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22 班婕妤22
关注数: 179 粉丝数: 248 发帖数: 40,291 关注贴吧数: 12
海外华人评宝钗 清音:《红楼梦》之薛宝钗篇 作者﹕清音 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她体态丰满,品格端方,才德兼备,性格大度,是金陵四大家族之薛家的掌上明珠。在她冰冷的外表下,也藏着一颗火热的心,比如,曾作过《螃蟹咏》讽刺贪官污吏。身上挂有一金锁,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与贾宝玉随身所载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因此有“金玉良姻”之说。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在蘅芜苑,杜若、蘅芜两者都为香草的一种,使人想到楚辞“离骚经”里屈原总是在身上戴满香花。“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薛宝钗住在蘅芜苑,加之她的气质使然,海棠诗社别号为蘅芜君。 在大观园清丽温馨的抒情天地里,林潇湘薛蘅芜,各以其风流蕴藉的资质才情俏然伫立于千红万艳之极致;融袅娜飘逸与含蓄温柔为一体的“兼美”意象的设计,使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蘅芜君,在这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里,成为人们深深追忆的倩影。 宝钗的内涵与中庸之道 宝钗的修养体现在方方面面,人们普遍鄙夷的赵姨娘贾环母子,可她却仍然持关照态度,她曾带贾环玩耍,馈赠礼物,对此,一向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由衷地喜欢,心想:“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作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为他哥哥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送到,并不偏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此举同王熙凤对贾环的卑视,宝玉对贾环的疏淡,探春对贾环的冷峻,以及众人常拿薛蟠与贾环相比较,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堪称薛宝钗格守“中庸之道”大放异彩的成功事例。 宝钗的能力和水平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当贾母命惜春画大观园时,惜春感到无从下手。宝钗对她讲了一通绘画“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的高论以点拨惜春。宝钗的确精于此道,连画具也较惜春诸人内行得多,其绘画技术恐为惜春所不及。但由于宝钗轻易不愿显山露水,善藏机锋,故而不曾当众表演。在才华方面,她学识渊博,处处给人以稳重大方浑厚之感。即使她引经据典、改“绿玉”为“绿蜡”这样奥僻之典也诠释得天衣无缝。 《红楼梦》中,最能显示少男少女才华性情的莫过于作诗填词。她所填的《临江仙‧柳絮词》“白玉掌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藉力,送我上青云。”真正是不落俗套的佳作! 宝钗的“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的性格特征归结到一点便是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宝钗出身豪富,天生丽质,聪敏颖慧,她对于中庸之道不仅理论上精通又能身体力行。所以在处理和应付各种矛盾的相互错综复杂关系中,充分展现出她那不卑不亢,礼让周到,适可而止,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贤,说不得愚的一位特殊社会背景下造就出来的典型人物。 情感特征之“冷”与“洁” 宝钗的以理御情乃是她性格特点的本质体现,而“冷”才是她以理御情的外在表现形式。薛宝钗的“无情”的外在象征物是“雪”和“冰”。薛家之“薛”,即冰雪之“雪”的谐音。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其“雪里埋”有“晶莹雪”,“冷美人”之美誉;宝玉眼中看到的是她“雪白”肌肤;她的房间给人的感觉是“雪洞一般”。宝玉在诗中喻她是“出浴太真冰作影”,她也自比是“冰雪招来露砌魂”。她吃的药叫“冷香丸”,是用四种白花的花芯作的花料,埋在梨花树下一梨花又是白色的,皆是洁净之物。“冰”、“雪”的“冷”与“洁”,正象征着宝钗的情感特征的“冷”与“洁”。 在大观园里桃红柳绿、燕妒莺惭的春天里,她不越雷池半步,将自己的情感悄悄掩藏在理智的硬壳里,成了别人眼中的“动人”而又“无情”的“冷美人”。由此可见,宝钗的无情-冷峻理智的自我克制是她修养的结果。 从“金簪雪里埋”的预示,当是贾家败落之后,“飞鸟各投林”,薛宝钗无从生计,时在严冬之际,草草掩埋。遥望那年冬天,宝钗苦苦经营着处在崩溃边缘的贾府,终于支撑不下,一位奇女子孤独的离去,而这段“金玉姻缘”也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班婕妤22点评: 所谓“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 按,这一句是与事实相反的。事实上,原著中的情况恰恰是:由于宝钗、宝玉双方具有真正的共同理想——批判世俗官僚,向往佛、道等“出世”境界,因此,宝玉虽无法忘怀死去的林黛玉,但依然能与宝钗结为思想上的知己。所以,作者才告诫读者:“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最后,他们的结局是:宝钗凭借自己在佛、道方面的“博知”,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其出家为僧。宝钗自己则宁可承担独守空闺的局面,也要成全对宝玉的至爱。正所谓”任是无情也动人”——“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故,脂砚斋对宝玉与钗、黛关系及情感远近的总结是:“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批驳拥林派Yuttia的谬论 批驳拥林派Yuttia的谬论: Yuttia: “红楼梦的主题是万境归空,批判世俗欲望。”这是兰花大哥的观点。我依旧不能认同。 对于主旨问题脂批有云“《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细细分析一下,主旨可分三层:从《红楼梦》这个书名可知人生在世终归一梦,正如“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我们在这个尘世中不过是暂时歇足,终归要万境归空(最主要);从《风月宝鉴》这个书名戒妄动风月之情可知这部大书不是仅为曹雪芹这样从温柔富贵梦里忽然惊醒的落魄的贵族子弟而书(试想风月之情,声色货利之欲哪里是纨绔子弟仅有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而是对芸芸众生的一种深刻关怀,不是因为愤世嫉俗为讽刺世人而去讽刺世人,而是因为作者自己遍尝人生甘苦为救助世人而不得已去讽刺世人,疯刺世人只是手段道具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世人在迷津找到出路(次之);从《石头记》这个书名可知作者以石头自喻,借石头之口来记述自己的曾经种种经历,这部书是曹雪芹艺术化处理过的一部回忆录。(再次之) ============================= 批驳: 笑死了!红楼梦的主题分明就是万境归空,批判世俗欲望。这个Yuttia也能颠倒过来乱扯? 首先,“《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这一段是甲戌本《凡例》,不是脂批。 第二,《红楼梦》确实是“为救助世人而不得已去讽刺世人”,但这并不是说被讽刺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对于那些执迷不悟者,作者讽刺他并不是为了救他,而是为了通过讽刺他的无可救药来警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所以,曹雪芹专门写了一个“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故事: 旁边伏侍的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庚辰双行夹批: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庚辰双行夹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庚辰双行夹批:腐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辰双行夹批:观者记之。】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第12回) 曹雪芹显然并没有给贾瑞再找什么出路了,而是在讥讽他放着一僧一道指引的出路他不走而专走绝路。并通过讽刺和批判他,提醒人们不要执迷不悟。所以,《红楼梦》之批判世俗欲望本来就是和万境归空的主题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林黛玉跟贾瑞一样,都是最终没有接受一僧一道点化的人。原文写的很清楚: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甲戌侧批:文字细如牛毛。】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甲戌眉批: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第3回) 癞头和尚分明是作者的化身,用脂砚斋的话说,“是作书者自注”。而林黛玉却以世俗的眼光言其“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拒不接受其教导。所以,林黛玉跟贾瑞一样,在曹雪芹的原著中都属于被批判的世俗欲望的承载者。
宝钗的愤世嫉俗VS黛玉的颂圣邀宠 引用郑无极《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十章)1(2010-03-18 00:08:43)[编辑][删除] 标签:红楼梦人物形象薛宝钗林黛玉钗黛形象的b面文化 分类:碎语拾零 (十)宝钗之重阳日:九月初九日——81——“八一地天泰” 经过前面九章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由红楼人物生日之数推演出的卦象,与相关人物的若干基本状况确实存在着广泛的对映与吻合的情形。相关人物的思想性格、经历处境等等,要么是与这些卦象的寓意相辅、相映:譬如,宝钗的愤世嫉俗(夬)、黛玉的颂圣邀宠(随)、探春的睽孤遇吉(睽)、凤姐的上下对立(否)、王夫人的如日中天(大有)、贾母的年高用晦(明夷)等等——括号内的这些卦象恰好都是对相关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作风处境的经典概括;要么就与这些卦象的寓意相对、相反:譬如,宝玉的迷情妄念(无妄)、薛蟠的家翻宅乱(家人)、贾琏的夫妇反目(咸)等等——括号内的这些卦象又正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相关人物人生失败或困顿的症结之所在。有鉴于此,我们便不能不认为,这绝非简单的偶合,而是如本文的《弁言》部分所言,那一定是曹雪芹的创作构思已经深受《周易》文化的强烈影响所致。虽然我们并不能保证其中每一处对映都必是出自作者的有意为之,但这种对映与吻合的广泛存在,本身就足以说明作者确实按照易数的原则,在诸多人物的生日设计上下过功夫!
