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他大舅 熊孩子他大舅
关注数: 97 粉丝数: 300 发帖数: 8,157 关注贴吧数: 56
即墨六大潜力优势 即墨有六大潜力优势尚未发挥: 1。即墨北站 随着未来潍莱高铁开通,莱西北站成为始发终到车站,青岛到莱西开通公交化城际列车,即墨北站周边区域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区域,商业价值极高。但目前即墨北站周围似乎还是一片荒凉。 2。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山大作为山东最优秀的大学,坐落于即墨,理应对即墨的教育、文化、科技等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但目前,似乎即墨山大交流并不多,即墨对山大这块宝玉似乎重视、利用都远远不够。 建议,在即墨主城区周边开设山大青岛科教产业园。 3。女岛港 建议立即启用女岛港,申请女岛港自贸区与保税区,即墨应将“以港兴市”作为未来即墨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4。即墨城阳融城一体化发展 建议成立“即成创新发展新区”,为经济功能区,简称“即成新区”。即墨、城阳融城发展,资源共享,产业分工,交通一体化,培育引进高端新型产业。 城阳即墨主城区人口超过200万,地处平原,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发达,未来可以发展成为人口超过500万的青岛最大主城区。 5。青岛都市圈核心优势 即墨地处青岛都市圈的核心,离胶州、高密、平度、莱西、莱阳、海阳都很近,大约60公里左右。即墨城阳融合发展为一个人口过500万的大都会,将对周边卫星城产生深远影响,决定着山东半岛经济一体化的的成败。 6。后发优势 相对于西海岸(黄岛),即墨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西海岸是青岛重点开发的一个地区,但也是犯有很多错误的一个地区。比如,石油化工产业的引进;产城分离的城市规划;宽马路,封闭式小区,而不是宅马路、密路网的城市规划;大学周围盖满住宅,而不是留足科技产业发展空间,导致大学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利用率低。 即墨作为一个后发的地区,希望未来可以吸取同城兄弟西海岸的惨痛教训。如果能做到,就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在最短时间追赶上西海岸。 相对于西海岸,即墨的最大优势是地处平原,城市可以团型发展,而不致像西海岸一样成为“油条城市”。 祝福即墨未来发展越来越好! 后发载即,大哉墨城。 (完) 2019年10月20日
建议即墨开通即墨主城区到山大青岛校区的直通车 目前从鳌山卫到即墨主城区虽然有公交车,但沿途车站多,车速慢,整条线路耗费时间长。 从山大青岛校区到即墨古城,差不多19公里,如果开通直通车,20分钟即可到达。这条直通线路还可延伸到即墨北站、即墨汽车总站。 为什么要开通这条直通车? 1。为山大青岛校区的师生员工及周边科研机构提供购物、休闲娱乐、医疗、交通等服务。 虽然有地铁11号线,但毕竟路途遥远,不是十分方便。即墨主城区十分繁华,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尤其即墨古城周边,小吃街很多,有大型商场,有影院,有医院。 2。利于产学研结合,促进即墨高质量发展。 即墨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山大青岛校区,开通即墨主城到山大青岛校区的直通车,可以充分利用山大青岛校区的科技人才优势、学术优势等。 3。利于即墨旅游业的发展 把即墨北站、即墨汽车总站、即墨古城、山大青岛校区、鳌山卫滨海公园这些旅游资源串联到一起,方便青岛游客。 4。利于即墨与山大青岛校区的深度融合,利于培养山大青岛校区学生对即墨的情感,利于留住山大毕业生,利于曾在山大青岛学习过的学生回报即墨。 5。利于蓝谷吸引引进更多优秀大学与科研机构。 此事甚为重要,也甚为迫切,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从青岛都市圈谈保留流亭机场的必要性 青岛都市圈处于东亚的枢纽,这是青岛最大的区位优势。青岛北有首都都市圈,南有上海都市圈,东有中原都市圈,西有首尔都市圈与东京都市圈。 作为处于枢纽地位的城市,其最基本的支撑条件就是交通。 青岛都市圈北上通达首都都市圈,南下通达上海都市圈的铁路交通都还没有,这是最大的遗憾,也是制约青岛发展的一个瓶颈。 而青岛都市圈与首尔都市圈、东京都市圈人员交通的主要方式是航空。流亭机场在沟通首尔与东京两大都市圈方面起到了支柱性作用。 新建的胶东机场虽然规模很大,可以承载更多航班,这是其优势。但同时,缺陷也极为突出,就是离主城区过于遥远,是国内离主城区第二远的机场。 也就是说,胶东机场缺乏流亭机场的便利性。流亭机场的便利性是胶东机场所无法替代的。失去了便利性的胶东机场,如果作为青岛唯一机场,将严重影响青岛与首尔、东京两大都市圈的交通通达性。 有人说,保留流亭机场制约青岛发展,这个观点不值一驳。 