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之爵 天赐之爵
关注数: 1 粉丝数: 0 发帖数: 1,808 关注贴吧数: 18
云浮四十景之罗定八景 云浮四十景颂: 云浮美景四十名,处处皆兼洞府灵。 五邑各分八大景,随春送与万家评。 (一)学宫剩梦 西江流域仅存宫,毓秀罗旁士子雄。 日壮楼阁儒引渐,风清道貌允香浓。 春秋不辍酬贤典,老少咸来仰圣容。 但愿斯文常在此,泷江北去亦何匆。 (罗定学宫,位于罗定罗城,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为古代罗定文风所在之地) (二)文塔残歌 浮屠凌汉竟巍巍,瞰尽泷流筑此台。 遥对双峰兟耸志,近邻一水畅幽怀。 张丞咏赋何悲矣,宋友诗篇亦郁哉。 千古流人开鼎运,几多潇洒壁间埋。 (罗定文塔,位于罗定泷江之岸,建于明,下有泷州歌台,唐初张柬之、宋之问曾此大开文风) (三)八排秘境 八排峻岭漠阳源,锦绣风光入眼间。 春爱艳花红遍野,夏怜琼树绿荫川。 秋流爽气翻菽浪,冬降严霜挂水帘。 应是粤君魂寄所,王风度陌下尘烟。 (八排山,位于罗定船步,高耸入云,亦是粤西第一大草原,因届云浮、茂名、阳江三市之间,故又称一脚踏三界) (四)万丈锦流 绝崖万丈势压群,瀚瀑飞环气若奔。 四面嘉林呈翠碧,七天曜汉显氤氲。 西陲有幸拥良景,此地无虞著泗纶。 料是风冈曾驻迹,神鞭卜策自留痕。 (万丈洒,位于罗定泗纶,绝崖万丈,云间泄瀑,故得名) (五)东山盛篆 东山紫气郁钦独,北帝居尊判岳渎。 庙宇如辰星众拱,门庭宛鉴日边涂。 凌王故事蜚声远,傩舞新妆享誉足。 大岳射罗何必念,人文壮蔚自然殊。 (东山祖庙,位于罗定罗镜,始建于宋,历来香火鼎盛,东山亦是昔日凌十八殉难所) (六)鹫岭恩光 太子坡头慧绪飞,朱明古刹在云眉。 千佛到此开禅境,众信来斯乞法悲。 感应传闻从古有,功德果报至今奇。 雌豨拱塔犹因悟,只教芸生莫枉追。 (灵山寺,位于罗定罗镜,始建于明,求应灵验,历来有记) (七)龛岩上境 峰林秀丽是苹塘,梦返红楼世外乡。 圣域龙岩兴道场,香华汉土拜当阳。 靡风岭表无双地,造字神都第一梁。 称冠南国轻未可,罗盆大地始名扬。 (龙龛道场,位于罗定苹塘,开辟于唐武德四年,有岭南第一石刻,又有女皇所造新字,因而为岭南桂冠) (八)龙洞薰风 苹塘自古盛石峰,亿载涓滴造聚龙。 坊进湖中鱼莞尔,阶登岭上木葱茏。 岩间驻览千般异,穴内游观万景雄。 若许云罗频过往,他朝锦况更峥嵘。 (聚龙洞,位于罗定苹塘,洞内风光秀绝,琳琅满目,灿然如蟠龙) 作者:周业锋
云浮四十景颂: 云浮美景四十名,处处皆兼洞府灵。 五邑各分八大景,随缘送与万家评。(一)龙山圣域 龙山自古誉禅门,六祖菩提究是根。 佛荔长春香圣域,甘泉不萎灿国恩。 南宗法脉流岭海,大鉴经坛悟乾坤。 历代檀施争拓宇,惹来多少彦群纷。 (龙山国恩寺,为禅宗六祖故居、弘法地、圆寂地以及《六祖坛经》辑录地,圣迹甚多,驰名中外,被誉为岭南第一圣域)(二)鹿台仙踪 萋萋碧草没王踪,获鹿祥征旧有逢。 画栋雕梁成史记,唐砖汉瓦念佗翁。 山同越秀追雄主,水共珠流起霸风。 迷月依稀悬五岭,嗟他只照上林中。 (白鹿台,位于新兴南塘古越王殿村,当年越王赵佗西狩此地,曾获白鹿一双,因而筑台志喜,汉唐均有修葺,今已不存)(三)禅坑梵韵 深坑幽境杜人家,闻道能师寂后跨。 四面森林曾隐迹,一泓曲水旧淘裟。 禅风浩荡熏人省,慧炬通明照景遐。 欲仰先师真面目,还随香引到南华。 (藏佛坑,位于新兴集成,相传六祖圆寂后真身飞临之地,亦是六祖真身卜归南华之地,因而称为藏佛坑)(四)天露渺形 四季如春首水源,环峰巨氧亦天然。 岱山寺迹今犹睹,杜位诗篇早渐传。 李代遗说神圣迹,兹时探觅羽仙船。 新州名胜孰相美?北镇崖楼共柱天。 (天露山,位于新兴里洞,唐贞观时有岱山寺,后杜位有遗篇,证实仙临水源史事)(五)祖居繁貌 卢水融融绕殿前,吾师诞此又何嫌。 琉璃上盖皮囊影,镵鼎中积世代烟。 圣域一花开五叶,禅门三宝镇恒年。 曹溪虽盛犹尊首,遍踏南宗岂用谦。 (六祖故居,位于新兴集成卢溪岸边,唐贞观年,六祖惠能降生于此,是为诞圣祖居)(六)佛手大观 崖云佛手挂狮腰,千尺飞流下九霄。 大小群环实罕见,动植类聚数声嘲。 当年六祖曾修宇,此日孤心欲觅樵。 再览河山新丽色,灯岗不到亦逍遥。 (狮腰瀑布,位于新兴簕竹,岭上有寺,相传六祖所建,自然人文结合,蔚然壮观)(七)百合夜韵 百合山上彩云翔,处处清风透锦香。 一派葱茏源古木,无边澄碧是新江。 须知早昧朝阳暖,偶待夕安夜韵良。 醉返从来迁韵士,禅都易赏这般煌。 (百合山,位于新兴新城,依临新江,每至入晚时分,登山俯望新江辉煌夜韵,自是般般抒怀)(八)金刹晨晖 达摩初祖亲督创,气象觉同异域殊。 鼎盛缘于吟诵客,兴隆本自卖樵夫。 一花五叶振禅脉,亿载斯人壮梵图。 欲上金台重市骨,神州何地觅真如? (金台寺,位于新兴新城,相传南朝时达摩北上中原途中所建,并预言百年后有圣人登临,后来六祖在此闻经悟性)作者:周业锋
云浮四十景颂: 云浮美景四十名,处处皆兼洞府灵。 五邑各分八大景,随缘送与万家评。(一)龙山圣域 龙山自古誉禅门,六祖菩提究是根。 佛荔长春香圣域,甘泉不萎灿国恩。 南宗法脉流岭海,大鉴经坛悟乾坤。 历代檀施争拓宇,惹来多少彦群纷。 (龙山国恩寺,为禅宗六祖故居、弘法地、圆寂地以及《六祖坛经》辑录地,圣迹甚多,驰名中外,被誉为岭南第一圣域)(二)鹿台仙踪 萋萋碧草没王踪,获鹿祥征旧有逢。 画栋雕梁成史记,唐砖汉瓦念佗翁。 山同越秀追雄主,水共珠流起霸风。 迷月依稀悬五岭,嗟他只照上林中。 (白鹿台,位于新兴南塘古越王殿村,当年越王赵佗西狩此地,曾获白鹿一双,因而筑台志喜,汉唐均有修葺,今已不存)(三)禅坑梵韵 深坑幽境杜人家,闻道能师寂后跨。 四面森林曾隐迹,一泓曲水旧淘裟。 禅风浩荡熏人省,慧炬通明照景遐。 欲仰先师真面目,还随香引到南华。 (藏佛坑,位于新兴集成,相传六祖圆寂后真身飞临之地,亦是六祖真身卜归南华之地,因而称为藏佛坑(四)天露渺形 四季如春首水源,环峰巨氧亦天然。 岱山寺迹今犹睹,杜位诗篇早渐传。 李代遗说神圣迹,兹时探觅羽仙船。 新州名胜孰相美?北镇崖楼共柱天。 (天露山,位于新兴里洞,唐贞观时有岱山寺,后杜位有遗篇,证实仙临水源史事)(五)祖居繁貌 卢水融融绕殿前,吾师诞此又何嫌。 琉璃上盖皮囊影,镵鼎中积世代烟。 圣域一花开五叶,禅门三宝镇恒年。 曹溪虽盛犹尊首,遍踏南宗岂用谦。 (六祖故居,位于新兴集成卢溪岸边,唐贞观年,六祖惠能降生于此,是为诞圣祖居)(六)佛手大观 崖云佛手挂狮腰,千尺飞流下九霄。 大小群环实罕见,动植类聚数声嘲。 当年六祖曾修宇,此日孤心欲觅樵。 再览河山新丽色,灯岗不到亦逍遥。 (狮腰瀑布,位于新兴簕竹,岭上有寺,相传六祖所建,自然人文结合,蔚然壮观)(七)百合夜韵 百合山上彩云翔,处处清风透锦香。 一派葱茏源古木,无边澄碧是新江。 须知早昧朝阳暖,偶待夕安夜韵良。 醉返从来迁韵士,禅都易赏这般煌。 (百合山,位于新兴新城,依临新江,每至入晚时分,登山俯望新江辉煌夜韵,自是般般抒怀)(八)金刹晨晖 达摩初祖亲督创,气象觉同异域殊。 鼎盛缘于吟诵客,兴隆本自卖樵夫。 一花五叶振禅脉,亿载斯人壮梵图。 欲上金台重市骨,神州何地觅真如? (金台寺,位于新兴新城,相传南朝时达摩北上中原途中所建,并预言百年后有圣人登临,后来六祖在此闻经悟性)作者:周业锋
云浮四十景颂: 云浮美景四十名,处处皆兼洞府灵。 五邑各分八大景,随春送与万家评。 (一)魁岩古迹 魁岩宋始世留题,媲秀星峰邑第一。 有磴任攀观胜景,无舟可渡越灵溪。 瑶天昔日孝廉迹,洞府当年太保诗。 瑰宝传今真窭楚,余风洒落释时疑。 (魁岩,位于云安六都凤楼,辟于宋,世代有咏,明太保陈璘有诗刻,孝廉冯执中曾读书于此)(二)成寺梵音 古刹岿然大士山,洞天初地彩云延。 无边净壤为心壤,万顷良田是佛田。 过往流人皆顿悟,檐头止雀尚结缘。 洪钟响彻三千界,香篆无暇六百年。 (成觉寺,位于云安南盛观音山,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诚然域内一大古刹)(三)旗山印记 程溪口岸峙青旗,耸入天层望九衢。 百代骚人游后醉,今朝胜迹耀先驱。 都言秘葬秦龙母,还话得名赖布衣。 底蕴深植非旦暮,犹延楚汉论朝夕。 (青旗山,位于云安都杨洚水,古谓程溪,相传秦龙母寄寓及归葬之地,又传因赖布衣斥羊衔旗而得名)(四)仙瀑幽踪 仙菊古寨起雄风,瀑布扬声彻九重。 四面苔岩相映翠,层峦日壁各般红。 赚得远近游人盛,回报乾坤正色浓。 欲问画图孰所绘,还搴蠡舫向瀛蓬。 (仙女瀑布,位于云安都杨仙菊,相传有仙女沐浴而得名)(五)勒头凭吊 黄沙一片景无边,点秀江南水亦怜。 碧草丹花来染绘,流蝶舞蜜自翩跹。 如今冷漠因凡吏,自古风流俱少年。 未许韶华悲鬓雪,曾经沧海已桑田。 (勒头沙,位于云安六都西江边,沙滩雄秀,实赋咏追古之地,然而近年遭受破坏,风光已大不如昔)(六)云雾驰怀 何妨驾雾上云巅,俯望神州万顷埏。 海汽腾腾由此诞,峰烟翼翼向斯连。 天中月影舒长袖,顶上行宫卧霸先。 疑是群仙遗落地,琵琶半掩怕人间。 (云雾山,位于云安石城一带,为本邑群山之祖,终年云雾漂浮,古称云浮山,今云浮市因以得名)(七)鱼沙锦色 泛浪蒲山未算遥,金鱼渚上木萧萧。 浮沉似拜贞元刹,远近悉尊武圣曹。 阔浆群帆传棹韵,平霄众岭放樵谣。 家园如此灵钟地,不遇苏杭亦自豪。 (金鱼沙,位于云安杨柳水口,为绿沙洲,上有关公庙,遥对蒲山,上有贞元古刹)(八)马庙神源 江波两粤此为优,庙望康城牧瀚流。 地垒高丘时作障,天开胜境始归猷。 黄湾瘗义春秋勉,白马驮忠日月酬。 不改四时香俎豆,垂髫稀鬓满麟楼。 (白马庙,位于云安六都桐村,相传古时有一骑白马负伤将军至此坠马而羽化,为白马神,时人于此筑庙为祝)作者:周业锋