林黛玉冷笑进谗嫁祸宝钗! 郑无极2010-01-08 18:42:02[回复] [删除] 又看见一帮拥林派死死地抓住宝钗的“金蝉脱壳”来说事,感觉挺好笑、挺滑稽的。想来这些拥林派也算是黔驴技穷了。呵呵,这些人口口声声说宝钗的“金蝉脱壳”是所谓的“移祸”,可林黛玉究竟受了什么“祸”没有?小红究竟把黛玉怎么了?原著中,林黛玉连一根汗毛都没伤到,活得好好的,哪里来的什么“祸”?连“祸”都没有,又哪里来的什么“移祸”? 从情理上分析:小红既然相信自己的把柄落到了黛玉手中,黛玉又没把她怎么地,更没把她逼上死路。你要她去攻击黛玉,在她看来,不是自取灭亡的事吗?她怎么可能事后“报复”黛玉?更何况,小红不过是一个不得势的小丫头,她连晴雯、秋纹这些直接压着她的人,她都扳不倒。林黛玉却是贾府的宝贝外孙女,她与黛玉势力相差非常悬殊,她哪还有那能耐伤害黛玉?只怕她从此以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招惹黛玉,那才是真的! 再从心理上分析:小红本来对林黛玉还是没什么好感的,担心她“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但此事恰恰因为黛玉不在场、不知情,而是她绝不可能拿小红的隐事去刻薄她。小红本来还有所担心,但久后竟然无事。她会怎么想?就算不说她会对黛玉的容忍心生感激,起码也会把对黛玉的恶感减少一两分:原来林姑娘也不像原来想的那样坏啊! 因此,以上两点综合起来,宝钗的“金蝉脱壳”不仅没有给林黛玉带来任何伤害,客观上对黛玉还更加有利!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推福”还差不多! 郑无极2010-01-08 18:42:46[回复] [删除] 拥林派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误区就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弄清楚什么才是“祸”!没弄清楚宝钗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防止小红事后报复,而是要防止小红在当场“狗急跳墙”。用宝钗的原话就是:“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河蟹)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上面说了,以一个小丫头的力量,哪里能伤害宝钗、黛玉这样的主子姑娘?所以,宝钗根本就不担心小红知道自己的把柄泄露了会做出什么报复举动。她担心的是,她这么突然出现在小红面前,小红没有思想准备,万一她觉得宝钗是专门拿她的短儿来的呢?一时她狗急跳墙,乱闹起来,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宝钗在欺负她,把她怎么样了呢?更何况,滴翠亭是“盖造在池中水上”,万一小红惊恐之余,跳水死了,宝钗就更是说不清楚了!所以,宝钗才假说自己在跟黛玉游戏,还说黛玉就在这里“蹲着弄水儿”(注意,宝钗可没说黛玉故意站在那里偷听!),她才一路追着找过来。这样就能消除小红的误会,免得她在恐惧之中做出非理性的刁钻之举。故而,宝钗根本就没把什么“祸”给推出去,而是把一场还未发生的祸给消弥于无形了。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消祸”还差不多! 而拥林派既然弄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祸”,自然免不了要闹笑话。如果按他们的标准,任何人只要把某种嫌疑丢给了林黛玉,就是“嫁祸”黛玉,那贾宝玉也不免成为“阴险嫁祸”黛玉的人: 宝玉数问不答,忽见一婆子恶恨恨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了,奶奶气的了不得。"藕官听了,终是孩气,怕辱没了没脸,便不肯去。婆子道:"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如今还比你们在外头随心乱闹呢。这是尺寸地方儿。"指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来胡闹。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的。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也正添了畏惧,忽听他反掩饰,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很看真是纸钱了么?我烧的是林姑娘写坏了的字纸!"(第58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10[回复] [删除] 哈哈,连贾宝玉都把烧纸的嫌疑丢给黛玉了,拥林派们怎么不说贾宝玉是怎样“阴险残害黛玉”的?其实呢,贾宝玉的想法很简单,林黛玉是老太太的宠臣。在大观园里特殊惯了,谁都奈何不了她。为了救藕官,只要把原由往黛玉身上一推,别人自然不敢怎么样。这就叫“祸”到黛玉自然消!可怜的拥林派如果把使黛玉沾点嫌疑的行为都叫做“嫁祸”,那在《红楼梦》里那就是人人都“嫁祸”林黛玉了! 其实,真要说“嫁祸于人”,林黛玉的冷笑进谗倒是不折不扣的移祸于宝钗: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29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31[回复] [删除] 林黛玉攻击宝钗是“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可书中写明,林黛玉自己才是一个“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的人: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林黛玉自己看邪书入了迷,而且看见“人带的东西”,竟然就联想到什么“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上!人家宝钗倒是无所不留心,没特别在意这些,只是随口说说。如探春所说:“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而林黛玉呢?一上来就是“风流佳事”!就这么一个心怀鬼胎的人,居然还贼喊捉贼地在贾母面前攻击宝钗不守礼法,专在这些小物姻缘上动脑筋。我不知道,这样的心地又该算什么?跟宝钗的高尚、善良相比,也未免太阴暗了吧! 郑无极2010-01-08 18:44:1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郑无极2010-01-08 18:44:3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宝钗的愤世嫉俗VS黛玉的颂圣邀宠 引用郑无极《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十章)1(2010-03-18 00:08:43)[编辑][删除] 标签:红楼梦人物形象薛宝钗林黛玉钗黛形象的b面文化 分类:碎语拾零 (十)宝钗之重阳日:九月初九日——81——“八一地天泰” 经过前面九章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由红楼人物生日之数推演出的卦象,与相关人物的若干基本状况确实存在着广泛的对映与吻合的情形。相关人物的思想性格、经历处境等等,要么是与这些卦象的寓意相辅、相映:譬如,宝钗的愤世嫉俗(夬)、黛玉的颂圣邀宠(随)、探春的睽孤遇吉(睽)、凤姐的上下对立(否)、王夫人的如日中天(大有)、贾母的年高用晦(明夷)等等——括号内的这些卦象恰好都是对相关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作风处境的经典概括;要么就与这些卦象的寓意相对、相反:譬如,宝玉的迷情妄念(无妄)、薛蟠的家翻宅乱(家人)、贾琏的夫妇反目(咸)等等——括号内的这些卦象又正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相关人物人生失败或困顿的症结之所在。有鉴于此,我们便不能不认为,这绝非简单的偶合,而是如本文的《弁言》部分所言,那一定是曹雪芹的创作构思已经深受《周易》文化的强烈影响所致。虽然我们并不能保证其中每一处对映都必是出自作者的有意为之,但这种对映与吻合的广泛存在,本身就足以说明作者确实按照易数的原则,在诸多人物的生日设计上下过功夫!