纵观世界级的国际性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首尔、上海,都拥有双机场。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原来的老机场满足不了需求,因而开辟第二机场。但这些世界性大都市,启用新机场后,并没有废弃老机场,而是继续使用。 这些世界大都市的老机场都处于市区内,按照主张废弃流亭机场的人的观点,这些老机场制约这些世界性大都市的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是,这些市区内的老机场,非但没有制约城市的发展,反而是世界性大都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因为这些市内机场的便利性对于国际性大都市是不可或缺的! 建议青岛对标世界国际大都市,保留流亭机场,助力青岛的经济转型与未来更好的发展。废弃流亭机场,在铁路交通被卡脖子的情况下,又自断翅膀。
建议在莱西打造康养城 莱西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随着未来潍莱高铁的开通,莱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胶东半岛交通枢纽城市。 如何利用好交通枢纽优势,促进发展莱西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大课题。 莱西被称为“青岛的后花园”,最近这些年莱西又在提倡绿色发展,绿色崛起,本人建议,莱西利用好交通枢纽与青岛后花园的优势,打造一个远期规模40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康养城。 1。青岛老龄化日趋严重,对于养老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目前青岛的养老产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价格高昂等问题,制约着青岛养老产业的发展。莱西可以利用自己土地低廉,人工价格低的优势,在莱西打造规模大,管理规范,服务优价格低的康养城。 2。康养城一期规划5平方公里,二期15平方公里,远期40平方公里。采取窄马路,密路网,街区制。低矮楼层,最高不超过6层,每楼都设电梯。楼房布局采取青岛传统的里园式样,封闭式管理。 3。康养城设立三甲医院,服务于康养城居民与莱西人民。设立老年陪护职业学校,培训专业的老年护理人员。 4。吸引中国康复大学来设立校区,设立康复医院。 5。康养城可以分为两部分,国际区与国内区,国际区走高端路线,吸引国内外富人。国内区服务普通民众。 6。康养城设置在莱西莱阳交界处,可以促进两市的融合发展,也有利于在胶东半岛中部打造一个强市,有利于半岛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
青岛核心主城区的A计划与B计划(个人版) 此计划为个人猜想,供学术研究与探讨用,请勿删帖,谢谢! 1.未来青岛城市分为三个部分:核心主城区,聚集青岛最核心的金融贸易科教文卫资源;一般主城区,围绕核心主城区的城区,可承担部分第二产业;卫星城市,港口与第二产业主要承载区。 2.青岛核心主城区,个人规划版分为A计划与B计划: ★A计划 核心主城区在下图1红线框范围内,分为胶州湾东岸的青岛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 一般主城区为胶南、城阳、即墨。其他下属与相邻县级市为卫星城。 此计划优点:两个核心主城区夹胶州湾相望,相距不远。黄岛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城区比较成熟,配套设施完善。黄岛北部依山傍海,人口密度低,与青岛隔湾相望,可以打造成高端居住区。 缺点:需要将非核心主城区功能的油库与前湾港废除。油库迁走,前湾港功能分给董家口港、女岛港、日照港三个港,变身游轮码头或私家游艇码头。无论是迁走油库还是废掉前湾港,代价高昂;黄岛城区空间有限,不利于今后扩张。 图1★B计划 核心主城区在下图2红框范围内。包括青岛本岛与城阳即墨城区(不包括红岛的城阳与即墨主城区)。 一般主城区为黄岛、红岛。其他下属与相邻县级市为卫星城。 此计划优点:青岛本岛与城阳即墨城区陆路相连,交通方便,交通建设与运营成本低。城阳即墨主城区比较成熟,设施配套完善;不需要像黄岛那样付出极高的代价;城阳即墨地处平原,城区扩张空间巨大。 缺点:即墨城阳缺乏黄岛那样与青岛隔湾相望的湾景。 图2为什么要有A计划与B计划? 个人认为,青岛未来城区的规划要避免线型发展的模式,导致城区过长。尤其是核心主城区,一定要控制长度。 本人设计的无论A计划还是B计划,核心主城区长度都控制在40公里以内,宽度在13公里左右。核心主城区采取哑铃模式,即双核心模式。无论是A计划还是B计划的核心主城区,各自都保持团型形状,避免线型。 个人认为,最理想的城区模式是A计划,但目前看来,不太现实。那么,在A计划无望的情况下,本人还是倾向于B计划。
