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erdn hmerdn
关注数: 40 粉丝数: 178 发帖数: 2,354 关注贴吧数: 9
唉,其实我很想有一个好的外出笼 可以经常带皮皮去外面散散步,看看世界。 前一阵从淘宝买了一个塑料的,¥99,用过一两次。这个东西做工粗糙了一些,关键是大小不太合适,应该是装大中型鹦鹉的,只有一根站棍。站棍位置比较低,开口位置太高。想让皮皮自己进去很难(因为相当于鸟跳进一个黑暗的深坑里,它当然不会乐意。反过来,让皮皮自己出来进入笼子倒是可以),不得不用手抓。皮皮进去后会发现空间过大,又因为只有一根站棍,笼底是滑的,这多出的空间也没什么用,鸟不能在里面玩。另外,顶盖的材质是半透明的,皮皮不是特别理解,总觉得没有东西,总想往外扑,一扑就撞脑袋,虽然并不太重。 然后现在淘宝卖一种Caitec的外出笼,¥700+,如果真的好用我也能凑合忍受了。它的优点是开口至站棍的位置比较合适,而且下方有个小开口可以把报纸插进去衬着粪便。缺点是好笨重的样子,四四方方有棱有角,连上方的提手也很笨。而且侧面是完全透明的,虽然据说是为了让鸟观察周围环境,但我认为还是有引起鸟往外瞎扑的隐患。 还有一种Hagen的小型仓鼠外出笼,像一个带提手的小圆球,很漂亮小巧。但是没有站棍(当然没有,因为是仓鼠用的啊),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对于皮皮来说又太狭小了。
7.28《此间少年》感觉太假,受不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期感觉非常不好。 梁小友卖花的那些人(买的那些)好像都是安排过的,否则一般人也很难以5元一支的价钱买吧(价格贵,而且完全没有包装,甚至梁小友抱着的那束不是插在水里,保鲜都成问题,一上午准保已经蔫了)。“卖花”这个情节也很假,可能因为梁小友很漂亮,漂亮小姑娘卖花,镜头上很好看。其实如果为了赚钱,大可不必卖花。罗海在养鸡场打工那一场相对更真实。 后来花店老板很痛快地主动表示不要本钱了,又是一假。慷慨资助也就罢了,居然一句废话没有。如果你是花店老板,起码会有点好奇心吧?至少会问孩子,你是怎么卖的?顺利吗?赚了多少钱?而不是上来就说:我不要本钱了,资助你给弟弟买衣服好了。 梁小友给城市奶奶写的信,很酸很做作,不是孩子的文字,倒像是成年人拙劣的模仿。背着小熊的pose显然也是设计过的。 城市主人公干活时一口一个“为了糊口”,“为了养家”,“为了咱爸妈”,无语。修路是怎么修的,存疑! 梁爸去医院看腿病这一出,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自己就是医生,首先护士是没有权利向患者交待病情的,而且护士一般也不太了解患者的病情。在片子里却是陈佩雯向护士打听病情,这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的。另外“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根本不是那样的(不是顾名思义、字面上的“风湿”),他那个应该叫”骨性关节炎“,而且也不需要输液,再说一旦需要输液,就要连续输几天,也不是只输一次就能解决的。片子里梁爸输了一次液,抹了点油,腿就好多了,不知道是谁这么神! 我最早看到变形记是赵迪那一集,还是挺感动的, 后来廖弘毅、王晨正的那几集都不错。其中何俊鹏说“人都是平等的,为啥子他们(留守儿童)这么造孽”,我觉得是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闪光的一句话。总之这个节目我还是比较喜欢,但这一期的变形记“摆拍”的味道太重,真的有点倒胃口了。
通关了,发现如此简单 其实我最喜欢最后一关了(巴登堡),主要是布局上有一种对称的美感。 [我不知道怎么截图,求指点,此处只能用嘴说。] 我是把地图上中轴线最北边的一个小区域作为研究和培训部门。内置研究部门、休息室、培训部门、DNA恢复装置。 中轴线南边的区域作为首诊区。内置一般诊断室3个,扫描仪1个,精神病诊断室1个,药房2个,休息室2个,接待台2个)。 东南方是手术区,内置病房1个(6张床位),手术中心2个,休息室1个,骨折诊室1个。 西南方是器械治疗区,包括从充气机到胶桶的各种设备。 我的一般诊断室、药房是4*5,手术中心是6*7,扫描仪和精神病诊室是5*5,骨折诊室是4*4,其余治疗用机器是4*5或5*5。 就是这些东西,没有建不中用的诊室(比如高级诊断室、超级扫描仪等等),最后为了凑医院价值,DNA恢复装置弄了3个,另外所有的休息室都尽可能多放了电子游戏机,这样就通关了。 人员上最后通关时有医生21,清洁工20,护士6人,接待员2人。医生全部是专家级,其中大约半数是三种技能专家(当然也用不了这么多人,不过后期不差钱了,一时兴起多培训了几批),护士、清洁工、接待员每月都注意列表,发现优秀的及时更新。 这些日子以来,我认为最有用的建议是: (1)无厕所、无座椅模式,减少病人候诊时的混乱。 (2)一般诊断室简称瞬间诊室布置。 (3)培训室采取快速培训法,几乎把游戏难度减去一半。 (4)植物放在走廊上各窗户下面,对提升员工士气大有帮助。 (5)注意暖气的摆放,屋内暖气不影响走廊温度,反之亦然,医院暖气图是个误导。 谢谢大家!
