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公爵
初吻給了妳
这片土地从不缺少帝王将相
关注数: 3
粉丝数: 29
发帖数: 1,527
关注贴吧数: 4
明朝的朝贡是在送钱吗? 我们来看看对方的史料怎么说。 —————————————————— 《安多政教史》(藏文) 其中提及藏区首领朝贡是为获取茶叶、丝绸等物资,直言“汉地赏赐厚于贡品数倍,故遣使不绝”。 已经揭示朝贡实质为经济利益驱动。 —————————————————— 《李朝实录·世宗实录》卷62 "中朝(明朝)待我至厚,赐予之物倍于贡品……然来往之费,亦不可胜计。若数年一贡,则国用可省,而事大之礼不亏。" —————————————————— 琉球《历代宝案》 "洪武以来,受赐海舟,遣人入闽学操舟之术……又得明朝勘合,通贩暹罗、满剌加诸国,转贸其物以贡中国,获利甚巨。" —————————————————— 日本《策彦入明记》 "大明皇帝之赐,绢帛、铜钱堆积如山……然彼国禁私贸甚严,唯赖贡使携货入京,潜市于民,其利十倍。" —————————————————— 利玛窦《中国札记》欧洲人 "中国皇帝乐于接受远方国王的称臣,并回赠价值远超贡品的礼物……这些使团多数是商人冒充,他们用谦卑的言辞换取真金白银。" ——————————————————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是怎么看待的 —————————————————— 《明神宗实录》卷369 "北虏(蒙古)求贡,名为臣服,实贪赏赐……岁费数十万金,而虏欲无厌,边患益滋。" —————————————————— 明朝中后期,朝贡频率过高(如蒙古、女真部落以朝贡为名频繁索赏),导致国库空虚。嘉靖年间曾因蒙古俺答汗“求贡”问题爆发“庚戌之变”。 —————————————————— 《明神宗实录》 万历年间,有官员上书批评朝贡是“虚名耗实财”
明朝存在“地图开疆”吗? 如图,明朝几乎把整个西藏都纳入了版图了,我就想问问怎么做到的呢? 不出一兵一卒,直接把几乎一半汉地大小的西藏纳入版图,如此丰功伟绩怎么没在明史,明实录里记载呢? 明朝对西藏的治理包括这些点: 1.明朝在藏东的边缘设立过朵甘都司,属于名义上的羁縻机构,只任命当地人,无驻军 2.象征性>客观事实,口头意义>实际意义 3.明朝在西藏没驻军,没税收,没流官,属于三无产品。这是极其恶劣的【地图开疆】 那我们来对比一下元明清 元朝:设立宣政院派官征税【年收税粮8400石】有少量驻军。 清朝:通过金瓶掣签、驻藏大臣实现直接管理。 不论是对比前朝还是后朝,明朝对藏的实际控制力都远远低于元清,只停留在地图开疆,这也跟时代无关,不能再找借口说是因为满清吃了近代红利,那元朝也吃了红利?
一些朝代服饰 作者:ChunH
有无历史架构严谨的小说 不求多还原,只求能逻辑自洽,
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咋样?
有无讲古代侠客演变史的书籍?
分封制比帝制更利于扩张文明? 分封制相比帝制有一些好处: (1)有扩张动力,我打下来土地周王室直接赏给我的,我扩张就更有积极性。 (2)有治理动力,一块封地赏给我了,我是能传到子子孙孙的,我是要好好治理我封地百姓的。 (3)有扩张动力,有治理动力,那诸侯国能不强势吗? 这就类似于打工和创业的区别。 缺点也比较明显:容易炸开 帝制也有一些好处: (1)不容易炸裂,前朝即便灭亡,后朝也能迅速的整合旧的官僚体系。 (2)文化逐渐趋同,以礼仪服饰来慢慢形成凝聚力 帝制也有一些坏处: (1)越远离朝堂越难以实际控制,也就更难以扩张。 (2)天高皇帝远,地方地头蛇众多 (3)扩张欲望不强烈,积极性不高,打下来的土地都是皇帝老儿,我就一臭打工的要什么命啊
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很搞笑的场景? 例如宋太宗驴车一夜狂飙200里,王保保一根木头过黄河?