应以即墨区为中心建设大青岛 1. 屁股决定脑袋的地域黑地域迷与炒房炒地的就没必要看本帖了。 青岛的目标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然而,青岛的环湾发展的城市规划却是与这一目标相背离的。 青岛最近出台了中心城区交通规划,规划还是延续以前提出的环湾发展的口号与目标。看了这个规划,我觉得这对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会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青岛胶州湾以团岛为起点计算,环湾的周长大概在70多公里。如果青岛规划是环湾发展的话,仅仅胶州湾部分的青岛的主城区长度会高达70多公里,这是非常典型的线型发展的城市。而青岛未来要建设的另一个中心城区黄岛区,长度也高达70多公里。 济南城区从长青到章丘,长达70多公里,被青岛人嘲笑为油条城市。烟台城区从牟平到蓬莱机场,也长达60多公里。如果蓬莱划区,烟台城区长度将高达90多公里。 青岛人在嘲笑济南油条城市的同时,自己却在竭尽全力把自己的城市也变成油条形状,只不过济南这根油条是长的,青岛这根油条是弯的而已,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线型发展的城市。 山东的三大城市济南青岛烟台的城市发展,与省外其他同类城市相比,都显得差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的线型发展模式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线型发展的城市,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难以形成高效的网格状交通,导致交通拥堵,济南的交通拥堵经常上全国排行榜的首位;比如城市密度低,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公共设施覆盖率低,城市运营成本高昂,这方面烟台与黄岛是最典型的案例;比如难以形成大的经济中心购物中心娱乐中心,城市繁华度与城市魅力低,难以吸引年轻人口;比如人口密度低,不利于发展第三产业,经济转型困难等。 如果说济南的线型发展主要是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北边是黄河南边是泰山,城区只能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的话,青岛与烟台更多的则是受到土地财政的影响,海边土地价格高,收益高,便于发展房地产。而且,海边的盐碱地不仅土地价格低,拆迁成本低,而且不受土地指标的限制。 但卖地也好,房地产也好,都是一次性的短期效益,长期来看,线型发展的城市后期运营成本极高,因为人口密度低,基础设施覆盖率低,要修建更多公共基础设施才能覆盖,比如道路,学校,医院,政府机构,自来水天然气暖气等等。 2. 开头说了,青岛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东北亚有影响力的特大城市。而一个线型发展的城市,如济南,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际化的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是线型发展的城市,国外的东京首尔,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都不是线型发展的大都市。 一个城区长度高达70多公里的城市,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一个城区长度高达70多公里的城市,交通将十分拥堵,城市运营成本十分高昂,城市内永远无法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区域,如曼哈顿,银座! 世界上的大都市,大都选择在平原建城,而不是在岛上。如果青岛未来的目标是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新的主城区也应该选择在平原,而不是沿海。青岛要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特大城市,新的城区应该以即墨区为主,向四周扩张,而不是环湾发展。 青岛未来的主城区应该是哑铃形状,老城区是青岛本岛,新城区是即墨区。在即墨区,以老即墨城为中心,规划一个长宽各二十公里,面积4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这个40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与青岛本岛,构成哑铃型状,成为青岛的主要城区。 之所以青岛主城区要变成哑铃型状,是因为目前的青岛城区有一个重大缺陷,即青岛本岛三面环海一面临山,青岛本岛几乎只有一个位于北部的出入口,这个出入口十分狭窄,一旦因为交通拥堵而被堵死,青岛将变成死城。未来青岛的任何规划,首要任务都是要保障青岛这个唯一出入口的交通通畅。 目前青岛北部的这个出入口之所以交通还算通畅,虽然拥堵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根本原因是这里有一个流亭机场与楼山河周围的沧口工业区,导致这里的人口密度低。流亭机场与工厂区也扮演着分割城阳与青岛本岛主城区的角色,使得城阳与青岛本岛的通勤不至于太多。 一旦环湾发展,因为环湾地区人口密度低,公共基础设施肯定跟不上,无论是在环湾地区生活还是工作的人,都高度依赖青岛本岛,会导致环湾地区的拐点,即青岛本岛的北部出入口交通十分拥堵,甚至可能会堵死这个出入口。