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凤髓香”是酒,不是茶!
宝钗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再补充点资料,有更多的事实足以说明《金玉姻缘赞》中说的“古鼎新烹凤髓香”,绝非是什么名茶,而只能是太虚幻境中,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奇香异酒!
白痴拥林派在引文中声称:
“宋代则又以‘凤髓’来命名了茶叶: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说:‘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苏轼词《水调歌头》有句:‘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后代多以‘龙团、凤髓’代指名茶,诗中用‘凤髓’也是喻茶之名贵。”
实际上却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须知,宋代所称“龙团”、“凤髓”的名茶,皆是“点茶”,根本就不是用来烹煮的。按,中国人饮茶的习惯,在唐、宋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唐代及其以前,主要流行的是“煎茶”,即将茶叶直接放到鼎或釜中烹煮。然后加调料,做成各种汤来饮用。所以又有“烹茶”的说法。但宋代以后,流行的饮茶方式就变了,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因此,这时候就不再有“烹茶”的说法,而改叫“点茶”了。所谓“龙团”、“凤髓”,就是宋代最盛行“点茶”之道的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产的一种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故号称“龙团凤髓”:
唐宋之际,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当时流行的是北宋书法名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茶制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冲注,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原型就是宋代的「点茶」。
北宋初年,点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发展得最为完备,并衍生出「斗茶」、「茶戏」的风俗,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当时建州是精品茶的产地,所出产的「北苑贡茶」,品质最佳者乃是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蔡襄在仁宗庆历间(1041-48)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将建州点茶的讲究写成《茶录》一书,从器具一路谈到点饮的方法。《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的就是「建盏」。
http://zsh.bbs.pepo.cn/page/bbs/pages/bbstopic/getTopicById.aspx?id=426073
一般认为点茶法与「斗茶」的技艺,在唐末五代时从建安开始发展。建茶苦硬回甘力厚[1],适宜研碾成末点饮,北宋朝臣丁谓(真宗咸平、西元998-1003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与蔡襄(仁宗庆历、西元1041-48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两人皆有茶书著述,也都对北苑贡茶加以改良,将之压制成龙凤图案的精美蜡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欧阳修有《龙茶录后序》[2]极写其贵重。
https://tieba.baidu.com/f?kz=227388344
实际上,就连白痴拥林派引用的苏轼词《水调歌头》中,也说“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而没说“老龙团、真凤髓,烹将来”。故而,综合以上资料可知,那种名为“凤髓”的茶,是“适宜研碾成末点饮”,而根本不应该用来烹煮的。可《金玉姻缘赞》中首句却明说:“古鼎新烹凤髓香”。这就已经足以说明诗中提到的“凤髓香”绝不是那种名为“凤髓”的茶,而只能是太虚幻境中,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美酒!

2010年03月04日 12点03分 1
吧务
level 15
支持班大!
2010年03月04日 12点03分 2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白痴拥林派果然是毫无常识啊
2010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3
level 0
姐姐不愧是 大学者
2010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4
吧务
level 15
同意鸭子师兄的话。虽然一直认为是酒,但也是相信曹公,自己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2010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5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呵呵,现在已有两方面的铁证,足以证明“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是指酒,不是指茶了:
一是“琼浆”要么指美酒,要么指浆汁一类的东西。
琼浆玉液     词 目 琼浆玉液
发 音 qióng jiāng yù yè
释 义 琼:美玉。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054.htm?fr=ala0_1
如果是茶,就不应该被称为“琼浆”,不可能有“那堪翠斝贮琼浆”的说法。
二是那种名为“凤髓”的茶,只适宜研碾成末点饮,并不是用来直接烹煮的:
唐宋之际,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当时流行的是北宋书法名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茶制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冲注,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原型就是宋代的「点茶」。
北宋初年,点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发展得最为完备,并衍生出「斗茶」、「茶戏」的风俗,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当时建州是精品茶的产地,所出产的「北苑贡茶」,品质最佳者乃是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蔡襄在仁宗庆历间(1041-48)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将建州点茶的讲究写成《茶录》一书,从器具一路谈到点饮的方法。《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的就是「建盏」。
http://zsh.bbs.pepo.cn/page/bbs/pages/bbstopic/getTopicById.aspx?id=426073
一般认为点茶法与「斗茶」的技艺,在唐末五代时从建安开始发展。建茶苦硬回甘力厚[1],适宜研碾成末点饮,北宋朝臣丁谓(真宗咸平、西元998-1003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与蔡襄(仁宗庆历、西元1041-48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两人皆有茶书著述,也都对北苑贡茶加以改良,将之压制成龙凤图案的精美蜡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欧阳修有《龙茶录后序》[2]极写其贵重。
https://tieba.baidu.com/f?kz=227388344
实际上,就连白痴拥林派引用的苏轼词《水调歌头》中,也说“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而没说“老龙团、真凤髓,烹将来”。如果诗中的“凤髓香”就是这种名为“凤髓”的茶,应该说“古碗新点凤髓香”才对,怎么可能是“古鼎新烹凤髓香”?!
因此,诗中提到的“凤髓香”绝不是那种名为“凤髓”的茶,而只能是太虚幻境中,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的美酒!

2010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8
level 0
D
2010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9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顶啊
2010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10
level 0
D
2010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11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ding
2010年03月04日 14点03分 12
吧务
level 15
哼!
2010年03月09日 02点03分 13
吧务
level 15
哈!
2010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14
吧务
level 15
哼!
2010年03月12日 06点03分 15
level 9
我气死了,刚才谈菊花诗那贴居然被小度抽了。我还等着小西来夸我呢。[受伤]
2010年03月12日 07点03分 16
level 9
臭小度,我邀宠碍着它什么事了?[怒]
2010年03月12日 07点03分 17
level 8
回复:17楼
可怜啊 要么你开个贴专门讨论一下菊花诗吧?我正想问问西风 ,可惜他走了
2010年03月12日 07点03分 18
level 9
哇哇哇……[泪]
2010年03月12日 08点03分 19
level 8
建议你开贴 哈哈
2010年03月12日 08点03分 20
level 9
朕累了,改天吧。
2010年03月12日 08点03分 21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