江湖与朝堂的矛盾不可调和 江湖与朝堂,向来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朝堂而言,所谓‘侠以武犯禁’,这群江湖人不事生产,却追求快意恩仇,动不动杀人全家,甚至于还有些江湖人有着能以一挡千的强横武力,无疑是江山社稷的不稳定因素。 更有江湖势力成为一州之地的地头蛇,威望极高,造成不少人只听命于江湖门派,而不在乎朝堂的现状。 而于江湖人而言,一句‘朝廷鹰犬’就足以形容他们对朝廷的看法。二者如何共同相处,向来是这片土地千年存疑与探索的问题,但唯有一点是世人公认的…… 无论你在江湖上威望多高,武力多强,都别和朝廷硬着干,因为若是触怒了朝廷,他们是真的会派大军压境,诛你九族的。
我发现了个精辟的总结! 小说中儒释道的角色,本质上就是在cosplay。 本质上就是一个角色套了佛家/道家/儒家的皮,与现实中的儒释道的讲义、思想、真实状态等等。 有关,但不多,可以这么理解吗? 小说中儒释道的角色更偏向于世俗化的刻板印象?
劳动节还是劳工节? 快到五一劳动节了,出于好奇搜了一下劳动节的历史由来。 原来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等城市的35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改善劳动条件。 美国当局迫于国际舆论和社会压力,宣布实施8小时工作制。为纪念此次斗争,宣布此日为劳工节。
朱元璋北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很大程度是不是因为,自北宋至元朝时期,人口重心就已经南移导致的?南方人口起来了,北方又连年战乱➕黄河泛滥,所以才有能力北伐?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我有点好奇,扩张=侵略吗?例如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
江湖与朝堂的矛盾是不是由来已久? 最近才看几篇江湖文,对于古早的小说例如天龙八部金庸只听过没看过,历史上江湖与朝堂是不是素有矛盾?
问一个小说问题 假如主角穿越了,忽然一个放在前世还在上初高中的女性喜欢主角,主角该怎么规避审核,之后实现男女尽欢?
洪秀全是不是不识大局? 在国家陷于外敌环伺,国家陷入生死存亡之际,太平军不识大体,认识不到国情,搞乱大清朝,搞乱老百姓安稳的生活,还投奔信了蛮夷的宗教,这难道不是对迷人的老祖宗传统思想的背叛吗?😡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敌特1450了,是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有目的的大爆痘,真是太可恶了
筑基丹为何总是“有价无市”? 个人喜欢看修仙文,看过一定数量了,发现主角的新手村,筑基丹总是有价无市,但是后面筑基修士就跟烂大街似的到处都是。
修仙小说主角没有外挂该怎么办? 仙尊给了我们答案
在古代装病真是一门学问 司马懿装病夺权 朱棣装病谋反 孙膑装疯卖傻,吞食粪便,躲过必死局 李泌装病避祸 东罗马将领贝利撒留怕功高震主,装病自污,得以善终。
修仙文中妖兽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了很多,大概想到了几点 : 【根植于几千年的生存威胁】 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人类与食肉动物的地盘争夺。明清时期泛滥成灾的“虎患”,地方官甚至要建立打虎队应对村庄“十室九空”的局面。 ———————————————————— 【古代妖兽的神话/妖魔化】 我记得有不少文明出现过“猛兽崇拜”,如古埃及崇拜的半人半鳄的神灵,中原南方的村落出现的“虎崇拜”等等。都给现代小说提供了不少素材和土壤。 ———————————————————— 【符合主角打怪➕升级➕掉宝箱➕解锁新地图的逻辑】 妖物作为标准化的野怪,用不着花费心思描写,且低阶妖物往往智商低下,可以很好的满足读者爽点。所以作者一般都会设计妖兽横行的世界观,让妖兽=可再生资源。 ———————————————————— 往往很多修仙小说中的妖兽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工具化】,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不会只满足于此,不过这可能就看作者的侧重点了。
感觉修仙小说里佛门总是打酱油 看了好多修仙小说,感觉佛门弟子都是起承托作用,或者描绘的不多。顺便讲几个历史上的本土化佛教。 1.【天台宗】(法华宗)——隋唐鼎盛 吸收了道教的思想,强调“一念三千” 2.【华严宗】法藏——唐朝鼎盛 吸收了儒教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法界缘起” 3.【禅宗】菩提达摩——隋唐成熟,宋元鼎盛 彻底中国化,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吸收道家自然思想。提出“顿悟成佛”,简化修行,适应农耕。宋代后与文人文化结合,影响诗画艺术。 4.【净土宗】——东晋唐宋元明清鼎盛 倡导“称名念佛”,修行简化,贴近普通民众。融合民间信仰中的“救赎”观念,形成“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景。宋元后与禅宗结合(禅净合一),成为民间最主流的宗派。 5.【律宗】——唐朝鼎盛 将印度佛教戒律与中国礼法结合,作《四分律》,强调“戒为佛法根本”,为其他宗派提供基础,后传入日本。 6.【密宗】(唐密)——唐朝鼎盛 融合唐代道教符咒,形成独特的汉传密教,后传入西藏→藏密。唐武宗灭佛后衰微。
我感觉很多修仙小说里的妖兽很冤啊 比如一头冥龙,好好的躺下家里,突然有一群人冲了进来,抓住他,杀了他,抽筋扒皮,做成了铠甲 而很多时候主角杀死的修士身体,往往没什么用,点个火就走了【韩立】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养天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口中的“百姓”包括那些吃不起饭加入农民军的农民吗?
