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经济学 熊孩子他大舅
关注数: 98 粉丝数: 341 发帖数: 8,182 关注贴吧数: 56
应高度重视渤海湾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1。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未来重点发展的五大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与成渝。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来,五大重点城市群,南方占了四个,北方只有一个。而且北方的重点发展城市群京津冀只涵盖两个直辖市与一个省,但南方的四个重点发展城市群却涵盖两个直辖市七个省。北方人口占中国总人口一半,却只有一个涵盖范围有限的城市群,而南方有四个重点发展的城市群,如果这个规划将来得以实施,意味着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2。从历史来看,中国北方与南方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何在?无他,只在一个“水”字。 南方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有水运之便利,或者靠大江大河,如重庆、武汉、长沙、南京;或者靠海,如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宁波。而中国北方虽然有黄河,黄河却不能用于航运,除了有利于农业,无助于工商业。这就是中国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的最大原因。至于北方的落后文化,不过是北方落后经济的文化反映,是经济决定文化,不是文化决定经济。 未来中国北方要缩小与南方的经济差距,经济发展的重心必须向有水且利于航运的地区靠拢,这个地区就是北方的渤海湾地区。未来中国北方经济能否缩小与南方的差距,重点在于渤海湾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如何。渤海湾兴,则北方经济兴。 3。渤海湾经济圈将包括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青岛、烟台、潍坊等城市,GDP总额超过粤港澳大湾区,仅次于长三角经济圈。涵盖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与河北、辽宁、山东三省,覆盖人口2亿多,占中国北方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渤海湾经济圈的崛起,将直接带动辽宁、河北、山东三省的经济增长,并间接影响东北地区、内蒙、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4。环渤海经济圈以前发展经济的最大阻力来自干旱缺水,但本世纪一十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发生巨变,中国的四百毫米降雨带北移,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经济的最大困扰难题迎刃而解,此乃天助我渤海经济圈。 5。中国北方由于缺乏南方那种可以用于航运的大江大河,最适合发展经济,而且气候上最宜居的地区就是环渤海湾地区,应该鼓励内陆地区的人口向环渤海地区集中,如东北人口向辽宁集中,河北人口向天津唐山集中,河南山东西部人口向山东半岛集中,未来在环渤海地区集中三亿到四亿左右的人口,形成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 6。此次中国十四五规划最大的缺陷与遗憾,我认为就是没有适时提出建设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这不仅将继续拉大中国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差距,加剧南北经济失衡,而且对中国的长治久安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青岛双机场之辩:客流量不足还是选址失误? 近年来,关于“青岛客流量无法支撑双机场”的说法甚嚣尘上。表面上看,这一观点似乎有数据支撑——2024年青岛胶东机场的年客流量仅为2600多万人次,与双机场设计总容量5500万相去甚远。然而,若深入分析青岛航空运输的发展轨迹,便会发现这一论断忽视了问题的核心:胶东机场的选址失误对客流量造成了严重制约。 选址失误:客流量下滑的根源 2019年之前,青岛流亭机场的客运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十五名。然而,自机场搬迁至距离市中心50公里外的胶州后,客运量迅速滑落至第二十名。相比之下,目前排名第十五的南京禄口机场客运量为3100万人次,比青岛多出500万。这一差距并非源于市场需求不足,而是胶东机场地理位置偏远所导致的“出行成本飙升”。 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故事生动反映了这一问题:一位青岛人送韩国朋友乘机回国,韩国朋友已到家多时,送机者却仍在返程途中。这种尴尬境遇背后,是机场选址对出行便利性的巨大破坏。尤其对青岛这样处于东北亚核心、与日韩经贸往来密切的城市而言,机场可达性直接影响了航空出行的吸引力。 