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z-gul
突击步兵天帝
突击步兵,不一定就是炮灰!
关注数: 165
粉丝数: 402
发帖数: 17,873
关注贴吧数: 166
一千四百年过去了朱元璋还是不吸取教训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兵即度幕,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馀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再旬日,帝御武楼,谓达曰:“扩廓游魂尚出没,奈何?”达请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度兵几何?”曰:“十万足矣。”上曰:“吾予尔十五万骑。”大将军出中路,文忠以左副将军出东路,胜以征西将军出西路,将各五万骑,转饷私役者不与焉。达抵山西境,都督蓝玉为前锋,败其游骑于野马川,复败扩廓于土剌河。扩廓遁,与贺宗哲合而拒我师于岭北。时师数发,谻而心易虏,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万余人。达固垒以收之,故彻侯功臣无死者。虏亦不敢入塞。偏将军汤和遇他虏断头山,亦败。 汉朝十万骑兵分两路一路五万好歹还有数十万步兵后勤部队来撑着,一千四百年后朱元璋掏出来十五万骑结果分三路还是一路五万(为啥这么喜欢这数字),这次连后勤部队都不带了,徐达打的还不如卫青,后面李文忠来倒是有内味了结果死的人比徐达还多。 之前卫青死了十几万匹马,伤亡和匈奴杀伤相当的话应该也是一万多,徐达也是死了一万多人。
东罗马有大量装备弓箭的骑射手为何还会被突厥人放风筝 20000人的远征军里就几百个具装,为什么好像全军都会被突厥人放风筝? 换句话说两边为什么不对射。 典型的比如曼奇刻尔特,总不会罗曼努斯四世就用几百个具装在追阿尔斯兰吧?剩下的几千通用骑兵就不会用弓箭而不是骑枪去驱赶突厥骑射手吗?
高延宗要是在晋阳砍死了宇文邕,北周还能灭齐吗? 至是,奋大槊往来督战,劲捷若飞,所向无前。和阿干子、段畅以千骑奔周军。周主攻东门,际昏,遂入之,进焚佛寺。延宗、敬显自门入,夹击之。周师大乱,争门,相填压,塞路不得进。齐人从后斫刺,死者二千余人。周主左右略尽,自拔无路。承御上士张寿牵马首,贺拔伏恩以鞭拂其后,崎岖得出。齐人奋击,几中之。城东道厄曲,伏恩及降者皮子信导之,仅得免,时已四更。延宗谓周主为乱兵所杀,使于积尸中求长鬣者,不得。
廉台之战双方兵力分析 嘛,某些只会打滚和人身攻击的渣滓实在太脏眼了,这里就引用晋书来推测下吧 事先声明,纯属yy。 目前可知: 燕国总兵力:“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鹜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慕容霸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选精兵二十馀万,讲武戒严,为进取之计。” 这是349年,也就是前燕与冉魏决战3年之前,可见某些人所谓的“燕军总兵力不足十万”不值一驳 前燕349年-352年有兵力记载出兵记录: 悦绾:俊遣将军悦绾率甲卒三万自龙城。 廉台之战魏军被斩首数:“及战,败之,斩首七千余级,擒闵,送之,斩于龙城。” 交战经过: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殊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日:“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日:“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唐、觊庙。 “燕骑大至,围之数周”,考虑到魏军基本被重重包围,加上慕容恪全军都是骑兵,而魏晋以步兵为主,能逃出生天的魏军应当屈指可数,不过某些人脑子里慕容恪可能脑抽了决定放跑一部分魏军去……我也不知道他打算干啥 同时期前燕其他军事活动: 时鲜卑段勤初附于俊,其后复叛。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 另两路分别是慕容垂军攻段勒,慕容俊在中山当拉拉队(某人:慕容俊是主力 慕容俊:没错,劳资拿主力当拉拉队,其他君主能做到吗?) 这三路军便是前燕此次南下主力,那么侧面分析一下,之后慕容评都能分到一万骑增援慕容恪(恪进据常山,段勤惧而请降,遂进攻邺。闵将蒋干闭城距守。俊又遣慕容评等率骑一万会攻邺。),那么慕容恪分到的没理由比慕容评少。 所以总的来说 慕容恪(应当)>10000 冉闵>7000 不过什么样的兵力差距能支持慕容恪“围之数周”就见仁见智了你可以说前燕二十多万精兵慕容俊就给了慕容恪一万骑就让他去打“素有威名”的冉闵了,不过但凡是个智商正常的君主恐怕都干不出来这事 就这样吧,我今天就要挂一些小天才
