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中野人👹
发现原理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3,263
关注贴吧数: 12
大家都知道程序员非常苦逼
学校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做法 一是鼓励考研,二是大力帮扶就业。这是学校做的事情。都有用!但是第一,好生源才会明显提高考研率;第二,你再帮扶,这个行业总归还是这个行业。但是不管怎么样,肯定有用,必然有用。 不要害怕,不要排斥电信软件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又不是洪水猛兽,哈哈😃。
改,,,革有多难,大家体会到了吗 以前新闻说到改,,,,,革的时候都用“啃骨头”这个词!现在各位都切身理解了吧。 搞这种事情必然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阻力可想有多大。司马迁都说过,变古乱常,非死则亡。他说的是商鞅。两千几百年过去了,现在依然感觉古时候那些人很令人敬佩!
汉军打到咸阳城了 赵高还告诉二世一切都好。
雷军:我比马云勤奋,为什么他还比我有钱?
2011年陕西省本科生质量排名
陕科大今年只引进了33名人才。 我估计今年最多50名了。人数太少了。
这肯定是在调研人工智能业内的一些情况,有助于我们确定具体方向。 以后考生可以来陕科大学习人工智能!前途很好。
陕科大电智学院考研率创新高 这种学科一看就是欣欣向荣!越有希望越自觉努力,越没希望越是自甘堕落。因为学生们能看到努力之后必然会有回报,所以他们愿意努力,这说明方向是对的。加油!
陕西省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培养高技能人才 指路明灯来了。
重大消息:陕科大要发展嵌入式CPU生态! 我校举行安全关键领域嵌入式CPU生态创新工程中心揭牌暨 “125计划”特聘专家聘任仪式。 这里的嵌入式CPU应该是指应用于航天方面的专用芯片,即ASIC。嵌入式设备和嵌入式软件应该是分别对应专用集成电路和应用于其中的操作系统。对应的专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热门专业。为每一个新学科或者新方向都邀请业内资深人士担任特聘教授来帮忙启动,非常明智!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先带进门! 以后考生来陕科大上学肯定不虚此行! 这种航天专用芯片对可靠性要求比较高,是个不错的方向!
从学术报告就可以看出来学科新方向 深度神经网络是电智学院人工智能方向,用以生物医学工程的生物激发微型机器人应该是机电学院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方向。(不知道胡乱翻译的准确不)
有这么多人吗?
轻工学校也开始做有机光电了 学科一交叉就成了新领域新方向。
陕科大目前处于扩张期 科研经费力争翻番; 人才培养上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上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和国外人才; 社会服务和学科声誉上通过做大做强科研工作。 今年经费增长63%,后面经费看来还会较快增长。
有回放视频吗?
其实我觉得非常简单。这些大概率是跨专业考研的。本科名校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证明了自身实力,尽管冷门专业录取分数线会比较低。所以这些考生根本不介意研究生毕业学校是否双非,更何况这个双非的热门专业也是B,他们在浙大就读的专业不见得比B强。即使他们在浙大就读专业强于B,也不见得好就业,这是最重要的现实问题。所以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也是对自己未来负责。 所以,借着本科学校的名气,再加上比较热门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完全可以立足于社会!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022年陕科大报考研究生人数增长真快 50%的增幅!学校实力正在恢复中。
陕科大的球差校正电镜是自己学校的设备吗? 原子级别的操纵用到的电镜应该是皮米数量级了。一套下来,至少得两三千万人民币吧。
陕科大已经在转型了 看到一期老姚接受采访的视频,推测时间应该是在2015年左右。他在采访中介绍陕科大已经在转型了。第一,对于传统强势学科的转型具体就是调整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比如开始研究生物质化学,生物质新能源等。这个是当今的趋势,大方向。材料学科也在转型。老姚特别提到我们的材料和别的学校材料学科很不相同,主要是陶瓷玻璃等。所以调整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发展超导体,因为超导体也是会用到陶瓷材料等。看学校新闻和引进人才学科学历背景,材料学科估计也在搞柔性显示研究。这也是个符合趋势的大方向。我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新轻工”。老姚还无奈地提到,国外就没有所谓轻工这个概念。第二,对于传统弱势学科使用的是人才引进的方式。这几年电类学科确实引进不少各层次的人才。包括博士毕业生,柔性引进阮士等。怎么说呢,我觉得我们是多科性综合大学。这几年别说工科了,就连新文科都开始发力了,没有理由不发展电类学科。第三,学历提升。之前学校老师少的时候,部分学历比较低的人被安排到教学任务上去了。现在日子好过了,学校没有忘记他们,给他们出学费,减免课程负担让他们去985读博。等等。推荐大家看看那个采访。 老马很厉害,他在前几年获得两三次“三大奖”,但是这几年却没有。我推测就是因为方向调整的原因,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吧。马老师引领的生物质化学团队就是111引智工程建设的团队。如果真能转型成功,培养一个符合大方向的学科团队,那真的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其实,广西某校的新阮士所获三大奖项和我们基本差不多。原因肯定是他们的学科方向: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更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更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希望陕科大多争取经费,均衡发展 陕科大有不少高新技术专业,其实考生可选择性挺多。
培养出了茅台总工的陕科大食品专业 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陕西省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之后的第二个。 以前上学的时候路过食品专业实验楼的时候偶尔会看到几个女生推着一个小车在卖面包🍞🍞🍞。他们做实验室制作出来的,处理不掉只好卖掉。可惜当时没买一个。。。
选对方向必须重要 绿色,环保是大方向。不是水平不行,而是方向不符合时代潮流。有什么启发?