被压抑的航空需求与增长潜力 假设机场选址合理,青岛航空客运量本应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至2024年间,若无疫情影响,保守估计年增长量至少为100万人次。这意味着,若流亭机场未被关闭,青岛2024年的客运量完全可能达到3100万以上。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的地区,航空客运量通常能保持8%左右的年增长率。青岛2024年人均GDP已达2.24万美元,若按此规律,未来年客运增长量将超过200万人次。若是双机场并行,15年内完全可能达到5500万的设计容量。 双机场运营的可行方案 重新启用流亭机场并非不切实际。一方面,流亭机场凭借其区位优势,可迅速吸引市区及周边客源,很快达到饱和状态;另一方面,胶东机场可专注于国内及国际远程航线,形成互补格局。 具体而言,流亭机场可承担国内主干航线及日韩等近程国际航线,充分发挥其便利性优势;胶东机场则聚焦国内支线及欧美等远程国际航线,利用其设施优势服务特定客群。这种分工既满足了不同旅客的需求,也最大化地利用了双机场资源。 结论:问题不在市场,而在规划 青岛并非缺乏支撑双机场的客流量,而是因为选址失误压抑了航空需求。将客流下滑归咎于“市场不足”,无异于倒果为因。重启流亭机场,实施双机场协同运营,不仅是可行的,更是青岛重塑东北亚航空枢纽地位的关键一步。唯有正视选址问题,打破“客流量不足”的迷思,青岛的航空运输才能回归正轨,真正释放其作为国际化城市的交通潜力。
青岛经济该如何走出困境 最近几年,青岛经济陷入了经济发展的困境,不但GDP被宁波超越,财政收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青岛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何在?我前几天写文章分析过,认为青岛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青岛错误的环湾发展规划。今天我打算详细阐述青岛经济陷入困境的具体原因以及如何走出困境。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城市的发展,这个城市各个地区的“名”,即这个地区发展的属性至关重要。 发展黄岛地区,始于八十年代青岛决定在黄岛建设前湾港,并在黄岛设立青岛经济开发区。当时黄岛区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经济,说白了就是依托港口发展工业,尤其是对外出口工业。 黄岛区的属性-“名”就是依托港口的工业区。后来黄岛区又引进了石化工业,成了石化重地。如果黄岛区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坚持发展临港工业与石化产业,相信现在青岛无论GDP还是财政收入都不会落后于宁波。 但黄岛区有漫长的海岸线,比起引进工业,在房地产时代,卖地发展房地产业利润更高,来钱更快。于是从本世纪初开始,黄岛将主要精力用于发展房地产业,所有临海土地几乎卖得一干二净。 房地产的钱是短暂利益,土地一旦卖完,财政就会陷入困境。只有实体经济工业才具有可持续性,这就是这些年来在财政收入方面青岛与宁波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 黄岛区本来是工业区,有港口与石化、造船等重工业,一个工业区却要发展CBD,还要搞影视产业,可谓“名不正言不顺”。结果是写字楼空置率惊人,更有很多写字楼成了烂尾楼。其实像青岛这样体量的城市,一个CBD就足够,一个金家岭就足以。 青岛另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区是城阳区,城阳在青岛主城区的北大门,其性质是青岛的交通枢纽,应该发展空港工业与制造业,也应该是工业区。但青岛却将家门口的流亭机场搬迁到了远离青岛主城区的胶州,成为全国仅次于兰州机场的第二远机场,对处于铁路末梢,严重依赖于机场的青岛经济造成了重创,城阳区经济也彻底瘫痪。 城阳本是工业区,严重依赖流亭机场,却将流亭机场搬走,要在流亭机场建设CBD,美之名曰未来之城,幸亏这个所谓未来之城因种种原因没建成,否则也是鬼城空城堵城。 未来青岛经济要走出困境,除了在青岛本岛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创新、文化旅游产业以外,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实体经济,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空间在即墨与城阳。 即墨与城阳目前有新能源汽车与轨道交通两大产业集群。青岛应启动女岛港,将女岛港产能扩大至5万级规模,建立临港工业园,建设疏港铁路,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绿色环保、高端装备等产业。另外,重新启用流亭机场,为青岛经济发展填上助力的翅膀。 放弃青岛的环湾城市规划,改为青岛本岛与即墨的双头发展战略。青岛目前最宜居的地区除了青岛本岛以外,就是即墨区,尤其是即墨墨水河以东,至大海的区域。 即墨区主城有墨水河穿城而过,西有马山,南有训虎山,东有崂山余脉如莲花山等。即墨主城有山、海、河,居住环境极为优越,出门可看山见海。尤为可贵的是,即墨很多近山滨河区域没有开发,将来如果以多层洋房为主开发,其舒适性将远超超高性建筑,极具竞争力。 黄岛区虽然近海,但由于有石化工业与造船、港口等,属于工业属性地区,并不宜居。而城阳区由于太多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穿城而过,是一座被撕裂的城区,也并不宜居。 青岛要走出经济困境,并开拓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应该在即墨区打造新的主城区,实行双头发展战略,由于即墨地处青岛经济圈核心区域,可以以即墨区新的主城区,引领带动青岛经济圈的发展。 每个地区依据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都有自己的属性。只有认清这个属性,并按照自身的属性去发展,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是路途坎坷,事倍功半,甚至走上绝路。 青岛的未来,只有建立在对过去错误规划与发展路径的反思上,制定新的发展规划,青岛经济才有未来。欢迎真正关心青岛发展的有识之士来商榷并提出建议。