明清时期头盔的工艺不行还是弓箭/破甲锥太行了 杜松可能是脸上中箭不提,努尔哈赤的头盔都有被射穿的记录,他总不至于也用劣质货吧
冉闵像项羽其实早就有人觉得了 【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所遭之不幸也。】——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基于《晋书》来讨论下冉魏战史排水过度的问题 当然我先表明一下,这里面的冉闵七大捷更扯
关于对冉魏与冉闵的矫枉过正的现象 嘛,先说最离谱的几条吧 1.冉闵残暴甚于石虎,残害百姓,治下民不聊生。 分阶段说,首先前期大概是冉魏建立到襄国之战期间。 晋书记载:“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晋书》 冉魏境内一时安宁和顺,可比魏晋之初,太康盛世,这样的评价在晋书中绝无仅有。 至于之后的所谓“冉闵让数百万胡人返乡导致其互相攻杀祸乱中原”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看史料:“”闵攘袂大言日:“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祗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邺。降胡栗特康等执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于祗,尽杀之。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于是人物歼矣。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闵悔之,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谀大司徒。”——《晋书》 本质上是襄国大败后冉魏政权的人力物力枯竭、无力维持秩序导致的乱局,因为秩序的崩溃导致了百姓没有稳定的环境来耕作,造成了饥荒的恶性循环。冉魏所谓“数百万胡人返乡路上互相攻杀”之事,发生于襄国之战后,冉魏兵力枯竭、无力维持秩序导致,加上常年的战争导致的人力物力的枯竭,最终酿成惨剧,冉闵也因此悔恨,诛杀了襄国鼓动他出战的法饶父子,同时赠韦謏大司徒。这还不能说明其态度吗? 至于残暴甚于石虎就***离谱了,冉闵一没大规模屠城杀俘的记录,二没大规模奴役百姓的记载反而还散发仓库粮食给百姓树恩,三没喜好残酷肉刑的事件,唯一跟残暴沾边的杀胡令最后也基本不了了之,他自己军队内都有胡人,这还能甚于石虎?他配吗? 2.冉闵打仗不行,老是打败仗。 我开帖总结过冉闵的战绩,冉闵一生独自十二战赢了十次只输了两次(襄国和廉台),两次他兵力和情况都处于劣势,尤其廉台之战,能在平原以数量占劣势的步兵对抗太原王慕容恪的鲜卑骑兵,“十战皆败”,手刃三百人、击杀慕容恪参军高开最后还单骑突围,这百人斩记录十六国找第二个出来? 那最后要下结论的话, 冉闵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 十六国时期第一猛将、北方最强汉人军阀 进退失据且失败的政治投机分子、不成熟的外交家 他固然不是汉人的救世主,但至少,他消灭了奴役汉人的后赵羯族政权,至少,他短短三年的执政生涯中有一段时期“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他也不是百战百胜的战神,但至少他创造了“千余骑大破七万”的十六国军事神话,打出了“斩首三百余级”的最强战绩,也是太原王慕容恪一生中胜的最凶险的对手,前燕进取中原最后也是最大的障碍。 这样的人,打了一辈子仗没屠过一座城、没屠过一次俘,一辈子只冲动枉杀了两个大臣(韦謏、王泰),以大半个冀州在硬抗着北方几乎所有军阀的围攻的情况下把后赵余孽赶尽杀绝,这样的人难道称不上一时之雄吗? 倒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某些人因为不可言说的目的把他造成了一个神像,然后另一些人又因为某些不可言说的目的把他打碎踩进土里,罔顾事实的大肆摸黑,这岂不谬哉?
