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澄 悠悠秋稼晚
关注数: 16 粉丝数: 182 发帖数: 6,366 关注贴吧数: 11
告本吧考亭后学及过往君子 诸位考亭后学及过往君子: 在下忝为吧主,不能使本吧繁庶,仅是勉强维持了本吧的清净,而倘若有人怀抱善意前来讨论交流,也不至於全无应和,这些,在下应当惭愧,但已很感激诸位共同扶持。但是,还是偶尔有人来到本吧,对朱子对儒学率尔妄问,甚至肆意诬枉。本吧删帖标准制定后,新发的此类主题帖和回复贴,吧务团队都已处理,但删帖标准制定之前所发的此类主题帖还遗留下了一些,大多是因回复可观,不忍删去主题帖导致全部回复贴被删除,希望诸位能理解。因为或许一长段时间内,率尔妄问或肆意诬枉的帖子还可能被发到本吧,而类似的主题帖也有一些一直遗留在吧内。在下以吧主身份,谨希望本吧所有考亭后学以及过往君子考虑能否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一、看见新发的此类主题帖,不必回复。因为吧务团队会及时处理主题帖,而回复贴因主题帖被删,会全部消失。诸位回复帖子的时间,不必浪费在这里,而合适去做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 二、如无必要,烦请不要再回复以前遗留下来的此类主题帖,将其顶到首页,尤其是靠前的位置。此类帖子,在下本意,只将后面的回复讨论作为资料存档,需要时翻检便好。如果常常出现在首页,诸位以及其余人打开本吧,入目便是如此主题,亦非赏心悦目之事。 三、如果一定要回复,还请诸位念及君子正己化人,不要使自己的回复帖子有违君子出言行事的准则,也违背本吧删帖标准。在下曾听师长说,“不立不破”,又说“应当用自己的言行为自己所尊敬所信赖的作证明”。“是”只有一个,而“非”却是难以穷尽罗列的,诸位立起“是”来,万“非”自然彰见其偏失,如同立定中点,而后能指出前后左右。破尽未必能立,但立却必定破尽恶伪。在下固知,人一旦对朱子对儒学略有所知,必不忍见他人肆意质疑攻讦,但是诸位请想,一个侮慢亲长的人,如何向人说亲亲敬长?一个曲学阿世的人,如何向人说端方正直?同样,一个为的是维护自己所尊敬的前贤,所珍爱的学问,但是却口出恶言的人,虽可理解其隐衷,又如何向人说“我所尊敬的前贤德崇业广,我所珍爱的学问正大纯良”?没有什麽比自己的言行却恰与自己正在坚持正在守护正在为之辩护的东西对反这样的事情更能败坏自己尊信仰赖想要守护之物,也没有什麽比动止语默以身亲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更真实更充沛的证明。 多谢诸位。谨祝德业日新。 朱子吧吧主:紫阳陪臣
景阳随录:“如其仁” 子路、子貢問管仲兩章,人或以《論語正義》所考為據,謂實桓弟糾兄,程子誤信刻意隱晦之證而朱子從之,疑程朱釋此二章所據既非,則所釋亦非是。某曰,朱子亦曾以《荀子》所記疑程子所從糾弟桓兄之說。然而不論桓弟糾兄抑或糾弟桓兄,此只關涉前面一段事,於後面仁功之許,並無妨礙。德論德、功論功,不相掩也。要之,子路、子貢所問,乃若管仲有如何如何之行事是否即非仁,聖人未直接回應,而別說管仲之功業。倘論觀人法,則以後功可見管仲非不能死,非圖一己利祿;而斷人仁不仁,不準於為不為限定之某具體之事也。倘論看道理法,則仁之所以可假,乃因其為所以然之故,此一匡天下之為仁功,非管仲之仁撐持,而可說為“天功”,然謂一匡天下非仁功則不可。倘論教人法,則學者不可孤絕、拘執看道理,而有體有用為道理當然。 立功之所以次立德者,一匡天下,使民遷善也易,惟仍待再說兩義。一、披髮左衽如九夷之地,豈能全遏“斯人千古不磨心”者?是倘有志於聖學者,不得以立功為口實,此處放倒,自任似重而實輕。二、雖“斯人千古不磨心”,道理終歸殄滅不得,然傳承待人,一斷則斯文掃地,立功之大,不可小也。學者念及此,則必不肯只做個自了漢,而蹈於虛。
朱子《明道论性说》 明道论性说 (附程明道论性说,见《遗书》卷一章五十六。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生之谓性”止“生之谓也”。 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命,物之禀受于天者谓之性。然天命流行,必二气五行交感凝聚,然后能生物也。性命,形而上者也;气,则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以理浑然,无有不善;形而下者,则纷纭杂揉,善恶有所分矣。故人物既生,则即此所禀以生之气,而天命之性存焉。此程子所以发明告子“生之谓性”之说,而以“性即气,气即性”者言之也。 “人生气禀”止“不可不谓之性也。” 所禀之气,所以必有善恶之殊者,亦性之理也。盖气之流行,性为之主,以其气之或纯或驳而善恶分焉,故非性中本有二物相对也。然气之恶者,其性亦无不善,故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先生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盖天下物性外之物,本皆善而流于恶耳。盖生之谓性止水流而就下也。性则性而已矣,何言语之可形容哉!故善言性者,不过即其发见之端而言之,而性之韫因可默识矣。如孟子之论四端是也。观水之流而必下,则水之性下可知;观性之发而必善,则性之韫善亦可知也。 “皆水也”止“各自出来”。 此又以水之清浊譬之。水之清者,性之善也;流至海而不污者,气禀清明,自幼而善,圣人性之而全其天者也;流未远而已浊者,气禀偏驳之甚,自幼而恶者也;流既远而方浊者,长而见异物而迁焉,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浊有多少,气之昏明纯驳有浅深也,不可以浊者不为水,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然则人虽为气所昏,流于不善,而性未尝不在其中。特谓之性,则非其本然;谓之非性,则初不离是。以其如此,故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惟能学以胜气,则知此性浑然,初未尝坏,所谓元初水也,虽浊而清者存,故非将清来换浊。既清则本无浊,故非取浊置一隅也。如此,则其本善而已矣,性中岂有两物对立而并行也哉! “此理天命也”止“此舜有天下而不与者也”。 “此理天命也”,该始终本末而言也。修道虽以人事而言,然其所以修者,莫非天命之本然,非人私智所能为也。然非圣人,有不能尽,故以舜明之。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