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z-gul 突击步兵天帝
突击步兵,不一定就是炮灰!
关注数: 165 粉丝数: 402 发帖数: 17,873 关注贴吧数: 166
一千四百年过去了朱元璋还是不吸取教训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兵即度幕,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馀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再旬日,帝御武楼,谓达曰:“扩廓游魂尚出没,奈何?”达请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度兵几何?”曰:“十万足矣。”上曰:“吾予尔十五万骑。”大将军出中路,文忠以左副将军出东路,胜以征西将军出西路,将各五万骑,转饷私役者不与焉。达抵山西境,都督蓝玉为前锋,败其游骑于野马川,复败扩廓于土剌河。扩廓遁,与贺宗哲合而拒我师于岭北。时师数发,谻而心易虏,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万余人。达固垒以收之,故彻侯功臣无死者。虏亦不敢入塞。偏将军汤和遇他虏断头山,亦败。 汉朝十万骑兵分两路一路五万好歹还有数十万步兵后勤部队来撑着,一千四百年后朱元璋掏出来十五万骑结果分三路还是一路五万(为啥这么喜欢这数字),这次连后勤部队都不带了,徐达打的还不如卫青,后面李文忠来倒是有内味了结果死的人比徐达还多。 之前卫青死了十几万匹马,伤亡和匈奴杀伤相当的话应该也是一万多,徐达也是死了一万多人。
廉台之战双方兵力分析 嘛,某些只会打滚和人身攻击的渣滓实在太脏眼了,这里就引用晋书来推测下吧 事先声明,纯属yy。 目前可知: 燕国总兵力:“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鹜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慕容霸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选精兵二十馀万,讲武戒严,为进取之计。” 这是349年,也就是前燕与冉魏决战3年之前,可见某些人所谓的“燕军总兵力不足十万”不值一驳 前燕349年-352年有兵力记载出兵记录: 悦绾:俊遣将军悦绾率甲卒三万自龙城。 廉台之战魏军被斩首数:“及战,败之,斩首七千余级,擒闵,送之,斩于龙城。” 交战经过: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殊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日:“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日:“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唐、觊庙。 “燕骑大至,围之数周”,考虑到魏军基本被重重包围,加上慕容恪全军都是骑兵,而魏晋以步兵为主,能逃出生天的魏军应当屈指可数,不过某些人脑子里慕容恪可能脑抽了决定放跑一部分魏军去……我也不知道他打算干啥 同时期前燕其他军事活动: 时鲜卑段勤初附于俊,其后复叛。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 另两路分别是慕容垂军攻段勒,慕容俊在中山当拉拉队(某人:慕容俊是主力 慕容俊:没错,劳资拿主力当拉拉队,其他君主能做到吗?) 这三路军便是前燕此次南下主力,那么侧面分析一下,之后慕容评都能分到一万骑增援慕容恪(恪进据常山,段勤惧而请降,遂进攻邺。闵将蒋干闭城距守。俊又遣慕容评等率骑一万会攻邺。),那么慕容恪分到的没理由比慕容评少。 所以总的来说 慕容恪(应当)>10000 冉闵>7000 不过什么样的兵力差距能支持慕容恪“围之数周”就见仁见智了你可以说前燕二十多万精兵慕容俊就给了慕容恪一万骑就让他去打“素有威名”的冉闵了,不过但凡是个智商正常的君主恐怕都干不出来这事 就这样吧,我今天就要挂一些小天才
