斗力。 幸运的是,最终寻求平衡的舰队理念是,首先以战列舰为骨干,其他一切都以大规模战列舰队为中心。随着纸面模拟的进展,混合战列舰和航母设置的特遣部队的概念成为使用这些资源的最合乎逻辑的方式。然而,现有的慢速美国战列舰极大地限制了航母的战术机动性,同时由于它们的脆弱性,特别是在不太理想的天气或光线条件下,海军将军也不愿意使用航母进行独立作战。因此,快速主力舰受到推崇,以便与航母合作使用。即便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后决战依然是一场日德兰风格的战斗仍然是主要论点,而这需要将所有战列舰集中到一支舰队中,没有独立的行动。 这整个外在因素要求总委员会在战列舰建造中提前考虑其未来的建造计划。这些需要花费最多的时间来设计建造,尤其是炮,炮塔和装甲:制造这些有时需要数年时间,之后才能开始实际的船体建造。此外,在紧急情况下,航母可以从其他舰艇类型改装,但在发生战争时似乎没有办法快速替代成熟的战列舰。这让战列舰的建造数量增加了 2.\30年代中期缺乏合适的工业背景。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瓶颈是可以建造主力舰的可用、足够大的船台的数量。州有或是公有海军造船厂有五个这样的船台,分为纽约海军造船厂2个,费城海军造船厂2个和诺福克海军造船厂1个。即便如此,如果要两个双船台的船厂能同时建造两艘船,他们也需要2.23亿美元来大规模扩展其配套基础设施。 可能还有6个额外的私人拥有的船台可以使用,纽约造船和干船坞公司(New York Shipbuilding and DryDock Company)、纽波特纽斯SB&DD公司(New York Shipbuilding and DryDock Company)和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昆西造船厂(Bethlehem Steel’s Quincy Shipyard)各有2个船台。使用私人造船厂有很多缺点,因为它们的成本要高得多(单船体平均为6100万美元,公共船厂为4100万美元),并且在签订合同后对船舶设计的任何更改都将更加困难,甚至更昂贵。这些造船商也存在一些基础设施缺陷,甚至需要通过使用1.14亿美元的公共资金进行补救!由于航母建造需要很长的船台,即使这么多的投入也还不够,1940年国会授权在海军造船厂建造5个大型船坞,但这些船坞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开始造舰。 第二个问题是缺乏重型装甲的制造能力。在1922年条约之后,考虑到可能不需要了,大多数钢铁制造公司放弃了他们的设备和专有技术。1939年,年总产量约为19000长吨重型装甲板。而一艘35000长吨的战列舰需要大约15000长吨的装甲,到了1939年,已经有五艘船上了船台,另外三艘船也正在订购中。由于构成甲板和主舱壁的重型装甲板的安装需要在建造的相对较早的时候就进行安装,这完全成了造船的一个痛点。所以再次投入了巨额资金(约2亿美元)用于升级和扩建公有和私营公司的设备。因此,到1940年底,年产能超过了40000长吨,珍珠港事件后则投入更多,到1942年底,月产量已经达到15000长吨!!! 最后,主炮的锻造和炮塔机械仍然是潜在的瓶颈。幸运的是,还是有一些缓解问题的因素。这些部件仅在建造的相对较晚的时期才需要,那是在船体下水后很久了。此外,1916年主力舰计划遗留下来的大量主炮和炮塔机械也可以重新利用。此外,海军炮厂和两家私营公司保留了大部分设备和专有技术,因为大口径主炮需要定期大修,重换衬里甚至整根更换,这基本上意味着由于使用中的正常磨损,仍然需要新炮。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一些资金也流入了第二个公共工厂,即海军军械厂,该工厂可以从1943年开始承担大部分的换衬工作。总而言之,对新主力舰计划至关重要的背景行业的翻新花费了超过五亿美元的税款! 3.\最后,究竟要建造什么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实际上是最难解决的难题之一。总委员会仍然是决定这一点的最高海军权威(专业方面),但是关于这个话题的许多意见来自总统/部长(政治方面),海军战争学院和海军作战部长(战术方面),部分民用战列舰咨询委员会(技术方面)成立于1937年,直至各种海军上将(可操作性方面)担任现役海上执勤职务等。正如可以预料的那样,有这么多人在这件事上有发言权,那就有很多相互冲突的意见和利益。 两个对立的主要问题是: 1.\在慢速(21节)、防护良好且火力精良的战列线作战舰艇与用于特遣部队行动的快速(不低于26节)但相对轻的武备和装甲(即与航母合作的船)之间做出决定。 2.\ 主炮的口径。这与其说是一个专业的问题,不如说是几乎一致赞成使用16英寸主炮。这当然是伦敦条约和国际形势造成的政治结果。美国在1930年代潜在的未来敌***本,因此大部分战略计划都是针对他们准备的。然而,关于日本人计划建造什么以及他们在重建现有船只期间做了什么,可靠的情报信息却非常有限。因此,规划者仍然将英国海军及其舰艇作为基准,当然不是作为未来可能的对手,而是作为技术先进的“竞争对手”。 在我们继续介绍为回答上述问题而建造的实际舰艇级别之前,我们必须看看战列舰存在的理由:重型舰炮! 注:为了保持文本简洁,我将仅使用火炮的官方名称,推迟名称中的公制转换,其他值始终为英制第一/公制第二 5可用的主炮和相关的概念 当华盛顿条约在1922年生效时,美国海军内部有3种主要的主炮在服役或正在开发中。这些是: 16英寸/45 Mark 1,装备1916年计划的第一级船,科罗拉多级; 16英寸/50 Mark 2,装备1916年计划的其余船只; 18英寸/48 Mark 1,仍在开发/建造中。 后一种武器仅处于试验阶段,有一个约50%建造完整度的样炮。它旨在用于可能的未来的战列舰,但只有一些粗略的初步设计,可以用它们计算。在绘图板上还有一个20英寸的怪物,但我们对这门炮知之甚少。 由于口径选择了16英寸,因此没有必要完成这种18英寸/457毫米步枪,因此决定将其转换为一门符合条约的主炮。将一个非常厚的管壁壁,直径为16英寸的内管或衬里插入到了重刻螺纹和稍作修改的炮管中。这就是16英寸/56 Mark 4(Mark 3是略微修改的Mark 2)。使用标准的2100磅(952 公斤)穿甲弹的Mark 4 炮口速度达到了超常的3000英尺/秒(914米/秒)。对于较短炮管的Mark 2和Mark 1来说,这个速度分别是2800fps(853mps)和2600fps(792 mps)。 在1926年至1927年期间,所有这些火炮都进行了几次测试,因为预计战列舰的建造将在1930年之后继续进行。在我们查看测试数据之前,可能需要对两个相关的概念进行一些解释,就是免疫区(IZ)和危险界(DS)。免疫区概念的图片演示 给定战列舰与给定主炮和炮弹组合的免疫区是由其装甲无法被给定的武器穿透的两个距离定义的。如上面的示意图所示,目标舰在18000码正好被16英寸/45主炮击穿侧舷主装,30000码正好被16英寸/45主炮击穿水平甲板,这意味着它的侧舷主装不会被这门炮在超过18000码的距离外击穿,它的水平甲板也不会被这门炮在30000码的距离内击穿。如果同一个目标面对16英寸/50主炮的打击,其初速更高,所以侧舷主装只能坚持到21700 码内就会被穿透,但水平甲板也会更安全,足可以达到32100码外才会被击穿。 初速越高(由于炮弹更轻或炮管更长的影响),危险界就越大,即使炮弹存在射程误差也会更容易击中。 炮管越长,炮弹的弹道就越平坦(散布误差越小),这意味着命中次数会越多,甚至在更远的距离上击中侧舷的着角也会更小。缺点是,相同距离上对甲板的着角的度数较大,从而降低了穿透力。此外,25000码以外的距离上,16英寸火炮开始更容易击中甲板(即水平)而不是侧舷(垂直)。 换句话说,较短的火炮更适合在更近的距离上穿透甲板,而较长的火炮更适合击穿侧舷,尤其是在低于15000码的距离上。 测试非常清楚地表明,具有13英寸侧舷主装和3.5英寸水平甲板装甲的标准战列舰(内华达级到科罗拉多级)面对16英寸Mark 4主炮是没有免疫区的,其用3000fps(914mps)初速发射的炮弹可以在28800码穿透侧舷主装,并在28000码穿透水平甲板。然而,在这些距离上,大多数命中都会落在甲板上(约75-80%),较短的Mark 2和 Mark 1主炮使用相同的穿甲弹可以分别在26300码和24600码同一厚度的水平甲板。 总而言之,16英寸/50 Mark 2主炮是未来新船的首选主炮,它可以兼顾垂直穿深和水平穿深,同时更轻,更便宜,是更实惠的选择。 然而,在1930年的伦敦条约中并没有增加排水量限制,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比16英寸/50 Mk 2更轻但仍然足够强大的主炮。于是1936年开始开发一种新的轻型16英寸炮,预计从1937年开始建造新炮。 这就是16英寸/45 Mark 6,旨在发射一种新的“重型”穿甲弹,也就是重2240磅(1016公斤)的mk5炮弹,通过新的建造方法,主炮的重量能够保持在接近100吨大关的水平(相比之下,Mark 4的重量为188吨,Mark 2的重量约为130吨)。并且随着第二次伦敦条约的签订,口径限制更严格了,因此急需开发现代的14英寸主炮,这就是于36年底,37年初开始设计的14英寸/50 Mark B。在1937年3月日本拒绝接受14英寸的限制后,Mark B的开发就完全停止了,焦点转移回Mark 6,最终没有生产出Mark B的原型炮。此外还有另外两种武器分别在1939年和1940年进入我们的视线: 16英寸/50 Mark 7 18英寸/47 Mark A,Mark A实际上是重新改装的16英寸/56 Mark 4,去除了超厚的衬管并在切下了一段原炮的螺线(因此它现在只有47倍径而不是最初设计的那门Mark 1的48倍径)。 这两种武器都想与新一代的“超重型”炮弹一起使用。Mark 7像Mark 6那样再次设计成一门121吨的轻型主炮,可以以2470 fps(752 mps)的速度发射2700磅(1225kg)的Mk.8 穿甲弹(后来改进为2500/762)。这种Mk.8炮弹具有出色的穿透能力,特别是在较远距离对水平甲板的穿透上,但由于其重量较重,最大射程受到了影响,尤其是用Mark 6主炮发射时射程更短,这也是设计Mark 7的主要原因。由于炮弹的长度增加到了72英寸(183厘米),Mk.8炮弹不能与Mark 1和Mark 2主炮及其现有安装炮塔的装填机构一起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也使用了重达3150磅(1429公斤)的穿甲弹也进行了测试,但由于穿甲体极长,它们在倾斜入射(30°以上)时往往会破裂,因此结果无法令人满意。最终服役的Mk.8也有这种倾向,但程度要小得多,而1944年末采用的Mk.8 Mod.6炮弹重新设计了更圆的弹头,得以完全消除了这个问题。 对18英寸口径的兴趣也在1938-40年左右恢复了,因为有传言说日本新战列舰安装了类似口径的主炮。上面提到的16英寸/56 Mark 4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因为它穿透力出色并且散布很小。在发射3150磅/1429公斤炮弹时,它的穿深甚至可与18英寸主炮相媲美。不利的一面是,极高的初速会使衬管负担过重,以至于它们的测试炮只有50发的完整射击炮弹的有效寿命*。炮管的巨大重量和长度意味着它也需要18英寸级别的炮塔。预计使用重弹的18 英寸主炮在达到类似性能情况下会更轻和更便宜,而且衬管寿命更长。因此,现有唯一的16英寸/56 Mark 4被下令去掉衬管并重新改装,最终在1941年9月造出了18英寸/47炮,临时名称为Mark A。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开展了一个全面的试射计划,最终这门炮使用3848 磅(1745 公斤)的炮弹和 910 磅(413 公斤)的 IHIC Sample 2发射药达到了3.76亿英尺磅(5.1亿焦)炮口动能。这次射击是美国主炮有史以来炮口动能最高的射击。这次射击的初速为2508 fps(765mps),最大压力为19.91吨每平方英寸(2758 bar)。 不用说,这种配置下的这种主炮可以轻松击穿当时存在的大多数战列舰装甲,在25000码处的水平穿深为6.25英寸(所以说,这个穿深实际上是对应的765mps初速1745kg炮弹而不是nw上列的732mps初速1746.3 kg炮弹?)。只有日本的大和级对这种武器具有免疫区。 *注意:各种来源报告的实际衬管寿命在120-150次之间。然而,美国海军的标准做法要求在剩余寿命降至弹药装载量以下后重新更换衬管,通常是在每门炮90-100发寿命的时候(这是财大气粗还是各国都这样?),否则过度磨损的主炮在危急情况下可能无法发挥主炮的性能。这种武器后来生产的变体也会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改进。18英寸47 Mark A和16英寸50 Mark 7和大众披头士的对比图片(该车的重量比两门炮的超重型穿甲弹轻)...