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光研究者 高松山
关注数: 0 粉丝数: 43 发帖数: 19,699 关注贴吧数: 13
反相高人哈尔滨-110进来看一下——【非科普】 我认为雪鹰给的题,不能用正变换而你认为可用正变换, 那好,既然你认为我错了,那么我发的主帖“【科普;相对论的速度相加定理】——重发” 你看了吗?在此,我想说的是“比葫芦画瓢”你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下面我摘自《相对论和早期量子论中的基本概念》一书中的一个例题,你看看与雪鹰的题一样不?看看书上的分析行不? [例3]在静止于实验室的放射性物质样品中,有两个电子从放射性原子中沿相反的方向射出(如图1),由实验室观察者量得每一个电子的速度为0.67c。根据经典速度相加定理,从一个电子测量到的另一个电子的速度是多少? 这里,我们可以将一个电子看成是K系,把实验室看成是K’系,而把另一个电子看成是我们将求取它在K系中的速度的物体(如图2)。 在K’系中,另一个电子的速度是0.67c,例如说沿X’正方向运动,而K系(一个电子)的速度是0.67c,沿着X’负方向运动。这样,u’=+0.67c和v=+0.67c,所以按照经典速度相加定理,另一个电子相对于K系的速度是: u=u’+v=+0.67c+0.67c=+1.34c. 那么根据相对论,两个电子的相对速度应该等于多少? 我们可把一个电子看做K系,样品看做K’系,另一个电子看作物体,再求该物体相对于K系的速度,于是; u’=0.67c, v=0.67c . u= (u’+v)/(1+ u’v/c ²)=0.92c 可见,电子间的相对速度小于c 。
【宣传】高松山超光速理论及其实验验证    1992年至2002年间有关“比真空中光速更快”的实验有了重大突破,做实验的是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一类实验是使光或微波穿越某种位(势)垒或特殊制备的媒质,发现其穿越速度比穿越等长的自由空间(真空)更快,另一类实验则是使微波穿过自由空间不经过任何介质,发现在天线作某些特殊安置时,微波传播的速度大于真空中光速,与麦克斯韦理论不符,因而称之为“电磁波异常传播”还有一类实验是通过对遥远宇宙天体进行天文观测推断早期宇宙所发出的光其速度比C略大[1] 黄志洵教授在[1]文中按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而提出的一种解释认为,粒子可以借用能量以越过位(势)垒,借期越短能量越多,由于有的粒子借不到足够的能量来贯穿,只有少部分粒子到达位(势)垒的一侧,多数会返回去,另一方面能量必须在位(势)垒的另一侧及时偿还,当位(势)垒较宽时,粒子必须提高速度以到达另一侧,这时那些少数粒子就可能成为超光速的了。【但这一观点却无法说明粒子的速度是怎样提高而成为超光速的】。 而耿天明教授的《超光速运动的可能性》[2]似乎解决了测不准原理所不能解释的粒子为何超光速的原因,但仍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光进入介质(或位垒)后转化为了虚物。(注m0取虚数值的被称为虚物,它只能以超光速运动)。那么这时【在介质(或位垒)内已不是电磁波动,再者光在离开介质(或位垒)后,能量—动量又恢复E^2=(pc)^2,理由不充分】。
【讨论】:吾爱流体给happyird出的一道题……………… 吾爱流体: 李谋智认为“在研究物体或波的速度时,参照系的选取使任意的!”。 一个质点以原点O为圆心,半径为R的,以线速度u在K系做匀速圆周运动,问李谋智,这个质点在K'系观察者看来,在作什么运动? happyird: 你的【一个质点以原点O为圆心,半径为R的,以线速度u在K系做匀速圆周运动,问李谋智,这个质点在K'系观察者看来,在作什么运动?】,这在物理上是一个极不严密的题,因为要定位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有参照物,为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依据数学工具坐标系构建参照系,而这个参照系就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将数学工具坐标系绑定在物体或波上,在数学上,点没有方向,物理学在研究物体运动,将物体视为质点时,也不考虑这个代表物体的质点的方向性,你那不确定方向的质点如何能准确绑定坐标系从而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试举例如下:如果地面上有一辆相对地面静止的玩具车,另一辆小轿车以玩具车质心为原点,R为半径以线速度u在地面系(或称之为玩具车系)的K系做匀速圆周运动,小轿车不断右转弯,小轿车车身如始终在原轨迹的切线方向,那么如果以此车的质心为原点,前进方向为y轴,将平面坐标系绑定在小轿车上,则构建出小轿车系K'系,在K'系玩具车的质点坐标将保持(R,0)不变,即玩具车质心静止,但是!