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忠烈¤铭风 蜀汉忠烈¤铭风
关注数: 9 粉丝数: 124 发帖数: 18,447 关注贴吧数: 20
感悟诸葛丞相 此人堪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水镜先生的一句话把他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从一个躬耕南阳的书生成为当代乃至百世之后万人敬仰的一代名相,他与先主的君臣相知也成为历代君臣关系的楷模。 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从演义里看,甚至可以说他是如神仙一般的人物,用天下无敌来称他也无可厚非。言所必中,计出必成,使先主从无根之主变成天下三分的君王! 作为一个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他作到了这个时代人可以做到的一切,集军事家,政治家,商家,发明家与一身。上辅君王为正道,下正黎民以鸿德,内伏狄戎与一统,外破敌侵若探囊。拥有这些成就,他没有满足,他的雄心不止与此,他想辅佐明君成天下之大一统! 但是从关羽败亡那一刹那,他的梦想也彻底的破灭。 作为一为名臣,他了解先主,他知道先主重情,他明白在先主心里,兄弟重与江山!在那个时候,他是清醒的,他反对报仇,但是君为臣纲的思想使他无法去改变这一切,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辛苦打造的基业瞬间崩塌。 或许在那个时刻,他已经心灰意冷,他可能已经有了退隐山林的念头,但是在白帝城,先主的一席话,使他彻底的背弃了自己的承诺。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每当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心都是酸涩的。丞相的一生是辉煌的,但他的心却是苦痛的。 先主含恨而去,蜀国的重担完全的压在他的身上,使这个身高八尺,飘飘有神仙之概的伟丈夫未到花甲既夭。 有人说这是他自找的,谁叫他事必躬亲,难道他不会用别人吗?可是请说这些话的仁兄去仔细看看当时的情况,国家尚不稳定,后主昏庸无道,四邻窥视其土,如何可以放任与他人? 出师二表,五出祁山,他想报答先主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他想光复大汉,重临旧都,但是人难胜天,即便他天姿卓越,即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操劳,依然避免不了另人搁腕长叹的结局。 秋风五丈原,一代名相就这么去了,留下无法释怀的遗憾。 在梦中,又仿佛看到了,清摇羽扇,万敌毁与谈笑间的豪迈;晨卧竹塌,高歌梁父的儒雅;孤立秋风,雄心难偿的无奈。 当他脱离这一切,追随先主与地下的时候,我相信他不会再有遗憾,因为他毕竟用了自己的一生去努力。 莫以成败论英雄,他将是一颗无法忽视的恒星,永远闪亮在历史的银河。
诸葛亮不用魏延计谋的客观分析 诸葛亮不用魏延计谋 一, 国力。国力是否充裕,是两国战争的一个极大因素。蜀、魏二国在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魏坐拥当时中国的三分之二,综合国力比蜀、吴两国相加还要厉害。就是这份差距,使魏延提出的计策更本不适用。国力包含很多种因素,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就是这些因素,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1, 人力。人力包括两种,一方面是人口。在冷兵器时代,肉搏的前线和后方都需要大量的人。五千兵马对于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来说可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蜀国的人口只有可怜的一百万左右,国中军队只有十万。五千精兵是十万的二十分之一,是蜀国部队的一个不少的组成部分。加上魏延手下的五千精兵是蜀国数一数二的部队,因此那五千精兵对于蜀国就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是人才,人口众多是多出人才的一个基础,教育水平是人才的另一个基础。经过两汉数百年的稳定发展后,魏国所占的中国三分之二的面积不仅不是老少边穷,而且大多是汉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富庶发达地区。魏国人力之强,蜀、吴地区如何可比?