振兴青岛经济的几个建议 青岛经济发展如今遇到了困境,财政收入萎缩,出口增长低迷不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岛如今的经济困境是过去错误的城市规划所导致。 青岛有一个环湾发展的城市规划,规划了东岸老城区、西岸黄岛区、北岸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个规划是失败的。 重点发展的西岸黄岛区,发展了这么些年,经济依然以石化、港口贸易、家电等传统产业为主;另一个重点发展的高新区,虽然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最大的高铁站红岛站,近二十年常住人口依然在十万,离目标二百万差距甚大。 由于青岛过去十几年规划错误,投资的回报率极低,很多基础设施与重要工程建筑使用率极低,甚至成了烂尾,导致青岛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青岛要脱离经济困境,就必须对过去错误的规划进行变革。我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供有识者参考: 第一,做规划的战略性改变,放弃环湾发展,改为重点发展即墨与城阳,建立即墨城阳新旧动能转化区,简称即成新旧动能转换区,代替西海岸新区的地位。 环湾发展的致命问题是其忽略了胶州湾的生态脆弱性。此外,西海岸经过三十年的开发,已经没有空间可以承载未来的新质生产力,胶州湾畔的中德工业园也受制于胶州湾的生态保护。未来可以承载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空间在即墨城阳,尤其是即墨。 第二,立即启动即墨的女岛港,并扩大女岛港的吞吐量,使其成为与前湾港并肩的特大港口。依托女岛港,建立工业园区,引进最先进的新质生产力。 第三,重新启动流亭机场,让流亭机场成为即成转换区的核心经济发动机之一。将胶东机场划归城阳。这样,即成新旧动能转化区将拥有双机场。 即成新旧动能转换区,区位优越,处于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周边有胶州、高密、平度、莱西、莱阳、海阳等县级市。离胶东机场比老城区与西海岸近得多。即成有胶东机场与流亭机场双机场,有女岛港,陆海空交通发达。发展经济的潜力远远高于环湾模式的西岸西海岸与北岸高新区。即墨有面临东海的漫长的海岸线,发展工业环保成本也远低于环胶州湾区域。 西海岸曾经承担再造一个青岛的历史使命,但黄岛地域狭窄细长,夹在山海之间,这种油条状的地形限制了黄岛的发展;高新区也曾有面积20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再造一个青岛出城区的雄伟规划,但高新区目前仅有十万人;而即墨城阳城区人口超过200万,地处平原,发展空间无限,并且与青岛主城区无地理分割。即成新旧动能转换区天然地具备再造一个青岛的潜能。 过去青岛的环湾发展规划,受土地财政影响巨大。因为环湾的土地多为盐碱地,征收成本较低,另外近海,比较有卖相。但中国经济的逻辑已经改变,城市大规模扩张时代已经结束,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未来的经济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尤其是新质生产力,一个城市的发展才有未来。
即墨科技新区替代西海岸新区作为青岛经济新引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下是一篇关于建设即墨科技新区替代西海岸新区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框架及核心内容: --- # **即墨科技新区替代西海岸新区作为青岛经济新引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摘要** 本报告基于青岛城市空间重构、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竞争格局演变三大背景,论证即墨科技新区取代西海岸新区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即墨科技新区在**战略区位、创新资源、土地储备与政策红利**等方面具备显著后发优势,通过“海洋科创+临空经济+数字智造”三擎驱动,有望突破西海岸新区发展瓶颈,重塑青岛经济增长极。 ---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 西海岸新区的发展瓶颈 - **土地资源约束**:西海岸新区开发强度已达48%(2023年),工业用地价格攀升至1200元/㎡·年(即墨区为680元/㎡·年)。 - **产业结构单一**:石化、家电等传统产业占比超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低于全国新区平均水平。 - **港城矛盾凸显**:前湾港与董家口港同质竞争,集疏运体系挤压城市空间(日均10万辆重卡穿行城区)。 ### 1.2 即墨科技新区的崛起机遇 - **国家战略叠加**:蓝谷纳入“海洋强国”战略支点,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国家级实验区。 - **创新要素富集**:拥有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23家科研机构,R&D投入强度达4.2%(西海岸新区为3.1%)。 --- ## **二、替代可行性分析** ### 2.1 区位条件对比 | **指标** | 西海岸新区 | 即墨科技新区 | |------------------|-------------------------|--------------------------| | **陆域辐射半径** | 胶东半岛西南端 | 胶东半岛几何中心 | | **空港距离** | 距胶东机场60公里 | 距胶东机场20公里 | | **港口资源** | 前湾港(集装箱) | 女岛港(扩建中)+鳌山湾港 | **结论**:即墨具备更优的**海陆空立体联动潜力**,可形成“空港创新+海港制造”双轮驱动。 ### 2.2 产业升级潜力 - **海洋经济**:蓝谷海洋科技园集聚全国70%的深海装备研发机构(如“蛟龙号”母港),技术溢出效应显著。 - **临空经济**:毗邻胶东机场,可发展航空制造、生物医药冷链物流(对标郑州航空港)。 - **数字赋能**:即墨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企业1.2万家,较西海岸新区(0.8万家)更具规模化优势。 ### 2.3 成本竞争力测算 - **工业用地成本**:即墨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为西海岸的65%,土地开发综合成本低40%。 - **人力成本**:即墨制造业平均工资为西海岸的82%,人才公寓配套密度高30%。 --- ## **三、即墨科技新区核心架构设计** ### 3.1 空间布局规划 - **“一核三带”结构**: - **核心区**(蓝谷-汽车城):聚焦海洋科学、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 - **临空经济带**:发展航空维修、跨境电商、保税研发。 - **女岛产业带**:布局新能源装备、冷链物流、绿色化工。 - **生态文旅带**:依托鹤山、温泉镇打造科创人才休闲圈。 ### 3.2 产业升级路径 - **技术转化特区**:设立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推行“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全周期扶持政策。 - **数字孪生园区**:建设全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生产数据实时互通(目标降本15%)。 ### 3.3 政策创新清单 - **税收优惠**:对新引进的海洋科技企业实施“三免三减半”所得税政策。 - **飞地经济**:与西海岸新区共建“青即合作区”,共享前湾港集装箱航线资源。 --- ---
路虎事件男方为何也涉嫌违反了交通法 在路虎事件里,认为男方无过错的人认为,虽然女方倒车后退,男子持续跟进,但这是男子的路权,所以男方无过错。 男方有无过错,一要看事实,二要看交通法规。 在当时,逆行位置的女方倒车三次,男方持续跟进三次。女方意图是并道进入正常车道。但男方与女方“车距过近”,导致女方无法并入正常车道。在女方第三次倒车,欲并入正常车道时,女方车辆与载人大客发生剐蹭。 交通法规定,静止状态下车辆间距不得小于一米。20公里每小时速度间距要大于十米。警方通告说双方车辆“间距过近”,显然指已经违反了交通法规定。也就是说,男方车处于违章状态。 男方车如果在持续跟进与以后,间距保持符合交通法规定,那么男方车就是正常驾驶。如果不符合交通法规定,就是违章驾驶。显然,根据警方通告,男方车处于违章驾驶状态,违反了交通法,并且给其他车辆带来了危险。 女方意图在于并入正常车道,给男方让出车道,让道路顺畅。而男方以违章的方式,试图阻止女方并入正常车道。当时的路况是盘山公路,挤满了旅游的车辆,公路外是山崖。男方出于与女方斗气,不理性的行为,给公共交通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对于女方违章,男方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报警,而不是自己以违章的方式,不顾及公共安全,去屡次三番别女方的车,阻止女方并入正常车道。 此次警方处理此事件,个人认为,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在处理女方违章的同时,处理男方违章。虽然男方由于事发开始时自媒体的片面报道,以及其退伍人员身份占有舆论优势,但司法的公正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路虎事件里男方违法事实是显然的,证据也是确凿的。希望尽早公布行车仪的完整录像,还原事件的全貌。
