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公爵 初吻給了妳
这片土地从不缺少帝王将相
关注数: 3 粉丝数: 29 发帖数: 1,527 关注贴吧数: 4
明朝的朝贡是在送钱吗? 我们来看看对方的史料怎么说。 —————————————————— 《安多政教史》(藏文) 其中提及藏区首领朝贡是为获取茶叶、丝绸等物资,直言“汉地赏赐厚于贡品数倍,故遣使不绝”。 已经揭示朝贡实质为经济利益驱动。 —————————————————— 《李朝实录·世宗实录》卷62 "中朝(明朝)待我至厚,赐予之物倍于贡品……然来往之费,亦不可胜计。若数年一贡,则国用可省,而事大之礼不亏。" —————————————————— 琉球《历代宝案》 "洪武以来,受赐海舟,遣人入闽学操舟之术……又得明朝勘合,通贩暹罗、满剌加诸国,转贸其物以贡中国,获利甚巨。" —————————————————— 日本《策彦入明记》 "大明皇帝之赐,绢帛、铜钱堆积如山……然彼国禁私贸甚严,唯赖贡使携货入京,潜市于民,其利十倍。" —————————————————— 利玛窦《中国札记》欧洲人 "中国皇帝乐于接受远方国王的称臣,并回赠价值远超贡品的礼物……这些使团多数是商人冒充,他们用谦卑的言辞换取真金白银。" ——————————————————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是怎么看待的 —————————————————— 《明神宗实录》卷369 "北虏(蒙古)求贡,名为臣服,实贪赏赐……岁费数十万金,而虏欲无厌,边患益滋。" —————————————————— 明朝中后期,朝贡频率过高(如蒙古、女真部落以朝贡为名频繁索赏),导致国库空虚。嘉靖年间曾因蒙古俺答汗“求贡”问题爆发“庚戌之变”。 —————————————————— 《明神宗实录》 万历年间,有官员上书批评朝贡是“虚名耗实财”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 《马嘎尔尼访华时与乾隆的故事》 即便有点曲折,马嘎尔尼一行还是见了乾隆,乾隆也就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双腿下跪,权当他们是化外之人不明礼仪,唱个大喏就算了,这样礼仪之争才基本告一段落。 —————————————————— 但是有些人,按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讲,特别喜欢意y,而且超级会意y,硬说英国人跪了,还说他们本来不想跪,但后来见到乾隆天威,马上就扑通一声双膝跪倒。 —————————————————— 话说回来,乾隆没有迫使英国使者按照中国的礼仪下跪,还接见了他们,并和他们说了话,这似乎很大度,但事实上他是非常不高兴的。所以后来英国使者的要求全遭到了拒绝。乾隆给了他们一些赏赐,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乾隆御笔书写的“福”字,然后傲慢地告诉他们,我们t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和你们通商,你们回去吧。 —————————————————— 虽然双方到最后仍然客客气气的,但实际上,马嘎尔尼的这次访华彻底失败。 —————————————————— 不过,马嘎尔尼也收获了一批副产品——他在内地走了很多地方,当时没有照相机,但是他随行带了很多画师,他一路观察过去,做了很多记录。 —————————————————— 他甚至还去了许多海防要塞,那些炮台什么的,他都看过了。在马嘎尔尼来之前,欧洲还流传着关于中国的神话。马可·波罗以后,欧洲关于中国的神话很厉害,东来的传教士也一直在建构这个神话。 —————————————————— 欧洲有段时间盛行重农住义,因此中国的神话传得更为厉害,欧洲人一直以为中国很强大、很富足。但马嘎尔尼在中国经过细心观察后,发现根本不是传言中的那么回事儿。中国并不富足,穷人非常多;而且也没有一种合理的审判指读,观员喜欢贪z枉f、胡乱断案,果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军备则是一塌糊涂,虽然说八旗和蒙古士兵的装备看起来还是有模有样的,但海防的炮台和那些守炮的士兵等都是摆设,这些炮既不能升降,也不能瞄准,要打的话,只能打一个地方——后来在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也见识到了中国海防炮的这个特色。
古代中国是否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科学通常指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系统性知识体系,追求对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解释(如牛顿力学、原子论) 技术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性应用(如火药配方、水利工程)。 二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形成抽象化的理论框架。 ———————————————————— 《九章算术》提出方程解法与勾股定理应用,但未构建公理化体系(如欧几里得几何)。 宋元数学家(如秦九韶、朱世杰)的“天元术”接近代数符号化,但未形成系统性代数理论。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日食月食成因”接近现代解释,但未抽象为光传播理论。 