就当时而言,蜀国人才最为缺乏。而魏延是蜀国当时最出色的将军之一,决不能轻易失去。由于子午谷之计充满着危险,所以蜀国绝对不值得冒着失去五千精兵与魏延这么大的危险去进行子午谷之计。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策绝对是正确的。 2, 物力。当时的中原地带正值开发的盛年时期,并非现在的黄土高坡。地域广袤的平原不但物产丰富,粮草充足,出的马好,而且地矿资源的开发也正当其时。草船借箭虽是虚构,但以魏的资源,真送你十万之雕翎箭也不过九牛一毛罢了。蜀虽号称天府之土,却小得可怜,仅仅一个成都平原是粮食基地,粮草远不足应付长线征伐。现在风景如画的西南在那时不过是穷山恶水而已,树木倒不少,矿产的探测和开发却还在启蒙阶段,完全不能与魏相比。诸葛亮北伐常常会出现粮草缺乏、运输艰难这个问题。加上,蜀中不产良马,蜀马只是些矮小的马匹,难以在关中平原上与魏国骑兵抗衡。蜀国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关中平原上就缺乏了机动力,恐怕会被魏国骑兵牵制。加上养马经费并非要进行北伐的蜀国所能承的。所以,蜀国不能眼宽肚窄地去进行大规模的入侵,而需要逐步进发。因为如果发生大规模而长久的战事,蜀国的国力绝对不能应付。假设兵出子午古奇袭成功,而蜀军又成功占领了长安一带,魏国绝不会坐视不理,必定倾起大半国之军力与蜀汉决一雌雄,因为长安算是曹魏的西北基地。就算蜀汉士兵素质都优于曹魏,但魏军兵力却数倍于蜀汉。对于当时国力不足、补给不继的蜀国,若以寡敌众必定形势不利。以蜀汉的兵力只能扰敌而无法对抗魏国全国兵力,更何况魏国强在骑兵,蜀国强在步兵,在关中平原蜀国如何对抗魏国骑兵?诸葛亮的谨慎是正确的,如采用魏延之险计,万一有半点闪失,那所带给蜀国的是不可挽回的惨局。
关羽 谁能懂你。。。。。。 关羽字云长,蜀汉第一上将,从志以及演义的评价汇总,甚至可以说是三国第一将! 说实话,鄙人素不喜云长,只因为他那独有的特点,傲! 年少无知,看到演义里所叙述的,觉得这人也太过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对历史的领悟,我终于明白,他是一个可悲可爱的而且真实的人。 他出身平民,深知百姓疾苦,如评语所言:傲上而恤下。 他赤胆忠肝,万军中刺颜良与麾下,行如雷,去若风,斩首而还,诺大河北竟无人可挡!后为报知遇之恩,挂印封金,远投先主。 他耐力无匹,寡骨疗毒,铮铮有声,却仍可谈笑自若,纵横棋奕。 他威震华夏,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几迫曹操迁都避其锋芒! 万人敌! 但荆州一败,却使这位不世出的名将名陨身亡。 关羽之义,之傲以及为世人所评论,甚至还有人把关羽的义气理解为愚忠,封建思想残余!可是再说这些话的人请先看下你自己! 关羽之义,世所罕见。身在曹营,面对万千诱惑,或许他曾经心动过,但是对比兄弟之间的情谊,君臣之间的恩谊,他毅然放弃那唾手而来的高官厚禄,美女佳人,最终依然挂印封金,保护两位嫂嫂离开曹营,找寻先主。试问,关羽的这种义,现代社会有几个人能做的到呢?这要放到现代社会的一些人的身上,别说这些诱惑,就是一把钞票、一辆汽车、一个美女,就足以让他神魂颠倒,出卖自己的灵魂了。相比关羽,他们简直就如同粪土一般。 关羽之傲,历来是人们所指责抨击的,但今天来看,关羽之傲,内含不少自信在内——面对任何强敌,无所畏惧,面对任何困难,勇于挑战,洒脱、稳重,即使最终饮恨麦城,依然不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是的,关羽的高傲注定了他的悲剧,他的自负得罪了太多的人。但是,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呢?为何大家非要去苛求一个人十全十美呢?你们在不喜欢关羽、指责关羽的缺点的时候,你们想过自己可曾有过关羽的成功与辉煌、关羽的勇气与义气,是否有着比关羽更多的缺点呢?我认为,关羽自傲,有他的资本,他完全可以自傲,他的勇,他的义,举世无双,这就是他高傲的本钱。我们可以容忍他的缺点,没有缺点的人是不真实的!不过,关羽之傲虽可容忍,但我们却不可取。现代人大多缺乏关羽之勇,关羽之义,但现代人倒有不少关羽之傲,而且还不是那么有资本的傲——不少人并无才华和过人之处,但由于被人捧起来了,他们就认为自己了不起,傲得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种傲才真正使人生厌。 谁人知道关羽只尊重靠自己实力一步一步登顶的强者,如先主,曹操。而那些靠父兄祖荫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值得其去重视,如孙权。 难道这种思想现代不值得提倡吗?若你想证明自己,获得尊重,请拿出实力说话! 若有云长英魂在,安容世间浪荡人!
