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中野人👹 发现原理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3,263 关注贴吧数: 12
陕科大已经在转型了 看到一期老姚接受采访的视频,推测时间应该是在2015年左右。他在采访中介绍陕科大已经在转型了。第一,对于传统强势学科的转型具体就是调整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比如开始研究生物质化学,生物质新能源等。这个是当今的趋势,大方向。材料学科也在转型。老姚特别提到我们的材料和别的学校材料学科很不相同,主要是陶瓷玻璃等。所以调整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发展超导体,因为超导体也是会用到陶瓷材料等。看学校新闻和引进人才学科学历背景,材料学科估计也在搞柔性显示研究。这也是个符合趋势的大方向。我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新轻工”。老姚还无奈地提到,国外就没有所谓轻工这个概念。第二,对于传统弱势学科使用的是人才引进的方式。这几年电类学科确实引进不少各层次的人才。包括博士毕业生,柔性引进阮士等。怎么说呢,我觉得我们是多科性综合大学。这几年别说工科了,就连新文科都开始发力了,没有理由不发展电类学科。第三,学历提升。之前学校老师少的时候,部分学历比较低的人被安排到教学任务上去了。现在日子好过了,学校没有忘记他们,给他们出学费,减免课程负担让他们去985读博。等等。推荐大家看看那个采访。 老马很厉害,他在前几年获得两三次“三大奖”,但是这几年却没有。我推测就是因为方向调整的原因,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吧。马老师引领的生物质化学团队就是111引智工程建设的团队。如果真能转型成功,培养一个符合大方向的学科团队,那真的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其实,广西某校的新阮士所获三大奖项和我们基本差不多。原因肯定是他们的学科方向: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更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更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专家解析《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我们国家科技经费投入量巨大,稳居世界第二,是排第三的日本的2.1倍,漂亮国的54%。但是产出相对较低,尤其是高校。目前那些所谓“国际一流”大学几乎都不是国际一流。企业应该是希望所在。目前的学校不管排名前后,个人觉得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为主。高校每年申请的那些二三十万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也是给年轻老师锻炼自己和培养研究生用的。这点钱办不成大事,也创新不了。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一切应该都只是时间问题。通俗地讲,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创新,肯定不是靠误打误撞的小概率事件,而是靠不断地深入了解,这样才能玩的转。你只有熟悉最底层的逻辑和原理,才知道也才敢去“改变”。这就需要时间和经费的持续投入,还要加上科研人员的数量,人多力量大是肯定的。这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国家在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比较少,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之前那么穷,没有钱和精力去搞创新,刚开始都是追赶,逆向设计。因为原始创新是九死一生,真的是“吃饱了撑得”。吃不饱的企业根本就不会去做原始创新“瞎折腾”,折腾半天把自己给折腾倒闭了。大量时间,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投入终会量变引起质变。有些国家强,主要是人比较强。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比我们聪明,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主力都是三十几岁的人,或者说平均年龄比较低,同时他们的人平均年龄都是四十几岁。你刚毕业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工作十几年了,甚至有的人快退休了。他们的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还是学生。等我们有些人工作十年的时候,可能还要面临失业问题。那怎样培养资深的科研人员?我特别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某一高新领域里,德国和日本有头发花白的即将退休的老工程师,而在同一领域我们都是三十几岁的小伙子。这怎么干得过他们。他们人才队伍年龄梯队更合理。所以不出意外,目前我们国家干不过他们国家。不说个例,只说一般情况。所以还是那句话,持续投入时间、经费和科研人员才能有创新。我们在科学领域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屠呦呦。这个当然不是偶然!因为她之所以能创新突破,有相当大的原因是对我们国家几千年以来对中药的持续研究的继承。等到她研究治疗疟疾的中药的时候,她可以参考前人留下的大量的古籍文献。这就是一种持续发展。是她发现青蒿能治疗疟疾吗?显然不是。我们历史上有大量先例,利用青蒿治疗成功疟疾,并且都被记录到史书里了。她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做的工作,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最终做到了创新突破。假如没有几千年以来对中药的研究,对史书的编撰修订校对整理等这些时间、经费和精英人员的投入,那她还真不一定能成功。换做其他领域也是,需要持续投入经费搞项目,只有在实战项目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等到他们在这个领域里做的比别人都熟悉的时候,最起码大家一样熟悉的时候再谈创新也不迟。都是个人愚见。