关于对冉魏与冉闵的矫枉过正的现象 嘛,先说最离谱的几条吧 1.冉闵残暴甚于石虎,残害百姓,治下民不聊生。 分阶段说,首先前期大概是冉魏建立到襄国之战期间。 晋书记载:“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晋书》 冉魏境内一时安宁和顺,可比魏晋之初,太康盛世,这样的评价在晋书中绝无仅有。 至于之后的所谓“冉闵让数百万胡人返乡导致其互相攻杀祸乱中原”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看史料:“”闵攘袂大言日:“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祗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邺。降胡栗特康等执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于祗,尽杀之。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于是人物歼矣。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闵悔之,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谀大司徒。”——《晋书》 本质上是襄国大败后冉魏政权的人力物力枯竭、无力维持秩序导致的乱局,因为秩序的崩溃导致了百姓没有稳定的环境来耕作,造成了饥荒的恶性循环。冉魏所谓“数百万胡人返乡路上互相攻杀”之事,发生于襄国之战后,冉魏兵力枯竭、无力维持秩序导致,加上常年的战争导致的人力物力的枯竭,最终酿成惨剧,冉闵也因此悔恨,诛杀了襄国鼓动他出战的法饶父子,同时赠韦謏大司徒。这还不能说明其态度吗? 至于残暴甚于石虎就***离谱了,冉闵一没大规模屠城杀俘的记录,二没大规模奴役百姓的记载反而还散发仓库粮食给百姓树恩,三没喜好残酷肉刑的事件,唯一跟残暴沾边的杀胡令最后也基本不了了之,他自己军队内都有胡人,这还能甚于石虎?他配吗? 2.冉闵打仗不行,老是打败仗。 我开帖总结过冉闵的战绩,冉闵一生独自十二战赢了十次只输了两次(襄国和廉台),两次他兵力和情况都处于劣势,尤其廉台之战,能在平原以数量占劣势的步兵对抗太原王慕容恪的鲜卑骑兵,“十战皆败”,手刃三百人、击杀慕容恪参军高开最后还单骑突围,这百人斩记录十六国找第二个出来? 那最后要下结论的话, 冉闵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 十六国时期第一猛将、北方最强汉人军阀 进退失据且失败的政治投机分子、不成熟的外交家 他固然不是汉人的救世主,但至少,他消灭了奴役汉人的后赵羯族政权,至少,他短短三年的执政生涯中有一段时期“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他也不是百战百胜的战神,但至少他创造了“千余骑大破七万”的十六国军事神话,打出了“斩首三百余级”的最强战绩,也是太原王慕容恪一生中胜的最凶险的对手,前燕进取中原最后也是最大的障碍。 这样的人,打了一辈子仗没屠过一座城、没屠过一次俘,一辈子只冲动枉杀了两个大臣(韦謏、王泰),以大半个冀州在硬抗着北方几乎所有军阀的围攻的情况下把后赵余孽赶尽杀绝,这样的人难道称不上一时之雄吗? 倒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某些人因为不可言说的目的把他造成了一个神像,然后另一些人又因为某些不可言说的目的把他打碎踩进土里,罔顾事实的大肆摸黑,这岂不谬哉?
冉闵战绩汇总 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石闵率骑千余,距之城北。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斩级三千。琨等大败,遂归于冀州。 石只遣其相国石琨率众十万伐邺,进据邯郸。祗镇南刘国自繁阳会琨。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 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邺。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帅步骑十二万次于黄城,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 刘显复率众伐邺,闵击败之。 刘显率众伐常山,太守苏亥告难于闵。闵留其大将军蒋干等辅其太子智守邺,亲率骑八千救之。显所署大司马、清河王宁以枣强降于闵,收其余众,击显,败之,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百姓于邺。 闵攘袂大言日:“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只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邺。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殊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日:“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日:“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唐、觊庙。 共计五胜二败,不过败仗都有相当不利的因素,而胜仗中有千余骑大破七万的记载,此人虽非明主,也可算是猛将了。
