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浯水 梦绕浯水
关注数: 155 粉丝数: 474 发帖数: 23,543 关注贴吧数: 24
弄了一棵芫花,不知能否成活 这时候的山上,有一株芫花是非常显眼的:在灰黄色中,凸显出一丛紫红,让人非常喜爱,也许这个原因,芫花现在已经比较罕见了。 昨天“一百五“,老家惯例是“一百五,去添土”,悠忽间过了冬至已经105天了。添土他们说一般是凌晨日出前,我回去已经9点大多了,他们都已经添过,我只是程序性地扔上几锨,然后顺便烧了几张纸,算是上了坟,按说应该次日也就是“大寒食”才上坟的。结束之后,就去了召忽集,走了两圈已经天晌,就去了北石岭那边,从那儿去太平岗、摘月山可以转一圈,体会“在这苍茫的山岭中一个人放飞”的生活。在北石岭北山的松林北侧,轻松地爬上小山。这是石灰岩为主的山体,在乱石丛中,看到有三五株紫红色的花柱,这就是芫花了。我在野外,除了大量的野菜,对较罕见植物一般是不动的,只观赏不动手。这芫花开始也没想挖,但转了一会,发现山上又在进行什么工程,到处是挖掘机打好的孔,到处是七、八十公分长的钢管,本来就不多的稀疏灌木,许多都倒在了挖掘机履带下。一丛芫花根部被挖掘机挖去半边,路上许多根,看样子这棵已经很危险了。长在碎石缝隙中的芫花很难弄,之后下去拿了一把挖野菜的“锹刀子“,再返回去挖,看似简单,但工具不行,技术不高,这芫花的根系非常发达,五六十公分的粗跟基本没有分叉也没有毛细跟。九牛二虎之力后,带着部分根拔了出来,旁边还留下了棵----应该是一丛分出的。 用袋子装了土,把芫花请进去,然后到山底的泉子边碰上一些水,放到车里。虽然没干关窗,但下午回家的时候,花都焉了,但土很湿。 今天费劲弄到花盆,不知能否成活。我对养花基本是零水平,“水一样清净”曾佳给我的藁本种子,种出的幼苗很好,但后来竟然一棵没剩下,都夭折了。单元这颗芫花能坚持下来。 1、很显眼吧?不过不是挖的这棵,这棵也根本挖不出,除非破坏性挖掘。2、这是挖的那颗,下边被挖掘机挖了一半,所以才能挖,否则凭一把锹刀子是很难的。
诸城的”南海“ 老人动不动就说,”早来去南海推鱼……“”早来上南海推虾酱……“等等的,开始听着纳闷,南海离诸城数千里,怎么去啊?他们说”就是泊里那边“,这才知道他们说的南海,是过去诸城南部的沿海,大致是小口子那个海湾到日照一带。我说”人家那儿算是黄海啊“?老人们说”在咱诸城南边就是南海,早来都这么叫的“。解放前,诸城以及安丘南部的人,冬春许多去那边送米面、送旱烟的,回来的时候捎上咸鱼、虾酱、食盐(偷偷滴)回来卖,如果是专业的经常走这线路的叫”跑海崖(Yai)“的。 据父亲说,有一年,爷爷和村里一个伴,腊月里一人推了一木车子面去南海卖,谁知道走了六七十里到无忌集的时候,被大雪短住了,等了两天雪没化,一个人实在推不动那木头车子,就托走路的捎信,请南海那边的东家来人接一下。那时候贩卖东西,都要在对方找一个落脚点,对方给帮着处理货,也防止受地方痞子街霸欺负,对方来卖东西同样也依赖这边,双方互惠互利。那边的东家是小店子吴家,多年的老嘎伙,是个大户,弟兄十二个不分家,最小的当家,家里还买了小火轮跑上海等。过了两天,那边来了四个壮汉,自带干粮,二话不说,一人推起车子,一人拉着就走,我爷爷等反而成了帮手(那是已经40来岁了吧),天黑就到了家。到了以后,那家里的老人问寒问暖,问上辈的人怎样了,毕竟隔着一百五六十里,经年价不通消息,然后就说,下大雪耽误的太晚了,估计年货都置办好了,面不好出脱了……然后吩咐当家的小儿子,说”快安排人把货卖了,好让谁谁回家过年“(辈分我记不清了)。第二天一早,那家子就有人推着面去赶集,开始我爷爷还跟着去,后两天连去也不去了,任凭他们处理。过了两天把面卖完,才回家过年。到现在老父亲还赞那家子人诚信、热情。这也是我家最后一次去南海卖东西,后来兵荒马乱,就中断了。那吴家也不知后来怎样了。这个小店子,我猜测可能是海青北边的小店子。