感悟丞相 “此人堪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水镜先生的一句话把他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从一个躬耕南阳的书生成为当代乃至百世之后万人敬仰的一代名相,他与先主的君臣相知也成为历代君臣关系的楷模。 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从演义里看,甚至可以说他是如神仙一般的人物,用天下无敌来称他也无可厚非。言所必中,计出必成,使先主从无根之主变成天下三分的君王! 作为一个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他作到了这个时代人可以做到的一切,集军事家,政治家,商家,发明家与一身。上辅君王为正道,下正黎民以鸿德,内伏狄戎与一统,外破敌侵若探囊。拥有这些成就,他没有满足,他的雄心不止与此,他想辅佐明君成天下之大一统! 但是从关羽败亡那一刹那,他的梦想也彻底的破灭。 作为一为名臣,他了解先主,他知道先主重情,他明白在先主心里,兄弟重与江山!在那个时候,他是清醒的,他反对报仇,但是君为臣纲的思想使他无法去改变这一切,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辛苦打造的基业瞬间崩塌。 或许在那个时刻,他已经心灰意冷,他可能已经有了退隐山林的念头,但是在白帝城,先主的一席话,使他彻底的背弃了自己的承诺。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每当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心都是酸涩的。丞相的一生是辉煌的,但他的心却是苦痛的。 先主含恨而去,蜀国的重担完全的压在他的身上,使这个身高八尺,飘飘有神仙之概的伟丈夫未到花甲既夭。 有人说这是他自找的,谁叫他事必躬亲,难道他不会用别人吗?可是请说这些话的仁兄去仔细看看当时的情况,国家尚不稳定,后主昏庸无道,四邻窥视其土,如何可以放任与他人? 出师二表,五出祁山,他想报答先主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他想光复大汉,重临旧都,但是人难胜天,即便他天姿卓越,即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操劳,依然避免不了另人搁腕长叹的结局。 秋风五丈原,一代名相就这么去了,留下无法释怀的遗憾。 在梦中,又仿佛看到了,清摇羽扇,万敌毁与谈笑间的豪迈;晨卧竹塌,高歌梁父的儒雅;孤立秋风,雄心难偿的无奈。 当他脱离这一切,追随先主与地下的时候,我相信他不会再有遗憾,因为他毕竟用了自己的一生去努力。 莫以成败论英雄,他将是一颗无法忽视的恒星,永远闪亮在历史的河。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一、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道兼有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不过,绝对、抽象的“无”还并不是庄子哲学的顶点,庄子哲学的顶点是“矛盾”。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道家的思想体系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即由庄子哲学中内在的、并且又是由庄子自己提出来的矛盾现象表现出来。庄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断地提出一系列的矛盾问题。这些矛盾问题庄子自己没有解决。庄子的理想和出发点有可能是想找到宇宙万物中统一的、封闭的“道”的所在,但庄子哲学探索的实际结果则带有明显的矛盾和开放的性质。庄子自己很可能没有识意到他是要表达“道”的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但在他的哲学探索过程中实际上是确实表现出了“道”的兼有开放性的双重性。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因而也是实用的、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封闭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就不是实用的和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因此就空前绝后,往而不返,不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尤其是“不为王公大人所器”。但是时过二千数百年之后,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从现代开放环境的背景上看,庄子哲学以揭示矛盾、表现为开放,而不是以涵括矛盾、表现为封闭作为结束,就并不比儒家的提出一个完备、实用、但却封闭的体系缺少意义。认识到哲学史上的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封闭性,是体系内部不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开放性,是体系内部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从“有”和“无”的关系上看。道兼“有”“无”,庄子的“道”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是就物质全体而言,“无”是就抽象本质而言。二者异名同实,“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无”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联系,是天地万物的统一和绝对。“有”生于“无”,“无”是“有”的终极根据,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但同时,“无”也可以是无根据,也可以是对终极根据和宇宙万物共同本质的否定。