关于《辛德勒名单》,受访者的故事 我知道历史上确有辛德勒其人,但是看《辛德勒名单》的时候仍然认为艺术的夸张和虚构太多。不过我的这个光盘附了一个纪录片,也就是幸存者的采访记录,我看后才知道《辛德勒名单》比我猜想的还要真实许多。   比如在电影里,犹太区净空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从下水道逃脱后,眼看又要被发现了,就急中生智整理起散落在地上的箱子,并向德国军官敬礼,侥幸拣得一命。   在纪录片中,这是一个真人真事。那个幸存者说,当年他上的是军校,所以会用军队里常用的口气说话。并且当时听完他的“汇报”后,领队的德军都笑了,觉得这个命令很愚蠢。他说,他敬了一个礼,脚跟一磕,慢慢走开。走到拐角德军看不见他的地方,才开始拔腿狂奔。   还有海伦的原型,也就是阿蒙的女仆说,从一开始她就觉得辛德勒与众不同,非常有魅力,总是聚会中人们瞩目的焦点,辛德勒和阿蒙之间也确实非常友好。   她说,当年辛德勒常常找机会下到厨房里安慰她,还对她说,你知道吧,犹太人在埃及的时候也被奴役,但后来都成功地逃脱了。这些事情也会发生在你身上,总有一天,你会逃离这个地狱,你等着瞧好了。   她说,然而当时她虽然感到很受鼓舞,还有点不相信辛德勒,因为他是一个纳粹党员。直到有一天,辛德勒过来说,我要带你离开这里,你有家人吗?把他们的名字都给我。那时她终于理解了辛德勒以往说过的所有话。她说,如果她有一大家子的人,辛德勒也一定会一一救出的,不过她只剩下两个姐姐了。   电影里,犹太女工全被错误地送到奥斯威辛的那一段,我开始以为是虚构的,我以为是想增加戏剧性效果,表现辛德勒锲而不舍的意思。看了纪录片才知道那一段也是真的,那些女工真的被送到了奥斯威辛,在那里住了三个星期,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然后忽然有一天有人点名把她们带走了,她们下车的时候,看到辛德勒像久别重逢的家人一样迎接她们,并说,你们辛苦了,你们现在不用担心任何事。屋里有面包和热汤,进去吃吧。   那个幸存者说,称呼犹太人的姓名在奥斯威辛也是绝无仅有的事,平时都是喊她们的编号。   我看到一个影评说,他很讨厌电影里有好多“上帝”在操纵的痕迹,比如试图射杀犹太拉比的时候手枪卡壳,用纸牌赌海伦的去向,阿蒙被处决的时候凳子踢了好几下才散。我想,如果说这些“上帝显迹”的情节是虚构的,那还有一个真实的情节,就是营救中节外生枝,一部分犹太人被送往奥斯威辛,而辛德勒把她们追回来了。说起来,这是上帝在考验辛德勒啊,并且辛德勒通过了。   另外,幸存者回忆说,在他们被救出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辛德勒家乡)后,阿蒙还来过一次看望辛德勒(ft这哥俩还真是很友好),辛德勒陪着他参观新工厂。当时,因为有辛德勒在场,犹太人终于敢抬头看阿蒙的脸了,感觉很不错。这一段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我想是因为会显得太冗长了吧。   辛德勒走前把仓库里的布料散给犹太人也是真的。为的是让他们或卖钱,或换东西,或给自己做衣服,总之是有一点点开始新生活的资本。   当然那个“别针能换又一条人命”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电影中这么处理也绝对不为过。   关于辛德勒最后离开的场景,有个幸存者回忆说,当时在场的犹太人挨个亲吻了辛德勒夫妇的手,而她自己痛哭流涕,就像又一次失去了父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