冉闵战绩汇总 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石闵率骑千余,距之城北。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斩级三千。琨等大败,遂归于冀州。 石只遣其相国石琨率众十万伐邺,进据邯郸。祗镇南刘国自繁阳会琨。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 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邺。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帅步骑十二万次于黄城,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 刘显复率众伐邺,闵击败之。 刘显率众伐常山,太守苏亥告难于闵。闵留其大将军蒋干等辅其太子智守邺,亲率骑八千救之。显所署大司马、清河王宁以枣强降于闵,收其余众,击显,败之,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百姓于邺。 闵攘袂大言日:“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只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邺。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殊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日:“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日:“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唐、觊庙。 共计五胜二败,不过败仗都有相当不利的因素,而胜仗中有千余骑大破七万的记载,此人虽非明主,也可算是猛将了
对骑兵“”冲击力”影响最大的其实不是护甲吧 或者说某些时候护甲越厚重冲击力反而越差…… 尼基弗鲁斯二世和他之前的东罗马皇帝都要求骑兵在冲锋时保持良好队形和秩序,这就使得骑兵的速度不可能太快(缓步?),所以查士丁尼王朝及以前,或者马其顿王朝的具装重骑兵厚重的盔甲其实严格来讲不是为了加强冲击力,而是为了加强重骑兵的生存能力和“压迫力”。比喻一下大概就是压路机,慢,但是挡不住。 “敌军列阵重步兵的长矛将被我们铁甲重骑兵的冲锋碾碎,同时由于我们铁甲重骑兵的装甲,他们的箭矢、标枪也是无效的。”—尼基弗鲁斯二世 这也印证了另一方面,即两军对抗中心里因素的比重某种意义上比物理还重要,很多时候东罗马具装骑兵队列出现在地平线上就能让对面丘八提桶跑路了…… 法兰克骑士就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不管啥队形和秩序了,也不用具装,锁甲挡箭就行,交战时最快速度a上去(袭步?),但是这一招偏偏无比好用(指对面轻骑兵没有迂回空间或者步兵没拒马的情况下不会白给),中世纪步兵低下的素质扛不住骑士全速冲来的压力,而中东的突厥系骑兵和他们的祖先一样不善于或者不敢近战,很多时候根本不会去试图抵抗,利奥六世虽然鄙视法兰克人的纪律差素质低,不会兵种配合之类一堆毛病,但也不得不承认“装备阔剑盾牌和长矛的法兰克骑士一但冲锋起来就不可阻挡”。 所以东罗马重骑兵虽然大多数护甲水平可能高于西欧,也有具装,但说到底只是整个军事体系的一环罢了,东罗马军队对纪律和兵种配合的要求也远高于中世纪西欧绝大多数军队,而骑士正好相反,不需要纪律和队列整齐,全速对着对面主力a上去让对面崩溃,但是这一招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步兵素质逐渐提高和拒马之类工事的使用)越来越不好使,以至于出现了多次白给事件。 说到底,冷兵器时代人的因素第一,很多时候对面不怕死又很勇那你就没啥好办法……
