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明☜ 不嫩妹由妮
关注数: 188 粉丝数: 207 发帖数: 7,357 关注贴吧数: 101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科学家发现光既能像波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因此我们称光为“波粒二象性”。 有些人说光是粒子,有些人说光是波。我的观念是光既不是波又不是粒子。它只是一份一份的能量而且,每一份能量代表一个光量子,当一份一份的光与原子接触,原子每秒吸收的光量子的能量100亿次,表示这段光的频率为100亿HZ。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光的波粒二象性呢?我认为既然光是电磁波,那么电磁波肯定也会有电磁力的特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因为同性相斥,当光与被光照射物体的原子外层能量大小相同的时候,因为能量(频率)相同,同性相斥,所以光会被反射,这时光表现为粒子性。而由于异性相吸,当光与被照射物体的原子外层能量(频率)大小差别很大时,光会被原子吸收。这就解释了光电效应。光与被照射物体的原子外层能量大小差别越小,因为同性相斥,所以光的能量被原子排斥的越多,吸收的能量也就越少。反过来光与被照射物体的原子外层能量大小差别越大时,因为异性相吸,所以光的能量被反射的少,吸收的多。这也就解释了绿叶为什么只反射绿色频率的光,而吸收其他频率光的原因。 当然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的多,毕竟微观粒子是动态的,它们的能量和质量都在不断的变化。 以上都是我的胡猜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著名的希尔伯特计划。首先,将所有数学形式化,让每一个数学陈述 著名的希尔伯特计划。 首先,将所有数学形式化,让每一个数学陈述都能用符号表达出来,让每一个数学家都能用定义好的规则来处理这些已经变成符号的陈述。这使得数学家可以摆脱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取而代之的是毫无含糊之处的符号语言。比如说,如果我们说“存在一个集合是空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解释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空等等。但如果用符号表达这句话的话,就成了我们现在在下图中看到的这个符号,至于什么意思,张博士告诉我说这代表:存在至少一个x,使得任意取一个y,都满足y不属于x。至于为什么这是空集,他知道,但是也说不清。最后我想个好办法,那就是咱当做明白就行了。可见,如果将数学用符号代替自然语言,那么就毫无含糊之处了,反正数学家都能看懂就行了。 计划的第二步是证明数学是完整的。这个完整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完备,二是一致。所有真的陈述都能被证明,这被称为数学的完备性;另一方面,不会推出自相矛盾的陈述,则被称为数学的一致性。完备性保证了我们能证明所有的真理,只要是真的就可以证明;一致性确保我们在不违背逻辑的前提下获得的结果是有意义的,不会出现一个陈述,它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计划的最后一步是找到一个算法,可以机械化地判定数学陈述的对错,这被称为数学的可判定性。 那么如果希尔伯特的这三个计划完成了,意味着什么?首先,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不能接受比如说“哥德巴赫猜想既对又不对”这样的结论,一致性无疑就保证了自相矛盾的情况不会出现。在保证数学的一致性这个前提下,我们又有数学的完备性,也就是说只要是真的都可以证明。这其实就是说,对于任意一个数学猜想,不管它有多难,只要假以时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总是可以知道这个猜想对错与否,并且证明它或否定它。更通俗地说,我们知道,在数学中,通过逻辑,我们必定能知道我们想要知道的东西,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的里面还是外面。我们有没有可能不 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的里面还是外面。我们有没有可能不是生活在地球的外表面,而实际上是在它的内表面呢?我们的行星是一个内凹的空心球体,而不是实心的向外突出的。这个问题看似十分荒诞,甚至有点异端邪说的味道,但在数学上,它是可能的。当然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宇宙还是那个宇宙,只不过我们是从一个不同的几何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地球外表面及其以外的每个点,都对应内表面及其以内的一个点。也就是说,整个宇宙都位于这个密闭的空间之中,星体和星系越远,就越接近球心,不过我们仍是无法达到的。 于是,这就引发了一个几何学问题,整个宇宙怎么可能被包含在一个半径只有6400千米的球体之中呢?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几何学上的,那就是物体离地球越远,它的反演图像就越小。在这样的世界中,月球的直径只有1000米左右,而太阳只有2.6米,至于那些遥远的星体,那就小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同时,这个内部宇宙全部围绕球心旋转。