历史上有没有哪些将领、军队、武器的名字起的很搞笑的 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极强的那种 没有人能承受被“”陈蝈蝈、刘欢乐、张狗儿、郭蛤蟆”打败的耻辱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拖拉机穿越到冷兵器时代,会不会比传统的骑兵更强? 随便上吨重速度30km/h还是钢制的完全不怕长矛拒马,不管是直接拿来碾步兵阵型还是跟传统骑兵对撞都占据优势阿,唯一的弱势可能是必须两只手控方向盘?不过拖拉机上完全可以多坐几个人拿弓箭之类的
冉闵其实还真挺像项羽的 一个大秦掘墓人一个后赵掘墓人,同时在掘墓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和兵力 又都在之后通过一系列令人窒息的操作(包括不限于背主弑君、排除异己、进退失据等等)在三四年内迅速败亡,都喜欢一言不合大开杀戒,打仗又都莽的一批(打最猛的仗,挨最毒的打),最后都和具备绝对优势的敌军作战 也都一度获胜,还拿到了正史百人斩,但随后被两翼包抄gg,然后带少量亲卫突围,最后因为各种不该有的因素没跑掉然后没了。 冉闵其实比高敖曹更适合“今项羽”这个称号吧
冉闵和项羽其实还真挺像的 一个大秦掘墓人一个后赵掘墓人,同时在掘墓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和兵力又都在之后通过一系列令人窒息的操作(包括不限于背主弑君、排除异己、进退失据等等)在三四年内迅速败亡,都喜欢一言不合大开杀戒,打仗又都莽的一批(打最猛的仗,挨最毒的打),最后都和具备绝对优势的敌军作战 也都一度获胜,还拿到了正史百人斩,但随后被两翼包抄gg,然后带少量亲卫突围,最后因为各种不该有的因素没跑掉然后没了。 冉闵其实比高敖曹更适合“今项羽”这个称号吧
冉闵战绩汇总 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石闵率骑千余,距之城北。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斩级三千。琨等大败,遂归于冀州。 石只遣其相国石琨率众十万伐邺,进据邯郸。祗镇南刘国自繁阳会琨。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 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邺。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帅步骑十二万次于黄城,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 刘显复率众伐邺,闵击败之。 刘显率众伐常山,太守苏亥告难于闵。闵留其大将军蒋干等辅其太子智守邺,亲率骑八千救之。显所署大司马、清河王宁以枣强降于闵,收其余众,击显,败之,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百姓于邺。 闵攘袂大言日:“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只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邺。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殊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日:“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日:“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唐、觊庙。 共计五胜二败,不过败仗都有相当不利的因素,而胜仗中有千余骑大破七万的记载,此人虽非明主,也可算是猛将了。
冉闵战绩汇总 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石闵率骑千余,距之城北。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斩级三千。琨等大败,遂归于冀州。 石只遣其相国石琨率众十万伐邺,进据邯郸。祗镇南刘国自繁阳会琨。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 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邺。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帅步骑十二万次于黄城,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 刘显复率众伐邺,闵击败之。 刘显率众伐常山,太守苏亥告难于闵。闵留其大将军蒋干等辅其太子智守邺,亲率骑八千救之。显所署大司马、清河王宁以枣强降于闵,收其余众,击显,败之,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百姓于邺。 闵攘袂大言日:“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只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邺。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殊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日:“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日:“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唐、觊庙。 共计五胜二败,不过败仗都有相当不利的因素,而胜仗中有千余骑大破七万的记载,此人虽非明主,也可算是猛将了
腓特烈的巨人掷弹兵放到冷兵器时代算什么级别的军队 身高最低都有六英尺不乏两米以上的巨汉,放冷兵器时代穿上甲拿上巨剑岂不是人均魔山?