[转贴]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目录)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弁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32g.html&urlrefer=3449262b3c1337a7a9e60e48ddf788b9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一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32i.html&urlrefer=6fd0fc94306b16d01dc0b52d39c63b8f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二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32k.html&urlrefer=9f4f898843a01f5af2486888d553d9e8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三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32l.html&urlrefer=5dafa8202beb3277a62fd5b0353eaa11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四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6q9.html&urlrefer=09557fcea832f8e30363348998834ec3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五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b0q.html&urlrefer=9f358ea4c1a3fb279dd9b21e15a8eaaa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六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b0w.html&urlrefer=454e0fe96f6bde8d30884909d7257127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七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fvh.html&urlrefer=3a57dcc09897134c34ded73142dc01f3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八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fzb.html&urlrefer=dccf1ea0a858c78cf86ef66f20351031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九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uzc.html&urlrefer=a27a5ce62e00ccd78c185dc4d92e4e33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十章)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uzg.html&urlrefer=a3a5480939ab473279a7f8fa49a4e667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十章)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uzi.html&urlrefer=17a8b1601512fe104dbfe3f31ee05047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目录)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弁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32g.html&urlrefer=3449262b3c1337a7a9e60e48ddf788b9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一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32i.html&urlrefer=6fd0fc94306b16d01dc0b52d39c63b8f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二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32k.html&urlrefer=9f4f898843a01f5af2486888d553d9e8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三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32l.html&urlrefer=5dafa8202beb3277a62fd5b0353eaa11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四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6q9.html&urlrefer=09557fcea832f8e30363348998834ec3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五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b0q.html&urlrefer=9f358ea4c1a3fb279dd9b21e15a8eaaa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六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b0w.html&urlrefer=454e0fe96f6bde8d30884909d7257127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七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fvh.html&urlrefer=3a57dcc09897134c34ded73142dc01f3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八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fzb.html&urlrefer=dccf1ea0a858c78cf86ef66f20351031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九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uzc.html&urlrefer=a27a5ce62e00ccd78c185dc4d92e4e33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十章)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uzg.html&urlrefer=a3a5480939ab473279a7f8fa49a4e667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第十章)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guzi.html&urlrefer=17a8b1601512fe104dbfe3f31ee05047
[讽刺]林黛玉是石女 班婕妤22 73位粉丝 1楼 注意,本文是反讽白痴拥林派所谓“宝钗是石女”的谬论的,白痴拥林派请勿将自己带入角色。 2010-3-16 16:15 回复 封   班婕妤22 73位粉丝 2楼 原贴: http://tieba.baidu.com/f?kz=729578501    2010-3-16 16:16 回复 删除 封   班婕妤22 73位粉丝 4楼 白痴拥林派: “山中高士”打一“石”,“晶莹雪”打一“女”,合起来恰是“石女”。 ========================= 讽刺: 照这么说,林黛玉更是“石女”!而且是三生都做的“石女”!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三生石畔——石也。仅修成个女体——女也。合起来恰是“石女”。这不啻石破天惊:十二钗正册之一的林黛玉,居然是一个“石女”!而且是三生都做的“石女”!    2010-3-16 16:18 回复 删除 封   班婕妤22 73位粉丝 5楼 大话红楼梦 0位粉丝 256楼 各位!!宝钗放风筝是七只大雁。什么含义 2010-3-16 14:27 回复 删除 封   班婕妤22 73位粉丝 257楼 有啥不好解释的?“七”谐音“齐”,“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说明宝钗才是宝玉的齐体之配。不像林黛玉是石女,连对应的大雁也是只“折足雁”:“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可见,林黛玉才是石女,所以她自比为残疾大雁。    2010-3-16 16:10 回复 删除 封   班婕妤22 73位粉丝 258楼 呵呵,“七”即“齐”也,“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这个正好说明宝钗生理上是齐全的。“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这个正好说明林黛玉生理上有残疾,是石女,当然只能“叫的人九回肠”!    2010-3-16 16:12 回复 删除 封      2010-3-16 16:18 回复 删除 封  
再说“凤髓香”是酒,不是茶! 再补充点资料,有更多的事实足以说明《金玉姻缘赞》中说的“古鼎新烹凤髓香”,绝非是什么名茶,而只能是太虚幻境中,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奇香异酒! 白痴拥林派在引文中声称: “宋代则又以‘凤髓’来命名了茶叶: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说:‘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苏轼词《水调歌头》有句:‘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后代多以‘龙团、凤髓’代指名茶,诗中用‘凤髓’也是喻茶之名贵。” 实际上却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须知,宋代所称“龙团”、“凤髓”的名茶,皆是“点茶”,根本就不是用来烹煮的。按,中国人饮茶的习惯,在唐、宋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唐代及其以前,主要流行的是“煎茶”,即将茶叶直接放到鼎或釜中烹煮。然后加调料,做成各种汤来饮用。所以又有“烹茶”的说法。但宋代以后,流行的饮茶方式就变了,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因此,这时候就不再有“烹茶”的说法,而改叫“点茶”了。所谓“龙团”、“凤髓”,就是宋代最盛行“点茶”之道的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产的一种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故号称“龙团凤髓”: 唐宋之际,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当时流行的是北宋书法名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茶制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冲注,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原型就是宋代的「点茶」。 北宋初年,点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发展得最为完备,并衍生出「斗茶」、「茶戏」的风俗,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当时建州是精品茶的产地,所出产的「北苑贡茶」,品质最佳者乃是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蔡襄在仁宗庆历间(1041-48)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将建州点茶的讲究写成《茶录》一书,从器具一路谈到点饮的方法。《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的就是「建盏」。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zsh.bbs.pepo.cn%2Fpage%2Fbbs%2Fpages%2Fbbstopic%2FgetTopicById.aspx%3Fid%3D426073&urlrefer=661cdfd74dbcaaaf3016f8ca45bc5c89 一般认为点茶法与「斗茶」的技艺,在唐末五代时从建安开始发展。建茶苦硬回甘力厚[1],适宜研碾成末点饮,北宋朝臣丁谓(真宗咸平、西元998-1003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与蔡襄(仁宗庆历、西元1041-48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两人皆有茶书著述,也都对北苑贡茶加以改良,将之压制成龙凤图案的精美蜡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欧阳修有《龙茶录后序》[2]极写其贵重。 http://tieba.baidu.com/f?kz=227388344 实际上,就连白痴拥林派引用的苏轼词《水调歌头》中,也说“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而没说“老龙团、真凤髓,烹将来”。故而,综合以上资料可知,那种名为“凤髓”的茶,是“适宜研碾成末点饮”,而根本不应该用来烹煮的。可《金玉姻缘赞》中首句却明说:“古鼎新烹凤髓香”。这就已经足以说明诗中提到的“凤髓香”绝不是那种名为“凤髓”的茶,而只能是太虚幻境中,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美酒!