姜维最后的卫国忠诚——兼谈蜀汉亡国前夕的军事布署(转) 一、用兵布置     是非成败常有借口,但不是战术不佳,而是执行有问题。     上等的战略需要有上等的将领加上等士兵才能执行,或者是下等的将领与仅有上等士兵亦可自由发挥战术,像以迅捷闻名的条顿骑兵及条顿步兵就有此特征,士兵常常以亮剑式的自行作战,很少理会将领长官的指挥。若是上等的战略被劣等将领或士兵来执行,徒然被糟踏,长官下令投降,士兵想战都不能战。     魏延的实兵诸围战术,确可御敌,但不获大利的原因,此乃严拒来敌于门外,然而敌遇不利便撤退,是以攻方得不到便宜,守方也没有机会大胜,也就是典型的“要塞防线”战术。后来姜维采用重点防御,辅以坚壁清野,此为相对的“城堡防卫”战术。这两种战术没有优劣之分,前者有孙权沿江各个要地皆设都督,以防曹魏南下;后者有曹操舍庐江、九江一带而仅以重兵驻守合肥,屡逼退孙权来犯,甚至还有追杀孙权的纪录(诏书:“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的逍遥津之役)。     而何者何优?何者为劣?没有一定。若张辽、文聘等人不独守合肥而沿江拒守,恐怕因兵分力薄而惨遭孙权正面击破(孙权有十万军队);陆抗坚持西陵不可失,保障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之防线,不放弃任何一点而错守诸围,反而有利(把长江当长城来守)。     一个聚点,一个撒线,各皆成功。是以战术的运用不同,各有优劣,没有短兵相战的实力,再高的战术都没用。士兵的实力若强,兵法所忌也无妨,比方说曹操先锋五千骑,却能曰行三百里,还能大有斩获,击破刘备十万军民,即为此例。     蜀汉的北方面临敌境压力愈来愈大,从地理位置上而言,金城郡、陇西郡及天水郡就在邻近,战略位置则有狄道、洮水等。自从姜维屡次动员作战后,曹魏不断加强军力,姜维已成骑虎之势,不是蜀再北攻,就是魏将南下,因此重兵守沓中,在所难免。事实上后来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及金城太守杨欣三路并进,策马南侵;还有雍州刺史诸葛绪,夹击迂回,欲成合攻之势;狄道方面,还有邓艾的主力;姜维以寡击众,已被包围。至于东方汉中,则是钟会三路大军,姜维西面已难保,东面无暇顾及。     汉中之亡,责任还算不到姜维头上,当时姜维也没闲着,人在沓中防卫入侵大战曹兵中。守汉中不是另有其人吗?也许汉城及乐城之守将的姓名不重要,不过论汉中之失,不论两位驻关守将而提遥远上司,未免舍近求远。     二、优劣评价     汉中及沓中失守,导致蜀汉灭亡,其中相当可议。     首先是汉中防务,要怪也是从汉中太守开始,怎会责怪守沓中的姜维呢?更奇怪的是,姜维在改用新策略以后,命令汉中太守胡济退到梓橦郡北部的狄道,而使护军蒋斌、监军王含守汉、乐二城,总管汉中防务。而此二城即为当年孔明驻兵以防曹真之处,不能说是姜维放弃汉中,起码已作到据点而守。     另外沓中在阴平郡北部,当魏之陇西,此地东为秦岭,西是岷山,道路难行。设从此地南下,看姜维的退兵路线就可以知道,必须斜插阴平,再取剑阁,拐个大圈子才能到成都。     故可知益州两大门户:汉中及沓中,双双相依,门户展障,以御北方来袭。     再看行军方向,就知道姜维的原意及预期走向。     至于汉中防务,不要只看姜维撤诸围而守乐汉,姜维另外还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姜维可没放弃汉中。而姜维在退居沓中之前,正与邓艾相战不久,因此后续的发展,亦可视为姜维继续与邓艾对战。只不过曹魏这次不但增援协邓艾而来,还带有钟会的灭国任务。为何姜维不自沓中彻退,直接援助汉中?因为前面有段姜维与邓艾的相战,而且这也是司马昭的计谋,欲东西分兵以绊姜维,后来姜维还是撤退,只不过汉中同时也沦陷,导致蜀汉北部东西两大门户均失。     另外从地理位置及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也可顺出姜维的行军路线。
中国历史上十大民族英雄 刘仁轨的入选只因为他作了一件事情。   刘仁轨的入选只因为想出一口恶气。   刘仁轨的入选只因为《旧唐书-刘仁轨传》这样写过:“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他是中日第一战中国的将领。他取得了“白江口大捷”!   白江之战,天朝扬威。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十位  ――刘仁轨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5   综合指数:6.5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那时节,清兵砺兵秣马,黄湘作壁上观。   史可法困守孤城。   一代风流人物,终魂归冥冥。   有人说他飞天成仙,有人说他沉江而亡。   广陵梦碎,沉江曲终。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九位   ――史可法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6   综合指数:7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行当,宦官。   历史上的宦官大多是不良分子。   但,有一个例外。   他便是郑和。   有时常会想一想,如果郑和的船队再走远一些。   世界会怎样,中国又会怎样?   七下西洋,扬威异域。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英雄民族第八位   ――郑和   慷慷指数:8   流芳指数:7   综合指数:7.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在汉朝和匈奴长期的征战中,出现了这样一位英雄。   他用兵如神,他远征大漠。   他击溃了匈奴的主力,他使得匈奴再不能与大汉一较短长。   他就是霍去病。   匈奴末灭,何以家为?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七位   ――霍去病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8   综合指数:8 有明一代,倭寇为患。   