更惊人的是,同样的物体,随着距离的变化,大小也会发生改变,就比如现在给黄博士绑火箭上让他登月,随着火箭的远离,黄博士和火箭会变得越来越小,所以当他踏上月球的时候,仍会发现月球拥有着一片广袤的陆地。 当然了,如果世界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我们的物理定律就将被彻底颠覆。比如说光,光在地心的速度为0,随着远离地心而不断加速,所以极其遥远处的星光还是传不到地球上来。同样的,光速也是这个世界的限制,在我们飞向地心,也就是飞向宇宙空间之中,速度其实是越来越慢的。另外,光的传播路线是螺旋形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日夜交替,以及为什么宇航员离开地球时,看到的地球是圆的。同样的,其他的物理法则也都要重新改造,以应对一些严重的复杂情况。总之一切皆有可能,虽然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世界无法接受,但事实上,在100年前的人们眼中,时空膨胀同样是万分难以接受的,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该拒绝宇宙在地球内部的这一可能性。
关于惯性参考系和质心参考系 摘要 想要通过速度测量一个物体能量大小和时间快慢,就不应该用惯性物体作为参考系,而只能用质心作为参考系。 1相对速度是伪速度 举个例子,在300公里/H高速行驶的火车顶上,我站在中心向车头和车尾同时发射两颗子弹。不考虑空气阻力,以我为参考系,两颗子弹都是同时到达车头车尾。那么以我为参考系,这两颗子弹的速度相同吗?答案是:不相同。向车头发射的子弹速度快(速度是子弹速度+火车速度),向车尾发射的子弹慢(速度是子弹速度-火车速度),最后两颗子弹同时到达车头车尾,不是因为以我为参考系,火车是静止的,而是两颗子弹的速度在高速火车上是不同的。假设子弹出膛速度是300km/h,车速也是300km/h。那么向后发射的子弹速度为0,但是火车尾以300km/h的速度向子弹靠近,结果也是一样的。而向车头发射的子弹速度是600km/h,火车速度是300km/h, 600-300=300km/h,结果也是一样。两颗子弹同时到底车头车尾。 而想要证明以我为参考系,两颗子弹的速度不同也很简单,只要把火车轨道变成地球轨道,让火车围绕太阳旋转(如图),把两颗子弹换成两颗完全相同的火箭,然后再在火车顶上的中心向车头车尾同时发射这两颗火箭,当两颗火箭燃料用完后,以火车为参考系,我们就会发现向车头发射的火箭速度快,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大,而向车尾发射的火箭速度慢,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小。在这个例子中,火箭的速度只能用太阳质心作为参考系,向车头发射的火箭是在做顺向加速,所以轨道会变大。而向车尾发射的火箭是在做逆向加速,所以轨道会变小。 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从地球发射火箭,相同的火箭,相同的燃料,向东发射和向西发射,两个火箭到达的轨道高度不同,围绕地球旋转的线速度也不同。而按照相对论,以发射中心为参考系,向东发射和向西发射火箭是没有区别的。 2关于速度和时间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狭义相对论中,速度越快时间越慢,而爱因斯坦的相对速度用的是以惯性参考系得到的伪速度,这就会出现许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双生子谬论。而用质心作为参考系就不会产生矛盾了。在双生子这个例子中,我们只要找到地球和飞船共同围绕旋转的质心作为参考系,就可以知道地球和飞船的速度各是多少。刚开始,飞船没有起飞时,以地球质心作为参考系,哥哥和弟弟都是同时围绕地球质心旋转,速度相同,时间相同。当哥哥坐飞船加速起飞后,飞船会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地球旋转,这个时候,以地球质心作为参考系,哥哥的速度快,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间慢,弟弟的速度不变,时间不变。当飞船加速摆脱地球引力后,飞船在一段时间内会围绕太阳旋转,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用哥哥和弟弟共同围绕旋转的质心作为参考系,也就是用太阳系质心作为参考系来计算哥哥和弟弟的速度。这时哥哥的速度更快,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时间更慢。弟弟的速度不变,时间不变。当飞船继续加速摆脱太阳引力后,飞船会在一段时间内围绕银河系质心旋转,这时我们用哥哥和弟弟共同围绕的质心作为参考系,用银河系质心作为参考系,这时哥哥的速度更快,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时间更慢。而弟弟的速度不变,时间不变。从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出,用质心作为参考系,哥哥的速度在不断增加,飞船在不断的加速,先摆脱地球引力,再摆脱太阳引力,然后又摆脱银河系引力,继续加速还可以摆脱本星系群的引力。所以哥哥的速度快时间慢,而弟弟的速度却一直没有变化,时间也不会有变化。 总结:以惯性参考系获得的相对速度,并不是物体的真实速度,相对速度并不会影响物体的能量大小和时间快慢。只有用质心作为参考系,获得的速度,才会表现物体的能量大小。而一个物体的时间快慢是由这个物体的能量大小决定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