最近几年高新区的发展,已经引起北部出入口附近的交通经常性拥堵。如果继续环湾发展,交通灾难就可能会发生。 而以即墨老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就不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只要改善即墨老城的科教文卫交通等基础设施,就会在即墨形成一个新的中心。这个新的即墨主城区,面积在400平方公里左右,超过青岛本岛的面积,而且扩张空间也是无限的。 即墨新城区与青岛本岛的交通,主要靠城际铁路与两条地铁,如把青荣城际改造成即墨到青岛的公交化城际快线,再加上11号地铁与7号线。即墨与青岛短途跨区交通,靠两条地铁。长途跨区,如从即墨到市南市北,靠城际铁路。这样,就会大大减轻青岛主城区与即墨主城区之间的北部出入口的交通压力,保证青岛本岛北部出入口的交通通畅。 3. 对于环胶州湾地区,我认为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护胶州湾生态,而不是围绕胶州湾建城。胶州湾北部的红岛地区,有大沽河与大沽河湿地,有棘洪滩水库,是生态高度敏感的地区,这里不适合建新城。环胶州湾地区,建议一是多种树,搞好绿化与环境保护,让胶州湾生养生息,恢复生态,把环胶州湾地区变成大的生态公园。二是可以在环胶州湾地区建低密度的别墅区,吸引全国的富人来度假或定居。 未来把黄岛油库搬走,把老黄岛建成可以 媲美八大关的别墅区,在黄岛码头那里搞私人游艇码头,吸引全国顶级富豪来定居。
平原地区不宜盲目搞特大城市 这个平原地区是指一个省或半个省的地区内都是平原,这样的地区不宜盲目搞特大城市,各个城市均衡发展更好。 东亚拥有特大城市的两个发达国家是日本与韩国,两个特大城市分别为东京与首尔,这两个国家的特大城市,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国家大部分地区为山地,适合建城的平原很少。 特大城市虽然有经济上的优点,但也有极为严重的缺点,就是居民的幸福指数很低。东京首尔虽然GDP很高,但人民幸福感远远比不上欧洲的中小城市。从经济发展是为了人这个角度,特大城市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优先选择。 如果说山地为主的国家或地区,选择特大城市是无奈的选择的话,如东京首尔武汉成都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如河南省的郑州与山东西部的济南,就不应该盲目追求特大城市,这是东施效颦之举。 平原地区应该学习欧洲,尤其是德国,城市应该以中小城市为主,避免盲目搞特大城市。 山地地区集中于一块平原搞大城市,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平原建城成本较低,无论是修公路铁路还是修桥等,成本比山地要低很多,也容易形成团型城市,构建网格状交通网。 但平原地区集中搞特大城市,就违背了经济规律,为了搞特大城市,人为集中资源于一地,就是在错配资源。 河南与山东西部,都处于中国的心脏地带,一马平川,交通发达便利,这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这两个地区,未来应该把资源更多地投入构建平原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的密集交通网,如密集的铁路公路等。另外,要大力投资教育。 城市的大不等于城市经济的强,强比大更有意义。一个城市的强也不等于一个地区经济的强,地区经济的强比一个城市的强更有意义。 作为平原地区的中心城市而言,郑州与济南都够大了,今后应该是做强,而非做大。今后更多的资源,应该投资于整个地区,尤其是交通与教育,而非集中资源于一城。
建议青岛尽快出台青岛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 青岛的主城区,我认为包括青岛本岛+黄岛+城阳+即墨,这些主城区基本都连为一片,主城区轨道交通有的已建成,有的在建或已有规划。 但是,青岛的缺陷是至今尚没有出台青岛都市圈的轨道交通规划。青岛今后应该高度重视青岛都市圈对于青岛在今后城市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青岛这种地形不利,线型发展的城市,都市圈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弥补作用。 青岛都市圈的范围包括青岛主城区+胶州+高密+诸城+日照+五莲+平度+莱西+莱阳+海阳,与青岛主城区的距离都在100公里之内,在轨道交通的条件下可以形成一小时通勤圈,达到同城效果。 众所周知,如今的城市之间竞争,早已经不是单个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进入了城市群竞争的时代。城市群的优势有三:1.按照市场化原则城市群内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资源错配。2.城市群发展共享经济,避免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3.