而现在,这门美国最强大的火炮仍然存在。这是它最初的glory,配有后膛。事实上,Mark 4/A很可能是有史以来建造和试射的最重,最长,最强大的舰炮。(很可惜,即使不考虑别的,德国那个533是不是也试射了。。。直接堵死一切牛鬼蛇神) 下表总结了上述武器最重要的规格 (请注意,第二代主炮(1930+)的穿透能力的飞跃主要是由于穿甲弹的改进)备注:不幸的是,Mark 4/A没有20000码的垂直穿深数据,只能给出更远射程的数据来进行参考。 6北卡罗来纳(BB-55)级及其设计工作 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中断之后,人们对建造战列舰的期望自然很高。新船必须应对多种威胁,同时保持老一代战列舰的火力和防护,并且仍然比那些老船更快:在几乎不到10%的额外排水量的情况下实现所有这些要求是一个真正的挑战。事实上,总共有70多个初步设计被提出,这是迄今为止美国所有主要军舰中最多的设计(比列克星敦还多吗?)。 美国海军第一级条约战列舰的最初设计可以追溯到1934年。在第一系列设计中,大部分设计的时间一直持续到1936年,通过尝试各种各样的理念来满足各种内部要求。从非常缓慢、装备重火力、有或无装甲的变体一直到和战列巡洋舰类似的船只,包括一些带有全后置主炮和总统要求的搭载所有航空设施的设计。 主要的争论实际上是在于以下两个分歧: 1.传统的重炮战列舰的变体,通过放弃速度来加强防护。 2.可以与航母一起作战但必须放弃一定防护和火力才能实现的快速战列舰。 两者都有各自的考量,特别是考虑到潜在的对手,日本帝国海军将来可能会攻击这些船。一方面是快速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据信其航速为26-27节,可以对美国航母构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预计日本将在现有条约到期后立即建造新舰艇,这需要经典的美式战列舰们去对抗它们。前者可以轻松使用九门14英寸主炮,后者只能使用至少八门16英寸主炮(这话真没毛病吗?)。在命运安排下,1935-36年的谈判将口径限制保持在14英寸,更糟糕的是,日本退出了协议,所以可以建造吨位更大的船只了。 因此,第二个系列设计就开始诞生出一些更精致的设计,大多数都会兼顾之前提到的两种设计理念来同时应对这两种威胁。最慢的设计为27节,而最快的设计能够达到30-31节的速度,但这个速度的设计会放弃约30%的火力。最终,方案十六的修订版获胜,这是一艘27节的炮舰,采用了4炮塔12门14英寸炮的设计。副炮则同时使用了5英寸/38高平两用炮的双联和单装两种炮塔,共16门副炮。装甲仍然是一个痛点,尤其是缺乏水下侧装甲。它的批评者指出,这种设计虽然平衡,但在速度/火力/防护的任何一项中的表现都不突出。尽管如此,考虑到35000长吨的严格限制,整个设计应该还是算取得了成功。BB-55级的动力舱(每个单元对应2个锅炉和1个涡轮机),但SSTG仍然在单独的隔间中。 通过采用轻质的、高压高温的动力,少到四个大型机械室的划分(而不是涡轮电驱动器的庞大细分),部分焊接的结构,将每个零件和配件都切割到最低限度,并结合纵向的框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方案16的模型和剖面图,使用3*4的14英寸/50 Mark B主炮;注意侧舷主装的下端遵循模型和图纸上的波浪图案 在美国设计师手中还有一张尚未用出的王牌。由于有足够的资源,施工开始之前也还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开发实际上是有两种主炮配置: 一种是使用三联装炮塔的16英寸/45 Mark 6,尽管条约排除了使用16寸主炮的可能性,但已经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与此同时,另一个项目是开始开发一种现代的14英寸主炮,安装在四联装独立套筒的炮塔中。两种炮的安装和装填机构的设计方式都适合相同的座圈直径! 罗斯福本人将新船推迟到1938财年,所以实际船体的建造将在1937年下半年开始。这意味着与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级相比,美国舰艇将大大延迟-英国人已经决定使用14英寸主炮,所以他们在1937年1月1日就开始建造他们的船只。这反过来又使得关于在BB-55级上使用什么炮塔和主炮的决定被潜在的推迟到当年年底。由于日本在1937年3月27日通知条约签署国他们不接受任何限制,美国可以自由地继续使用更大口径的主炮。即便如此,罗斯福也不愿意松口,他不希望美国成为国际口径军备竞赛的执行者。直到德国和苏联传来有关在新建船上使用15英寸甚至16英寸主炮的消息后,总统才于1937年7月下令使用更大的口径的前二后一布置的三联装炮塔。 因此,最终设计从速度火力保护之间的良好平衡转变为一个火力过度,足够快速,装甲防护则有些不足的设计。Mk.8超重穿甲弹的引入使事情变得更糟,因为有效的免疫区被减少到几乎毫无意义的距离。它在面对2240磅(1016kg)炮弹时只有21000-27700码(19.2-25.3km)的免疫区,面对14寸的1500磅(680kg)炮弹时免疫区则有19000-33000码(美国人这思路就奇怪,你防护又没有改,只是自己的口径变了,又不是面对敌人的炮弹装甲更脆了,难道就你这船是设计来自己打自己的吗?)。 与此同时,舰船设计在许多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1.副炮的数量增加到10个双联装5英寸/38炮,平均放置在两侧,上层甲板(上层建筑)每侧有个3炮座,下层甲板或主甲板上有每侧有个2个炮座 2.侧舷主装将外置,但角度相当陡峭,为15°(以前为12°) 3.为了应对水中弹的威胁,在水线以下的弹药库上添加了一些装甲补丁,按照波浪轮廓的形状(见上面的模型) 4.勺形船尾布局与艉鳍中的内轴布置相结合,提供了足够大的船尾区域来容纳起重机和两个弹射器;艉鳍还为unopposed side’s shafts(不知道是啥,我也没去查)提供了某种形式的水下爆炸防护 5.前上层建筑中有一个主火控塔,辅以烟囱后面的一个小型二级火控塔;副炮使用了4个具有高仰角测量能力的测距仪(原词high angle capable directors没查是啥),一个在前部,一个在后部,烟囱旁边每侧各一个 这些特征中的大多数都可以说是现代美国海军战列舰的标志性存在,它们在随后的BB-57和BB-61级上使用时出现了一些变化,有些以原始形式重新出现在BB-67级上。 BB-55北卡罗来纳号的龙骨于1937年10月在纽约海军造船厂铺设,并于1941年4月完工。BB-56华盛顿号于1938年6月才在纽约费城开始建造,但仍然在1941年5月投入使用。建造周期相当长,特别是BB-55由于前奏部分(文章开头)描述的瓶颈而相当慢。更糟糕的是,在这两条船的试航中都遇到了严重的振动问题:情况非常糟糕,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不允许船舶加速到超过23节。这个问题在海军,特别是参与设计过程的各局中引起了冲击波。这个问题揭示了后续船舶在共享机械布局和船艉设计时将面临相同现象的可能性。幸好通过使用更先进、增加叶片数量的螺旋桨和增设火控设备上的一些支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它从未完全消失。 因此,直到1942年中早期才真正的把船投入战斗,在最初的问题得到解决后,两人在下半年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周围的战斗中被使用。而BB-55运气更差些,成为现代美国海军BB中唯一受到严重水下伤害(来自敌人的攻击)的BB。它的鱼雷防御系统继承自上一代舰艇,采用了5个舱壁以及液空系统,表现得相当好。 南达的超字数了2楼发
采用大口径91弹构型的8寸91弹穿深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估算,由于8寸91弹并没有采用类似大口径91弹那样双被帽的设计,再加上装药腔比较大,实际的穿深并不出彩,但8寸炮本身是有类似于大口径91弹的炮弹的,只是考虑成本因素只用于了测试并没有服役,nw将其命名为type 91 mod 1,这里假设这种炮弹的经验式系数与16寸91弹是相当的,重量也不变仍然是125.85kg,由此计算其穿深 首先是16寸91弹在不同条件下的经验式系数采用插值法计算type 91 mod 1的经验式系数,即可得到如下穿深
法国380使用美国弹的穿深 法国380在美国换的新弹,按照nw上对应词条上okun的说法,其重量与原装弹基本没有变化(看具体数据是885kg),外形与与原装弹也没有变化,所以弹道应该也没有明显变化,被帽和弹鼻部则和美国的14寸Mk16Mod8新弹相同,弹重系数也差距不大,应该具有相似的经验式系数(不过穿甲体的长径比应该也是会有影响的,这里没有对比过不知道是不是一样),在打击有一定角度的较大厚度硬化甲系数0.9也就是打侧舷装甲时,较大角度打击较小厚度的均质装甲系数1也就是打水平装甲时,因此能够计算穿深,标准为弹道极限。美国弹时有两种初速,785和800,785有弹道表,可以使用弹道计算器拟合弹道系数来模拟弹道,使用0.15的弹道系数,可以分别计算出785和800初速的穿深。785的数据拟合效果很好35度仰角的最大射程也在37000到38000之间,但800的与nw就不一致了,nw上射程只有36500,不知为何比785更低,跟计算出的30度仰角射程差不多。
二战最接近滥强炮弹的炮弹 各国炮弹其实都有自己用于增强穿深的特点,比如美国的超重弹,法国的气动外形,日本的平头,意大利的小装填系数,那么在后来者的角度来说,想造出更强的炮弹其实就很简单了,把这些都结合起来就好了,之前吧里有一段时间,也流行过用各个优秀的子系统去拼和一艘在那个时代理论上最强的滥强神舰的风潮。 当然这里面其实还是有一个问题的,就是这些特点并不会完全兼容,比如增加弹重后,长径比变大会导致炮弹更容易折断,气动外形也会有变化,自身弹重增加也可能需要更坚固的弹体来平衡,这些条件自然会影响平头带来的大角度性能,气动外形带来的存速优势,小装填系数带来的坚固弹体。所以这根本不是个简单的混合问题,不过今天我们就先忽略这一点,做一个架空。 从参数上看,超甲巡的50倍径310是有可能最为接近这种滥强炮弹的条件的炮弹了,为了达到14寸的穿深,它拥有561kg的超重弹体,同时可以预见能够采用日本独特的平头结构。可惜的是关于它的资料很少,想要计算穿深需要假设很多东西。 首先是估计初速,通过同时期的50倍径460来计算,假设他们具有相同的嗑药系数,由460的初速820可以计算出这款310的初速为732。 然后计算弹道,假设其与460具有相当的风阻系数,由460的弹道系数0.14,通过公式:弹道系数=弹丸横截面积/(弹重*风阻系数),可计算出310的弹道系数为0.165,进而可以通过论坛的弹道计算器计算出弹道如下设这种炮弹的经验式系数与410mm的91弹相同 410mm的91弹在不同角度的经验式系数如下可以使用插值法计算50倍径的310穿深如下:《军舰基本计划资料》中金刚的45倍径356mm炮的穿深如下整理后如下经对比,可以发现,使用561kg的超重弹并如果能保持410的经验式系数的话,超甲巡50倍径的310就能达到甚至超过金刚的45倍径356的穿深了
一战美国海军舰炮穿深 于是通过计算美国经验式系数的方式分析穿深
关于穿甲的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情况的说明 二、其实主炮口径对水平穿深的影响在数值上并不算大。 当然这个是要数据对比的,毕竟大小是很模糊的形容,同样的差距不同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就最好对比形状基本相同,弹重系数基本相同,初速基本相同,但是口径不同的几款主炮了。 美国的8寸mk16、12寸mk8和16寸mk7就是相当好的对比对象,形状类似,弹重系数基本相同,初速相同,口径差了4寸。可以通过美国经验式列出15公里外其各自的水平穿深如下(可惜8寸没有弹道计算器):很显然,水平穿深并不与口径成正比,小口径弹道末端的水平穿深甚至可能反超大口径。 英国的14寸1590磅和15寸1938磅应该也可以进行对比,这两个平均射速相当,都是732,15寸弹重系数0.574,14寸0.579也很接近了。 下图为英国1939年的水平穿深表:英国这两款炮的差距感觉比美国的还小,差距最大是击穿7寸时,也不过1500码距离,不过这个没同距离的穿深就不列出来比了。 德国的就不太好比了,没有太接近的,非要比的话,希佩尔的8寸比沙恩的11寸弹重系数轻些,初速高些,是更不利于水平穿深的,而8寸25km69,30km93,比11寸的25km80,30km104其实也没差多少。 日本也是有直接对比的穿深表的,只是14寸的初速比18寸要低10,整理后如下:这个水平穿深差距在同口径同距离上就明显比美国弹要大了,在20km内的近距离上穿深的倍率已经比口径比例更大了,弹道末端导致的小口径超过大口径的水平穿深也是存在的。