大概率是本校培养出来两位长,江学者 第一个新闻说“一名新引进人才获"国家优青",2名教师有望"获批"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 第二个新闻稍晚几天,直接透露出是长,江,学者。 这个级别的人才都是本校申请,很难引进。引进的人才一般都是年轻俊才。另外看字面意思,既然是获批,那肯定是从本校申请的,所以应该不是引进的。
西凤酒是十大名酒之一 西凤现代产业学院给多少经费啊? 除了科研以外,还讨论了人才培养。这说明以后食品学院会有更多毕业生去西凤工作了吗?
下一轮环境科学与工程获批博士点概率很大
张方晖教授厉害
感受到了作者的无奈和大声疾呼 作者的苦心用意能体会到吗?
陕科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男女比例是多少? 我估计比较协调。因为有艺术生,管院女生也多。化学专业女生应该也比较多。
《顶层设计》指明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2020年陕西省教育事业统计(高等教育部分) 在校本专科生121万人 在校硕博研究生 16.6万人 在校成人本专科生21.8万人 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总数190万人 师生比1:19
江河湖海,煤油电气。东南西北,天地人法。 江大河大更有海大,湖大山大哪有地大。 东大南大不如央大,西大北大孰胜中大。 煤大油大都没矿大,电大气大都输天大。 天大不如人大,人大不如师大。 师大也没法大,最终还靠科大。
这个学校30亿经费,2100名专任教师 他们今年获批办校以来第一个博士点,计算机。
陕西省2020年度本科高校决算经费排名 不知真假
专家解析《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我们国家科技经费投入量巨大,稳居世界第二,是排第三的日本的2.1倍,漂亮国的54%。但是产出相对较低,尤其是高校。目前那些所谓“国际一流”大学几乎都不是国际一流。企业应该是希望所在。目前的学校不管排名前后,个人觉得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为主。高校每年申请的那些二三十万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也是给年轻老师锻炼自己和培养研究生用的。这点钱办不成大事,也创新不了。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一切应该都只是时间问题。通俗地讲,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创新,肯定不是靠误打误撞的小概率事件,而是靠不断地深入了解,这样才能玩的转。你只有熟悉最底层的逻辑和原理,才知道也才敢去“改变”。这就需要时间和经费的持续投入,还要加上科研人员的数量,人多力量大是肯定的。这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国家在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比较少,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之前那么穷,没有钱和精力去搞创新,刚开始都是追赶,逆向设计。因为原始创新是九死一生,真的是“吃饱了撑得”。吃不饱的企业根本就不会去做原始创新“瞎折腾”,折腾半天把自己给折腾倒闭了。大量时间,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投入终会量变引起质变。有些国家强,主要是人比较强。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比我们聪明,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主力都是三十几岁的人,或者说平均年龄比较低,同时他们的人平均年龄都是四十几岁。你刚毕业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工作十几年了,甚至有的人快退休了。他们的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还是学生。等我们有些人工作十年的时候,可能还要面临失业问题。那怎样培养资深的科研人员?我特别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某一高新领域里,德国和日本有头发花白的即将退休的老工程师,而在同一领域我们都是三十几岁的小伙子。这怎么干得过他们。他们人才队伍年龄梯队更合理。所以不出意外,目前我们国家干不过他们国家。不说个例,只说一般情况。所以还是那句话,持续投入时间、经费和科研人员才能有创新。我们在科学领域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屠呦呦。这个当然不是偶然!因为她之所以能创新突破,有相当大的原因是对我们国家几千年以来对中药的持续研究的继承。等到她研究治疗疟疾的中药的时候,她可以参考前人留下的大量的古籍文献。这就是一种持续发展。是她发现青蒿能治疗疟疾吗?显然不是。我们历史上有大量先例,利用青蒿治疗成功疟疾,并且都被记录到史书里了。她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做的工作,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最终做到了创新突破。假如没有几千年以来对中药的研究,对史书的编撰修订校对整理等这些时间、经费和精英人员的投入,那她还真不一定能成功。换做其他领域也是,需要持续投入经费搞项目,只有在实战项目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等到他们在这个领域里做的比别人都熟悉的时候,最起码大家一样熟悉的时候再谈创新也不迟。都是个人愚见。
省里只有西北大学和陕科大的数学学科进入前50%? 看来,真不是钱的事。
大学排名是门生意 有需求就有市场。