2006-2020大学录取率对比 从今年李校长迎新讲话中了解到2021年全国一本录取率在各省份是11%-25%区间。又根据资料看到2020年211大学在一般省份录取率是4%-6%,少数省份是6%-14%。985大学录取率在一般省份是1.1%-2%区间,少数省份是2%-5.8%。这是最近的情况。再给大家看看我们河北省2006年大学录取情况。 2006年河北省参加高考55.7万人,本科(包括本一,本二和本三)共录取11.7万人,比例是21%;高职和专科(包括专科一批,二批和三批)共15.6万人,比例是28%;剩下的学生只能进入社会大学了。 我本人高考成绩一般,省内排名比例是前3.24%,然后来到了当时属于一批B的某校,就是现在的双非一本。这个学校的录取名次肯定都在3.5%以内。我的这个分数即使到现在在一般省份考985也是难,除非报农林渔牧矿水利和其它一些冷门专业那是没问题,但是上211问题不大。 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孩子不要太幸福。现在的孩子不要太幸福。城里的孩子不要太幸福。 现在大学整体录取分数线下降,说明国家向好发展了,可以让更多孩子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且是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我个人的经历其实就是我们这个伟大国家向好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个体微不足道,但是可见一斑。了解一下个体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二十年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听我啰嗦一下。 我们小学是村小,但是比较幸运,它是县里的中心小学,就是现在的重点小学。中心小学的意义就是不受就近入学的强制约束而不得不上镇中(就是垃圾初中),而是有特权直升最好的县中。当然是有代价的。而我这一届班里70名考生中就有五名毕业生考入县重点初中,我是其中第一名。剩下的人去上镇中。对于农村出身的孩子,其实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人生就已经被安排到了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了,只是当时大家都没有意识。写到这里心里确实有点难受。 初一开学当天,我开开心心地去报道。当时比较落后,大家都是报道当天从学校那面大墙上张贴的榜单上查到自己的名字,自己分数,自己的毕业小学名称和被分配到的班级。关键时刻来了,我发现自己小考252分成绩,但是同班同学毕业于县里向阳小学的有人比我少了100多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差距”!这也就是刚才说的代价。后来知道,我们县小考状元也被分配到我们班了,我们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儿子也被分配到了我们班,我们县某局长儿子也被分配到了我们班。现在我当然知道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班级,但是当时完全没有意识。比较幸运。我的各科老师,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我觉得都非常厉害!此处省略一万字。特别提一下我们英语老师后来去县里一个小学当校长了,她把一个普通学校楞是带出了全县第一的成绩。我高考英语能拿134分都是初中三年的底子。如果高中也是她教,那高考145以上应该没问题吧。 最最关键的时刻来了,02年考上县一中。开学当天去报道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原来班里有很多成绩很一般的人都过来报道了。按以往情况,他们根本不可能考上一中。我初中同桌,也是我后来高中同桌,他就非常“气愤”!更让他气愤的是,一中来了很多新老师。这些新老师大多来自初中,并且其中很多人都是从镇初中来我们这里教书。这里面包括数学这种重要科目。进入高中就好比堕入地狱,是我同桌的真实心情。我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数学老师是一边学,一边教。我不是否定他,客观情况下,这就带不好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有的时候说要回去看看,因为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县一中本来是全市所有县高中里最好的四个学校之一,到后来已经堕落到被隔壁反超。真是痛心疾首。我个人觉得自己水平本来都不错,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很好。但是现在上课有些就是听不明白。心里干着急,同时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去请教谁。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大学扩招政策刚开始执行。这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具体到某些学校落实的时候被搞坏了。还有就是我们少数人心态有问题,没有调整好。各级学校扩招给了更多孩子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好事。对于那些从镇初中来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直接受益者,他们就没有,当然也绝不会有我同桌这种心情。他们里面就有个别人不受波动心理困扰,能够安心学习,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对于大多数苗子来说,全军覆没了!所以我经常说,时代即命运。有的时候,你真没得选择。我们这些苗子后来都选择了到市里复读,后来都考上了一本。当时一本录取率大概3.5%,低于现在的211录取率。 农村的孩子考大学所面临的不公平是从一出生就有了。在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不是每个农村孩子都足够幸运能够跨越过去。 说这些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不能仅以“第一学历”来定义一个人。因为不同省份,不同城乡,不同年代之间差别太大了。这都不是一个概念。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