城市群市场连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标准统一,市场规模大,更容易吸引投资与人口。 城市群常常被媒体提起并讨论,为人所忽视的却是都市圈,都市圈的规模虽然不如城市群,但也可以称为“小城市群”,城市群拥有的优势都市圈同样拥有。 城市群与城市群的出现,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与深化的结果。中国目前真正的成熟城市群只有两个,分别是珠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只是在发育阶段,还并不成熟。 青岛作为未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青岛的发展对于山半岛城市群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发展城市群,先要发展都市圈,只有都市圈发展成熟了,城市群才有建立的可能。 城市群内的城际交通,对于城市群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都市圈内的轨道交通,对于都市圈的建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青岛虽然有都市圈的规划,却没有相应的青岛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出台,这也说明,青岛都市圈对于青岛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青岛都市圈的建设,除了对于建立以青岛为龙头的山半岛城市群的建设至关重要以外,对于青岛自身的发展,弥补青岛自身城市的缺陷,也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中国经济除了进入城市群竞争时代以外,也同时进入了大城竞争时代,谁的城市规模越大,谁越有竞争优势。而大城之间的竞争,团型城市比起线型城市,又更有竞争能力。 来青岛的人往往都有一种感觉,即青岛不大。当然,这是一种错觉,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青岛线型发展,城市南北距离过长,东西距离过窄;二是南北轨道交通还没有,比如1号线,尚处于建设之中。而7号线,还只是规划。南北通勤距离过长,无法做到同城化,这是青岛给人小城市感觉的根本原因。 一个不大或给人感觉不大的城市,在吸引投资与吸引人口方面首先就输给了那些大的或感觉很大的城市。 在大城竞争的时代,青岛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做大青岛的问题。而要做大青岛,首要的是要做到同城化,同城化的关键是通勤距离要控制在1小时之内。比如,从黄岛到城阳,通勤时间要缩短到1小时之内。没有1小时的通勤圈,就不可能有同城化。否则,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同通勤时间过长,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也像是去不同的城市。 要做大青岛,根本问题就是要依靠高效的轨道交通,实现交通的1小时通勤。 如果青岛主城区内,能实现1小时通勤,做到同城化,就等于做大了青岛。相信未来青岛主城区内的轨道交通规划能实现的话,就基本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但是,做大青岛,仅仅做到主城区内1小时通勤还远远不够,还应做到青岛都市圈内的1小时通勤。只有做到青岛都市圈 的同城化,大青岛的概念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大青岛的潜力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大青岛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大城竞争的时代,呼吁大青岛时代的来临,呼吁大青岛都市圈的建立,呼吁大青岛轨道交通规划的尽快出台与实施。 当然,青岛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因为涉及到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是,希望青岛能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更希望山东省与各个相关地区,能在全局高度,予以高度的协调与配合。