试看省属高校2021年的发展结果 毕竟2021年省属高校经费都有显著增加。这对于西部省份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霖,边际效应应该大于东部。试看明年陕西省属高校的整体进展吧! 陕科大专任教师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几所学校,但是经费也没有少很多。毕竟其平均水平本来就是很不错的,所以平均经费多一点也正常。 可能一年时间太短,体现不出成果。
2006年在河北招生的一本高校调档线。 前面几页是一批A,最后一页是一批B。看看有没有大家熟悉的学校。 先说结论:除了少数学校以外,大部分一批A和一批B档次学校的调档线差距非常小。有的一批B调档线还要高于一批A。划档录取相比现在的平行志愿而言非常不合理!相当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就跟盲盒一样,你不知道打开的是什么。所以经常导致高分低就现象。假如我填志愿的某个一批A某个学校当年报考的人数偏多,那就相当于出现了扎堆想象,结果就是很多高分同学不能被一批A录取,只能滑档到一批B,这个非常扯淡!因为大家报考某个学校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别人报的是哪个学校,根本不知道全国还有多少其他考生也同样报了这个学校。所以经常有学校爆冷,也有扎堆。这就是当年残酷的现实。考生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被概率左右了。 不是别人进步太快,而是陕科大前些年停步不前才导致今天的格局。还有人觉得我自己不努力,光想着学校替自己努力,呵呵。今天的大学和以前的都不是一个概念。
2021年陕西部分高校ESI排名 这个排名是按照他引总量来进行的。近几年,陕科大在六七之间徘徊。 如果按照篇均他引,那陕科大是第四。 第二张图是陕科大近几年的ESI排名情况。篇均他引进步神速! 陕科大前些年被债务拖累,没钱投入学科建设,导致2015年以前整个专任教师才833名。在这个排名看总量看规模的年代,这对陕科大这样的小规模学校来说是很容易被社会误解的!很容易让别人产生一些虚幻的想法,看不清楚自己的位置。GDP还知道看人均,怎么大学学科发展都忽略人均呢?这样确实不合理。最起码在规模之外再搞相应的平均指标。这样可以让人认清自己。
与其数学,不如电子信息 任总说我们需要数学家,然后JYB就开始批发数学博士学位。难道就不怕社会消化不了这么多数学博士吗?再过几年满大街都是数学博士,他们肯定不得不去中小学教书。这应该不是初衷吧。 个人认为还是得看大多数企业需求。 具体到学校,我觉得也是被双一流引导才走上这条路。遗憾!
中国大学社会捐赠100强 互相帮助,互相成就,良性循环。
按顺序对照一下 如果江苏和陕西按照顺序对比一下,总体上差的有点多。
有代表性的趋势 陕科大就差布局集成电路了。
从57到106,陕西科技大学推免研究生数量增长真快。 中科院大学,浙大,东南大学,哈工大,西工大等等。
陕西科技大学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功能化省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前天和昨天连续看了两期央视一套的新闻联播,大篇幅在讲生态环境!现在社会发展逻辑真的是变了,为了绿色发展愿意付出代价。赞👍🏻
学校正在申报化妆品技术与专业 轻工学院。
这是怎么了,上级部门频繁调研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新突破 后续必然是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突破。因为后面的两个突破的必要条件都是有重大人才主导。
陕西科技大学即将实现长江学者新突破 真是被我言中。 长江学者是实现院仕的前提。我只能说,越来越近了! 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立都需要重大科研人才担当。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热烈祝贺🎉🎉🎉🎉🎉🎉 看来,电子信息肯定是学校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
陕西科技大学前几年获批的部分重量级科研平台 触底反弹进行时。
最新全球学术排名出炉:陕西科技大学排名中国高校TOP100 2021年10月最新全球学术排名出炉:我校排名中国高校TOP100 上次统计好像也是前100。各种数据显示,陕西科技大学已经进入复兴时期。
我校可以搞起来
2006-2020大学录取率对比 从今年李校长迎新讲话中了解到2021年全国一本录取率在各省份是11%-25%区间。又根据资料看到2020年211大学在一般省份录取率是4%-6%,少数省份是6%-14%。985大学录取率在一般省份是1.1%-2%区间,少数省份是2%-5.8%。这是最近的情况。再给大家看看我们河北省2006年大学录取情况。 2006年河北省参加高考55.7万人,本科(包括本一,本二和本三)共录取11.7万人,比例是21%;高职和专科(包括专科一批,二批和三批)共15.6万人,比例是28%;剩下的学生只能进入社会大学了。 我本人高考成绩一般,省内排名比例是前3.24%,然后来到了当时属于一批B的某校,就是现在的双非一本。这个学校的录取名次肯定都在3.5%以内。我的这个分数即使到现在在一般省份考985也是难,除非报农林渔牧矿水利和其它一些冷门专业那是没问题,但是上211问题不大。 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孩子不要太幸福。现在的孩子不要太幸福。城里的孩子不要太幸福。 现在大学整体录取分数线下降,说明国家向好发展了,可以让更多孩子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且是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我个人的经历其实就是我们这个伟大国家向好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个体微不足道,但是可见一斑。