堂堂天朝,竟不能平。   那时节,戚继光临危受命   那时节,戚家军扬威东海。   那时节,人民谈倭色变。   那时节,倭寇谈戚色变。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六位   ――戚继光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8   综合指数:8 八年抗战,风烟如尘。   中华儿女,为国捐躯。   张治中,率部击杀倭寇数万。   张治中,战死杀场,英年而夭。   英雄,永远都是英雄。   誓死卫国,勇抗倭奴。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五位   ――张治中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9   综合指数:8.5 他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他在虎门禁销鸦片,他在广东勇抗英夷。   他就是林则徐。   宦海沉浮,深痛国之沉沦。   老骥伏枥,却把心血呕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四位   ――林则徐   慷慨指数:9   流芳指数:9   综合指数:9 乱世出英雄。   郑成功便是乱世里的英雄。   鹿耳门、台湾鸟,二万五千甲士,只为收复华夏之地。   抗清军,击荷兰,赶走西洋之夷,迎接宝岛重入中国。   将军百战雄心在,直指金戈向台湾。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三位   ――郑成功   慷慨指数:9   流芳指数:10   综合指数:9.5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   英雄之唱,足可传千古。   胡马南下时,有岳家军在。   金人来袭时,还是有岳家军在。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精忠报国,万代典范。   黄龙末捣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裳。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二位   ――岳飞   慷慨指数:10   流芳指数:10   综合指数:10 他少年时也曾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但是,国乱显终良。   当蒙人铁骑南下时,他站了出来。   组织兵勇,力抗暴元。   身陷牢笼,却不投降。   他就是文天祥。   虽非武夫,却胜过天下英雄。   虽为儒士,但生就铮铮硬骨。   书生意气,千古一唱正气歌;人熟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一位   ――文天祥   慷慨指数:10   流芳指数:10   综合指数:10
讨论“白马义从”为何不敌“先登强弩” 先看一下关于白马义从的记载:后汉书卷七十三: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具体情况没有介绍,不过很明显是属于属于弓骑兵类型。进退迅速,突袭敌营,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对敌攻击,但因为在马上骑射,命中率会有一定限制,然后迅速飚去,敌不可追。个人觉得它的震慑作用大于伤敌,主要以如蝗一般的箭阵打击敌方士气,使敌人产生畏惧从而击溃或击退敌人。其产生的效果是: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抗犯。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公孙瓒一生主要对敌乌桓,而乌桓与匈奴相似,逐水草而居,全民皆兵,善于马上作战,兵种单一,皆是骑兵。 在古代中国,骑兵特别是草原民族的骑兵都是最精锐的部队,如成吉思汗事例,可为什么竟敌不过白马义从这样的弓骑兵?原因出在那里?逼人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 速度 骑兵是速度最快的兵种,但是也分类,乌桓骑兵继承匈奴的主要特点,身着重甲,武器精良,冲击力强,杀伤力大,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冲垮敌方军阵。而其劣处也相当明显,马负重过大,必然会限制其速度发挥,而白马义从都是持弓轻骑,速度优于对方。二 防御结构 前文说过乌桓骑兵速度不如白马义从,而白马义从以骑射为主,大规模的箭羽射出,对重甲士兵影响不大 但是却可以却对战马有一定杀伤,无马的骑兵会是什么状态?可以想像,几乎任人宰割。或许古语”射人先射马”就是从于此例而出。三 士气 这个原因貌似可笑,大家可以设想,白马义从的连续打击必然会让乌桓人发怒,而发怒追杀却又速度不及,待放弃追击,白马义从又会来袭,并且每次袭击都会有有杀伤(主要对于马的杀伤),长此而往,求战不得,退无可退,士气必然会大幅度降低。通过上文,或许会有种错觉,白马义从几乎是很完美的部队了,但是却惨败给鞠义的先登强弩!后汉书卷七十四上:绍先令鞠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鞠义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或许从古代的记载看不出什么,但是大家可以去推敲,鄙人以为,先登强弩之所以胜于白马义从,原因如下:一 地形 对比幽州外的茫茫草海,冀州的地势就不那么平坦了,大家可以去看下地图,而弓骑兵在这种地形下发挥不出完全的实力,此削彼长,强弩兵却可以利用地形给予杀伤。二 装备配制 强弩杀伤力极大,而白马义从是轻骑,以速度优先,人马防御都不强,其散射,却可以以盾牌和建筑来抵挡。三 阵型 强弩射程很远,精确度比散射要高许多,在记载中可以看出公孙瓒是结阵出击,那样就放弃了弓骑兵的灵活优势,而正好符合强弩兵的攻击要求,如此焉会不大损。鄙人才疏学浅,只想到这几点,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一起讨论研究,期待众位高论!