对未来青岛的几大设想与建议 1.地理位置上讲,青岛是北方最重要的城市,重要性远超天津与大连,地位可以与上海相提并论。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青岛的发展一直被耽搁甚至人为设障,青岛的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青岛成为中国城市中一块最大的被埋没的的金子。 2.未来中国应该有东部高端产业基地,参与全球高端产业竞争。 美国最高端的产业基地都布局在东海岸与西海岸,尤其是面向太平洋的西海岸。美国的金融中心也都布局在海边,而不是内陆。为何?因为这些城市是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参与全球高端产业的竞争。 然而,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看到国家有关东部高端产业基地建设的规划。 海信刚刚收购了日本的著名品牌东芝,这是青岛的制造业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布局。然而遗憾的是,诞生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四方动车等著名制造业品牌的青岛,竟然不是金融中心,中国只有三个金融中心,分别是香港上海与深圳,都在南方,北方竟然没有金融中心。 3.我的设想与建议是: 第一,国家出台东部高端产业基地建设规划,为了扶持支持高端产业的发展,政策与资源要向高端产业基地城市倾斜。 比如,设立新的股票市场,提供融资方便。地区银行总部,向高端产业基地集中。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向高端产业基地集中,做到产学研金高度一体化。 第二,青岛设立直辖市,采取重庆模式,把烟台与威海地区划入青岛,在胶东半岛打造中国北方最高端的制造业基地。 胶东半岛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的优势:1)港口众多。2)三面环海,制造业环保成本较低。3)有打造高端制造业品牌经验。4)临近日韩,面向太平洋,便于国际交流。5)气候优良,环境优美,利于发展科技研发与大学教育。6)气候优良,环境优美,利于吸引富人,便于金融聚集。便于发展金融产业。 第三,珠三角,长三角与山东半岛,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最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参与全球高端制造业竞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科研教育医疗等支持,珠三角有两个金融中心,长三角有一个金融中心,山东半岛乃至北方却没有金融中心,这是南部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除了建议在青岛设立股票市场之外,还建议北京的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要向山东半岛转移,可以用开设校区与分支科研机构的形式,支持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4.中国北方最顶尖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在内陆,比如北京;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也在内陆,比如北京。北方金融科研与高端制造严重分离,这是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的根源之一。 美国最顶尖的金融与科研机构,基本都布局在沿海制造业基地附近,日本的东京也是如此,日本最顶端的制造业基地与金融科研机构,地理位置上是重叠的。 5.中国的高端产业应该向东部沿海地区布局,而不是布局在内陆。因为高端产业的最终目标是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内陆地区远离港口,与东部沿海相比,没有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把高端产业布局在内陆,这等于是错配资源。中国的产业布局应该是,东部高端,中部中端,西部低端与资源,这才符合市场规律。 6.青岛成为北方高端产业基地,事关北方的经济发展,事关中国南北经济平衡,事关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事关中国北方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与青岛相比,大连的劣势是处于交通末端,远离内陆腹地。尤其是,胶东半岛的面积与人口也远远超过大连。与青岛相比,天津的劣势是地处渤海湾,渤海湾生态脆弱,而且华北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发展科研与教育,也不利于吸引富人,不利于金融的聚集。 7,东北经济沉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转型升级失败,没有打造出东北自己的高端产业,也就是俗称的没有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华北经济要避免重蹈东北经济的覆辙,就必须在胶东半岛打造高端制造业基地,金融科研要向制造业基地倾斜。 珠三角带动了整个华南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带动了整个华中经济的发展,而胶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也将带动整个华北乃至辽宁经济的发展。