天子守国门是不是一种“春秋笔法”? 一直有种感觉,一个王朝连国都门外几百公里都控制不住,这个王朝是弱还是强? 原则上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实际上 : 出了国门往外走几步就是敌国,打不出去,打出去了也没能力控制。
清代统治者似乎都很推崇朱元璋? 有什么现实因素吗?还是说,这是一种皇帝对皇帝的喜欢?
古代人口到了一定规模是不是必然爆发战争?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以这两点为基础就得出了一个命题 : “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说人话就是“人类的增殖力始终高于食物的生产力”。 人口数量总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而食物只能以算术形式增长,人均食物的减少必然导致普遍的贫困和罪恶的滋生,随之而来的便是战争,瘟疫,饥荒,迫使人口减少,直到减少到和食物的生产力相当的位置。 这就是马尔萨斯在《人口论》里的理论。 而你会发现这一套理论却出奇的适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规律。人口的压力过大,食物却没法满足,就会导致王朝的管理成本逐年上升,直到土崩瓦解。
明朝那些事是正史? 现在已经抽象成这样了?
修仙界是否有点社会达尔文的意思? 社达的标准很简单,就是遵从弱肉强食的原始自然法则,是一种生物的野性本能。 ———————————————— 人类之所以建立集体社会就是为了能合力抵抗大自然的自然灾害以及自然法则的各方面侵蚀,不想再过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从而才真正意义上诞生了“意识”。 ———————————————— 社达就是纯粹的思想返祖,只是身体上保留了符合文明社会的行为,这么看修仙界确实有种社会达尔文的意思。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 《马嘎尔尼访华时与乾隆的故事》 即便有点曲折,马嘎尔尼一行还是见了乾隆,乾隆也就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双腿下跪,权当他们是化外之人不明礼仪,唱个大喏就算了,这样礼仪之争才基本告一段落。 —————————————————— 但是有些人,按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讲,特别喜欢意y,而且超级会意y,硬说英国人跪了,还说他们本来不想跪,但后来见到乾隆天威,马上就扑通一声双膝跪倒。 —————————————————— 话说回来,乾隆没有迫使英国使者按照中国的礼仪下跪,还接见了他们,并和他们说了话,这似乎很大度,但事实上他是非常不高兴的。所以后来英国使者的要求全遭到了拒绝。乾隆给了他们一些赏赐,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乾隆御笔书写的“福”字,然后傲慢地告诉他们,我们t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和你们通商,你们回去吧。 —————————————————— 虽然双方到最后仍然客客气气的,但实际上,马嘎尔尼的这次访华彻底失败。 —————————————————— 不过,马嘎尔尼也收获了一批副产品——他在内地走了很多地方,当时没有照相机,但是他随行带了很多画师,他一路观察过去,做了很多记录。 —————————————————— 他甚至还去了许多海防要塞,那些炮台什么的,他都看过了。在马嘎尔尼来之前,欧洲还流传着关于中国的神话。马可·波罗以后,欧洲关于中国的神话很厉害,东来的传教士也一直在建构这个神话。 —————————————————— 欧洲有段时间盛行重农住义,因此中国的神话传得更为厉害,欧洲人一直以为中国很强大、很富足。但马嘎尔尼在中国经过细心观察后,发现根本不是传言中的那么回事儿。中国并不富足,穷人非常多;而且也没有一种合理的审判指读,观员喜欢贪z枉f、胡乱断案,果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军备则是一塌糊涂,虽然说八旗和蒙古士兵的装备看起来还是有模有样的,但海防的炮台和那些守炮的士兵等都是摆设,这些炮既不能升降,也不能瞄准,要打的话,只能打一个地方——后来在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也见识到了中国海防炮的这个特色。