云浮四十景颂: 云浮美景四十名,处处皆兼洞府灵。 五邑各分八大景,随春送与万家评。 (一)魁岩古迹 魁岩宋始世留题,媲秀星峰邑第一。 有磴任攀观胜景,无舟可渡越灵溪。 瑶天昔日孝廉迹,洞府当年太保诗。 瑰宝传今真窭楚,余风洒落释时疑。 (魁岩,位于云安六都凤楼,辟于宋,世代有咏,明太保陈璘有诗刻,孝廉冯执中曾读书于此)(二)成寺梵音 古刹岿然大士山,洞天初地彩云延。 无边净壤为心壤,万顷良田是佛田。 过往流人皆顿悟,檐头止雀尚结缘。 洪钟响彻三千界,香篆无暇六百年。 (成觉寺,位于云安南盛观音山,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诚然域内一大古刹)(三)旗山印记 程溪口岸峙青旗,耸入天层望九衢。 百代骚人游后醉,今朝胜迹耀先驱。 都言秘葬秦龙母,还话得名赖布衣。 底蕴深植非旦暮,犹延楚汉论朝夕。 (青旗山,位于云安都杨洚水,古谓程溪,相传秦龙母寄寓及归葬之地,又传因赖布衣斥羊衔旗而得名)(四)仙瀑幽踪 仙菊古寨起雄风,瀑布扬声彻九重。 四面苔岩相映翠,层峦日壁各般红。 赚得远近游人盛,回报乾坤正色浓。 欲问画图孰所绘,还搴蠡舫向瀛蓬。 (仙女瀑布,位于云安都杨仙菊,相传有仙女沐浴而得名)(五)勒头凭吊 黄沙一片景无边,点秀江南水亦怜。 碧草丹花来染绘,流蝶舞蜜自翩跹。 如今冷漠因凡吏,自古风流俱少年。 未许韶华悲鬓雪,曾经沧海已桑田。 (勒头沙,位于云安六都西江边,沙滩雄秀,实赋咏追古之地,然而近年遭受破坏,风光已大不如昔)(六)云雾驰怀 何妨驾雾上云巅,俯望神州万顷埏。 海汽腾腾由此诞,峰烟翼翼向斯连。 天中月影舒长袖,顶上行宫卧霸先。 疑是群仙遗落地,琵琶半掩怕人间。 (云雾山,位于云安石城一带,为本邑群山之祖,终年云雾漂浮,古称云浮山,今云浮市因以得名)(七)鱼沙锦色 泛浪蒲山未算遥,金鱼渚上木萧萧。 浮沉似拜贞元刹,远近悉尊武圣曹。 阔浆群帆传棹韵,平霄众岭放樵谣。 家园如此灵钟地,不遇苏杭亦自豪。 (金鱼沙,位于云安杨柳水口,为绿沙洲,上有关公庙,遥对蒲山,上有贞元古刹)(八)马庙神源 江波两粤此为优,庙望康城牧瀚流。 地垒高丘时作障,天开胜境始归猷。 黄湾瘗义春秋勉,白马驮忠日月酬。 不改四时香俎豆,垂髫稀鬓满麟楼。 (白马庙,位于云安六都桐村,相传古时有一骑白马负伤将军至此坠马而羽化,为白马神,时人于此筑庙为祝)作者:周业锋
广东人的意头 在广东,每个人在办事的时候都会讲究“意头”,无论一言一行,都不能涉及“意头”之外,否则会被视为不懂规矩。那么,我今天就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广东人的“意头”是什么。 广东人所谓的“意头”,实际上是指好的观念,忌讳的观念不属于意头。总的来说,就是“崩口人忌崩口碗”,就什么人面前要懂得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如两家亲戚在同一天都办满月酒,那就只能到其中一家去赴宴,如果两家通吃,便会被视为带着一家的喜气去冲撞另一家的喜气;某家办丧事,帮忙买菜的人就不能买带尾类的食物,否则就寓意着丧家丧事有尾、要继续死人;某家兴工大吉,这天主人家就要站在工地前给过往行人派红包,寓意人人喜庆、大家吉利......广东人最讲究的就是这些意头了,这是广东人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一种民风,万不可视为迷信而加以批判。 另外,从平时广东人去赴宴时所做足的意头中,我们就能知道意头风俗对于广东***常生活渗透有多深。广东人平时去赴宴,会按照血统亲疏而安排送礼。至亲之人,必须按照意头去“做一条担”,意即做一条扁担,担着两箩筐的礼品去赴宴。赴宴礼品一般有“头生猪肉”(公鸡和猪肉)、长寿面、米酒、糖饼、米头、发糕、裹蒸粽、茨菇、茶果等等,这些礼品都有好的寓意,如长寿面寓意大家长寿、发糕寓意大家发财、茶果寓意大家兴旺、裹蒸粽寓意大家都严严实实、茨菇寓意大家都丁财两旺等等。实际上,这样意头又是过去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过去工业文明未出现之前,广大群众都得靠亲力亲为去谋生,耕耘一亩三分地还要任由老天造化,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大旱或大水的凶年则颗粒无收,所以过去的人生活都是很贫苦的。但纵然生活贫苦,遇到婚丧嫁娶,事还是得照办,亲戚还得照请,于是大家逐渐形成一个风俗——某家设宴,所有请到的亲戚都得置办大量食物,如米类、面类、糕类、茶果类、肉类等等,等赴宴时一并带过去,这样主家也有脸面,也方便将这些礼品煮来款待亲戚,宴会上,大家尽情吃喝,一样高兴。因此,这样的风俗就这样传承了下来,当然大家都不好将其中原理道破,便美其名曰意头。 到了今时今日,意头不再拥有其原来道理,意头也就是一种意头罢了,作为亲戚间你来我往的一种礼仪。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意头并不能随便凑合,无论言论、行动,都不能脱离好的观念,必须讲究礼仪,令大家都能接受。有意头,世界更和谐!作者:云浮周业锋
八景源流探新兴 新兴,古称新州、新昌,位于云浮市东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文化的历史名城。早在秦汉年间,南越王赵佗便西狩至新州,因擒白鹿一双,故筑白鹿台以志喜,白鹿台也是越王四台之一;早在南北朝时,达摩由广州北上中原,途经新州,亲自督建了金台寺;早在唐朝初年,新州诞生了两位名传千古的伟人,一位是开拓中国禅宗文化的六祖惠能大师,一位是被后世尊为“歌仙”的刘三妹。有唐以降,左谪新州的名流数不胜数,如卢藏用、宋之问、郭元振、裴虚己、胡邦衡等等,他们都曾在新州大开文风。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才子,他因政治原因被贬为新州参军,在新州期间,他遍踏此方山水,用八首诗歌赞咏了新州的八个风景,是为“新昌八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八景诗集,使新兴成为中国文学八景诗的起源地,这位年轻才子便是唐朝大诗圣杜甫的族弟——杜位。 说起八景文化,相信很多人都会不陌生,但凡有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地方,历史上都会涌出八景,方便文人骚客追寻、观光。历史上著名的地方八景,就有燕京八景、杭州八景、羊城八景等等,这些都是地方自然与人文交媾所凝缩出的精华。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地方八景文化的起源,就在于云浮市的新兴县。这还得说回杜位,话说他虽然因政治原因被贬为新州参军,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反而在新州这个地方寻找到了闲逸、惬意,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春天。杜位走遍新州的山山水水,最后选出新州八处具有特色的景色,一一赋以诗文,订出“新昌八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八景诗集,也是地方八景文化的滥觞,杜位一跃成为八景文化的开山鼻祖。杜位所作的“新昌八景”,分别为《筠城旭日》、《枫洞晚霞》、《龙山胜概》、《天露仙源》、《崖楼耸翠》、《锦水拖蓝》、《冼亭耕牧》、《洞口渔樵》,八景订出的年代距今已有约一千二百六十年的历史,比北宋时期宋迪所作八景尚早三百余年,因此,新兴是当之无愧的地方八景之源,应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认同。 新兴是岭南大地开化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唐朝,这块土地上人才济济,潺潺而流的新兴江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杜甫在给杜位所写的《寄杜位》一诗中,他这样写道:“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诗词中,杜甫对于族弟被贬新州所产生的悲伤之情,豁然而见,然而他哪里知道,他那被贬到在外人眼里是蛮荒之地的新州的族弟,是那样的春风得意,是那样的潇洒自如,并且在新州这个地方留下了传唱千古的新昌八景。杜位去了,但他撰写的八景还在,依然昭灼着千年以来的过客,让无数风流人物通过文字与自己产生共鸣,再神游那一道道风光旖旎的南国丽景。 新江之畔,兴盛古城;南粤之根,云浮之光。展望未来,新兴能出更多美景、英才,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大幅度契合,让这股来自新兴江上的春潮,注入到广阔的南粤大地中!作者:周业锋
(一)龙宫访胜 邑会狮山景象殊,琳宫镇守灿舆图。 罗巾宝帐遮龙母,暗涌明泉卧古夫。 昂首琼花非鬼造,横观石乳自天书。 此真应是皇穹赐,稽览人间世所无。 (蟠龙洞,位于云城狮子山下,本市风景名胜,洞内美观琳琅满目)(二)星岩揽云 历数东泷有洞天,无边胜景会星岩。 山城旭日摩腰过,北斗余光射隙穿。 大士慈悲生米洞,名流倜傥悟佛缘。 试将刻咏来读遍,便感须臾度百年。 (九星岩,位于云城街道,著名观音道场,开辟于北宋,至今已历千年)(三)天湖咏照 钟灵毓秀蟠龙水,自古群贤举众游。 珠岛葱茏一任醉,洄波澄碧复何愁。 天梁岳矮供磨砚,笔架峰高作枕头。 莫道西来无烈士,三江儿女亦风流。 (蟠龙天湖,位于蟠龙洞西侧,湖上有龙珠岛,周围有天柱山、笔架山)(四)南山探幽 溪南秀起一绝峰,阻断双区路始穷。 东望朝阳西马岭,晨分海汽夜朦胧。 禅亭寂寂余朱栋,古塔萧萧幻苍松。 更有鱼虫花木类,四时不改伴之风。 (南山森林,位于城南,横亘云城、云安二区,古有文塔,今有六祖亭)(五)帝陵烟雨 龙迳峰危有帝藏,听闻永定谥武皇。 一代英主归斯地,百代良民吊此方。 数段残碣昭伟烈,无边落木叹凄凉。 涌溪烟雨常沾首,泪洒羊碑与召棠。 (陈高祖墓,又称陈霸先衣冠冢,位于云城思劳,相传为陈高祖之陵,亦境内唯一帝陵)(六)仙谷驿踪 崖楼咫尺乾坤秀,绝顶登来眼欲迷。 驿道直通幽谷里,叠峰还绕怪石溪。 千秋翠木春常住,万古琼阁影不离。 杜位诗篇从古颂,不辞后世步频急。 (仙人谷,位于云城前锋崖楼山下,有锦水奇石,世传仙人遁迹之境)(七)云泊梨源 悠岭扶摇九碧间,云湖锦色太微边。 烟波荡漾青春驻,芒砀嶙峋紫气绵。 渚上人家炊远散,水中蛟鳄影深潜。 相安世代樵歌古,任汝黄尘魏晋烦。 (云龙湖,位于云城河口芒砀山上,周围遍植棠梨,有烟村数点,宛若桃源)(八)水东洛风 北望中原阻万重,祠屋林立百年烽。 庭前水绕绳舟渡,陌上郭峨止日通。 古木参天华盖似,新辉入室玉环容。 衣冠早易犹崇祖,二月花头态自雍。 (水东村,位于云城腰古莲花宝地,古建纵横有序,乃程明道之裔落)作者:周业锋