关羽的名将风采 魏文帝君臣皆称关羽为蜀国“名将”。这种赞誉符合历史真实吗?回答应当是肯定的。曹操最著名的谋士郭嘉称:“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2]魏国名臣程昱也说:“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三国志》作者陈寿云: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虑臣”。当时人常称誉武将“为万人之敌”,谋臣为“万人之英”。这里“万人”乃多的概数,武将言其武勇胆识、武艺超群;谋臣则言其立国安邦,文武谋畧在众人之上。曹魏谋臣刘晔更说:“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孙吴名臣周瑜称关羽“皆熊虎之将”。吕蒙数称:“关羽实熊虎也”;“关羽素勇猛,既难为敌”;“关羽骁雄”。陆逊称关羽为“当世雄杰”;关羽有“骁气”。这里所谓“熊虎”,虎为百兽之王,熊乃兽中之凶猛者,以此喻关羽乃武将中之佼佼者。所谓“雄杰”、“骁雄”、“骁气”,都是指关羽具有名将的英气、骁勇和风度。总之,上述诸人对关羽的各种称道,表明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名将所应该具有的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 关羽的名将风采,集中表现在他同袁绍大将颜良的一次战斗中。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北方两大军事集团袁绍与曹操在逐鹿中原时,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袁绍遣大将颜良攻曹操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阻击颜良军。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关羽“望见(颜)良麾盖(指大将征战所乘戎车,设幛麾张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陈寿这段有声有色的记载,将袁曹两军主将对阵时,关羽所表现的雄杰、虎威、骁勇的名将风采形象,活灵活现在读者面前。关羽“剌良”,显然是用长戟或长矛,斩其首是用大刀。长戟、长矛、大刀乃是当时武将和兵士常用的武器。张飞也用长矛杀敌。曹操骁将典韦临战,“但持长矛撩戟”,或“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公孙瓒战斗,“自持两刃矛”杀敌。三国稍后,前赵时陇上勇士陈安每战“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远则左右驰射而走”。后赵将领冉闵“攻战无前”,临战“乘赤马朱龙,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 关羽在万众敌军之中,斩上将之头,如此英姿潇洒,从容不迫,以致在后世武将中传为佳话,多以关羽为榜样。如东晋刘遐“忠勇果毅”,“值天下大乱,遐为坞主,每击贼,率壮士临坚推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威名甚重”,其部属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勇力过人”,“身经百战”,“时以比关羽、张飞”。刘宋孝建元年(454年)正月,豫州剌史鲁爽反叛,名将薛安都奉命征爽。临战,安都“跃马大呼,直往剌之,应手倒……爽世枭猛,咸云万人敌,安都单独直入斩之而返,时人云关羽斩颜良不是过也。”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陈明彻率大军北伐,攻北齐秦郡(今江苏六合县)。北齐派大将尉破胡率大军10万增援,其前锋兵精,“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惮之”。明彻谓名将萧摩柯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柯饮酒毕,骑马冲齐军,西域胡“挺身出陈前十余步,彀弓未发,摩柯遥掷 铣,正中其额,应手而仆。又斩齐军前锋大力十余人,齐军退走”。北魏杨大眼、崔延伯“为诸将之冠”,号称“国之名将”。大眼身为将帅,常身先士卒,“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上述将领共有13人。他们战斗意气风发,勇猛异常,武艺过人,时人以名将关羽相类,表明关羽战斗作风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世武将对关羽的崇拜。 关羽并非只有一般名将英勇战斗的作风,以及武艺超群的素质,而且具有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此点,试以关羽的北伐为例证。关羽在全面负责荆州军政事宜后,为了待机北伐,经过周密考虑,作了三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为了防备吴国进攻,大筑江陵城,将其建成内外套城,形成坚固的两道防线。第二、除积聚粮食军用物资外,大造舟船,操练水军,以便北伐时利用汉水步、骑、水军联合作战,以加强战斗威力。第三、联合魏境反曹势力,作为内应,以便北伐时扩大声势。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对许昌少府耿纪起兵的援助;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与南阳守将侯音起兵的联合,皆属此类。
武侯春秋 第一集:一位天才的生长经历 阳都古城边的沂河   公元228年冬天,蜀国丞相诸葛亮统帅十万大军出征北伐,他们包围了魏国边境上的小城陈仓。当时,陈仓的魏国守军仅有一千人左右。   在兵力百倍于敌军的情况下,诸葛亮派人去劝降城内的守军,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   很快,惨烈的攻城战开始了。蜀军用尽了当时所有的攻城方法,昼夜攻打二十多天,伤亡惨重,却毫无进展。最终魏国主力前来救援,蜀军只好撤退回国。   十万大军居然攻不下一座千人守卫的小城,这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一段真实历史。   很显然,这与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大相径庭。