再说“凤髓香”是酒,不是茶! 再补充点资料,有更多的事实足以说明《金玉姻缘赞》中说的“古鼎新烹凤髓香”,绝非是什么名茶,而只能是太虚幻境中,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奇香异酒! 白痴拥林派在引文中声称: “宋代则又以‘凤髓’来命名了茶叶: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说:‘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苏轼词《水调歌头》有句:‘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后代多以‘龙团、凤髓’代指名茶,诗中用‘凤髓’也是喻茶之名贵。” 实际上却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须知,宋代所称“龙团”、“凤髓”的名茶,皆是“点茶”,根本就不是用来烹煮的。按,中国人饮茶的习惯,在唐、宋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唐代及其以前,主要流行的是“煎茶”,即将茶叶直接放到鼎或釜中烹煮。然后加调料,做成各种汤来饮用。所以又有“烹茶”的说法。但宋代以后,流行的饮茶方式就变了,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因此,这时候就不再有“烹茶”的说法,而改叫“点茶”了。所谓“龙团”、“凤髓”,就是宋代最盛行“点茶”之道的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产的一种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故号称“龙团凤髓”: 唐宋之际,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当时流行的是北宋书法名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茶制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冲注,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原型就是宋代的「点茶」。 北宋初年,点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发展得最为完备,并衍生出「斗茶」、「茶戏」的风俗,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当时建州是精品茶的产地,所出产的「北苑贡茶」,品质最佳者乃是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蔡襄在仁宗庆历间(1041-48)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将建州点茶的讲究写成《茶录》一书,从器具一路谈到点饮的方法。《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的就是「建盏」。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zsh.bbs.pepo.cn%2Fpage%2Fbbs%2Fpages%2Fbbstopic%2FgetTopicById.aspx%3Fid%3D426073&urlrefer=661cdfd74dbcaaaf3016f8ca45bc5c89 一般认为点茶法与「斗茶」的技艺,在唐末五代时从建安开始发展。建茶苦硬回甘力厚[1],适宜研碾成末点饮,北宋朝臣丁谓(真宗咸平、西元998-1003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与蔡襄(仁宗庆历、西元1041-48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两人皆有茶书著述,也都对北苑贡茶加以改良,将之压制成龙凤图案的精美蜡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欧阳修有《龙茶录后序》[2]极写其贵重。 http://tieba.baidu.com/f?kz=227388344 实际上,就连白痴拥林派引用的苏轼词《水调歌头》中,也说“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而没说“老龙团、真凤髓,烹将来”。故而,综合以上资料可知,那种名为“凤髓”的茶,是“适宜研碾成末点饮”,而根本不应该用来烹煮的。可《金玉姻缘赞》中首句却明说:“古鼎新烹凤髓香”。这就已经足以说明诗中提到的“凤髓香”绝不是那种名为“凤髓”的茶,而只能是太虚幻境中,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美酒!
批驳白痴拥林派《批第八回回前诗》 这白痴拥林派简直太无知、太可笑了! 第一,原文说的是“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这个地方的“凤髓香”是一种酒,即太虚幻境中,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奇香异酒,名曰“万艳同杯”。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系“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所制也。在这里是比喻至浓至厚的爱情。而根本就不是你说的那种名为“凤髓”的茶。因为“琼浆”就已经点明了“凤髓香”是酒,不是茶。实际上,你自己转的文章里就有说明: “那堪翠斝贮琼浆”,斝,是古代的酒器,圆口、三足,多为青铜制,也用作礼器。斝在这里指酒杯,“翠斝”就是翠玉制成的酒杯,唐代钱起《玛瑙杯歌》说道:“含华柄丽金尊侧,翠斝琼觞忽无色。”回前诗用“翠斝”,是表明饮酒器具的名贵、奢华。“琼浆”,用美玉制成的浆液,琼是美玉。琼浆是古代传说中神仙的高级饮品,凡夫饮用可以长寿、长生,甚至可以霞举飞升。琼浆多用来比喻美酒,战国宋玉《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回前诗此处亦指美酒。 既然你知道“琼浆多用来比喻美酒”,就应该明白“凤髓香”即是太虚幻境的“麟髓之醅,凤乳之曲”。怎么可能又把它说成是茶?而且,琼浆要么指美酒,要么指浆汁一类的东西: 琼浆玉液     词 目 琼浆玉液 发 音 qióng jiāng yù yè 释 义 琼:美玉。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121054.htm%3Ffr%3Dala0_1&urlrefer=dfd6f2b1edd397f1a0129af1f7a3b67a 跟茶有什么关系?首句“古鼎新烹凤髓香”跟所谓“古鼎龙团雪”一句,也仅仅重“古鼎”二字。“古鼎”二字在古诗文中也太常见了。你又凭什么认定前者是由后者化来?很明显,“凤髓香”作为一种酒,一种“琼浆”,它是而且只是太虚幻境所特有的东西。你给出的所谓“出处”——那种名为“凤髓”的茶,完全是另一种东西。牛头不对马嘴! 第二,你的引文中还有一句常识性错误:“绮縠:绫绸绉纱之类,此处的用法是指代宝钗”。须知:“绮”是带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縠”是有皱纹的纱。“绮縠”是指代贵族子女,即宝玉、宝钗这个阶层的人,犹言“纨绔”。并不能用来指代宝钗个人。因为宝钗根本就不是喜欢穿华丽衣装的人。相反,作者一再写到宝钗的朴实无华: 只见薛宝钗【甲戌侧批:自入梨香院,至此方写。】穿着家常衣服,【甲戌双行夹批:好!写一人换一副笔墨,另出一花样。甲戌眉批:"家常爱着旧衣裳"是也。】头上只散挽着籫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第7回)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籫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第8回) 宝钗的穿衣打扮已经跟“绮縠”的“绮”字,相距甚远了!因此,曹雪芹怎么可能用“绮縠”二字,指代宝钗个人。并把贵族子女之间的爱情风韵说成是宝钗个人的风韵?这白痴拥林派连这常识都没搞懂,就把“绮縠”二字扣给宝钗个人,然后莫名其妙地说什么“一种是世外仙姝黛玉的纯真性情存在,另一种便是绫绸绉纱宝钗的世俗化的存在”。这白痴拥林派难道不知道,原文中与黛玉之“世外仙姝”相对的是宝钗之“山中高士”四字?林黛玉才真是一种世俗化的存在,因为她虽然是“世外仙姝”,却嫌“世外”的生活太“寂寞”。因此是身在世外而心向世内。只有宝钗虽身处世内,却又有“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纯真性情,才是一种非世俗和反世俗的存在!拥林派连这都不懂,岂不可笑? 第三,所谓“风韵并非独指爱情,亦有 风姿 ,风度,形容仪态优美,韵致之解”,放在《金玉姻缘赞》中,毫无意义。如上所说,“绮縠”是指代贵族子女,即宝玉、宝钗这个阶层的人,犹言“纨绔”,并不是指代宝钗个人。因此,形容“风姿 ,风度,形容仪态优美,韵致之解”,在这首诗中均不能成立。另外,什么“炫示了精雅、华美的生活方式”。这句话也挺可笑的。如果你把风韵解释成“精雅、华美的生活方式”,那是任何人都一望可知的。谁还会说宝玉、宝钗的生活没有这种风韵,以至于需要作者提醒读者“莫言绮縠无风韵”?事实正好相反,作者要说的是,读者不要被这种表面的“精雅、华美的生活方式”所迷惑,以为宝玉、宝钗之间只有贵族子女间常见的外在华丽,而要注意到他们之间还有着很浓的爱情风韵!前面已经说明,“凤髓香”作为一种酒,一种“琼浆”,它是而且只是太虚幻境所特有的,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奇香异酒,而不是什么名茶。如果这里的风韵不是爱情的风韵,而是什么“风姿 ,风度,形容仪态优美”,作者哪里需要将其与太虚幻境相联系? 第四,《金玉因缘赞》这个名虽然是后人起的,但意思正是曹公本意。因为“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这句话就是赞美金玉姻缘的意思。所谓“八回首处宝玉宝钗初次见面,离金玉因缘相去甚远,此处风韵(八回),所写者宝玉宝钗二人风姿韵致”,这才是刻意导向歧途。因为《金玉因缘赞》是“标题诗”,而标题诗的特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回,而是立足本回,辐射全书。如第6回标题诗:“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后两句说的就是后三十回佚稿中刘姥姥报答贾府之事。不在第6回的内容中,却是第6回早已设下的伏线。同理,即使第8回“宝玉宝钗初次见面,离金玉因缘相去甚远”,他们的姻缘也早在这一回就已经埋下了千里伏线。如果强行把此处的风韵解释成什么“宝玉宝钗二人风姿韵致”,两个人本来都很有风姿韵致,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哪里还需要作者出面提醒读者“莫言绮縠无风韵”?那不是多此一举吗?可笑的很!