哪怕是在923年,后梁还是占据优势的 八月壬申朔,帝遣李绍斌以甲士五千援泽州。初,李继韬之叛也,潞之旧将裴 约以兵戍泽州,不徇韬之逆。既而梁遣董璋率众攻其城,约拒守久之,告急于帝, 故遣绍斌救之。未至而城已陷,裴约被害,帝闻之,嗟痛不已。甲戌,帝自杨刘归 鄴。梁以段凝代王彦章为帅。戊子,凝帅众五万结营于王村,自高陵渡河。帝军遇 之,生擒梁前锋军士二百人,戮于都市。庚寅,帝御军至朝城。戊戌,梁左右先锋 指挥使康延孝领百骑来奔,帝虚怀引见,赐御衣玉带,屏人问之。对曰:“臣窃观 汴人兵众不少,论其君臣将校,则终见败亡。赵岩、赵鹄、张汉杰居中专政,缔结 宫掖,贿赂公行。段凝素无武略,一朝便见大用;霍彦威、王彦章皆宿将有名,翻 出其下。自彦章获德胜南城,梁主亦稍奖使。彦章立性刚暴,不耐凌制,梁主每一 发军,即令近臣监护,进止可否,悉取监军处分,彦章悒悒,形于颜色。自河津失 利,段凝、彦章又献谋,欲数道举军,合董璋以陕虢、泽潞之众,趋石会关以寇太 原。霍彦威统关西、汝、洛之众自相卫以寇镇定,段凝、杜晏球领大军以当陛下, 令王彦章、张汉杰统禁军以攻郓州,决取十月内大举。又自滑州南决破河堤,使水 东注曹、濮之间,至于汶阳,弥漫不绝,以陷北军。臣在军侧闻此议。臣惟汴人兵 力,聚则不少,分则无余。陛下但待分兵,领铁骑五千,自郓州兼程直抵于汴,不 旬日,天下事定矣。” 段凝在前一年渡河北上拿下卫州和黎阳,重创唐军,重新逆转了夹河战场的形势,之后朱友贞做了个大反击的四路进军计划,董璋寇太原、霍彦威寇镇州、定州,段凝率梁军主力五万迎战李存勖、王彦章攻郓州,以及掘开黄河大堤制造黄泛区阻挡唐军。 州以西、相以南,寇钞日至,编户流亡,计其军赋,不支半年。 又王郁、卢文进召契丹南侵瀛、涿。 后唐财政糜烂、内部叛乱,军资撑不住半年,还有契丹南下河北。 最后李存勖破釜沉舟渡河南下八天干死了朱友贞才绝地反杀,段凝被自己掘开的黄河阻挡无法南下救援。。 如果最后朱友贞是御驾亲征跟段凝一起北上的话,梁唐夹河血战就是后梁胜利了,朱友贞将成为梁太宗
李自成真的太难了 崇祯十七年3月,李自成十万大军发动东征,收取三边军民而后东进,不到一个月时间横扫华北。 “寇大至,络绎三百里,羽旂铁甲,炯烁夺目。尘坌纷起,昼为暝;马嘶人喊,海沸山摧。” 然后在北京抄了七千万两银子出来,基本上相当于25年的剿饷,这应该是永昌天子的人生巅峰了 山海关之战,本来的历史走向是吴三桂三万余人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万余人汇合后近五万兵力跟李自成在北京的中营、后营、左营主力八万会师然后以接近13万兵力在北京附近对战从密云破关的满清十万大军。 结果吴三桂造反了李自成4月13日留下两万留守兵力后率军6万从北京出发行军七百里于21号抵达山海关,每日行军80里以上(还是吴三桂各种使诈谈判拖延的情况下),之后吴三桂+高第五万人和两三万关宁乡勇被一天几乎打崩,然后多尔衮到了……(顺便山海关兵败后李自成只用了4天就撤回北京,大顺军全速行军时可以日行150里以上)。 这一仗顺军处于接近2:1的兵力劣势下各部队主官无人阵亡(刘宗敏身先士卒中箭负伤,这厮是条汉子),老营主力基本保持完整,吴三桂伤亡过半(3万多人只剩下一万多),满清方面副都统萨苏喀阵亡(从入关,击李自成,与梅勒额真和讬共驱入敌营,中炮没,赠三等甲喇章京。)。 之后多尔衮本来认为李自成在北京附近的八万老营应该就是大顺全部主力了(前明降军大部分投清),于是计划兵分两路一路灭顺一路灭明,南路多铎负责灭明,西路负责灭顺的阿济格于十月十九日率满蒙汉(尚可喜)八旗三万五千人加上吴三桂的一万人和蒙古外藩一万五千人以及三边明降军两万,约八万大军入陕北进攻西安,阿山一万多人在潼关策应阿济格。 结果李自成在关中的剩余兵力是十万人以上…… 按历史正常发展阿济格会在分兵后在延安附近以六万人的兵力面对李自成和李过十二万大军的里外夹击。 但是袁宗第在怀庆大败清军把金玉和杀了……加上顺军在河南以及山西境内的激烈抵抗让多尔衮正确认识了大顺的实力,于是当机立断,把南路灭明的多铎部调往陕西加入进攻。 结果就成了阿济格八万余人入陕北,多铎6万余人进攻潼关,清军接近16万人对顺军12万。 这一仗李自成率军八万亲守潼关,多铎六万人一直啃不下,顺军出城反击还一度打得蒙古兵溃逃,之后阿济格八万人入陕北压制住了李过和高一功的四万人,导致李自成放弃潼关,清军才拿下了陕西,而且顺军主力还基本保持完整(马世耀部断后被歼灭)。 这时候从李世民十八骑出商洛山开始算,才过去5年。 而清军从1618年举兵反明开始已经26年了。 诚然顺军面对清军节节败退不假,主力决战更是一次都没赢过。 但两次大战都处于兵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大顺军依然顽强抵抗、主动出击,而且在战败后能保证主力大部撤退,这不比洪承畴之流好一万倍?就连多尔衮都没敢看轻大顺,拿出自己的全部主力军团跟大顺决一死战,不知道今天有些人把大顺贬的一文不值是在打谁的脸? 历史针对永昌帝,在甲申年的一系列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大顺的败亡,但无论如何,大顺作为明末唯一有资格跟满清一战的关内政权,他当之无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