小计后唐庄宗李存勖所诛杀功臣宿将 郭崇韬 “甲子,魏王继岌杀枢密使郭崇韬于西川,夷其族。”——《旧五代史》庄宗纪八 李存义 “庚辰,帝异母弟鄜州节度使存义伏诛。存义,郭崇韬之子婿也,故亦及于祸。”——《旧五代史》庄宗纪八 李继麟(朱友谦) “是日,以河中节度使、守太师、兼尚书令、西平王李继麟为滑州节度使,寻令殊守殷以兵围其第,诛之,亦夷其族。”——《旧五代史》庄宗纪八 史武、薛敬容、周唐殷、杨师太、王景、来仁、白奉国 “《欧阳史》,丁亥,杀李继麟之将史武、薛敬容、周唐殷、杨师太、王景、来仁、白奉国,灭其族。” 共族诛九人
穿了锁甲还能被砍成画里的样子嘛? 以及问一下锁甲防砍的性能如何,话说作为旧大路最崇尚肉搏的地区,西欧为啥这么喜欢锁甲
云贵那地区开发其实很晚 南诏虽然归附但是也没直接投了吧,天宝年间还和唐朝开干杀了十几万唐军。 《资治通鉴》唐纪 三十二: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 唐天宝中,南诏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士卒六万人。杨国忠其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时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所在哭声振野。至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往击南诏。南诏诱之深入,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之。此《通鉴》所纪。 为啥唐朝地图就画进去了?仿佛南诏没存在过
古代草原上的寒潮一来游牧民族怕是也好不了多少吧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23.tv%2FPEsRwg&urlrefer=769a45d5cb2309b9be0a6e7234c7df95 不难理解为啥气候一冷就拼命入关了,因为真的活不下去
李存勖宠伶人其实一直宠 为这事还丢了卫州,重幸伶人这爱好也不是他最后几年突然培养起来的 不过前期他还是能听得进批评的。
人肉作为军粮有啥优缺点 登既代卫平,遂专统征伐。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幕便饱肉,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姚苌闻之,急召硕德曰:”汝不来,必为苻登所食尽。”硕德于是下陇奔苌。 从苻登和之后的张巡、黄巢、秦宗权、岳飞之类的记载来看没有啥朊病毒感染的迹象,相反还越来越能打,打的越来越凶残 那古代打仗不带军粮专门吃对面不就行了嘛,还能顺便给对面造成极大心理阴影
石重贵的北伐 “”先取瀛、鄚,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自从白团卫村大战,慈父德光骑骆驼千里奔逃后,小石头自信心明显爆棚了啊 奈何之后他妹夫……
蒙古人也喜欢用夹枪冲锋阿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跨越几代人的“宿命”对决? Lz知道的有: 项燕的孙子项羽vs王翦的孙子王离 王猛的孙子王镇恶vs姚苌的孙子姚泓 以及众所周知的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vs朱全忠的儿子朱友贞/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 欢迎补充
清口之败和柏乡之败,哪个对朱温的打击更大呢? 兵力和将领上的损失来看,是清口之战更惨痛,庞师古全军覆没,本人也战死,葛从周只余数千人返回。 对比之下,柏乡之战梁军不过被斩首二万级,而且领军大将没有战死。 但是战败的后果来看,柏乡要更严重,后梁彻底失去了义武、成德二镇,同时主力决战的惨败也开启了接下来梁军屡战屡败的序幕。