更令人惊奇的是,《三国演义》中所有关于他的传奇故事,诸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在所有的史书中都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如果上述所有的传奇故事都是子虚乌有的话,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学者、政治家都对他推崇备至呢?   接下来,我们将讲述一个令你惊奇不已、却又荡气回肠的神秘历史人物——诸葛亮。   东汉末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阳都是个古地名,大约在今天山东沂南县一带。 阳都古城墙遗址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但他们的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据史料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到阳都。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从此以后,中国才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这是沂南县==在县城附近为诸葛亮修建的一座雕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地就是他的故居所在地。尽管诸葛亮在沂南生活了十多年,但他的故居至今也没弄清楚在哪里。当地甚至没有一处可以确定的、诸葛家族的故居遗址。但是据学者们推测,既然诸葛亮出生在官宦家庭,一般来说,他们家应该住在阳都城里。   汉代的阳都城在今天沂南县砖埠镇一带,现在这里建有诸葛亮的纪念馆。   据当地考古人士初步发掘,汉代的阳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汇处。这一带方圆几百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流经这里的沂河为阳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由于水量充足,灌溉方便,这里历来是山东南部的鱼米之乡。   在河边,这段看起来像河堤的就是当年的城墙遗址,几年前,考古人士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处汉代的生活堆积层,也就是当年堆放生活垃圾的地方。从考古学上来说,这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食物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以想象,当时的阳都城应该是这么一个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着万顷良田。城内物资丰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温饱有余而知书达礼。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润,而显得灵气十足。   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鲁国和楚国交界之地,齐文化的开放进取,鲁文化的注重礼仪,楚文化的浪漫与奋斗精神,都影响着这里的文人学子。自春秋以来,齐鲁之地就以儒学文化昌盛而著称。两汉时期,这里更是人才辈出。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重要职务。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著称于当世。   诸葛丰的道德风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孙中世代传承,丰富发展,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沂南的诸葛亮故居遗址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武侯春秋 阳都古城边的沂河   公元228年冬天,蜀国丞相诸葛亮统帅十万大军出征北伐,他们包围了魏国边境上的小城陈仓。当时,陈仓的魏国守军仅有一千人左右。   在兵力百倍于敌军的情况下,诸葛亮派人去劝降城内的守军,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   很快,惨烈的攻城战开始了。蜀军用尽了当时所有的攻城方法,昼夜攻打二十多天,伤亡惨重,却毫无进展。最终魏国主力前来救援,蜀军只好撤退回国。   十万大军居然攻不下一座千人守卫的小城,这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一段真实历史。   很显然,这与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大相径庭。更令人惊奇的是,《三国演义》中所有关于他的传奇故事,诸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在所有的史书中都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如果上述所有的传奇故事都是子虚乌有的话,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学者、政治家都对他推崇备至呢?   接下来,我们将讲述一个令你惊奇不已、却又荡气回肠的神秘历史人物——诸葛亮。   东汉末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阳都是个古地名,大约在今天山东沂南县一带。 阳都古城墙遗址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但他们的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据史料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到阳都。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从此以后,中国才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这是沂南县==在县城附近为诸葛亮修建的一座雕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地就是他的故居所在地。尽管诸葛亮在沂南生活了十多年,但他的故居至今也没弄清楚在哪里。当地甚至没有一处可以确定的、诸葛家族的故居遗址。但是据学者们推测,既然诸葛亮出生在官宦家庭,一般来说,他们家应该住在阳都城里。   汉代的阳都城在今天沂南县砖埠镇一带,现在这里建有诸葛亮的纪念馆。   