56倍径的16寸mk4换装超重弹之后的穿深 这个确实挺有意思的,也算是在某个方面达到16寸巅峰了,当然这本质上也算是半个架空了,毕竟mk4是款实验炮,本身没打算上舰,也没有超重弹,只能说如果当初美国想用mk4作为蓝本,去研发一级56倍径16寸的战列并打算上超重弹的话,那么其穿深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mk4原本初速914,弹速954.5,保持嗑药系数不变换1224.7kg的超重弹弹速是807,超重弹的弹道系数约为0.14,使用计算器可以计算出弹道。 有了弹道,同理可以根据美国经验式计算出穿深,经验式系数的取值依然是通过与14寸的对比得来的,在npg5-47和ADM 281/127的测试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通常打击侧舷硬化装甲的角度和厚度上,14寸新弹能拿到0.9左右的经验式系数,在ADM 281/127和okun在《BHN Formula Results Vs. NBL Tests》(网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navweaps.com%2Findex_nathan%2FbhnFormulaVsNBLResults.php&urlrefer=439e410bfd5a39a081078ed1d743bf95)这篇文章列出的14寸新弹打击classb装甲的测试中,在通常打击水平均质装甲的角度和厚度上,14寸新弹能拿到与经验式相当或者说1的经验式系数。而在O.S.751装甲验收标准中,可以发现同标准下16寸新弹打硬化甲的经验式系数是不如14寸新弹的,于是取了个中值在0.95左右,水平穿深的经验式系数则依然与经验式相当,和旧弹没有区别。 由此计算出穿深如下并且与其他几款主炮对比如下可以发现其垂直穿深极其强悍,新弹加持下有达到甚至超过大和的表现,21km穿大和,28km穿衣阿华,跟A140J系列的主炮相比,也只有对20度侧舷时的一些距离效果有所落后,其余情况均能有所提升虽然不算多。当然这个穿深还是付出了一些水平穿深的代价的,其水平穿深直到34km才能达到A140J系列的水平,近处会相差更多,并且全距离不如mk7。
海军计划中穿深最高的16寸舰炮的穿深是什么样的? 说来惭愧,今天的主角是谁,是比较模糊的,限于资料过少所限,并不能完全的确定下来,具体的穿深相关的数据也只能够做一个大致的推测。 首先是金刚代舰的五十口径三年式四十厘米炮(实际倍径52.5倍,实际口径410mm),关于这个炮和炮塔的整理做的已经很好了,这里不做赘述。 但是金刚代舰这门炮的问题在于,原装炮弹只给到了88弹,经过整理穿深后可以发现还不如换装了91弹的三年式,虽然从重量上看换装91弹似乎不是什么难题,但是仍不免有虚空造炮之嫌。 近来发现《Warship Volume VII》上连载的文章给出了一些关于A140设计时期更多的资料,然后发现J系列方案的主炮其实是53倍径的,如下图不过除了这篇文章以外,就没有关于这门炮更多的资料了,或许D案那个免疫区也是针对的这门炮?但终究没有说清。从这篇文章上看这门炮单个炮管重145长吨(更新的设计141长吨),双联炮塔1360长吨,三联炮塔1911长吨,对比金刚代单管123.629吨的炮重和双联炮塔1239.1吨,三联炮塔1738.1吨的重量无疑是增重了,而53的高倍径也的确让人怀疑是否和金刚代的52.5倍径有什么关系,比如后续设计什么的,不过这里就过多推测了。 但无论如何,这两门炮倍径很像,甚至可能就是一样的,用金刚代舰主炮的性能来推测这门炮的性能也不算是毫无根据的,那么对J系列主炮的穿深做一个估计就成为了可能,并且有了一定的历史依据,不是在虚空造炮了。 一、在计算J系列主炮穿深之前,先还原一下使用88弹的金刚代舰主炮穿深,这个没有难度,直接读取炮表即可。所用材料均来自于〔白鷹・厳島要目表〕 下图可以找到金刚代舰主炮的弹道表,不过没有给初速,还有88弹对不同厚度角度装甲的弹速曲线,可以知道穿甲标准为殆贯,按照三年帽时期的结论,这个殆贯跟一般意义上的弹道极限也就是日本海军击速均衡的差距很小,对炮弹要严格5-10m的弹速,因为这个差别很小,所以在对比中可以基本视为等同于弹道极限。然后有两张表记录了不同距离上的穿深如下图然后经整理可以得到使用88弹的金刚代舰主炮在不同距离上的穿深如下图对比一下三年式410的数据就会发现这个穿深无论是垂直还是水平都比不上三年式使用91弹的穿深 二、但如果是J系列的主炮同为91弹结果就不一样了,J系列没有现成的初速和弹道,由于其倍径与金刚代舰的差不多,以此来推算。金刚代舰主炮使用88弹时初速867,保持嗑药系数大致不变时换用91弹初速在860左右,41厘米91弹的弹道系数约为0.16,结合初速和弹道系数可以使用弹道计算器模拟出弹道。穿深则可以通过先使用如下的45、50倍径的410穿深表整理出经验式系数,再通过对经验式系数做插值计算出穿深,当然这一套折腾下来误差不会小,小于20mm就算成功。如上述得到下图41厘米91弹在不同情况下的经验式系数与上面的弹道结合计算出J系列主炮穿深如下这个穿深表最后一列是因为接下来要进行与mk6和mk7的对比,直接算出的穿深对应的是vc甲与nvnc甲,总有人提这个装甲问题所以要折算一下,但实际上由于装甲测试过少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折算方法,这里的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主要以npg5-47为标准,辅以英国对日本装甲的测试,可知VC=VH与二战后的classA并没有可以总结的差距,而nvnc在30-35度下比classB弱,但不知打击水平装甲常见的大角度如何,设小角度结果能推至大角度,以npg5-47中3123和3108两块为参考计算差距(3120厚度薄,不符合410穿深表中数据),可知击穿nvnc需要同厚度classB的0.936倍的弹速,以此计算出最后折算为sts的数据。 三、之后就可以与其他一些比较强力的16寸主炮穿深做一个对比了。 这里解释一下mk6和mk7新弹水平的估计。是通过与14寸的对比得来的,在npg5-47和ADM 281/127的测试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通常打击侧舷硬化装甲的角度和厚度上,14寸新弹能拿到0.9左右的经验式系数,在ADM 281/127和okun在《BHN Formula Results Vs. NBL Tests》(网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navweaps.com%2Findex_nathan%2FbhnFormulaVsNBLResults.php&urlrefer=439e410bfd5a39a081078ed1d743bf95)这篇文章列出的14寸新弹打击classb装甲的测试中,在通常打击水平均质装甲的角度和厚度上,14寸新弹能拿到与经验式相当或者说1的经验式系数。而在O.S.751装甲验收标准中,可以发现同标准下16寸新弹打硬化甲的经验式系数是不如14寸新弹的,于是取了个中值在0.95左右,水平穿深的经验式系数则依然与经验式相当,和旧弹没有区别。 由此计算出下表。其实我得说,计算之后,我才发现J系列这炮的穿深并没有我算之前估计的高,但依然足够高,垂直穿深是独领风骚的,20km穿大和,28km穿衣阿华你怕不怕,大和级别的垂直穿深。而水平穿深就明显没有这个优势了,近处依靠得天独厚的大角度能力依然是顶级的。但在30km左右的较远距离上,由于初速过快,炮弹下坠小,同时弹速也降到了整个弹道曲线的最低点,结果水平穿深是这几个里最低的。30km外水平穿深增加的也很慢,毕竟这炮射程超过47km,想等到弹道末端水平穿深大幅增加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不过结合近处的穿深来讲,整体的水平穿深也不能算是落后了,配合毫无争议的垂直穿深,J系列的主炮或者金刚代舰主炮换装91弹穿深毫无疑问已经可以做实海军计划里最强的16寸了,可惜并没有造出来。
从88弹时期410的穿深说起,不同时期的日本410穿深对比 也不知道运气好还是不好,刚算完88弹长门对纳尔逊没几天,有人就挖出了平贺让纪念站上金刚代舰的资料,正好里面有88弹的殆贯曲线,那么其他东西先不管,之前88弹长门对纳尔逊甲弹对抗的情况可以更新了,毕竟那个之前是用5号弹头穿的数据折算的。 这个贴子是做一个准备,正好也算是对410口径的三年帽穿甲弹、5号穿甲弹、88式穿甲弹、91式穿甲弹的性能做一个对比。 整合一下之前 https://tieba.baidu.com/p/7748836861?pid=143356490814&cid=0#143356490814 https://tieba.baidu.com/p/7475702980?pid=140603468334&cid=0#140603468334 https://tieba.baidu.com/p/7056038568?pid=136062407829&cid=0#136062407829 这些贴子的部分内容,这些贴子给出的材料就不在这贴里重复给出了 本贴新参考的资料是编号108284的平贺让纪念站文件,标题为〔白鷹・厳島要目表〕。 这次主要关注下面这张不同装甲厚度、弹速、着角下的穿深曲线(右半部分)以及下面这张不同距离上的穿深曲线表上提到穿深标准为殆贯,从 https://tieba.baidu.com/p/6992575489?pid=135364226387&cid=0#135364226387 这一贴可知殆贯指的是炮弹已经完整穿透装甲,并且不要求炮弹保持完整的情况,按照〔砲熕試験ノート〕即113298号文件上的说法,在使用三年帽穿甲弹测试后,殆贯弹速一般比日本海军的击速均衡弹速要高5-10m/s,是与弹道极限和英国海军的穿透相近的一种标准。 说个小细节,下面这张穿深表没有穿深标准,上面那张没有区分装甲,是经过整理数据之后发现他们都能对得上,所以确定穿深标准相同,并且不用区分装甲的,是通用的曲线。 一、将不同装甲厚度、弹速、着角下的穿深曲线整理(太不清晰了,花了好几天去识别) 得到如下88弹殆贯弹速表(红字为超出曲线范围的估计值)与经验式进行对比,首先计算出经验式弹速然后将88弹殆贯弹速与经验式弹速对比得到经验式系数二、不同距离上的穿深 上面的计算虽然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可以进行各种条件下的穿深计算,但是还是太不直观了,进而需要计算不同距离上的穿深让结果更明确些。 得到如下88弹的殆贯穿深表这个表上的数据,落角和存速中黑字的是资料里直接给出的,红字是通过读取弹道曲线得到的,5号弹和88弹的弹道是完全相同的,不过弹道曲线没画到24000米及以后,所以更远的地方只有官方给出的落角和存速值。 图中穿深是读取〔白鷹・厳島要目表〕中那个不同距离的穿深表得到的,为精确度考虑没有直接读上面得到的88弹殆贯弹速表的数值。 三、410口径的三年帽穿甲弹、5号穿甲弹、88式穿甲弹、91式穿甲弹性能对比 在得到上述穿深表之后,88式穿甲弹的性能可以作为对比其他几种穿甲弹的桥梁了。 当然先说一下很重要的一点,以下对比都建立在所使用的装甲质量没有差别的前提下。 (一)与91弹进行对比 88弹与91弹弹重只差20kg,直接对比不同情况下的弹速也不会有很大偏差。以91弹为基准,从88弹殆贯弹速表读取88弹的弹速,有一定读数误差不可避免。 所用的大口径炮九一式彻甲弹对VC板贯彻力曲线图就是下面吧里流传很久的那个,印象里我在好几个地方都发现了这个图,所以不清楚最初的来源是什么。通过以上性能对比可以发现,对抗硬化甲时,88弹和91弹可以认为是没有差距的,两者所用弹速差不多;但是对抗硬化甲时,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两者有差距,表上只能看到88弹所需弹速比91弹大,但是看原始的88弹殆贯弹速曲线时就可以发现,对抗同厚度均质甲时,88弹所需弹速是要比91弹要大很多的,远远超出曲线的范围。 然后对比两者在同距离上的穿深。这张表非常好的对比出了弹道差异对穿深的影响,88弹的存速能力差,远距离落角更大,存速也更早的降到谷底后回升,所以25km到30km的距离上,虽然炮弹对均质甲的性能有不小的差异,但是水平穿深反而几乎没有差别,30km时甚至能够反超;同样,虽然对抗硬化甲时性能相当,但是垂直穿深差距依然相当的大。而近距离弹道差距小,炮弹本身的性能体现的就更加明显,20km的水平穿深拉大到20%以上,而15km的垂直穿深差距只有5%。 (二)与5号弹进行对比 5号弹和88弹弹道性能相同,所以对比同距离穿深也能对比炮弹性能,注意下图中88弹穿深为殆贯,5号弹穿深为头穿,这两者本身就是有差距的。 根据5号弹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装甲的穿深表,可以计算出如下图的在不同距离上的穿深选择其中一些比较精确的与88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远距离上,如28km到30km,如果考虑穿深标准的变化,那么两者炮弹的性能是很接近的。但20km到25km的较近距离,可能是倾角或装甲厚度之类的变化,88弹表现出了更好的穿甲性能,尤其是20km,在穿深标准不利的情况下反而拿到了略高一点的穿深。 (三)与三年帽穿甲弹进行对比 三年帽穿甲弹的殆贯数据之前的贴子已经给出了,但是并没有能确定与之相符合的弹道数据,因此只能够对比同距离上的穿深。可以看出88弹的垂直穿深比三年帽穿甲弹也是有明显的提升的,随着距离的增加,这种差距也逐渐增大。 (四)5号弹与三年帽穿甲弹 实际上这两种弹才是有继承关系的,不过以上对比让我有了一个疑问,似乎5号弹与三年帽穿甲弹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所以有了以下对比图中5号弹的标准更宽松,所以20km内的近距离穿深两者可能确实没有什么差别 最后还是总结一下,以上对比都是建立在装甲质量一定的基础上的,而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无法定量的偏差。