怎么会有如此完美的公式? 西方历史一眼假,大明永乐大典不信的都是收了美金。太完美了,逻辑闭环了
古代中国是否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科学通常指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系统性知识体系,追求对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解释(如牛顿力学、原子论) 技术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性应用(如火药配方、水利工程)。 二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形成抽象化的理论框架。 ———————————————————— 《九章算术》提出方程解法与勾股定理应用,但未构建公理化体系(如欧几里得几何)。 宋元数学家(如秦九韶、朱世杰)的“天元术”接近代数符号化,但未形成系统性代数理论。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日食月食成因”接近现代解释,但未抽象为光传播理论。 《黄帝内经》构建了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学说,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其方法论依赖类比推理,而非解剖实验(如维萨里《人体构造》)。 墨家提出“端”(几何点)、“力”等概念,并尝试逻辑学(“辩”),但战国后逐渐式微。 朱熹等理学家探讨“格物致知”,但未发展出可控的实验方法论。 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均为应用技术,未催生化学动力学、电磁学等理论。 农业与工程:都江堰、大运河等工程体现实践经验积累,但缺乏流体力学分析。 ◎李约瑟指出中国技术长期领先,但未自发产生科学革命,可能源于: 1.科举制导向人文官僚,缺乏独立科学共同体。 2.儒家重伦理实践,道家重直觉感悟,缺乏形式逻辑传统(对比亚里士多德三段论) 3.知识观差异,中国强调“经世致用”,希腊追求“纯粹真理”。 这如今还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想问一下正道宗门怎么防止白眼狼弟子蟠桃? 就比如,一个弟子想获得资源,宗门也给了他应有的,他筑基了,但是宗门给不出更多的资源了,所以他直接蟠桃了,想去更好的宗门发展。那宗门的一切资源不白养他了吗? 相比魔门就不用担心这种事,因为宗主也知道这群弟子什么德行,直接炼化一部分魂魄,可以做到掌握其性命。也就不用担心自己养大了个白眼狼。修仙资源和修仙者的转化率提高了(饲料和肉的转化比最高),那就可以带弟子去攻打其他正道宗门,掳掠其弟子,重复刚才的步骤。 这难道不是在修仙界的一种更高效,更进步的管理方式吗? 按理说正道宗门管理还是太松散了,早就该被魔门踢出修仙界残酷的市场竞争当中了。
deepseek的服务器怎么一直在繁忙? 他这个刷新按钮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吗?我都点了17次刷新了还在繁忙,这么好的软件天天繁忙是真受不了。 强烈希望再来一个deepthink,没有同行督促这软件是真不上进,万物生长靠积极性,没有积极性是万万不可的,这么大一个市场就一个deepseek独占,他能有长进就怪了
我好奇正道宗门要怎么拴住弟子? 魔道宗门就没这个忧虑,要么有封锁魂魄的道具,要么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宗主是一言堂,掌握所有人的生死,正道的宗门怎么避免被一些品行不端的弟子出卖宗门呢?