锡山子抗日烈士纪念塔 浯水以东,有一座小山----锡山子。山上有重晶石矿,据说魏忠贤在此开采过锡铅,因而得名。又小山的东南麓,有孔子贤徒、女婿公冶长墓,因而小山也叫公冶长山。山南麓有个村子,过去叫公冶场,现改为近贤村。锡山子海拔高约150米,相对高度约50米,山虽矮小,但也是附近的制高点,过去刺槐密布,植被很好。山顶,坐落“滨海诸莒县抗日烈士纪念塔“,该塔”建于1945年,1998年列为诸城市四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9年被列为潍坊市重点保护文物。夏家营子自卫反击战中,小山南侧也是重要战场,独立营战士迂回到锡山子后向南出击,从侧面给鬼子汉奸狠狠一击,鬼子汉奸狼狈逃回宋戈庄据点。 塔呈六面体石质结构,正面刻着”滨海诸莒县抗日烈士纪念塔”,1945年7月7日建,署名是“诸莒县党政军民同建”字样。 按逆时针方向看,塔的 第二面刻着“战功卓著,根据地依作屏藩,至今功在诸莒,名扬滨海;噩报传来,老百姓如丧考妣,霎时风寒浯水,云暗锡山。---县各救会“。诸莒当时属于滨海军区,浯水是西边的浯河,流经安丘、沂水、诸城边界至凉台入潍河,下游因“堰浯入荆“,河流改道后俗称渠河。 第三面向东北,是诸莒独立营全体指战员的誓言:”用敌人的血肉,偿还这海样的深仇!” 第四面为北面,刻着牺牲烈士的英名。名字的上面有碑文:“烈士们是安眠了,你们的英名是永垂不朽的。你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革命事业的艰巨任务,与日寇作了无情的斗争,流了最后一滴血。回想诸莒县局面的开展,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是X着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你们的英勇精神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中,烈士们静息吧,我们继承着遗志,把这革命的伟业完成!”以下为“烈士题名”,共有50位烈士的英名,其中独立营或本地民兵牺牲的烈士29人,诸莒在外地牺牲的烈士21人。 第五面是县政府题写的碑文:“英雄事迹永垂千古,民族精神万世长存!”当时于应龙任县长,潍坊党史网有他小传。 第六面碑文是“是英雄,是战士,革命功勋堪称壮烈;为人民,为阶级,艰苦奋斗永留遗范。”--县工委。 诸莒县是抗战后期,诸城、莒县、安丘交界处建立的边区政府,其独立营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善战,立下了不朽功勋。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诸莒县各界在境内的制高点--锡山子山顶上建立了这座抗日烈士纪念塔,抗日战争胜利后,诸莒县撤销,大部并入诸城。