(一)龙宫访胜 邑会狮山景象殊,琳宫镇守灿舆图。 罗巾宝帐遮龙母,暗涌明泉卧古夫。 昂首琼花非鬼造,横观石乳自天书。 此真应是皇穹赐,稽览人间世所无。 (蟠龙洞,位于云城狮子山下,本市风景名胜,洞内美观琳琅满目)(二)星岩揽云 历数东泷有洞天,无边胜景会星岩。 山城旭日摩腰过,北斗余光射隙穿。 大士慈悲生米洞,名流倜傥悟佛缘。 试将刻咏来读遍,便感须臾度百年。 (九星岩,位于云城街道,著名观音道场,开辟于北宋,至今已历千年)(三)天湖咏照 钟灵毓秀蟠龙水,自古群贤举众游。 珠岛葱茏一任醉,洄波澄碧复何愁。 天梁岳矮供磨砚,笔架峰高作枕头。 莫道西来无烈士,三江儿女亦风流。 (蟠龙天湖,位于蟠龙洞西侧,湖上有龙珠岛,周围有天柱山、笔架山)(四)南山探幽 溪南秀起一绝峰,阻断双区路始穷。 东望朝阳西马岭,晨分海汽夜朦胧。 禅亭寂寂余朱栋,古塔萧萧幻苍松。 更有鱼虫花木类,四时不改伴之风。 (南山森林,位于城南,横亘云城、云安二区,古有文塔,今有六祖亭)(五)帝陵烟雨 龙迳峰危有帝藏,听闻永定谥武皇。 一代英主归斯地,百代良民吊此方。 数段残碣昭伟烈,无边落木叹凄凉。 涌溪烟雨常沾首,泪洒羊碑与召棠。 (陈高祖墓,又称陈霸先衣冠冢,位于云城思劳,相传为陈高祖之陵,亦境内唯一帝陵)(六)仙谷驿踪 崖楼咫尺乾坤秀,绝顶登来眼欲迷。 驿道直通幽谷里,叠峰还绕怪石溪。 千秋翠木春常住,万古琼阁影不离。 杜位诗篇从古颂,不辞后世步频急。 (仙人谷,位于云城前锋崖楼山下,有锦水奇石,世传仙人遁迹之境)(七)云泊梨源 悠岭扶摇九碧间,云湖锦色太微边。 烟波荡漾青春驻,芒砀嶙峋紫气绵。 渚上人家炊远散,水中蛟鳄影深潜。 相安世代樵歌古,任汝黄尘魏晋烦。 (云龙湖,位于云城河口芒砀山上,周围遍植棠梨,有烟村数点,宛若桃源)(八)水东洛风 北望中原阻万重,祠屋林立百年烽。 庭前水绕绳舟渡,陌上郭峨止日通。 古木参天华盖似,新辉入室玉环容。 衣冠早易犹崇祖,二月花头态自雍。 (水东村,位于云城腰古莲花宝地,古建纵横有序,乃程明道之裔落)作者:周业锋
肇庆八景颂: 名城曰肇庆,八景始编成。 字字皆心血,功非任汝评。(一)梅庵圣迹 古刹乃是祖师遗,法乳千年鼎盛斯。 井挹梅花舒郁气,钟排人恼旷高枝。 西江皓月催禅起,北岭雄风荡性迷。 面目原来曾不去,何须觅圣往曹溪。 (梅庵,位于肇庆端州,始建于宋。相传禅宗六祖由水路返故乡新州,途经端州时曾驻锡此地,因其生性爱梅,故于此植梅数株,后梅庵因此得名。今庵中尚有六祖井,相传乃是六祖亲拓圣迹)(二)广塔英辉 两粤源泉端广信,且凭此地划东西。 岿然宝塔凌霄汉,霸气人文壮帝居。 万里河山称领袖,一江风物入希盱。 春秋未许苍梧掳,老叟犹登赋几诗。 (广信塔,位于肇庆封开,古广信县地标。古广信县设于汉武帝平南越国后,当两广门户。后人据广信为中,称其东为广东、其西为广西,故广信是为两广文化源泉,广信塔之建造亦极为重要)(三)星岩丽景 千年瑰宝梦何悠,远古神说竞自由。 碧水生烟环耸岫,丹霞伴日落陀头。 唐谪宋士频留咏,旧曲新歌渐起舟。 欲问帝觞神所在,泛波逐去亦无愁。 (七星岩,位于肇庆端州,域内著名胜景。古传星岩为女娲补天时所遗一石之边化,亦传为帝觞百神之所。唐宋以降,名流遍访,如李邕、李绅、周敦颐、包拯等均有留题)(四)砚渚罡风 江涛澎湃聚汪洋,一枕黄沙是砚乡。 四面丛林相映翠,千年棹韵自延长。 青天史话丹心洗,白日风流铁骨香。 多少豪杰寻访胜,从来写尽好文章。 (砚洲岛,位于肇庆鼎湖西江之上。相传昔包拯知端州,任满将归,有人献一端砚于其下属;及至包拯承舟离端,忽遇风浪大作,包拯得知其下属私收端砚之事,乃怒掷端砚于西江中,端砚顿时化为一沙洲,即今砚洲)(五)龙坛盛况 悦城从古耀端州,温妪传说万里游。 绛水渊源于此聚,青旗道脉竟斯收。 琼楼绮殿称瑰宝,盛篆明烛敬远幽。 莫道此间为祖粤,江南胜境认根由。 (龙母庙,位于肇庆悦城河口,《德庆州志》称其始建无可考。庙为纪念周秦神女龙母温氏而建,渊源起于古绛水程溪,故龙母又称程溪夫人。今龙母庙香客如织,香火鼎盛,蔚然盛事)(六)羊岭奇观 烂柯对面是峡山,潮信来腾江汽环。 峻岭顽石开栈道,晴川暗涧挂高帆。 唐人笔下风光锦,近世碑头史事斓。 过者闻之常泪坠,千秋曲尽鬓斑斑。 (羚羊峡,位于肇庆鼎湖西江之畔,与烂柯山隔江对峙。羚羊峡风光绮丽且人文深厚,有峡山寺、望夫石、仙猿洞等古迹,有宋之问、张九龄、周敦颐等名流造访,唐人裴铏所作《孙恪传》故事即发生于此)(七)鼎湖芳韵 名山秘境仙人所,疑引仙人曾驻踪。 木渐葱茏葳万壑,泉飞旖旎响千峰。 久闻黄帝欣施鼎,更有孙文悦泳冲。 不愧南国一婉色,先贤过后且从容。 (鼎湖山,位于肇庆鼎湖,岭南名山之一。山多风景,兼多古迹,有亭台楼阁庙寺之属,传闻因黄帝赐鼎而得名。自古以来,便有荣睿禅师、永历帝、陈恭尹、孙中山等名流访迹)(八)祖寺迷烟 圣地贞山有古禅,当年六祖缔因缘。 层峦嘉木连天起,有信梅花伴舍眠。 水溯卢溪杂物少,风同法信俱幡黏。 须知行者精魂在,尚渡芸生到座前。 (六祖寺,位于肇庆四会,始建于唐。相传禅宗六祖受法信南归后,秉师嘱曾隐于怀、会一带,凡十六年,潜心修学,形成禅论。今六祖寺即后人追念六祖恩德所建,自唐始,迄今已历千年)作者:周业锋
许多地方,都有八怪、十怪、十八怪、二十怪,代表着一个地方怪异的风俗习惯。而在云浮境内的都杨镇,同样也有十八个怪异的风俗,是为“都杨十八怪”,涵盖这一地区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那么,这都杨十八怪究竟是什么?这十八怪怪异风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都杨第一怪,家族称呼乱了派。在都杨地区,人们称呼家族的人普遍都不按照正确派系,反而以他人口吻来称呼自己家族的人。例如都杨人称呼自己的父母,不会叫“爸爸”、“妈妈”,而是叫“阿叔”、“阿婶”,甚至按照父母在家族中的排行去称呼,例如父母排行第三,就叫“三叔”、“三婶”,如此类推;反而在称呼自己伯父、伯母的时候,就叫“阿父”、“阿母”。另外,都杨人还会称呼自己的祖母为“阿妈”,或者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为“阿公”、“阿婆”;女人称姑嫜为“奶奶”、“老爷”,称伯嫂为“少爷”、“少奶”。这些奇怪的称呼,在都杨各大家族间至今保留,这种自乱派系的称呼,是都杨人的一大特色。 都杨第二怪,脱壳猪花照样卖。在都杨地区,至今保留着一项怪异的风俗,那就是卖猪花。“花”就是幼子的意思,猪花就是刚出生不久的小猪。按道理,小猪出生未足月,生命力是极其虚弱的,离不开母体的照顾的。但就在都杨,人们自身生活水平都较低,所以自家养猪的数量不会过多,在母猪产子后,他们会选出一定数量的猪花留下饲养,而剩下的猪花他们会称为“多余崽”,这些多余猪花在出生当天或者几天之内就要被卖掉,至于其成活与否,主人就不会过多在乎的了。 都杨第三怪,铁船也把轮胎排。在都杨沿江地带,凡人口密集处都设渡口,有渡口就自然有船。西江航道继花尾渡、红星轮、大木船之后,如今又出现了主要用于摆渡的铁船,主要载客到西江彼岸。但就是都杨各渡口的摆渡铁船,其具有一个怪异的现象,令无数外地客人疑惑——就是这些铁船两旁都会挂着一排旧轮胎,不知是何用处。有些人就设想,这会不会是为了增加船的浮力而挂的,但马上有人指出,这些旧轮胎压根就不碰到水,所以很多人都因此疑惑着。但实际上,这些旧轮胎的用处主要就是防止船在靠渡时船身与其它船身相撞而产生摇晃、巨震,因为轮胎的此时起的作用就是缓冲击力、减少磨损,是不是很简单呢? 都杨第四怪,神秘地名多古仔。到过都杨的外地人都知道,都杨的地名都是很神秘的,例如龙头围、鸭脚坑、山猪村、磨汤岗、新蚊塘、榃香地等等,这些现象都是都杨地区一大特色。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神秘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古仔”,这些“古仔”或喜、或悲、或玄、或朗,无一例外都是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例如洚水青旗山,就流传有“赖布衣叱石为羊衔青旗”的故事;杨柳金鱼沙,就流传有“玉皇女怒点鱼为沙”的故事;仙菊石塔面,就流传有“包公石塔镇蛟龙”的故事......这些故事,富有神话色彩,然而又解释了神秘地名的来源,所以这又是都杨一大怪现象了。 都杨第五怪,童子要将树来契。都杨一带村落,多有大树,每到逢年过节,这些大树根前就会有不少人焚香祭拜,还倒酒、烧纸钱,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要说到都杨地区一种名曰“契树”的风俗了。说是但凡村中有婴儿或孩童自幼多病、难养,其家人就会找神婆“作法”,让小孩“契”村中的大树为“父母”,借大树强盛的生命力庇佑小孩身体健康、快高长大。“契树”的对象一般是大榕树,因为榕树生命力强、根基巩固、须发葳蕤,是好的兆头,当然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其它同样生命力强的大树去“契”。既然把大树当作父母,所以逢年过节自然就要箪食壶浆去祭拜大树了,像孝顺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孝顺”大树,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小孩成年后为止。