完全体纳尔逊与88弹长门之间的甲弹对抗 本贴由下面这贴 https://tieba.baidu.com/p/7904259200 延伸而来,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也算是增进一下对这一时期甲弹水平的了解。 查看长门舰历可知,长门大改装是在1934年到1936年,此时早已经换了91弹了,所以88弹时一定是未改长门。 说纳尔逊是完全体其实也不算很准确,因为看具体穿深情况,此时纳尔逊的炮弹还未必赶得上更早之前的绿弹的水平。 关于计算使用的穿深表,纳尔逊使用的是1939年的官方穿深表,记载在ADM239/268上,这个之前吧里有一部分,缺了水平穿深的,不过胡德站上抄录了这部分所以就全了,注意胡德站抄录的部分好像出了点错,4B这个表本来是60度航向角(英国这个航向角的计算方式跟我们平时用的是反的,跟克努伯公式那个类似,平行航向时航向角计为90度),结果标记还是90度。长门使用的是1925年研制的五号穿甲弹的穿深表,以及相应的战斗距离对防御板厚曲线,我这一贴 https://tieba.baidu.com/p/7056038568?pid=136062407829&cid=0#136062407829 已经发过,就不重复了。 关于这个穿深表有一点要说明一下,两方的穿深标准是不一样的,英国人的是穿透(perforation),跟弹道极限差不多,可能要更严格一些。日本人这个是头穿,日本的穿甲测试标准我这一贴 https://tieba.baidu.com/p/6992575489?pid=135364226387&cid=0#135364226387 发过,看描述达到英国的穿孔(penetration)都很勉强,所以要想比较势必涉及一个换算的问题。到了这个时候,实在没办法只能借助于91弹来换算了,o19和o16上有弹道极限的几个数据,而头穿会和装甲验收比较接近(验收垂直装甲时,定心带之后的部分未能穿入装甲板,验收水平装甲时,炮弹未能完整穿透装甲板,允许有碎块穿过)。经过论坛上的整理,410的91弹装甲验收弹速为弹道极限弹速的85%(不过这个是硬化甲的,也不免有误差)。 另外,穿深表无法直接对照装甲,所以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借助美国经验式,通过分析穿深表与经验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以尽量保证结果的准确。 使用德式装甲叠加算法。 最后是剥被帽问题,这个对比中基本只有长门的装甲涉及到剥被帽效果,采用英国的结论,65度着角时无被帽击穿弹速为1210/1030=1.175倍,60度着角时无被帽击穿弹速为1090/980=1.11倍,假设变化量等比于角度变化量,最小到1倍为止。 总之最后这一折腾误差并不算小,免疫区5公里以下的差距应该可以视为没有差距。 长门和纳尔逊的装甲,纳尔逊是30磅(19mm)的船壳加上倾斜18度动力舱13寸(324mm)弹药库14寸(349)的侧舷,水平装甲动力舱3.75寸(93mm)叠加0.5寸(12mm)的背板,弹药库6.25寸(156mm)叠加0.5寸(12mm)的背板。 长门是305mm的主装加上45度倾斜三层25mm(太复杂了偷个懒用美式叠加成60算吧)的穹甲,上甲板25+25+19三层叠加,穹甲水平段动力舱25mm,弹药库51mm。 将英国穿深表上的数据结合旧炮的弹道进行整理,可以发现此时的英国16寸跟经验式所反映的甲弹关系还是很接近的,基本系数都在1.1-1.2之间浮动,总的来说提高着速和增大着角会让系数下降,装甲厚度对穿深的影响则很不明显。由此计算英国16寸打长门,16200码落角11.55度存速528,以经验式系数1.2击穿305主装后存速215,以裸弹重817.4kg着角33.45度击中穹甲系数1.24(打均质甲没有更接近这个条件的了)时穿深59,基本符合 计算免疫区上限,20800码时存速483,落角17.69,以经验式系数1.15击穿一层25上甲板存速427,击穿第二层25存速363,击穿第三层19存速309,裸弹重817.4kg着角72.31度经验式系数1.15*1.27(按上面的正比计算的0.013*7.3+1.175)时正好击穿25。25500码时存速451,落角25.44,以经验式系数1.16击穿一层25上甲板存速414,击穿第二层25存速374,击穿第三层19存速342,裸弹重817.4kg着角64.56度经验式系数1.15*1.175(按上面65度的1.175)时正好击穿50。 所以可得长门对纳尔逊免疫区下限16200码,动力舱上限20800码,弹药库上限25500码。 计算纳尔逊对长门的免疫区,如上所述,套用穿深表上的经验式系数或是弹速时要除以0.85。对垂直装甲13km时存速525落角10.4击穿19mm船壳后存速519(经验式系数1,没有这个厚度和角度的均质装甲的数据,考虑无论取多少差距都不大所以直接取1),以经验式系数1.055(穿深表上着角28度对350甲时系数0.8967,除以0.85得到1.055)可以击穿18度的345主装。14km时存速510落角11.7击穿19mm船壳后存速504(同上取1),以经验式系数1.058(穿深表上着角30度对325甲时系数0.8996,除以0.85得到1.058)可以击穿18度的325主装。 可知免疫区下限动力舱14km弹药库13km。 对水平装甲,弹药库的距离已经超过25km了,弹道图上的数据没有那么远,但是金刚代设计水下防护时的资料中有26km的弹道数据如下35度落角418存速,以经验式系数0.989(着角55度六寸甲附近经验式系数0.841,除以0.85得到0.989)击穿156mm的主水平后存速89,以经验式系数0.989(没有合适的装甲厚度,直接沿用了上面的系数)可以击穿14mm背板,基本正好。 17km存速470落角16度,以经验式系数0.874(1寸装甲76.5度着角时经验式系数0.763,这个角度小点装甲薄点差不多,除以0.85后等于0.874)击穿动力舱93mm的主水平后,存速103,以经验式系数0.874可以击穿10mm背板。 综上可知纳尔逊对88弹长门的免疫区动力舱14-17km,弹药库13-26km 而长门对纳尔逊免疫区动力舱16200码(14.8km)-20800码(19km),弹药库上16200码(14.8km)-25500码(23.3km)。 免疫区大小对比动力舱3km对4.2km,弹药库13km对8.5km 考虑误差,总的来说基本还是处于一个均势的水平吧
炮弹装药量差距造成的破坏力差距 炮弹的装药量究竟会造成多大的差距,计算方法还挺多的,NW网站就给出经验上装药量的平方根与爆炸威力成正比的说法,老佛爷则认为装药量翻倍,威力是原来的1.35倍(这一条我没有直接见到),近来我又发现了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与前两种说法的差距是相当巨大的。 这种说法是在论坛的日德兰纪念系列军舰建造篇第三章看见的,是英国第三海务大臣及军械局长为了无畏号和无敌级全重炮设计所写的辩护文章,原贴是这样说的:“军舰上只有一部分区域有装甲,因此有人认为,如果有大量的中口径炮弹击中无防护区域,那么其造成的破坏可能要大于总重量相同,但数量较少的大口径炮弹。这个话题是比较难回答的,因为具体命中位置的不同,会造成很大的区别。但根据我们的经验,一发大口径炮弹所能造成的伤害,要大于同等重量的多发中口径炮弹,尤其是在命中关键部位,如装甲甲板、弹药库、通讯管道等区域时,就更是如此了。不过,对于暴露在外、且毫无防护的区域,如火控桅楼、舰载小艇、舰上人员等,6英寸炮弹还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的。” “实验表明,炮弹的爆炸威力,大致与其装药量的平方呈正比;因此,当这些炮弹穿入舰体内部后,1发12英寸通常弹的破坏力相当于8发9.2英寸通常弹,或70发6英寸通常弹,而1发9.2英寸通常弹的破坏力相当于10发6英寸通常弹。” 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反驳反对者所作的文章,即使不免有所夸大,也应该没有到会被反对者直接反驳的程度。如果按这个结论,那各种炮弹之间的破坏力差距就很大了,我整理了一下无畏舰以来常见炮弹,按照这种说法计算各种炮弹破坏力是1kg装药的倍数并进行对比。 注意这个计算没有考虑装药的种类带来的差距,由于有些炮弹数据不全所以也没有办法计算。
日本14寸91弹的水中弹穿深 大和纪念站上《軍艦大和基本計画資料》里的。总的来说,太糊了,怕是二十年前相机拍的,我就说一下我能看清的,其余看看有没有联想能力强的吧。 右上角应该是日期,看不清 中上是说明,36厘米91式彻甲弹水线下, 1备考弹径d=35.56cm,弹重673.5kg,初速v=770m/s 2水中击速(和一个看不清的词)曲线 3水线下防御甲板(后面看不清,不过能理解这句话是在说水下防护根据深度的厚度变化曲线) 4(曲线图中实线和虚线的含义,最大的问题是看不清) 右中是弹道示意图,注意此时大和的主装还是420vc的设计 坐标轴横坐标是水深(m),纵坐标是装甲厚度nvnc(英寸),这个倒是很清晰 图中有一深色折线,对应的是此时大和的装甲设计在不同深度的厚度 较密集的白色曲线就是穿深曲线,左侧有x=来表示射击距离,但具体很难看清,曲线很明显分为了两组,右侧标明了意义但是看不清
船体横摇对不同主炮的击穿距离影响(一) 先放个(一),有没有(二)再说 谈论防护时,一般并不对横摇时的击穿情况做讨论,不过实际情况肯定是有区别的,本文试图给出一个大略的结论,使得在比较中能够对横摇时的击穿情况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首先默认炮弹与装甲是遵循美国经验式或克虏伯公式的,可能系数会有差别。本文是纯理论性的,利用公式作分析,尽量不涉及一些现实因素的考虑。 有很多地方我暂时也没有发现,就只做我认为差距会比较大的一些模型。 一基础靶尽量简单,假设水平装甲125mm,垂直装甲350mm,基础主炮14寸50倍径mk7,初速823m/s,经验式计算。 横摇有两种方式,设①为无横摇,②为会导致垂直装甲等效增加的横摇,角度为10度,③为会导致垂直装甲等效减少的横摇,角度为10度考虑可能变化的因素,主炮初速变化,主炮对大角度性能变化,装甲厚度变化,主炮性能本身的变化(口径或经验式系数),存速能力变化 二采用14寸45倍径mk8作对照,初速792,以对照不同初速的情况三采用俾斯麦的德国15寸,以克虏伯公式计算,以对照大角度性能变化四采用水平装甲100mm,垂直装甲300mm,对照装甲厚度变化五采用16寸45倍径mk5,初速768,对照主炮性能本身的变化六经验式系数0.9,对照主炮性能本身的变化七存速能力变化,采用0.16和0.22两个不同的弹道系数用论坛的弹道计算器计算弹道再进行对比八整理结果 第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横摇整体上会降低防护效果,平均免疫区整体缩小。其原因是在发生有利于垂直装甲等效的横摇时,水平装甲的击穿距离缩短的更多 第二是初速变化基本不会影响横摇造成的平均免疫区缩小大小,14寸mk7缩小1200米,14寸mk8缩小1100米,考虑计算会有100到200米误差,可以视为看不出变化(当然这一点可以理解为下面第三个结论影响的较小导致的) 第三是主炮性能越强,平均免疫区缩小的越多,这一点可以从五和六对16寸mk5和0.9经验式系数的14寸mk7的计算上看出来 第四是在第三个结论上的基础上,观察三对德国15寸的计算可以发现,大角度性能越差,免疫区缩小的越少,(德国15寸的免疫区只有5900小于14寸mk7的7700,性能更强,但14寸mk7平均免疫区缩小了1200米,而德国15寸只缩小了850米)。其原因可能是大角度性能差造成的水平攻防劣势比小角度性能好造成的垂直攻防优势更大造成的 第五装甲越差则平均免疫区缩小越多,可以观察四对100mm的水平装甲和300mm垂直装甲的计算得知 第六存速能力越强,平均免疫区缩小越多,观察七的两个弹道系数可知。不过这一点与第三点主炮性能强弱可能也是有关系的 九总结及进一步思考 总的来说,还是甲越弱弹越强则横摇造成的平均免疫区缩小更大。 那么反其道而行之,甲强弹弱的时候,能否出现横摇造成平均免疫区增大的情况呢?