路虎打人事件女方为何认为男方很坏 路虎打人事件,女方逆行违规,已经被交警处理。然而貌似正义的另一方,却被女方认为“你怎么那么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女方的话有道理吗? 事件中男女双方都是崂山当地人,同一个街道,只是不同的村。男方作为当地人对于崂山的路况以及其危险性应该是熟知的。崂山进山的弯曲盘山路,只有双车道,道路狭窄。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稍不慎就会翻下山粉身碎骨。 女方逆向行驶,确实不对。然而当女方想变向回归正常车道时,男方却别住女方的车,使得女方不能变向。许多看客说,女方就应该倒车回到起点。但这种一边是悬崖的弯曲狭窄的盘山路,你知道倒车有多危险吗?男方逼迫女方倒车,几乎就等于逼迫女方去送死!这就是女方说男方你怎么这么坏的原因。因为女方也是当地人,知道这种悬崖边山路倒车的巨大危险性! 男方之所以一开始不断逼迫女子不让其变向,原因可能他不知道女子也是当地人。发生争执后,看到女子与当地黑衣男子说话,才得知女子就是当地人,而且就是附近村的,这也是男子后来认怂不敢还手的原因。 做人的底线就是一定要善良。那种危险的山路,就是交警来处理,也不会强迫女子倒车回到出发点。男子不依不饶,不排除其有逼迫女子车辆进入险境的暗黑心里。
山东经济落后于粤苏浙的真正原因 山东经济落后于粤苏浙,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尤其在民富方面,差距更大。但是,山东落后于粤苏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山东思想保守,官本位官僚主义严重,市场经济意识差,国强民弱,产业结构有问题等。 我认为,以上这些原因只是表面的原因,真正本质的病因并未触及到。我下面就用市场经济的角度,来比较山东与粤苏浙三个经济强省,找出山东经济落后于人家的真正原因,供有识之士参考。 粤苏浙与山东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是沿海省份,经济发展都有不平衡的问题等。广东,经济发达的是珠三角地区,非珠地区则经济落后;江苏,经济发达的地区是苏南,苏北则落后许多;浙江,经济发达的是浙北,浙南则相对落后。山东则是鲁东经济发达,鲁西经济落后。 粤苏浙与山东这些经济大省内部的经济不平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自然地向经济效率高的地区集中,因此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经济要素或资源的配置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经济效率则越高,创造的财富也会越高。山东经济之所以落后于粤苏浙,根本原因在于资源配置出现问题,资源配置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导致资源错配,进而影响经济效率与财富的创造。 现在有一个来自山东省会济南的说法,是过去山东落后于粤苏浙,根本原因是山东经济最发达的胶东没有带动山东经济的发展,导致山东落后于南方发达省份。济南人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要引领带动山东发展,还得靠济南。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毫无市场经济常识的谬论。胶东没有像广东的珠三角,像江苏的苏南,像浙江的浙北一样,更好地引领自己省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因此得出结论,引领山东发展要靠济南,就是在胡扯了。 过去三十年,山东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最发达的胶东或山东半岛地区,为何未能像珠三角,苏南,浙北地区大放异彩,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反思,最值得我们追问的!找出来这个原因,才能找到山东经济落后于粤苏浙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一个省最高端的优势资源,如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交通等,都集中于省会。如果这个省会恰好坐落于本身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就是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那么省会的这些资源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极大地促进本省经济的发展。如广州位于本省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南京位于本省经济最发达的苏南,杭州位于本省经济最发达的浙北。而山东的问题则在于,山东的省会很不幸地位于山东经济落后的的西北地区,而不是山东经济最发达的胶东或山东半岛地区,山东省会离胶东有三百公里之远! 山东省会位于经济落后的鲁西北,而不是山东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率最高的胶东或山东半岛,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资源错配,山东的最高端资源,如金融教育科技医疗交通等,因为处于经济落后,效率低下的鲁西北,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无法极大地促进山东经济的发展,无法促进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才是山东经济落后于粤苏浙的最根本原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