城顶山到摘月山 六,和家人去找一位老中医看病,上午去的时候有十来人排队,商量一下就先去书院看看吧。路边卖樱桃的很多,在上枝梧买了几斤,红的有6块、7块、8块,黄的有10块、12,但12的一般卖不掉,8、9块就差不多买到。在书院东边几百米又买了几斤黄的。 山门前,寥寥落落的,游人不多。停车8块,上山30(老价格了)。我脑子里翻着地图,盘算着从哪儿能直接上去省下这一百元,但人家等不及,只好从这边花钱上山。 台阶依然,缝里有些稀稀落落的杂草,也说明来人不多。两边的樱桃都已经摘完,还挂着一些“偷摘樱桃罚款50”的牌子。书院门前的银杏蓊蓊郁郁,西边的放生池也有水----只是水位低了好多。青云寺后边在建一座“大雄宝殿”,看样子颇有些宏伟,衬托东侧公冶子祠越发寒碜,祠堂内,介绍的材料依然少,依然不知公冶长干了什么。 山顶有些变化,就是树长高了,以前在山顶有些草地,现在被树占满,在山顶啥也看不到,只有松树、槐树。记得有尊大炮,但找不到了;有个瞭望塔,锁着门,仅此而已。想东北方向走了一小段,两边树林茂密,没找到周复将军殉难处的石碑,倒是看到许多新的、旧的坟茔, 顺着道路向西,我要找找西边能逃票的入口,过一段土路,果然发现一条西南--东北方向的水泥路,向北不知到了哪儿。从这边上山,就免掉门票了。 从西路台阶下山,我顺着盘山公路专门找了一下那条西南--东北方向的水泥路。先是有一段笔直的大下坡、上坡,然后突现一个城门状建筑,两侧是保存尚好的城墙,有2米多高上百米长,城门这地方前几年应该是建了一个门洞,平日锁门禁止进入的,现在新建部分垮掉,还是那历经沧桑的长城结实。自这边再前行几百米,就是遇到山顶那土路,如果当时从这边过来,就呵呵啦,省掉98块。 逛完城顶山,吃了一点饭再去抓药,这会就清闲多了。拿完药才3点,孩子说有10年没去摘月山了,那就再去一次,反正现在去摘月山是简单又简单。 摘月山安静的很,小杜鹃的叫声遥远而嘹亮。树木草丛有些干燥,长的都垂头丧气的样子。台阶东侧有一群羊月十来只,还有两头牛,还建了一眼大井样子的建筑,防火用?仅此而已。 五百多级台阶用不了几分钟走完,山顶还是那样的半拉子工程,刺眼的红砖、水泥与古建筑格格不入。玉皇阁东侧堆了一大堆乱石。玉皇阁门西侧有一块做好的石碑平放着,上边刻了一些捐款者的名字,看样子是三月十五庙会的最新成果,约摸了一下有三四万元的样子。我向东走了一小段,那边有羊肠小道通往山下,只是林深草密不好走。那儿一段断碑,白色,上边有一个“阁”字,有“大明崇祯”字样,感觉这字刻得比那些石碑好许多,可惜就这一点点了。在山顶只有我们一家人,倒是清静,转了转也没多少东西可看,远处都是雾蒙蒙的也看不远,连卧牛城都看不清。 的路走的罗家官庄,这是我们2006年爷俩上山那条路,但比那时好走了几个数量级,不过中间有一段水泥路突然成了土路,车子先是“吱”地一声、然后“哐”地一声,再然后是“你咋”的埋怨声……村西的小水库基本干了,不过坝做了加固。到了东边那个小水塘----就是卧牛城老师前几天找的那个,孩子还记得当时那张照片,说是我指导她照的,让她不要照上电线杆。那时候坝顶向南是小路,现在竟然成了大路,我就沿着大路一溜到了蒯沟。 最爽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买了差不多10斤樱桃,吃到不想吃为止;第二个是盘山路好玩,小破车小飙了一路。