对骑兵“”冲击力”影响最大的其实不是护甲吧 或者说某些时候护甲越厚重冲击力反而越差…… 尼基弗鲁斯二世和他之前的东罗马皇帝都要求骑兵在冲锋时保持良好队形和秩序,这就使得骑兵的速度不可能太快(缓步?),所以查士丁尼王朝及以前,或者马其顿王朝的具装重骑兵厚重的盔甲其实严格来讲不是为了加强冲击力,而是为了加强重骑兵的生存能力和“压迫力”。比喻一下大概就是压路机,慢,但是挡不住。 “敌军列阵重步兵的长矛将被我们铁甲重骑兵的冲锋碾碎,同时由于我们铁甲重骑兵的装甲,他们的箭矢、标枪也是无效的。”—尼基弗鲁斯二世 这也印证了另一方面,即两军对抗中心里因素的比重某种意义上比物理还重要,很多时候东罗马具装骑兵队列出现在地平线上就能让对面丘八提桶跑路了…… 法兰克骑士就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不管啥队形和秩序了,也不用具装,锁甲挡箭就行,交战时最快速度a上去(袭步?),但是这一招偏偏无比好用(指对面轻骑兵没有迂回空间或者步兵没拒马的情况下不会白给),中世纪步兵低下的素质扛不住骑士全速冲来的压力,而中东的突厥系骑兵和他们的祖先一样不善于或者不敢近战,很多时候根本不会去试图抵抗,利奥六世虽然鄙视法兰克人的纪律差素质低,不会兵种配合之类一堆毛病,但也不得不承认“装备阔剑盾牌和长矛的法兰克骑士一但冲锋起来就不可阻挡”。 所以东罗马重骑兵虽然大多数护甲水平可能高于西欧,也有具装,但说到底只是整个军事体系的一环罢了,东罗马军队对纪律和兵种配合的要求也远高于中世纪西欧绝大多数军队,而骑士正好相反,不需要纪律和队列整齐,全速对着对面主力a上去让对面崩溃,但是这一招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步兵素质逐渐提高和拒马之类工事的使用)越来越不好使,以至于出现了多次白给事件。 说到底,冷兵器时代人的因素第一,很多时候对面不怕死又很勇那你就没啥好办法……
明宗朝的政治很难说的上……稳定吧 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东川节度使董璋、西川节度使/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公开举兵反叛,泰宁军节度使房知温煽动兵变杀死乌震,安重诲诬杀任圜,李从荣带兵入宫祸起萧墙,李嗣源让康义诚平乱康义诚还能不听……然后康义诚反手杀了孙岳他也不管…… 李嗣源没有被干掉,完全只是靠不断妥协求全来获得大部分藩镇的支持,加上李存勖已死无人在军中有比他更高的威望罢了,他大字都不识几个咋就能当五代第二英主了?就凭他在位期间四面起火失地不断父慈子孝? 李存勖在天上要是知道了,恐怕都得骂一句: ***,国家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魏州兵变时郭威的具体行踪能考据一下嘛 目前只知道郭威21岁进了李存勖从马直,然后本纪里时间线直接跳到朱守殷叛乱(927年)了,此时郭威在石敬瑭军中任职“令掌军籍”。 那魏州兵变时,郭威是跟随李嗣源平叛,之后参与了张破败的叛乱。 还是留在洛阳,参与了郭从谦的兵变 不管哪个都问题不小阿
为什么张承业作为一个唐朝监军能在河东权倾朝野 而且还能在屡次和晋王对着干的情况下寿终正寝
中国中古之后算不算世界历史上唯一系统性歧视迫害丘八的文明 确切说是唐朝后期开始,“兵”“卒”都成为一种侮辱性称呼了,到宋朝的贼配军以至于大萌被活活饿死和欠饷造反的丘八 “故世之詈(骂)人者,曰黥卒,曰老兵,盖言其贱而可羞” 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从业者有这样被侮辱迫害过嘛?
愤怒之战到末日决战期间,魔苟斯经历了什么? 是什么把一个瑟缩在桑戈洛缀姆地底最深处,面对维拉的大军只会下跪求饶的懦夫,变成了一个敢于摧毁日月、在维林诺的平野上直面托卡斯、埃昂威和图林的黑剑的邪神? 这个维拉已经不再懂得恐惧了吗?
如果莫里斯一世不是死于篡位者福卡斯之手的话,罗马应该能复兴吧 罗马人在三世纪危机后时隔将近三百年再次踏入了泰西封和达契亚的土地,击败巴赫兰楚宾扶持库思佬二世即位使后者割地赔款,彻底击败了巴彦可汗和他的军队杀了他四个儿子,消除了阿瓦尔人的威胁,在意大利和北非的军事体制改革也卓有成效,接下来等时机成熟,莫里斯就可以对已经被阿瓦尔人吓破了胆的伦巴第人与法兰克人用兵。 但这一切都随着百夫长福卡斯的一声夜呼gg了之后头铁的库思佬二世硬是跟东罗马死磕了二十年,直到希拉克略干死福卡斯才结束。 然后阿拉伯人来了,他们面对的是两个血战二十年、边境防御完全破败、内部混乱不堪、军队死伤惨重的帝国,会发生什么当然是没有疑问的。
结构上有啥大的区别?