据当地考古人士初步发掘,汉代的阳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汇处。这一带方圆几百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流经这里的沂河为阳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由于水量充足,灌溉方便,这里历来是山东南部的鱼米之乡。   在河边,这段看起来像河堤的就是当年的城墙遗址,几年前,考古人士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处汉代的生活堆积层,也就是当年堆放生活垃圾的地方。从考古学上来说,这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食物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以想象,当时的阳都城应该是这么一个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着万顷良田。城内物资丰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温饱有余而知书达礼。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润,而显得灵气十足。   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鲁国和楚国交界之地,齐文化的开放进取,鲁文化的注重礼仪,楚文化的浪漫与奋斗精神,都影响着这里的文人学子。自春秋以来,齐鲁之地就以儒学文化昌盛而著称。两汉时期,这里更是人才辈出。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重要职务。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著称于当世。   诸葛丰的道德风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孙中世代传承,丰富发展,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沂南的诸葛亮故居遗址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一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学识,也有名士的眼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术和刘表。
蜀汉日落—昭烈帝的悲哀(原创) 我刘备,一个旁支的汉朝苗裔,因为家族中落而沦落到卖草鞋的地步,但是我不屈服命运,我要开创自己的事业,拯救乱世的黎民,重壮我大汉皇朝! 万事开头难,因为我没有强大的门阀做后盾,谁都看不起我,四方奔走,竟遭冷眼。哼,这算什么,真龙腾与渊,竖子不与之谋。 虽然心里如此说,但长久的冷遇让我有些灰心,我甚至想放弃,但当我看到我的兄弟热烈的眼神时,我的心又重新焕发起来。“大哥,你放手干把,我们的命就是你的,无论天涯海角,我们追随你到底!”“二弟,三弟,我~~~~~~~,大哥不会叫你们失望的,我不会沉沦的!”我哭了。 奔波半生,竟然无立足之地,直到流亡到荆洲一切发生了改变。。。。。。 在隆中我得到了他,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卧龙——诸葛亮,他的隆中对为我展开了三分天下的的绮丽画卷,我知道,这次我不会再重复失败! 赤壁一役击退了我的终生宿敌曹操,我的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占荆洲,平西川,夺汉中,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业。我意气风发,我仿佛看到了大汉中兴,万民欢腾的壮景,我醉了,虽然年事已高,但壮志尤在胸! 看着自己的幼子,我想:“孩子,等父亲平定天下,辅佑天子,我会好好的补偿对你的关心,我会把你培养成一个胜于父亲的英雄!” 就当我沉醉一切的时候,一个消息沉重打击了我的信念,曹操之子曹丕竟然废帝自立!老天,你难道要灭我大汉吗!不!我不甘心,我要夺回这一切,我要力挽狂澜!“军师,整兵,发兵长安!” 落日往往会发出最亮丽的光彩,难道我这一切只是回光返照?如果不是,那为什么就在我要成就大业的时候,我却失去了我的兄弟——关羽。 “同富贵,共生死,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当初结义之言仍回荡在耳旁,而现在我的兄弟怎么走了?为什么,是不是在跟我开玩笑,一定是的,睡醒了一切都好了,恩,就是这样。。。。。。 我已经迷惘了,但我明白,这是事实,我欺骗不了自己的,心里有个声音传了出来:“刘备,你要报仇!攻占东吴,拿孙权之首为二弟报仇!”“不~,不能这样,现在应该去针对曹丕,不能本末倒置,我要冷静,冷静”。理智战胜了感情,我决定把失去兄弟的悲痛化为力量全力打败曹丕。 “呵呵,大哥,俺张飞是个粗人,我不懂那些什么计谋,我也不想懂,我只是知道我跟着大哥是对的,但我的时间到了,我去陪二哥,大哥,早点来陪我们啊”。“不!三弟,别走,别扔下哥哥,别走!”睡梦中惊醒,一个消息传来, 三弟死了!我的三弟死了!我的兄弟都没了!不!我不相信!滚!这不是真的! “陛下,这是真的,呜~~~”。穿言官肯定了这个消息。“什么!”我失去了意识,吐血晕倒了。 “孙权!我不灭你,我刘备妄为人!丞相,子龙,别劝我,我已经决定了!孙权!我定要生诞汝肉!”接二连三的打击,我的理智彻底消失了,我什么都不管了,我唯一的信念就是杀孙权,灭吴国。 。。。。。。 白帝城内。。。。。。 一切都结束了,火烧联营,70万蜀国将士归与尘土,我失败了。我躺在床上,默然的望着屋顶,忽视了下面众人的声音,只是再看。 为什么?这都是为什么?我失败了?我葬送了70万将士,不!我不甘心,我还要重壮汉家,我还要为兄弟报仇,我不能就这样失败!不! 生命在逐渐流失,我感觉到自己不可能翻身重新再来一次,我已经失败了。 但是,我悲哀,我不甘心,为什么,难道我就这样悲凉收场,老天再多给我点时间,即使我不能颁回一切,也要给我时间培养阿斗啊,为什么你这么对我!~死老天! 哎~,罢了罢了,这能怪谁,都是我的错。要是我能换回二弟,叫他人去守,就不会这样;是我能听从军师,子龙意见,我也不会如此;要是我能保持理智,未尝不会有报仇的机会。都是我的错啊~~,是我的错。。。。。。 不断的自责,让我失去了活着的欲望,我的生命到了尽头,匆忙的嘱咐了军师几句,我无奈的闭上了眼,这就是我的悲哀,我做的一切注定了我的悲哀。 “阿斗,为父对不起你啊!” “二弟,三弟,等着哥哥,我来了,咱们同生共死!” 长叹一声,我走了~ 既然不回 ,何必不忘。 往曰岁月 ,竟成暗荒。 悠悠歌兮 ,罗舞轻裳。 天明曰朗 ,茶淡人伤。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