为什么修仙界的秘境这么多 仿佛哪里都可能会有一个老妖怪临死前创造的秘境,然后设计一些像小孩子闯关一样的关卡,再在尽头放一些奖励,怎么会这么闲 ! 是我我就花大时间和耗材设计极难的关卡,然后到了终点一点儿好处也不给 急死这群贪财鬼。 还有,按理说修仙界就不该有什么皇帝,有皇帝那他也会是修仙者或者被架空者。 例如越国,楚国,魏国,万兽国,每个国的领袖就是几个元婴真菌开创的宗门,麾下是各个地方的结丹宗门和家族修仙,围绕着修仙资源,例如元婴极别的灵气源泉进行争夺和开战,灵气源泉是进阶元婴的必要条件等等。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来自哪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原句见于《国语·周语上》。其含义是:堵住百姓的嘴(压制言论)比堵塞河流更加危险。 —— —— 背景故事:这句话源于西周时期召公劝谏周厉王的历史典故。 周厉王暴虐专横,百姓对其统治多有不满,纷纷议论批评。厉王为了压制舆论,派人监视百姓,凡有批评者皆处死。召公(一位贤臣)劝谏厉王时说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堵塞百姓的嘴,比堵塞洪水更危险。洪水被堵后一旦决堤,伤亡惨重;压制民意也会导致同样的灾难。) 但厉王不听,最终百姓忍无可忍,发动暴动推翻了厉王的统治。 核心思想:这句话强调压制言论自由会导致民怨积累,最终引发无法控制的动荡,如同堵塞河流必然引发洪水决堤一样。它警示当权者应重视民意、广开言路,而非用高压手段控制舆论。 现代启示:这一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提醒社会治理者需尊重民众表达诉求的权利,通过沟通疏导矛盾,而非简单压制,否则可能激化社会冲突。
西方真的是工业革命才后领先的吗? 在西方,近代史的开端不是像我们这么划分的。 我们一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但这种划法今天已经受到了挑战,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按照世界史的发展脉络划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至少可以划到明朝中叶。他们的理由是,毕竟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和世界发生联系了,西方的传教士已经进入中国,我们已经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器物和文化。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划到那儿呢?这其实是西方的划分方法,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因此我们所指的西方现代世界的起点肯定不是1840年。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 举个例子吧,比如火炮。利用黑火药的火炮和火枪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到明朝中叶我们做的枪、炮和火药都已经赶不上西洋人了。西洋人所掌握的制造枪炮的技术最早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但我们现在却都赶不上他们,枪炮的精度不够,火药的加工工艺也差得太远。所以到明末的时候,徐光启他们又把西洋的火药制法和枪炮制法翻译过来,我们自己再开始仿制、生产,其中主要的类型是红夷大炮。所谓红夷大炮,是一种能够连续发射较长时间的火炮。过去的火炮是从前面装药,捣实,然后装上炮弹,后边儿再一点火,哐,打出去。但这么打出几炮后,炮膛就会变热,甚至发红,这时就不能再往里填了,否则当场就会炸了。也就是说,得等它凉下来、冷下来再打,而在此期间火炮就不能发射了。而西洋人的红夷大炮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的炮膛是可以打开的,里面装一个小炮膛,这样可以先把火药装进去,打完了可以拿出来。就是有点类似于现在炮弹的前身——在历史上,炮弹的弹头和药仓曾经是分离的,两者合到一起是后来的事情。由此可见,当时西方人造的火炮已进化到基本具备现代火炮雏形的程度了。而当时的中国火炮铸造粗糙,炮膛一点儿也不光滑,很容易就炸膛了,还没把敌人炸死,倒先把自己给炸死了。枪的制造工艺更是粗糙。当年道光帝还是皇太子时,有一件特别牛的事,就是当时林清天理教起义,从隆宗门攻进宫里的时候,这哥们据说是拿着火铳,咣咣,打死了两个。道光帝是精通火枪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西洋人进贡的火枪时就非常感慨,觉得西洋人的火枪制造精致,而中国人不知道何时才能造出同等的产品。 讲这个是想说明,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经历了一场手工业革命,他们的手工业工艺可以造出很精致的东西,比如为航海造的船此时已经很精致了,还有为造枪炮、火药而制作的一些加工机械。工业革命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以前教科书里讲,瓦特看着烧水的壶盖儿被蒸汽顶起来,然后他就发明了蒸汽机。其实现在看看科技史就可以知道,蒸汽机最早不是瓦特发明的,他只是把蒸汽机改进了而已。所以,进行发明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看的那种神奇故事讲的,坐在苹果树下冥思苦想,突然苹果砰的一下砸脑袋上了,然后他就得出伟大发现了。其实这些发明或发现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越早的、越是划时代的发明,它孕育的时间可能就越长,因为那个时候人类还处在蒙昧时代或是蛮荒时代,所以那个时候的发明跟现在的相比,分量上是不一样的。