驳“半瓶红醋”的谬论 原贴在: http://tieba.baidu.com/f?kz=705382816 看看,黛玉多会说话,她知道邢夫人不受宠爱,所以连顿饭也不吃,但是却又不得罪邢夫人,这是没有世故的人说的话?遗憾的是郑老师一直没有采用这个例证, —————————————————————— 谁知道邢夫人不受宠爱?是你还是曹雪芹?如果郑无极也是你这种水平,这林黛玉还是曹公笔下第一钗么?林黛玉不在这里吃饭是因为还没有拜见贾政(二舅父),这些最起码的礼节都不懂,你以为林黛玉是你这种无知小人! --------------------------------------------- 笑死了!贾赦夫妇身为长房,袭着爵,却住在等级较低的别院:“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贾政夫妇为次房,官位比长房低,却住在“正经正内室”。这种建筑布局,一看就知道贾母宠谁、不宠谁!可笑,脂砚斋还在这里专门批一句“黛玉之心机眼力”。白痴拥林派就这水平,连这种眼色都看不出来?别说郑无极的水平你没法跟人家比,就是鸭子你也远不不了!另外,提醒你,曹公笔下第一钗是薛宝钗,不是林黛玉!只有宝钗才有“艳冠群芳”和“群芳之冠”的称号!林黛玉不在邢夫人那里吃饭,是因为她把二舅父看的比大舅父重。如果真要讲礼节,她完全可以先去贾政那里拜见了,再返回贾赦这里吃饭,两全其美。你以为林黛玉是你这种无知蠢才,连这都不会?
白痴拥林派“护花山人”辱人必自辱 白痴拥林派一口气给宝钗栽赃了一大堆罪名:“阴险,城府,无情,工于心计,好名利,面上带笑,暗里带刀,装白痴”。我很奇怪,这些都都是林黛玉的本质特征吗?怎么能贼喊捉贼地栽赃给宝钗?我们结合原著原文,来看看谁更符合以上的光荣称号: “阴险”——第29回:林黛玉冷笑进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城府”——第40回: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 “无情”——第79回: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 “工于心计”——第35回:这里林黛玉还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心里自己盘算道:“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一面猜疑,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睛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 “好名利”——第50回,林黛玉的《騄駬谜》:“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面上带笑,暗里带刀”——第45回:林黛玉承认:“……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 装白痴——第49回: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白痴拥林派看清楚,以上特征都是属于林黛玉的!别把林黛玉的阴险,城府,无情,工于心计,好名利,面上带笑,暗里带刀,装白痴,栽赃到宝钗身上!
驳白痴拥林派《小议扑蝶》 白痴拥林派太可笑了!愚蠢到这地步也不自知,我来逐条驳斥一下: ====================================== 可以看出,在宝钗进贾府之前,黛玉和宝玉两个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黛玉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小性儿”。可是,在宝钗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黛玉心中“悒郁不忿”,便常常刻薄宝钗。显然,黛玉对宝钗,是有着敌意和戒备的。 ====================================== 批驳: 既然白痴拥林派承认是林黛玉心中“悒郁不忿”,便常常刻薄宝钗,那就充分说明钗、黛之间的冲突,根源全在林黛玉身上。是林黛玉带有极强烈的占有欲,凡是被她视为威胁的人,她都要无理攻击。那么好,宝钗就算有所反击,也不过是自卫而已。更何况,宝钗完全是以德报怨,根本没有把林黛玉怎么样呢!可笑拥林派居然拿这一条去诋毁宝钗的名誉,这逻辑就是不管林黛玉怎样放肆地攻击陷害别人,别人都不能稍加回击。一回击就罪大恶极了。呵呵,只许林黛玉放火,不许薛宝钗点灯啊!卑鄙!可耻! ====================================== 对于黛玉的刻薄,宝钗多采用隐忍的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进行还击。这说明宝钗并不是一个好战的人。但是,她却也不是个好欺负的。若当真恼了,宝黛二人加起来都不是她的对手,比如“借扇机带双敲”一节。可见,她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若论嘴上的功夫,黛玉也未必能占得了上风。 ====================================== 批驳: 宝钗当然不是个好欺负的人。更何况,“借扇机带双敲”一节,是贾宝玉无理挑衅在前,林黛玉幸灾乐祸在后。可笑拥林派居然拿这一条去诋毁宝钗的名誉。难道世人都要任林黛玉肆意欺负,才算是好的?单是这一段就足见白痴拥林派的凶恶、霸道!另外,顺便说一句,宝钗对贾宝玉、林黛玉的回击,也是很有底线的。原文写的很清楚:“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哪里像林黛玉那样恶毒,一旦宝钗真有什么错被她捏着,她是绝对不会轻放过的!(原文:“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 宝钗真的像她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大度么?我看也未必。如果说“借扇机带双敲”属于宝钗的“正当防卫”,那么“扑蝶”则是一种攻击行为。这是宝钗式的敌意。只不过,黛玉的刺儿都露在外面,而宝钗的锋芒却是藏在里面。 ====================================== 批驳: 真是可笑!宝钗怎么就“攻击”林黛玉了?滴翠亭一事,林黛玉不仅连毛都没伤着一根,客观上对她还更为有利。关于这个,郑无极说的很清楚: 从情理上分析:小红既然相信自己的把柄落到了黛玉手中,黛玉又没把她怎么地,更没把她逼上死路。你要她去攻击黛玉,在她看来,不是自取灭亡的事吗?她怎么可能事后“报复”黛玉?更何况,小红不过是一个不得势的小丫头,她连晴雯、秋纹这些直接压着她的人,她都扳不倒。林黛玉却是贾府的宝贝外孙女,她与黛玉势力相差非常悬殊,她哪还有那能耐伤害黛玉?只怕她从此以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招惹黛玉,那才是真的! 再从心理上分析:小红本来对林黛玉还是没什么好感的,担心她“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但此事恰恰因为黛玉不在场、不知情,而是她绝不可能拿小红的隐事去刻薄她。小红本来还有所担心,但久后竟然无事。她会怎么想?就算不说她会对黛玉的容忍心生感激,起码也会把对黛玉的恶感减少一两分:原来林姑娘也不像原来想的那样坏啊! 宝钗的金蝉脱壳,明明是对林黛玉有利无害的事。白痴拥林派居然也可以颠倒黑白,把这说成是什么“攻击”、什么“宝钗式的敌意”,我看这倒还真不愧是一种林黛玉式的敌意!就如同林黛玉自己那样,人家宝钗、湘云根本就没跟她争什么,她居然就可以无端猜疑人家“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当着家长的面,冷笑进谗,攻击人家:“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真的是贼喊捉贼,忙得不亦乐乎!