正常的中原王朝军费开支一般占总收入的多少? Rt,根据上次的结果,1490年明朝军费占总收入约23%,1602年则是约32% 那么问题是明朝正常吗?
罗 马 正 统 利奥,900年左右
柏乡大战,晋赵义联军的兵力是多少? 义武军王处直出兵5000,成德胡柳坡尚且出兵三万,那王镕在柏乡的兵力应该不低于3万,李存勖不明。 梁军很清晰了“精兵七万”,其中骑兵三千,战后联军缴获铠甲兵仗七万。 那么李存勖的兵力呢?
清朝锁甲,对接,真伪不知 技术来源有没有可能是日本?这样也解释了为啥挡不了箭……不过玛瑺射死的这准噶尔人啊
清朝锁甲,对接,真伪不知 技术来源有没有可能是日本?这样也解释了为啥挡不了箭……不过玛瑺射死的这准噶尔人啊
哪怕是在923年,后梁还是占据优势的 八月壬申朔,帝遣李绍斌以甲士五千援泽州。初,李继韬之叛也,潞之旧将裴 约以兵戍泽州,不徇韬之逆。既而梁遣董璋率众攻其城,约拒守久之,告急于帝, 故遣绍斌救之。未至而城已陷,裴约被害,帝闻之,嗟痛不已。甲戌,帝自杨刘归 鄴。梁以段凝代王彦章为帅。戊子,凝帅众五万结营于王村,自高陵渡河。帝军遇 之,生擒梁前锋军士二百人,戮于都市。庚寅,帝御军至朝城。戊戌,梁左右先锋 指挥使康延孝领百骑来奔,帝虚怀引见,赐御衣玉带,屏人问之。对曰:“臣窃观 汴人兵众不少,论其君臣将校,则终见败亡。赵岩、赵鹄、张汉杰居中专政,缔结 宫掖,贿赂公行。段凝素无武略,一朝便见大用;霍彦威、王彦章皆宿将有名,翻 出其下。自彦章获德胜南城,梁主亦稍奖使。彦章立性刚暴,不耐凌制,梁主每一 发军,即令近臣监护,进止可否,悉取监军处分,彦章悒悒,形于颜色。自河津失 利,段凝、彦章又献谋,欲数道举军,合董璋以陕虢、泽潞之众,趋石会关以寇太 原。霍彦威统关西、汝、洛之众自相卫以寇镇定,段凝、杜晏球领大军以当陛下, 令王彦章、张汉杰统禁军以攻郓州,决取十月内大举。又自滑州南决破河堤,使水 东注曹、濮之间,至于汶阳,弥漫不绝,以陷北军。臣在军侧闻此议。臣惟汴人兵 力,聚则不少,分则无余。陛下但待分兵,领铁骑五千,自郓州兼程直抵于汴,不 旬日,天下事定矣。” 段凝在前一年渡河北上拿下卫州和黎阳,重创唐军,重新逆转了夹河战场的形势,之后朱友贞做了个大反击的四路进军计划,董璋寇太原、霍彦威寇镇州、定州,段凝率梁军主力五万迎战李存勖、王彦章攻郓州,以及掘开黄河大堤制造黄泛区阻挡唐军。 州以西、相以南,寇钞日至,编户流亡,计其军赋,不支半年。 又王郁、卢文进召契丹南侵瀛、涿。 后唐财政糜烂、内部叛乱,军资撑不住半年,还有契丹南下河北。 最后李存勖破釜沉舟渡河南下八天干死了朱友贞才绝地反杀,段凝被自己掘开的黄河阻挡无法南下救援。。 如果最后朱友贞是御驾亲征跟段凝一起北上的话,梁唐夹河血战就是后梁胜利了,朱友贞将成为梁太宗