武帝的盐铁专卖让我们明白了垄断的可怕 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具体表现在老百姓买盐的价格高出正常价格的近乎十倍,不过汉武帝本意是好的,有钱才能拓土攘夷,只是下面的人执行坏了。
关于课本, 历史越古老就美好,只需要一笔带过,讲一些制度,文化,皇帝,盛世,大范围上没什么问题。 越靠近现代,反而越会出现一些意义不明的“定性词汇”,属于zz因素开始发力了,毕竟历史总是要为zz服务的,这些定性的词汇怎么形成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家之言是对的吗? 这些是都不会讲的,只是给你一个对此人的定性,对于个人来说,并没什么。但搞清楚,这可是义务教育,是几亿人的事情,而且是一代一代人都灌输的事情,群体的力量是可怕的,是给了几亿人对一个人的潜在定性,这就成了一个社会学问题。 当然了各国当q者都是这样,天下乌鸦一般黑,想了解不同角度就要看各国对媒体的控制力度和墙有多高了
史吧最近帖子质量不太高 已经见了不少于三次给光头洗地的帖子了,果粉味大可以找中山,给花园口战神洗地,我看你是欠喝黄河水了 一个连湾湾人都看不起的,果粉当宝贝一样舔,还“不以成败论英雄”都出来了,这句话的前提是他得是英雄,一个gm當搞家族tz的光头也配称英雄那真是我华夏没人了,他的唯一优点就是做出了跟汪精卫相反的路,但也仅此而已。
我想讨论一下文化是否有优劣? 现在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一般是说文化都是平等的,虽然不同,但是不分优劣。但是呢,有些地区一夫多妻的传统,应不应该尊重?有些部落吃人的传统,应不应该尊重。 这时候大家可能都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好的,甚至是说必须要所谓的文明世界出手干预的,但是这就有点像,历史上的直民主义了,这不就是相当于,欧洲人觉得要给土著宣扬基督教 或者说宣扬紫Ben主义的价值观了吗? 所以你如果承认文化有优劣之分,不管标准怎么变,你都很难得出部落酋长的文化要比紫笨主义更文明的一个结论,但是你强行去谈土著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平等的,好像又有点不太合理。 所以我们就陷入了,要么承认部落文化,一夫多妻文化和现代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要么就要承认智敏主义具有一定的正当性。这就很容易扯到文化的优劣是否会促使诞生民zu的优劣?这可是很大且敏感的词,极容易滑向德国洗头老的路上了
传统儒家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怎样的? 和大多数人想的不太一样,传统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并不认为同性恋本身是邪恶的,只要你不去破坏这种婚姻制度就无所谓 而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对同性恋是有一种排斥态度的,但是这种文化其实是西方的舶来品,也就是一种基督教文化,认为同性恋是有罪的。 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对老祖宗千年的智慧保持自信,这是经过千年的时间和祖宗严选的大智慧,并且要抵制抵制同性恋这种西洋传来的文化,保持民族自信,并且警惕一些营销号的反同言论,警惕他们背后推动者想染指神州大地的想法。
一张表格理清中国古代若干流派的思想 一,如果你是积极的,同时同情宗法(中国分封制时代,封建时代的宗法制度),并且站在贵族的立场看问题,那你就是儒家。 二,如果你反对宗法,并且站在平民的角度看问题,那你就是墨家。 三,如果你主张放弃宗法,并承认萌发的专制也就是君主制,中央集权官僚国家,从君主的观点看待问题,那你就是法家。 四,如果你是消极的,并且反对一切官僚化的,或者中央科层制的一整套制度,但你又持有很强烈的个人观点,既非君主观点,也非贵族观点,那样的话,你就是道家。 以上就是来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表格和他的观点。
国际主义为何在如今的世界局势很难落地? 如何才能在世界各地传播和扩大国际主义?争取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为何普罗大众越来越崇尚民族叙事而非阶级叙事? 是否因为受到了社会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
是否越古老的历史,越难以还原真正的历史? 明清有大量的一手资料可以相互印证,让我们看清想要隐藏的历史。可汉代,周朝,商朝,我们能借鉴的似乎只有那几本。 历史上一切史书的精妙之处,在于统治者用自己建构的记忆,悄悄挤走了大众的记忆。 用王明珂的话来说:“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的过去已经永远失落了,我们所记得的过去,是为了现实所重建的过去。”
想问一下,在古代有没有为百姓打的仗? 发起人本身不是百姓,一不为皇位,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却为了百姓打的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