了解一下个体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二十年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听我啰嗦一下。 我们小学是村小,但是比较幸运,它是县里的中心小学,就是现在的重点小学。中心小学的意义就是不受就近入学的强制约束而不得不上镇中(就是垃圾初中),而是有特权直升最好的县中。当然是有代价的。而我这一届班里70名考生中就有五名毕业生考入县重点初中,我是其中第一名。剩下的人去上镇中。对于农村出身的孩子,其实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人生就已经被安排到了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了,只是当时大家都没有意识。写到这里心里确实有点难受。 初一开学当天,我开开心心地去报道。当时比较落后,大家都是报道当天从学校那面大墙上张贴的榜单上查到自己的名字,自己分数,自己的毕业小学名称和被分配到的班级。关键时刻来了,我发现自己小考252分成绩,但是同班同学毕业于县里向阳小学的有人比我少了100多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差距”!这也就是刚才说的代价。后来知道,我们县小考状元也被分配到我们班了,我们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儿子也被分配到了我们班,我们县某局长儿子也被分配到了我们班。现在我当然知道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班级,但是当时完全没有意识。比较幸运。我的各科老师,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我觉得都非常厉害!此处省略一万字。特别提一下我们英语老师后来去县里一个小学当校长了,她把一个普通学校楞是带出了全县第一的成绩。我高考英语能拿134分都是初中三年的底子。如果高中也是她教,那高考145以上应该没问题吧。 最最关键的时刻来了,02年考上县一中。开学当天去报道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原来班里有很多成绩很一般的人都过来报道了。按以往情况,他们根本不可能考上一中。我初中同桌,也是我后来高中同桌,他就非常“气愤”!更让他气愤的是,一中来了很多新老师。这些新老师大多来自初中,并且其中很多人都是从镇初中来我们这里教书。这里面包括数学这种重要科目。进入高中就好比堕入地狱,是我同桌的真实心情。我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数学老师是一边学,一边教。我不是否定他,客观情况下,这就带不好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有的时候说要回去看看,因为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县一中本来是全市所有县高中里最好的四个学校之一,到后来已经堕落到被隔壁反超。真是痛心疾首。我个人觉得自己水平本来都不错,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很好。但是现在上课有些就是听不明白。心里干着急,同时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去请教谁。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大学扩招政策刚开始执行。这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具体到某些学校落实的时候被搞坏了。还有就是我们少数人心态有问题,没有调整好。各级学校扩招给了更多孩子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好事。对于那些从镇初中来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直接受益者,他们就没有,当然也绝不会有我同桌这种心情。他们里面就有个别人不受波动心理困扰,能够安心学习,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对于大多数苗子来说,全军覆没了!所以我经常说,时代即命运。有的时候,你真没得选择。我们这些苗子后来都选择了到市里复读,后来都考上了一本。当时一本录取率大概3.5%,低于现在的211录取率。 农村的孩子考大学所面临的不公平是从一出生就有了。在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不是每个农村孩子都足够幸运能够跨越过去。 说这些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不能仅以“第一学历”来定义一个人。因为不同省份,不同城乡,不同年代之间差别太大了。这都不是一个概念。
国家重点学科的硬性标准是什么? 陕科大轻工学科,材料和化学具体是哪些指标还达不到重点学科标准?有人了解吗?
下一个ESI前1%学科是哪个? 除了轻工,材料和化学以外,下一个最大可能进去前1%的学科是哪个?
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工程加工技术中心。这个省 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工程加工技术中心。 这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不是同一档次的,是省部级的?两个国家工程中心也是省部级?
今年7月到现在10月份,陕科大人才引进空挡? 三个月了没有引进人才。假如规模上不去,人均再厉害排名也上不去。
再上两个。
大学排名应该看平均水平,而不是看规模 有些学校水平真的一般,但是就是因为规模大排名就上去了。这是变相鼓励学校合并,走捷径。所以,还不如按照平均水平来重新排名。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