郑无极论滴翠亭一事 郑无极2010-01-08 18:42:02[回复] [删除] 又看见一帮拥林派死死地抓住宝钗的“金蝉脱壳”来说事,感觉挺好笑、挺滑稽的。想来这些拥林派也算是黔驴技穷了。呵呵,这些人口口声声说宝钗的“金蝉脱壳”是所谓的“移祸”,可林黛玉究竟受了什么“祸”没有?小红究竟把黛玉怎么了?原著中,林黛玉连一根汗毛都没伤到,活得好好的,哪里来的什么“祸”?连“祸”都没有,又哪里来的什么“移祸”? 从情理上分析:小红既然相信自己的把柄落到了黛玉手中,黛玉又没把她怎么地,更没把她逼上死路。你要她去攻击黛玉,在她看来,不是自取灭亡的事吗?她怎么可能事后“报复”黛玉?更何况,小红不过是一个不得势的小丫头,她连晴雯、秋纹这些直接压着她的人,她都扳不倒。林黛玉却是贾府的宝贝外孙女,她与黛玉势力相差非常悬殊,她哪还有那能耐伤害黛玉?只怕她从此以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招惹黛玉,那才是真的! 再从心理上分析:小红本来对林黛玉还是没什么好感的,担心她“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但此事恰恰因为黛玉不在场、不知情,而是她绝不可能拿小红的隐事去刻薄她。小红本来还有所担心,但久后竟然无事。她会怎么想?就算不说她会对黛玉的容忍心生感激,起码也会把对黛玉的恶感减少一两分:原来林姑娘也不像原来想的那样坏啊! 因此,以上两点综合起来,宝钗的“金蝉脱壳”不仅没有给林黛玉带来任何伤害,客观上对黛玉还更加有利!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推福”还差不多! 郑无极2010-01-08 18:42:46[回复] [删除] 拥林派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误区就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弄清楚什么才是“祸”!没弄清楚宝钗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防止小红事后报复,而是要防止小红在当场“狗急跳墙”。用宝钗的原话就是:“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河蟹)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上面说了,以一个小丫头的力量,哪里能伤害宝钗、黛玉这样的主子姑娘?所以,宝钗根本就不担心小红知道自己的把柄泄露了会做出什么报复举动。她担心的是,她这么突然出现在小红面前,小红没有思想准备,万一她觉得宝钗是专门拿她的短儿来的呢?一时她狗急跳墙,乱闹起来,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宝钗在欺负她,把她怎么样了呢?更何况,滴翠亭是“盖造在池中水上”,万一小红惊恐之余,跳水死了,宝钗就更是说不清楚了!所以,宝钗才假说自己在跟黛玉游戏,还说黛玉就在这里“蹲着弄水儿”(注意,宝钗可没说黛玉故意站在那里偷听!),她才一路追着找过来。这样就能消除小红的误会,免得她在恐惧之中做出非理性的刁钻之举。故而,宝钗根本就没把什么“祸”给推出去,而是把一场还未发生的祸给消弥于无形了。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消祸”还差不多! 而拥林派既然弄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祸”,自然免不了要闹笑话。如果按他们的标准,任何人只要把某种嫌疑丢给了林黛玉,就是“嫁祸”黛玉,那贾宝玉也不免成为“阴险嫁祸”黛玉的人: 宝玉数问不答,忽见一婆子恶恨恨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了,奶奶气的了不得。"藕官听了,终是孩气,怕辱没了没脸,便不肯去。婆子道:"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如今还比你们在外头随心乱闹呢。这是尺寸地方儿。"指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来胡闹。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的。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也正添了畏惧,忽听他反掩饰,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很看真是纸钱了么?我烧的是林姑娘写坏了的字纸!"(第58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10[回复] [删除] 哈哈,连贾宝玉都把烧纸的嫌疑丢给黛玉了,拥林派们怎么不说贾宝玉是怎样“阴险残害黛玉”的?其实呢,贾宝玉的想法很简单,林黛玉是老太太的宠臣。在大观园里特殊惯了,谁都奈何不了她。为了救藕官,只要把原由往黛玉身上一推,别人自然不敢怎么样。这就叫“祸”到黛玉自然消!可怜的拥林派如果把使黛玉沾点嫌疑的行为都叫做“嫁祸”,那在《红楼梦》里那就是人人都“嫁祸”林黛玉了! 其实,真要说“嫁祸于人”,林黛玉的冷笑进谗倒是不折不扣的移祸于宝钗: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29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31[回复] [删除] 林黛玉攻击宝钗是“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可书中写明,林黛玉自己才是一个“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的人: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林黛玉自己看邪书入了迷,而且看见“人带的东西”,竟然就联想到什么“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上!人家宝钗倒是无所不留心,没特别在意这些,只是随口说说。如探春所说:“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而林黛玉呢?一上来就是“风流佳事”!就这么一个心怀鬼胎的人,居然还贼喊捉贼地在贾母面前攻击宝钗不守礼法,专在这些小物姻缘上动脑筋。我不知道,这样的心地又该算什么?跟宝钗的高尚、善良相比,也未免太阴暗了吧! 郑无极2010-01-08 18:44:1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郑无极2010-01-08 18:44:3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郑无极论滴翠亭一事 郑无极2010-01-08 18:42:02[回复] [删除] 又看见一帮拥林派死死地抓住宝钗的“金蝉脱壳”来说事,感觉挺好笑、挺滑稽的。想来这些拥林派也算是黔驴技穷了。呵呵,这些人口口声声说宝钗的“金蝉脱壳”是所谓的“移祸”,可林黛玉究竟受了什么“祸”没有?小红究竟把黛玉怎么了?原著中,林黛玉连一根汗毛都没伤到,活得好好的,哪里来的什么“祸”?连“祸”都没有,又哪里来的什么“移祸”? 从情理上分析:小红既然相信自己的把柄落到了黛玉手中,黛玉又没把她怎么地,更没把她逼上死路。你要她去攻击黛玉,在她看来,不是自取灭亡的事吗?她怎么可能事后“报复”黛玉?更何况,小红不过是一个不得势的小丫头,她连晴雯、秋纹这些直接压着她的人,她都扳不倒。林黛玉却是贾府的宝贝外孙女,她与黛玉势力相差非常悬殊,她哪还有那能耐伤害黛玉?只怕她从此以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招惹黛玉,那才是真的! 再从心理上分析:小红本来对林黛玉还是没什么好感的,担心她“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但此事恰恰因为黛玉不在场、不知情,而是她绝不可能拿小红的隐事去刻薄她。小红本来还有所担心,但久后竟然无事。她会怎么想?就算不说她会对黛玉的容忍心生感激,起码也会把对黛玉的恶感减少一两分:原来林姑娘也不像原来想的那样坏啊! 因此,以上两点综合起来,宝钗的“金蝉脱壳”不仅没有给林黛玉带来任何伤害,客观上对黛玉还更加有利!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推福”还差不多! 郑无极2010-01-08 18:42:46[回复] [删除] 拥林派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误区就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弄清楚什么才是“祸”!没弄清楚宝钗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防止小红事后报复,而是要防止小红在当场“狗急跳墙”。用宝钗的原话就是:“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河蟹)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上面说了,以一个小丫头的力量,哪里能伤害宝钗、黛玉这样的主子姑娘?所以,宝钗根本就不担心小红知道自己的把柄泄露了会做出什么报复举动。她担心的是,她这么突然出现在小红面前,小红没有思想准备,万一她觉得宝钗是专门拿她的短儿来的呢?一时她狗急跳墙,乱闹起来,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宝钗在欺负她,把她怎么样了呢?更何况,滴翠亭是“盖造在池中水上”,万一小红惊恐之余,跳水死了,宝钗就更是说不清楚了!