88弹之前的日本甲弹 其实我最开始是是想搞个早期金刚的。。。不知道怎么就歪到这了,主要还是作为本文主体的资料带跑的吧。 首先说一些这一时期日本甲弹的相关情况。 关于试验标准之前就发过帖了,但是日文资料在测试时总是提到一个叫均衡击速的东西,虽然看字面也大概能明白什么意思,但果然不是很可靠。幸好《海军制钢技术物语》在穿甲测试那一篇做了解释,不过书现在不在手头,只能先凭记忆说一下了,均衡击速其实就是日本海军的弹道极限,形容的是炮弹击穿装甲后剩余速度为零或是卡在装甲中的状态,击穿装甲后剩余速度为零实际是见不到的,一般测试后得到弹栓时就可以叫均衡击速了。 日本一战前使用的是英国穿甲弹,但是1913年购买了法国施耐德公司的穿甲弹,发现这种采用了硬被帽的穿甲弹质量更好,于是开始了仿制,并于1915年投入使用,其被帽成品就是平贺让纪念站上很多材料提到过的三年帽,至于采用这种被帽的制式弹名字是什么,我倒不是很清楚,《海军装甲技术史》认为是五号弹,平贺让纪念站材料一般给的都是被帽名。并且,这种被帽的结构我暂时也没发现相关的材料,作为原本的法国弹的结构图同样也没有找到。 其实不久之前就连这种被帽的性能相关我也知之甚少,是日前偶然翻到的标题叫〔砲熕試験ノート〕的材料上有一些当时的实验记录,这才让我对其性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当然遗憾还是有的,这份材料关注装甲本身的事情更多,对于击穿装甲之后炮弹能否保持完整的实验做的太少,所以在各项测试中很多时候炮弹都要面对次口径甚至超口径的装甲,所选取的速度也不够高,不足以支持大批量的炮弹打出完整穿透来。而且对我来说它和平贺让纪念站上的其他材料有同样的通病,就是手写体很多时候根本看不清,所以会少说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一、完整穿透案例 下面我把其中一些完整穿透的例子拿出来单说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测试中被帽是一样的,但是弹体和装甲是不同的,比如有时会分被帽穿甲弹和被帽通常弹,这些字母代表的含义有很多我都不清楚,也就无法详细解说,这样也会造成结果有差别甚至是很大差别完整穿透的是第8发,条件是30度三年帽12寸对8寸甲492.3,经验式系数1.18完整穿透的是第11发,条件是0度三年帽12寸穿甲弹对12寸甲524.4,经验式系数1.1完整穿透的是打击11寸vc的第3发,垂直打击12寸ksm(不知道这是啥)的第4发,均是三年帽,前者经验式系数0.79,后者0.81,这两发炮弹明显表现得非常好,当然年份也较晚,1922年。跟着就是同一个时间的斜击实验。15度的情况较好,有2发处于可炸状态,同为三年帽,第一发和第三发,第三发尖端有点碎了但弹体是完整的,但22.5度就没有完整击穿了。前面的0.93,后一发0.85接下来是一次1921年的间隔装甲实验,装备三年帽的16寸在495.3存速的情况下击穿了12寸27度的vc进而击穿了两层1.5寸叠加7度的ht,只计算击穿vc的经验式系数是1.13。值得提一句的是这次实验表现出了很明显的转偏现象罕见的炮弹验收实验,在1921年使用12寸vc验收16寸炮弹,很遗憾的是只有垂直验收测试,幸运的是对比了新旧两种炮弹,可以发现新弹性能确实要更好些,无论是在保持弹体完整上还是在击穿难度上。3-6四发新弹基本上都在保证弹体完整的情况下穿透了,只有3号测试尖端有破碎。测试速度最低336对应经验式系数0.89,最高366.2对应0.96这个给了炮弹截面图,第二发基本是完整穿透了,只有弹底有少许缺失,但着速更高的第一发却碎了,很显然并不能稳定做到完整穿透,第二发条件是517.1存速的14寸穿20度的12寸vc,经验式系数1.12 基本上就这些了,可以说根据这些资料,依然很难对这一时期日本穿甲弹的完整穿透能力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二、弹道极限分析 那么如果要比较的话,最好还是退而求其次,只关注于炮弹对于装甲的击穿能力而不考虑完整性,难度大大下降的同时案例也多了起来,同时笔记里已经给出了平贺让的分析,就是下面这个三年帽的引入使得同条件下的击穿速度有了相当程度的下降,倾角增大时的弹速增加更少,与之前的被帽相比,5度以下10%,10度以上有20%的差距。 关于具体所需的弹速,我整理了文中提到的各次实验如下 刚开始日本装甲的厚度和英国是一样的,名义的1寸装甲等于24.9mm装甲,之后就变成足厚的了,根据实验的注释,可以确定这个变化发生在15号和17号两次验收伊势装甲之间(实验序号是按时间排的)。 下图中红字部分没有原文弹速,是根据上下文推的,蓝字部分是作为倾斜穿甲的对比提到的数据这里倾斜入射只是作为对照,主要还是看垂直入射这里,首先纵向对比不同口径的经验式系数,可以发现大约有5%左右的差距,但这是中口径与大口径的对比,如果都是大口径,差距应该是基本没有的,之后对比三年式被帽与非三年式被帽,虽然不乏有没有差距甚至反差的,但三年式被帽的经验式系数总的来说还是有5%或以上的下降的,从平均0.887(14寸加12寸的数据)下降到了0.83(14寸加12寸的数据),这个是较为保守的考虑。如果更开放一些,是从平均0.913(14寸加12寸中HC/HD的数据)下降到了0.824(14寸加12寸加16寸的数据)。 接下来就以这两组平均系数、上面的平贺让关于倾斜入射时的结论、弹道曲线三者结合计算HC/HD与3yc/KH在倾斜入射时的经验式系数 与对应情况下的穿深 经验式系数如下14寸穿深16寸穿深三、殆贯曲线 1919年时14寸和16寸在不同距离上对vc甲的殆贯曲线,对炮弹来说殆贯比日本海军的均衡击速也就是弹道极限要更严格一点,垂直入射时一般要高5-10的弹速四、大倾角入射实验这页包含了两个大倾角入射实验,左上角的那个更类似于多层装甲的测试,使用14寸制式穿甲弹在79度580.5的弹速去打击2寸加0.5寸与间隔后1寸的ms,相当于8000米的距离,结果1寸的ms依然被打出了穿孔。结论是即使是3寸的水平装甲也无法阻止14寸穿甲弹伤及下方6、7尺的区域。 左下角才是典型的大倾角入射,但是板还是过于厚了,7寸的装甲(似乎没有提及材质)面对79度弹速550.7入射的三年帽14寸只是发生了变形,并跳飞了炮弹。这一发经验式系数0.34 此外还有两次16寸的大倾角入射实验如下时间上这两次实验已经是1922年了,实际上也是兼顾了间隔装甲的实验,提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早炸了,这几份材料中关于早炸问题有不少研究,翻译并分析这些已经超出现在我的能力了,反正现在资料都在这了,看看有哪位大佬能不能讨论讨论吧 附录: 一张12寸、14寸、16寸的弹道表,14寸和16寸是780初速的,12寸是810初速的文后附上的舰炮的弹道表经过整理可以得到这一时期炮弹的一些参数,比如16寸穿甲弹装药为28.5kg,被帽通常弹装药为75.5kg,14寸穿甲弹装药为18.14kg,通常弹则是50.202kg,6寸弹4.07kg,装药均为下濑火药,大口径的装药量明显比二战时期的九一弹要高上很多。 还有一张不知年份的装甲验收相关标准的材料,只能根据上面的nvnc确定这不会是太早的验收情况
德国406的穿深 弹道数据取自论坛贴子《德国海军的装甲防护设计理念》,用克虏伯公式计算 由于着速是读曲线,角度只精确到0.5度,会有几亳米误差。超出克虏伯公式适用范围的结果标红了 为方便考虑对不同主装的击穿效果,取了一些典型的主装倾角又加了一些航向角的对比
关于不同防护体系的效能分析(一) 先放个(一),有没有(二)再说 谈论防护时,不同防护体系在不同情况下的防护效果,比如说等效,是不同的,本文就是对不同情况下防护体系的差别做一个梳理。 首先默认炮弹与装甲是遵循美国经验式或克虏伯公式的,可能系数会有差别。本文是纯理论性的,利用公式作分析,尽量不涉及一些现实因素的考虑。 有很多地方我暂时也没有发现,就只做我认为差距会比较大的一些模型。 一首先是垂直防护体系的分类,在这里我总体先分为内倾装甲(穹甲)、垂直装甲、外倾装甲、复合体系(主装穹甲体系)以便于说明 影响因素:1装甲角度2炮弹参数3弹道参数4炮弹性能......再要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吧。 对比最终还得归结到击穿距离上来 二先看简单的,炮弹性能影响,这里直接用经验式系数,这样也可以用来模拟不同穿深标准带来的影响。 先选用一款主装穹甲体系,就用沙恩的,垂直主装320,穹甲105,与水平面夹角22度,主炮选用16寸mk7,经验式系数为1,剥被帽后经验式系数上升25%,击穿标准为弹道极限,计算可知击穿距离为27000码。由此构建其余几个防护,与水平面夹角22度的单穹甲288,垂直装甲416,20度倾斜的289,此条件下击穿距离皆为27000码 如果炮弹性能发生变化,或者穿深标准的选取发生变化,使基础的经验式系数变为0.9或者1.1,则对应防护的击穿距离如下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这种各种防护特性之间的差距,其中22度穹甲288的特性相当特殊,这个我们等一会再说,先看其余三种。 沙恩的主装穹甲体系对于系数相当敏感,随着炮弹质量或击穿标准的变化其击穿距离变动也相当的大,而倾斜主装最为稳定,变化要小的多,垂直主装则介于两者之间。 三炮弹参数和弹道参数这个我们先放在一起,先做一个不同主炮之间的对比,还是上面的四中防护,主炮选用12寸mk8、14寸mk7,经验式系数同为1,剥被帽后经验式系数上升25%,与16寸mk7进行对比。很显然,主炮的变化跟炮弹性能或穿深标准的选取效果是差不多的,敏感性都是主装穹甲大于垂直大于倾斜。 四如果炮弹不变初速变了,选用mk6来打靶,条件一样。趋势相同,初速降低,击穿距离变化主装穹甲大于垂直大于倾斜。 五穹甲的特殊性 上面的几个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22度穹甲288的特性与其他垂直防护是不同的,其他都是越近越容易击穿,穹甲则是越远越容易击穿。原因是穹甲更近于水平装甲和垂直装甲之间的一种状态,与水平面夹角越大,越接近垂直装甲,90度就是垂直装甲,夹角越小,越接近水平装甲,0度就是水平装甲,22度已经属于比较小的了,所以性质会更接近水平甲,越远越容易击穿。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块奇怪的穹甲,厚465.5,与水平面夹角52,再经经验式计算,我们发现mk7在15000码对这块穹甲的穿深为475,20000码为465,25000码为463,30000码为466,35000码474,为也就是说,在这个巧妙的角度下,mk7对这块穹甲的穿深在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内是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的,距离对能否击穿基本没有太大的影响,此时这块穹甲的性质正介于水平装甲和垂直装甲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装甲的厚度和炮弹的穿深对能否击穿的影响极大,475和463只差了12毫米,但15000码到35000码上一个无法击穿,一个必然击穿,差距天差地别。 而且这不算完,计算公式本身是有误差的,穿深本身也是有其随机性的,也就是说,上面我们算mk7穿深是在475和463之间浮动,但真实情况是,人家穿深可能是在420到520之间浮动。 那现在有一块450的穹甲……..谁知道它防护性能到底好还是不好……… 这种特殊性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呢?在特定场合,不仅有,还相当大。涉及范围大概是所有在防护效果上占比较大,而角度上又比较正好的穹甲吧,最普遍的,炮塔正面,特殊到船,最明显应该是长门的1号炮塔穹甲。而且在实战中角度也是很难确定的,比如横摇,比如转正转偏,都可能会让本来没有这种性质的穹甲变得具有这种性质,或者即使没有这种性质,也会让穹甲对距离变得相当不敏感,要么怎么都穿不了,要么怎么都防不住。 所以计算穹甲类装甲等效实在是相当痛苦, 六不同的大角度性能炮弹对于主装与大角度穹甲体系防护效果的影响。 上面我们已经发现了,大角度的穹甲性质更类似于水平装甲,所以主装穹甲体系更类似于垂直防护与水平防护的组合。那么很明显的,炮弹大角度性能的差别对于防护效果很可能是有影响的。 我们可以利用两款垂直穿深尽量接近的炮弹来分析,为排除弹道的影响,我选取了俾斯麦的15寸,一个利用克虏伯公式计算,为基准,计算出击穿沙恩的距离A,一个使用美国经验式,利用经验式系数将距离A上两个公式的垂直穿深调整为相同,然后对比击穿沙恩的距离,由于无法统一两个不同公式剥被帽后的影响变化,所以先假设都不能剥被帽。可以发现大角度性能越强,主装穹甲体系越弱。 不过这一条有点牵强,毕竟大角度性能强,小角度性能就弱,还涉及剥被帽问题,很复杂,要如实的比较差距有点困难,上述计算可能只是个特例。姑且先写上吧,暂时挂个问号。 总的来说,这一贴我们得到了三个主要信息。一是主装穹甲体系的敏感性大于垂直装甲大于倾斜装甲,只用一种炮弹一种标准计算击穿距离就得出谁强谁弱的结论是很片面的,很多时候它们可能只是拥有自己的优势点。 二是穹甲的特殊性,容易穿那怎么都穿,不容易穿那怎么都不穿 三是主装与大角度穹甲的组合,对于越是大角度性能弱的炮弹越强,越是大角度性能强的炮弹越弱?