玩具车质心没有方向性,玩具车却有方向性,所以玩具车在K'系随质心静止却在匀速自转。 上例中,如小轿车上固定一枚转动灵活的指南针,且小轿车与指南针质心重合,指南针的仍以玩具车质心为原点,R为半径以线速度u在地面系(或称之为玩具车系)的K系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将指南针质心为原点,指南的方向为y轴,将平面坐标系绑定在指南针上,则构建出指南针系K'系,在K'系玩具车的质点的轨迹仍然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作为玩具车的质点物理上不讨论其是否自转,但可以判断玩具车轨迹仍然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且不自转。
删除“请happyird反驳”一帖的原因 因我与李谋智对狭义相对论的理解不同,存在代沟造成已处于“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状态,在纠缠下去毫无意义!所以这是删帖的主要原因! 那么,李谋智所理解的狭义相对论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看; 引自理论物理吧——洛伦兹变换的讨论 http://tieba.baidu.com/f?kz=939446985 happyird 60楼 //正变换t'2-t'1=(t2-t1)/√(1-[v/c]²)中的时间间隔t'2-t'1与逆变换,t2-t1=(t'2-t'1)/√(1-[v/c]²)// 高松山,既然t'2-t'1=γ(t2-t1)叫做正变换,由t'2-t'1=γ(t2-t1)可以推得t2-t1=(t'2-t'1)/γ,t2-t1=(t'2-t'1)/γ又叫正变换的什么变换? ————即他认为:     正变换是t'2-t'1=γ(t2-t1)                        而逆变换是t2-t1=(t'2-t'1)/γ ————介于此,他在1251楼便有这么个观点即【你首先必须明确正反变换是对同一确定的事件,在两个系之间作正反的转换,迈不过这道坎,你就始终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而我引自《相对论和早期量子论中的基本概念》书中的两段话 1、“K系观察者测得的某一物理事件的空间—时间坐标与K'系观察者测得的同一物理事件的空间—时间坐标之间的关系就是变换方程式。” 2、“本节中的所有结果都是对称的,这就是说,不论把那个参考系当作【本征参考系】,在其它参考系中的观察者总是测得缩短了的长度和膨胀了的时间间隔,并发现运动的钟是不同步的。” ———他就是不明白!!!而且一味地恶意纠缠不休,所以我要求删除了此帖子。
研究超光速的意义 ——节选自《超光速:幻想还是现实》作者:黄志洵 《科学世界》科学出版社 2001.1 相对论认为真空中的光速是速度的极限,而量子理论却不排除超光速的可能。长期以来,这两大理论的争论从未停止,人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对超光速问题的探讨。近年来,量子力学的一系列重大进展更使超光速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我们必须正视相对论与量子论之间看似无法弥合的裂痕,因为这种矛盾可能正是新世纪科学露出的曙光。 实际上,自从相对论诞生之日起,关于超光速问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两大基础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更给这一争论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并不排除超光速,而如何弥补这两大理论的裂痕将是21世纪的科学家们必须面对的世纪难题。 弥补两大理论的裂痕:新世纪的科学曙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8年世界科学报告》中有一段话说:“爱因斯坦的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20世纪的两大学术成就。遗憾的是,这两个理论迄今为止被证明是互相对立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障碍。”两种科学思想的分歧竟写入了联合国的文件,是很少见的。这里并不是指爱因斯坦和正统量子力学学派代表玻尔在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的论战,而是指两大思想体系直到20世纪末仍然不能协调。      很遗憾,这个问题不得不留给21世纪。