所以,宝钗才假说自己在跟黛玉游戏,还说黛玉就在这里“蹲着弄水儿”(注意,宝钗可没说黛玉故意站在那里偷听!),她才一路追着找过来。这样就能消除小红的误会,免得她在恐惧之中做出非理性的刁钻之举。故而,宝钗根本就没把什么“祸”给推出去,而是把一场还未发生的祸给消弥于无形了。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消祸”还差不多! 而拥林派既然弄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祸”,自然免不了要闹笑话。如果按他们的标准,任何人只要把某种嫌疑丢给了林黛玉,就是“嫁祸”黛玉,那贾宝玉也不免成为“阴险嫁祸”黛玉的人: 宝玉数问不答,忽见一婆子恶恨恨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了,奶奶气的了不得。"藕官听了,终是孩气,怕辱没了没脸,便不肯去。婆子道:"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如今还比你们在外头随心乱闹呢。这是尺寸地方儿。"指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来胡闹。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的。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也正添了畏惧,忽听他反掩饰,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很看真是纸钱了么?我烧的是林姑娘写坏了的字纸!"(第58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10[回复] [删除] 哈哈,连贾宝玉都把烧纸的嫌疑丢给黛玉了,拥林派们怎么不说贾宝玉是怎样“阴险残害黛玉”的?其实呢,贾宝玉的想法很简单,林黛玉是老太太的宠臣。在大观园里特殊惯了,谁都奈何不了她。为了救藕官,只要把原由往黛玉身上一推,别人自然不敢怎么样。这就叫“祸”到黛玉自然消!可怜的拥林派如果把使黛玉沾点嫌疑的行为都叫做“嫁祸”,那在《红楼梦》里那就是人人都“嫁祸”林黛玉了! 其实,真要说“嫁祸于人”,林黛玉的冷笑进谗倒是不折不扣的移祸于宝钗: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29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31[回复] [删除] 林黛玉攻击宝钗是“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可书中写明,林黛玉自己才是一个“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的人: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林黛玉自己看邪书入了迷,而且看见“人带的东西”,竟然就联想到什么“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上!人家宝钗倒是无所不留心,没特别在意这些,只是随口说说。如探春所说:“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而林黛玉呢?一上来就是“风流佳事”!就这么一个心怀鬼胎的人,居然还贼喊捉贼地在贾母面前攻击宝钗不守礼法,专在这些小物姻缘上动脑筋。我不知道,这样的心地又该算什么?跟宝钗的高尚、善良相比,也未免太阴暗了吧! 郑无极2010-01-08 18:44:1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郑无极2010-01-08 18:44:3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驳歪理邪说之《重阳节后再读“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驳歪理邪说之《重阳节后再读“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http://tieba.baidu.com/f?z=499407027&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1%A6%EE%CE&pn=0 宝钗骂的绝不是宝玉,相反,是连宝玉都觉得痛恨的贾雨村之流。在中国诗歌史上,借讽骂来嘲笑赃官,这是有传统的。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宋人咏蟹诗曰: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借寓朱勔之贪婪必败也。”宝钗正继承了自宋人以来的愤世嫉俗的这个传统。所以,众人叫绝称快,贾宝玉也高呼“写得痛快,我诗也该烧了”,也认为宝钗的诗更优于他的诗。至于说“宝玉和黛玉写的螃蟹诗是不受人待见的,孤立无援”,没有任何依据可以支持这一点。众人不为宝、黛诗欢呼,不过是因为他二人的诗主题上过于平淡无奇罢了。注意,大家说的是“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宝、黛诗没有“寓大意”,众人的评价当然不高。跟“不受人待见的,孤立无援”有什么关系?如果真是“不受人待见的,孤立无援”,林黛玉的菊花诗还有可能获得一致好评吗? 宝黛在螃蟹诗里根本就没什么的主张!只有宝钗是有主张的,而且这一主张不仅获得了众人的认同,宝玉自己也是十分赞赏的。所以,而在这三个人的立场里,宝钗与宝玉恰恰激起了最为巨大的共鸣!
关于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批驳拥林派! 批驳如下: “黛玉的《世外仙源》首二联写景,跟黛玉的灵秀仙风气质吻合,关键是“金谷酒”比大观园,“玉堂人”指元春,这就要说明了:  “金谷酒”用的是石崇的典故,黛玉把大观园与石崇的金谷园相比,盛极而衰,被抄家砍头,甚不吉利,不过红楼梦贾家的结局却确实与石崇相似;此典故中绿珠为男权左右,为男权牺牲,黛玉此句是在颂圣么?我看是感慨元春的牺牲吧  =========================================== 笑死!石崇及其金谷园的典故在古诗文中用得极广,无非用来代指豪富加风流而已。几乎没谁会刻意把这个典故与抄家砍头联系起来。唐代那些友人互赠的诗当中,以“石季伦”来比喻朋友富贵风流的多的是。比如,储光羲的《秋庭贻马九》:“迭宕孔文举,风流石季伦”。是赞美对方又豪放又风流。按白痴拥林派的逻辑,这个储光羲难道是希望诗友被抄家砍头吗?林黛玉用“金谷酒”、“玉堂人”的典故就是在讨好、赞美皇家。白痴拥林派偏要往“抄家砍头”上胡扯,如果是被林黛玉本人知道了,你看她骂不骂你一句“作死啊,又扇了我一头灰”! 玉堂:嫔妃的居所。借指宠妃。颜师古注:“玉堂,嬖幸之舍也。”《后汉书•翟酺传》:“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谄之党,损玉堂之盛。” 黛玉写此“玉堂人”,说元春是嬖幸之人,类佞谄之党,是在颂圣么?我看是可怜元春的位置吧  =========================================== 白痴!“玉堂”指“嬖幸之舍”,那是在《后汉书•翟酺传》的那一段中才是专指。在一般的行文中,都是指富贵之家。《红楼梦》中就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说法。这里“玉堂金马”也是专指飞黄腾达、荣华富贵之家。白痴拥林派要硬扯为宠妃。难道贾府一家子全是宠妃?我看拥林派这样歪曲原意给林黛玉狡辩,才真是嬖幸之人,佞谄之党。我应该可怜你们的位置才对! 再,尾联“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 大观园及贾家的繁华荣光需要“玉堂人”“邀恩宠”而得来,怎么会是赞美?这是对元春被牺牲到那不得见人之处的感慨  =========================================== “何幸邀恩宠”分明就是以“邀”得皇家“恩宠”为“幸”!白痴拥林派还自作聪明说不是赞美,是“对元春被牺牲到那不得见人之处的感慨”。白痴拥林派懂不懂“幸”字的意思? 黛玉代笔的《杏帘在望》,首三联谁也无法挑剔,有人极端诟病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那么就说此联,此联写的是稻香村,是富贵人造村,的确无饥馁,不用耕织忙,黛玉实话实说,说富贵的一个造作的村庄,自然不用拥有者耕织忙,和宝玉在贾政面前评论稻香村的言论如出一辙,读者可以对照宝玉评价稻香村的言论,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宝玉看见黛玉代笔的《杏帘在望》,他是喜出望外,因为黛玉跟他想的完全一样 ” =========================================== 这次断章取义得更可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前提就是在借稻香村,歌颂当时的社会是所谓的“盛世”。如果照白痴拥林派的说法,“黛玉实话实说,说富贵的一个造作的村庄,自然不用拥有者耕织忙”,那应该说“豪门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才对,扯“盛世”扯得上吗?林黛玉的意思分明是在迎合颂圣的主题,把一个富贵人家自娱自乐制造的假典型,说成是社会的普遍景象,以此来说明皇家治理的功劳。因此,贾宝玉见了,才会立即觉得“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同时,元春见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白痴拥林派说林黛玉跟贾宝玉“想的完全一样”,那元春如此欣赏这首又该何说?莫不是林黛玉跟元春也“想的完全一样”?!