关于装甲航母与防护航母 其实也到不了开一贴的程度,但发哪里都觉得不太合适。 主要想讨论一个问题,从防护航母改到装甲航母,真的需要付出什么明显的代价吗?毕竟一说到装甲航母,就总有人提要么机库小,要么甲板小,仿佛装甲航母的进攻能力就是弱。 思考这个问题需要分析尽量相近的两型航母,它们之间的差异尽量小,最好只有是否具有装甲飞行甲板之间的差别。 当然那么理想的例子是不存在的,目前我只知道两个比较好的比较对象,翔鹤和大凤,冤仇和皇家方舟,这两对均是同一国家设计,年份吨位均比较相近。 当然我进行比较的最后结果是,似乎不能说防护航母改到装甲航母需要付出什么明显的硬指标上的代价。 1、首先是第一对,翔鹤标排26000吨,飞行甲板242.2*29,机库面积5660,大凤标排29300吨,飞行甲板257.5*30,机库面积4957。 可以发现,两者搭载能力其实是差不多的,甚至大凤飞行甲板更大,放飞能力没准还得强上一点。 而且大凤的装甲更重,侧舷动力舱55弹药库165,水平动力舱75+20+32+16=133,弹药库75+20+32+16+40=173,翔鹤则是侧舷动力舱46弹药库165,水平动力舱65+25=90,弹药库132+25=157 可以发现相对于翔鹤,大凤完全没牺牲什么硬指标,甚至还有胜出 2、冤仇23450吨,飞行甲板238*27,上层机库140*19,下层机库63*19,皇家方舟22000吨,飞行甲板219.5*29,上层机库173*18,下层机库138*18 搭载能力上冤仇确实有一定劣势,放飞能力上也没有明显差别。 差别在于装甲。 第一,皇家方舟装甲甲板3.5寸,而冤仇是飞行甲板3寸加机库甲板1寸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冤仇的装甲防护面积对比皇家方舟有明显的提升,如下图 也就是说,冤仇有很大部分重量都用在装甲上了,那么机库面积自然就会有一定削弱 分析上诉两个例子可以发现,如果限制在同吨位,装甲航母的硬指标并不比防护航母少什么,装甲航母与防护航母之间的硬指标差距甚至并不比不同设计下的硬指标差距更大。防护航母改到装甲航母,真就基本等效于给直接给飞行甲板加上了防护,等同于纯粹加强。
1940年9月英国主力舰的甲板装甲 这张图来自ADM/SC/314B,原发布在nw论坛,日期是 1940 年 9 月,提供了当时服役的所有英国海军主力舰的甲板装甲的详细信息。乔五是发布者后加的。 这张图实在是太一目了然了,做的特别好
德二战巡的航速问题 这贴子很久之前就想写了,起因是有人之前说德二战巡能达到29节,并给出了比较可靠的出处,就是gary staff的那本一战德国战巡。但航速这东西,也是个根据不同条件变化很大的数字,所以要具体分析一下,数据全来自于gary staff的书。 1.被称为能达到29节的吕佐夫,在书上大致是这么描述的,在排水量29348吨,吃水9米,80988马力,水深33米的情况下26.43节。所以战舰在水深65米,吃水深度8.33米的条件下,航速有可能达到29节。 的确能达到29节,但是这个条件是吃水深度8.33米加80988马力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实际上吕佐夫的设计数据是设计排水量26741吨,满载排水量31200吨,正常吃水9.2米,满载吃水9.56米,设计功率63000马力,设计航速25.5节。 可以发现29节实际上是对吕佐夫超轻载加轮机过载情况下的估计,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最大航速。 比如说,29节状态下,如果降到63000马力的设计功率,就会变成26.67节,如果再考虑排水量的影响,可以说正常条件下,吕佐夫基本就是正好达到25.5节的设计航速。当然适航时的优质煤问题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2.类似的,可以分析一下其他舰船,比如兴登堡号,水深35米,吃水8.55米,95777马力,26.668节。如水深65米约27.5节。 设计排水量26947吨,满载31500吨。正常吃水9.29米,满载吃水9.57米,设计功率72000轴马力,设计航速26.6节。 可以发现正常情况下兴登堡要达到26.6节的设计航速是比较困难的。(深水条件27.5节若减至设计马力航速为25节) 3.德芙试航浅水76634马力26.5节,吃水9.4米到9.6米。 设计排水量26600吨,满载31200吨。正常吃水9.2米,满载吃水9.56米,设计功率63000轴马力,设计航速25.5节。 可以发现德芙正常也是在设计航速左右。 4.塞德里茨试航深水89738马力最大航速28.1节平均吃水8.33米。 设计排水量24988吨,满载28550吨。正常吃水9.09米,满载吃水9.29米,设计功率63000轴马力,设计航速26.5节。 可以发现正常情况下塞德里茨要达到26.5节的设计航速是比较困难的。(试航28.1节若减至设计马力航速为24.97节) 5.戈本的试航条件不是很清楚 6.毛齐试航85782马力最大航速28.074节吃水8.23米,是否深水没有明说,但按照书上的描述(Neukrug附近海域)应属深水。 设计排水量22979吨,满载25400吨。正常吃水8.23米,满载吃水9.06米,设计功率52000轴马力,设计航速25.5节。 可以发现正常情况下毛齐要达到25.5节的设计航速是比较困难的。(试航28.074节若减至设计马力航速为23.76节) 7.冯德坦恩试航79007马力最大航速27.398节吃水8.1米,是否深水没有明说,但按照书上的描述应属深水。 设计排水量19370吨,满载21300吨。正常吃水8.13米,满载吃水9.17米,设计功率42000轴马力,设计航速24.8节。 可以发现正常情况下冯德坦恩要达到24.8节的设计航速是比较困难的。(试航27.398节若减至设计马力航速为22.19节) 8.总的来说,以gary staff书中记载的情况来看的话,德二战巡想在正常条件(这里的正常条件是指在保持设计功率的基础上,允许排水量在设计排水量到满载排水量附近有一定波动)下达到设计航速是比较困难的,比较新的德芙和吕佐夫能够达到设计航速,但较老式的冯德坦恩、毛齐和塞德里茨以及想在德芙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航速的兴登堡则较难满足。
关于法国炮的穿深 Battleships 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中据说是法国专员给出了法国330和380的穿深表,如下。(注意这书和Battleships 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two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非常显著的发现这两种穿深之间的差别。无论是面对硬化甲还是均质甲330都表现出了比美国经验式更差的大角度性能,而380正相反,表现出了比美国经验式更好的大角度性能,实际上380的结果挺让人惊异的。 整理得到不同条件下330与380的经验式系数。我们也可以看出,可能是由于装药量较大与设计较早的原因,以美国经验式为基准,330的炮弹质量明显不如380 当然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这些穿深标准未知,是不好跟其他国家比较的(虽然肯定有人会不管不顾) 附上法国大口径炮弹截面图
关于不同装药 关键词删贴真的服了
关于大和最上甲板的厚度 算是个意外的发现,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大和最上甲板两边厚中间薄、其35-50的最上甲板没有延伸到核心区上方已经是公认的了,虽然这一点本身就挺奇怪的,但是那张著名的剖面图似乎已经一锤定音了。但当我仔细看了看解剖战舰上的49页时,却发现了另一种可能。 解剖战舰49页显示最上甲板的50cnc其实是一直贯穿整个核心区的,只是中间有一些被上层建筑阻挡,那么剖面图中中间为什么那么薄就能理解了,正好在上层建筑下,B2这图很清楚的画出了上层建筑的痕迹,而上层建筑有50cnc的外壳,所以上层建筑下的甲板可以削薄。 其实中间那部分甲板在上层建筑下我一直都知道,其等效并不比外侧少也早已想到,但上层建筑每条船都有,只提大和未免有点不公平,所以也就没说出来,但既然现在发现了50最上甲板的事,那就得拿出来提一提了。 所以大和的水平防护还是比我之前考虑的要强一些,还有就是二号炮塔前后主水平是倾斜的230mnc,比水平的200mnc还是要强一些,当然,面积很小,感觉不提也可以。但是50最上甲板就要对剥被帽能力重新评估了,没被帽的炮弹要打200就太困难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说法只有解剖战舰这么画了,我找了一些其他资料但都没有详细标注最上甲板的,石桥的图解甚至干脆把解刨战舰B1/5那图里最上甲板的50cnc都去了,所以感觉证据不是很充分。
金刚改造后的防护性能 稍微说一下金刚的改造(以雾岛为例),金刚改造后,水平装甲得到了3到5寸大幅加强,虽然原来就薄,加完了也还是很脆,但穹甲的加强其实更不如人意。 就比如图中4寸的穹甲加厚部分,用经验式的常装药6crh弹去打,剥被帽后弹道极限上升25%,粗略计算原来的19mm穹甲忽略,外侧主装200mm。可得在31000码处,弹速438落角37.6度击穿。而此距离处垂直穿深250mm。只增加了穹甲厚度一半的等效,可以说相当的低效了。 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穹甲布置有两方法是比较高效的,一种是俾斯麦那样大角度增加等效,另一种是长门那种用硬化甲磕碎炮弹,而金刚这个与水平面夹角高达43度,强化用的还是均质装甲,所以效果就很不怎么样了。 这个成绩比我之前考虑的是低下很多的,当然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因于金刚本身的底子太差
穿深最强的16寸主炮之争 正经讨论没人理,只好自爆炸鱼了。 标题加穿深二字是为了杜绝提核炮弹的。 那么,一般我们提最强16寸,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是mk7,并认为其达到了17寸甚至18寸的水平。然而根据我现在发现的资料,这一想法可能被颠覆。 其实也没啥新东西,网上也都能找到,但这些东西合起来却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 首先,给出参考材料。根据1942年的官方穿深表,可知mk7的穿深与经验式基本相当,标准和经验式一样是弹道极限。然后请出我们今天的主角:三年式410,在91弹的加持下,其对ⅤC甲与nvnc的穿深如平贺让纪念站上的111918号文件与《军舰基本计划资料》所示,对于这份穿深的标准,可以用o-19上的炮弹验收来推断,16寸91弹的验收为480存速20度着角击穿380mmVH,其弹道极限为440存速20度着角击穿380mmVH,而VH与ⅤC没有太大差距 将此成绩与穿深表一同计算经验式系数,可以得知此穿深表的穿深标准为弹道极限,或相差不大,与经验式mk7基本相同由于mk7穿深较全,所以以三年式410为基准,可以得到各距离上两者的穿深,虽然能看出一些问题,但是不太直观。所以采用其他方法,以410各距离上的穿深构造靶舰,如410在15公里垂穿20.7寸水平6.2寸,则构建垂直装甲20.7寸水平6.2寸的靶舰,用mk7打靶,计算免疫区大小,大于0,则弱于410;小于0,则强于410 再考虑装甲因素,主要以npg5-47为标准,辅以英国对日本装甲的测试,可知VC=VH与二战后的classA并没有可以总结的差距,而nvnc在30-35度下比classB弱,但不知打击水平装甲常见的大角度如何,设小角度结果能推至大角度,以npg5-47中3123和3108两块为参考计算差距(3120厚度薄,不符合410穿深表中数据),可知mk7可以在经验式系数0.936下击穿与classB同厚度的nvnc 由以上条件,可以计算免疫区,可以发现mk7是明显劣于三年式410的当然mk7还有个新弹,其垂直穿深还有提升,这样就应该能追到与三年式410差不多的水平。但是这还没完,如穿深表,410还有50倍径版的,按估计能在水平穿深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提升垂直穿深。所以。。。