对于上述两大思想体系的矛盾,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是这样分析的:“爱因斯坦早年创立了划时代的新物理观——相对论时空理论、电磁场的量子化,但中年却回到了经典物理观念的怀抱,这是他哲学观点改变所致。”      有专家将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概括为三个主要表现或特征:一是不成形性,即不认为物质粒子的质量、能量全部(或大部)局限于一个小范围;二是超光速性,即允许信号传播速度超过光速;三是相关性,即空间分离的事件可关联。据此,有时把“超光速”作为非局域性的一种狭义表述。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无论在哲学上、物理上均与相对论不相容。      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成型之后,爱因斯坦持有很大的保留。1935年他和波多耳斯基、罗逊三人合写的一篇论文被后人称为“EPR思维”,它考察的是由两个子系统A、B组成的力学系统,结论是“量子力学不完备”。60年代中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贝尔发表两篇论文,提出了一个与量子力学相容的隐变量模型,认为“任何局域变量理论均不能重视量子力学全部统计性预言”,提出了两粒子分别沿空间不同方向做自旋投影时一些相关函数之间应满足的不等式(贝尔不等式)。1986年前,有15例实验发表,只有2例满足不等式(因而不符合量子力学)。所以多数物理学家认为这实际上反映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不可协调的EPR思维不对,相对论要修改。上述实验坚定了贝尔对量子力学的信念。他在1990年去世前说过“量子力学不会错”,表示他“不赞同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他还认为“EPR中有比光快的东西”。      著名物理学家玻姆在1992年去世前一方面排除“用超光速传递信息”的可能性,但又说:“尽管人们做现有类型的实验时相对论都有效,但从深层次看就会发现有超光速的东西。”      至于相对论与量子论之间的关系,过去它们也有很成功的结合运用的例子。例如,量子电动力学就综合了相对论的时空结构和量子理论的能量结构。但是,量子力学非局域性却与相对论不相容,而超光速研究亦在无意中加大了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裂痕。
不存在所谓的“光纤悖论” 这是我在09年10月19日写的,曾经在西陆网发过,没有看过黄新卫的评论,现在那个帖子也找不到了,既然黄新卫又把此问题提出,所以我把我的观点贴出来。 ———————————————— 把光纤捋直了,星球的自传也变成直线运动——即把黄新卫的图像展开分析一下。 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弯曲空间等于惯性直线空间。 这样黄新卫的图像也可这样描述;一列行驶的列车内,在列车中间有一盏灯,中间点有一个观察者,列车头尾分别坐着两个观察者,且列车头尾放着两个反射镜。光从列车中间发出两束光线分别射向列车头尾,光线分别为A1、A2。光线A1经过列车头部的反射镜折回到列车的尾部,尾部的反射镜将光线A1折回到中间点——光线A1循环一周;光线A2经过列车尾部的反射镜折回到列车的头部,头部的反射镜将光线A2折回到中间点——光线A2循环一周。问:在列车上中间的观察者与在地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光信号返回到列车中间点的时间有何不同。注:列车的运动速度等于星球自转线速度。 ①在列车上中间的观察者将看到两束光信号同时到达。 ②在地面上的观察者他看到的情况是:光信号A1到达列车头部的时间较慢,而返回中间点时间又较快,从中间点到车尾时间较快,再从车尾到中间点时间又较慢。经历的顺序为:时间较慢——→时间较快——→时间较快——→时间较慢。光信号A2到达列车尾部的时间较快,而返回中间点时间又较慢,从中间点到车头时间较慢,再从车头到中间点时间又较快。经历的顺序为:时间较快——→时间较慢——→时间较慢——→时间较快。时间较快与时间较慢效应相互抵消。 这样两束光信号循环一周后,在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的光信号同时到达。 下面按照广义相对论; 惯性直线空间等于弯曲空间,将此图还原——这样所谓的光纤“悖论”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 1)两束光线环绕光纤一周后,应该同时回到O点。 2)从不随星球自转的惯性系看,两束光线环绕光纤一周后,应该同时回到O点。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