《黄帝内经》构建了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学说,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其方法论依赖类比推理,而非解剖实验(如维萨里《人体构造》)。 墨家提出“端”(几何点)、“力”等概念,并尝试逻辑学(“辩”),但战国后逐渐式微。 朱熹等理学家探讨“格物致知”,但未发展出可控的实验方法论。 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均为应用技术,未催生化学动力学、电磁学等理论。 农业与工程:都江堰、大运河等工程体现实践经验积累,但缺乏流体力学分析。 ◎李约瑟指出中国技术长期领先,但未自发产生科学革命,可能源于: 1.科举制导向人文官僚,缺乏独立科学共同体。 2.儒家重伦理实践,道家重直觉感悟,缺乏形式逻辑传统(对比亚里士多德三段论) 3.知识观差异,中国强调“经世致用”,希腊追求“纯粹真理”。 这如今还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西方真的是工业革命才后领先的吗? 在西方,近代史的开端不是像我们这么划分的。 我们一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但这种划法今天已经受到了挑战,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按照世界史的发展脉络划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至少可以划到明朝中叶。他们的理由是,毕竟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和世界发生联系了,西方的传教士已经进入中国,我们已经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器物和文化。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划到那儿呢?这其实是西方的划分方法,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因此我们所指的西方现代世界的起点肯定不是1840年。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 举个例子吧,比如火炮。利用黑火药的火炮和火枪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到明朝中叶我们做的枪、炮和火药都已经赶不上西洋人了。西洋人所掌握的制造枪炮的技术最早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但我们现在却都赶不上他们,枪炮的精度不够,火药的加工工艺也差得太远。所以到明末的时候,徐光启他们又把西洋的火药制法和枪炮制法翻译过来,我们自己再开始仿制、生产,其中主要的类型是红夷大炮。所谓红夷大炮,是一种能够连续发射较长时间的火炮。过去的火炮是从前面装药,捣实,然后装上炮弹,后边儿再一点火,哐,打出去。但这么打出几炮后,炮膛就会变热,甚至发红,这时就不能再往里填了,否则当场就会炸了。也就是说,得等它凉下来、冷下来再打,而在此期间火炮就不能发射了。而西洋人的红夷大炮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的炮膛是可以打开的,里面装一个小炮膛,这样可以先把火药装进去,打完了可以拿出来。就是有点类似于现在炮弹的前身——在历史上,炮弹的弹头和药仓曾经是分离的,两者合到一起是后来的事情。由此可见,当时西方人造的火炮已进化到基本具备现代火炮雏形的程度了。而当时的中国火炮铸造粗糙,炮膛一点儿也不光滑,很容易就炸膛了,还没把敌人炸死,倒先把自己给炸死了。枪的制造工艺更是粗糙。当年道光帝还是皇太子时,有一件特别牛的事,就是当时林清天理教起义,从隆宗门攻进宫里的时候,这哥们据说是拿着火铳,咣咣,打死了两个。道光帝是精通火枪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西洋人进贡的火枪时就非常感慨,觉得西洋人的火枪制造精致,而中国人不知道何时才能造出同等的产品。 讲这个是想说明,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经历了一场手工业革命,他们的手工业工艺可以造出很精致的东西,比如为航海造的船此时已经很精致了,还有为造枪炮、火药而制作的一些加工机械。工业革命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以前教科书里讲,瓦特看着烧水的壶盖儿被蒸汽顶起来,然后他就发明了蒸汽机。其实现在看看科技史就可以知道,蒸汽机最早不是瓦特发明的,他只是把蒸汽机改进了而已。所以,进行发明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看的那种神奇故事讲的,坐在苹果树下冥思苦想,突然苹果砰的一下砸脑袋上了,然后他就得出伟大发现了。其实这些发明或发现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越早的、越是划时代的发明,它孕育的时间可能就越长,因为那个时候人类还处在蒙昧时代或是蛮荒时代,所以那个时候的发明跟现在的相比,分量上是不一样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