都杨第六怪,孩儿出月探婆低。所谓“婆低”,就是都杨人对老年妇女的特有尊称,也有称自己的外婆或者外婆的妯娌为“婆低”的。在都杨地区,一直流传着“孩儿出月探婆低”的习俗,就是小孩出生刚满一个月,就得由父母带着到外婆家“探婆低”,然后外婆家的人再跟着一起来赴满月宴,这种风俗是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另外,如果遇上外婆家太远、小孩不适合远行的情况,小孩的祖母就会在小孩满月那天抱着小孩去“探粪氹婆低”,“粪氹婆低”也就是俗称的厕神。过去农村一般都会有公用茅厕,都杨人深信茅厕里面有“粪氹婆低”,于是就用“探粪氹婆低”的方式来取代“探婆低”的方式了,并一边走一边说着小孩要快高长大、不要随地大小便之类的言语。 都杨第七怪,下头年年洚水拜。每年农历五月、八月,都杨洚水口就会出现一大奇观:无数下头人坐船来到这里,对着滔滔洚水河焚烧香烛、纸钱,并且进献贡品,口中念念有词,像在向某神灵祷告一样。这样的奇观一连数日不止,那么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其实,所谓“下头人”就是都杨人对于珠三角一带人的称呼,这些珠三角的人之所以在农历五月、八月到洚水口祭拜,原因是洚水口原来有一座程溪祖庙,传说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是为了纪念龙母在当地治水而建的,也是最早供奉龙母的庙宇,而传说农历五月和农历八月分别是龙母的诞辰和得道期,所以这些来自珠三角一带的龙母信士自然在这两个诞期间到洚水口处祭拜,尽管程溪祖庙已不存,但他们坚信龙母神灵依旧寄托在这里,所以就履行着“先拜程溪,后拜龙母”的古老诺言。 都杨第八怪,旗山无人敢劈柴。青旗山,位于都杨洚水口,山高蔽日,林木森森,然而自古以来,山下乡民都从不敢妄自到青旗山上砍伐树木,他们情愿翻山越岭到更远的地方去伐木都不愿意到青旗山去伐木,所以当其它山头都光秃秃的时候,青旗山依旧葱茏一片。那么,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原因不简单,原来当地人世代都传说龙母生前寄寓程溪(今洚水)治水,终老后就葬在了青旗山上,并且有神兽三足鹿为其守陵;既然青旗山是龙母的魂归之地,所以青旗山的树木都是沾有龙母灵气的,是一片圣林,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砍伐。《东安县志》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当地闹旱灾,在不得已要砍伐青旗山树木售卖以赈灾的情况下,人们还是虔诚地诣庙,在以占卜问卦方式得到龙母神灵“批准”后,才敢上山砍伐树木。如今,青旗山上不乏古木良材,都是当地人崇圣护林的功劳。 都杨第九怪,七月十三过节快。中国人有过中元节的习俗,尤以南方为盛,就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这两天的晚上,各家各户都到自家门前焚烧香烛、纸钱之类的物品,以祭拜过路的“游魂野鬼”,俗称“烧幽”。但是就在都杨洚水的下罗村、七琏村一带,这附近的村民却习惯在农历的七月十三过中元节,在这一天中午,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拜祭先人,而入夜则在门前路旁“烧幽”,祭拜所谓的“游魂野鬼”。提前过节,俗成已久,但真要问及个中渊源,估计他们当地人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又是都杨一大怪。 都杨第十怪,昼饭夜粥无怨埋。在都杨洚水的石咀村、黄茅咀村一带,世代都流传着白天吃饭、晚上吃粥的奇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天仍有村民履行着,这在其他乡民眼里就是一个古怪的风俗。其实,对于这样的风俗,我们都无可厚非。石咀村、黄茅咀村的所处位置都相当隐蔽,属于山间村落,与洚水乡其它处于沃野、平原间的村落不能相提并论,人少地少,生产力低、生产粮食少,自然一粥一饭都不敢轻易浪费。据当地人说,白天要干活,出力多,自然要吃饭,晚上是休息的时间,不用出力,因此吃粥也就合情合理了,而且吃粥还有蓄小便的好处,利于稼穑耕耘。所以,石咀村、黄茅咀村这种“昼饭夜粥不埋怨”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都杨十一怪,社坛安龙有野睇。在岭南地区的乡镇,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一座社坛,即供奉一方土主之场所。而在都杨地区,基本上也都是一村一社,只要每隔六十年,这些社坛就要举行一次大祭祀,这又是都杨地区的一个怪风俗。原来,都杨人给自己所属社坛举行的祭祀活动俗称“安龙”,即在某个吉日聘请民间法师在社坛前摆上一条米龙,然后聚集村民参加开光、取灯等等法事,届时凡村中外嫁女必须回娘家参加,盛况非凡。据说,社坛安龙的目的,就是为了聚纳天地灵气、振兴村中气运;因传说一方气运逢一甲子而弱,所以都杨各村每六十年举行一次社坛安龙活动,使村中气运不弱而增,这个风俗就是由此而来的。 都杨十二怪,父母不中跟大细。在都杨民间,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奇怪的是风俗:一旦家中父母因年迈丧失劳动力之后,老人就必须依附大儿子或者小儿子照顾、赡养,其他子女只需承担出资赡养老人的义务。这个风俗,从古则有,已为成规,是不容变动的。也许这个风俗在其他人眼中是荒唐的,但都杨人认为,老人年迈要么跟大儿子、要么跟小儿子,再不行就二老自居,但是如果跟了中间的儿子,在别人眼里就是闹剧、笑话,是为他人不齿的。所以,在都杨就出现了这个一个现象:一家子众多兄弟间,无论大儿子和小儿子有多么困难,都得把父母接到自家照顾、赡养,无论其他儿子多么富裕,都用不着为照顾、赡养父母问题去烦忧了。 都杨十三怪,祠堂一个神主牌。岭南地区多祠堂,祠堂是一个宗族集体祭祀祖宗的场所,里面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是神圣的、崇高的。一般宗族祠堂,普遍都有其族堂上历代祖宗的牌位,多少不一。只是在都杨人的祠堂里面,从不设多余牌位,只在神龛中央供奉一个开基老祖的牌位即可,其余分房先人则由各房人家供奉在自家的神案之上。这种做法又显示出了都杨人的标新立异的性格,但凡到都杨祠堂赴过宴的外地人,都会为都杨人的这种做法感到疑惑。 都杨十四怪,亲丧用斋不用筷。丧失至亲,自然要按规守孝,特别是在为先人办丧事过程中,一定要循规蹈矩,不得越礼。在都杨人的丧俗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怪俗:办丧事过程中,亡人的至亲是只能用斋、不能开荤的,而且用餐时只能用汤匙、不能用筷子。都杨人说,至亲开荤,于亡人不利;至亲用筷,种伤于亡人。另外,还有至亲用餐还不能坐凳子、摆高桌,需卸下桌脚,再将饭菜置于桌面上,然后才能蹲着开饭。这种怪俗实际上来源于都杨人从古流传的繁文缛节,也可当成是现代人最后的孝思。 都杨十五怪,立族太公分房拜。每年清明节,各地宗族都会组织族人进行扫祭祖墓的活动,俗称“拜清”,而在清明当天进行的,就俗称“拜正清”。然而,每年清明节都杨地区的祭祖活动,又是独具一格的。在都杨,无论宗族多么广大,对于共同老祖宗的墓葬,他们是不会共同扫祭的,而是分房进行祭祀,各房有各房的安排。所以,在“正清”这天,同一宗族的祖墓会在不同时间迎来不同后人的祭祀,甚至有些房派还会给分房太公“拜正清”,而祭祀立族太公的时间则相对推后。这种现象倒不是说都杨人不够团结,只能说“宗族大了什么人都有”,有些人或许真的凑不准唯一时间拜祭祖先,所以就只好以分房安排的方式各自进行祭祖活动了。都杨十六怪,束束鲜枝敬佛仔。在都杨的仙菊,由长磅村与滩冲村两村连接之间,隔洚水河对面有一道山岭,山岭下有一个大山坳,人称“佛仔坳”。佛仔坳因坳上有一座“佛仔石”而得名,这座大石头上小下大、有模有棱,俨然跟大肚弥勒佛像一样,因而被称作佛仔石。在过去,佛仔坳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但凡经过佛仔坳的人,都要在山坳的树上折下一束树枝,然后恭恭敬敬地摆在佛仔石前,这样才能离去。那么,这又有何根据呢?据附近上了年纪的人说,佛仔石是弥勒佛的“化身”,传说这座“佛”很小气,必须人人都尊敬“他”,“他”才会保佑大家路途平安;所以过往行人在经过佛仔坳时,都会折下一束树枝恭敬地摆放到“佛”前,以示对“佛”的敬意,也祈求自己路途平安。这个风俗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也是仙菊地域的一大特色吧! 都杨十七怪,乞巧午时争水洗。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是天上七仙女下凡沐浴的日子。在都杨地区,每到乞巧节这天,各乡各村都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午时时分,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到当地的山泉或溪流边,争抢着用这些水来擦拭身体;有甚者,还会拿着小瓶去装满水,并放七颗小石头在瓶中,然后带回家中密封,一放就是好几年。那么,这个怪异的现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底蕴?原来,据都杨民间传说,这天午时,七仙女就会降临到各乡村的水流间沐浴,仙女沐浴过的水都会沾上“仙气”,能治百病,所以才有村民在这个时候争用泉水擦拭身体的现象,目的就是图个身体健康的吉兆;有的人把水装进瓶子、还放进七颗小石头,然后带回家封存,据说这是象征把沐浴的七仙女带回了家,有镇宅、看门的好处,遇到家人有小病小痛的,还可以取出少量水煮沸服用,据说也有治疗功效。总之,对“七水”的用途,大家都是众说纷纭,这也是都杨一怪了。 都杨十八怪,新郎骑马去娶妻。在都杨的都骑、麦州一带,每逢联姻婚事,新郎都要身骑高头大马拉着队伍浩浩荡荡地去娶妻,伴随着队伍的还有八音班、红花轿等等,整个过程相当热闹。所以就有围观者质疑:为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何都杨人还会保留着这么落后的风俗?实际上,这是因为都骑、麦州一带地域还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婚姻习俗,正是在这日新月异的环境中,人们才要保留不变的习俗,以唤起所有人的认同感、归属感。这种“古老当时兴”的做事风格,难道不是值得效法的吗? 以上就是本人收集到的“都杨十八怪”了,是根据地方真实风俗、传说、现象进行整理的。也许本人文笔欠润,有很多方面都叙述得不够全面、完整,但也希望能为读者起到一个启迪、参考的作用。最美的风景是通过发现出来的,最好的真理是通过探索出来的,最怪的现象也是通过约定俗成而形成的,所以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希望这“都杨十八怪”能为大家带来乐趣,也祝愿都杨的明天更加美好!来源:《云浮日报》 作者:周业锋