古代有没有军队成建制被野兽歼灭的战例…… Rt,比如一个百人队在北非遇到一群狮子/河马/非洲象啥的
清朝的火器部队为什么不配刺刀也不配长矛? Rt,以清朝中晚期相对精锐的吴淞营为例,火器配置相当豪华,各种炮外鸟枪几乎人手一杆,腰刀也是基本上是个人都有。 但是没有长矛,一杆都没有
古代甲匠拖单一般会有什么下场? Rt,东方、欧洲分开说
朱温不杀唐昭宗外加多活十年能不能干死李存勖? Rt,继续挟天子以令藩镇,然后围剿李存勖
西突厥为啥不骑射风筝苏定方? 定方至曳咥河西,沙钵罗帅十姓兵且十万来拒战。定方将唐兵及回纥万馀人击之。沙钵罗轻定方兵少,直进围之。定方令步兵据南原,攒槊外向,自将骑兵陈于北原。沙钵罗先攻步军,三冲不动,定方引骑兵击之,沙钵罗大败,追奔三十里,斩获数万人; 十万骑兵打一万还输头太铁直接冲槊阵,而且这战场侦查是干什么吃的?千把骑兵在北原没人在乎?
克拉苏带弩炮和投石器了吗? Rt, 克拉苏:来啊,对射啊
最近在yy一个小说 主角原型是郭威(但是被真正的主角赵胜魂穿了),背景是五代。 情况是这样的,郭威18岁的时候遇到了37岁的李存勖,李存勖欣赏他的勇武,把他选做贴身卫队“从马直”的一员。 然后历史跟我们的世界线有了偏差,郭威发现李存勖是女的,只不过女扮男装而且作战勇猛所以从未有人怀疑。 那么问题来了,郭威怎么做才能帮助女皇李存勖避免悲剧,兴复大唐?
关宁军战斗力其实不比八旗差吧? 上自蒙尘,冠马尾愣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永历帝被缅甸交给吴三桂后有两千八旗以蓝旗章京兀儿特为首想拥护永历帝北上反清复明,结果被吴三桂剿灭了,连点浪花都没翻起来
亚洲在铁器时代后还有没有成建制使用的双面开刃的直剑? Rt,包括中西亚和安纳阿拉伯人早期用的那种我知道,有没有别的?
629年穆乌泰之战后希拉克略知道阿拉伯半岛上发生了什么吗? 如果他知道那他做了什么防备措施吗? 如果不知道那他为何如此缺乏警觉?
其实大清养马条件不比沙俄差吧 1981年中国有1100万匹马,这还是在没有外蒙和外东北的情况下 换成大清就算生产力不行几百万匹马还是爆的出来的吧。
帖木儿有机会征服中国吗? 各位别误会,我说的是察罕帖木儿
古代多民族大帝国从各地区征兵的时候怎么解决语言不同问题? Rt,不止本民族,还有辅助军团 比如罗马,希腊的军团和意大利的军团怎么协同?一个说拉丁语一个说希腊语,更别说还有叙利亚、西班牙、北非等等地方的辅助军团。
罗马有没有军官执行军法的时候被反杀? Rt,丘八造反不是军团传统艺能吗?
耶律阿保机为什么干不过李存勖 Rt,后唐军队还是以步兵为主的吧……不过石敬瑭最后还是靠契丹灭了后唐…… 所以归根结底……李存勖/李嗣源/李存审nb?