槐花香里上大山 一直觉得大山(不是大山森林公园那个)----这诸城第二高山是马耳山的姊妹峰,除了高度,模样也差不多。这次去大山,正值槐花盛开,山风袭来清香扑鼻,非常宜人。路线是瓦屋--草屋--土楼--三官庙,三官庙村南有个小停车场,许多人把车停在这里。我觉得这边离山太远,就沿着盘山路继续走了好长一段,正好找到一条上山小路。 这大山也有与马耳山不同的地方,就是植被茂密,山腿老长,道路离主峰都很远,所以上山的路就显得比较长,小路穿行在树林中,任凭外边山风呼啸,林中却是非常闷热,热汗直流。小道两边有许多成片的“拖拉盘”,都含苞待放。小路最后一段是个大石缝子,下边是长长的山谷,上边是个山垭口,比较难走,坡度大、通道窄,不差其马耳山,上去之后就好了很多,北边是最高的主峰,南边还有两三个山头。 山上有许多悬崖峭壁,有的峭壁上还有几丛锦带开着红白的小花,挺好看。许多大石头都像刀切的豆腐一般,棱角分明。最好玩的应该是主峰也就是北峰,远远看去样子和马耳山的东马耳很有些相似,不过可以手脚并用爬到顶,顶部有七、八米宽二、三十米长,还算平坦,山顶三面悬崖陡立,有几十米高,颇有些惊心。在山顶南可以看南峰,东可以望山东头,北则可以看到“大山森林公园”的重重山峰,西侧是延伸的山脉,有两个石峰耸立,但中间隔着数十米的断崖,不能直接前往。 山顶看了一会,并没见到上山的近路。这天去的人车不少,但在山顶就碰到三四家子人,看来这上山道路确实不好找,许多人都在山下围着小山头空转,树林阻隔也不能望远,找不到上山的路。问过上山的当地人,说我们走的道路就是最正确的,其他地方基本没法走,当然,也许没找到捷径。
大集体时候的那些没用的工器具 看了大屋窖,想起大集体的时候,建的、买的那些不实用的东西,也许因为是集体吧,建或者买的时候也没多少人考虑有没有用处,但只要有号召或者有需要就建,没用了就扔着任其坏掉。 1、氨水池:在每方地的头上,用水泥砌一个深接近1米,宽2米左右,长三四米的池子,说是盛氨水,没记着用过。 2、打浆机:有年,说是喂牲口、喂猪用一种发酵的青地瓜秧最好,于是乎,秋天挖了两个大井,把整车的地瓜秧扔到里边踩实最后薄膜盖顶土压实,来年春夏,在把捂了一冬的地瓜秧拿出来,用打浆机打烂喂猪。地瓜秧大半烂掉了,剩下的打了酱猪倒是爱吃,但利用率太低。为此,还垒了一个池子,按上打浆机,几个刀齿在机器带动下飞转,很危险。用了几次也不了了之。 3、扬场机:一个高速转动的滚子,上边铺着皮带,把粮食放到皮带上,就被扬的老高。记得生产队用了一次,那个场都不够它洒的,把粮食弄的太高太分散,到处都是。后来也是不了了之。 4、铡场机:一个轮子锯,锯齿外露,机器带动旋转,把麦个子一放就是两截,但太危险,稍有不慎就把人锯成两段,所以基本没用就废弃。 5、喷灌机:刚来的时候看似不错,一根管子接着十几个旋转喷头,喷的地跟下雨差不不多。无奈的是,效率太低,喷一块地要半天,再挪动喷头需要数人,比直接灌水效率低多了,倒是用了几次,最后也是废了。 6、会战棚:这玩意倒是搭了不多次。每年三秋大会战,都用高粱秸打一个高大的棚子,三面有帐子,南面敞开,可以在里面小休,中午在那儿吃饭、喝水。 7、石渠:几乎到处都有,开始还是 用过的,只是到了大包干后迅速破坏。 8、地瓜轮铡子:这玩意倒是比较多,效率也挺高,但用的不多,原因是铡出的地瓜干一是小,拾得时候费劲,二是容易削偏,干了之后容易碎造成损失,所以后来都闲置。 至于那些经常用的脱粒机等等就不在此列了。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