白痴拥林派以为自己无知就可以无畏? 90 回复:笑抽!拥林派的"高贵 "   白痴拥林派以为自己无知就可以无畏?还要我们原谅?笑死!  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都属于主管监察、风纪的科道官,古称御史大夫。在前代品级都比较高,但到明、清以后,统治者推行以品秩低的小官监察品秩高的大官的风纪制度,因此科道官员均由小官担任,一般不过六七品而已。像明以后的分巡道御史,一般就正七品的水平。百度“科道”词条里面说的比较清楚:  吴元年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官。洪武十三年五月罢御史台,后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秩正七品并分道置监察御史,每道设御史三至五人不等,秩正九品。以后定制,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下分十三道,共有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正七品。  http://tieba.baidu.com/f?kz=668099552  林如海担任的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不过就是这种主管盐务方面的监察、风纪的分巡道御史,仅正七品而已。拥林派之所以散布林如海是多大的高官的谬论,是根本不懂明、清皇家以小官制衡大官的用心!  呵呵,说到“夫人”,这个词清代以前就泛用的很多了。到了清代,不要说一般小官的正妻,甚至小妾,乃至于被士人包养的名伶(男旦),都有被称为“夫人”的。赵翼《檐曝杂记•卷二•梨园色艺》:“京师梨园中有色艺者,士大夫往往与相狎。庚午、辛未间,庆成班有方俊官,颇韶靓,为吾乡庄本淳(即庄培因)舍人所昵。本淳旋得大魁。后宝和班有李桂官者,亦波峭可喜。毕秋帆舍人狎之,亦得修撰。故方、李皆有‘状元夫人’之目。”呵呵,连戏子被状元宠了,都被美称为“状元夫人”。可见,这个词早就被喊滥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回贴:拥林派对林黛玉冷笑进谗那段中构祸宝钗有何感想 拥林派裸甲的发言简直是笑话了!怎么就是所谓的“嫁祸”了?所谓的“偷听”又怎么了?  首先,难道林黛玉没干过偷听的事?宝钗还是无意中“偷听”见小红的隐秘。原文是: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河蟹)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第27回)  在宝钗“煞住脚往里细听”的时候,她知道里面的人是在谈“不想别人听见”的事吗?不知道!她是直到听见小红说“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她才知道这两个人说的是“奸淫狗盗”的事!在“料也躲不及”的情况下,她才不能不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而林黛玉呢?林黛玉却是主动去偷听贾宝玉与史湘云的谈话!原文是: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林黛玉不仅去主动偷听,而且还带着满脑子的“风流佳事”的思想去偷听、去窥视。这个又怎么说?拥林派怎么不抓住这个,对林黛玉破口大骂?  第二,怎么就是所谓的“嫁祸”了?林黛玉一丝一毫的“祸”也没受,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安全保障——试想,若小红知道林黛玉手里捏了她的把柄,她要跟林黛玉过不去,不更是自己找死?——连“祸”都没有,哪里来的什么“嫁祸”?拜托拥林派看清楚原文:宝钗担心的是“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河蟹)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小红是要被人突然撞见,一时“臊了”,从而“人急造(河蟹)反,狗急跳墙”。宝钗“金蝉脱壳”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装作同黛玉游戏的样子,来消除小红因为突然被撞破而产生的恐惧感。一句话,就是要小红不要急,不要在情急之中误以为别人是来告发她的,从而做出过激的事来。而只要小红不急,她冷静下来一盘算利害,她还造什么反、跳什么墙?刚才说了,她既然认为自己的把柄是落在了林黛玉的手里,而事实表明林黛玉又并不会把她逼急,她要去找林黛玉的麻烦,不是自己想找死吗?她从此更不敢找林黛玉的麻烦才对!由此,宝钗分明是客观上“推福”给林黛玉,哪里来的什么“嫁祸”?何“祸”之有?  第三,拥林派在宝钗究竟给林黛玉带了什么“祸”都说不出来的情况下,就疯狂攻击宝钗,叫嚷什么“平常装的在好,在这种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本性就显露出来了”,什么“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别人”。我看,《红楼梦》中这种人倒是有,最典型的就是林黛玉自己。看看林黛玉是怎样冷笑进谗,陷害宝钗的吧: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29回) 好一句“她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只要不是傻子,任何人都不难听出其中的锋芒所向。且不要小看黛玉这句谗言所潜藏的威力!须知,在那个时代,类似于这样的指斥,一不小心就极有可能会给一个未婚的姑娘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在旧时的中国,人们极为看重妇女的贞节。对于未婚姑娘来说,“贞静”与否,在很多人看来,更是关乎名节,视同于生命的大事。如果一个女孩子成天想着某个男人,想着男女之间的事,那么,她就很有可能被视为“不守闺训”、“人欲”、“自媒” 的“淫佚女”,而遭到社会的鄙夷。现在,黛玉公然暗示宝钗对那些男男女女佩带的东西“越发留心”,而且还居然当看贾母等家长的面这样指责对方,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幸而,贾母还并不是那种非常苛刻的家长,宝钗只装作未听见黛玉的话,便将此事掩饰过去。但如果换一位严苛的家长,如像《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杜宝那样的家长,那后果又会怎样呢?我们只要看看后世许多阅红、评红的道学夫子,在宝钗身上加了多少咬牙切齿的指责与恨语,便不难知悉了。到底是谁的心计更“阴险”,更“恶毒”?是宝钗的“金蝉脱壳”,还是黛玉的“冷笑进谗”?姑且不论宝钗的“金蝉脱壳”是否真的要“嫁祸”于人,但起码宝钗此举的出发点,还是要将“这件事遮过去”,是以“消祸”、“避祸”为第一原则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