关于把铁路青岛-莱西段打造成市域铁路的建议 即墨划区了,这是青岛城市发展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其影响将是巨大而又深远的,将远远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青岛要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城市,做大即墨,即墨成为未来大青岛的主城区是唯一的实现途径。 即墨划区,很多人在为即墨划区而欢呼,然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未来限制即墨乃至青岛发展的重大短板,这就是即墨的交通问题。即墨的面积要比青岛大很多,更重要的,即墨地处平原,便于构建网格状交通,拥有胶东半岛难得的大城市的胚子。 但即墨的问题,同时也是青岛主城区的问题,就是即墨与青岛主城区的交通连接不太通畅,而且这个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黄岛过去发展的最大掣肘,就是青黄不接的问题,青黄不接严重影响着黄岛的发展。 即墨虽然与青岛陆路相连,但是由于崂山的存在,只有一条狭窄的沿海走廊与青岛陆路相连。随着青岛北部城区的大发展,如今这条沿海狭窄的走廊也越来越拥堵,发展下去,青岛有成为死城的可能。外来的车进不来,主城区里面的车出不去,这已经成为青岛未来发展最大的隐忧。 大城市的陆路交通,一般有三种方式,即公交巴士,地铁与市域铁路。如今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地铁,但其实市域铁路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尤其对那些市域面积广大的城市而言。青岛即将开通的地铁11号线与13号线,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市域铁路,因为只有少部分地段在地下。 即墨作为青岛新的主城区,其东部有13号线与青岛的东部相连。但作为人口最为稠密的即墨西部,却没有一条便捷的交通与青岛主城区相连,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未来青岛的北部,将布局青岛新兴的高端产业,负担起未来青岛新兴的制造业重任。如一汽大众的汽车,新能源汽车,空客直升机等。如此重大的项目,如果与青岛主城区交通不便,比如交通拥堵,将影响青岛主城区金融科技医疗教育等对这些地区的辐射,也会严重影响这些地区吸引外资的力度与经济发展的步伐。 鉴于此,建议把铁路莱西-青岛段打造成青岛的始发终到的市域铁路。这条铁路大约90公里,可以设置莱西站,夏各庄站,即墨北站,城阳站,青岛北站与青岛站,共六个站点。这条线路跨越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与莱西市,共5区1市,将成为青岛市内最重要的交通线路。 这条线路的可行性:1.青荣城际远没有饱和,剩余大量的运能。2.济青高铁即将开通,胶济铁路市区段也会剩余很多运能。 不需要修建新的铁路线,只需要挖掘潜力,就可以达到把莱西-青岛段铁路化为青岛市域铁路的目的。 建议未来的这条市域铁路,开设公交化运输模式,每隔半小时一班发车,早班5:30始发,末班车晚上10:30。 随着青岛北部的大建设大开发,即墨与青岛主城区相连的狭窄陆路通道将越来越拥堵,而一旦这条铁路成为青岛市域铁路,来往青岛主城区与城阳即墨莱西等地的人,将会选择火车出行,而非汽车。这将大大减轻即墨-莱西陆路交通的拥堵情况,避免青岛成为一座死城。 这条铁路的重大意义:1.极大地缓解青岛主城区出口的交通拥堵问题。 2.让青岛主城区的政府服务金融科技医疗教育等,更好地覆盖青岛北部城区,极大地促进北 部城区的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 3.即墨有广大的面积可以盖楼盖房,可以加大楼房供给,抑制青岛房价过快增长,避免房价 对人才的挤出效应。 4.莱西成为青岛的北大门,可以极大地增强青岛对胶东半岛中部地区经济的辐射能力。 青岛未来虽然规划了到李沧的1号线与到城阳即墨的7号线,但青岛南北距离过长,乘坐地铁耗时太长,费用也太高,铁路相对于地铁,对于北部城区将成为最佳的选择。 建议中的莱西-青岛市域铁路各站点:莱西站,夏各庄站,即墨北站,城阳站,青岛北站,青岛站。
青岛要有危机感 刚才看了夏花吧主发的帖子,是关于山东省海洋功能区规划文件的。我专门点击链接,去看了原文件,看完后,心情很沉重,以前担心的事情终于要发生了。 这份文件的最重要内容,就是要重点发展山东的三个港口与相关临港工业,乃是依托这三个港口建设新城,这三个港口分别是潍坊寒亭区的港口,烟台牟平区的港口,威海文登区的港口。 众所周知,青岛是一个依托港口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大城市。没有港口,青岛就是一个诸城而已。港口的作用不仅是运送货物,更重要的是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青岛过去就是靠运送货物即物流与贸易,与临港工业两条腿走路发展起来的。 青岛的港口原来在胶州湾内的大港,后来转移到了黄岛的前湾港与董家口港,上面说了,港口的作用除了货物运输,就是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但黄岛港可惜的是,后来航母基地进驻黄岛,并且大片的区域变成了军民融合区,这些都大大影响了黄岛临港工业的发展。 