许多地方,都有八怪、十怪、十八怪、二十怪,代表着一个地方怪异的风俗习惯。而在云浮境内的都杨镇,同样也有十八个怪异的风俗,是为“都杨十八怪”,涵盖这一地区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那么,这都杨十八怪究竟是什么?这十八怪怪异风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都杨第一怪,家族称呼乱了派。在都杨地区,人们称呼家族的人普遍都不按照正确派系,反而以他人口吻来称呼自己家族的人。例如都杨人称呼自己的父母,不会叫“爸爸”、“妈妈”,而是叫“阿叔”、“阿婶”,甚至按照父母在家族中的排行去称呼,例如父母排行第三,就叫“三叔”、“三婶”,如此类推;反而在称呼自己伯父、伯母的时候,就叫“阿父”、“阿母”。另外,都杨人还会称呼自己的祖母为“阿妈”,或者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为“阿公”、“阿婆”;女人称姑嫜为“奶奶”、“老爷”,称伯嫂为“少爷”、“少奶”。这些奇怪的称呼,在都杨各大家族间至今保留,这种自乱派系的称呼,是都杨人的一大特色。 都杨第二怪,脱壳猪花照样卖。在都杨地区,至今保留着一项怪异的风俗,那就是卖猪花。“花”就是幼子的意思,猪花就是刚出生不久的小猪。按道理,小猪出生未足月,生命力是极其虚弱的,离不开母体的照顾的。但就在都杨,人们自身生活水平都较低,所以自家养猪的数量不会过多,在母猪产子后,他们会选出一定数量的猪花留下饲养,而剩下的猪花他们会称为“多余崽”,这些多余猪花在出生当天或者几天之内就要被卖掉,至于其成活与否,主人就不会过多在乎的了。 都杨第三怪,铁船也把轮胎排。在都杨沿江地带,凡人口密集处都设渡口,有渡口就自然有船。西江航道继花尾渡、红星轮、大木船之后,如今又出现了主要用于摆渡的铁船,主要载客到西江彼岸。但就是都杨各渡口的摆渡铁船,其具有一个怪异的现象,令无数外地客人疑惑——就是这些铁船两旁都会挂着一排旧轮胎,不知是何用处。有些人就设想,这会不会是为了增加船的浮力而挂的,但马上有人指出,这些旧轮胎压根就不碰到水,所以很多人都因此疑惑着。但实际上,这些旧轮胎的用处主要就是防止船在靠渡时船身与其它船身相撞而产生摇晃、巨震,因为轮胎的此时起的作用就是缓冲击力、减少磨损,是不是很简单呢? 都杨第四怪,神秘地名多古仔。到过都杨的外地人都知道,都杨的地名都是很神秘的,例如龙头围、鸭脚坑、山猪村、磨汤岗、新蚊塘、榃香地等等,这些现象都是都杨地区一大特色。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神秘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古仔”,这些“古仔”或喜、或悲、或玄、或朗,无一例外都是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例如洚水青旗山,就流传有“赖布衣叱石为羊衔青旗”的故事;杨柳金鱼沙,就流传有“玉皇女怒点鱼为沙”的故事;仙菊石塔面,就流传有“包公石塔镇蛟龙”的故事......这些故事,富有神话色彩,然而又解释了神秘地名的来源,所以这又是都杨一大怪现象了。 都杨第五怪,童子要将树来契。都杨一带村落,多有大树,每到逢年过节,这些大树根前就会有不少人焚香祭拜,还倒酒、烧纸钱,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要说到都杨地区一种名曰“契树”的风俗了。说是但凡村中有婴儿或孩童自幼多病、难养,其家人就会找神婆“作法”,让小孩“契”村中的大树为“父母”,借大树强盛的生命力庇佑小孩身体健康、快高长大。“契树”的对象一般是大榕树,因为榕树生命力强、根基巩固、须发葳蕤,是好的兆头,当然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其它同样生命力强的大树去“契”。既然把大树当作父母,所以逢年过节自然就要箪食壶浆去祭拜大树了,像孝顺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孝顺”大树,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小孩成年后为止。都杨第六怪,孩儿出月探婆低。所谓“婆低”,就是都杨人对老年妇女的特有尊称,也有称自己的外婆或者外婆的妯娌为“婆低”的。在都杨地区,一直流传着“孩儿出月探婆低”的习俗,就是小孩出生刚满一个月,就得由父母带着到外婆家“探婆低”,然后外婆家的人再跟着一起来赴满月宴,这种风俗是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另外,如果遇上外婆家太远、小孩不适合远行的情况,小孩的祖母就会在小孩满月那天抱着小孩去“探粪氹婆低”,“粪氹婆低”也就是俗称的厕神。过去农村一般都会有公用茅厕,都杨人深信茅厕里面有“粪氹婆低”,于是就用“探粪氹婆低”的方式来取代“探婆低”的方式了,并一边走一边说着小孩要快高长大、不要随地大小便之类的言语。 都杨第七怪,下头年年洚水拜。每年农历五月、八月,都杨洚水口就会出现一大奇观:无数下头人坐船来到这里,对着滔滔洚水河焚烧香烛、纸钱,并且进献贡品,口中念念有词,像在向某神灵祷告一样。这样的奇观一连数日不止,那么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其实,所谓“下头人”就是都杨人对于珠三角一带人的称呼,这些珠三角的人之所以在农历五月、八月到洚水口祭拜,原因是洚水口原来有一座程溪祖庙,传说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是为了纪念龙母在当地治水而建的,也是最早供奉龙母的庙宇,而传说农历五月和农历八月分别是龙母的诞辰和得道期,所以这些来自珠三角一带的龙母信士自然在这两个诞期间到洚水口处祭拜,尽管程溪祖庙已不存,但他们坚信龙母神灵依旧寄托在这里,所以就履行着“先拜程溪,后拜龙母”的古老诺言。 都杨第八怪,旗山无人敢劈柴。青旗山,位于都杨洚水口,山高蔽日,林木森森,然而自古以来,山下乡民都从不敢妄自到青旗山上砍伐树木,他们情愿翻山越岭到更远的地方去伐木都不愿意到青旗山去伐木,所以当其它山头都光秃秃的时候,青旗山依旧葱茏一片。那么,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原因不简单,原来当地人世代都传说龙母生前寄寓程溪(今洚水)治水,终老后就葬在了青旗山上,并且有神兽三足鹿为其守陵;既然青旗山是龙母的魂归之地,所以青旗山的树木都是沾有龙母灵气的,是一片圣林,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砍伐。《东安县志》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当地闹旱灾,在不得已要砍伐青旗山树木售卖以赈灾的情况下,人们还是虔诚地诣庙,在以占卜问卦方式得到龙母神灵“批准”后,才敢上山砍伐树木。如今,青旗山上不乏古木良材,都是当地人崇圣护林的功劳。 都杨第九怪,七月十三过节快。中国人有过中元节的习俗,尤以南方为盛,就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这两天的晚上,各家各户都到自家门前焚烧香烛、纸钱之类的物品,以祭拜过路的“游魂野鬼”,俗称“烧幽”。但是就在都杨洚水的下罗村、七琏村一带,这附近的村民却习惯在农历的七月十三过中元节,在这一天中午,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拜祭先人,而入夜则在门前路旁“烧幽”,祭拜所谓的“游魂野鬼”。提前过节,俗成已久,但真要问及个中渊源,估计他们当地人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又是都杨一大怪。 都杨第十怪,昼饭夜粥无怨埋。在都杨洚水的石咀村、黄茅咀村一带,世代都流传着白天吃饭、晚上吃粥的奇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天仍有村民履行着,这在其他乡民眼里就是一个古怪的风俗。其实,对于这样的风俗,我们都无可厚非。石咀村、黄茅咀村的所处位置都相当隐蔽,属于山间村落,与洚水乡其它处于沃野、平原间的村落不能相提并论,人少地少,生产力低、生产粮食少,自然一粥一饭都不敢轻易浪费。