关于通过0.5-0.7折算方法计算多层防护体系等效的说明 本文来自于论坛贴子《美德两国针对多层装甲体系的免疫区计算方式》 主要打算对其中 Robert F. Sumrall的《Iowa Class Battleships: Their Design, Weapons and Equipment》一书中记载的等效算法做一些应用方面的说明 并不能确定这个算法的来源,是否是官方算法。 如何使用:(我这个说法跟原文是不一样的,是为了减少歧义、说明用法而自己组织的语言) 面对于一个平行的多层装甲体系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计算等效。 1,将多层体系以“间隔布置”的装甲中的间隔空间为界分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内部只有叠加布置的装甲 2,对于每一个部分,最厚的单层装甲直接用装甲厚度,除此之外的每层单层装甲分别用装甲厚度乘以0.7,将单层装甲计算结果求和,即是这个部分的等效值 3,计算完每个部分的等效值后,将多层体系看做“单层”的装甲间隔布置而成的体系,每块“单层”的装甲厚度即为原来各个部分的等效值。最厚的“单层”装甲直接用装甲厚度,除此之外的每层“单层”装甲分别用装甲厚度乘以0.5,将“单层”装甲计算结果求和,即是整个多层体系的等效值。 利用此公式对较为复杂的防护体系的等效进行估算。首先我想到的就是图中长门:采用其最上甲板一层40磅和一层20磅叠加,主甲板两层40磅和一层30磅叠加,穹甲水平段两层20磅叠加。 对于这个防护体系计算等效,最上甲板等效为40+20*0.7=54,主甲板等效为40+40*0.7+30*0.7=89,穹甲水平段等效为20+20*0.7=34,可以看出主甲板等效最厚,各个部分再合起来等效为54*0.5+89+34*0.5=133磅。各步骤合起来(40+20*0.7)*0.5+(40+40*0.7+30*0.7)+(20+20*0.7)*0.5=133磅 在使用此算法时注意事项:1,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等效值,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这一点不光是等效值,很多地方都是类似的,标准不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等效和等效是不同的、有条件的。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两个防护体系A和B,用某种等效算法算是A>B,换另一种就是B﹥A了。 2,关于剥被帽的说明。因为经常有人把剥被帽跟这个联系起来,这是有问题的。本文算法完全不涉及剥被帽造成的区别,是对多层防护体系的一种通用计算方法。硬要说的话,无论是剥被帽成功与失败,都是多层防护体系防护过程中的一种具体情况,自然已在这种算法考虑之内,不能单拿出来说事。我真的见到过有人说:“衣阿华水平剥被帽成功等效是192,失败是38*0.5+121+32*0.7=162.4”。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混淆了。 如果真的要计算剥被帽成功与失败等效,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计算剥被帽成功与失败两者的等效计算方式。显然不是主楼这种。目前能够进行不特定装甲组合还能进行剥被帽相关运算的只有德国海军的叠加运算算法,即设穿透装甲A的最小弹速为VA,穿透装甲B的最小弹速为VB,则穿透A和B的多层装甲体系最小弹速V与VA、VB的大小关系为V的平方=VA的平方+ⅤB的平方,当然这个计算方法对多层等效是有所低估的,不过目前也就只能用这个了。 计算用二战时的英国15寸常装药旧炮,设经验式系数为1,采用美国经验式计算,剥被帽后弹道极限增加25%,也就是剥被帽后经验式系数为1.25。 那么,在剥被帽成功的情况下,在32400码的距离上落角40.49,存速441,击穿38mm的炸弹甲板后存速417,再击穿121mm的主甲板后存速165,而165存速40.49落角的无被帽弹可以击穿33mm的水平甲。正好对应衣阿华内段,而此距离上英15寸对单层水平甲的穿深为193。 所以综上,以上条件下,衣阿华水平内段剥被帽成功等效为193mm 剥被帽失败的情况同理,只不过计算击穿主甲板及背板时经验式系数不扩大25%, 27700码处31.18落角438存速,击穿38最上甲板后存速404,击穿121主甲板存速149,此存速可击穿31mm。而在27700码处水平穿深146,所以可知在此条件下剥被帽失败等效为146mm 要注意的是,这些等效不是一定的,是有限定条件的,是可变的,其自身准确性也是有待考量的。比如上面等效193这条,实际上此时落角为40.49,着角49.51,而弹速增加25%是65度下的,当然会造成差别。 此外,此等效计算是衣阿华内侧的,有人在计算外侧时,还会采用0.5-0.7算法去估算外侧等效,即147+32*0.7=169.4,去跟上面内侧的193等效对比,这个就明显犯了注意事项1的错误,两个不同的算法得到的等效值是不能一起比的,要么用0.5-0.7算法算内侧等效162.4跟外侧的169.4加16上装对比, 要么就按上面剥被帽失败的计算方法,29400码处34.12度落角437存速,在击穿16上装后存速430,击穿147主甲板后存速146,此存速穿深33。而29400码水平穿深162mm,所以此条件下外段等效162mm 如有问题,恳请指正
间战时期日本海军一些测试的备忘 都是从平贺让纪念站上下的,有空的话会说一点分析感想碎碎念什么的 〔防禦甲鈑関係実験成績〕-110157〔計算メモ〕-1928-11-29-108472〔甲板射撃実験記録〕-110278〔甲板射撃実験記録〕-110279〔射撃実験成績メモ〕-1936-01-18-111918〔射角による弾丸威力比較実験成績表〕-108397Inclined Armour.-108933大正十五年度戦闘射撃成績摘要-109269第拾六回実験発射-108949甲鈑接手射撃試験成績表-108476砲種45口径20cm.弾丸 波社型被徹、重量118K.068-1929-03-25 -474
从扶桑能否齐射说起 本来想了很多,然后发现挺无聊挺枯燥的,没什么,还是简单点说吧。 扶桑这事只是个例子,本来也不是挂人所以打了马赛克,只是没有例子的话说起来就有点空洞了。 先说一下扶桑能不能齐射这件事本身,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有直接的照片为证,来源于战列舰论坛《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对阵扶桑级战列舰》,不贴链接怕被删。 不过这事不是重点,万一要是过几天就来个人“xx船不能齐射”,多重复几次那光找照片就累死了,何况很多船也未必真有齐射照片留下来,所以第一个重点来了。 1、如果没有照片? 如图片上那人所言,“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没显示扶桑齐射过”→“所以扶桑不能齐射”。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犯这么简单的逻辑谬误,但多少先不提,就是有人会,摊手。 诉诸无知,这个百度上就有,我粘贴一下。 (两种最常见的诉诸无知的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某件事未被解释(或未被明确解释),故它不是真实的。 因为一个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被证实,故另一个假设是正确的。 科学哲学有一句谚语:“缺乏证据不是证伪的证据。”同样地,一个假设缺乏证据,也不能被当作另一假设的证据。当说话者诉诸无知时,通常会一厢情愿地把一件事断定为错误或难以置信,然后以这个认知上的隔阂,作为他坚持的另一事物的“证据”。) 显然这个人从来没有想过,“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没显示扶桑齐射过”的同时,也没有资料显示扶桑不能齐射。这个“所有”先不提。 以前还有“没有资料证明德国战巡跑不到29节,所以能跑到29节”的,还让我找证据证明德国战巡跑不到29节的,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正常来讲,没有资料就没有结论,不过齐射这个有点特殊,它有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一般来说战列能齐射的可能性大于不能的。 证明这个一般性结论很简单,我们已经知道有太多战列能齐射了,但不能齐射的,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吧,我还没见过哪个战列主炮明确不能齐射的。 这样面对一条新船,比如扶桑,除非能够证明扶桑有什么特殊性,超过了这个一般性,让其主炮不能齐射,不然凭啥说人家不能啊? 所以即便没有照片,也应该将“扶桑”,或者是其他什么船,当做能齐射来看。 2、你的论据能证明你的论点吗? 在扶桑这个例子里倒是简单了,比如说什么: “确凿证据是。旧日本海军一直把扶桑级编在一线部队 但一直没让他上前线。唯一一次上前线也是菲律宾海战去送死。 基本都是前型金刚级和后型长门级在来回奔波。 这不能否认吧”→“扶桑就算了吧。出了名的训练船!过于注重武备的后果是航海性能太差。还不能单侧齐射..不然船体可能震裂” 很显然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不上前线”是个结果,而造成结果的原因,那可能性多了去了。而且人家都是用原因来推结果,你用结果推原因?推的了吗?我吃饱了,你来猜猜我吃的是什么啊? 然后这样“狗×不通”的情况还挺常见的。汗。。。 但有些时候就不容易判断了。比如: “因为炮塔和轮机仓分布导致主装甲带过长”→“扶桑不能齐射” 要是没有齐射照片,是不是就有点唬人了? 当然还有更唬人的: “日本船没考虑过去大西洋”→“日本船去大西洋容易翻” 看起来好像有几分道理,甚至可以说必然有点这种因素。 有时候类似的情况还更真伪难辩 这种时候,做为听者只能谨慎判断对方论据的可信度与影响大小了 事实上,逻辑推理是人的一种能力,所以第2点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但有办法规范,就是3 3、能别脑补吗? 一瓶不响,半瓶晃荡。我也不想说太多废话了。总之就是,发言时能不能谨慎一点,尽量让自己的话有点直接证据,少作“推理”,少想当然,资料为王而不是逻辑为王。 是,推理无法避免,任何人都是,那当你说出没有证据的话时能不能多一句,“我认为,可能是,应该是,好像”,多一句就这么费劲吗?没准还真费劲,毕竟脑补时随便张嘴就是一句,只要我说的够快,证据就追不上我。所以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啊。 4、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无知 “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没显示扶桑齐射过” 好了,不过不只这一点,还有另一种形式。更深入更难解决一点。 比如我们都知道英国早期炮弹有早炸的问题,所以“英国提到了炮弹早炸,引信有问题。而其他国家没有提到”→“其他国家炮弹没有早炸问题”。太傲慢了吧? 这次这贴子,我申请加精@战至最后一弹 ,这贴子我觉得比我之前那几篇有意义多了。如果有吧友能少犯几个低级错误,没准就能少掉不少傲慢与偏见,就会避免一批萌新见到更多的错误观念,不再有那么多刻板印象。这可比几篇计算贴有用多了,毕竟谁都有手,谁都会算。
初速对免疫区的影响 前几天有人问过能否通过增加初速的方式让小口径达到大口径的威力,这一贴算是个解答。 初速变化涉及到弹道的变化,所以需要论坛的弹道计算器来计算弹道 选择了美国14寸mk16(田纳西的炮弹),16寸mk5(科罗拉多的炮弹),16寸mk8(南达的炮弹),德国15寸(俾斯麦的主炮)的四种炮弹进行测试,美国弹使用经验式,德国弹使用克虏伯公式(完整穿透) 相对应的弹道系数为:美国14寸mk16,0.193,16寸mk5,0.166,16寸mk8,0.14,德国15寸,0.17 初速主要有750m/s,800 m/s,850 m/s三种,美16寸mk8增加700 m/s,德国15寸增加900 m/s 目标1:300mm侧甲,120mm水平 目标2:400mm侧甲,150mm水平 目标3:500mm侧甲,180mm水平 计算对这几种装甲的击穿距离如下可以得到免疫区大小和初速提升对于免疫区的变化量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种结论 1炮弹与装甲的相对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速变化对于免疫区的影响程度。弹强甲弱:增加初速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弹弱甲强:增加初速对于免疫区的影响则很小。 也就是说,如果低初速时就很难打穿对面的装甲,那增加初速一样很难打穿;但如果低初速时就能蹂躏对面,那提高初速更是势如破竹 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2炮弹对抗倾斜装甲的能力也会影响初速变化对于免疫区的影响程度。如果炮弹更适合对抗大倾角装甲,增加初速就能比较有效的提升炮弹威力;但如果炮弹对抗大倾角装甲能力比较差,增加初速就不是个很好的选择了 3如果弹弱甲强到了一定程度,或者炮弹非常不适合打击大倾角,或者以上两个效果的综合,那么就可能造成非常不幸的现象:初速增加了,反而更难打穿对面了。。。。。。 俾斯麦炮弹打击目标3就是这种情况 4表中有两个可疑数据,就是对目标1,美16寸mk5弹由750到800的免疫区变化,德15寸由850到900的免疫区变化,可能是哪里算错了 公式算出的弹道表如下(不建议看,很杂乱,也没什么价值,验算倒是可以参考下),欢迎验算
为俾斯麦正名-相关的甲弹对抗 矫枉过正 其实多年以前吹俾斯麦的人和现在黑俾斯麦的人没什么差别。结果本身不重要,都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不过是改几个字。 那么废话少说,这次打靶将使用俾斯麦的主炮(通过克虏伯公式,标准为完整穿透)和经验式的mk6(标准为弹道极限),因为这两种主炮的穿深数据比较齐全 950pxskc34,弹重800kg,弹径950px,裸弹重677.5kg,裸弹的c值为900 406mk6,弹重2700磅,弹径406.4mm,裸弹重2191磅,裸弹的弹道极限上升25% 克虏伯公式和经验式在论坛均有计算器 打靶对象为俾斯麦、黎塞留、维内托、北卡、南达、乔五等条约舰表1表2关于防护还有点要说的,像俾斯麦、乔五这种倾角小厚度大的(尤其是乔五),在有航向角时获得的加成比较大,由于实际作战中一般都会有航向角,所以其防护水平会比表格中的更好。 1观察表格可以发现,维内托的防护水平,能否剥被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成功则基本是最强的,失败就成了最差的(或许除了北卡),北卡南达也有影响不过比较小。 2北卡的防护基本是最差的,只能跟剥被帽失败的维内托和无航向角的乔五比较 3维内托的上装外段其实要比表格中要好一点,因为下面还有几层甲板没有算 4观察俾斯麦和黎塞留的弹药库,可以发现,在面对水平穿深比较孱弱的炮弹时,黎塞留的水平装甲可以在很大一段距离上免疫炮弹,甚至全距离无法击穿,但如果对方水平穿深很强,这一优势会缩小,甚至使总的弹药库防护转为劣势 5俾斯麦的垂直防护优势是相当大的,即使考虑上药下弹的布置与炮塔顶的天窗,其整体防护水平在条约舰中也绝对不弱,虽然有穹甲容易漏水的毛病,但条约舰里除了黎塞留也都算是各有各的问题 火力对比 这方面其实不太容易,数据量比较少,所幸俾斯麦本身的数据比较全(克虏伯公式即可算得) 首先比较炮弹 以下数据全是完整穿透的数据 比如美国弹的验收可以看os696,日本看o19,英国吧里也有 14寸mk16、16寸mk5与16寸mk8的验收标准整理后与950pxskc34对比跟以上三国炮弹比,俾斯麦的穿甲弹是不适合打大倾角大厚度硬化甲的,所以这张表里较大倾角的数据都相对较差。 