明清中国为啥没有面甲 杜松被清弓糊脸而死了
李自成真的太难了 崇祯十七年3月,李自成十万大军发动东征,收取三边军民而后东进,不到一个月时间横扫华北。 “寇大至,络绎三百里,羽旂铁甲,炯烁夺目。尘坌纷起,昼为暝;马嘶人喊,海沸山摧。” 然后在北京抄了七千万两银子出来,基本上相当于25年的剿饷,这应该是永昌天子的人生巅峰了 山海关之战,本来的历史走向是吴三桂三万余人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万余人汇合后近五万兵力跟李自成在北京的中营、后营、左营主力八万会师然后以接近13万兵力在北京附近对战从密云破关的满清十万大军。 结果吴三桂造反了李自成4月13日留下两万留守兵力后率军6万从北京出发行军七百里于21号抵达山海关,每日行军80里以上(还是吴三桂各种使诈谈判拖延的情况下),之后吴三桂+高第五万人和两三万关宁乡勇被一天几乎打崩,然后多尔衮到了……(顺便山海关兵败后李自成只用了4天就撤回北京,大顺军全速行军时可以日行150里以上)。 这一仗顺军处于接近2:1的兵力劣势下各部队主官无人阵亡(刘宗敏身先士卒中箭负伤,这厮是条汉子),老营主力基本保持完整,吴三桂伤亡过半(3万多人只剩下一万多),满清方面副都统萨苏喀阵亡(从入关,击李自成,与梅勒额真和讬共驱入敌营,中炮没,赠三等甲喇章京。)。 之后多尔衮本来认为李自成在北京附近的八万老营应该就是大顺全部主力了(前明降军大部分投清),于是计划兵分两路一路灭顺一路灭明,南路多铎负责灭明,西路负责灭顺的阿济格于十月十九日率满蒙汉(尚可喜)八旗三万五千人加上吴三桂的一万人和蒙古外藩一万五千人以及三边明降军两万,约八万大军入陕北进攻西安,阿山一万多人在潼关策应阿济格。 结果李自成在关中的剩余兵力是十万人以上…… 按历史正常发展阿济格会在分兵后在延安附近以六万人的兵力面对李自成和李过十二万大军的里外夹击。 但是袁宗第在怀庆大败清军把金玉和杀了……加上顺军在河南以及山西境内的激烈抵抗让多尔衮正确认识了大顺的实力,于是当机立断,把南路灭明的多铎部调往陕西加入进攻。 结果就成了阿济格八万余人入陕北,多铎6万余人进攻潼关,清军接近16万人对顺军12万。 这一仗李自成率军八万亲守潼关,多铎六万人一直啃不下,顺军出城反击还一度打得蒙古兵溃逃,之后阿济格八万人入陕北压制住了李过和高一功的四万人,导致李自成放弃潼关,清军才拿下了陕西,而且顺军主力还基本保持完整(马世耀部断后被歼灭)。 这时候从李世民十八骑出商洛山开始算,才过去5年。 而清军从1618年举兵反明开始已经26年了。 诚然顺军面对清军节节败退不假,主力决战更是一次都没赢过。 但两次大战都处于兵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大顺军依然顽强抵抗、主动出击,而且在战败后能保证主力大部撤退,这不比洪承畴之流好一万倍?就连多尔衮都没敢看轻大顺,拿出自己的全部主力军团跟大顺决一死战,不知道今天有些人把大顺贬的一文不值是在打谁的脸? 历史针对永昌帝,在甲申年的一系列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大顺的败亡,但无论如何,大顺作为明末唯一有资格跟满清一战的关内政权,他当之无愧。
奥斯曼帝国军队从什么时候开始完全淘汰弓箭的? 大约是19世纪末期?
古太白和张孝嵩交过手吗?他败了? 715年发生了三件事: 1是古太白深入河外,灭拔汗纳,扶持了阿辽达当傀儡国王。 2是张孝嵩出龟兹打败大食、吐蕃联军,帮拔汗纳复国 3是古太白死了 所以张孝嵩是在古太白死之前还是之后动的手?
楚科奇勇士跟特林吉特勇士肉搏哪一边占优? Rt,一个旧大陆边陲一个新大陆边陲,就隔着几十公里的海峡 一边是铁扎甲+铁盔一边是木盔甲,一边是钢铁武器一边是石器+青铜器(可能)。 双方装备对比
君士坦丁大帝魂穿刚继位的司马衷,能不能拯救大晋? Rt,魂穿=自动继承记忆、语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