据当地人说,白天要干活,出力多,自然要吃饭,晚上是休息的时间,不用出力,因此吃粥也就合情合理了,而且吃粥还有蓄小便的好处,利于稼穑耕耘。所以,石咀村、黄茅咀村这种“昼饭夜粥不埋怨”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都杨十一怪,社坛安龙有野睇。在岭南地区的乡镇,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一座社坛,即供奉一方土主之场所。而在都杨地区,基本上也都是一村一社,只要每隔六十年,这些社坛就要举行一次大祭祀,这又是都杨地区的一个怪风俗。原来,都杨人给自己所属社坛举行的祭祀活动俗称“安龙”,即在某个吉日聘请民间法师在社坛前摆上一条米龙,然后聚集村民参加开光、取灯等等法事,届时凡村中外嫁女必须回娘家参加,盛况非凡。据说,社坛安龙的目的,就是为了聚纳天地灵气、振兴村中气运;因传说一方气运逢一甲子而弱,所以都杨各村每六十年举行一次社坛安龙活动,使村中气运不弱而增,这个风俗就是由此而来的。 都杨十二怪,父母不中跟大细。在都杨民间,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奇怪的是风俗:一旦家中父母因年迈丧失劳动力之后,老人就必须依附大儿子或者小儿子照顾、赡养,其他子女只需承担出资赡养老人的义务。这个风俗,从古则有,已为成规,是不容变动的。也许这个风俗在其他人眼中是荒唐的,但都杨人认为,老人年迈要么跟大儿子、要么跟小儿子,再不行就二老自居,但是如果跟了中间的儿子,在别人眼里就是闹剧、笑话,是为他人不齿的。所以,在都杨就出现了这个一个现象:一家子众多兄弟间,无论大儿子和小儿子有多么困难,都得把父母接到自家照顾、赡养,无论其他儿子多么富裕,都用不着为照顾、赡养父母问题去烦忧了。 都杨十三怪,祠堂一个神主牌。岭南地区多祠堂,祠堂是一个宗族集体祭祀祖宗的场所,里面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是神圣的、崇高的。一般宗族祠堂,普遍都有其族堂上历代祖宗的牌位,多少不一。只是在都杨人的祠堂里面,从不设多余牌位,只在神龛中央供奉一个开基老祖的牌位即可,其余分房先人则由各房人家供奉在自家的神案之上。这种做法又显示出了都杨人的标新立异的性格,但凡到都杨祠堂赴过宴的外地人,都会为都杨人的这种做法感到疑惑。 都杨十四怪,亲丧用斋不用筷。丧失至亲,自然要按规守孝,特别是在为先人办丧事过程中,一定要循规蹈矩,不得越礼。在都杨人的丧俗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怪俗:办丧事过程中,亡人的至亲是只能用斋、不能开荤的,而且用餐时只能用汤匙、不能用筷子。都杨人说,至亲开荤,于亡人不利;至亲用筷,种伤于亡人。另外,还有至亲用餐还不能坐凳子、摆高桌,需卸下桌脚,再将饭菜置于桌面上,然后才能蹲着开饭。这种怪俗实际上来源于都杨人从古流传的繁文缛节,也可当成是现代人最后的孝思。 都杨十五怪,立族太公分房拜。每年清明节,各地宗族都会组织族人进行扫祭祖墓的活动,俗称“拜清”,而在清明当天进行的,就俗称“拜正清”。然而,每年清明节都杨地区的祭祖活动,又是独具一格的。在都杨,无论宗族多么广大,对于共同老祖宗的墓葬,他们是不会共同扫祭的,而是分房进行祭祀,各房有各房的安排。所以,在“正清”这天,同一宗族的祖墓会在不同时间迎来不同后人的祭祀,甚至有些房派还会给分房太公“拜正清”,而祭祀立族太公的时间则相对推后。这种现象倒不是说都杨人不够团结,只能说“宗族大了什么人都有”,有些人或许真的凑不准唯一时间拜祭祖先,所以就只好以分房安排的方式各自进行祭祖活动了。都杨十六怪,束束鲜枝敬佛仔。在都杨的仙菊,由长磅村与滩冲村两村连接之间,隔洚水河对面有一道山岭,山岭下有一个大山坳,人称“佛仔坳”。佛仔坳因坳上有一座“佛仔石”而得名,这座大石头上小下大、有模有棱,俨然跟大肚弥勒佛像一样,因而被称作佛仔石。在过去,佛仔坳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但凡经过佛仔坳的人,都要在山坳的树上折下一束树枝,然后恭恭敬敬地摆在佛仔石前,这样才能离去。那么,这又有何根据呢?据附近上了年纪的人说,佛仔石是弥勒佛的“化身”,传说这座“佛”很小气,必须人人都尊敬“他”,“他”才会保佑大家路途平安;所以过往行人在经过佛仔坳时,都会折下一束树枝恭敬地摆放到“佛”前,以示对“佛”的敬意,也祈求自己路途平安。这个风俗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也是仙菊地域的一大特色吧! 都杨十七怪,乞巧午时争水洗。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是天上七仙女下凡沐浴的日子。在都杨地区,每到乞巧节这天,各乡各村都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午时时分,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到当地的山泉或溪流边,争抢着用这些水来擦拭身体;有甚者,还会拿着小瓶去装满水,并放七颗小石头在瓶中,然后带回家中密封,一放就是好几年。那么,这个怪异的现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底蕴?原来,据都杨民间传说,这天午时,七仙女就会降临到各乡村的水流间沐浴,仙女沐浴过的水都会沾上“仙气”,能治百病,所以才有村民在这个时候争用泉水擦拭身体的现象,目的就是图个身体健康的吉兆;有的人把水装进瓶子、还放进七颗小石头,然后带回家封存,据说这是象征把沐浴的七仙女带回了家,有镇宅、看门的好处,遇到家人有小病小痛的,还可以取出少量水煮沸服用,据说也有治疗功效。总之,对“七水”的用途,大家都是众说纷纭,这也是都杨一怪了。 都杨十八怪,新郎骑马去娶妻。在都杨的都骑、麦州一带,每逢联姻婚事,新郎都要身骑高头大马拉着队伍浩浩荡荡地去娶妻,伴随着队伍的还有八音班、红花轿等等,整个过程相当热闹。所以就有围观者质疑:为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何都杨人还会保留着这么落后的风俗?实际上,这是因为都骑、麦州一带地域还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婚姻习俗,正是在这日新月异的环境中,人们才要保留不变的习俗,以唤起所有人的认同感、归属感。这种“古老当时兴”的做事风格,难道不是值得效法的吗? 以上就是本人收集到的“都杨十八怪”了,是根据地方真实风俗、传说、现象进行整理的。也许本人文笔欠润,有很多方面都叙述得不够全面、完整,但也希望能为读者起到一个启迪、参考的作用。最美的风景是通过发现出来的,最好的真理是通过探索出来的,最怪的现象也是通过约定俗成而形成的,所以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希望这“都杨十八怪”能为大家带来乐趣,也祝愿都杨的明天更加美好!来源:《云浮日报》 作者:周业锋
千年道源话程溪 程溪,即今云浮都杨镇境内的洚水河,又称龙河。两千多年前,程溪浦口诞生了一位名耀史册的人物,她便是珠江流域共同的保护神——龙母娘娘。 那是先秦楚怀王时期,程溪浦口诞生了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女子,据说她生而神灵,能判祸福,是当地人都十分敬重的神奇人物。后来,这位女子在溪口浣纱,拾得巨蛋一枚,带回家中,逾七七四十九日而孵化出五龙,女子将五龙豢养于程溪,化育如母,所以时人统统尊称其为“龙母”,将程溪称为“龙河”。五龙子长大后,便出没于西江之中,顷刻能行千里,经常按照母训兴雷闪电,促进农桑成长。另外,龙母还经常乘骑一头白鹿到各乡去替人消灾解难,后因白鹿调皮、经常践踏农稼,龙母便折断其一足,放养于溪口青旗山上,这便有了当地的青旗山栖息三足鹿的传说。 后来,宅心仁厚的龙母因不忍心当地人连年受西江洪水的困扰,遂与龙子率领所有乡民一起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成功地治理了西江洪水,开辟了这方美丽的家园。时秦始皇平定南越,闻知龙母盛名,以为自己德政所致,遂遣使南下聘龙母入京,但龙母并不愿意离去,遂命龙子作法,使接引自己的使船每离程溪千里便自动退返程溪,一连数次如是,秦使以为天意,遂作罢,龙母得以回归程溪。 龙母回到程溪不久后便仙逝了,乡民无不披麻戴孝,将龙母仙蜕葬于青旗山上,龙子亲自兴风转沙为之堆坟,然后封三足鹿为青旗山山长,统御山上百兽为龙母守陵。葬龙母后,乡民又在龙母故居处修建一座庙宇来供奉龙母,以缅怀龙母的治水之功,这便是如今洚水口的程溪祖庙了,那年正是秦始皇三十六年;自那时起,龙母由人转化为神,成为岭南地区最古老的本土神、司水神。千百年来,程溪庙、青旗山都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谒祖、朝圣的圣地,是岭南道源的重要兴起地。 千百年来,关于青旗山、程溪庙、程溪河显圣的传说一直都是数不胜数。如青旗山,就有三足鹿鸣而人安岁丰的传说,也有盗贼想私伐青旗山树木而被叠次群蛇咬死的传说;因而青旗山在当地人眼中,是一座神山、圣山、镇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沾有龙母灵气,于是大家都约定俗成地保护该处山林,从不妄自砍伐,因而至今青旗山青葱一片,山上名木、良木、古木特别多。如程溪庙,就有龙母显圣慑服潜牛的传说。如程溪河,就有龙子现一鳞半爪而土境大丰的传说。因此,龙母文化早已深入人心,龙母信俗也早已通过西江航道传播到苍梧、珠三角一带,分灵庙宇林立。每年龙母诞、龙子诞时,来自各地的龙母信士纷纷集中程溪祖庙,上贡朝神,一连数日,敲锣打鼓,香火鼎盛,场面嘘憾。 洚水程溪,是闪烁岭南历史的千年道源,虽然目前只剩下一片遗址,然而当年龙母治水的英风仍在此地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洚水人奋进向上、走向成功。好事总有好人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善长仁翁出面商议并推进程溪祖庙的重建事宜,使龙母慈爱、善良、乐助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海内外龙的传人得以重瞻祖庭光华!作者:周业锋