依据炮弹性能,可以对垂直穿深做一个估计 16寸mk6在30500码弹速454mps,落角34.96,可知此条件下mk6在27900米垂直穿深280mm,相对的950pxskc34在28000米垂直穿深294mm 16寸mk5在32000码弹速448mps,落角35.06,可知此条件下mk5在29260米垂直穿深248mm(根据上图取经验式得分110%),相对的950pxskc34在29000米垂直穿深286mm 14寸mk7在32200码弹速435mps,落角34.97,可知此条件下mk7在29500米垂直穿深209mm(根据上图取经验式得分110%),相对的950pxskc34在30000米垂直穿深275mm 英国16寸mk1在30000码弹速456mps,落角29.93,可知此条件下mk1在25600米垂直穿深243mm(根据上图取经验式得分112%),相对的950pxskc34在25600米垂直穿深320mm 英国15寸mk1在28000码弹速440mps,落角29.89,可知此条件下早期mk1在27500米垂直穿深243mm(根据上图取经验式得分118%),后期mk1在27500米垂直穿深311mm(根据上图取经验式得分97.5%),相对的950pxskc34在28000米垂直穿深294mm,27000米垂直穿深306 英国14寸mk7在27000码弹速439mps,落角30.01,可知此条件下早期mk7在24700米垂直穿深233mm(根据上图取经验式得分112%),后期mk7在24700米垂直穿深287mm(根据上图取经验式得分95%),相对的950pxskc34在25000米垂直穿深335mm 三年式410在22000米弹速479mps,落角20.08垂直穿深380mm,相对的950pxskc34在22000米垂直穿深378mm 四一式356在20700米弹速453mps,落角19.98垂直穿深303mm(根据上图取经验式得分101%),相对的950pxskc34在21000米垂直穿深392 可见,因为950pxskc34初速较高,其垂直穿深也较高,相应距离上只有后期的英国15寸mk1和日本三年式410能与之相当或超过 从经验式来看,美国新弹中性能最好的是14寸新弹,在保证爆炸的条件时14寸mk16mod8能够在30度打13.5寸硬化甲时达到约98.5的经验式比值。以这个比值,可知14寸mk7能在29500码30.17落角时,约27000米时击穿263mm硬化甲,相对应的950pxskc34在27000米垂直穿深306。 关于水平穿深比较难对比,当然按理说其水平穿深是比较差的,可以间接对比如下 12寸mk8的验收如下可以类比,所有美国大口径主炮在此条件下具有类似的经验式比值(1.11),这一点包括后期的新弹(按照nw上给出的测试记录,新弹的水平穿深在大落角时与旧弹基本无变化)。可以据此比值计算对应的水平穿深 14寸mk7在35000码弹速437mps,落角40.21,可知此条件下mk7在32000米水平穿深151mm(根据上述取经验式得分111%),相对的950pxskc34在32000米水平穿深144mm 16寸mk5在34750码弹速452mps,落角39.97,可知此条件下mk5在32000米水平穿深179mm(根据上述取经验式得分111%),相对的950pxskc34在32000米水平穿深144mm 16寸mk6在33000码弹速458mps,落角40.12,可知此条件下mk6在30000米水平穿深204mm(根据上述取经验式得分111%),相对的950pxskc34在32000米水平穿深144mm 反正结果就是这样了,要我评论的话,俾斯麦这炮至少不算丢脸 关于防护对比的详情在以下几楼发出
关于间战时期日本410主炮的穿甲能力 首先是这份穿深曲线各个射击距离上的穿深值弹道曲线说一下这几张表的作用,第一张表就可以算出穿深了,但只有垂直穿深,第二张表可以得出水平穿深,顺便验证一下第一张表,第三张表则是用来验证第二张表的着速和落角的,这几张表可以相互印证 一些基本条件的确认: 第一张表时间为昭和三年十二月六日即1928年,第二张表为2年7月1日,如果是大正二年的话是1913年那时候还没有三年式410这门炮,所以是昭和二年即1927年 根据制表时间可以看出对应的穿甲弹是5号穿甲弹,当然也不是没可能是实验中的6号弹(88弹),不过5号和6号弹的穿甲能力本身也没有什么大区别 穿深标准可以看第一张图是头穿 所用装甲的话,垂直装甲应该是应用广泛的vc,水平装甲我推测是nvnc,至少根据海军炮术史1925年就已经有nvnc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之前犯了错误,初速确实应该是790,760初速的那张弹道表也很吻合让我产生了误判,还以为是我自己读表误差的问题,如下图通过对第一张表中的曲线进行整理,可以得到下表炮弹性能表可以计算出k值还可以与美国经验式对比通过第二张表可以得到水平穿深
关于间战时期日本410主炮的穿甲能力 首先是这份穿深曲线各个射击距离上的穿深值弹道曲线说一下这几张表的作用,第一张表就可以算出穿深了,但只有垂直穿深,第二张表可以得出水平穿深,顺便验证一下第一张表,第三张表则是用来验证第二张表的着速和落角的,这几张表可以相互印证 一些基本条件的确认: 第一张表时间为昭和三年十二月六日即1928年,第二张表为2年7月1日,如果是大正二年的话是1913年那时候还没有三年式410这门炮,所以是昭和二年即1927年 根据制表时间可以看出对应的穿甲弹是5号穿甲弹,当然也不是没可能是实验中的6号弹(88弹),不过5号和6号弹的穿甲能力本身也没有什么大区别 穿深标准可以看第一张图是头穿 所用装甲的话,垂直装甲应该是应用广泛的vc,水平装甲我推测是nvnc,至少根据海军炮术史1925年就已经有nvnc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之前犯了错误,初速确实应该是790,760初速的那张弹道表也很吻合让我产生了误判,还以为是我自己读表误差的问题,如下图通过对第一张表中的曲线进行整理,可以得到下表炮弹性能表可以计算出k值还可以与美国经验式对比通过第二张表可以得到水平穿深
日本海军的穿甲测试标准 平贺让纪念站上的
笔记本硬盘挂了,该换哪款好? 原硬盘型号wdcwd10spzx-75z10t1,听说是西数的叠瓦蓝盘,换下面这几个应该都能兼容吧? 首先是三星的,看起来挺好的,就是。。。贵 之后英睿达这块配置跟三星好像没区别,都是tlc的,可为啥便宜了这么多? 下面西数这块,比较新,就是容量小价格贵有点无语 最后日立,缺点是非官方而且质保时间短有点害怕 已经眼花缭乱了
关于《昭和造船史》中列出的日本大口径炮弹FM值 这张表(表7)写在昭和造船史上卷的第656页,其说明用我的繁体字识日文大法推测,它说的是此表来源于大和防御设计资料,是射击实测结果。 这张表是真的很有用,补足了日系大口径的穿深数据,明确了480九一弹的重量,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日系大口径在很多情况的K值都是非常接近的。 顺便一提,表中非常贴心的给出了58.5度和73.5度的k值,正好对应94式在20和30km对水平装甲的着角,可以算出94式对nvnc甲的30km水平穿深是230mm,20km也高达。。。187mm
关于鱼雷在作战中的命中率 最近发现吧里人在鱼雷的作战能力方面有一些成见,比如说,认为鱼雷在重巡级别的交战中也是没有什么作用的,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Nw上正好有一篇文章,名为《The Effectiveness ofJapanese Torpedo Strategy》,一共统计了二十多次海战中日本鱼雷的命中情况。 由于统计的是鱼雷的最终命中,所以已经考虑了早炸、哑弹等问题。 统计中的鱼雷主要是九三雷,还包括少量的八型和六型鱼雷。 下表即为命中率统计情况,最终命中率不同是因为我与原文作者的统计计算方式不太一样。最终得到,在不考虑具体情况(距离,舰种)时,二战日本鱼雷命中率为5.33% 这一数据可以用来估测舰艇交战中的鱼雷威胁。 实际上重巡的有效交战距离不会超过十几公里,因为有18公里几条重巡几乎打光弹药也只有5发命中的凄惨战绩,这一距离完全在鱼雷的打击范围内。当然其他国家的鱼雷由于距离,隐蔽性的因素,命中率和发射机会不会有这么理想,这里计算采用二战日本鱼雷命中率的一半,即2.66%。 那么,像希佩尔这种重巡,单侧6根鱼雷管,鱼雷总数22或24枚,考虑到阵型与没有再装填,一场战斗可能只能放出单侧的6枚鱼雷,在重巡中处于中等水平。 2.66%命中率的6枚鱼雷,至少命中1发的概率是14.9%,由于重巡级别的目标中1发鱼雷之后也基本都会失去作战能力,所以可视为希佩尔有14.9%的鱼雷战胜率。 假设希佩尔与某一无雷重巡甲的炮战胜率为希佩尔40%,甲60%,在加入了鱼雷战的考量之后胜率就变化为希佩尔40%(希佩尔炮战胜利),甲51.06%(甲炮战胜利且没被鱼雷打中),双方均被重创8.94%(甲炮战胜利但被鱼雷命中)。也就是说,希佩尔的6枚鱼雷使甲的重创率增加了8.94%/40%=22.35% 实际上,鱼雷是相当好的挽回劣势的武器,当敌我差距近乎无限,比如驱逐打重巡,炮战胜率几乎为0,只需要6枚普通鱼雷就能让重巡有15%的重创危险。极端情况下,岛风的一波15发九三雷能直接确定56%的不败之地。 当然5.33%这个概率并不能完全代表日本鱼雷作战的普遍命中率,42/788的数据样本并不够多,同时存在非常大的随机性和波动性,有很多场战斗一发未中,也有很多的战斗大大超过5.33%。如果具体到某一场战斗,还有是否拿到有利的发射阵位,交战距离有多远这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说,鱼雷在中近距离交战中显然不是可以忽略的因素。
关于大口径九一弹的被帽头在穿甲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贴本质是水贴,其结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资料支撑,论证过程比较想当然,所以看看就好。 有反对意见请说明理由,很多时候理由比结论更重要。 大口径九一弹的双被帽结构使得其穿甲过程中的机理更难以明确。从被帽结构来看,被帽头比被帽更尖,所以被帽头更擅长对抗小角度入射。但穿甲时究竟哪一部分起主要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从九一弹的水中弹特性来说,入水后被帽头会和被帽分离,这说明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很弱,比一般穿甲弹被帽和弹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弱得多。所以被帽头会非常容易被多层装甲的前板剥离。 但打击单层装甲或多层装甲的前板时呢?平常剥被帽必须要在两层装甲间留有足够的空间,被帽头更小更容易被剥,所需空间理应更小,但不一定没有空间也行。我个人认为,除了在极大角度入射时,弹道和装甲法线夹角过大有可能使被帽头被“挤”出去这种情况以外,在穿透第一层装甲时仍是被帽头起主导作用的。 于是得到以下结论: 前提:忽视被帽主体被剥离的可能性,暂不考虑前板对弹体的转正转偏作用 结论:在穿透单层装甲和多层装甲的前板时,被帽头一般起主导作用。之后被帽头被剥离,在打击后板时,是被帽主体起主导作用。 影响:一般来讲各种九一弹穿甲测试都是针对单层板的,也就是被帽头起主导作用,所以在考虑多层板被帽主体的穿甲作用的时候,会造成两个变化。1,小角度时多层装甲等效上升。2,大角度时多层装甲等效下降。 前板对炮弹的转正转偏。 1大厚度前板会使炮弹转正。但这种情况没什么意义,因为大厚度前板可能会直接剥离被帽主体,那时候就是弹体的穿甲问题了。 2小厚度前板会使炮弹转偏,这个当然是比一般的穿甲过程更有利于穿甲的,小厚度前板对大口径九一弹的影响会进一步降低(与其他穿甲弹相比)。 当然,被帽头在打击第一层装甲时起主导作用是我臆断的,实际可能角度稍大点就直接把被帽头挤出去了。 另外也算是个意外发现吧,平常我们在比较水中弹能力时,一般比较的都是被帽形状,但实际上,九一弹的风帽也是特化的,降低了连接强度,保证入水即落。其他穿甲弹连接处强度未知,无论是一点都不脱落,直接带极尖的风帽和大块的空气前进,还是脱落不完整甚至风帽变形扭曲,都非常容易造成减速甚至翻滚。 尤其是法国的风帽里放炸药。。。这一爆炸我是不太相信能走出稳定的水下弹道的。
使用O.S. 751装甲验收标准对美国后期新弹性能的估计 本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为O.S. 751装甲验收标准(全名《Okun Resource - U.S. Navy BuOrd Armor PlateBallistic Acceptance Tests O.S. 751》,1947年10⽉29⽇最终修订为“K”,这篇文章nw上就有。),辅以美国海军经验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原本我以为O.S. 751和O.S. 696一样,都是关于美国旧弹的,就没看,结果发现我错了。欧肯虽然在穿深表上用了很多不成熟的结论,但想来应该不会在验收标准里加私货,所以这篇装甲验收标准应该是准确的,是少有的关于美国后期新弹的资料。 本文主要关注O.S. 751里涉及的以下穿甲弹对硬化甲class a和匀质甲class b的装甲验收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用6寸和8寸弹验收class b时,除了新型号的穿甲弹,有时也会采用对装甲来说更宽松的旧弹(下图中标颜色的型号)来以同样的指标进行验收,也就是说这些指标是共同对应两种型号穿甲弹的,这部分弹速在相应的图表上会标以相应的颜色。众所周知,对于炮弹来说,严苛程度上炮弹验收标准>弹道极限标准>装甲验收标准,O.S. 751是装甲验收标准,如果用经验式对应的弹道极限标准去要求弹速,击穿同样厚度的装甲会需要比装甲验收标准更高的着速。 对于6" AP Mark 35 Mod 9解释一下,这张表的左半是class a的验收,右半是class b,横坐标是倾角,纵坐标是验收的装甲厚度。 不习惯看英制,所以转成公制。然后是经验式计算值装甲测试标准与经验式弹速的比值以下是8" AP Mark 21 Mod 5的12" AP Mark 18 Mod 114" AP Mark 16 Mod 816" AP Mark 8 Mod 6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