因为工业投资不喜欢靠近军事基地,一旦有战争,就首当其冲受到打击,风险很大。也就是说,黄岛的军事基地化,影响了黄岛港经济作用的发挥。 我去年就曾发帖子,建议青岛启用即墨的女岛港,在黄岛港受到限制之后,充分发挥女岛港的作用,继续带动青岛经济的发展。可惜,至今未看到女岛港有任何的动作。 当黄岛港物流贸易与临港工业这两条腿,一条腿受到限制之后,山东的其他港口必然会看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取而代之。只是没有想到,山东省政府竟然会出台这么一个高调支持潍坊港与烟台威海港口,重点发展这三个港口的规划文件。瞅准青岛的软肋,三把刀子狠狠地插进去。 青岛人要觉醒,青岛人要有危机感,青岛必须尽快启动即墨女岛港,来发挥黄岛港所发挥不了的作用,即临港工业。即墨应该成为青岛未来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发动机。 如果按照省的这份对即墨沿海的规划,只是成为海洋科研平台与旅游度假地,即墨的工业发展将严重受限,青岛的经济发展将遇到重大挑战。
青岛城阳的“未来之城”项目当慎重! 今日浏览某论坛,偶然发现一个帖子,题目是《后机场时代城阳秒杀李沧》。点开这个帖子,主要内容是谈未来流亭机场在明年胶东机场启用后将停用,流亭机场及周边30平方公里要建设“高大上”的所谓“未来之城”。发现帖子的文笔不像普通网友,在百度搜了一下,原来流亭机场变身“未来之城”是城阳区政府的规划。 看到这个规划,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作为一个青岛人不吐不快,此规划一旦实现,将是青岛变成死城之时。 设计这个规划的人,显然像很多国人一样是高楼迷。在高楼迷眼里,摩天大楼代表着现代化,代表着高大上。当然,在某些官员眼里也代表着政绩。城阳由于有流亭机场,城阳的建筑以多层而不是高层为主,在高楼迷们的眼里,这不够现代化,也不够高大上。 明年按照计划胶东机场即将启用,而按照高楼迷们的打算,流亭机场要废掉。在高楼迷们的眼里,阻碍城阳“现代化”“高大上”的障碍终于要废除了,城阳终于可以像东部像崂山区像黄岛一样,建设“现代化”“高大上”的摩天大楼了。 而高楼迷们的计划就是要在原来流亭机场的原址建设摩天大楼林立的“未来之城”。 而我的这篇文章,将给城阳的高楼迷们当头一盆冷水,让他们从无知与狂热中清醒过来,城阳的“未来之城”将让青岛变成一座“死亡之城”,将给青岛带来巨大的灾难。 首先给大家看一幅青岛(除了黄岛以外)的城区卫星地图看到这幅青岛主城区的地图(市北区市南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你就会明白,青岛的主城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口袋,而这个巨大的口袋的口就在流亭机场。 青岛主城区的北部,四分之三是崂山,只剩下四分之一的区域可以与外界连通。青岛北部与外界连通,只有三条道路分别是环湾大道,重庆路与青银高速。这三条路堵死了,青岛就是一座死城,进进不来,出出不去。 目前这三条路的车流量已经达到了极限,经常堵车,尤其是晚上下班的高峰时间。如果在流亭机场原址上建设一座30平方公里的摩天大楼林立的未来之城,意味着人口要至少增加三十万,进出青岛的通道将彻底瘫痪。这座“未来之城”等于把青岛主城区这个巨大的口袋给彻底扎死了,因为“未来之城”就在这个巨大口袋的袋口。 这座“未来之城”给青岛带来的不仅是交通方面的灾难,更有气候上的巨大灾难!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摩天大楼一般都聚集在城市的中心,而不是城市的边缘,为什么这样?因为要解决城市的通风问题。一个城市的通风道出现问题,就会变得雾霾严重,城市热岛效应显著。 记得青岛有关方面去年还出台了关于青岛通风道的设计规划,我当时还很欣慰。但令人费解的是,刚出台通风道的规划,这样的给青岛风道带来巨大灾难的“未来之城”竟然能成为城阳区政府的未来规划? 在青岛主城区边缘的口袋口位置,放上一座摩天大楼林立的“未来之城”,等于在这个地方再造了一座巨大的“人工山”,对青岛的气候,对青岛的生态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青岛作为东部的发达城市之一,目前正处于转型之中,青岛未来要变成除了发达制造业以外,主城区拥有发达的教育,发达的科技,发达的金融业,发达的医疗卫生,发达的文化旅游业的城市,而这些行业转型的最重要基础条件就是便捷的交通。 当青岛变成了一座死城,每次进出青岛要花费数个小时甚至半天,我不相信青岛还会有什么未来! 城阳的“未来之城”项目当慎重,青岛过去已经犯过太多的战略性错误。作为承担青岛未来希望的青岛北部地区,再也承受不起再一次的战略错误了! 本人建议,对于流亭机场,上策是保留双机场,胶东机场主营欧美澳新南亚中东非洲等国际长途,与北京与济南机场竞争,剩余产能可以为私人飞机提供服务;流亭机场主营国内与东亚,与烟台机场竞争。中策是封存流亭机场,做停车场与物流仓库,留待未来启用。下策是废掉流亭机场,但原址建设多层住宅与各种产业园区,保持城阳原来的多层建筑为主的城市风貌与产城一体的风格。下下策则是所谓的“未来之城”,这是一个将青岛主城区变成死城的规划。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