千年道源话程溪 程溪,即今云浮都杨镇境内的洚水河,又称龙河。两千多年前,程溪浦口诞生了一位名耀史册的人物,她便是珠江流域共同的保护神——龙母娘娘。 那是先秦楚怀王时期,程溪浦口诞生了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女子,据说她生而神灵,能判祸福,是当地人都十分敬重的神奇人物。后来,这位女子在溪口浣纱,拾得巨蛋一枚,带回家中,逾七七四十九日而孵化出五龙,女子将五龙豢养于程溪,化育如母,所以时人统统尊称其为“龙母”,将程溪称为“龙河”。五龙子长大后,便出没于西江之中,顷刻能行千里,经常按照母训兴雷闪电,促进农桑成长。另外,龙母还经常乘骑一头白鹿到各乡去替人消灾解难,后因白鹿调皮、经常践踏农稼,龙母便折断其一足,放养于溪口青旗山上,这便有了当地的青旗山栖息三足鹿的传说。 后来,宅心仁厚的龙母因不忍心当地人连年受西江洪水的困扰,遂与龙子率领所有乡民一起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成功地治理了西江洪水,开辟了这方美丽的家园。时秦始皇平定南越,闻知龙母盛名,以为自己德政所致,遂遣使南下聘龙母入京,但龙母并不愿意离去,遂命龙子作法,使接引自己的使船每离程溪千里便自动退返程溪,一连数次如是,秦使以为天意,遂作罢,龙母得以回归程溪。 龙母回到程溪不久后便仙逝了,乡民无不披麻戴孝,将龙母仙蜕葬于青旗山上,龙子亲自兴风转沙为之堆坟,然后封三足鹿为青旗山山长,统御山上百兽为龙母守陵。葬龙母后,乡民又在龙母故居处修建一座庙宇来供奉龙母,以缅怀龙母的治水之功,这便是如今洚水口的程溪祖庙了,那年正是秦始皇三十六年;自那时起,龙母由人转化为神,成为岭南地区最古老的本土神、司水神。千百年来,程溪庙、青旗山都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谒祖、朝圣的圣地,是岭南道源的重要兴起地。 千百年来,关于青旗山、程溪庙、程溪河显圣的传说一直都是数不胜数。如青旗山,就有三足鹿鸣而人安岁丰的传说,也有盗贼想私伐青旗山树木而被叠次群蛇咬死的传说;因而青旗山在当地人眼中,是一座神山、圣山、镇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沾有龙母灵气,于是大家都约定俗成地保护该处山林,从不妄自砍伐,因而至今青旗山青葱一片,山上名木、良木、古木特别多。如程溪庙,就有龙母显圣慑服潜牛的传说。如程溪河,就有龙子现一鳞半爪而土境大丰的传说。因此,龙母文化早已深入人心,龙母信俗也早已通过西江航道传播到苍梧、珠三角一带,分灵庙宇林立。每年龙母诞、龙子诞时,来自各地的龙母信士纷纷集中程溪祖庙,上贡朝神,一连数日,敲锣打鼓,香火鼎盛,场面嘘憾。 洚水程溪,是闪烁岭南历史的千年道源,虽然目前只剩下一片遗址,然而当年龙母治水的英风仍在此地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洚水人奋进向上、走向成功。好事总有好人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善长仁翁出面商议并推进程溪祖庙的重建事宜,使龙母慈爱、善良、乐助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海内外龙的传人得以重瞻祖庭光华!作者:周业锋
关于恢复洚水程溪龙母文化基地及信俗活动的倡议 都杨镇洚水乡,是龙母文化的诞生地,是母爱之都、南国龙源。如今,洚水的程溪龙母文化基地大都已经被破坏,许多拥有千年文明的遗迹只剩下一片遗址,而伴随着龙母信俗的系列活动也逐渐消失,着实令人感慨。为了更好地弘扬洚水乡的程溪龙母文化、传播龙母大爱无疆的精神,在这里,我向全社会发出关于恢复洚水程溪龙母文化基地及信俗活动的倡议,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多多关注、支持!(一)重建程溪祖庙倡议 程溪祖庙位于洚水口,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是天下龙母庙之源,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程溪祖庙是龙母故居,龙母生前就居住在这里,豢龙、驯鹿、治水,留下一系列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程溪祖庙一直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朝圣、问祖的圣地,历来香火鼎盛、喜讯频传,江上、对岸之人莫不遥拜,孕育了古老而辉煌的龙母文化。可惜的是,在民国时期,祖庙毁于旦夕,文物深藏近百年,直到近年方才重见天日。为了重振程溪龙母道统,我倡议社会各位善信一起集资、出力,重建这座底蕴深厚的千年祖庙,令千秋万世的赤子可以同仰祖风、同沐龙恩,推动岭南优秀历史文化发展进程。 (二)开辟青旗山龙母道场倡议 洚水乡青旗山,与程溪祖庙有着同样尊贵的地位,是洚水程溪龙母文化重要发源地。相传当年龙母婉谢秦始皇礼聘之后,回到程溪不久便仙逝了。龙母仙逝后,乡民将其仙蜕葬于青旗山上,并有龙子堆坟、仙鹿守陵;千百年来,世人不敢砍伐青旗山树木,原因即是因为龙母归葬此地的传说,因而青旗山上仍有许多关于龙母显灵的传说,相传过去山上还有一座供奉龙母的初庙,乡民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因此,我倡议会各位善信一起集资、出力,在青旗山上开辟一处龙母道场,作为龙母归葬地的初源神祀场所,另外开辟与龙母传说、历史文献有关的景观,如栖鹿原(三足鹿)、赋诗亭(陈本义)、布衣阵(赖太素)、堪舆台(黄绍台)等等重要文化景观,为程溪龙母文化的新生奠定牢固基础。 (三)修建程溪文化长廊倡议 程溪,即今洚水河,又称龙河,相传是龙母养育五龙之地,后世的“程溪龙母”、“程溪夫人”尊号及程溪祖庙的命名便是来源于此,因此程溪是龙母文化重要发源地。程溪浦口除了龙母传说外,当地还世代流传陈璘斩山、赖太素赶羊、萧知县堪石的故事,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流域。明朝、清朝时,硕儒陈献章及国师黄绍台都曾登临此地拜山、堪舆,陈献章留下了传颂千古的《渡程溪》一诗,而黄绍台则在他的大地赋中热情地歌颂了此地的风水形胜。所以,我倡议会各位善信一起集资、出力,沿着洚水基围修建一条程溪文化长廊,作瞻仰、休憩、观光之用,介绍该流域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外界人士更加深入认识洚水风情。 (四)修建五龙庙倡议 龙母传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五龙传说。相传周秦之交,龙母浣纱于程溪浦口,拾得巨蛋一枚,带回家中放置,遇七七四十九日后于七月廿一日孵化出五龙,龙母豢养如亲,时人呼为五龙母亲,“龙母”之名由此而来。五龙长大后,经常兴风起雨而济群生,又助龙母治水,厥功最著。后来秦始皇要聘龙母进京,还是五龙作法奉母还溪;及龙母仙逝,五龙又起浪转沙为其堆坟。所以,如今的洚水乡就是南国龙源,神圣不凡,是岭南龙的传人的荣光。因此,我倡议会各位善信一起集资、出力,在云浮境内五个地方分别修建一座供奉一位龙子的庙宇,即五龙分灵到各地镇守,一来可以繁荣当地文化,二来可以传播程溪龙母文化,一举两得。只要五个区域分别供奉一位龙子,那么就更增进祖庭与各地的交流,五龙庙宇必将造福三江流域。 (五)恢复龙母诞系列活动倡议 洚水乡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洚水民间有着许多关于龙母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就是龙母诞生于先秦的五月初七日。因此,过去程溪祖庙尚存时,各地善信皆以五月初七为庙会,每年这天,各地信众都会前往程溪祖庙为龙母贺诞,伴随着龙母诞的习俗活动也是非常多;直到程溪祖庙败落之后,这些活动才逐渐消失,人们转移到洚水口上香为龙母贺诞。为了更好的弘扬龙母文化,我倡议大家在重建龙母文化基地之余,还要恢复和发展洚水乡的龙母诞系列习俗活动。我认为,这些习俗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醮会、歌舞会、龙狮会、赛龙舟、炮会、“五龙贺诞”、“龙母大巡”、放莲灯。醮会,即由法师开坛作法、恭请龙母降临法坛、率众善信行香的活动,是诞会系列活动的开始。歌舞会,则富有本土特色的歌颂美好生活的古典歌舞的活动,例如云浮山歌、禾楼舞等等。龙狮会,顾名思义,即上演舞龙、舞狮的祝诞活动。赛龙舟,即开展大众进行扒龙舟比赛的活动,将龙母诞习俗与端午节习俗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程溪河上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炮会,即开展烧、抢龙母花炮以祈愿的活动。“五龙贺诞”,即供奉龙子的各地方组织抬着龙子圣像前往程溪祖庙为龙母贺诞的活动,沿途敲锣打鼓向祖庙进发,到祖庙后展现“五龙会景”的壮观形象。“龙母大巡”即祖庙方面组织抬着龙母神像到三江流域各地去大巡的活动,寓意龙母赐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放莲灯,即龙母神像回归祖庙后,由法师带领众善信到洚水渡口西江面上放逐莲灯的活动,寓意寄托人间祝福、超度西江亡魂,该活动也是整改龙母诞会系列活动的结束部分。 (六)恢复龙子诞系列活动倡议 相传每年农历的七月廿一日是程溪五龙太子的诞辰,所以程溪祖庙尚存时,每年此际,人们都会聚集祖庙,为五龙贺诞,此诞会也是祖庙一大嘘憾盛会,庙会习俗活动也是非常多。为了更好地弘扬五龙文化、传播五龙无私助人的博爱精神,我倡议大家在恢复龙母诞系列活动的同时也一道恢复龙子诞系列活动。我认为,这些习俗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醮会、“五龙还乡”、炮会、派赠圣水。醮会,如龙母诞习俗活动,由法师开坛作法恭请五龙太子降临法坛,同纳信众祭拜。“五龙还乡”,与“五龙贺诞”习俗活动差不多,只不过该活动的出发点在于让镇守各地的龙子在诞辰这天回到故乡洚水,感恩程溪、感恩龙母、感恩乡民,同聚欢乐、一叙乡情。炮会,即开展烧、抢五龙花炮以祈愿的习俗活动,由此增进各地信众的欢乐情怀。派赠圣水,即龙子离乡前向信众派赠圣水的习俗活动,寓意五龙赐福、万事如意、得心应手,同时增进各地信众的感情和友谊。 以上就是本人关于恢复洚水程溪龙母文化基地及信俗活动的倡议,言简意深,用心虔切,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用心阅读、体会。另外,我认为关于程溪龙母信俗的系列活动可以分为三大主题诞会:祖庙诞、旗山诞、程溪诞。祖庙诞即在龙母祖庭程溪祖庙举办的庆祝龙母诞辰的诞会,旗山诞即在龙母归葬地青旗山举办的纪念龙母得道的诞会,程溪诞即在五龙豢养地程溪河(今洚水河)举办的庆祝五龙诞辰的诞会;如此一来,洚水乡的龙母文化就更具生活化、立体化了,更容易为外界所认识、接受。最后,我敬祝以上倡议早日如愿实行,为古老、辉煌的大洚水锦上添花!作者:周业锋
关于恢复洚水程溪龙母文化基地及信俗活动的倡议 都杨镇洚水乡,是龙母文化的诞生地,是母爱之都、南国龙源。如今,洚水的程溪龙母文化基地大都已经被破坏,许多拥有千年文明的遗迹只剩下一片遗址,而伴随着龙母信俗的系列活动也逐渐消失,着实令人感慨。为了更好地弘扬洚水乡的程溪龙母文化、传播龙母大爱无疆的精神,在这里,我向全社会发出关于恢复洚水程溪龙母文化基地及信俗活动的倡议,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多多关注、支持!(一)重建程溪祖庙倡议 程溪祖庙位于洚水口,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是天下龙母庙之源,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程溪祖庙是龙母故居,龙母生前就居住在这里,豢龙、驯鹿、治水,留下一系列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程溪祖庙一直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朝圣、问祖的圣地,历来香火鼎盛、喜讯频传,江上、对岸之人莫不遥拜,孕育了古老而辉煌的龙母文化。可惜的是,在民国时期,祖庙毁于旦夕,文物深藏近百年,直到近年方才重见天日。为了重振程溪龙母道统,我倡议社会各位善信一起集资、出力,重建这座底蕴深厚的千年祖庙,令千秋万世的赤子可以同仰祖风、同沐龙恩,推动岭南优秀历史文化发展进程。 (二)开辟青旗山龙母道场倡议 洚水乡青旗山,与程溪祖庙有着同样尊贵的地位,是洚水程溪龙母文化重要发源地。相传当年龙母婉谢秦始皇礼聘之后,回到程溪不久便仙逝了。龙母仙逝后,乡民将其仙蜕葬于青旗山上,并有龙子堆坟、仙鹿守陵;千百年来,世人不敢砍伐青旗山树木,原因即是因为龙母归葬此地的传说,因而青旗山上仍有许多关于龙母显灵的传说,相传过去山上还有一座供奉龙母的初庙,乡民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因此,我倡议会各位善信一起集资、出力,在青旗山上开辟一处龙母道场,作为龙母归葬地的初源神祀场所,另外开辟与龙母传说、历史文献有关的景观,如栖鹿原(三足鹿)、赋诗亭(陈本义)、布衣阵(赖太素)、堪舆台(黄绍台)等等重要文化景观,为程溪龙母文化的新生奠定牢固基础。 (三)修建程溪文化长廊倡议 程溪,即今洚水河,又称龙河,相传是龙母养育五龙之地,后世的“程溪龙母”、“程溪夫人”尊号及程溪祖庙的命名便是来源于此,因此程溪是龙母文化重要发源地。程溪浦口除了龙母传说外,当地还世代流传陈璘斩山、赖太素赶羊、萧知县堪石的故事,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流域。明朝、清朝时,硕儒陈献章及国师黄绍台都曾登临此地拜山、堪舆,陈献章留下了传颂千古的《渡程溪》一诗,而黄绍台则在他的大地赋中热情地歌颂了此地的风水形胜。所以,我倡议会各位善信一起集资、出力,沿着洚水基围修建一条程溪文化长廊,作瞻仰、休憩、观光之用,介绍该流域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外界人士更加深入认识洚水风情。 (四)修建五龙庙倡议 龙母传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五龙传说。相传周秦之交,龙母浣纱于程溪浦口,拾得巨蛋一枚,带回家中放置,遇七七四十九日后于七月廿一日孵化出五龙,龙母豢养如亲,时人呼为五龙母亲,“龙母”之名由此而来。五龙长大后,经常兴风起雨而济群生,又助龙母治水,厥功最著。后来秦始皇要聘龙母进京,还是五龙作法奉母还溪;及龙母仙逝,五龙又起浪转沙为其堆坟。所以,如今的洚水乡就是南国龙源,神圣不凡,是岭南龙的传人的荣光。因此,我倡议会各位善信一起集资、出力,在云浮境内五个地方分别修建一座供奉一位龙子的庙宇,即五龙分灵到各地镇守,一来可以繁荣当地文化,二来可以传播程溪龙母文化,一举两得。只要五个区域分别供奉一位龙子,那么就更增进祖庭与各地的交流,五龙庙宇必将造福三江流域。 (五)恢复龙母诞系列活动倡议 洚水乡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洚水民间有着许多关于龙母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就是龙母诞生于先秦的五月初七日。因此,过去程溪祖庙尚存时,各地善信皆以五月初七为庙会,每年这天,各地信众都会前往程溪祖庙为龙母贺诞,伴随着龙母诞的习俗活动也是非常多;直到程溪祖庙败落之后,这些活动才逐渐消失,人们转移到洚水口上香为龙母贺诞。为了更好的弘扬龙母文化,我倡议大家在重建龙母文化基地之余,还要恢复和发展洚水乡的龙母诞系列习俗活动。我认为,这些习俗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醮会、歌舞会、龙狮会、赛龙舟、炮会、“五龙贺诞”、“龙母大巡”、放莲灯。醮会,即由法师开坛作法、恭请龙母降临法坛、率众善信行香的活动,是诞会系列活动的开始。歌舞会,则富有本土特色的歌颂美好生活的古典歌舞的活动,例如云浮山歌、禾楼舞等等。龙狮会,顾名思义,即上演舞龙、舞狮的祝诞活动。赛龙舟,即开展大众进行扒龙舟比赛的活动,将龙母诞习俗与端午节习俗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程溪河上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炮会,即开展烧、抢龙母花炮以祈愿的活动。“五龙贺诞”,即供奉龙子的各地方组织抬着龙子圣像前往程溪祖庙为龙母贺诞的活动,沿途敲锣打鼓向祖庙进发,到祖庙后展现“五元会景”的壮观形象。“龙母大巡”即祖庙方面组织抬着龙母神像到三江流域各地去大巡的活动,寓意龙母赐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放莲灯,即龙母神像回归祖庙后,由法师带领众善信到洚水渡口西江面上放逐莲灯的活动,寓意寄托人间祝福、超度西江亡魂,该活动也是整改龙母诞会系列活动的结束部分。 (六)恢复龙子诞系列活动倡议 相传每年农历的七月廿一日是程溪五龙太子的诞辰,所以程溪祖庙尚存时,每年此际,人们都会聚集祖庙,为五龙贺诞,此诞会也是祖庙一大嘘憾盛会,庙会习俗活动也是非常多。为了更好地弘扬五龙文化、传播五龙无私助人的博爱精神,我倡议大家在恢复龙母诞系列活动的同时也一道恢复龙子诞系列活动。我认为,这些习俗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醮会、“五龙还乡”、炮会、派赠圣水。醮会,如龙母诞习俗活动,由法师开坛作法恭请五龙太子降临法坛,同纳信众祭拜。“五龙还乡”,与“五龙贺诞”习俗活动差不多,只不过该活动的出发点在于让镇守各地的龙子在诞辰这天回到故乡洚水,感恩程溪、感恩龙母、感恩乡民,同聚欢乐、一叙乡情。炮会,即开展烧、抢五龙花炮以祈愿的习俗活动,由此增进各地信众的欢乐情怀。派赠圣水,即龙子离乡前向信众派赠圣水的习俗活动,寓意五龙赐福、万事如意、得心应手,同时增进各地信众的感情和友谊。 以上就是本人关于恢复洚水程溪龙母文化基地及信俗活动的倡议,言简意深,用心虔切,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用心阅读、体会。另外,我认为关于程溪龙母信俗的系列活动可以分为三大主题诞会:祖庙诞、旗山诞、程溪诞。祖庙诞即在龙母祖庭程溪祖庙举办的庆祝龙母诞辰的诞会,旗山诞即在龙母归葬地青旗山举办的纪念龙母得道的诞会,程溪诞即在五龙豢养地程溪河(今洚水河)举办的庆祝五龙诞辰的诞会;如此一来,洚水乡的龙母文化就更具生活化、立体化了,更容易为外界所认识、接受。最后,我敬祝以上倡议早日如愿实行,为古老、辉煌的大洚水锦上添花!作者:周业锋
首页 1 2 3 下一页